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Q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和增Q进制、进位行计算机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0510119816.7

文献号 : CN1776606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李志中徐菊园

申请人 : 李志中

摘要 :

本发明涉及数字工程方法和计算机领域,提出又一种新的数字工程方法,显著提高运算速度,而且大大降低笔算的出错率。本发明采用“增Q进制、进位行方法”:将参与加减运算的K个普通Q进制数转换成K或2K个增Q进制数。然后对K或2K个数进行增Q进制求和。从最低位开始或各位同时“按位加”,和数存入下一运算层;同时所得“增Q进位”。则存放到下一运算层或本运算层尚未运算过的,任一数据行相邻高位上的空位或0位处。经过如此反复运算,直至运算层中,运算后仅获得一个数为止。则最后所得数,即为所求增Q进制加法和数。本发明同时提供了增Q进制、进位行计算机技术方案。

权利要求 :

1.一种增Q进制、进位行计算机;包括:输入逻辑(101),CPU中央处理器(102)、外存Δ(103)、输出逻辑(104)、控制台(105)、输出转换逻辑(108)、{Q}→{Q }转换逻辑(109)组成;其中,CPU中央处理器(102)由内存(106)、增Q运算控制逻辑(107)组成;增Q运算控制逻辑(107)由2K重运算器(202)及控制器(201)组成;

其中2K重运算器(202)由2K重运算器第1位、第2位…第i位…组成;i为序数;“2K重运算器第i位”由累加器∑i(304)和寄存器网(311)、对冲网(312)、划Q网(313)组成;

或者,不采用对冲网(312)和划Q网(313);

其中所述对冲网(312)由一个对冲逻辑(305)巡检;或者由K(2K-1)个对冲逻辑(305、

306、307)与寄存器网(311)中各个寄存器二二相连组成;其中的划Q网(313)由一个划Q逻辑(308)巡检;或者由K(2K-1)个划Q逻辑(308、309、310)与寄存器网(311)中各个寄存器二二相连组成;

其中的对冲逻辑,由1寄存器1i(301),2寄存器2i(302),同1逻辑(403),异逻辑(404)及与1门(405)组成;

其中的划Q逻辑,由1寄存器1i(301),2寄存器2i(302),Q值判定逻辑(501),同2逻辑(502)及与2门(503)组成;

设K个普通Q进制数参与加减运算,K为≥2的整数,Q为自然数;将这些数转换成2KΔ

个增Q进制数;普通Q进制数输入{Q}→{Q }转换逻辑(109)获得增Q进制数;增Q进制数经输入逻辑(101)至2K重运算器(202);2K重运算器(202)中,增Q进制数经2K重运算获得增Q进制数的结果;然后,输出转换逻辑(108)以增Q进制数、或普通Q进制数,通过输出逻辑(104)输出;控制器(201)协调控制增Q运算控制逻辑(107)。

2.权利要求1的计算机,其特征在于,2K重运算器(202)中采用“二维运算”;即,在数的各位上同时进行运算;并且每一位上各数,亦同时进行先“对冲”、后“划Q”、再“累加”;当下一个运算层指令到达时,将进位数与“按位和”数再进行相加;如此重复,直至运算层中,运算后仅获得一个数为止;最后,再经累加器∑i(304)输出所求和数;当采用全一码编码时,上述“二维运算”则为“三维运算”;

当采用“对冲”及“划Q”时,由控制器发出的指令,在数的各位上同时进行运算;并且每一位上各数,亦同时进行先“对冲”、后“划Q”、再“累加”;累加采用“多数累加器”;当采用普通二数“累加器”时,则顺序串行累加;其中累加器∑i(304)为每一位带有一个符号位的,与2Ki寄存器(303)相应的累加器;当采用全一码编码时,2K重运算器(202)中的累加器∑i(304)省略为全一码移位寄存器。

3.权利要求2的计算机,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寄存器网(311)由2K个寄存器组成;

各个寄存器二二相连;2K个寄存器存放2K个增Q进制数;累加器∑i(304)为与2K寄存器

2Ki(303)相应的累加器,用来存放累加和数;每个寄存器及累加器∑i(304)的每一位分配一个符号位,该符号位为普通二态触发器;符号位或者放置在专用的符号位寄存器中,在运算时为存放增Q进制数的寄存器或累加器的每一位分配一个符号。

4.权利要求1的计算机,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1寄存器1i(301)及2寄存器

