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连片式池塘的尾水处理系统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311628168.2

文献号 : CN117326763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何敏旋徐坤邹嘉仪黄海宇周春海

申请人 : 广州市水之道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 :

本申请涉及一种适用于连片式池塘的尾水处理系统,涉及污水处理的技术领域,尾水处理系统包括沉淀池,沉淀池一侧依次设置有曝气池和生态池,沉淀池、曝气池和生态池依次相互连通,沉淀池、曝气池和生态池在竖直方向上倾斜朝下依次设置;沉淀池内设置有第一过滤坝,第一过滤坝封闭沉淀池;曝气池内设置有第二过滤坝,第二过滤坝封闭曝气池;沉淀池一侧连通有进水管道,生态池一侧连通有出水管道。本申请基于珠三角连片状池塘的地形设置,污水会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自动依次流入过滤池、第一过滤坝、曝气池、第二过滤坝和生态池内,实现污水的净化,降低污水处理过程之中驱动污水流动的能源浪费和资源浪费。

权利要求 :

1.一种适用于连片式池塘的尾水处理系统,包括沉淀池(1),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1)一侧依次设置有曝气池(2)和生态池(3),所述沉淀池(1)、曝气池(2)和生态池(3)依次相互连通,所述沉淀池(1)、曝气池(2)和生态池(3)在竖直方向上倾斜朝下依次设置;

所述沉淀池(1)内设置有第一过滤坝(4),所述第一过滤坝(4)的宽度方向沿所述沉淀池(1)与所述曝气池(2)的间隔方向设置,所述第一过滤坝(4)封闭所述沉淀池(1);

所述曝气池(2)内设置有第二过滤坝(5),所述第二过滤坝(5)的宽度方向沿所述曝气池(2)和所述生态池(3)的间隔方向设置,所述第二过滤坝(5)封闭所述曝气池(2);

所述沉淀池(1)一侧连通有进水管道(11),所述生态池(3)一侧连通有出水管道(31);

所述沉淀池(1)、曝气池(2)、生态池(3)、第一过滤坝(4)和第二过滤坝(5)上均设置有生态浮岛(6);

所述第一过滤坝(4)上依次设置有第一过滤层(45)、第二过滤层(46)以及第三过滤层(47);

第一过滤层(45)、第二过滤层(46)以及第三过滤层(47)上也安装有生态浮岛(6),生态浮岛(6)能够对第一过滤层(45)、第二过滤层(46)和第三过滤层(47)内的杂质进行吸收和净化;

第一过滤层(45)与第三过滤层(47)均采用复合填料,复合填料采用陶粒、煤渣、碎石和棕片组成,且陶粒、煤渣、碎石和棕片为3:3:3:1,陶粒、煤渣、碎石和棕片的颗粒直径位于

20mm至60mm之间;

第二过滤层(46)采用生物填料,生物填料采用聚乙烯多孔生物填料,填料颗粒直径为

25mm;

所述第一过滤坝(4)包括能够对污水进行过滤的第一过滤框(420)和第二过滤框(430),所述第一过滤框(420)沿自身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二过滤框(430)相互连接,所述第一过滤框(420)宽度方向沿所述沉淀池(1)和所述曝气池(2)的间隔方向设置;

所述第一过滤框(420)宽度方向两侧均设置有封闭组件(450),所述封闭组件(450)包括第一封闭件(453)和第二封闭件(454),所述第一封闭件(453)与第二封闭件(454)沿所述第一过滤框(420)的长度方向相互连接,所述第一封闭件(453)沿所述第一过滤框(420)的宽度方向封闭所述第一过滤框(420),所述第二封闭件(454)沿所述第二过滤框(430)的宽度方向封闭所述第二过滤框(430);所述第一封闭件(453)沿所述第一过滤框(420)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过滤框(420)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封闭件(454)沿所述第二过滤框(430)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二过滤框(430)滑动连接;

所述第一封闭件(453)沿所述第一过滤框(420)的宽度方向位于所述第二封闭件(454)与所述第二过滤框(430)之间;

第一过滤框(420)内设置第一阻隔栏(421)和第二阻隔栏(422),第一阻隔栏(421)和第二阻隔栏(422)沿第一过滤框(420)的宽度方向相互间隔设置,第一阻隔栏(421)和第二阻隔栏(422)相互平行设置,第一阻隔栏(421)以及第二阻隔栏(422)长度方向两侧均与第一过滤框(420)沿自身长度方向对应的内壁相互连接;所以第一阻隔栏(421)与第二阻隔栏(422)之间的空间设置第二过滤层(46),而第一阻隔栏(421)远离第二阻隔栏(422)的一侧与第一过滤框(420)对应的内壁之间的空间设置第一过滤层(45),第二阻隔栏(422)远离第一阻隔栏(421)的一侧与第一过滤框(420)对应的内壁之间的空间设置第三过滤层(47);

