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减震器及其制造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311404860.7

文献号 : CN117145913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吴柳杰邵磊葛赫建丽

申请人 : 万向钱潮股份公司浙江万向马瑞利减震器有限公司

摘要 :

偏大的问题。本发明涉及减震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汽车减震器及其制造方法。包括贮油筒、底盖和固定支架;底盖安装在在贮油筒的内圆周上,固定支架套设在贮油筒的外圆周面上;贮油筒的端部具有自内圆周面沿径向方向朝内延伸的第一凸起部,固定支架具有自内圆周面沿径向方向朝内延伸的第二凸起部;底盖的上表面和第一凸起部的侧面相邻的区域形成第一焊接区域,第一凸起部的上端面和第二凸起部的侧面相邻的区域形成第二焊接区域,固定支架的下端面和贮油筒的外圆周面相邻的区域形成第三焊接区域,在垂直方向上第一焊接区域位于第二焊接区

权利要求 :

1.一种汽车减震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贮油筒、底盖和固定支架;所述底盖安装在在所述贮油筒的内圆周上,所述固定支架套设在所述贮油筒的外圆周面上;

所述贮油筒的端部具有自内圆周面沿径向方向朝内延伸的第一凸起部,所述固定支架具有自内圆周面沿径向方向朝内延伸的第二凸起部,所述底盖的上表面和所述第一凸起部的下端面抵接,所述第二凸起部的下端面和所述第一凸起部的上端面抵接,在径向方向上所述第二凸起部的侧面不超过所述第一凸起部的侧面;

所述第二凸起部周向均布设置,所述贮油筒的壁厚为L,所述固定支架到所述贮油筒的上端面的距离为H,其中L≤H≤3L,所述第一凸起部的径向长度不大于1mm;

所述底盖的上表面和所述第一凸起部的侧面相邻的区域形成第一焊接区域,所述第一凸起部的上端面和所述第二凸起部的侧面相邻的区域形成第二焊接区域,所述固定支架的下端面和所述贮油筒的外圆周面相邻的区域形成第三焊接区域,在垂直方向上所述第一焊接区域位于所述第二焊接区域和第三焊接区域之间;

所述第一焊接区域、所述第二焊接区域和所述第三焊接区域的焊接后的抗拉强度均大于35KN;

所述第一焊接区域的密封性能满足以下要求:试漏压力位0.5~0.8MPa且保压时间不小于6s;

所述汽车减震器制造方法还包括:

装配固定支架,将所述固定支架安装在所述贮油筒上,所述第二凸起部的下端面和所述贮油筒的上端面抵接,所述固定支架的内圆周面和所述贮油筒的外圆周面之间过盈配合;

激光焊接第二焊接区域;

激光焊接第二焊接区域开始后延迟第一时间t1开始激光焊接第一焊接区域;

激光焊接第一焊接区域完成后延迟第二时间t2激光焊接第三焊接区域;

其中,所述第二时间t2大于所述第一时间t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减震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盖包括第一水平部、第一圆锥部和第二圆锥部,所述第一圆锥部自第一水平部向下沿直径扩大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圆锥部自第一圆锥部下端向下沿直径扩大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圆锥部和所述第一圆锥部的外表面之间具有第一过渡部,所述第二圆锥部和所述第一圆锥部的内表面之间具有第二过渡部,所述第一过渡部的表面为锥面,所述第二过渡部的表面为圆柱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汽车减震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水平部高于所述贮油筒的上端面,所述第二圆锥部的上表面和所述第一凸起部的下端面抵接,第二圆锥部的侧面和所述贮油筒的内圆周面之间过盈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汽车减震器,其特征在于,

开始激光焊接第一焊接区域的同时,所述第二圆锥部的下表面跟随激光焊接光斑施加垂直向上的压力,所述第二圆锥部的上表面和所述第一凸起部的下端面全部抵接。

说明书 :

