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制冷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311433134.8

文献号 : CN117168029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吴风雷谈青松叶剑波洪建军王秋兰吴海张涛

申请人 : 江苏世林博尔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制冷装置,属于制冷设计技术领域,包括装置本体,还包括:制冷剂分配总成,用于对气相制冷剂以及液相制冷剂进行混合分配,所述制冷剂分配总成包括壳体和输出管,所述输出管贯穿壳体且与壳体固定连接,所述壳体内嵌入固定连接有泄压阀,还包括:混合机构,安装在壳体上,用于对气相制冷剂以及液相制冷剂进行混合;其中,所述混合机构包括第一筒体、塞板、注气管、第二筒体以及第一推板,所述塞板与嵌入固定设置在壳体上的第一筒体固定连接,还包括:第一推动组件,安装在第一筒体内,用于推动第一推板进行线性运动;本发明能够对气相制冷剂以及液相制冷剂进行混合并进行分配,提高装置的制冷效率以及制冷质量。

权利要求 :

1.一种制冷装置,包括装置本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制冷剂分配总成(3),安装在装置本体内,用于对气相制冷剂以及液相制冷剂进行混合分配,所述制冷剂分配总成(3)包括壳体(1)和输出管(2),所述输出管(2)贯穿壳体(1)且与壳体(1)固定连接,所述壳体(1)内嵌入固定连接有泄压阀(6),还包括:混合机构,安装在壳体(1)上,用于对气相制冷剂以及液相制冷剂进行混合;

其中,所述混合机构包括第一筒体(301)、塞板(302)、注气管(303)、第二筒体(304)以及第一推板(305),所述塞板(302)与嵌入固定设置在壳体(1)上的第一筒体(301)固定连接,所述注气管(303)贯穿塞板(302)且与塞板(30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筒体(301)内固定连接有将第一筒体(301)划分为气腔以及液腔的隔板(308),所述隔板(308)中部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筒体(304)位于液腔内且与第一筒体(301)以及隔板(308)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推板(305)与开设在第一筒体(301)上的限位槽滑动配合,所述第一筒体(301)延伸在壳体(1)内的一端嵌入固定连接有喷环(307)且所述喷环(307)与第一筒体(301)贯通,还包括:第一推动组件(306),安装在第一筒体(301)内,用于推动第一推板(305)进行线性运动;

其中,所述第一推动组件(306)包括第二推板(3061)、第三筒体(3062)、弹性件(3063)以及第一螺旋槽(3064),所述第二推板(3061)与气腔限位滑动,所述第三筒体(3062)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二推板(3061)中部且其另一端贯穿隔板(308)并延伸至第二筒体(304)内,延伸至第二筒体(304)内的所述第三筒体(306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与开设在第二筒体(304)内的第一螺旋槽(3064)滑动配合的第一滑动柱,所述弹性件(3063)设置在气腔内且与第二推板(3061)以及隔板(308)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推板(305)与第二筒体(304)螺纹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上设置有用于将液相制冷剂导入第一筒体(301)内的第二推动组件(7)。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推动组件(7)包括第三推板(701)、锌包(702)以及第一导入管(703),所述第三推板(701)位于开设在壳体(1)内的第二腔体(102)内且与壳体(1)限位滑动配合,所述锌包(702)嵌入设置在第二腔体(102)底部,所述第二腔体(102)通过第一导入管(703)与液腔贯通且所述第一导入管(703)与壳体(1)以及第一筒体(301)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上设置有用于对液相制冷剂进行稀释处理的稀释机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稀释机构包括:

导入组件(8),将液相制冷剂原液以及溶剂导入第二腔体(102)内;以及

搅拌组件(4),用于对导入第二腔体(102)内的液相制冷剂原液以及溶剂进行搅拌处理;

其中,所述搅拌组件(4)包括第一扇叶(401)、第四筒体(402)以及插杆(403),所述第一扇叶(401)套设在第四筒体(402)上且与第四筒体(402)固定连接,所述第四筒体(402)的封口端与壳体(1)转动连接,所述插杆(403)一端与第三推板(701)固定连接且其另一端延伸至第四筒体(402)内并与第四筒体(402)滑动配合,所述插杆(403)延伸至第四筒体(402)内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与开设在第四筒体(402)内的第二螺旋槽滑动配合的第二滑动柱。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入组件(8)包括泵体(801)以及第二导入管(802),所述泵体(801)固定连接在开设在壳体(1)上的第四腔体(104)内且其输入端延伸至开设在壳体(1)的第三腔体(103)内,所述泵体(801)的输出端与贯通第二腔体(102)的第二导入管(802)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内设置有用于促使气相制冷剂以及液相制冷剂在第一腔体(101)内进行内循环对二者加速混合的循环机构(5)。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机构(5)包括第二扇叶(501)、转轴(502)以及罩体(503),所述罩体(503)设置在第一腔体(101)底部且与壳体(1)固定连接,所述罩体(503)上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扇叶(501)套设在转轴(502)上且与转轴(502)固定连接,所述转轴(502)位于罩体(503)内且与第四筒体(402)固定连接。

