景点监控方法及监控系统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311167048.7

文献号 : CN116916253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杨志刚

申请人 : 南京川尔文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 :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景点监控方法及监控系统,通过获取关联请求,并根据关联请求建立每个第一终端和一个或多个第二终端的第一关联关系,以及与每个第二终端连接的各个身份标签的第二关联关系;根据第一关联关系和第二关联关系,确定至少一个目标监控组;通过通信基站获取第一终端的第一位置信息和第二终端的第二位置信息;利用预设区域构建模型,根据每个目标监控组对应的各个第一位置信息、各个第二位置信息以及第二终端与各个身份标签的最大连接半径,确定每个目标监控组在目标景点的活动区域;利用预设重合度模型,计算目标景点中每个监控区中各个活动区域的重合度;根据各个重合度确定并输出每个监控区的实时游览监控(56)对比文件Xinli Wen et al.“OptimizationFramework of Smart Tourism ManagementInformation System based on Real-Time GPSPositioning Technology”《.2022 3rd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martElectronics》.2022,全文.刘建;罗婉丽.基于Android的旅游景区智慧导游APP的开发研究.电脑与信息技术.2018,(第01期),全文.张文元;谈国新;孙传明.一种景区智能导游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测绘地理信息.2018,(第05期),全文.

权利要求 :

1.一种景点监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关联请求,并根据所述关联请求建立每个第一终端和一个或多个第二终端的第一关联关系,以及与每个所述第二终端连接的各个身份标签的第二关联关系;

根据所述第一关联关系和所述第二关联关系,确定至少一个目标监控组,每个所述目标监控组包括一个所述第一终端、至少一个所述第二终端以及一个或多个所述身份标签;

通过通信基站获取所述第一终端的第一位置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的第二位置信息,所述通信基站为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提供无线通信服务;

利用预设区域构建模型,根据每个所述目标监控组对应的各个所述第一位置信息、各个所述第二位置信息以及所述第二终端与各个所述身份标签的最大连接半径,确定每个所述目标监控组在目标景点的活动区域;

利用预设重合度模型,计算所述目标景点中每个监控区中各个所述活动区域的重合度;

根据各个所述重合度确定并输出每个所述监控区的实时游览监控信息;

所述利用预设区域构建模型,根据每个所述目标监控组对应的各个所述第一位置信息、各个所述第二位置信息以及所述第二终端与各个所述身份标签的最大连接半径,确定每个所述目标监控组在目标景点的活动区域,包括:利用所述预设区域构建模型,根据每个所述目标监控组中的各个所述第二位置信息,构建每个所述目标监控组对应的所述活动区域的初始区域;

判断每个所述目标监控组中的所述第一位置信息是否在所述初始区域中;

若是,则根据所述初始区域以及所述最大连接半径,确定所述活动区域;

若否,则利用所述预设区域构建模型,根据每个所述目标监控组对应的所述初始区域、所述最大连接半径和所述第一位置信息,确定每个所述目标监控组对应的所述活动区域,包括:将所述初始区域沿所述第一位置信息所在的方向进行平行拓展,直至所述初始区域的边缘触碰到所述第一位置信息所在的位置,得到第二区域;

将每个所述目标监控组对应的所述第二区域中各个所述第二位置信息为圆心,以所述最大连接半径为半径作圆,得到多个身份标签连接区;

将各个所述身份标签连接区与所述第二区域合并,得到每个所述目标监控组对应的所述活动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景点监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利用所述预设区域构建模型,根据每个所述目标监控组中的各个所述第二位置信息,构建每个所述目标监控组对应的所述活动区域的初始区域,包括:将各个所述第二位置信息作为所述初始区域的几何端点;

根据各个所述几何端点得到第一几何形状;

根据所述第一几何形状,以及所述目标景点中预设的可行走区域,确定所述初始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景点监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各个所述几何端点得到第一几何形状,包括:依次连接各个所述几何端点形成闭合曲线,将所述闭合曲线所围成的区域作为所述第一几何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景点监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各个所述几何端点得到第一几何形状,包括:每次任选其中两个所述几何端点作为特征直径的两个端点,得到多个所述特征直径,根据各个所述特征直径得到多个第一特征圆,将所有所述第一特征圆组合成所述第一几何形状:;