第一过滤框(420)与第二过滤框(430)的结构相同;

所述第一过滤框(420)与所述第二过滤框(430)之间设置有密封板(440),所述密封板(440)沿所述第一过滤框(420)的长度方向封闭所述第一过滤框(4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连片式池塘的尾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1)内设置有若干第一围隔(12),若干所述第一围隔(12)相互平行设置,所述第一围隔(12)长度方向一侧与所述沉淀池(1)对应的内壁相互连接,另一侧与所述沉淀池(1)对应的内壁相互间隔设置形成第一导流口(13),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围隔(12)形成的所述第一导流口(13)沿所述第一围隔(12)的长度方向相互间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连片式池塘的尾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池(2)内设置有若干第二围隔(21),若干所述第二围隔(21)相互平行设置,所述第二围隔(21)长度方向一侧与所述曝气池(2)对应的内壁相互连接,另一侧与所述曝气池(2)对应的内壁相互间隔设置形成第二导流口(22),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围隔(21)形成的所述第二导流口(22)沿所述第二围隔(21)的长度方向相互间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连片式池塘的尾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1)与所述生态池(3)之间设置有回水机构(8),所述回水机构(8)包括回水管道(81)以及安装在所述回水管道(81)上的回水泵(82),所述回水管道(81)两端分别与所述进水管道(11)和所述出水管道(31)相互连通。

5.一种适用于连片式池塘的尾水处理系统,包括沉淀池(1),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1)一侧依次设置有曝气池(2)和生态池(3),所述沉淀池(1)、曝气池(2)和生态池(3)依次相互连通,所述沉淀池(1)、曝气池(2)和生态池(3)在竖直方向上倾斜朝下依次设置;

所述沉淀池(1)内设置有第一过滤坝(4),所述第一过滤坝(4)的宽度方向沿所述沉淀池(1)与所述曝气池(2)的间隔方向设置,所述第一过滤坝(4)封闭所述沉淀池(1);

所述曝气池(2)内设置有第二过滤坝(5),所述第二过滤坝(5)的宽度方向沿所述曝气池(2)和所述生态池(3)的间隔方向设置,所述第二过滤坝(5)封闭所述曝气池(2);

所述沉淀池(1)一侧连通有进水管道(11),所述生态池(3)一侧连通有出水管道(31);

所述沉淀池(1)、曝气池(2)、生态池(3)、第一过滤坝(4)和第二过滤坝(5)上均设置有生态浮岛(6);

所述第一过滤坝(4)上依次设置有第一过滤层(45)、第二过滤层(46)以及第三过滤层(47);

第一过滤层(45)、第二过滤层(46)以及第三过滤层(47)上也安装有生态浮岛(6),生态浮岛(6)能够对第一过滤层(45)、第二过滤层(46)和第三过滤层(47)内的杂质进行吸收和净化;

第一过滤层(45)与第三过滤层(47)均采用复合填料,复合填料采用陶粒、煤渣、碎石和棕片组成,且陶粒、煤渣、碎石和棕片为3:3:3:1,陶粒、煤渣、碎石和棕片的颗粒直径位于

20mm至60mm之间;

第二过滤层(46)采用生物填料,生物填料采用聚乙烯多孔生物填料,填料颗粒直径为

25mm;

所述第一过滤坝(4)包括滑动框架(460),所述滑动框架(460)的宽度方向沿所述沉淀池(1)和所述曝气池(2)的间隔方向设置,所述滑动框架(460)沿自身长度方向包括第一过滤区(461)、第二过滤区(462)和第三过滤区(463);

所述滑动框架(460)内设置有能够对污水进行过滤的第三过滤框(470)和第四过滤框(480),所述第三过滤框(470)和第四过滤框(480)均沿所述滑动框架(460)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滑动框架(460)滑动连接;

所述滑动框架(460)沿自身宽度方向两侧均设置有隔水件(490),所述隔水件(490)包括第一隔水板(491)和第二隔水板(492),所述第一隔水板(491)与所述第二隔水板(492)沿所述滑动框架(460)的长度方向相互间隔设置,所述第一隔水板(491)沿所述滑动框架(460)的宽度方向封闭所述第一过滤区(461),所述第二隔水板(492)沿所述滑动框架(460)的宽度方向封闭所述第三过滤区(463);

所述第三过滤框(470)沿所述滑动框架(460)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四过滤框(480)相互连接;

所述第三过滤框(470)沿自身长度方向两侧以及所述第四过滤框(480)沿自身长度方向两侧均设置有阻隔板(4722),所述第三过滤框(470)两侧的所述阻隔板(4722)封闭所述第三过滤框(470),所述第四过滤框(480)两侧的所述阻隔板(4722)封闭所述第四过滤框(480)。

说明书 :

