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空心楼板上的施工基础结构及其施工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311094876.2

文献号 : CN117127787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潘正玉植培斌陈宏伟李学琨邓启君张炜豪张志军温智林逸夫黄慧雅刘宝灵张晓敏罗瑛

申请人 : 广州一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空心楼板上的施工基础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其中用于空心楼板上的施工基础结构包括间隔设置的两组支座和两条悬跨梁,每组所述支座包括两个以上的支座,且两个以上的所述支座的底端分别与不同的结构梁连接,两组所述支座分别与两条悬跨梁一一对应,每组所述支座中的所有支座的顶端与对应的悬跨梁连接,两个所述悬跨梁之间连接有施工平台,所述施工平台和悬跨梁与空心楼板之间设有柔性板。本发明施工方便,有效解决了改造过程中空心楼板承载能力较低的问题。

权利要求 :

1.一种用于空心楼板上的施工基础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通过定位放线,确定支座、悬跨梁和施工平台的施工位置;

在悬跨梁和施工平台的施工位置上放置柔性板;

在支座、悬跨梁和施工平台的施工位置分别施工支座、悬跨梁和施工平台;

其中,在支座、悬跨梁和施工平台的施工位置分别施工支座、悬跨梁和施工平台的步骤包括:在支座、悬跨梁和施工平台的施工位置分别施工支座、悬跨梁和施工平台的步骤包括:在每个支座的施工位置上,将若干钢筋由上至下植入结构梁内;

绑扎悬跨梁和施工平台的上层钢筋网和下层钢筋网,并在上层钢筋网和下层钢筋网之间绑扎多个马凳筋;

在支座的施工位置、悬跨梁的施工位置和施工平台的施工位置上设置侧模板,使得侧模板和柔性板之间围成浇筑支座、悬跨梁和施工平台的浇筑空间;

在浇筑空间内浇筑混凝土,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对混凝土进行养护;

待混凝土到设计养护期后,将侧模板拆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空心楼板上的施工基础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绑扎悬跨梁和施工平台的上层钢筋网和下层钢筋网,并在上层钢筋网和下层钢筋网之间绑扎多个马凳筋的步骤还包括:绑扎反梁的上层钢筋网和下层钢筋网,并在上层钢筋网和下层钢筋网之间绑扎多个马凳筋;

所述在支座的施工位置、悬跨梁的施工位置和施工平台的施工位置上设置侧模板,使得侧模板和柔性板之间围成浇筑支座、悬跨梁和施工平台的浇筑空间的步骤还包括:在支座的施工位置、悬跨梁的施工位置、施工平台的施工位置上和反梁的施工位置上设置侧模板,使得侧模板和柔性板之间围成浇筑支座、悬跨梁、施工平台和反梁的浇筑空间。

说明书 :

