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碳化硅蜂窝陶瓷强度性能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311189623.3

文献号 : CN116929948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辛桂英辛国栋

申请人 : 潍坊凯华碳化硅微粉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属于碳化硅蜂窝陶瓷检测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碳化硅蜂窝陶瓷强度性能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其中一种碳化硅蜂窝陶瓷强度性能检测装置,包括外壳,外壳内固定安装有工作台,工作台上方活动设置有检测块,外壳的内顶壁上固定安装有用于驱动检测块上下移动的移动驱动组件,工作台的上表面上滑动安装有四个对中杆,工作台的下表面上固定安装有用于驱动四个对中杆向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方向移动的驱动组件,工作台的上表面上滑动安装有清扫组件,清扫组件与移动驱动组件之间设置有传动组件,本发明能够对待检测的碳化硅蜂窝陶瓷进行自动对正,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并且能够自动对检测过程中破碎的碎块进行清理,方便使用。

权利要求 :

1.一种碳化硅蜂窝陶瓷强度性能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1),外壳(1)内固定安装有工作台(5),工作台(5)上方活动设置有检测块(3),外壳(1)的内顶壁上固定安装有用于驱动检测块(3)上下移动的移动驱动组件,工作台(5)的上表面上滑动安装有四个对中杆(7),工作台(5)的下表面上固定安装有用于驱动四个对中杆(7)向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方向移动的驱动组件(6),工作台(5)的上表面上滑动安装有清扫组件(11),清扫组件(11)与移动驱动组件之间设置有传动组件;

所述移动驱动组件包括多个固定安装在外壳(1)内顶壁上的液压伸缩杆(2),液压伸缩杆(2)的伸缩端竖直向下布设且其端部上固定连接有安装板(4),检测块(3)固定安装在安装板(4)的下表面上;

所述工作台(5)上与四个对中杆(7)相对应的位置处分别开设有长孔(602),四个长孔(602)为放射状布设,对中杆(7)的顶端位于工作台(5)的上方,对中杆(7)的底端贯穿长孔(602)并延伸至工作台(5)的下方;

所述驱动组件(6)包括固定安装在工作台(5)下表面上的固定箱(601),固定箱(601)的内顶壁上固定安装有电机(603),对中杆(7)的底端部上均螺纹连接有丝杆(606),丝杆(606)靠近固定箱(601)的一端贯穿固定箱(601)并与电机(603)的动力输出端传动连接;

所述固定箱(601)的外表面上固定连接有四个导向杆(608),导向杆(608)的另一端贯穿相对应的对中杆(7)并固定连接有第二限位块(609),导向杆(608)与对中杆(7)为滑动连接;

所述清扫组件(11)包括设置在工作台(5)上方的活动杆(10),活动杆(10)滑动连接在外壳(1)的内壁上,活动杆(10)的下侧设置有清洁刷(1101),清洁刷(1101)的上表面上固定连接有两个滑杆(1102),滑杆(1102)的顶端均贯穿活动杆(10)并固定连接有固定块(1103);滑杆(1102)的外表面上套设有弹簧(1104),弹簧(1104)的两端分别与相对应的活动杆(10)与清洁刷(1101)固定连接;

所述传动组件包括设置在活动杆(10)一侧的第一转轴(12),第一转轴(12)的一端部通过轴承与外壳(1)的内壁转动连接,第一转轴(12)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圆盘(13),活动杆(10)上通过销轴铰接有连接杆(14),连接杆(14)另一端通过销轴转动连接在圆盘(13)的正面且靠近边缘位置处;

所述外壳(1)的内壁上转动安装有第二转轴(18),第二转轴(18)的外表面上固定安装有第一带轮(19),第二转轴(18)的外表面上通过单向轴承转动连接有齿轮(20),齿轮(20)啮合连接有齿条(21),齿条(21)的底端与安装板(4)固定连接,第一转轴(12)的外表面上固定连接有第二带轮(22),第一带轮(19)与第二带轮(22)通过皮带(23)传动连接;

所述工作台(5)上靠近其右侧位置处开设有漏料口(9);外壳(1)的内部位于漏料口(9)的下方位置处设置有储料盒(15);