一种适用于连片式池塘的尾水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申请涉及污水处理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适用于连片式池塘的尾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为了保证鱼类健康生长,水产养殖池塘每年均需定期换水,换水后的尾水集中外排,主要排至周边江河水体,大部分高密度养殖池塘没有做好相应尾水处理,在较短的时间内排入大量尾水进入江河之中,短期内对江河水生态造成不小的环境压力,导致江河水体水质恶化。
[0003] 因此,在养殖鱼塘的改造过程之中,需要对池塘的尾水进行处理,降低对江河水体环境的影响。
[0004] 目前,常见的尾水处理方式主要有人工湿地、三池两坝等,两种方式均是通过沉淀、过滤、曝气和水生植物吸收的方式实现尾水的处理,使得尾水得到净化。上述两种方式中,人工湿地的占地面积较大,投资成本高;而常规的“三池两坝”工艺,存在过滤坝的滤料易发生堵塞,且拦截在滤料中的有机物在高温环境中易发臭的问题;另一方面,为了提高池塘尾水的处理效率以及处理后的尾水回用,往往需要将处理后的水存储于收集池,并采用大功率的水泵来输送尾水,从而造成能耗过高,成本大,不利于在养殖户中进行推广使用。

发明内容

[0005] 本申请提供一种适用于连片式池塘的尾水处理系统,其目的是基于佛山等珠三角地区的地形特点,根据池塘的排布和分布特点,设置一种尾水处理系统,降低尾水处理系统的维护成本、资源浪费和能源浪费。
[0006]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适用于连片式池塘的尾水处理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适用于连片式池塘的尾水处理系统,包括沉淀池,所述沉淀池一侧依次设置有曝气池和生态池,所述沉淀池、曝气池和生态池依次相互连通,所述沉淀池、曝气池和生态池在竖直方向上倾斜朝下依次设置;
[0007] 所述沉淀池内设置有第一过滤坝,所述第一过滤坝的宽度方向沿所述沉淀池与所述曝气池的间隔方向设置,所述第一过滤坝封闭所述沉淀池;
[0008] 所述曝气池内设置有第二过滤坝,所述第二过滤坝的宽度方向沿所述曝气池和所述生态池的间隔方向设置,所述第二过滤坝封闭所述曝气池;
[0009] 所述沉淀池一侧连通有进水管道,所述生态池一侧连通有出水管道。
[001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首先,通过沉淀池、第一过滤坝、曝气池、第二过滤坝和生态池的配合设置,组成“三池两坝”的结构,使得污水依次经过沉淀、一次过滤、曝气、二次过滤和生态净化,污水能够得到净化,净化后的水排入周围的江河环境之中,能够降低江河环境的净化压力。
[0011] 其次,由于沉淀池、曝气池和生态池在竖直方向上依次倾斜朝下设置,这样的设置符合珠三角地区的环境,由于珠三角位置的连片状池塘呈阶梯或在坡面上设置,所以将尾水处理系统设置在连片状池塘的最下游位置,使得池塘能够通过自身生态沟渠或管道将尾水流入沉淀池内,由于存在高度差,所以污水会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自动流入沉淀池内,且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污水会依次经过第一过滤坝、曝气池、第二过滤坝和生态池,最后经过出水管道排出。在此过程之中,基于连片状池塘的地形特点,污水会自己流动,进而能够减少水泵的使用,所以能够降低资源和能源的浪费。
[0012] 可选的,所述沉淀池、曝气池、生态池、第一过滤坝和第二过滤坝上均设置有生态浮岛。
[0013]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生态浮岛的设置一方面能够提高对污水的净化效果,另一方面能够与周围环境相融合。
[0014] 可选的,所述第一过滤坝包括第一墙体、第二墙体、第三墙体和第四墙体,所述第一墙体、第二墙体、第三墙体和第四墙体沿所述沉淀池和所述曝气池的间隔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墙体与所述第二墙体之间设置有第一过滤层,所述第二墙体与所述第三墙体之间设置有第二过滤层,所述第三墙体和所述第四墙体之间设置有第三过滤层;
[0015] 所述第一墙体、第二墙体、第三墙体和第四墙体均为多孔结构。
[0016]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过滤坝通过多孔结构的第一墙体、第二墙体、第三墙体和第四墙体的设置,使得污水能够依次经过第一过滤层、第二过滤层和第三过滤层的过滤,所以能够提高对污水的过滤效果。
[0017] 可选的,所述沉淀池内设置有若干第一围隔,若干所述第一围隔相互平行设置,所述第一围隔长度方向一侧与所述沉淀池对应的内壁相互连接,另一侧与所述沉淀池对应的内壁相互间隔设置形成第一导流口,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围隔形成的所述第一导流口沿所述第一围隔的长度方向相互间隔设置。
[0018]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若干第一围隔相互交错的设置,使得污水必须要依次经过若干第一导流口才能流到第一过滤坝的位置,从而延长了沉淀池内的污水留存时间,提高了污水的内杂质的沉淀效果。
[0019] 可选的,所述曝气池内设置有若干第二围隔,若干所述第二围隔相互平行设置,所述第二围隔长度方向一侧与所述曝气池对应的内壁相互连接,另一侧与所述曝气池对应的内壁相互间隔设置形成第二导流口,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围隔形成的所述第二导流口沿所述第二围隔的长度方向相互间隔设置。
[002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若干第二围隔相互交错的设置,使得污水必须要经过若干第二导流口才能流到第二过滤坝的位置,从而延长了曝气池内的污水留存时间,提高了污水曝气的效果。