一种用于空心楼板上的施工基础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空心楼板上的施工基础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现代住宅、商业建筑的不断发展,采用空心楼板的项目日益增多,在使用空心楼板建造楼房时,通常是将若干空心楼板的两端安装在已建好的结构梁上。而空心楼板是一种预制楼板,通常使用预应力混凝土制成,其内设一个或多个纵向孔道,以节省材料,减轻重量,并有利于隔声和隔热。但这样会导致空心楼板的承载能力相对实心楼板的承载能力会较低。因此在对空心楼板工程进行改造的过程中,由于空心楼板的局限性,并且一些施工设备重量大,对下层结构受荷要求高,导致空心楼板无法满足施工设备的荷载要求,致使出现施工人员施工、材料运输困难等问题。对于空心楼板的承载能力问题,常用方法是对空心楼板进行加固,施工工艺繁琐,施工成本高。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空心楼板上的施工基础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施工方便,有效解决了改造过程中空心楼板承载能力较低的问题。
[0004]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5] 一种用于空心楼板上的施工基础结构,包括间隔设置的两组支座和两条悬跨梁,每组所述支座包括两个以上的支座,且两个以上的所述支座的底端分别与不同的结构梁连接,两组所述支座分别与两条悬跨梁一一对应,每组所述支座中的所有支座的顶端与对应的悬跨梁连接,两个所述悬跨梁之间连接有施工平台,所述施工平台和悬跨梁与空心楼板之间设有柔性板。
[0006] 进一步地,每组所述支座包括三个支座,同一组的三个所述支座分别设置在依次相邻的三条结构梁上,所述施工平台设置在位于中间的结构梁的上方。
[0007] 进一步地,位于中间位置的两个所述支座之间设有反梁,所述反梁的顶端与施工平台连接,所述反梁的底端与相应的结构梁连接。
[0008] 进一步地,所述支座、悬跨梁、施工平台和反梁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0009] 进一步地,所述支架内设有钢筋,所述支架内部钢筋植入结构梁内。
[0010] 进一步地,所述悬跨梁和施工平台的内部设置双层钢筋网,所述双层钢筋网包括上层钢筋网、下层钢筋网和连接上层钢筋网和下层钢筋网的多个马凳筋。
[0011] 进一步地,所述施工平台内部上设有若干用于与防雷部件连接的角钢。
[0012] 进一步地,所述柔性板为挤塑板。
[0013]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用于空心楼板上的施工基础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4] 通过定位放线,确定支座、悬跨梁和施工平台的施工位置;
[0015] 在悬跨梁和施工平台的施工位置上放置柔性板;
[0016] 在支座、悬跨梁和施工平台的施工位置分别施工支座、悬跨梁和施工平台。
[0017]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施工工艺方便,减少材料浪费和人工费用支出,通过支座、悬跨梁和施工平台组合,使得施工平台架空于空心楼板上,以此将施工平台上的荷载传递到结构梁上,从而能够避免将荷载传递到空心楼板上,有效解决了改造过程中空心楼板承载能力较低的问题;悬跨梁与施工平台底部铺设柔性板与空心楼板分离,拆除效率高,并且采用柔性板,使得悬跨梁、施工平台与空心楼板柔性接触,柔性板可以将施工平台的受力进行卸荷,大大减少了对空心楼板的受荷作用,对现代住宅、商业建筑采用空心楼板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