所述对中杆(7)的顶端内侧面上安装有压力传感器(8)。

2.一种碳化硅蜂窝陶瓷强度性能检测装置的检测方法,基于上述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碳化硅蜂窝陶瓷强度性能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将待检测的圆形碳化硅蜂窝陶瓷放在工作台(5)上,启动电机(603)驱动四个丝杆(606)旋转,丝杆(606)在旋转的过程中带动相对应的对中杆(7)向中部移动并将碳化硅蜂窝陶瓷推到检测块(3)的正下方,然后电机(603)反转使四个对中杆(7)复位;

步骤二、启动液压伸缩杆(2)伸长并带动安装板(4)和检测块(3)向下移动,检测块(3)向下移动后对碳化硅蜂窝陶瓷施压进行压力检测;

步骤三、检测完成后液压伸缩杆(2)收缩并带动安装板(4)和检测块(3)向上移动,安装板(4)在移动的过程中带动齿条(21)移动,齿条(21)与齿轮(20)啮合带动第二转轴(18)和第一带轮(19)旋转,第一带轮(19)通过皮带(23)带动第二带轮(22)、第一转轴(12)和圆盘(13)旋转,此时圆盘(13)在旋转的过程中通过连接杆(14)带动活动杆(10)和清洁刷(1101)进行往复移动。

说明书 :