一种汽车减震器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减震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汽车减震器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汽车减振器是悬架系统中非常重要的部件,主要作用是抑制弹簧吸收弹簧弹跳时的振动变形和冲击,同时吸收路面的冲击。车辆在不平坦的路面上行驶时,车轮会受到来自
地面的冲击力的冲击,冲击力会通过悬架系统中的弹簧传递到车身,从而引起车身振动,弹
簧不断拉伸和压缩,在惯性的作用下振荡,减震器可以延缓弹簧的膨胀和压缩速度,同时吸
收由此引起的震动。当弹簧变形时,可以快速稳定,从而提高驾乘人员的乘坐舒适性。
[0003] 现有的减震器贮油筒和支架以及底盖分别通过焊接连接在一起,由于减震器支架为实心体整体质量较大,支架和贮油筒焊接时接触面较小焊接难度较大且容易造成虚焊,
贮油筒和支架以及底盖需分别两两焊接工艺复杂,减震器长时间使用存在一定的安全隐
患。

发明内容

[0004] 为解决现有减震器贮油筒与支架之间的焊接工艺复杂、难度大、易虚焊且质量偏大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减震器及其制造方法。
[0005] 在一些实施例中,汽车减震器包括:贮油筒、底盖和固定支架;所述底盖安装在在所述贮油筒的内圆周上,所述固定支架套设在所述贮油筒的外圆周面上;
[0006] 所述贮油筒的端部具有自内圆周面沿径向方向朝内延伸的第一凸起部,所述固定支架具有自内圆周面沿径向方向朝内延伸的第二凸起部,所述底盖的上表面和所述第一凸
起部的下端面抵接,所述第二凸起部的下端面和所述第一凸起部的上端面抵接,在径向方
向上所述第二凸起部的侧面不超过所述第一凸起部的侧面;
[0007] 所述底盖的上表面和所述第一凸起部的侧面相邻的区域形成第一焊接区域,所述第一凸起部的上端面和所述第二凸起部的侧面相邻的区域形成第二焊接区域,所述固定支
架的下端面和所述贮油筒的外圆周面相邻的区域形成第三焊接区域,在垂直方向上所述第
一焊接区域位于所述第二焊接区域和第三焊接区域之间。
[0008]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焊接区域、所述第二焊接区域和所述第三焊接区域的焊接后的抗拉强度均大于35KN。
[0009]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焊接区域的密封性能满足以下要求:试漏压力位0.5~0.8MPa且保压时间不小于6s。
[001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盖包括第一水平部、第一圆锥部和第二圆锥部,所述第一圆锥部自第一水平部向下沿直径扩大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圆锥部自第一圆锥部下端向下沿
直径扩大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圆锥部和所述第一圆锥部的外表面之间具有第一过渡部,所
述第二圆锥部和所述第一圆锥部的内表面之间具有第二过渡部,所述第一过渡部的表面为
锥面,所述第二过渡部的表面为圆柱面。
[0011]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水平部高于所述贮油筒的上端面,所述第二圆锥部的上表面和所述第一凸起部的下端面抵接,第二圆锥部的侧面和所述贮油筒的内圆周面之间
过盈配合。
[0012]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凸起部周向均布设置,所述贮油筒的壁厚为L,所述固定支架到所述贮油筒的上端面的距离为H,其中L≤H≤3L,所述第一凸起部的径向长度不大
于1mm。
[0013] 在一些实施例中,装配固定支架,将所述固定支架安装在所述贮油筒上,所述第二凸起部的下端面和所述贮油筒的上端面抵接,所述固定支架的内圆周面和所述贮油筒的外
圆周面之间过盈配合;
[0014] 激光焊接第二焊接区域;
[0015] 激光焊接第二焊接区域开始后延迟第一时间t1开始激光焊接第一焊接区域;
[0016] 激光焊接第一焊接区域完成后延迟第二时间t2激光焊接第三焊接区域。
[0017]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时间t1,第二时间t2,其中第二时间t2大于第一时间t1。