[0021] 可选的,所述沉淀池与所述生态池之间设置有回水机构,所述回水机构包括回水管道以及安装在所述回水管道上的回水泵,所述回水管道两端分别与所述进水管道和所述出水管道相互连通。
[002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回水机构的设置,通过回水泵驱动,能够将生态池内的水重新抽入沉淀池内。因此,在养殖尾水不排放的期间,能够定期将生态池内的水回流至沉淀池内,使得整个尾水处理系统内的水流动起来,防止尾水处理系统内的水发臭。
[0023] 可选的,所述第一过滤坝包括能够对污水进行过滤的第一过滤框和第二过滤框,所述第一过滤框沿自身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二过滤框相互连接,所述第一过滤框宽度方向沿所述沉淀池和所述曝气池的间隔方向设置;
[0024] 所述第一过滤框宽度方向两侧均设置有封闭组件,所述封闭组件包括第一封闭件和第二封闭件,所述第一封闭件与第二封闭件沿所述第一过滤框的长度方向相互连接,所述第一封闭件沿所述第一过滤框的宽度方向封闭所述第一过滤框,所述第二封闭件沿所述第二过滤框的宽度方向封闭所述第二过滤框;
[0025] 所述第一封闭件沿所述第一过滤框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过滤框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封闭件沿所述第二过滤框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二过滤框滑动连接;
[0026] 所述第一封闭件沿所述第一过滤框的宽度方向位于所述第二封闭件与所述第二过滤框之间。
[0027]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过滤框与第二过滤框的设置能够对污水进行过滤,满足第一过滤坝对污水的过滤效果。
[0028] 但是,由于在过滤过程之中,有机物容易残留在过滤层之中,进而使得第一过滤坝发生堵塞,并且拦截的有机物容易在高温环境内发臭,所以需要及时更换过滤层。
[0029] 基于上述问题,设置第一过滤框和第二过滤框,在第一过滤框外侧设置第一封闭件,第一封闭件能够封闭第一过滤框,在第二过滤框外侧设置第二封闭件,第二封闭件能够封闭第二过滤框,由于第一封闭件和第二封闭件能够在固定框上滑动。
[0030] 因此,在第一过滤框内的过滤层需要更换时,滑动第一封闭件封闭第一过滤框,滑动第二封闭件开启第二过滤框,此时,第二过滤框能够对污水进行过滤,而第一过滤框则能够更换内部过滤层。所以能够在保证第一过滤坝的工作不停止的前提下,更换过滤层。
[0031] 可选的,所述第一过滤框与所述第二过滤框之间设置有密封板,所述密封板沿所述第一过滤框的长度方向封闭所述第一过滤框。
[003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封闭板的设置将第一过滤框和第二过滤框相互间隔开,防止第一过滤框与第二过滤框相互连通,而导致污水同时进入到了第一过滤框和第二过滤框内。
[0033] 可选的,所述第一过滤坝包括滑动框架,所述滑动框架的宽度方向沿所述沉淀池和所述曝气池的间隔方向设置,所述滑动框架沿自身长度方向包括第一过滤区、第二过滤区和第三过滤区;
[0034] 所述滑动框架内设置有能够对污水进行过滤的第三过滤框和第四过滤框,所述第三过滤框和第四过滤框均沿所述滑动框架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滑动框架滑动连接;
[0035] 所述滑动框架沿自身宽度方向两侧均设置有隔水件,所述隔水件包括第一隔水板和第二隔水板,所述第一隔水板与所述第二隔水板沿所述滑动框架的长度方向相互间隔设置,所述第一隔水板沿所述滑动框架的宽度方向封闭所述第一过滤区,所述第二隔水板沿所述滑动框架的宽度方向封闭所述第三过滤区。
[0036]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滑动框架包括第一过滤区、第二过滤区和第三过滤区,而滑动框架上的隔水板将第一过滤区和第三过滤区进行封闭,所以污水只能够从第二过滤区流通。
[0037] 而第三过滤框位于第一过滤区内,第四过滤框位于第二过滤区内,所以此时第三过滤框不进行污水过滤,而第四过滤框进行污水过滤。在需要更换第四过滤框内的过滤层时,通过滑动第三过滤框和第四过滤框,使得第三过滤框进入第二过滤区内,第四过滤框进入第三过滤区内,此时第三过滤框对污水进行过滤,而第四过滤框不进行过滤,所以能够将第四过滤框内的过滤层进行更换。所以能够在保证第一过滤坝的工作不停止的前提下,更换过滤层。
[0038] 可选的,所述第三过滤框沿所述滑动框架的长度方向与所受第四过滤框相互连接;
[0039] 所述第三过滤框沿自身长度方向两侧以及所述第四过滤框沿自身长度方向两侧均设置有阻隔板,所述第三过滤框两侧的所述阻隔板封闭所述第三过滤框,所述第四过滤框两侧的所述阻隔板封闭所述第四过滤框。
[004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阻隔板的设置,将第三过滤框和第四过滤框相互独立,防止污水在第三过滤框和第四过滤框内流通,也防止污水进入到空置的第一过滤区或第三过滤区内。
[0041]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0042] 1.基于珠三角连片状池塘的地形,设置沉淀池、第一过滤坝、曝气池、第二过滤坝和生态池位于连片状池塘的下游位置,使得池塘能够通过自身生态沟渠或管道将尾水流入沉淀池内,由于存在高度差,所以污水会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自动流入沉淀池内,且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污水会依次经过第一过滤坝、曝气池、第二过滤坝和生态池,最后经过出水管道排出。在此过程之中,基于连片状池塘的地形特点,污水会自己流动,进而能够减少管道和水泵的使用,所以能够降低资源和能源的浪费。
[0043] 2.生态浮岛的设置,一方面能够提高对污水的净化效果,另一方面能够与周围环境相融合。
[0044] 3.第一过滤框、第二过滤框配合封闭组件的设置,能够确保第一过滤坝能够一直处于工作状态,并且能够让第一过滤坝内的过滤层及时更换不会发臭。