一种碳化硅蜂窝陶瓷强度性能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碳化硅蜂窝陶瓷检测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涉及一种碳化硅蜂窝陶瓷强度性能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碳化硅蜂窝陶瓷在石油、化工、微电子、汽车、航天、航空、造纸、激光、矿业及原子能等工业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0003] 碳化硅蜂窝陶瓷是以碳化硅为主要成分的蜂窝式陶瓷;碳化硅蜂窝陶瓷不仅具有优良的常温力学性能,如较高的抗弯强度、优良的抗氧化性、良好的耐腐蚀性和较高的抗磨损性,而且高温力学性能(强度、抗蠕变性等)是已知陶瓷材料中最佳的;高温强度可一直维持到1600℃,是陶瓷材料中高温强度最好的材料;抗氧化性也是所有非氧化物陶瓷中最好的。
[0004] 在现有技术中,为保证产品质量,碳化硅蜂窝陶瓷生产完成后需要对其强度进行抽样检测,对碳化硅蜂窝陶瓷的强度进行检测时,需要借助强度检测装置进行检测,现有的强度检测装置功能单一,在检测过程中破碎的碎块需要人工进行清理,增加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并且需要人工对被检测的碳化硅蜂窝陶瓷位置进行调整,如果按压位置不是碳化硅蜂窝陶瓷的中心处,容易造成碳化硅蜂窝陶瓷受力发生偏移,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碳化硅蜂窝陶瓷强度性能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能够对待检测的碳化硅蜂窝陶瓷进行自动对正,使碳化硅蜂窝陶瓷位于检测工位处,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并且能够自动对检测过程中破碎的碎块进行清理,方便使用,提高使用效果。
[0006]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7] 一种碳化硅蜂窝陶瓷强度性能检测装置,包括外壳,外壳内固定安装有工作台,工作台上方活动设置有检测块,外壳的内顶壁上固定安装有用于驱动检测块上下移动的移动驱动组件,工作台的上表面上滑动安装有四个对中杆,工作台的下表面上固定安装有用于驱动四个对中杆向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方向移动的驱动组件,工作台的上表面上滑动安装有清扫组件,清扫组件与移动驱动组件之间设置有传动组件。
[0008] 以下是本发明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
[0009] 所述移动驱动组件包括多个固定安装在外壳内顶壁上的液压伸缩杆,液压伸缩杆的伸缩端竖直向下布设且其端部上固定连接有安装板,检测块固定安装在安装板的下表面上。
[0010] 进一步优化:所述工作台上与四个对中杆相对应的位置处分别开设有长孔,四个长孔为放射状布设,对中杆的顶端位于工作台的上方,对中杆的底端贯穿长孔并延伸至工作台的下方。
[0011] 进一步优化: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固定安装在工作台下表面上的固定箱,固定箱的内顶壁上固定安装有电机,对中杆的底端部上均螺纹连接有丝杆,丝杆靠近固定箱的一端贯穿固定箱并与电机的动力输出端传动连接。
[0012] 进一步优化:所述固定箱的外表面上固定连接有四个导向杆,导向杆的另一端贯穿相对应的对中杆并固定连接有第二限位块,导向杆与对中杆为滑动连接。
[0013] 进一步优化:所述清扫组件包括设置在工作台上方的活动杆,活动杆滑动连接在外壳的内壁上,活动杆的下侧设置有清洁刷,清洁刷的上表面上固定连接有两个滑杆,滑杆的顶端均贯穿活动杆并固定连接有固定块;滑杆的外表面上套设有弹簧,弹簧的两端分别与相对应的活动杆与清洁刷固定连接。
[0014] 进一步优化:所述传动组件包括设置在活动杆一侧的第一转轴,第一转轴的一端部通过轴承与外壳的内壁转动连接,第一转轴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圆盘,活动杆上通过销轴铰接有连接杆,连接杆另一端通过销轴转动连接在圆盘的正面且靠近边缘位置处。
[0015] 进一步优化:所述外壳的内壁上转动安装有第二转轴,第二转轴的外表面上固定安装有第一带轮,第二转轴的外表面上通过单向轴承转动连接有齿轮,齿轮啮合连接有齿条,齿条的底端与安装板固定连接,第一转轴的外表面上固定连接有第二带轮,第一带轮与第二带轮通过皮带传动连接。
[0016] 进一步优化:所述工作台上靠近其右侧位置处开设有漏料口;外壳的内部位于漏料口的下方位置处设置有储料盒;
[0017] 所述对中杆的顶端内侧面上安装有压力传感器。
[0018]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碳化硅蜂窝陶瓷强度性能检测装置的检测方法,基于上述一种碳化硅蜂窝陶瓷强度性能检测装置,包括如下步骤:
[0019] 步骤一、将待检测的圆形碳化硅蜂窝陶瓷放在工作台上,启动电机驱动四个丝杆旋转,丝杆在旋转的过程中带动相对应的对中杆向中部移动并将碳化硅蜂窝陶瓷推到检测块的正下方,然后电机反转使四个对中杆复位;
[0020] 步骤二、启动液压伸缩杆伸长并带动安装板和检测块向下移动,检测块向下移动后对碳化硅蜂窝陶瓷施压进行压力检测;