说明书 :

一种制冷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制冷设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制冷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作为制冷设计技术的一种应用,制冷装置主要是研究和选用性能匹配的主机与辅机,并有不同的管道连接组成不同特性的制冷系统,它是用于与建筑、结构、给排水、采暖通风、机械传送、电力电照以及自动控制等多个工种密切组合的一种装置,是多学科研究的结晶。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制冷装置在工业、农业、商业、科学技术及人民生活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食品冷藏和空气调节,直接关系到很多部门的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0003] 一般制冷装置中从蒸发器出发的制冷剂状态一般为气液两相状态,由于气相制冷剂和液相制冷剂密度以及状态均不同,难以对二者进行充分混合。
[0004] 现提出一种能够对液相制冷剂以及气相制冷剂进行充分混合并进行分配的制冷装置。
[0005]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内容属于发明人的技术认知范畴,并不必然构成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0006]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制冷装置,解决了上述问题。
[0007]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制冷装置,包括装置本体,还包括:
[0008] 制冷剂分配总成,安装在装置本体内,用于对气相制冷剂以及液相制冷剂进行混合分配,所述制冷剂分配总成包括壳体和输出管,所述输出管贯穿壳体且与壳体固定连接,所述壳体内嵌入固定连接有泄压阀,还包括:
[0009] 混合机构,安装在壳体上,用于对气相制冷剂以及液相制冷剂进行混合;
[0010] 其中,所述混合机构包括第一筒体、塞板、注气管、第二筒体以及第一推板,所述塞板与嵌入固定设置在壳体上的第一筒体固定连接,所述注气管贯穿塞板且与塞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筒体内固定连接有将第一筒体划分为气腔以及液腔的隔板,所述隔板中部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筒体位于液腔内且与第一筒体以及隔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推板与开设在第一筒体上的限位槽滑动配合,所述第一筒体延伸在壳体内的一端嵌入固定连接有喷环且所述喷环与第一筒体贯通,还包括:
[0011] 第一推动组件,安装在第一筒体内,用于推动第一推板进行线性运动。
[0012]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还提供以下可选技术方案:
[0013]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推动组件包括第二推板、第三筒体、弹性件以及第一螺旋槽,所述第二推板与气腔限位滑动,所述第三筒体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二推板中部且其另一端贯穿隔板并延伸至第二筒体内,延伸至第二筒体内的所述第三筒体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与开设在第二筒体内的第一螺旋槽滑动配合的第一滑动柱,所述弹性件设置在气腔内且与第二推板以及隔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推板与第二筒体螺纹连接。
[0014]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用于将液相制冷剂导入第一筒体内的第二推动组件。