附图说明

[0045]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1的尾水处理系统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46]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1的尾水处理系统的内部整体结构示意图。
[0047]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2的第一过滤坝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48]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2的第一封闭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49]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3的第一过滤坝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50]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3的第一过滤坝上的内部整体结构示意图。
[0051]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3的第三过滤框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52] 图中,1、沉淀池;11、进水管道;12、第一围隔;13、第一导流口;
[0053] 2、曝气池;21、第二围隔;22、第二导流口;
[0054] 3、生态池;31、出水管道;
[0055] 4、第一过滤坝;41、第一墙体;42、第二墙体;43、第三墙体;44、第四墙体;45、第一过滤层;46、第二过滤层;47、第三过滤层;410、固定框;420、第一过滤框;421、第一阻隔栏;422、第二阻隔栏;430、第二过滤框;440、密封板;450、封闭组件;451、第一滑槽;452、第二滑槽;453、第一封闭件;4531、安装框架;4532、插设槽;4533、封闭板;454、第二封闭件;460、滑动框架;461、第一过滤区;462、第二过滤区;463、第三过滤区;470、第三过滤框;471、封闭栏;472、阻隔组件;4721、阻隔槽;4722、阻隔板;480、第四过滤框;490、隔水件;491、第一隔水板;492、第二隔水板;4100、盖板;
[0056] 5、第二过滤坝;
[0057] 6、生态浮岛;
[0058] 7、生态围隔;
[0059] 8、回水机构;81、回水管道;82、回水泵。