[0018] 在一些实施例中,开始激光焊接第一焊接区域的同时在所述第二圆锥部的下表面跟随激光焊接光斑施加垂直向上的压力使得所述第二圆锥部的上表面和所述第一凸起部
的下端面全部抵接。
[0019] 本发明有以下优点:
[0020] 该汽车减震器通过在贮油筒内周设置第一凸起部,把固定支架和贮油筒焊接面设置为中空结构且在固定支架内周设置第二凸起部,把底盖设置为包含第一圆锥部和第二圆
锥部结构;贮油筒和底盖过盈配合,固定支架和贮油筒过盈配合,形成多个焊接区,可使支
架和底盖一起焊接,不但简化了焊接工艺提高了焊接强度而且减轻了减震器整体质量,还
能节省材料提高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0021] 图1示出了汽车减震器结构剖视图;
[0022] 图2示出了汽车减震器固定支架结构剖视图;
[0023] 图3示出了一种汽车减震器立体图;
[0024] 图4示出了一种汽车减震器图3中A‑A方向剖视图。
[0025] 附图标记:
[0026] 11 ‑贮油筒;12‑第一凸起部;21‑固定支架;22‑第二凸起部;31‑底盖;32‑第一水平部;33‑第一圆锥部;34‑第二圆锥部;35‑第一过渡部;36‑第二过渡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现在将参照若干示例性实施例来论述本公开的内容。应当理解,论述了这些实施例仅是为了使得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且因此实现本公开的内容,而不是暗
示对本公开的范围的任何限制。
[0028] 如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包括”及其变体要被解读为意味着“包括但不限于”的开放式术语。术语“基于”要被解读为“至少部分地基于”。术语“一个实施例”和“一种实施例”
要被解读为“至少一个实施例”。术语“另一个实施例”要被解读为“至少一个其他实施例”。
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
更好地描述本申请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
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
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
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
申请中的具体含义。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
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
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
义。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
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
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0029] 在一些实施例中,包括:贮油筒11、底盖31和固定支架21;底盖31安装在在贮油筒11的内圆周上,固定支架21套设在贮油筒11的外圆周面上;
[0030] 贮油筒11的端部具有自内圆周面沿径向方向朝内延伸的第一凸起部12,固定支架21具有自内圆周面沿径向方向朝内延伸的第二凸起部22,所述底盖31的上表面和第一凸起
部12的下端面抵接,第二凸起部22的下端面和第一凸起部12的上端面抵接,在径向方向上
第二凸起部22的侧面不超过第一凸起部12的侧面;
[0031] 底盖31的上表面和第一凸起部12的侧面相邻的区域形成第一焊接区域,第一凸起部12的上端面和第二凸起部22的侧面相邻的区域形成第二焊接区域,固定支架21的下端面
和贮油筒11的外圆周面相邻的区域形成第三焊接区域,在垂直方向上第一焊接区域位于第
二焊接区域和第三焊接区域之间。
[0032]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贮油筒11上端内圆周面设置有沿径向方向延伸的环状第一凸起部12,底盖31安装在贮油筒11的内圆周上,且底盖31的上表面抵接第一凸