2i(302),其前附有符号位,为普通二态触发器;当采用全一码来编码并采用二值元器件时,

1寄存器1i(301),全一编码为1i1位、1i2位(401);2寄存器2i(302),全一编码为2i1位、

2i2位(402);2K寄存器2Ki(303),全一编码为2Ki1位、2Ki2位;从1i1、 1i2及2i1、2i2,直至2Ki1、2Ki2,全一码编码的全体中,任取二个形成组合;

1寄存器1i(301)及2寄存器2i(302),其前附有符号位,为普通二态触发器;当采用全一码来编码并采用二值元器件时,1寄存器1i(301),全一编码为1i1位、1i2位(401);2寄存器2i(302),全一编码为2i1位、2i2位(402);2K寄存器2Ki(303),全一编码为2Ki1位、

2Ki2位;从1i1、1i2及2i1、2i2,直至2Ki1、2Ki2,全一码编码的全体中,任取Q个形成组合。

5.权利要求1的计算机,其特征在于,其中增Q进制数不编码;或者以增Q进制数编码;

或者以全一码来编码;其全一码编译定码长或变码长。

说明书 :

增Q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和增Q进制、进位行计算机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数字工程方法和计算机领域,特别是计算机的运算器

背景技术

[0002] 数字工程包括数控机床、大中型数字化设备和数字系统工程等等。本发明中“数字工程”是专指“数字计算系统工程”。它不是解决一个个具体的算题、或定理证明、或几何问题、或某种数学思想,而是解决四则运算法则等 的数字工程实现技术方案。它与 密切相关。众所周知,“计算”有好多种,除“近似计算”“模拟计算”
及“无工具计算”(心算、指算、口算等,包括相应的口诀、速算、估算)外,则为“采用工具的数字计算”。人类历史上,“采用工具的数字计算”包括笔算、珠算、机械算、电算,以及筹算等。现代仅剩下三种,这就是数字电算、珠算、笔算。与此相应的“数字计算系统工程”也就仅有三种:数字计算机;算盘;采用笔和纸进行笔算的“数字计算系统工程”,简称为“笔算工程”。
[0003] 四则运算是数的最基本运算。正如恩格斯所说:“四则(一切数学的要素)。”.加法又是四则运算的最基本的运算。因此,我们理所当然应当对四则运算,尤其是对加法运算给予特别的关注。当前数字工程方法中的四则运算,首先是加法,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主要表现为运算速度慢;在减法中,未能充分利用负数的作用,而且,不能“连减”。尤其在加减联合运算中,不能一步到位;在乘法中,加法的缺点更加扩大严重;在除法中,上述缺点依旧。总之,在最小的数体——有理数体中,四则运算情况并不满意。
[0004] 在笔算数字工程中,对运算的解剖,表明存在一些隐含的操作程序,以至产生“隐患”。以“二数相加”为例,算式如式一123456+345678=469134。[文中凡未标明数制的数,均指普通十进制数。下同。]其中,十位上的和数3,解剖一下。其微程序操作是: 个位上来的进位(见标志) 十位上5、7二数字与低位进位相加,即(5+7+1)。取其和的个位。 上列(5+7+1)和的进位送到高位(见标志)。其余各位情况类似。又如例二,设三
数求和,算式如式二78+297+259=634。如图可见,上述情况更为加重。显然,存在下列缺点:
[0005] a.进位标示困难。若用小数字表明,则易混淆且字面积受限。特别是表456789时就更烦人;若以“.”符写在数字间,则易与小数点混淆且表示456789也不便;若以手指数数,则速度慢且不方便;若心算,则费脑力且易错。总之,比较讨厌,易出错。
[0006]
[0007] 式一 式二
[0008] b.一般二数相加时,每一位上要有三个数相加求和。于是,需三重运算。三及三以上个数相加求和时,则更不方便。
[0009] c.验算困难。一般采用重做一遍,费时费力。
[0010] 减法比加法麻烦。而且不能在同一竖式中“连减”,必须断开。特别在加减联合运算时,不能一步到位。乘除法中,这类情况更为严重。而且,加减乘除运算格式不统一,除法时另起炉灶。
[0011] 另一方面,在电子计算机数字工程中,同样有大量的数值运算。这些数一般均采用普通二进制数来表示。其负数常以原码、反码、补码、移码之类来表示。在现有计算机中运算均以二个数运算,而无法实现“多重运算”。所谓“多重运算”,是指多于二个数同时进行加减。
[0012] 在采用其他普通Q进制等普通数制的电子计算机中,存在相应的许多复杂性。[Q为自然数。]
[0013] 此外,在算盘数字工程中,同样有大量的数值运算。这些数一般采用普通二进制与普通五进制的“联合Q进制”数。因此,运算口诀繁杂,而且存在相应的一些复杂性。

