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软岩大变形的变径式输水隧洞设计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311443482.3

文献号 : CN117171863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闫福根肖伟钟坤李子康刘怡李一鸣郑羽李爽漆瑞丰石志超沈阳

申请人 :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减少软岩大变形的变径式输水隧洞设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确定非变径有压隧洞直径d0;建立有压隧洞软岩段隧洞直径模型;确定有压隧洞软岩段水头增量模型;确定有压隧洞硬岩段隧洞直径模型;建立有压隧洞变径式组合模型;确定变径式组合最优值。相比于扩挖、掌子面预处理、加强初期支护措施和超前导洞等传统软岩大变控制措施,本发明是从设计原理角度实现了软岩大变形量的降低,既可以减少支护措施,节省工程造价,也可以降低软岩大变形风险,确保隧洞施工工期。(56)对比文件齐文彪;刘阳.吉林中部供水工程关键技术问题综述.长江科学院院报.2012,(08),1-6.吴剑疆.大埋深输水隧洞设计和施工中的关键问题探讨.水利规划与设计.2020,(04),123-128.

权利要求 :

1.减少软岩大变形的变径式输水隧洞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确定非变径有压隧洞直径d0;

步骤二,建立有压隧洞软岩段隧洞直径模型;

步骤三,确定有压隧洞软岩段水头增量模型;

步骤四,确定有压隧洞硬岩段隧洞直径模型;

步骤五,建立有压隧洞变径式组合模型;

步骤六,确定变径式组合最优值;

在所述步骤一中,根据有压隧洞进出口作用水头H0,按式(1)计算非变径有压隧洞直径d0,;(式1)

3 2

式中:Q为有压隧洞设计流量,单位m/s;g为重力加速度,单位9.8m/s ;μ0为非变径有压隧洞沿程阻力+局部阻力的流量系数;H0为有压隧洞长度进出口作用水头差,单位m;

在所述步骤二中,将0.5d0作为软岩洞段可缩小的最小值,并采用等分法建立有压隧洞软岩段隧洞直径模型,如式(2)所示: ;(式2)

式中:Dr为有压隧洞软岩段直径的集合,其包括三个元素dr1、dr2和dr3,dr1、dr2和dr3分别代表软岩段直径缩小至非变径有压隧洞直径d0的90%、70%和50%;

在所述步骤三中,基于式(1)和式(2),建立软岩段隧洞水头增量模型,如式(3)所示: ;(式3)

式中:△H为有压隧洞软岩段水头增量的集合,其包括三个元素△h1,△h2和△h3,△h1,△h2和△h3分别代表因软岩段隧洞尺寸缩小至dr1、dr2、dr3导致的隧洞水头损失增加量;h1、h2和h3分别代表软岩段直径为dr1、dr2、dr3时对应的隧洞进出口水头差;μr1、μr2和μr3分别代表直径为dr1、dr2、dr3时对应的软岩段隧洞沿程阻力+局部阻力的流量系数;

在所述步骤四中,基于式(1)和式(3),建立有压隧洞硬岩段隧洞直径模型,如式(4)所示:;(式4)

式中:Dy为有压隧洞硬岩段隧洞洞径的集合,其包括三个元素dy1、dy2和dy3,dy1、dy2和dy3分别代表硬岩段隧洞可选择的最小洞径尺寸,单位m;μy1、μy2、μy3分别代表直径为dy1、dy2、dy3时对应的硬岩段隧洞沿程阻力+局部阻力的流量系数;

在所述步骤五中,基于上述式(1)‑式(4)建立有压隧洞变径式组合模型,如式(5)所示: ;(式5)

式中:S为有压隧洞变径式组合的集合,其包括三个元素s1、s2和s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少软岩大变形的变径式输水隧洞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六中,确定最优变径式组合主要考虑隧洞软岩可能变形量和变径比e尽可能大,变径比e主要出于减少局部水头损失和方便施工角度考虑,其中变径比e为软岩段洞径与硬岩段洞径之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少软岩大变形的变径式输水隧洞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有压隧洞软岩段预测变形>50%时,选择s3为变径式组合最优值,即软岩段直径缩小至非变径有压隧洞直径d0的50%,硬岩段直径不小于dy3;