[0015]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推动组件包括第三推板、锌包以及第一导入管,所述第三推板位于开设在壳体内的第二腔体内且与壳体限位滑动配合,所述锌包嵌入设置在第二腔体底部,所述第二腔体通过第一导入管与液腔贯通且所述第一导入管与壳体以及第一筒体固定连接。
[0016]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用于对液相制冷剂进行稀释处理的稀释机构。
[0017]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稀释机构包括:
[0018] 导入组件,将液相制冷剂原液以及溶剂导入第二腔体内;以及
[0019] 搅拌组件,用于对导入第二腔体内的液相制冷剂原液以及溶剂进行搅拌处理;
[0020] 其中,所述搅拌组件包括第一扇叶、第四筒体以及插杆,所述第一扇叶套设在第四筒体上且与第四筒体固定连接,所述第四筒体的封口端与壳体转动连接,所述插杆一端与第三推板固定连接且其另一端延伸至第四筒体内并与第四筒体滑动配合,所述插杆延伸至第四筒体内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与开设在第四筒体内的第二螺旋槽滑动配合的第二滑动柱。
[0021]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导入组件包括泵体以及第二导入管,所述泵体固定连接在开设在壳体上的第四腔体内且其输入端延伸至开设在壳体的第三腔体内,所述泵体的输出端与贯通第二腔体的第二导入管固定连接。
[0022]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用于促使气相制冷剂以及液相制冷剂在第一腔体内进行内循环对二者加速混合的循环机构。
[0023]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循环机构包括第二扇叶、转轴以及罩体,所述罩体设置在第一腔体底部且与壳体固定连接,所述罩体上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扇叶套设在转轴上且与转轴固定连接,所述转轴位于罩体内且与第四筒体固定连接。
[0024]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制冷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25] 相关技术人员将液相制冷剂导入开设在第一筒体内的液腔内并将气相制冷剂赋压后导入开设在第一筒体内的气腔内,此时赋压的气相制冷剂一部分经过第三筒体以及第二筒体导入开设在壳体内的第一腔体内,同时另一部分推动第二推板沿着开设在第一筒体上的气腔进行限位滑动(进行线性运动),第二推板推动第三筒体沿着第二筒体进行滑动,此时固定连接在第三筒体端部的第一滑动柱沿着开设在第二筒体内的第一螺旋槽进行滑动并通过挤压第一螺旋槽带动第二筒体相对第一筒体进行转动,第二筒体推动与之螺纹连接的第一推板沿着限位槽长度方向进行线性运动,并挤压位于液腔内的液相制冷剂,此时液相制冷剂经喷环内喷出,此时两股经第二筒体喷出的气相制冷剂以及经过喷环喷出的两股液相制冷剂的雾液在开设在壳体内的第一腔体内相撞并形成湍流,促使气相制冷剂与液相制冷剂形成的雾液快速混合并膨胀分布在第一腔体内,此时第一腔体内的气压高于外部气压并能够通过控制泄压阀开闭的方式,完成对气相制冷剂以及液相制冷剂进行混合并进行分配的技术效果;
[0026] 导入组件能够将位于第三腔体内的液相制冷剂原液以及位于另一个第三腔体内的溶剂导入第二腔体内,此时进行线性运动的第三推板推动第四筒体进行同步线性运动,插杆沿着第四筒体长度方向进行滑动并带动固定连接其上的第二滑动柱沿着开设在第四筒体内的第二螺旋槽进行滑动,推动第四筒体进行转动,转动的第四筒体通过带动第一扇叶进行同步转动,对位于第二腔体内的液相制冷剂以及溶剂进行混合的方式,完成对液相制冷剂进行稀释的技术效果;
[0027] 锌包能够根据外部温度变化进行膨胀,膨胀的锌包推动第三推板挤压位于第二腔体内的液相制冷剂并将其通过第一导入管导入开设在第一筒体内的液腔内;
[0028] 进行转动的第四筒体带动转轴进行同步转动,转轴带动第二扇叶进行转动,促使罩体内外形成负压,实现驱动位于第一腔体内的气相制冷剂以及液相制冷剂进行内循环,提高二者的混合质量。