起部12,形成第一焊接区域,凸起部的设置不但可以限制底盖31位置,焊接时熔合后流入第
一焊接区域缝隙加强焊接强度避免虚焊;
[0033] 固定支架21设计为中空圆结构,此结构不仅节省材料还可使固定支架21套设在贮油筒11上,固定支架21内圆周面设置有沿径向方向延伸的第二凸起部22,贮油筒11上端的
第一凸起部12和固定支架21上的第二凸起部22抵接,形成第二焊接区,实现通过第二凸起
部22对贮油筒11进行限位,焊接时两个凸起部在第二焊接区熔合使固定支架21和贮油筒11
连接起来,第二凸起部22的侧面在径向方向上不超过第一凸起部12侧面的设计,焊接时两
个凸起部径向方向末端清晰可见,熔合时视野宽广且避免因第二凸起部22过宽导致的和第
一凸起部12抵接处形成盲区以及焊接时形成虚焊;
[0034] 固定支架21和贮油筒11套设处形成第三焊接区域,在第三焊接区域通过焊接把固定支架21和贮油筒11套连接在一起,两个凸起部和三个焊接区的设计把固定支架21和贮油
筒11以及底盖31通过焊接熔合形成减震器机械结构;
[0035] 焊接时,由于支架会限制焊头的焊接角度,先焊接第一焊接区的贮油筒11和底盖31,再焊接第二焊接区的第一凸起部12和第二凸起部22侧面区域,然后焊接第三焊接区的
固定支架21和贮油筒11接触处,让固定支架21和焊接在贮油筒11上的底盖31一起焊接,省
略固定支架21和底盖31之间的焊接,在垂直方向第一焊接区域在第二焊接区和第三焊接区
之间,将两道焊接工艺,改为一道,提高生产效率。
[0036] 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减震器进行焊接时,所采用电流为281±20A,电压为26±24V,气流量为8‑16L/min,旋转速度为6‑8m/min,焊枪角度为61°;
[0037] 通过此方式实施焊接时,应当在形成不同焊接连接时采取基本一致的焊接条件,在焊接前设置了合理的延迟时间,使得结构件的强度满足需求。
[0038]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水平部32高于贮油筒11的上端面,第二圆锥部34的上表面和第一凸起部12的下端面抵接,第二圆锥部34的侧面和贮油筒11的内圆周面之间过盈配
合。
[0039]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焊接区域、第二焊接区域和第三焊接区域的焊接后的抗拉强度均大于35KN。
[0040] 在本实施例中,减震器三个焊接区焊接熔合后,为保证减震器装配在车辆上的舒适性和安全性,焊接部位都要符合35KN的抗拉强度标准。
[0041]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焊接区域的密封性能满足以下要求:试漏压力位0.5~0.8MPa且保压时间不小于6s。
[0042] 在本实施例中,焊接第一焊接区的底盖31和贮油筒11时,因贮油筒11内部需灌装液压油,为保证贮油筒11的密封性能以及承压强度,焊接后的第一焊接区需符合试漏压力
0.5~0.8MPa且保压时间不小于6s的标准。
[0043] 在一些实施例中,底盖31包括第一水平部32、第一圆锥部33和第二圆锥部34,第一圆锥部33自第一水平部32向下沿直径扩大方向延伸,第二圆锥部34自第一圆锥部33下端向
下沿直径扩大方向延伸,第二圆锥部34和第一圆锥部33的外表面之间具有第一过渡部35,
第二圆锥部34和第一圆锥部33的内表面之间具有第二过渡部36,第一过渡部35的表面为锥
面,第二过渡部36的表面为圆柱面。
[0044]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及图4所示,底盖31结构设计为锥形,并且设置第一水平部32、第一圆锥部33和第二圆锥部34,第一圆锥部33和第二圆锥部34延径向方向扩展,保
证底盖31可以和贮油筒11在第一焊接区通过焊接连接,并且通过第一圆锥部33和第二圆锥
部34外表面间设置的圆锥表面的第一过渡部35,对底盖31进行限位且增大焊接区空间方便
焊接;由于贮油筒11和底盖31过盈配合,通过第一圆锥部33和第二圆锥部34内表面设置的
圆柱表面的第二过渡部36,不仅可以实现贮油筒11内部压装底盖31时,压装第二圆锥部34
受力集中压力大更易变形的目的,焊接时还可以通过识别第二过渡部36来确定第二圆锥部
34和贮油筒11内壁的焊接以及压装部位。