当有压隧洞软岩段预测变形>30%且≤50%时,选择s2为变径式组合最优值,即软岩段直径缩小至非变径有压隧洞直径d0的70%,对应硬岩段直径不小于dy2;

当有压隧洞预测变形为>10%且≤30%时,选择s1为变径式组合最优值,即软岩段直径缩小至非变径有压隧洞直径d0的90%,对应硬岩段直径不小于dy1。

说明书 :

减少软岩大变形的变径式输水隧洞设计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引调水工程领域,更具体地说是一种减少软岩大变形的变径式输水隧洞设计方法,主要适用于穿越软岩地段有压输水隧洞洞径设计。

背景技术

[0002] 引调水隧洞工程面临复杂的地质条件,隧洞施工必须解决好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突水涌泥、有毒有害气体等各种问题。由于隧洞属于线性工程,长达几百公里,沿线软硬岩体交替变化,已有工程表明,部分隧洞软岩大变形可达数米,导致其无法满足隧洞引水要求,制约工期,严重影响隧洞社会效益发挥,并造成大量经济浪费,现有的软岩大变形是指可达到几米的软岩变形。
[0003] 目前引调水隧洞工程中,针对软岩大变形常采用的措施包括扩挖,即通过扩大开挖断面弥补软岩大变形;掌子面预处理包括超前灌浆、超前管棚、超前小导管;加强初期支护措施包括喷射混凝土采用早强型、增厚喷射厚度、加大钢拱架刚度、采用长锚杆进行支护;和超前导洞,即提前释放应力等。上述措施在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较好效果。但不难发现,以上措施均属于后处理措施,即隧洞已发生变形或将发生变形所采用的措施,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不可控性,且工程造价较高。
[0004] 因此,提出一种减少软岩大变形的变径式有压输水隧洞设计方法很有必要。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背景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减少软岩大变形的变径式输水隧洞设计方法。本发明通过研发一种变径式有压输水隧洞设计方法,克服了现有软岩大变形处理措施具有一定滞后性、不可控性、造价较高的缺点,在保证隧洞压力水头不变的前提下,实现了减少软岩段隧洞变形的目的。
[0006]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措施来达到的:减少软岩大变形的变径式输水隧洞设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07] 步骤一,确定非变径有压隧洞直径d0;
[0008] 步骤二,建立有压隧洞软岩段隧洞直径模型;
[0009] 步骤三,确定有压隧洞软岩段水头增量模型;
[0010] 步骤四,确定有压隧洞硬岩段隧洞直径模型;
[0011] 步骤五,建立有压隧洞变径式组合模型;
[0012] 步骤六,确定变径式组合最优值。
[0013]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所述步骤一中,根据有压隧洞进出口作用水头H0,按式(1)计算非变径有压隧洞直径d0,
[0014] ;(式1)
[0015] 式中:Q为有压隧洞设计流量,单位m3/s;g为重力加速度,单位9.8m/s2;μ0为非变径有压隧洞沿程阻力+局部阻力的流量系数;H0为有压隧洞长度进出口作用水头差,单位m。
[0016]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所述步骤二中,将0.5d0作为软岩洞段可缩小的最小值,并采用等分法建立有压隧洞软岩段隧洞直径模型,如式(2)所示:
[0017] ;(式2)