具体实施方式

[0060] 以下结合附图1‑附图7,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61] 实施例1:一种适用于连片式池塘的尾水处理系统,参照图1和图2,包括沉淀池1、曝气池2和生态池3,沉淀池1、曝气池2与生态池3依次相互连通,沉淀池1、曝气池2与生态池3依据地形特点倾斜朝下依次设置,沉淀池1远离曝气池2的一侧连通有进水管道11,进水管道11的出水口朝向沉淀池1的池底设置,生态池3远离曝气池2的一侧连通有出水管道31,出水管道31的进水口远离生态池3的池底设置。尾水处理系统还包括第一过滤坝4和第二过滤坝5,曝气池2位于第一过滤坝4与第二过滤坝5之间,沉淀池1位于第一过滤坝4远离曝气池2的一侧,第一过滤坝4封闭沉淀池1,生态池3位于第二过滤坝5远离曝气池2的一侧,第二过滤坝5封闭曝气池2。
[0062] 所以,通过沉淀池1、第一过滤坝4、曝气池2、第二过滤坝5和生态池3的配合设置,组成“三池两坝”的结构,使得污水经过沉淀、一次过滤、曝气、二次过滤和生态净化,使得污水等到处理。
[0063] 将尾水处理系统设置在连片状池塘的最下游位置,使得池塘能够通过自身生态沟渠或管道将尾水流入沉淀池1内,由于存在高度差,所以污水会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自动流入沉淀池1内,且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污水会依次经过第一过滤坝4、曝气池2、第二过滤坝5和生态池3,最后经过出水管道31排出。在此过程之中,基于连片状池塘的地形特点,能够减少管道和水泵的使用,所以能够降低资源和能源的浪费。
[0064] 沉淀池1、曝气池2和生态池3的水面上均设置有生态浮岛6。
[0065] 沉淀池1的面积占尾水处理系统总面积的30%至50%。沉淀池1内的生态浮岛6的种植面积占比为30%至40%,生态浮岛6用于吸收水体之中的营养盐。沉淀池1内设置有生物毛刷,生物毛刷能够将水中的悬浮物沉淀。
[0066] 曝气池2面积占尾水处理系统总面积的15%至25%。曝气池2的池底安装有若干曝气管,曝气管上侧开设有曝气孔,曝气管连通有鼓风机,因此能够通过曝气管对曝气池2内的水体进行曝气,充分氧化有机物,降低氨氮。
[0067] 生态池3面积占尾水处理系统总面积的35%至45%。生态池3内的生态浮岛6种植水生植物,除此之外,生态池3内还种植有沉水水生植物、挺水水生植物和浮叶水生植物,水生植物的面积占比30%。生态池3水体内养殖有过滤性鱼类生物和螺蚌类生物。通过水生植物和动物的配合,能够吸收水体之中的氮磷营养盐,对水体进行生态净化。
[0068] 参照图1和图2,第一过滤坝4的宽度方向沿沉淀池1和曝气池2的间隔方向设置,第一过滤坝4沿自身宽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有第一墙体41、第二墙体42、第三墙体43和第四墙体44,第一墙体41和第二墙体42之间设置有第一过滤层45,第二墙体42与第三墙体43之间设置有第二过滤层46,第三墙体43和第四墙体44之间设置有第三过滤层47。
[0069] 第一墙体41、第二墙体42、第三墙体43和第四墙体44均采用多孔砖制成,所以第一墙体41、第二墙体42、第三墙体43和第四墙体44均为多孔结构,能够实现污水的流通。
[0070] 第一过滤层45与第三过滤层47均采用复合填料,本申请中复合填料采用陶粒、煤渣、碎石和棕片组成,且陶粒、煤渣、碎石和棕片比例为3:3:3:1,陶粒、煤渣、碎石和棕片的颗粒直径位于20mm至60mm之间。
[0071] 第二过滤层46采用生物填料,本申请中生物填料采用聚乙烯多孔生物填料,填料颗粒直径为25mm。
[0072] 所以,复合填料和生物填料的设置能够吸附、过滤、转化有机物,实现污水的过滤。
[0073] 参照图1,第一过滤层45、第二过滤层46以及第三过滤层47上也安装有生态浮岛6,所以此处生态浮岛6能够对第一过滤层45、第二过滤层46和第三过滤层47内的杂质进行吸收和净化。
[0074] 参照图2,第一过滤坝4长度方向两侧均设置有生态围隔7,生态围隔7长度方向两侧分别与第一过滤坝4长度方向一侧壁以及沉淀池1对应的内壁相互连接。生态围隔7采用柔性隔水材料制成,所以能够对水体的流动进行阻隔,使得水体只能经过第一过滤坝4,因此生态围隔7的设置能够对水体的流动进行导向。
[0075] 参照图1和图2,第一过滤坝4与第二过滤坝5的结构相同。
[0076] 参照图2,沉淀池1内设置有若干第一围隔12,第一围隔12与生态围隔7结构相同。第一围隔12的长度方向与第一过滤坝4的长度方向相互平行设置,若干第一围隔12沿自身宽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且若干第一围隔12相互平行设置,第一围隔12长度方向一侧与沉淀池1对应的内壁相互连接,另一侧与沉淀池1的内壁相互间隔设置形成第一导流口13,相邻两个第一围隔12形成的第一导流口13沿第一围隔12的长度方向相互间隔设置。所以,若干第一围隔12的设置能够延长污水在沉淀池1内的流通时间,提高污水内杂质的沉淀效果。