附图说明

[0018] 图1为本发明用于空心楼板上的施工基础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9] 图2为本发明用于空心楼板上的施工基础结构的侧视图;
[0020] 图3为本发明用于空心楼板上的施工基础结构的俯视图;
[0021] 图4为本发明用于空心楼板上的施工基础结构的前视图。
[0022] 图中,1‑支座,2‑悬跨梁,3‑施工平台,4‑柔性板,5‑反梁,6‑结构梁,7‑空心楼板,8‑施工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0024]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25]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同时,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6]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0027]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0028] 请参阅图1和图2,图1为本发明用于空心楼板上的施工基础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用于空心楼板上的施工基础结构的侧视图。一种用于空心楼板上的施工基础结构,包括间隔设置的两组支座1和两条悬跨梁2,每组支座1包括两个以上的支座1,且两个以上的支座1的底端分别与不同的结构梁6连接,两组支座1分别与两条悬跨梁2一一对应,每组支座1中的所有支座1的顶端与对应的悬跨梁2连接,两个悬跨梁2之间连接有施工平台3,施工平台3和悬跨梁2与空心楼板7之间设有柔性板4。
[0029] 请结合参阅图3和图4,图3为本发明用于空心楼板上的施工基础结构的俯视图(未显示柔性板),图4为本发明用于空心楼板上的施工基础结构的前视图(未显示柔性板)。施工平台3用于放置施工设备8,施工设备8的荷载由施工平台3、悬跨梁2和支座1传递到结构梁6上,从而将荷载有效传递到结构梁6上,实现在空心楼板7上使用大重量施工设备的目的。为保证支座1、悬跨梁2和施工平台3承受荷载的能力,在一实施例中,支座1、悬跨梁2和施工平台3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支座1、悬跨梁2和施工平台3可以一体成型,可以一次性浇筑,一次到位,无需设置施工缝,避免支座1、悬跨梁2和施工平台3产生裂缝,保证支座1、悬跨梁2和施工平台3承受荷载的能力,能够减少人工费用支出。为避免本发明用于空心楼板上的施工基础结构的跨度大,在一实施例中,每组支座1包括三个支座1,同一组的三个支座1分别设置在依次相邻的三条结构梁6上,施工平台3设置在位于中间的结构梁6的上方。通过将每组支座1中的三个支座1分别设置在依次相邻的结构梁6上,且使得施工平台3设置在位于中间的结构梁6的上方,能够避免悬跨梁2的大跨度,并且能够将施工平台3的荷载分散到三条结构梁6上,保证施工平台3的荷载承受能力。为进一步保证施工平台3承受荷载的能力,在一实施例中,位于中间位置的两个支座1之间设有反梁5,反梁5的顶端与施工平台3连接,反梁5的底端与相应的结构梁6连接。通过增加反梁5,增加施工平台3与其下方的结构梁
6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将施工平台3的荷载传递到结构梁6上。在一实施例中,反梁5也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支座1、悬跨梁2、施工平台3和反梁5可以一体成型,可以一次性浇筑,无需设置施工缝,避免支座1、悬跨梁2、施工平台3和反梁5产生裂缝,保证支座1、悬跨梁2、施工平台3和反梁5承受荷载的能力,能够减少人工费用支出。
[0030] 而为避免施工支座1时对结构梁6造成大面积破坏,在一实施例中,支架内设有钢筋,支架内部钢筋植入结构梁6内。将支座1内部钢筋由上至下反向植筋,使得支座1内部钢筋植入结构梁6内,从而避免对结构梁6造成大面积破坏,施工方便,并且能够对原结构起到保护的作用。
[0031] 为保证悬跨梁2和施工平台3承受荷载的能力,在一实施例中,悬跨梁2和施工平台3的内部设置双层钢筋网,双层钢筋网包括上层钢筋网、下层钢筋网和连接上层钢筋网和下层钢筋网的多个马凳筋。马凳筋能够起到支撑的作用,使得上层钢筋网和下层钢筋网之间保持一定间距,保证钢筋分布均匀,并保证悬跨梁2和施工平台3的厚度尺寸,保证悬跨梁2和施工平台3承受荷载的能力。在一实施例中,施工平台3上设有若干用于与防雷部件连接的角钢。角钢的一端伸出至施工平台3的上方,用于与设置在施工平台3上方的施工设备8连接,当出现雷电天气时,通过角钢和防雷部件将电流引导至地下,避免影响到施工平台3上的施工设备8。角钢的数量可以设置为两根,两根角钢分别设置在施工平台3的两个对角上。
[0032] 柔性板4一方面使得悬跨梁2和施工平台3与空心楼板7柔性接触,以将施工平台3的受力进行卸荷,大大减少了对空心楼板7的受荷作用,另一方面,在施工悬跨梁2和施工平台3时,作为浇筑悬跨梁2和施工平台3的底模,施工方便,减少材料浪费。在一实施例中,柔性板4为挤塑板。挤塑板抗压前度高,抗冲击能力强,其抗压强度可达150~500Kpa以上,能承受各种系统的地面荷载。挤塑板的受力性能可以将施工平台3的受力进行卸荷。