[0018] 式中:Dr为有压隧洞软岩段直径集合,其包括三个元素dr1、dr2和dr3,dr1、dr2和dr3分别代表软岩段直径缩小至非变径有压隧洞直径d0的90%、70%和50%。
[0019]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所述步骤三中,基于式(1)和式(2),建立软岩段隧洞水头增量模型,如式(3)所示:
[0020] ;(式3)
[0021] 式中:△H为有压隧洞软岩段水头增量的集合,其包括三个元素△h1,△h2和△h3,△h1,△h2和△h3分别代表因软岩段隧洞尺寸缩小至dr1、dr2、dr3导致的隧洞水头损失增加量;h1、h2和h3分别代表软岩段直径为dr1、dr2、dr3时对应的隧洞进出口水头差;μr1、μr2和μr3分别代表直径为dr1、dr2、dr3时对应的软岩段隧洞沿程阻力+局部阻力的流量系数。
[0022]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所述步骤四中,
[0023] 基于式(1)和式(3),建立有压隧洞硬岩段隧洞直径模型,如式(4)所示:
[0024] ;(式4)
[0025] 式中:Dy为有压隧洞硬岩段隧洞洞径的集合,其包括三个元素dy1、dy2和dy3,dy1、dy2和dy3分别代表硬岩段隧洞可选择的最小洞径尺寸,单位m;μy1、μy2、μy3分别代表直径为dy1、dy2、dy3时对应的硬岩段隧洞沿程阻力+局部阻力的流量系数。
[0026]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所述步骤五中,
[0027] 基于上述式(1)‑式(4)建立有压隧洞变径式组合模型,如式(5)所示:
[0028] ;(式5)
[0029] 式中:S为有压隧洞变径式组合的集合,其包括三个元素s1、s2和s3。
[0030]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所述步骤六中,确定最优变径式组合主要考虑隧洞软岩可能变形量和变径比e尽可能大,变径比e主要出于减少局部水头损失和方便施工角度考虑,其中变径比e为软岩段洞径与硬岩段洞径之比。
[0031]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当有压隧洞软岩段预测变形>50%时,选择s3为变径式组合最优值,即软岩段直径缩小至非变径有压隧洞直径d0的50%,硬岩段直径不小于dy3;
[0032] 当有压隧洞软岩段预测变形>30%且≤50%时,选择s2为变径式组合最优值,即软岩段直径缩小至非变径有压隧洞直径d0的70%,对应硬岩段直径不小于dy2;
[0033] 当有压隧洞预测变形>10%且≤30%时,选择s1为变径式组合最优值,即软岩段直径缩小至非变径有压隧洞直径d0的90%,对应硬岩段直径不小于dy1。
[0034] 本发明不仅可以减少有压隧洞软岩的隧洞大变形,同时克服了现有软岩大变形处理措施具有一定滞后性、不可控性、造价较高的缺点,且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具体优点如下:
[0035] (1)相比于非变径有压隧洞软岩段变形量大,本发明通过缩小软岩段洞径方式,可有效减少软岩段隧洞变形量,并通过扩大硬岩段洞径方式,实现隧洞全洞段压力水头不变,保证隧洞全程有压输水。
[0036] (2)相比于扩挖、掌子面预处理、加强初期支护措施和超前导洞等传统软岩大变控制措施,本发明是从设计原理角度实现了软岩大变形量的降低,既可以减少支护措施,节省工程造价,也可以降低软岩大变形风险,确保隧洞施工工期。
[0037] (3)本发方法具有较好的适用性,表现为不同洞径均可采用本发明提出的设计方法,同时可也结合具体实际工程,在本发明提出的变径式组合模型基础上,用线性插值方式增加变径式组合,从而选取最适合实际工程的最优变径组合。

