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层益生菌包埋颗粒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311486257.8

文献号 : CN117210382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冯旭东高飞吴秀英马海然胡嘉杰李洪亮刘红霞牛世祯李雪利蔡慧芳

申请人 : 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涉及食品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多层益生菌包埋颗粒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本发明的益生菌包埋颗粒由内至外包括:液态菌液内芯、结构支撑层、固态油层和胶皮层;液态菌液内芯包括:第一油脂,第一菌粉和分散剂;分散剂包括纤维原料和酪蛋白酸钠,纤维原料同时包括菊粉和柑橘纤维;结构支撑层包括:第一胶体物质、壳聚糖和乳清蛋白粉;第一胶体物质同时包括果胶、明胶和结冷胶;固态油层包括第二油脂,第二油脂的凝固点为14‑25℃;胶皮层包括:第二胶体物质、甘油和海藻酸钙;第二胶体物质同时包括果胶、阿拉伯胶和魔芋胶。本发明的颗粒耐加工、活菌负载量高、储存稳定性佳。

权利要求 :

1.一种益生菌包埋颗粒,其特征在于,由内至外,由液态菌液内芯、结构支撑层、固态油层和胶皮层组成;

所述液态菌液内芯由第一油脂,第一菌粉和分散剂组成或由第一油脂,第一菌粉、分散剂和双乙酰酒石酸单双甘油酯组成;

3

所述第一油脂的密度为0.9‑0.95g/cm ;所述第一油脂为MCT、棕榈油、花生油、橄榄油、玉米油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第一菌粉为凝结芽孢杆菌;所述第一菌粉在所述液态菌液内芯中的质量百分比为

1‑20%;

所述分散剂由纤维原料和酪蛋白酸钠组成,所述纤维原料由菊粉和柑橘纤维组成;所述分散剂在所述液态菌液内芯中的质量百分比为3‑20%;所述纤维原料和酪蛋白酸钠的质量比为(2‑20):1;所述纤维原料中,菊粉和柑橘纤维的质量比为(0.8‑1.2):1;

所述双乙酰酒石酸单双甘油酯在所述液态菌液内芯中的质量百分比为0.8‑1.2%;

所述结构支撑层由第一胶体物质、壳聚糖和乳清蛋白粉组成或由第一胶体物质、壳聚糖、乳清蛋白粉和虫胶组成;所述结构支撑层为各所述结构支撑层中的组分和水形成的第一胶态液体凝固而成,所述第一胶态液体的粘度为1000‑2000mPa.s;

所述第一胶体物质、壳聚糖和乳清蛋白粉的质量比为(1‑20):(1‑15):(0.5‑5);所述虫胶在所述结构支撑层中的质量百分比为0.8‑2%;

所述第一胶体物质由果胶、明胶和结冷胶组成;所述第一胶体物质中,果胶、明胶和结冷胶的质量比为1:1:(0.5‑2);

所述固态油层由第二油脂、第二菌粉、分散剂和双乙酰酒石酸单双甘油酯组成;

3

所述第二油脂的凝固点为14‑25℃,密度为0.9‑0.95g/cm;所述第二油脂为椰子油、黄油、奶油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第二菌粉为凝结芽孢杆菌;所述第二菌粉在所述固态油层中的质量百分比为1‑

20%;

所述分散剂在所述固态油层中的质量百分比为2‑20%;

所述双乙酰酒石酸单双甘油酯在所述固态油层中的质量百分比为0.8‑1.2%;

所述胶皮层由第二胶体物质、甘油和海藻酸钙组成;所述胶皮层为第二胶体物质、甘油、海藻酸钠和水形成的第二胶态液体在含钙盐的溶液中固化而成,所述第二胶态液体的粘度为1500‑2500 mPa.s;

所述第二胶体物质由果胶、阿拉伯胶和魔芋胶组成;

所述第二胶体物质、甘油、海藻酸钠的质量比为(5‑20):10:(1‑10);所述第二胶体物质中,果胶、阿拉伯胶和魔芋胶的质量比为1:(0.5‑1.5):1;

