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林生态保育与恢复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0310113982.7

文献号 : CN1615685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陈亚宁潘存德邱长林何江成李疆廖康

申请人 :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新疆农业大学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植物栽培方法,它以保育恢复为主,以人工补植、抚育、补水等措施为辅,即通过设置围栏封育,可以提高荒漠植被覆盖度1~5%,并采取补水或蓄水灌溉措施,进行人工播种或植苗造林,每年4~8月进行喷灌或席灌补水4~5次,补水量为50~100立方米/亩,补水期限为1~3年,可使植被的年生长量提高5~10%,可以提高荒漠草本植被的覆盖度40~70%,荒漠林成活率达到65~70%。

权利要求 :

1.一种荒漠林生态保育与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围栏封育和灌溉,还包括人工造林,人工造林方式为人工播种或植苗造林,其中:人工播种是在8月下旬至9月中旬进行,先用机械开沟,沟深、宽各30厘米,沟间距离

2米,然后人工撒种5至15公斤每公顷;

植苗造林是在春季或秋季进行,按株行距1.5米×2米挖掘40厘米×40厘米×50厘米穴状树坑,栽植深度15至20厘米,并在树木根部覆膜或覆沙15厘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荒漠林生态保育与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灌溉包括人工补水或蓄积自然降水,其中:人工补水是在每年4至8月进行4至5次,补水方式为喷灌,补水量为50至100立方米每亩,补水期限为1至3年;

蓄积自然降水是在树坑内放置500毫升纸质容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荒漠林生态保育与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荒漠林树种为柽柳、梭梭、沙拐枣或胡杨。

说明书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植物栽培方法,特别是在沙漠、沙化地、荒漠或其它干旱、半干旱地区营造植被的方法。

二、背景技术    目前,在沙漠、沙化地、荒漠化地区或其它干旱、半干旱地区植树造林,一般都采取单一的植物栽植方法,均难以遏止水、肥、土的渗漏和流失,造林成活率普遍很低,树木生长缓慢,植被覆盖度低,没有防风固沙的生态保护功能。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一种荒漠林生态保育与恢复方法,以保育恢复为主,以人工补植、抚育、补水等措施为辅,即通过设置围栏封育,把原有遭到破坏的植被或有条件生长植被的区域封禁起来,严禁人畜干扰,给植被以繁衍生息的时间,逐步恢复绿洲边缘荒漠天然植被,促进地表“生物结皮”的发育,如藻类、地衣、苔藓等在土壤表面形成一层结皮,达到稳固表层沙土的目的,可以提高荒漠植被覆盖度1~5%,并采取补水、蓄水、保水、人工播种或植苗造林措施,每年4~8月进行补水4~5次,补水方式为喷灌或席灌,补水量为50~100立方米/亩,补水期限为1~3年,可以同时进行人工播种或植苗造林,人工播种造林是在8月下旬至9月中旬进行,先用机械开沟,沟深、宽各30厘米,沟间距离2米,然后人工撒播柽柳、梭梭、沙拐枣或胡杨种子5-15公斤/公顷;植苗造林是在春季或秋季进行,按株行距1.5米×2米挖掘40厘米×40厘米×50厘米穴状树坑,在树坑内放置500毫升纸质容器,栽植深度15~20厘米,在栽植的树木根部覆膜或覆沙15厘米,可使植被的年生长量提高5~10%,可以提高荒漠草本植被的覆盖度40~70%,荒漠林成活率达到65~70%。

四、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首先设置围栏封育,对降雨量不足100mm受干旱胁迫的荒漠植被地区,每年4~8月进行人工补水4~5次,补水方式为喷灌,补水量为50~100立方米/亩,补水期限为1~3年,应注意防止局部积水。

实施例二  首先设置围栏封育,对无灌溉条件的原生和次生裸地,每年在春季或秋季进行植苗造林,具体方法是按株行距1.5米×2米挖掘40厘米×40厘米×50厘米穴状树坑,在树坑内放置500毫升纸质容器,选择苗高80~100cm的柽柳、梭梭、沙拐枣或胡杨,在苗木未萌动前栽植,栽植深度15~20厘米,并在栽植好的树木根部覆膜或覆沙15厘米。

实施例三  首先设置围栏封育,对有灌溉条件的次生裸地,每年在8月下旬至9月中旬进行人工播种造林,即先用机械开沟,沟深、宽各30厘米,沟间距离2米,然后人工撒播柽柳、梭梭、沙拐枣或胡杨种子5-15公斤/公顷,同时进行引水灌溉。

实施例四  首先设置围栏封育,对已严重退化的荒漠植被,在有柽柳天然种源的条件下,每年8月20日~9月10日,充分利用农业(或工业)生产弃水或尾水进行灌溉补水,可以有效促进绿洲边缘人为干扰退化区荒漠植被的恢复或群落的更替,每公顷植株可达1~2万株,一年生植株平均高可达1~1.5米以上。如天然种源不足,必须进行人工撒播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