附图说明

[0038] 图1为本发明减少软岩大变形的变径式输水隧洞的设计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9]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情况,但它们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定,仅作举例而已。同时通过说明本发明的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和容易理解。
[0040] 软岩变形与隧洞洞径有着直接关系,软岩变形大小与隧洞洞径呈正相关关系,即洞径越大则软岩变形越大,洞径越小则软岩变形越小;基于上述原理,本发明提出一种减少软岩大变形的变径式有压输水隧洞设计方法,即缩小软岩段引水隧洞洞径,以达到减少软岩段隧洞大变形的目的;由于隧洞洞径与水头损失呈负相关,软岩段隧洞洞径的缩小,势必增加了该段隧洞的水头损失,为保证隧洞压力水头不变,则需扩大硬岩段隧洞洞径,以弥补软岩段增加的水头损失,从而实现整条隧洞水头损失不变的目的。
[0041] 参阅附图可知:减少软岩大变形的变径式输水隧洞设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42] 1)确定非变径有压隧洞直径d0
[0043] 根据有压隧洞进出口作用水头H0,按式(1)计算非变径有压隧洞直径d0
[0044] ;(式1)
[0045] 式中:Q为有压隧洞设计流量,单位m3/s;g为重力加速度,单位9.8m/s2,μ0为非变径有压隧洞沿程阻力+局部阻力的流量系数;d0为非变径有压隧洞直径,单位m;H0为有压隧洞长度进出口作用水头差,单位m;
[0046] 2)建立有压隧洞软岩段隧洞直径模型
[0047] 根据式(1)可知,有压隧洞直径d0与进出口作用水头H00.25呈线性反比例关系,即在流量系数不变情况下,d0缩小1倍,则水头需增加16倍方可保证隧洞过流能力不变;在实际引调水工程中,引调水隧洞进出口水头差较为有限,因此软岩段缩小洞径不可能无限缩小,故将0.5d0作为软岩洞段可缩小的最小值,并采用等分法建立有压隧洞软岩段隧洞直径模型,如式(2)所示:
[0048] ;(式2)
[0049] 式中:Dr为有压隧洞软岩段直径的集合,其包括三个元素dr1、dr2和dr3,dr1、dr2和dr3分别代表软岩段直径缩小至非变径有压隧洞直径d0的90%、70%和50%;
[0050] 3)确定有压隧洞软岩段水头增量模型
[0051] 基于式(1)和有压隧洞软岩段直径模型,建立软岩段隧洞水头增量模型,如式(3)所示:
[0052] ;(式3)
[0053] 式中:△H为有压隧洞软岩段水头增量的集合,其包括三个元素△h1,△h2和△h3,△h1,△h2和△h3分别代表因软岩段隧洞尺寸缩小至dr1、dr2、dr3导致的隧洞水头损失增加量;h1、h2和h3分别代表软岩段直径为dr1、dr2、dr3时对应的隧洞进出口水头差;μr1、μr2和μr3分别代表直径为dr1、dr2、dr3时对应的软岩段隧洞沿程阻力+局部阻力的流量系数;
[0054] 4)确定有压隧洞硬岩段隧洞直径模型
[0055] 基于式(1)和有压隧洞软岩段隧洞水头增量模型,建立有压隧洞硬岩段隧洞直径模型,如式(4)所示:
[0056] ;(式4)
[0057] 式中:Dy为有压隧洞硬岩段隧洞洞径的集合,其包括三个元素dy1、dy2和dy3,dy1、dy2和dy3分别代表硬岩段隧洞可选择的最小洞径尺寸,单位m;μy1、μy2、μy3分别代表直径为dy1、dy2、dy3时对应的硬岩段隧洞沿程阻力+局部阻力的流量系数。
[0058] 5)建立有压隧洞变径式组合模型
[0059] 基于上述(1)‑(4)建立有压隧洞变径式组合模型,如式(5)所示:
[0060] ;(式5)
[0061] 式中:S为有压隧洞变径式组合的集合,其包括三个元素s1、s2和s3。
[0062] 6)确定变径式组合最优值
[0063] 确定最优变径式组合主要考虑隧洞软岩可能变形量和变径比e(软岩段洞径与硬岩段洞径之比)尽可能大,后者主要出于减少局部水头损失和方便施工角度考虑。
[0064] 具体选择策略如下:当有压隧洞软岩段预测变形>50%时,选择s3为变径式组合最优值,即软岩段直径缩小至非变径有压隧洞直径d0的50%,硬岩段直径不小于dy3;
[0065] 当有压隧洞软岩段预测变形>30%且≤50%时,选择s2为变径式组合最优值,即软岩段直径缩小至非变径有压隧洞直径d0的70%,对应硬岩段直径不小于dy2;
[0066] 当有压隧洞预测变形为>10%且≤30%时,选择s1为变径式组合最优值,即软岩段直径缩小至非变径有压隧洞直径d0的90%,对应硬岩段直径不小于dy1。
[0067] 通过以上步骤,完成本发明一种减少软岩大变形的变径式输水隧洞设计方法的实施。
[0068] 经初步测算,本发明方案较传统方案,可减少超前管棚、超前小导管等超前支护措施工程量约30%,减少超前导洞等传统软岩大变控制措施对应工程量,工程造价占优。同时已有工程因软岩大变形导致TBM卡机时长数月,甚至以年计,本发明有效降低TBM卡机风险,节省工期可达数月乃至年计,综上本发明专利造价及工期具有较好优势。
[0069] 其他未详细说明的均属于现有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