其中, 为所述第一几何形状, 表示一个所述几何端点,表示一个所述特征直径, 表示一

个所述第一特征圆。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景点监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各个所述几何端点得到第一几何形状,包括:每次任选其中两个所述几何端点作为特征半径的两个端点,得到多个所述特征半径,随机选取每个所述特征半径中的其中一个端点作为圆心,得到每个所述特征半径对应的第二特征圆,将所有所述第二特征圆组合成所述第一几何形状:;

其中, 为所述第一几何形状, 表示一个所述几何端点,表示一个所述特征半径, 表示一

个所述第二特征圆。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景点监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几何形状,以及所述目标景点中预设的可行走区域,确定所述初始区域,包括:;

其中, 为由n个所述第二位置信息

所构成的所述第一几何形状, 为所述可行走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景点监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利用预设重合度模型,计算所述目标景点中每个监控区中各个所述活动区域的重合度,包括:;

其中, 为任意一个所述监控区对应的所述重合度, 为任意一个所述监控区,为所述监控区中任意一个所述活动区域。

8.一种景点监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身份标签、第一终端、第二终端和监控中心;

所述身份标签,用于记录进入景点的人员的身份信息并与所述第二终端通过无线连接,以使所述第二终端能够检测到所述身份标签的携带者是否在最大连接半径之内;

所述第一终端,用于扫描各个所述身份标签上的识别标识,将各个所述身份标签对应的人员编入同一个目标监控组;

所述第二终端,用于扫描一个或多个所述身份标签,并与所述身份标签进行无线连接,以检测所述身份标签的携带者是否在所述最大连接半径之内;

所述监控中心,用于:

获取所述第一终端或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关联请求,并根据所述关联请求建立每个所述第一终端和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二终端的第一关联关系,以及与每个所述第二终端连接的各个所述身份标签的第二关联关系;

根据所述第一关联关系和所述第二关联关系,确定至少一个所述目标监控组,每个所述目标监控组包括一个所述第一终端、至少一个所述第二终端以及一个或多个所述身份标签;

通过通信基站获取所述第一终端的第一位置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的第二位置信息,所述通信基站为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提供无线通信服务;

利用预设区域构建模型,根据每个所述目标监控组对应的各个所述第一位置信息、各个所述第二位置信息以及所述第二终端与各个所述身份标签的最大连接半径,确定每个所述目标监控组在目标景点的活动区域;

利用预设重合度模型,计算所述目标景点中每个监控区中各个所述活动区域的重合度;

根据各个所述重合度确定并输出每个所述监控区的实时游览监控信息;

所述利用预设区域构建模型,根据每个所述目标监控组对应的各个所述第一位置信息、各个所述第二位置信息以及所述第二终端与各个所述身份标签的最大连接半径,确定每个所述目标监控组在目标景点的活动区域,包括:利用所述预设区域构建模型,根据每个所述目标监控组中的各个所述第二位置信息,构建每个所述目标监控组对应的所述活动区域的初始区域;

判断每个所述目标监控组中的所述第一位置信息是否在所述初始区域中;

若是,则根据所述初始区域以及所述最大连接半径,确定所述活动区域;

若否,则利用所述预设区域构建模型,根据每个所述目标监控组对应的所述初始区域、所述最大连接半径和所述第一位置信息,确定每个所述目标监控组对应的所述活动区域,包括:将所述初始区域沿所述第一位置信息所在的方向进行平行拓展,直至所述初始区域的边缘触碰到所述第一位置信息所在的位置,得到第二区域;

将每个所述目标监控组对应的所述第二区域中各个所述第二位置信息为圆心,以所述最大连接半径为半径作圆,得到多个身份标签连接区;

将各个所述身份标签连接区与所述第二区域合并,得到每个所述目标监控组对应的所述活动区域。

说明书 :