发明内容

[0014] 本发明提出一种新的数字工程方法,“混数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即采用“混数进制”数,以“混数进制、进位行方法”运算。当不致误解时,也简称为“混数进制、进位行方法”。进一步,简称为《混进方法HJF》。混数进制的典型为混Q进制、增Q进制、偏Q进制及称Q进制。简写为“混/增/偏/称Q进制”。(“/”表“或者”)。Q为自然数(称Q进制中,Q为>1的整数)。“混数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之一,为“增Q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即采用“增Q进制”数,以“混数进制、进位行方法”运算。“混进方法HJF”显著提高运算速度;同时加强运算正确性的保障,在“笔算工程”中,还大大降低笔算的出错率。
[0015] 本发明同时提出了,采用增Q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的计算机技术方案,在现有研制技术的基础上,在设备量相近的情况下,显著提高运算速度。运算硬件采用混数进制中的增Q进制计算技术方案。
[0016]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增Q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采用增Q进制结构;其中运载着增Q进制数,以“增Q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来进行计算机总体设计;本发明计算机包括:输入逻辑(101),CPU中央处理器(102)、外存(103)、输出逻辑(104)、控制台(105)、输出转换逻辑(108)组成;其中,CPU中央处理器(102)由内存(106)、增Q运算控制逻辑(107)组成;增Q运算控制逻辑(107)由2K重运算器(202)及控制器
(201)组成;
[0017] 方案一:(适于计算机、笔算工程中)①普通Q进制数编码或另行转换为混数进制数;②混数进制运算(“对冲”、“划Q”、“累加”);③混数进制数译码或另行转换为普通Q进制数;方案二:(适于计算机、算盘中;也可用于笔算工程,也可不用;)①普通Q进制数编码或另行转换为混数进制数;混数进制数编码为“编码全一进制数”(见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三部分增Q进制及全一码);②“编码全一进制”运算(“对冲”、“划Q”、“累加”);③“编码全一进制数”译码为混数进制数;混数进制数译码或另行转换为普通Q进制数;方案三:(适于计算机中)①普通Q进制数编码或另行转换为混数进制数;混数进制数编码或另行转换为{0,±1}二进制(其特况为普通二进制)数;②{0,±1}二进制运算(“对冲”、“划Q”、“累加”);③{0,±1}二进制数译码或另行转换为混数进制数;混数进制数 译码或另行转换为普通Q进制数;方案四:(适于计算机中)①普通Q进制数编码或另行转换为混数进制
数;混数进制数编码或另行转换为“编码{0,±1}二进制数”;②“编码{0,±1}二进制”运算(“对冲”、“划Q”、“累加”);③“编码{0,±1}二进制数”译码或另行转换为混数进制数;
混数进制数译码或另行转换为普通Q进制数;本发明中,采用方案一或方案二来展示。“混数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的每种方案,均包括以下三种步骤之一。第一种步骤:
[0018] 第1步,设K个普通Q进制数参予加减运算,K为≥2的整数,Q为自然数;将这些数转换成K或2K个增Q进制数;(本发明中,均采用2K个增Q进制数来展示);
[0019] 第2步,对K或2K个数中的二个数,进行增Q进制的求和运算;从最低位开始或各位同时按位相加,即在某一位上,取这二个数按位相加;采用“对冲”、“划Q”、累加,得到这二个数该位“按位加”和数;将此和数记入下一运算层,作为“部份和”数;同时所得“增Q进位”,则存放到下一运算层或本运算层尚未运算过的,任一数据行相邻高位上的空位或0位处;