所述液态菌液内芯、结构支撑层、固态油层和胶皮层的质量比为1:(0.5‑3):(1‑4):(2‑

5.5)。

2.一种制备权利要求1所述的益生菌包埋颗粒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1)将第一油脂,第一菌粉和分散剂混合,或进一步与双乙酰酒石酸单双甘油酯混合,形成第一油液;

(2)将第一胶体物质、壳聚糖、乳清蛋白粉和水混合,或进一步与虫胶混合,形成第一胶态液体;

(3)将第二油脂融化,与第二菌粉、分散剂和双乙酰酒石酸单双甘油酯混合,形成第二油液;

(4)将第二胶体物质、甘油、海藻酸钠和水混合,形成第二胶态液体;

(5)将所述第一油液、第一胶态液体、第二油液和第二胶态液体通过四层滴头,一步形成四层结构的滴丸,将所述滴丸与含钙盐的溶液混合,固化。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将所述第一油脂,第一菌粉和分散剂,或进一步与双乙酰酒石酸单双甘油酯先在水浴加热下充分混合,在静置去除气泡后,再搅拌分散5‑6min,搅拌速率为1000‑2000rpm;

和/或,步骤(3)中,先将所述第二油脂,第二菌粉、分散剂和双乙酰酒石酸单双甘油酯在水浴加热下充分混合,再静置去除气泡。

4.权利要求1所述的益生菌包埋颗粒或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制备益生菌包埋颗粒的方法制备得到的益生菌包埋颗粒在制备食品中的应用,所述食品的pH为3‑8。

5.一种食品,其特征在于,包含权利要求1所述的益生菌包埋颗粒。

说明书 :