[0033]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上述任一项的用于空心楼板上的施工基础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34] S1、通过定位放线,确定支座1、悬跨梁2和施工平台3的施工位置;
[0035] S2、在悬跨梁2和施工平台3的施工位置上放置柔性板4;
[0036] S3、在支座1、悬跨梁2和施工平台3的施工位置分别施工支座1、悬跨梁2和施工平台3。
[0037] 在上述步骤S1中,先在空心楼板7上通过定位放线,确定每个支座1的施工位置,以及悬跨梁2和施工平台3的施工位置,以对支座1、悬跨梁2和施工平台3进行施工。
[0038] 在上述步骤S2中,在悬跨梁2和施工平台3的施工位置上放置柔性板4,注意放置柔性板4时需避开支座1的施工位置。柔性板4可采用挤塑板。
[0039] 进一步地,在步骤S3中,支座1、悬跨梁2和施工平台3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支架内设有钢筋,支架内部钢筋穿过空心楼板7并锚入结构梁6内。
[0040] S31、在支座1、悬跨梁2和施工平台3的施工位置分别施工支座1、悬跨梁2和施工平台3的步骤包括:
[0041] S32、在每个支座1的施工位置上,将若干钢筋由上至下植入结构梁6内;
[0042] S33、绑扎悬跨梁2和施工平台3的上层钢筋网和下层钢筋网,并在上层钢筋网和下层钢筋网之间绑扎多个马凳筋;
[0043] S34、在支座1的施工位置、悬跨梁2的施工位置和施工平台3的施工位置上设置侧模板,使得侧模板和柔性板4之间围成浇筑支座1、悬跨梁2和施工平台3的浇筑空间;
[0044] S35、在浇筑空间内浇筑混凝土,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对混凝土进行养护;
[0045] S36、待混凝土到设计养护期后,将侧模板拆除。
[0046] 在上述步骤S31至步骤S36中,在施工时,根据实际的荷载要求,确定支座1的钢筋数量,然后在每个支座1的施工位置上,将确定数量的钢筋由上至下反向植筋,使得钢筋穿过空心楼板7并锚入结构梁6内。进一步地,为便于后期凿除支座1,在支座1的施工位置上涂刷隔离剂。然后在悬跨梁2的施工位置上绑扎悬跨梁2的上层钢筋网、下层钢筋网和马凳筋,在施工平台3的施工位置上绑扎施工平台3的上层钢筋网、下层钢筋网和马凳筋,使得上层钢筋网和相应的下层钢筋网之间保持一定的间距。进一步地,为避免雷雨天气影响施工设备8,在绑扎钢筋时,可以采用两个根角钢与防雷部件连接,角钢的另一端伸出施工平台3表面60cm左右,用于与施工设备8节连接,使得在出现雷电天气时,通过角钢和防雷部件将电流引导至地下,避免影响到施工平台3上的施工设备8。钢筋绑扎完成后,设置侧模板,以形成浇筑支座1、悬跨梁2和施工平台3的浇筑空间。
[0047] 进一步地,支座1设置两组,每组包括三个支座1,每组的三个支座1分别设置在依次相邻的三个结构梁6上,位于中间位置的两个支座1之间设有反梁5,反梁5的顶端与施工平台3连接,反梁5的底端与相应的结构梁6连接。
[0048] 在步骤S33中,绑扎悬跨梁2和施工平台3的上层钢筋网和下层钢筋网,并在上层钢筋网和下层钢筋网之间绑扎多个马凳筋的步骤还包括:
[0049] S331、绑扎反梁5的上层钢筋网和下层钢筋网,并在上层钢筋网和下层钢筋网之间绑扎多个马凳筋;
[0050] 在步骤S34中,S34、在支座1的施工位置、悬跨梁2的施工位置和施工平台3的施工位置上设置侧模板,使得侧模板和柔性板4之间围成浇筑支座1、悬跨梁2和施工平台3的浇筑空间的步骤中,还包括:
[0051] S341、在支座1的施工位置、悬跨梁2的施工位置、施工平台3的施工位置上和反梁5的施工位置上设置侧模板,使得侧模板和柔性板4之间围成浇筑支座1、悬跨梁2、施工平台3和反梁5的浇筑空间。
[0052] 在上述步骤S331和步骤S241中、先分别绑扎悬跨梁2、施工平台3和反梁5的钢筋,钢筋绑扎完成后,设置侧模板,以形成浇筑支座1、悬跨梁2、施工平台3和反梁5的浇筑空间,使得支座1、悬跨梁2、施工平台3和反梁5可以一体浇筑。
[0053] 在步骤S35至步骤S36中,在混凝土浇筑前,在侧模板上画好浇筑完成面的水平位置,以控制厚度和保证平整度。然后混凝土浇筑采用人工浇筑,混凝土用斗车运到浇筑位置后,将混凝土倒入浇筑空间内,然后用振棒加以振捣,使用振棒时,不得将振棒直接放在钢筋面上振捣。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在12小时内用湿润麻袋加以覆盖,并浇水养护,养护期不得少于7天。等到混凝土到设计养护期后,混凝土的强度达到设计要求时,则可将侧模板拆除,从而完成用于空心楼板上的施工基础结构的施工。
[0054]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施工工艺方便,减少材料浪费和人工费用支出,通过支座1、悬跨梁2和施工平台3组合,使得施工平台3架空于空心楼板7上,以此将施工平台3上的荷载传递到结构梁6上,从而能够避免将荷载传递到空心楼板7上,有效解决了改造过程中空心楼板7承载能力较低的问题;悬跨梁2与施工平台3底部铺设柔性板4与空心楼板7分离,拆除效率高,并且采用柔性板4,使得悬跨梁2、施工平台3与空心楼板7柔性接触,柔性板4可以将施工平台3的受力进行卸荷,大大减少了对空心楼板7的受荷作用,对现代住宅、商业建筑采用空心楼板7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
[0055]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故凡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