[0021] 步骤三、检测完成后液压伸缩杆收缩并带动安装板和检测块向上移动,安装板在移动的过程中带动齿条移动,齿条与齿轮啮合带动第二转轴和第一带轮旋转,第一带轮通过皮带带动第二带轮、第一转轴和圆盘旋转,此时圆盘在旋转的过程中通过连接杆带动活动杆和清洁刷进行往复移动。
[0022]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3] 1、所述电机工作通过四个丝杆驱动四个对中杆向中部移动并将碳化硅蜂窝陶瓷推到检测块的正下方,从而能够自动对碳化硅蜂窝陶瓷的位置进行调整,使碳化硅蜂窝陶瓷处于检测工位的中心位置处,避免碳化硅蜂窝陶瓷位置偏移造成受力发生偏移的现象,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0024] 2、所述液压伸缩杆工作使其伸缩端伸出或回缩,当液压伸缩杆的伸缩端伸出时,能够带动安装板和检测块向下移动,使检测块与待检测的碳化硅蜂窝陶瓷顶接,对碳化硅蜂窝陶瓷施压进行压力检测。
[0025] 3、液压伸缩杆的伸缩端回缩时,能够带动安装板和检测块向上移动,此时通过传动组件能够带动清扫组件进行移动,所述清扫组件移动能够对检测后工作台上产生的碎块进行自动清理,使碎块通过漏料口落入储料盒内进行储存,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使用效果。
[0026]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0027]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8]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外壳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0029]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总体结构的俯视剖面图;
[0030]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驱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1]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驱动组件的剖视图;
[0032]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清扫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3]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传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4]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控制系统的示意图。
[0035] 图中:1‑外壳;2‑液压伸缩杆;3‑检测块;4‑安装板;5‑工作台;6‑驱动组件;7‑对中杆;8‑压力传感器;9‑漏料口;10‑活动杆;11‑清扫组件;12‑第一转轴;13‑圆盘;14‑连接杆;15‑储料盒;16‑导轨;17‑滑块;101‑第一防护门;102‑第二防护门;601‑固定箱;602‑长孔;
603‑电机;604‑第一锥齿轮;605‑第二锥齿轮;606‑丝杆;607‑第一限位块;608‑导向杆;
609‑第二限位块;1101‑清洁刷;1102‑滑杆;1103‑固定块;1104‑弹簧;18‑第二转轴;19‑第一带轮;20‑齿轮;21‑齿条;22‑第二带轮;23‑皮带;24‑加强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36] 如图1‑8所示,一种碳化硅蜂窝陶瓷强度性能检测装置,包括外壳1,外壳1内固定安装有工作台5,工作台5上方活动设置有检测块3,外壳1的内顶壁上固定安装有用于驱动检测块3上下移动的移动驱动组件,工作台5的上表面上滑动安装有四个对中杆7,工作台5的下表面上固定安装有用于驱动四个对中杆7向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方向移动的驱动组件6,工作台5的上表面上滑动安装有清扫组件11,清扫组件11与移动驱动组件之间设置有传动组件。
[0037]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外壳1正面的上下两侧分别开设有开口,两个开口处分别安装有第一防护门101和第二防护门102,第一防护门101和第二防护门102分别位于工作台5的上下两侧。
[0038] 这样设计,通过第一防护门101能够打开或关闭外壳1内位于工作台5上方的腔室,并且在检测过程中关闭第一防护门101,能够对工作人员进行防护,防止破碎的碎块飞溅,提高安全性;通过第二防护门102能够打开或关闭外壳1内位于工作台5下方的腔室,方便使用。
[0039] 所述移动驱动组件包括多个固定安装在外壳1内顶壁上的液压伸缩杆2,多个液压伸缩杆2为间隔布设,所述液压伸缩杆2的伸缩端竖直向下布设,液压伸缩杆2的伸缩端上固定连接有安装板4,检测块3固定安装在安装板4的下表面上。
[0040] 所述液压伸缩杆2工作使其伸缩端伸出或回缩,此时液压伸缩杆2的伸缩端即可带动安装板4进行升降移动,所述安装板4移动带动检测块3进行移动。
[0041] 所述工作台5上与四个对中杆7相对应的位置处分别开设有长孔602,四个长孔602为放射状布设,对中杆7的顶端位于工作台5的上方,对中杆7的底端贯穿长孔602并延伸至工作台5的下方。