一种多层益生菌包埋颗粒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食品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多层益生菌包埋颗粒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营养和健康的要求也逐步提升,一些具有生物功能的物质被逐步添加到食品中。常见的食品功能因子如多酚、维生素、类胡萝卜素和益生菌等等广泛应用于食品体系中。但这些功能因子往往受限于自身的低水溶性,加
工储藏不稳定性,低耐酸性、低肠溶性等问题而严重制约了其在食品体系中的应用。
[0003] “包埋”可以理解为将一种物质捕捉到另一种物质中。利用包埋技术将生物活性物质捕捉到颗粒中,可以起到良好的保护效果,比如稳定活性成分、掩盖不良风味、提升生物利用率等。益生菌具有多种益生功能,其活性会在贮藏和肠胃道消化过程中下降,通过包埋益生菌可以避免益生菌活性的下降,并进一步添加到食品体系中,可以开发出新型的功能性产品。
[0004] 现有技术中常采用流化床技术进行益生菌包埋颗粒的制备,如CN 115251392 A、CN 114568702 A、CN 114568700 A、CN 111134330 A均为多层包埋方案,都采用了流化床包埋方式。此方式制备时间长、效率低。现有技术中也存在使用滴丸方式进行制备的方案,但目前活菌滴丸主要有几大问题需要克服,一是滴丸颗粒制作步骤繁琐,活菌滴丸制作时间
周期长不利于工业生产及监控;二是包埋活菌数量偏低,目前增加活菌数的方法有两个,一个是将单位液体中活菌的含量提高,另一个是当活菌含量确定时增加液体量,两种方法都
有着明显的缺陷。当菌液浓度过高会导致滴丸设备的堵塞,降低生产效率,而增加活菌液体量会导致滴丸直径增加,降低外面保护层厚度,滴丸加工性变差。
[0005] 因此,有必要对多层益生菌包埋颗粒的制备进行进一步研究。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活菌含量高、制备简便、耐加工、耐酸、稳定性佳的多层益生菌包埋颗粒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0007] 为了实现该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8] 一种益生菌包埋颗粒,其由内至外,包括:液态菌液内芯、结构支撑层、固态油层和胶皮层;
[0009] 所述液态菌液内芯包括:第一油脂,第一菌粉和分散剂;所述第一油脂的密度为3
0.9‑0.95g/cm;所述分散剂包括纤维原料和酪蛋白酸钠,所述纤维原料同时包括菊粉和柑橘纤维;
[0010] 所述结构支撑层包括:第一胶体物质、壳聚糖和乳清蛋白粉;所述第一胶体物质同时包括果胶、明胶和结冷胶;
[0011] 所述固态油层包括第二油脂,所述第二油脂的凝固点为14‑25℃,密度为0.9‑3
0.95g/cm;
[0012] 所述胶皮层包括:第二胶体物质、甘油和海藻酸钙;所述第二胶体物质同时包括果胶、阿拉伯胶和魔芋胶。
[0013]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四层结构的益生菌包埋颗粒,其由内向外分别为由液态油分散的菌液内芯,结构支撑层,固态油层和胶皮层组成,通过各层物质的合理搭配,既在保证菌粉不易沉淀,在加工时不易堵塞设备的情况下,提升了颗粒中菌粉的含量,又提升了颗粒的耐热、耐剪切、耐酸性能,且获得的颗粒弹性佳,包埋稳定性佳,可作为产品组成的一部分,应用在多种产品品类中。
[0014] 详细而言,本发明液态菌液内芯中,针对具有特定性质的油脂载体,摸索出了理想的分散剂组成。具体特别选择菊粉和柑橘纤维作为纤维原料与酪蛋白酸钠进行特定配合,对相应油脂的物理性质进行特定调整,从而可使菌粉更好地分散在油脂中,既能提高油脂
载体对菌粉的负载量,又能保证在菌粉高添加比例下,不易将滴丸设备的滴头堵住,进而使得高比例添加菌粉的丸芯,仍能适用于一步滴丸包埋法制备。
[0015] 为了提升颗粒的加工性能和包埋稳定性,本发明在液态菌液内芯外加了一层结构支撑层。本发明结构支撑层中以特定组成的胶体和壳聚糖、乳清蛋白粉共同作用可有效支
撑滴丸的四层结构,与最外层胶皮层相互配合,可更耐加工,保证内部的稳定,避免颗粒破裂,为菌体提供了更好的保护效果。