[0045]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底盖31的第一水平部32高于贮油筒11,第一圆锥部33和第一水平部32伸入固定支架21中空部,此机械结构设计,不仅能减轻减震器配重还
能优化空间节省材料;
[0046] 由于第一凸起部12设置在贮油筒11内周面上端,第二圆锥部34上端抵接第一凸起部12下端面,实现对底盖31垂直方向的限位,第二圆锥部34侧面和贮油筒11的内圆周面之
间过盈配合,实现对底盖31水平方向和贮油筒11紧密配合,焊接完成后保证贮油筒11的强
密封性。
[0047]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凸起部22周向均布设置,贮油筒11的壁厚为L,固定支架21到贮油筒11的上端面的距离为H,其中L≤H≤3L,第一凸起部12的径向长度不大于1mm。
[0048]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凸起部22在固定支架21内周面均向分布,保证和贮油筒11上端平稳抵接对贮油筒11进行限位,贮油筒11的壁厚设置为L,固定支架21和贮油筒11的上端
面的装配距离设置为H,且L≤H≤3L,贮油筒11上端的第一凸起部12径向长度不大于1mm,保
证底盖31和贮油筒11以及固定支架21装配精度高强度良好,避免减震器变形以及产生裂
纹,还能减轻减震器整体质量。
[0049] 在一些实施例中,装配固定支架21,将固定支架21安装在贮油筒11上,第二凸起部22的下端面和贮油筒11的上端面抵接,固定支架21的内圆周面和贮油筒11的外圆周面之间
过盈配合;
[0050] 激光焊接第二焊接区域;
[0051] 激光焊接第二焊接区域开始后延迟第一时间t1开始激光焊接第一焊接区域;
[0052] 激光焊接第一焊接区域完成后延迟第二时间t2激光焊接第三焊接区域。
[0053] 在本实施例中,将固定支架21通过过盈配合套设在贮油筒11上,直至第二凸起部22和贮油筒11抵接,保证二者的紧密配合的同时通过第二凸起部22对贮油筒11进行限位;
[0054] 用激光焊接第二焊接区,固定支架21通过第二凸起部22和贮油筒11上端熔合连接;
[0055] 第二焊接区焊接开始后需延迟t1时间,再开始焊接第一焊接区,贮油筒11和底盖31通过熔合连接;
[0056] 第一焊接区焊接开始后需延迟t2时间,再开始焊接第三焊接区,加强贮油筒11和固定支架21连接强度。
[0057] 优选的,还可采用另一种焊接顺序,由于支架会限制焊头的焊接角度,可以先焊接第一焊接区的贮油筒11和底盖31抵接处,再焊接第二焊接区的第一凸起部12和第二凸起部
22侧面区域,然后再焊接第三焊接区的固定支架21和贮油筒11外壁配合处,优化焊接工艺,
保证焊接牢固不产生虚焊。
[0058]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时间t1,第二时间t2,其中第二时间t2大于第一时间t1。
[0059]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焊接区焊接开始后贮油筒11上端和固定支架21的第二凸起部22因焊接温度升高,为避免焊接不牢固及部件高温形变,需冷却一定时间t1,然后第一焊接
区焊接开始后底盖31和贮油筒11内壁因焊接温度升高,需冷却时间为t2,然后开始焊接第
三焊接区的固定支架21和贮油筒11外壁配合处,由于第一焊接区和第三焊接区需要对贮油
筒11内外壁分别焊接,如冷却时间不足,贮油筒11极易发生形变开裂以及焊接强度偏弱的
情况,所以第二时间t2需大于第一时间t1。
[0060] 在一些实施例中,开始激光焊接第一焊接区域的同时在第二圆锥部34的下表面跟随激光焊接光斑施加垂直向上的压力使得第二圆锥部34的上表面和第一凸起部12的下端
面全部抵接。
[0061]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焊接区需焊接底盖31的上表面和第一凸起部12的侧面相邻区域,底盖31和贮油筒11为过盈配合,为保证底盖31和贮油筒11的焊接强度及焊接位置
要求,焊接时在第二圆锥部34的下表面施加垂直向上的压力,使第二圆锥部34和第一凸起
部12由线接触变为面接触,第二圆锥部34的上表面和第一凸起部12的下端面全部抵接,提
高减震器配合精度,避免松动。
[0062]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公开的具体案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