[0042] 所述对中杆7分别滑动安装在相对应的长孔602内,所述对中杆7能够沿相对应的长孔602进行滑动,方便使用。
[0043] 所述驱动组件6包括固定安装在工作台5下表面上的固定箱601,固定箱601的内顶壁上固定安装有电机603,对中杆7的底端部上均螺纹连接有丝杆606,所述丝杆606与对中杆7为垂直布设。
[0044] 所述丝杆606靠近固定箱601的一端贯穿固定箱601并与电机603的动力输出端传动连接。
[0045] 所述丝杆606远离固定箱601的一端部上固定安装有第一限位块607,所述第一限位块607用于限定对中杆7在丝杆606上的位置。
[0046] 所述丝杆606与固定箱601的连接处设置有轴承,所述丝杆606通过轴承与固定箱601转动连接,所述丝杆606与对中杆7螺纹连接。
[0047] 如图2、图4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机603的动力输出端上固定连接有第一锥齿轮604,所述丝杆606位于固定箱601内的一端部上分别固定安装有第二锥齿轮605,所述第二锥齿轮605分别与第一锥齿轮604啮合连接。
[0048] 这样设计,启动电机603带动第一锥齿轮604旋转,第一锥齿轮604在旋转的过程中与四个第二锥齿轮605配合能够带动丝杆606旋转,由于丝杆606与对中杆7为螺纹连接,此时四个丝杆606在旋转的过程中能够带动四个对中杆7向中部移动并将碳化硅蜂窝陶瓷推到检测块3的正下方,实现对待检测的碳化硅蜂窝陶瓷进行自动对正,方便使用。
[0049] 如图4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箱601的外表面上固定连接有四个导向杆608,导向杆608的另一端分别贯穿相对应的对中杆7并固定连接有第二限位块609,导向杆608与对中杆7为滑动连接。
[0050] 这样设计,所述导向杆608与对中杆7为滑动连接,所述导向杆608能够对对中杆7的移动进行导向,进而使对中杆7在进行移动时更加的稳定,避免出现对中杆7跟随丝杆606旋转的现象。
[0051] 所述清扫组件11包括设置在工作台5上方的活动杆10,活动杆10滑动连接在外壳1的内壁上,所述活动杆10的下侧设置有清洁刷1101,清洁刷1101的上表面上且靠近其两端位置处分别固定连接有滑杆1102,滑杆1102的顶端贯穿活动杆10并固定连接有固定块1103。
[0052]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滑杆1102与活动杆10之间为滑动连接。
[0053] 所述滑杆1102的外表面上套设有弹簧1104,所述弹簧1104的上端与活动杆10固定连接,所述弹簧1104的下端与滑杆110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0054] 这样设计,所述弹簧1104输出弹力作用至清洁刷1101上,此时清洁刷1101带动滑杆1102向下滑动,使清洁刷1101更好的贴合在工作台5的上表面上。
[0055] 所述外壳1的内壁上位于活动杆10的一侧固定安装有导轨16,导轨16上滑动连接有滑块17,活动杆10靠近滑块17的一侧与滑块17固定连接。
[0056] 所述传动组件包括设置在活动杆10一侧的第一转轴12,所述第一转轴12的一端通过轴承与外壳1的内壁转动连接,第一转轴12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圆盘13。
[0057] 所述活动杆10上通过销轴转动连接有连接杆14,连接杆14的另一端通过销轴转动连接在圆盘13的正面且靠近边缘位置处。
[0058] 这样设计,圆盘13在旋转过程中,能够带动连接杆14进行移动,此时圆盘13带动连接杆14旋转至上半圈时,连接杆14带动活动杆10沿着导轨16向右移动,活动杆10在移动的过程中能够带动清洁刷1101向右移动并将检测后的碎块推到右侧。
[0059] 所述圆盘13带动连接杆14旋转至下半圈时,连接杆14带动活动杆10沿着导轨16向左移动,活动杆10在移动的过程中能够带动清扫组件11向左复位。
[0060] 所述外壳1的内壁上转动安装有第二转轴18,第二转轴18的外表面上固定安装有第一带轮19,第二转轴18的外表面上通过单向轴承转动连接有齿轮20,齿轮20啮合连接有齿条21,齿条21的底端与安装板4固定连接。
[0061] 所述第一转轴12的外表面上固定连接有第二带轮22,第一带轮19与第二带轮22通过皮带23传动连接。
[0062] 所述液压伸缩杆2的伸缩端伸长时,液压伸缩杆2的伸缩端带动安装板4和检测块3向下移动,由于齿轮20通过单向轴承与第二转轴18转动连接,此时安装板4带动齿条21向下移动时齿轮20相对于第二转轴18进行转动,进而齿轮20不会带动第二转轴18旋转。
[0063] 当液压伸缩杆2的伸缩端收缩时,液压伸缩杆2的伸缩端带动安装板4和检测块3向上移动,安装板4在移动的过程中能够带动齿条21移动,齿条21在移动的过程中与齿轮20啮合能够带动第二转轴18和第一带轮19旋转,第一带轮19在旋转的过程中通过皮带23带动第二带轮22、第一转轴12和圆盘13进行旋转。
[0064] 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齿条2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加强杆24,加强杆24的底端与安装板4固定连接。
[0065] 这样设计,通过加强杆24能够对齿条21与安装板4的连接处进行支撑和加固,使齿条21的安装更加牢固,避免出现脱落。