[0016] 本发明固态油层在加工时进行加热可溶解呈液态,满足滴丸加工的要求,成丸后在常温状态下为固态,可与外部胶皮层协作,使滴丸在货架期内更佳稳定,提升滴丸货架期内储存性。
[0017] 本发明胶皮层由海藻酸钠和钙形成的海藻酸钙以及特定胶体和甘油组成,其中的胶体与海藻酸钙形成了特定的微观结构,从而既提升了颗粒的抗加工性能(耐热、耐剪切),又保证了颗粒具有一定的弹性、适口性,适于作为食品组分。且甘油的特别加入,还帮助改变了颗粒固化后的融点,使颗粒在遇水复溶时更耐高温,为菌体提供了更佳的保护。
[0018] 本发明优选,包埋耐热耐加工的益生菌,如凝结芽孢杆菌BC 30,凝结芽孢杆菌BC 99,凝结芽孢杆菌BC 208等。
[0019] 本发明的益生菌包埋颗粒中,所述分散剂在所述液态菌液内芯中的质量百分比为3‑20%(优选为3‑18.5%);所述纤维原料和酪蛋白酸钠的质量比为(2‑20):1;所述纤维原料中,菊粉和柑橘纤维的质量比为(0.8‑1.2):1;
[0020] 和/或,所述第一菌粉在所述液态菌液内芯中的质量百分比为1‑20%,优选13‑16%;
[0021] 和/或,所述第一油脂为MCT、棕榈油、花生油、橄榄油、玉米油中的一种或多种。
[0022] 本发明中MCT指中链甘油三脂,其中辛酸甘油三脂占50‑80%、癸酸甘油三脂占20‑50%。
[0023] 以本发明上述限定进行液态菌液内芯的制备,可在兼顾加工性能的同时,更好地提升菌粉悬浮的稳定性。
[0024] 本发明的益生菌包埋颗粒中,优选所述液态菌液内芯还包括双乙酰酒石酸单双甘油酯,所述双乙酰酒石酸单双甘油酯在所述液态菌液内芯中的质量百分比为0.8‑1.2%。双乙酰酒石酸单双甘油酯的加入可更好地实现菌粉乳化、分散效果。
[0025] 本发明的益生菌包埋颗粒中,所述第一胶体物质、壳聚糖和乳清蛋白粉的质量比为(1‑20):(1‑15):(0.5‑5),优选为(2‑4):(1.75‑3):1;所述第一胶体物质中,果胶、明胶和结冷胶的质量比为1:1:(0.5‑2),优选为1:1:(0.5‑1);
[0026] 所述结构支撑层为各所述结构支撑层中的组分和水形成的第一胶态液体凝固而成,所述第一胶态液体的粘度为1000‑2000 mPa.s。
[0027] 特定比例物质的组合,可提升本发明结构支撑层的性能。
[0028] 本发明胶态液体的粘度测试方法为:使用Anton Paar MCR301流变仪,测定条件:‑1 ‑1
平板系统PP50,平行板间距1mm,剪切速率的测试范围为0.01s 到100s ,测定温度90℃,取
33个点进行测试,取第17个的点的值为所测粘度值。
[0029] 本发明的益生菌包埋颗粒中,优选所述结构支撑层还包括虫胶,当所述结构支撑层包括虫胶时,所述虫胶在所述结构支撑层中的质量百分比为0.8‑2%(优选为0.8‑1.2%)。
虫胶的加入有利于提升本发明结构支撑层的支撑效果。
[0030] 本发明的益生菌包埋颗粒中,所述固态油层还包括第二菌粉和分散剂,所述第二菌粉与所述第一菌粉相同或不同;所述固态油层中的分散剂如上所述,所述分散剂在所述
固态油层中的质量百分比为2‑20%(优选2‑17.5%);
[0031] 和/或,所述固态油层还包括双乙酰酒石酸单双甘油酯,所述双乙酰酒石酸单双甘油酯在所述固态油层中的质量百分比为0.8‑1.2%;
[0032] 和/或,所述第二油脂为椰子油、黄油、奶油中的一种或多种。
[0033] 本发明的益生菌包埋颗粒中,当所述固态油层包括第二菌粉时,所述第二菌粉在所述固态油层中的质量百分比为1‑20%。
[0034] 优选,可在本发明固态油层中额外添加菌粉,从而使得包埋颗粒中的活菌数量可进一步提升。分散剂的加入可调整第二油脂液态时的状态,从而实现菌粉的有效均匀分散,并防止滴丸加工性变差。由此形成的滴丸共四层,由内向外分别为由液态油分散的菌液相,结构支撑层,固态油分散的菌液相和胶皮层,本发明各层的配合能对两层菌粉均形成良好
的保护,从而获得活菌数量大大增加的产品。
[0035] 本发明的益生菌包埋颗粒中,所述胶皮层为第二胶体物质、甘油、海藻酸钠和水形成的第二胶态液体在含钙盐的溶液中固化而成,所述第二胶态液体的粘度为1500‑2500 mPa.s;
[0036] 所述第二胶体物质、甘油、海藻酸钠的质量比为(5‑20):10:(1‑10),优选为2:2:1;所述第二胶体物质中,果胶、阿拉伯胶和魔芋胶的质量比为1:(0.5‑1.5):1,优选为1:(0.5‑
1.35):1。