[0020] 第3步,在上述某位的相邻高位上,重复第2步的运算;如此反复,直至二数最高位也已运算为止;当采用并行运算时,二数各位同时进行第2步及第3步运算,则本步可跳越过去;当采用串并行运算时,则类似处理;
[0021] 第4步,取K或2K个数中的另二个数,进行第2步及第3步运算;如此反复,直至K或2K个数或运算层中全部数均取完为止;当仅剩下一个数时,则直接移至下一运算层作为“部份和”数;
[0022] 第5步,在下一个运算层中,将上述“按位和”数及“进位”数进行前述第2步、第3步、第4步求和运算;如此反复,直至运算层中,运算后仅获得一个数为止;则最后所得增Q进制加法运算和数,即为所求K个普通Q进制数加减运算结果;
[0023] 或者,采用以下第二种步骤:
[0024] 第1步,设K个普通Q进制数参予加减运算,K为≥2的整数,Q为自然数;将这些数转换成K或2K个增Q进制数;(本发明中,均采用2K个增Q进制数来展示);
[0025] 第2步,从最低位开始,即在某一位上,取二至K或2K个数同时相加;采用“对冲”、“划Q”、累加;即在二数时,得到二个数该位“按位加”和数;将此和数记入下一运算层,作为“部份和”数;同时所得“增Q进位”,则存放到下一运算层或本运算层尚未运算过的,任一数据行相邻高位上的空位或0位处;
[0026] 第3步,在上述某位上,取K或2K个数中的另二个数,重复第2步的运算;如此反复,直至K或2K个数或运算层中全部数均取完为止;当仅剩下一个数时,则直接移至下一运算层作为“部份和”数;
[0027] 当采用同一位上各数同时运算时,同时进行第2步及第3步运算,则本步可跳越过去;这时在同一位上,对n个和为0的数先进行“对冲”;然后,对n个和为mQ的数进行“划Q”;n为≥2的整数,m为整数;所得“增Q进位”,则存放到下一运算层或本运算层尚未运算过的,任一数据行相邻高位上的空位或0位处;同一位上,余下各数进行“累加”,或者直接移至下一运算层;累加采用≥2的“多数累加”;当采用普通二数“累加”时,则顺序串行累加;
[0028] 第4步,在上述某位的相邻高位上,重复第2步及第3步的运算;如此反复,直至K或2K个数最高位也已运算为止;
[0029] 第5步,在下一个运算层中,对上述“按位和”数及“进位”数进行前述第2步、第3步、第4步求和运算;如此反复,直至运算层中,运算后仅获得一个数为止;则最后所得增Q进制加法运算和数,即为所求K个普通Q进制数加减运算结果;
[0030] 或者,采用以下第三种步骤:
[0031] 第1步,设K个普通Q进制数参予加减运算,K为≥2的整数,Q为自然数;将这些数转换成K或2K个增Q进制数;(本发明中,均采用2K个增Q进制数来展示);
[0032] 第2步,采用所谓“二维运算”;即,在K或2K个数的各位上,同时进行运算;同时对每一位上,n个和为0的数进行“对冲”;n为≥2的整数;
[0033] 第3步,采用所谓“二维运算”;即,在K或2K个数的各位上,同时进行运算;同时对每一位上,n个和为mQ的数进行“划Q”;n为≥2的整数,m为整数;所得“增Q进位”,则存放到下一运算层的,任一数据行相邻高位上的空位或0位处;
[0034] 第4步,采用所谓“二维运算”;即,在K或2K个数的各位上,同时进行运算;同时对每一位上,余下各数进行“累加”,或者直接移至下一运算层;累加采用≥2的“多数累加”;当采用普通二数“累加”时,则顺序串行累加;
[0035] 第5步,在下一个运算层中,将上述“按位和”数及“进位”数进行前述第2步、第3步、第4步求和运算;如此反复,直至运算层中,运算后仅获得一个数为止;则最后所得增Q进制加法运算和数,即为所求K个普通Q进制数加减运算结果。
[0036] 增Q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运算采用“进位行方法”:在运算过程中,将产生的进位存放在相邻高位“进位行”中,与一般运算数同等对待,然后,与“按位和”一起进行运算。即,进位放入下一运算层或本运算层尚未运算过的,任一数据行相邻高位上的空位或0位处;然后,与“按位和”一起进行运算。
[0037] 增Q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中,对2K个数中的n个数进行求和运算时,如果在某一位上,其中n个运算数的“按位和”为零,但产生进位m(与n个数的和数符号一致);n为≥2的整数,m为整数;进位放入下一运算层或本运算层尚未运算过的,任一数据行相邻高位上的空位或0位处;然后,将n个运算数的某位均以逻辑方式置“0”,不再参加以后的运算;这称为“划Q”;“划Q”中m=0时,称为“对冲”;或者,不采用“对冲”及“划Q”。