景点监控方法及监控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申请涉及监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景点监控方法及监控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步,旅游已经成为了人们节假日的重要娱乐活动,也促进了各个景点所在地的经济发展。但是,随着旅游出行的人数越来越多,节假日景点游人扎堆现象在全国的旅游景点成为了普遍现象,不单影响游人的游览体验,也给景点监控带来了巨大挑战。
[0003] 现有的景点监控,一般都是通过安装监控摄像头,然后由监控中心派人值守,实时查看景点各个监控区的情况。这种方式虽然简单,但是摄像头拍摄可能会存在死角,在景区人流拥挤时,也无法精准地区分每个旅游团,更难以精准定位每个游客的具体位置。
[0004] 即现有的景点监控方法存在监控信息粗糙,无法精确定位游客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0005] 本申请提供一种景点监控方法及监控系统,以解决现有的景点监控方法存在的监控信息粗糙,无法精确定位游客的技术问题。
[0006] 第一个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景点监控方法,包括:
[0007] 获取关联请求,并根据关联请求建立每个第一终端和一个或多个第二终端的第一关联关系,以及与每个第二终端连接的各个身份标签的第二关联关系;
[0008] 根据第一关联关系和第二关联关系,确定至少一个目标监控组,每个目标监控组包括一个第一终端、至少一个第二终端以及一个或多个身份标签;
[0009] 通过通信基站获取第一终端的第一位置信息和第二终端的第二位置信息,通信基站为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提供无线通信服务;
[0010] 利用预设区域构建模型,根据每个目标监控组对应的各个第一位置信息、各个第二位置信息以及第二终端与各个身份标签的最大连接半径,确定每个目标监控组在目标景点的活动区域;
[0011] 利用预设重合度模型,计算目标景点中每个监控区中各个活动区域的重合度;
[0012] 根据各个重合度确定并输出每个监控区的实时游览监控信息。
[0013]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利用预设区域构建模型,根据每个目标监控组对应的各个第一位置信息、各个第二位置信息以及第二终端与各个身份标签的最大连接半径,确定每个目标监控组在目标景点的活动区域,包括:
[0014] 利用预设区域构建模型,根据每个目标监控组中的各个第二位置信息,构建每个目标监控组对应的活动区域的初始区域;
[0015] 判断每个目标监控组中的第一位置信息是否在初始区域中;
[0016] 若是,则根据初始区域以及最大连接半径,确定活动区域;
[0017] 若否,则利用预设区域构建模型,根据每个目标监控组对应的初始区域、最大连接半径和第一位置信息,确定每个目标监控组对应的活动区域。
[0018]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利用预设区域构建模型,根据每个目标监控组中的各个第二位置信息,构建每个目标监控组对应的活动区域的初始区域,包括:
[0019] 将各个第二位置信息作为初始区域的几何端点;
[0020] 根据各个几何端点得到第一几何形状;
[0021] 根据第一几何形状,以及目标景点中预设的可行走区域,确定初始区域。
[0022]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根据各个几何端点得到第一几何形状,包括:
[0023] 依次连接各个几何端点形成闭合曲线,将闭合曲线所围成的区域作为第一几何形状。
[0024]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根据各个几何端点得到第一几何形状,包括:
[0025] 每次任选其中两个几何端点作为特征直径的两个端点,得到多个特征直径,根据各个特征直径得到多个第一特征圆,将所有第一特征圆组合成第一几何形状:
[0026]
[0027] 其 中 , 为 第 一 几 何 形 状 , 表 示 一 个 几 何 端 点 ,表示一个特征直径,
表示一个第一特征圆。
[0028]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根据各个几何端点得到第一几何形状,包括:
[0029] 每次任选其中两个几何端点作为特征半径的两个端点,得到多个特征半径,随机选取每个特征半径中的其中一个端点作为圆心,得到每个特征半径对应的第二特征圆,将所有第二特征圆组合成第一几何形状:
[0030]
[0031] 其 中 , 为 第 一 几 何 形 状 , 表 示 一 个 几 何 端 点 ,表示一个特征半径,
表示一个第二特征圆。
[0032]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根据第一几何形状,以及目标景点中预设的可行走区域,确定初始区域,包括:
[0033]
[0034] 其中, 为由n个第二位置信息 所构成的第一几何形状, 为可行走区域。
[0035]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若否,则利用预设区域构建模型,根据每个目标监控组对应的初始区域、最大连接半径和第一位置信息,确定每个目标监控组对应的活动区域,包括:
[0036] 将初始区域沿第一位置信息所在的方向进行平行拓展,直至初始区域的边缘触碰到第一位置信息所在的位置,得到第二区域;
[0037] 将每个目标监控组对应的第二区域中各个第二位置信息为圆心,以最大连接半径为半径作圆,得到多个身份标签连接区;
[0038] 将各个身份标签连接区与第二区域合并,得到每个目标监控组对应的活动区域。
[0039]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利用预设重合度模型,计算目标景点中每个监控区中各个活动区域的重合度,包括:
[0040]
[0041] 其中, 为任意一个监控区对应的重合度, 为任意一个监控区, 为监控区中任意一个活动区域。
[0042]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景点监控系统,包括:身份标签、第一终端、第二终端和监控中心;
[0043] 身份标签,用于记录进入景点的人员的身份信息并与第二终端通过无线连接,以使第二终端能够检测到身份标签的携带者是否在最大连接半径之内;
[0044] 第一终端,用于扫描各个身份标签上的识别标识,将各个身份标签对应的人员编入同一个目标监控组;
[0045] 第二终端,用于扫描一个或多个身份标签,并与身份标签进行无线连接,以检测身份标签的携带者是否在最大连接半径之内;
[0046] 监控中心,用于:
[0047] 获取第一终端或第二终端发送的关联请求,并根据关联请求建立每个第一终端和一个或多个第二终端的第一关联关系,以及与每个第二终端连接的各个身份标签的第二关联关系;
[0048] 根据第一关联关系和第二关联关系,确定至少一个目标监控组,每个目标监控组包括一个第一终端、至少一个第二终端以及一个或多个身份标签;
[0049] 通过通信基站获取第一终端的第一位置信息和第二终端的第二位置信息,通信基站为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提供无线通信服务;
[0050] 利用预设区域构建模型,根据每个目标监控组对应的各个第一位置信息、各个第二位置信息以及第二终端与各个身份标签的最大连接半径,确定每个目标监控组在目标景点的活动区域;
[0051] 利用预设重合度模型,计算目标景点中每个监控区中各个活动区域的重合度;
[0052] 根据各个重合度确定并输出每个监控区的实时游览监控信息。
[0053]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以及与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
[0054] 存储器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
[0055] 处理器执行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以实现第一方面所提供的任意一种可能的景点监控方法。
[0056]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执行指令,计算机执行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用于实现第一方面所提供的任意一种可能的景点监控方法。
[0057] 第五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第一方面所提供的任意一种可能的景点监控方法。
[0058]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景点监控方法及监控系统,通过获取关联请求,并根据关联请求建立每个第一终端和一个或多个第二终端的第一关联关系,以及与每个第二终端连接的各个身份标签的第二关联关系;根据第一关联关系和第二关联关系,确定至少一个目标监控组,每个目标监控组包括一个第一终端、至少一个第二终端以及一个或多个身份标签;通过通信基站获取第一终端的第一位置信息和第二终端的第二位置信息,通信基站为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提供无线通信服务;利用预设区域构建模型,根据每个目标监控组对应的各个第一位置信息、各个第二位置信息以及第二终端与各个身份标签的最大连接半径,确定每个目标监控组在目标景点的活动区域;利用预设重合度模型,计算目标景点中每个监控区中各个活动区域的重合度;根据各个重合度确定并输出每个监控区的实时游览监控信息。通过第一终端、第二终端和身份标签的组合来实现对每个目标监控组中的每个游客的位置的精确定位,提高了监控信息的准确度,为景点管理和游客的定位提供了有效的信息保障。