[0037] 本发明胶皮层在上述特定组分配比配合下,可发挥更好地保护效果,并兼顾口感。
[0038] 本发明的益生菌包埋颗粒中,所述液态菌液内芯、结构支撑层、固态油层和胶皮层的质量比为1:(0.5‑3):(1‑4):(2‑5.5)。
[0039]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制备上述益生菌包埋颗粒的方法,其包括:
[0040] (1)将第一油脂,第一菌粉和分散剂混合,形成第一油液;
[0041] (2)将第一胶体物质、壳聚糖、乳清蛋白粉和水混合,形成第一胶态液体;
[0042] (3)将第二油脂融化,或进一步与第二菌粉和分散剂混合,形成第二油液;
[0043] (4)将第二胶体物质、甘油、海藻酸钠和水混合,形成第二胶态液体;
[0044] (5)将所述第一油液、第一胶态液体、第二油液和第二胶态液体通过四层滴头,一步形成四层结构的滴丸,将所述滴丸与含钙盐的溶液混合,固化。
[0045] 本发明所用钙盐优选为乳酸钙,含钙盐的溶液中乳酸钙的含量为0.5‑5%。固化时,使钙离子与海藻酸钠的摩尔比为(1‑2):1,以保证充分硬化。
[0046] 本发明包埋颗粒固化前的滴丸可由一个四层滴头,采用一步滴丸法直接制备获得,四层包埋颗粒的物料可使用滴丸机一次性滴出,无需流化床一层一层包埋,大大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有效避免了滴丸颗粒制作步骤繁琐,滴丸制作周期长等缺陷。
[0047]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各层物质最终比例,根据本领域常识进行滴丸生产参数设定。
[0048] 可选地,在具体生产时,采用四层滴头进行滴丸,各层滴头从内至外依次的直径可为1.7mm、2.9mm、4.0mm、5.1mm。可设置滴头温度上限90℃,下限85℃,滴头加热周期60S,加热时间50S;制冷温度上限15℃,下限10℃;用于输送液态菌液内芯物料的管路1温度上限36℃,下限30℃,加热周期45S;物料泵1的转速1000‑2000r/min;用于输送结构支撑层物料的管路2温度上限98℃,下限92℃,加热周期60S;物料泵2的转速2000‑3000r/min;用于输送固态油层物料的管路3温度上限60℃,下限50℃,加热周期60S;物料泵3的转速1000‑2000r/min;用于输送胶皮层物料的管路4温度上限98℃,下限92℃,加热周期60S;物料泵4的转速2000‑3000r/min。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最终滴丸各层比例进行各输送物料的物料泵转速的选择。
[0049] 根据产品目标直径、产品各层设定的比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一般常识选择各层滴头的尺寸以及各层物料输送的条件。
[0050] 本发明方法步骤(1)中,将所述第一油脂,第一菌粉和分散剂先在水浴加热下充分混合,在静置去除气泡后,再搅拌分散5‑6min,搅拌速率为1000‑2000rpm;
[0051] 和/或,步骤(3)中,当包括进一步与第二菌粉和分散剂混合的步骤时,先将所述第二油脂,第二菌粉和分散剂在水浴加热下充分混合,再静置去除气泡。
[0052] 本发明中,含有菌体的溶液在搅拌时,转速为1000‑2000 rpm之间;含有胶体物质的溶液搅拌时,转速在2000‑3000 rpm之间。
[0053] 本发明另提供一种上述益生菌包埋颗粒或制备益生菌包埋颗粒的方法在制备食品中的应用,所述食品的pH为3‑8。
[0054] 本发明颗粒的耐酸、耐热、耐加工性佳,故可适于添加到多种食品中。
[0055] 本发明再提供一种食品,其包含上述益生菌包埋颗粒。
[0056] 优选,所述食品为常温酸奶、乳饮料或动物液态奶。
[0057]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至少在于:
[0058] 本发明的包埋颗粒菌粉负载量高、耐加工性佳(耐高温、耐剪切)、口感理想、货架期内储存性佳。且在高菌粉负载量下,加工性能好,不易堵塞成丸设备,可使用多层滴头以一步滴丸法直接制备获得,方法简便、效率高,节约了时间和人力成本。
[0059] 此外,本发明颗粒耐酸性好,可添加到包括酸性食品在内的众多产品中,拓展了包埋颗粒的应用领域。