[0038] 增Q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所述运算数是增Q进制数,Q为自然数。可以不编码;可以混数进制数编码;也可以全一码来编码,即将各个增Q进制数的每一位数S,都以|S|个1从最低位顺序至高位排列来对应,其余高位均为0,总位数则为Q/2或(Q+1)/2位;同时,将S的数符,即表示该位的数为正或负,作为相应全一码中每一位上的数符。(参见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三部分增Q进制及全一码。)当采用全一码来编码增Q进制数时,n个数
加法仅为n个数中1或1的不重复排列,称为“排1”;其全一码编译可以定码长或变码长。
当采用全一码编码时,上述“二维运算”则为“三维运算”。
[0039]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增Q进制、进位行计算机。包括输入逻辑,CPU中央处理器,外存,输出逻辑,控制台,输出转换逻辑组成。CPU中央处理器由内存、增Q运算控制逻辑组成。混数进制运算可为前述四种方案之一;本发明计算机中,采用方案二来展示;其中,K或2K重运算器及控制器组成增Q运算控制逻辑。本发明中,均采用2K个增Q进制数来展示。于是,2K重运算器及控制器组成增Q运算控制逻辑。增Q进制数经移位寄
存器输入逻辑至2K重运算器;2K重运算器中,增Q进制数经2K重运算获得增 Q进制数的
结果,经由编码器输出转换逻辑以增Q进制数、或普通Q进制数、或普通十进制数通过输出逻辑输出。控制器协调控制整个运算控制的逻辑。混数进制运算可为前述方案之一;本发明计算机中,采用方案二来展示;“2K重运算器”由累加器∑i和寄存器网、对冲网、划Q网组成;i为序数;当用于计算机,特别是电子计算机运算器中时,数字工程方法可采用前述第一种或第二种或第三种步骤。这里,采用第三种步骤来展示。
[0040] 2K重运算器中,为每个寄存器及其相应的累加器∑i的每一位分配一个符号位,该符号位为普通二态触发器;2K个寄存器存放输入的2K个增Q数。2K重运算器中采用所谓“二维运算”。即,在数的各位上同时进行运算;并且每一位上各数,亦同时进行先“对冲”、后“划Q”、再“累加”。当下一个运算层指令到达时,将进位数与“按位和”数再进行相加;如此重复,直至运算层中,运算后仅获得一个数为止。最后,再经累加器∑i输出所求和数。上述“2K重运算器”当2K值较大时,可以进行分级、分组放大。
[0041] 对2K个数中的n个数进行求和运算时,如果在某一位上,其中n个运算数的“按位和”为零,但产生进位m(与n个数的和数符号一致);n为≥2的整数,m为整数;进位放入下一运算层或本运算层尚未运算过的,任一数据行相邻高位上的空位或0位处;然后,将n个运算数的某位均以逻辑方式置“0”,不再参加以后的运算;这称为“划Q”;“划Q”中m=0时,称为“对冲”;或者,不采用“对冲”及“划Q”。
[0042] 计算机中所述运算数是增Q进制数,Q为自然数。可用全一码编码;或以混数进制数编码;或不编码。以全一码来编码时,即将各个增Q进制数的每一位数S,都以|S|个1从最低位顺序至高位排列来对应,其余高位均为0,总位数则为Q/2或(Q+1)/2位;同时,将S的数符,即表示该位的数为正或负,作为相应全一码中每一位上的数符;当采用全一码来编码增Q进制数时,n个数加法仅为n个数中1或1的不重复排列;其全一码编译可以定码长或变码长;本发明计算机中,采用定码长来展示。当采用全一码编码时,2K重运算器中的累加器,可以省略为全一码移位寄存器。该寄存器专门存放结果和数,又称为“和数寄存器”。
这时,如采用上述“二维运算”,则称为“三维运算”。相应的运算器,则称为“三维运算器”。
[0043] 本发明计算机中所采用的元器件为P值元器件,P是数元集的基数,P为>1的整数;或者常取二值元器件;或者取三值元器件。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采用二值元器件。