[0077] 参照图2,曝气池2内设置有若干第二围隔21,第二围隔21与生态围隔7结构相同。第二围隔21的长度方向与第一过滤坝4的长度方向相互平行设置,若干第二围隔21沿自身宽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且若干第二围隔21相互平行设置,第二围隔21长度方向一侧与曝气池2对应的内壁相互连接,另一侧与曝气池2的内壁相互间隔设置形成第二导流口22,相邻两个第二围隔21形成的第二导流口22沿第二围隔21的长度方向相互间隔设置。所以,若干第二围隔21的设置能够延长污水在曝气池2内的流通时间,提高污水的曝气效果。
[0078] 参照图2,生态池3与沉淀池1之间设置有回水机构8,回水机构8包括回水管道81,回水管道81两端分别与进水管道11和出水管道31相互连通,回水管道81上设置有回水泵82。回水机构8的设置,在养殖尾水不排放的期间,能够定期将生态池3内的水回流至沉淀池
1内,使得整个尾水处理系统内的水流动起来,防止尾水处理系统内的水发臭。
[0079] 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基于珠三角地区的地形特点,该地的养殖池塘成连片状且呈狭长型,连片状的池塘具有一定的坡度,或呈阶梯状。所以在连片状的池塘的下游处设置尾水处理系统,尾水处理系统之中的沉淀池1、曝气池2和生态池3在竖直方向倾斜朝下设置。所以,通过池塘自身的生态沟渠或者通过管道,能够将池塘的内的尾水排入沉淀池1内,由于池塘在竖直方向唯有尾水处理系统的上侧,所以,在自身重力势能的作用下,尾水会自动流入沉淀池1内,这个过程之中能够减少水泵和管道的使用。
[0080] 另外,流入沉淀池1内的尾水,则会在自身重力势能的影响下,依次经过第一过滤坝4进入曝气池2,进入曝气池2后经过曝气之后流过第二过滤坝5,经过第二过滤坝5之后流入生态池3内,经过生态净化,净化后的水排出生态池3进入周围环境的江河之中,能够有效降低周围生态环境的净化压力。
[0081] 在没有尾水处理排出的时间内,通过回水机构8将生态池3内的水重新排入沉淀池1内,使得整个尾水处理系统内的水能够流通起来,防止水流长时间静止而导致水体发臭。
[0082] 实施例2:一种适用于连片式池塘的尾水处理系统,参照图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第一过滤坝4包括固定框410,固定框410长度方向两侧分别与对应的生态围隔7相互连接。固定框410内设置有第一过滤框420和第二过滤框430,第一过滤框420与第二过滤框430沿自身长度方向相互连接。
[0083] 第一过滤框420内设置第一阻隔栏421和第二阻隔栏422,第一阻隔栏421和第二阻隔栏422沿第一过滤框420的宽度方向相互间隔设置,第一阻隔栏421和第二阻隔栏422相互平行设置,第一阻隔栏421以及第二阻隔栏422长度方向两侧均与第一过滤框420沿自身长度方向对应的内壁相互连接。所以第一阻隔栏421与第二阻隔栏422之间的空间能够设置第二过滤层46,而第一阻隔栏421远离第二阻隔栏422的一侧与第一过滤框420对应的内壁之间的空间能够设置第一过滤层45,第二阻隔栏422远离第一阻隔栏421的一侧与第一过滤框420对应的内壁之间的空间能够设置第三过滤层47。因此,第一过滤框420能够安装第一过滤层45、第二过滤层46和第三过滤层47,满足第一过滤坝4的过滤要求。
[0084] 参照图3,第一过滤框420与第二过滤框430的结构相同。第一过滤框420与第二过滤框430之间设置有密封板440,密封板440沿固定框410的长度方向封闭固定框410。所以,密封板440能够封闭第一过滤框420与第二过滤框430之间的连通,使得第一过滤框420与第二过滤框430能够独立作业。
[0085] 参照图3,固定框410宽度方向两侧均设置有封闭组件450,封闭组件450包括第一滑槽451和第二滑槽452,第一滑槽451与第二滑槽452均开设在固定框410上侧,第一滑槽451与第二滑槽452的长度方向沿固定框410的长度方向设置,第一滑槽451与第二滑槽452沿固定框410的宽度方向相互间隔设置。
[0086] 参照图3,第一滑槽451内插接有第一封闭件453,第一封闭件453沿固定框410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滑槽451的内壁滑动连接。第二滑槽452内插接有第二封闭件454,第二封闭件454沿固定框410的长度方向与第二滑槽452的内壁滑动连接。第一封闭件453与第二封闭件
454沿固定框410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第一封闭件453沿固定框410的宽度方向封闭第一过滤框420,第二封闭件454沿固定框410的宽度方向封闭第二过滤框430。
[0087] 所以,通过第一封闭件453和第二封闭件454配合设置能够对第一过滤坝4进行封闭,使得第一过滤坝4无法过滤污水。在第一封闭件453沿固定框410的长度方向滑动至第二过滤框430宽度方向的一侧时,此时第二过滤框430被封闭,第一过滤框420被开启,第一过滤框420能够对污水进行过滤;同理,将第二封闭件454沿固定框410的长度方向滑动至第一过滤框420宽度方向的一侧时,此时第一过滤框420被封闭,第二过滤框430被开启,第二过滤框430能够对污水进行过滤。