具体实施方式

[0060]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需要理解的是以下实施例的给出仅是为了起到说明的目的,并不是用于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制。本领域的技
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发明的宗旨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修改和替换。
[0061] 下述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或按本领域常规方法制备。
[0062] 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部分所用MCT中辛酸甘油三脂占65%、癸酸甘油三脂占35%。凝11
结芽孢杆菌BC 99的活菌数为6×10 CFU/份(各例中每份指代的质量相同)。所用滴丸设备
购自烟台百药泰中药科技有限公司。各层滴头从内至外依次的直径为1.7mm、2.9mm、4.0mm、
5.1mm。
[0063] 实施例1
[0064]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益生菌包埋颗粒,具体制备步骤如下:
[0065] 1、菌种的选择:凝结芽孢杆菌BC 99,活菌数为6×1011CFU/份,每100份原料可做10000粒丸子。
[0066] 2、化料
[0067] 第一层液态油分散的菌液层(液态菌液内芯):按重量称取MCT(密度为0.92 g/3
cm) 75份,菌粉15份,菊粉4份,柑橘纤维4份,双乙酰酒石酸单双甘油酯1份,酪蛋白酸钠1份,于50℃水浴锅连续搅拌90min,待完全溶解后静置保温去除气泡,通过1500rpm分散机分散5min即为第一层液态油分散的菌液层,保温放入芯液罐1备用。
[0068] 第二层结构支撑层:称取水80份,壳聚糖7份,乳清蛋白粉4份,结冷胶2份,虫胶1份,明胶3份,果胶3份,于90℃水浴锅连续搅拌120min后保温放入胶皮罐1备用,胶液(第一胶态液体)粘度为1238.63mPa.s。
[0069] 第三层固态油分散的菌液层(固态油层):称取椰子油(凝固点25℃,密度为0.92 3
g/cm)79份,菌粉15份,菊粉2份,柑橘纤维2份,双乙酰酒石酸单双甘油酯1份,酪蛋白酸钠1份,于60℃水浴锅连续搅拌90min,待完全溶解后静置保温去除气泡,保温放入芯液罐2备
用。
[0070] 第四层胶皮层:称取水75份,甘油10份,海藻酸钠5份,果胶3份,魔芋胶3份,阿拉伯胶4份,于85℃水浴锅连续搅拌95min后保温放入胶皮罐2备用,胶液(第二胶态液体)粘度为1771.59mPa.s。
[0071] 3、设置参数、滴丸
[0072] 采用四层滴头,最外层滴头直径为5.1mm。设置滴头温度上限90℃,下限85℃,滴头加热周期60S,加热时间50S;按照使最终滴丸中液态菌液内芯、结构支撑层、固态油层和固化后胶皮层的质量比为1:2:2:4的目标,对用于输送各罐物料的输料管压力进行设置。启动设备,进行滴丸。滴丸滴入冷却油(MCT)中,冷却油制冷温度上限15℃,下限10℃;滴丸直径为7.0mm。
[0073] 4、脱油
[0074] 滴好的胶丸表面有冷却油,使用75%食用乙醇进行清洗。
[0075] 5、固化
[0076] 清洗后的胶丸放入0.5%的乳酸钙溶液中固化10min;乳酸钙溶液中所含钙离子的摩尔质量与胶皮层中海藻酸钠摩尔质量比为1:1。
[0077] 6、风干
[0078] 使用干燥机对胶丸进行干燥,使胶丸表面含水率为5%。
[0079] 实施例2
[0080]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益生菌包埋颗粒,具体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区别仅在于,第一层液态油分散的菌液层制备时,双乙酰酒石酸单双甘油酯的添加量为0。
[0081] 实施例3
[0082]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益生菌包埋颗粒,具体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区别仅在于,第二层结构支撑层制备时,虫胶的添加量为0。第一胶态液体的粘度为1127.44mPa.s。
[0083] 实施例4
[0084]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益生菌包埋颗粒,具体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区别仅在于,第一层液态油分散的菌液层制备时,菊粉和柑橘纤维的添加量分别改为3份、5份(菊粉和柑橘纤维用量配比为0.6:1)。