附图说明

[0044] 图1是增Q进制计算机总逻辑框图。
[0045] 图2是增Q进制、进位行计算机(运算控制)逻辑框图;
[0046] 图3是2K重运算器第i位的逻辑框图;
[0047] 图4是对冲逻辑(对冲器)的逻辑框图;
[0048] 图5是划Q逻辑(划Q器)的逻辑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9] 〖第一部分增Q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第二部分增Q进制、进位行计算机;第△三部分增Q进制及全一码;第四部分增十进制{十 }、全一码、进位行计算机。〗
[0050] 第一部分增Q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
[0051] (本部分为后面“第二部分增Q进制、进位行计算机”的基础。)
[0052] 〖1.《进位行方法》;2.混数及混数进制;3.《增进方法ZJF》及其增十进制{十△}△四则运算;4.《增十进制》{十 }与《普通十进制》{十}的关系;5.结论。〗
[0053] 1.《进位行方法》
[0054] 1.1进位与《进位行方法》
[0055] 在数字工程,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等数值运算中,运算速度提高的关键之一,就在于“进位”。进位的获得,进位的存贮以及进位的参予运算都是至关重要的。“进位”就是争“速度”。在笔算工程中,还直接影响到“出错率”。本部分以笔算工程为例来展示。
[0056] 所谓《进位行方法》就是,在运算过程中,将产生的进位存放在参予运算与“按位和”数同等的位置上,然后与“按位和”一起进行运算。通常同运算层中二数相加时,将各位上的进位排列成一行,称为“进位行”。(运算层的概念,见下节。)举例如下,设二普通十进制数求和,算式以竖式求和。如式三123456+345678=469134。个位运算(6+8)=14,其进位1写于下一行的高一位上。依此类推。式中二数相加时,各位上不计进位的求和,称为“按
[0057]
[0058] 式三 式四 式五[0059] 位加 ”。其和称为“按位和”。按位和的数据行,称为“ 行”。 行与进位行组成“运算层”。式中一些“+”号已省去。以后可以知道,在混数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混进方法HJF》中,除第0运算层外,各个“运算层”只存在一种运算,这就是“+”。故可以不必在这些运算层中写出“+”号。
[0060] 1.2《进位行方法》分析
[0061] 1.2.1二数求和的分析
[0062] 采用《进位行方法》的加法运算由上节可知:
[0063] ①二数相加时,每一位上只有二个数相加;在进位行中直接标示进位,不存在任何困难;
[0064] ②验算十分方便。
[0065] [引理一]二数相加时,任意位上要么有进位记为1,要么无进位记为0;
[0066] [引理二]二数相加时,任意位上的 和可为0~9之一。但是,当该位上有向高位进位时,该位上的 和只能为0~8之一,而不能为9。
[0067] 由[引理一]和[引理二]可得:
[0068] [定理一]二数相加时,当且仅当某位上没有向高位进位时,该位上的 和才可能出现9。
[0069] 1.2.2层次概念及运算层
[0070] 设二数求和。算式为式四、式五5843029+4746979=10590008。由式四可见,运算 是分层次进行的。运算层将一个运算解剖成子运算。每一运算层中,又将子运算解剖成微运算。微运算仅完成一项简单运算。这就是运算的“层次”概念。“层次”概念是数学中的基本概念,《进位行方法》正是建立在此基础上。以往的加法运算方法,本质上也隐含“层次”概念。因此,《进位行方法》中的“层次”,从总体上看并未增加运算的复杂性。反之,以往的方法由于隐含了“层次”,反而进一步增加了运算的复杂性。这一点,也进一步造成运算速度被降低。二者对比,就会一清二楚。
[0071] 在《进位行方法》中,二数相加的各个运算层,除第0运算层外,可以合并为一个运算层。如式五。进一步分析如下。
[0072] 1.2.3唯一的运算层
[0073] 二数相加时,特别情况下会出现多次运算层。各层有如下关系成立。
[0074] [引理三]二数相加时,当某位前一运算层上有进位时,其后各运算层上均不可能出现进位。(由引理一、二得)
[0075] [引理四]二数相加时,当某位后一运算层上有进位时,其前各运算层上必无进位。(由引理一、二得)
[0076] [定理二]二数相加时,同一位各运算层上,要么都无进位,要么只能有一个进位。(由引理三、四得)