[0088] 由于复合填料容易发生堵塞,并且拦截的有机物容易在高温环境内发臭,所以需要及时更换复合填料,因此,基于上述原理,在第一过滤框420内的复合填料发臭时,能够切换第二过滤框430使用,此时便于更换第一过滤框420内的复合填料。
[0089] 参照图3和图4,第一封闭件453与第二封闭件454的结构相同。第一封闭件453包括安装框架4531,安装框架4531采用矩形框架,安装框架4531上侧开设有插设槽4532,插设槽4532的长度方向沿固定框410的长度方向设置,插设槽4532沿竖直方向贯穿安装框架4531,插设槽4532内插接有封闭板4533,本申请中封闭板4533结构与生物围隔的结构相同,封闭板4533沿竖直方向与插设槽4532内壁滑动连接,封闭板4533沿固定框410的宽度方向封闭安装框架4531。所以第一封闭件453的设置,便于更换封闭板4533。
[0090] 第一过滤坝4与第二过滤坝5的结构相同。
[0091] 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第一过滤坝4宽度方向两侧的封闭组件450的设置,使得第一过滤坝4能够选择开启第一过滤框420或第二过滤框430,使得第一过滤坝4能够在进行污水过滤的同时更换复合填料,从而不会影响尾水处理系统的过滤速度。
[0092] 实施例3:一种适用于连片式池塘的尾水处理系统,参照图5和图6,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第一过滤坝4包括滑动框架460,滑动框架460长度方向两侧分别与对应的生态围隔7相互连接。
[0093] 参照图5和图6,滑动框架460沿自身长度方向依次设置为第一过滤区461、第二过滤区462和第三过滤区463,第一过滤区461内设置有第三过滤框470,第二过滤区462内设置有第四过滤框480。
[0094] 参照图5和图6,第三过滤框470与第四过滤框480沿滑动框架460的长度方向相互连接,第三过滤框470与第四过滤框480均沿滑动框架460的长度方向与滑动框架460滑动连接。因此,第三过滤框470能够通过滑动在第一过滤区461和第二过滤区462内滑动切换,同理,第四过滤框480能够通过滑动在第二过滤区462和第三过滤区463内滑动切换。并且第三过滤框470与第四过滤框480同步滑动。
[0095] 参照图5和图7,第三过滤框470内沿设置有两个封闭栏471,两个封闭栏471沿第三过滤框470的宽度方向相互间隔设置,两个封闭栏471相互平行设置,封闭栏471长度方向两侧与第三过滤框470长度方向对应的内壁相互连接。所以,两个封闭栏471的设置,使得第三过滤框470内能够安装第一过滤层45、第二过滤层46和第三过滤层47,所以第三过滤框470能够实现污水过滤的功能。
[0096] 参照图5和图7,第三过滤框470长度方向两侧均设置有阻隔组件472,阻隔组件472包括阻隔槽4721,阻隔槽4721开设在第三过滤框470上,阻隔槽4721沿竖直方向贯穿第三过滤框470,阻隔槽4721的宽度方向沿第三过滤框470的长度方向设置,阻隔槽4721内沿竖直方向插接有阻隔板4722,阻隔板4722沿竖直方向与阻隔槽4721的内壁滑动连接,阻隔板4722沿第三过滤框470的长度方向封闭第三过滤框470。所以,阻隔组件472的设置能够将第三过滤框470长度方向的两侧进行封闭,进而在第三过滤框470进行污水过滤时,防止污水进入到第四过滤框480内或滑动框架460内。
[0097] 第三过滤框470与第四过滤框480结构相同。
[0098] 参照图5和图6,滑动框架460宽度方向两侧均设置有隔水件490,隔水件490包括第一隔水板491和第二隔水板492,第一隔水板491与第二隔水板492均与滑动框架460相互连接,第一隔水板491沿滑动框架460宽度方向一侧封闭第一过滤区461,第二隔水板492沿滑动框架460宽度方向一侧封闭第二过滤区462。因此,第一过滤区461和第三过滤区463被封闭,而第二过滤区462开启,第三过滤框470和第四过滤框480能够通过滑动进入第二过滤区462内进行污水过滤,而在第三过滤框470进行过滤时,第四过滤框480位于第三过滤区463内,所以能够将第四过滤框480能够的复合填料进行更换,同理,在第四过滤框480进行过滤时,第三过滤框470位于第一过滤区461内,所以能够将第三过滤框470能够的复合填料进行更换。
[0099] 参照图5,滑动框架460上侧设置有盖板4100,盖板4100盖设在滑动框架460上,盖板4100位于第三过滤区463上侧且盖板4100在竖直方向上封闭第三过滤区463。所以,盖板4100的设置能够封闭第三过滤区463,所以能够防止雨水进入到第三过滤区463内。
[0100] 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隔水件490和滑动框架460的配合,使得第三过滤框470进行污水过滤时,能够更换第四过滤框480内的复合填料,而第四过滤框480进行污水过滤时,能够更换第三过滤框470内的复合填料。
[0101] 而盖板4100能够根据需要盖设在空置的第一过滤区461或第三过滤区463上,防止雨水进入到空置的第一过滤区461或第三过滤区463。
[0102]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