附图说明

[0059]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0060]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景点监控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61]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景点监控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0062]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步骤S204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的流程示意图;
[0063]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0064] 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申请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申请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申请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0065]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包括但不限于对多个实施例的组合,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0066]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0067] 本申请的发明构思是:
[0068] 将每个旅游团设置成一个目标监控组,由导游持有第一终端,然后让部分游客持有第二终端,每个游客还同时持有身份标签,第二终端与一个或多个身份标签进行无线连接。这样就把一个旅游团精细划分成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导游,作为整个旅游团的核心,直接对接监控中心;第二层次是第二终端的持有者,一般是一个家庭或者游客中相互熟识的人选出的代表,相当于是旅游团中的一个小组;第三个层次就是每个游客了,携带身份标签与第二终端保持实时连接,在其脱离最大连接半径时,第二终端会发出警报。通过多层次化的监控,实现对景点中游客的精细化监控,提高监控的准确度,快速定位游客位置,有效避免游客走散、跟错团等问题。
[0069]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景点监控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景点监控系统100,包括:身份标签110、第一终端120、第二终端130和监控中心140。
[0070] 身份标签110,用于记录进入景点的人员的身份信息并与第二终端130通过无线连接,以使第二终端130能够检测到身份标签110的携带者是否在最大连接半径之内。
[0071]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身份标签110还可以基础智能导游功能,在游客处于景点中的预设区域时,自动播放讲解录音。这样不但丰富了身份标签110的功能,还让游客更容易接受并携带身份标签110,提高了游客在景点的游览体验效果。
[0072] 第一终端120,用于扫描各个身份标签110上的识别标识,将各个身份标签110对应的人员编入同一个目标监控组。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终端120是分配给导游使用的,导游作为旅游团的核心,通过第一终端120与监控中心140联通,能够快速向监控中心140反馈旅游团的情况,也能够实时接收监控中心140的指挥信息。
[0073]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终端120还可以集成实时讲解功能,导游按下讲解功能按钮并开始实时讲解,第一终端120就会通过通信基站向目标监控组内的各个第二终端130发送实时讲解语言信号,第二终端130可以进行实时收听,并向身份标签110转发实时讲解语言信号。例如,第二终端130可以是智能手机,用户通过预设应用或小程序与第一终端120建立了实时讲解连接,而对于没有智能手机的游客,如同行的儿童、老人,可以通过身份标签110所接收的第二终端130转发的讲解语言信号收听实时讲解,提高了用户的游览体验感。
[0074]  第二终端130,用于扫描一个或多个身份标签110,并与身份标签110进行无线连接,以检测身份标签110的携带者是否在最大连接半径之内。例如,可以利用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技术,建立身份标签110与第二终端130之间的无线通讯连接。这样做的好处是,给不具备移动通信终端如手机的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准确的景点监控。因为在人流量大时,这些特殊群体容易与监护人分开,导致安全隐患。而通过本申请这样的方式,特殊群体携带身份标签110,在其脱离了监护人携带的第二终端130的最大连接半径时,第二终端130就会发出警告,使得监护人可以及时发现并找回特殊群体,避免安全隐患。
[0075] 监控中心140,用于执行本申请所提供的景点监控方法,具体步骤在下面进行介绍。
[0076]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景点监控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方法的具体步骤包括:
[0077] S201、获取关联请求,并根据关联请求建立每个第一终端和一个或多个第二终端的第一关联关系,以及与每个第二终端连接的各个身份标签的第二关联关系。
[0078] 在本步骤中,关联请求可以是每个目标监控组中的第一终端或任意一个第二终端发送的。
[0079]  S202、根据第一关联关系和第二关联关系,确定至少一个目标监控组。
[0080] 在本步骤中,每个目标监控组包括一个第一终端、至少一个第二终端以及一个或多个身份标签。