[0066]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工作台5上靠近其右侧位置处开设有漏料口9;外壳1的内部位于漏料口9的下方位置处设置有储料盒15;所述漏料口9排出的碎块落入储料盒15内进行存储。
[0067] 所述对中杆7的顶端内侧面上安装有压力传感器8。
[0068] 所述外壳1的外侧设置有外设控制柜,所述外设控制柜内设置有控制系统,所述压力传感器8的输出端与控制系统的输入端电性连接。
[0069] 如图1‑8所示,所述控制系统包括主控制器,所述压力传感器8的输出端与主控制器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主控制器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有启动按钮、急停按钮、下压按钮和上升按钮。
[0070] 所述电机603的控制端电性连接有正反转驱动单元,所述正反转驱动单元工作用于使电机603进行正转或反转。
[0071] 所述液压伸缩杆2的进出油口上通过控制管路与外设液压泵站连通,所述控制管路上设置有电磁阀,通过控制管路上的电磁阀用于控制液压伸缩杆2的伸缩端进行伸出或回缩。
[0072] 所述主控制器的输出端与正反转驱动单元和控制管路的控制端电性连接,所述主控制器发出控制信号用于控制电机603和液压伸缩杆2进行工作。
[0073]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主控制器内设置有压力预设阈值,所述压力传感器8用于检测对中杆7与碳化硅蜂窝陶瓷之间的实时压力,并将该实时压力信号发送至主控制器内,此时主控制器将实时压力与压力预设阈值进行比较。
[0074] 在使用时,按下启动按钮,此时主控制器发出控制信号通过正反转驱动单元使电机603进行正转,此时电机603输出旋转动力驱动四个丝杆606旋转,丝杆606在旋转的过程中能够带动相对应的对中杆7向中部移动并将碳化硅蜂窝陶瓷推到检测块3的正下方。
[0075] 此时压力传感器8用于对对中杆7与碳化硅蜂窝陶瓷之间的实时压力进行检测,并将该实时压力信号发送至主控制器内,所述主控制将实时压力与压力预设阈值进行比较。
[0076] 当实时压力大于压力预设阈值时,主控制器发出控制信号通过正反转驱动单元使电机603进行反转,此时四个对中杆7自动复位。
[0077]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主控制器为现有技术,并且正反转驱动单元、控制管路均为现有技术。
[0078] 在本实施例中,按下下压按钮,所述主控制器发出控制信号通过控制管路使液压伸缩杆2进行伸长动作;按下上升按钮,所述主控制器发出控制信号通过控制管路使液压伸缩杆2进行收缩动作。
[0079] 如图1‑8所示,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碳化硅蜂窝陶瓷强度性能检测装置的检测方法,基于上述一种碳化硅蜂窝陶瓷强度性能检测装置,该检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80] 步骤一、将待检测的圆形碳化硅蜂窝陶瓷放在工作台5上,接着关闭第一防护门101,然后启动电机603驱动四个丝杆606旋转,丝杆606在旋转的过程中能够带动相对应的对中杆7向中部移动并将碳化硅蜂窝陶瓷推到检测块3的正下方,然后压力传感器8用于对对中杆7与碳化硅蜂窝陶瓷之间的实时压力进行检测,并将该实时压力信号发送至主控制器内,主控制器根据实时压力信号控制电机603进行反转,此时四个对中杆7自动复位。
[0081] 所述步骤一中,电机603工作用于驱动第一锥齿轮604旋转,第一锥齿轮604在旋转的过程中与四个第二锥齿轮605配合能够带动丝杆606旋转,由于丝杆606与对中杆7为螺纹连接,此时丝杆606在旋转的过程中能够带动四个对中杆7向中部移动并将碳化硅蜂窝陶瓷推到检测块3的正下方。
[0082] 步骤二、启动液压伸缩杆2伸长并带动安装板4和检测块3向下移动,由于齿轮20通过单向轴承与第二转轴18转动连接,此时安装板4带动齿条21向下移动后不会使齿轮20带动第二转轴18旋转,检测块3向下移动后对碳化硅蜂窝陶瓷施压进行压力检测。
[0083] 步骤三、检测完成后液压伸缩杆2收缩并带动安装板4和检测块3向上移动,安装板4在移动的过程中能够带动齿条21移动,齿条21与齿轮20啮合能够带动第二转轴18和第一带轮19旋转,第一带轮19在旋转的过程中通过皮带23带动第二带轮22、第一转轴12和圆盘
13旋转,此时圆盘13在旋转的过程中通过连接杆14带动活动杆10和清洁刷1101进行往复移动。
[0084] 所述步骤三中,圆盘13旋转一周通过连接杆14带动活动杆10和清洁刷1101往复移动一次,当圆盘13带动连接杆14旋转至上半圈时,连接杆14带动活动杆10沿着导轨16向右移动,活动杆10在移动的过程中能够带动清洁刷1101向右移动并将检测后的碎块推到右侧;此时碎块通过漏料口9排出并落入储料盒15内进行存储。
[0085] 所述圆盘13带动连接杆14旋转至下半圈时,连接杆14带动活动杆10沿着导轨16向左移动,活动杆10在移动的过程中能够带动清扫组件11向左移动复位。
[0086] 所述储料盒15内接满碎块后打开第二防护门102将储料盒15内的碎块清理出去。
[0087] 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根据本发明的教导,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与精神的情况下,对实施方式所进行的改变、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