附图说明

[0029] 图1为本发明三维结构示意图。
[0030] 图2为本发明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1] 图3为本发明各组件分布结构示意图。
[0032] 图4为本发明图3中A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0033] 图5为本发明混合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34] 图6为本发明混合机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5] 附图标记注释:1、壳体;101、第一腔体;102、第二腔体;103、第三腔体;104、第四腔体;2、输出管;3、制冷剂分配总成;301、第一筒体;302、塞板;303、注气管;304、第二筒体;305、第一推板;306、第一推动组件;3061、第二推板;3062、第三筒体;3063、弹性件;3064、第一螺旋槽;307、喷环;308、隔板;4、搅拌组件;401、第一扇叶;402、第四筒体;403、插杆;5、循环机构;501、第二扇叶;502、转轴;503、罩体;6、泄压阀;7、第二推动组件;701、第三推板;
702、锌包;703、第一导入管;8、导入组件;801、泵体;802、第二导入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36]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即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公开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此外,附图仅为本公开的示意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
[0037] 虽然本说明书中使用相对性的用语,例如“上”“下”来描述图标的一个组件对于另一组件的相对关系,但是这些术语用于本说明书中仅出于方便,例如根据附图中所述的示例的方向。能理解的是,如果将图标的装置翻转使其上下颠倒,则所叙述在“上”的组件将会成为在“下”的组件。当某结构在其它结构“上”时,有可能是指某结构一体形成于其它结构上,或指某结构“直接”设置在其它结构上,或指某结构通过另一结构“间接”设置在其他结构上。用语“一个”、“一”、“该”、“所述”和“至少一个”用以表示存在一个或多个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包括”和“具有”用以表示开放式的包括在内的意思并且是指除了列出的要素/组成部分/等之外还可存在另外的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第一”、“第二”和“第三”等仅作为标记使用,不是对其对象的数量限制。
[0038]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现进行详细描述。
[0039] 请参阅图1~3,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制冷装置,包括装置本体(图中未标出),还包括:
[0040] 制冷剂分配总成3,安装在装置本体内,用于对气相制冷剂以及液相制冷剂进行混合分配,所述制冷剂分配总成3包括壳体1和输出管2,所述输出管2贯穿壳体1且与壳体1固定连接,所述壳体1内嵌入固定连接有泄压阀6,还包括:
[0041] 混合机构,安装在壳体1上,用于对气相制冷剂以及液相制冷剂进行混合;
[0042] 其中,所述混合机构包括第一筒体301、塞板302、注气管303、第二筒体304以及第一推板305,所述塞板302与嵌入固定设置在壳体1上的第一筒体301固定连接,所述注气管303贯穿塞板302且与塞板30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筒体301内固定连接有将第一筒体301划分为气腔(图中未标出)以及液腔(图中未标出)的隔板308,所述隔板308中部开设有第一通孔(图中未标出),所述第二筒体304位于液腔内且与第一筒体301以及隔板308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推板305与开设在第一筒体301上的限位槽(图中未标出)滑动配合,所述第一筒体
301延伸在壳体1内的一端嵌入固定连接有喷环307且所述喷环307与第一筒体301贯通,还包括:
[0043] 第一推动组件306,安装在第一筒体301内,用于推动第一推板305进行线性运动。
[0044] 请参阅图3~6,优选地,所述第一推动组件306包括第二推板3061、第三筒体3062、弹性件3063以及第一螺旋槽3064,所述第二推板3061与气腔限位滑动,所述第三筒体3062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二推板3061中部且其另一端贯穿隔板308并延伸至第二筒体304内,延伸至第二筒体304内的所述第三筒体306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与开设在第二筒体304内的第一螺旋槽3064滑动配合的第一滑动柱(图中未标出),所述弹性件3063设置在气腔内且与第二推板3061以及隔板308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推板305与第二筒体304螺纹连接。
[0045] 优选地,所述弹性件3063为弹簧,本领域相关技术人员应当知晓,此种设置的目的在于,对第二推板3061进行弹性支撑,因此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3063还可以设置为压簧或弹性钢板。
[0046] 作为上述示例的一种替代方案,所述第一推动组件306还可以设置为线性运动件,其中,所述线性运动件可以设置为电动伸缩杆、液压缸、气缸以及直线电机中的任一种。
[0047] 请参阅图5~6,具体地,所述注气管303的端部设置有赋压器件(图中未标出),所述注气管303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单向阀(图中未标出)。此种设置的目的在于,将气相制冷剂压缩后导入第一筒体301的气腔内,即对导入第一筒体301内的气相制冷剂进行赋压处理,同时第一单向阀的设置能够促使位于第一筒体301内的气相制冷剂不会发生回流现象。