[0081] 例如,由旅游团的导游持有第一终端,例如导游的智能手机登录预设应用,点击身份配置,就可以将其智能手机设置成第一终端。然后,具备智能手机的游客可以通过预设应用程序或小程序与第一终端建立第一关联关系。
[0082] 对于身份标签,可以将其设置为景点的电子门票,在游客购票时,将其身份信息录入到身份标签中保存,然后第一终端通过扫描二维码的形式将旅游团中所有人的信息添加到同一个目标监控组当中。
[0083]  S203、通过通信基站获取第一终端的第一位置信息和第二终端的第二位置信息。
[0084] 在本步骤中,通信基站为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提供无线通信服务。第一位置信息包括第一终端的第一位置坐标,第二位置信息包括第二终端的第二位置坐标。通信基站可以根据预先设置的蜂窝通讯小区的区域位置和范围,以及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上传的位置信息来得到第一位置信息和第二位置信息。
[0085]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位置信息也可以称为导游位置,第二位置信息也可以称为目标监控组中的关键游客位置。分别对应目标监控组中的导游层级和小组层级,这样可以为后续的监控提供更为准确的位置数据。
[0086]  S204、利用预设区域构建模型,根据每个目标监控组对应的各个第一位置信息、各个第二位置信息以及第二终端与各个身份标签的最大连接半径,确定每个目标监控组在目标景点的活动区域。
[0087]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步骤S204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的流程示意图。如图3所示,本步骤具体包括:
[0088] S301、利用预设区域构建模型,根据每个目标监控组中的各个第二位置信息,构建每个目标监控组对应的活动区域的初始区域。
[0089] 在本步骤中,具体实施步骤包括:
[0090] S3011、将各个第二位置信息作为初始区域的几何端点。
[0091]  S3012、根据各个几何端点得到第一几何形状。
[0092] 在本实施例中,至少有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来构建第一几何形状。
[0093] 第一种方式是:
[0094] 依次连接各个几何端点形成闭合曲线,将闭合曲线所围成的区域作为第一几何形状。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构建方式简单快捷,但是当游客处于长条形分布时,例如在登山的狭长道路上行进时,这种方式所确定的初始区域可能得不到封闭的几何形状。
[0095] 第二种方式是:
[0096] 每次任选其中两个几何端点作为特征直径的两个端点,得到多个特征直径,根据各个特征直径得到多个第一特征圆,将所有第一特征圆组合成第一几何形状。这个多次循环的过程,可以用公式(1)来表示:
[0097]  (1)
[0098] 其 中 , 为 第 一 几 何 形 状 , 表 示 一 个 几 何 端 点 ,表示一个特征直径,
表示一个第一特征圆。
[0099] 值得注意的是,第二种方式的优点是考虑了任意两个第二终端的位置,这样基本上不会遗漏旅游团中的成员。
[0100] 第三种方式是:
[0101] 每次任选其中两个几何端点作为特征半径的两个端点,得到多个特征半径,随机选取每个特征半径中的其中一个端点作为圆心,得到每个特征半径对应的第二特征圆,将所有第二特征圆组合成第一几何形状:
[0102]  (2)
[0103] 其 中 , 为 第 一 几 何 形 状 , 表 示 一 个 几 何 端 点 ,表示一个特征半径,
表示一个第二特征圆。
[0104]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种方式和第二种方式类似,但是其在游客较为分散时,能够比第二种方式得到更好的覆盖效果,所得到的初始区域和最终的活动区域的差别会更小。
[0105]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三种不同的实施方式,在不同的监控区域对应设置不同的初始区域生成方式,能够提高监控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0106]  S3013、根据第一几何形状,以及目标景点中预设的可行走区域,确定初始区域。
[0107]  在本步骤中,可以通过公式(3)来得到初始区域 :
[0108]         (3)
[0109] 其中, 为由n个第二位置信息 所构成的第一几何形状, 为可行走区域。
[0110]  S302、判断每个目标监控组中的第一位置信息是否在初始区域中。
[0111] 在本步骤中,若是,则执行S303,否则执行S304。
[0112] 值得注意的是,之所以需要判断第一位置信息即第一终端的实时位置坐标,或者导游的位置,是因为导游作为旅游团的核心,其肩负着带领团队的重要作用。因此,需要对第一终端进行监控,避免出现导游抛弃游客,或者是导游的疏忽导致游客过于分散,进而引发游客掉队,找不到团队的问题,或者是避免与其它旅游团混杂后部分游客跟错团的现象。
[0113]  S303、根据初始区域以及最大连接半径,确定活动区域。
[0114] 在本步骤中,确定了第一终端就在第二终端所围成的初始区域中,那么证明目标监控组是处于聚合状态,那么目标监控组的活动区域就不会很分散,或者说,活动区域中的游客密度将会大于或等于预设下限值。
[0115] 具体的,以初始区域中每个第二位置信息为圆心,以最大连接半径为半径作圆,得到多个特征圆,然后将各个特征圆与初始区域合并,接下来,再与景点的监控区的预设可行走区域取交集,即可得到活动区域。
[0116]  S304、利用预设区域构建模型,根据每个目标监控组对应的初始区域、最大连接半径和第一位置信息,确定每个目标监控组对应的活动区域。
[0117] 在本实施例中,本步骤具体包括:
[0118] S3041、将初始区域沿第一位置信息所在的方向进行平行拓展,直至初始区域的边缘触碰到第一位置信息所在的位置,得到第二区域。
[0119]  S3042、将每个目标监控组对应的第二区域中各个第二位置信息为圆心,以最大连接半径为半径作圆,得到多个身份标签连接区。
[0120]  S3043、将各个身份标签连接区与第二区域合并,得到每个目标监控组对应的活动区域。