[0085] 实施例5
[0086]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益生菌包埋颗粒,具体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区别仅在于,第一层液态油分散的菌液层制备时,酪蛋白酸钠、菊粉和柑橘纤维的添加量分别改为
3.6份、2.7份、2.7份(菊粉和柑橘纤维的总质量与酪蛋白酸钠的质量比为1.5:1)。
[0087] 实施例6
[0088]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益生菌包埋颗粒,具体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区别仅在于,第二层结构支撑层制备时,果胶、明胶和结冷胶的添加量分别改为2份、1.8份、4.2份(果胶、明胶和结冷胶的质量比为1:0.9:2.1)。第一胶态液体的粘度为1621.49mPa.s。
[0089] 实施例7
[0090]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益生菌包埋颗粒,具体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区别仅在于,第二层结构支撑层制备时,果胶、明胶、结冷胶、壳聚糖和乳清蛋白粉的添加量分别改为3份、3份、6.7份、0.8份、5.5份(果胶、明胶、结冷胶的质量比为1:1:2.2,果胶、明胶、结冷胶的总质量与壳聚糖和乳清蛋白粉的质量比为12.7:0.8:5.5)。第一胶态液体的粘度为
1984.49mPa.s。
[0091] 实施例8
[0092]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益生菌包埋颗粒,具体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区别仅在于,第三层固态油分散的菌液层制备时,菊粉和柑橘纤维的添加量分别改为2.5份、1.5份(菊粉和柑橘纤维的质量比为1.67:1)。
[0093] 实施例9
[0094]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益生菌包埋颗粒,具体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区别仅在于,第四层胶皮层制备时,果胶、阿拉伯胶、魔芋胶、甘油和海藻酸钠的添加量分别改为
1.6份、3份、2.4份、4份、14份(果胶、阿拉伯胶和魔芋胶的质量比为0.8:1.5:1.2,果胶、阿拉伯胶和魔芋胶的总质量与甘油、海藻酸钠的质量比为7:4:14)。第二胶态液体的粘度为
1580.72mPa.s。
[0095] 实施例10
[0096]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益生菌包埋颗粒,具体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区别仅在于,第三层固态油分散的菌液层制备时,以黄油替代椰子油。
[0097] 实施例11
[0098]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益生菌包埋颗粒,具体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区别仅在于,第一层液态油分散的菌液层制备时,柑橘纤维、菊粉、酪蛋白酸钠的添加量分别为1份、1份、1份,液态油使用花生油;第二层结构支撑层制备时,结冷胶、明胶、果胶、壳聚糖、乳清蛋白的添加量分别是3份、3.5份、3.5份、7.5份和2.5份,第一胶态液体的粘度为
1693.43mPa.s;第三层固态油层制备时,菊粉8份,柑橘纤维8份,酪蛋白酸钠4份;第四层胶皮层制备时,果胶、魔芋胶、阿拉伯胶、甘油以及海藻酸钠的添加量为2份、2份、1份、10份和
10份,第二胶态液体的粘度为1503.42mPa.s。液态菌液内芯、结构支撑层、固态油层和固化后胶皮层的质量比为1:3:4:5.5。
[0099] 实施例12
[0100]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益生菌包埋颗粒,具体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区别仅在于,第一层液态油分散的菌液层制备时,柑橘纤维、菊粉、酪蛋白酸钠的添加量分别为8份、8份、4份,第二层结构支撑层制备时,结冷胶、明胶、果胶、壳聚糖、乳清蛋白的添加量分别是0.8份、1.6份、1.6份、4份和2份,第一胶态液体的粘度为1033.55mPa.s;第三层固体油层使用黄油,菊粉0.8份,柑橘纤维0.8份,酪蛋白酸钠0.4份;第四层胶皮层制备时,果胶、魔芋胶、阿拉伯胶、甘油以及海藻酸钠的添加量为7份、7份、6份、10份和1份,第二胶态液体的粘度为2432.5mPa.s。液态菌液内芯、结构支撑层、固态油层和固化后胶皮层的质量比为1:
0.5:1:2。
[0101] 对比例1
[0102] 本对比例提供一种益生菌包埋颗粒,具体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区别仅在于,第一层液态油分散的菌液层制备时,将柑橘纤维全部替换为等量的菊粉。
[0103] 对比例2
[0104] 本对比例提供一种益生菌包埋颗粒,具体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区别仅在于,第二层结构支撑层制备时,将果胶全部替换为等量的明胶。
[0105] 对比例3
[0106] 本对比例提供一种益生菌包埋颗粒,具体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区别仅在于,第二层结构支撑层制备时,以等量的黄原胶替换果胶。
[0107] 对比例4
[0108] 本对比例提供一种益生菌包埋颗粒,具体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区别仅在于,第三层固态油分散的菌液层制备时,将菊粉全部替换为等量的柑橘纤维。
[0109] 对比例5
[0110] 本对比例提供一种益生菌包埋颗粒,具体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区别仅在于,第四层胶皮层制备时,将果胶全部替换成等量的魔芋胶。
[0111] 对比例6
[0112] 本对比例提供一种益生菌包埋颗粒,具体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区别仅在于,第四层胶皮层制备时,将魔芋胶全部替换成等量的阿拉伯胶。
[0113] 对比例7
[0114] 本对比例提供一种益生菌包埋颗粒,具体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区别仅在于,第四层胶皮层制备时,以等量的虫胶替换魔芋胶。
[0115] 对比例8
[0116] 本对比例提供一种益生菌包埋颗粒,具体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区别仅在于,第四层胶皮层制备时,以等量的羧甲基纤维素钠替换甘油。
[0117] 实验例
[0118] 本实验例对上述实施例和对比例制备的包埋颗粒的性能进行测试。
[0119] 1、活菌数:
[0120] 将50粒样品捏碎后溶于50ml油中,按照GB 4789.35检测产品下线和常温储存6个月后胶丸内的活菌数。
[0121] 2、耐热性:
[0122] 取100粒样品于250ml烧杯中,加入100ml的蒸馏水,在灭菌锅105℃,处理10min后,统计颗粒的未破碎率。颗粒未破碎率=未破的颗粒/总颗粒数×100%。
[0123] 3、耐剪切性:
[0124] 取100粒样品于250ml烧杯中,加入100ml的蒸馏水,在转速700r/min下处理20min后,统计颗粒的未破碎率。颗粒未破碎率=未破的颗粒/总颗粒数×100%。
[0125] 4、耐酸性:取100粒样品于250ml烧杯中,加入使用乳酸制备的pH=3.0的水溶液100ml,放置3个月后统计颗粒的未破碎率。颗粒未破碎率=未破的颗粒/总颗粒数×100%。
[0126] 5、一步法滴丸加工时,滴丸破碎情况:随机抽取100粒加工过程中的滴丸(各例步骤3获得的产品),统计颗粒的未破碎率。颗粒未破碎率=未破的颗粒/总颗粒数×100%。
[0127] 6、质构:使用SMS质构仪对包埋颗粒进行硬度检测,测试前下降速度2mm/s,测试速度1.5mm/s,测试后上升速度2mm/s,触发力1g,下降高度3mm;每个例子测试十个颗粒,结果取平均值。
[0128] 使用SMS质构仪检测颗粒的弹性;测试前下降速度2mm/s,测试速度1.5mm/s,测试后上升速度2mm/s,触发力1g,下降高度1mm,每个例子测试十个颗粒,结果取平均值。
[0129] 7、菌体沉淀性:按实施例1、2、4、5、11、12和对比例1步骤2的方法制备分散均匀的液态菌液内芯(第一层液态油分散的菌液层),单独放入烧杯中,静置观察6个月,观察菌粉下沉高度。
[0130] 各测试结果见表1和表2。
[0131] 表1
[0132]
[0133] 表2 不同实施例及对比例菌粉沉降
[0134]
[0135]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方案对本发明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
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