[0048] 优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单向阀可以被替换为脉冲阀。此种设置的目的在于,促使气相制冷剂能够间隔定量导入壳体1内。
[0049] 具体地,所述第二筒体304远离注气管303的一端嵌入固定连接有喷嘴(图中未标出)。
[0050]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相关技术人员将液相制冷剂导入开设在第一筒体301内的液腔内并将气相制冷剂赋压后导入开设在第一筒体301内的气腔内,此时赋压的气相制冷剂一部分经过第三筒体3062以及第二筒体304导入开设在壳体1内的第一腔体101内,同时另一部分推动第二推板3061沿着开设在第一筒体301上的气腔进行限位滑动(进行线性运动),第二推板3061推动第三筒体3062沿着第二筒体304进行滑动,此时固定连接在第三筒体3062端部的第一滑动柱沿着开设在第二筒体304内的第一螺旋槽3064进行滑动并通过挤压第一螺旋槽3064带动第二筒体304相对第一筒体301进行转动,第二筒体304推动与之螺纹连接的第一推板305沿着限位槽长度方向进行线性运动,并挤压位于液腔内的液相制冷剂,此时液相制冷剂经喷环307内喷出,此时两股经第二筒体304喷出的气相制冷剂以及经过喷环307喷出的两股液相制冷剂的雾液在开设在壳体1内的第一腔体101内相撞并形成湍流,促使气相制冷剂与液相制冷剂形成的雾液快速混合并膨胀分布在第一腔体101内,此时第一腔体101内的气压高于外部气压并能够通过控制泄压阀6开闭的方式,完成对气相制冷剂以及液相制冷剂进行混合并进行分配的技术效果。
[0051] 请参阅图2~4,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所述壳体1上设置有用于将液相制冷剂导入第一筒体301内的第二推动组件7。
[0052] 优选地,所述第二推动组件7包括第三推板701、锌包702以及第一导入管703,所述第三推板701位于开设在壳体1内的第二腔体102内且与壳体1限位滑动配合,所述锌包702嵌入设置在第二腔体102底部,所述第二腔体102通过第一导入管703与液腔贯通且所述第一导入管703与壳体1以及第一筒体301固定连接。锌包702根据外部温度变化进行膨胀,膨胀的锌包702推动第三推板701挤压位于第二腔体102内的液相制冷剂并将其通过第一导入管703导入开设在第一筒体301内的液腔内。
[0053] 优选地,所述壳体1底端设置有与外部控制器电性连接的电热阻丝。此种设置的目的在于,为锌包702提供热源,促使锌包702膨胀以推动第三推板701在第二腔体102内进行线性运动。
[0054] 具体地,所述第一导入管703内嵌入固定连接有第二单向阀。
[0055] 作为上述示例的一种替代方案,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锌包702可以被替换为线性运动件,其中,线性运动件为电动伸缩杆、气缸、液压缸以及直线电机中的任一种。
[0056]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此种设置的目的在于,将液相制冷剂导入开设在第一筒体301内的液腔内。
[0057] 请参阅图2~4,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所述壳体1上设置有用于对液相制冷剂进行稀释处理的稀释机构。
[0058] 优选地,所述稀释机构包括:
[0059] 导入组件8,将液相制冷剂原液以及溶剂导入第二腔体102内;以及
[0060] 搅拌组件4,用于对导入第二腔体102内的液相制冷剂原液以及溶剂进行搅拌处理;
[0061] 其中,所述导入组件8包括泵体801以及第二导入管802,所述泵体801固定连接在开设在壳体1上的第四腔体104内且其输入端延伸至开设在壳体1的第三腔体103内,所述泵体801的输出端与贯通第二腔体102的第二导入管802固定连接;
[0062] 其中,所述搅拌组件4包括第一扇叶401、第四筒体402以及插杆403,所述第一扇叶401套设在第四筒体402上且与第四筒体402固定连接,所述第四筒体402的封口端与壳体1转动连接,所述插杆403一端与第三推板701固定连接且其另一端延伸至第四筒体402内并与第四筒体402滑动配合,所述插杆403延伸至第四筒体402内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与开设在第四筒体402内的第二螺旋槽(图中未标出)滑动配合的第二滑动柱(图中未标出)。导入组件8将位于第三腔体103内的液相制冷剂原液以及位于另一个第三腔体103内的溶剂导入第二腔体102内,此时进行线性运动的第三推板701推动第四筒体402进行同步线性运动,插杆
403沿着第四筒体402长度方向进行滑动并带动固定连接其上的第二滑动柱沿着开设在第四筒体402内的第二螺旋槽进行滑动,推动第四筒体402进行转动,转动的第四筒体402通过带动第一扇叶401进行同步转动,对位于第二腔体102内的液相制冷剂以及溶剂进行混合,完成对液相制冷剂进行稀释的技术效果。
[0063]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此种设置的目的在于,对液相制冷剂进行稀释搅拌并防止液相制冷剂发生沉淀现象。
[0064] 请参阅图1~4,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所述壳体1内设置有用于促使气相制冷剂以及液相制冷剂在第一腔体101内进行内循环对二者加速混合的循环机构5。
[0065] 优选地,所述循环机构5包括第二扇叶501、转轴502以及罩体503,所述罩体503设置在第一腔体101底部且与壳体1固定连接,所述罩体503上开设有第二通孔(图中未标出),所述第二扇叶501套设在转轴502上且与转轴502固定连接,所述转轴502位于罩体503内且与第四筒体402固定连接。进行转动的第四筒体402带动转轴502进行同步转动,转轴502带动第二扇叶501进行转动,促使罩体503内外形成负压,实现驱动位于第一腔体101内的气相制冷剂以及液相制冷剂进行内循环,提高二者的混合质量。
[0066]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此种设置的目的在于,促使气相制冷剂以及液相制冷剂在第一腔体101内进行内循环,以实现对二者进行加速混合的技术效果。
[0067] 一种具有上述制冷装置的冰箱,包括冰箱本体以及上述制冷装置。
[0068]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0069]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