[0121] 可选的,在将各个身份标签连接区与第二区域合并之后,还可以与景点监控区域的预设可行走区域取交集,得到更为准确的活动区域。
[0122]  S205、利用预设重合度模型,计算目标景点中每个监控区中各个活动区域的重合度。
[0123]  在本步骤中,预设重合度模型可以用如下的公式(4)来表示:
[0124]                     (4)
[0125] 其中, 为任意一个监控区对应的重合度, 为任意一个监控区, 为监控区中任意一个活动区域。
[0126] 需要说明的是,重合度是用来衡量监控区的拥挤程度的指标,其关系着游客的游览体验和监控区事故的风险程度。
[0127]  S206、根据各个重合度确定并输出每个监控区的实时游览监控信息。
[0128] 在本步骤中,通过重合度,可以在预设的风险控制表中,查询出对应的风险值,并将其加入到每个监控区的实时游览监控信息中,对外进行输出和显示,以便于监管人员对景点采取疏导和限流措施。
[0129]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景点监控方法,通过获取关联请求,并根据关联请求建立每个第一终端和一个或多个第二终端的第一关联关系,以及与每个第二终端连接的各个身份标签的第二关联关系;根据第一关联关系和第二关联关系,确定至少一个目标监控组,每个目标监控组包括一个第一终端、至少一个第二终端以及一个或多个身份标签;通过通信基站获取第一终端的第一位置信息和第二终端的第二位置信息,通信基站为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提供无线通信服务;利用预设区域构建模型,根据每个目标监控组对应的各个第一位置信息、各个第二位置信息以及第二终端与各个身份标签的最大连接半径,确定每个目标监控组在目标景点的活动区域;利用预设重合度模型,计算目标景点中每个监控区中各个活动区域的重合度;根据各个重合度确定并输出每个监控区的实时游览监控信息。通过第一终端、第二终端和身份标签的组合来实现对每个目标监控组中的每个游客的位置的精确定位,提高了监控信息的准确度,为景点管理和游客的定位提供了有效的信息保障。
[0130]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该电子设备40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401和存储器402。图4示出的是以一个处理器为例的装置。
[0131] 存储器402,用于存放程序。具体地,程序可以包括程序代码,程序代码包括计算机操作指令。
[0132]  存储器402可能包含高速RAM存储器,也可能还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
[0133] 处理器401用于执行存储器402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以实现以上各方法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0134]  其中,处理器401可能是一个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简称为CPU),或者是特定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简称为ASIC),或者是被配置成实施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
[0135] 可选地,存储器402既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跟处理器401集成在一起。当所述存储器402是独立于处理器401之外的器件时,所述电子设备400,还可以包括:
[0136] 总线403,用于连接所述处理器401以及所述存储器402。总线可以是工业标准体系结构(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简称为ISA)总线、外部设备互连(peripheral component, PCI)总线或扩展工业标准体系结构(extended 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 EISA)总线等。总线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0137] 可选的,在具体实现上,如果存储器402和处理器401集成在一块芯片上实现,则存储器402和处理器401可以通过内部接口完成通信。
[0138]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 ,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盘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具体的,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程序指令,程序指令用于上述各方法实施例中的方法。
[0139]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各方法实施例中的方法。
[0140]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申请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申请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申请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申请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申请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本申请的权利要求书指出。
[0141]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申请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来限制。
[0142]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