[0077] [推论]二数相加时,可以将全部各层进位行合并为一个进位行;除第0运算层外,可以将各运算层合并为一个运算层。
[0078] 1.2.4三数及三数以上求和分析
[0079] 设三数求和,算式为231+786+989=2006(式六)。又,设六数求和。算式为786+666+575+321+699+999=4046(式七)。操作要点:
[0080] ①“划Q”的运用;所谓“划Q”,即Q进制的n个数在某位上相加时,其按位加和为零,但该位上产生进位m(与n个数的和数符号一致)。n为≥2的整数,m为整数。进位放入下一运算层或本运算层尚未运算过的,任一数据行相邻高位上的空位或0位处;同时在某位上,该n个数均不再参加运算。即,同一位上n个数和为mQ时,可将n个数均划去,然后在相邻高位上的空位或0位处补m。在十进制时Q=10,划Q即为“划十”。
[0081]
[0082] 式六 式七
[0083] ②多个数相加,可出现二个及二个以上的运算层。为了减少运算层数,同一位上的同一运算层空位或0位中,进位及 和数可以任意占位;因此,上述“进位行”可以视为:一个运算层中某位上的进位,可以放入下一运算层或本运算层尚未运算过的,任一数据 行相邻高位上的空位或0位处;
[0084] ③尽量减少运算层。a、较小的数,直接合并算;b、尽量在“配对”中进位;c、尽量减少在第一运算层上相加数的个数,尽量使第二及二以上运算层不出现。
[0085] ④同一位上,各数进行“累加”,或者直接移至下一运算层;累加用≥2的“多数累加”;当采用普通二数“累加”时,则顺序串行累加;“相同数”、“连续数”等,可直接得“部分和”。
[0086] 2.混数及混数进制
[0087] 2.1《数制理论SZLL》
[0088] 2.1.1按同一种规则记录数,便于用来在一个数系统中进行运算的数的制度,称为“记数系统的制度”。简称为“数制”。一个数的质,首先就是由其所属的数制来决定的。恩格思指出:“单个的数在记数法中已经得到了某种质,而且质是依照这种记数法来决定的。”“一切数的定律都取决于所采用的记数法,而且被这个记数法所决定。”数制是数的属性。不存在没有所属数制的数,也不存在没有所属数的数制。
[0089] 《数制理论SZLL》就是研究数制的生成、分类、分析、比较、变换、计算等的科学。它也是研究数制在数论、群论、集合论、博弈论等数学其他分支;及其在多值逻辑、Walsh函数、《狭义及广义模随论MSL》等邻近学科;特别是在数字工程领域的计算机、笔算工程及算盘中应用的科学。它是数学的基础理论之一。数学科学,即“数”的科学。“数”的基本为“数制”。因此,《数制理论SZLL》是“数论”的基础,是“核心数学”的“核心”之一。
[0090] 2.1.2位值制数制
[0091] 设,构造一个数系,其中的数以各不相同位置上的“数符”来表示。“数符”又称“数字”。数字通常从右向左水平排列。对于每个数位上的全部数字均给定一个单位值(又称“位值”),其值由低(小)到高(大)。以此表示整个数系中每一个数的数制,称为“位值制数制”。我们以下讨论的数制,都是“位值制数制”。在不致误解时,也直接简称为“数制”。
[0092] 2.1.3数制的三大要素:数位I,数元集Zi和权Li。
[0093] a、数位I表示数制中数的各位数字的位置。I为序数。整数时,I各位从右至左来表示。即,I=1,2,3,…表示该数的第1,2,3,…位。
[0094] b、数元集Zi,表示第I位上的“数元”组成的集合。同一数制系统中,各个数同一位上不同符号的全体,组成一个该位上的数符集。该数符集中的元素,称为“数的元素”。简称为“数元”。因此,该数符集称为“数元集Z”。数元集Zi可以随着i的取值不同而不同,也可以相同。当各位上的Zi均为相同的Z时,相应的数制称为“单一集数制”或“单一数制”;当各位上的Zi不全相同时,相应的数制称为“联合集数制”或“联合数制”。
[0095] 数元集Zi中的数元可为复数或其他多种多样符号。在《数制理论》中,以aj来表示数元(a1,a2,a3,…),j为自然数。以iaj表示第i位上数元aj。约定,aj=-A(A为复数)时,可表示为aj=A。数元集Zi以集合{a1,…,aj,…}来表示,即Zi={a1,…,aj,…};或者,Zi以文字表明其特征。为便于计算,通常取数元aj为整数,以阿拉伯数字来表示。
[0096] 数元集Zi的基数Pi(Pi为自然数),表示了集的元素总数。恩格思指出:它“不但决定它自己的质,而且也决定其他一切数的质。”Pi的取值不同,标示了数元集Zi的变化。各位上的Pi为相同的P,则称为“单一基数”;否则,称为“联合基数”。
[0097] 在《数制理论》的“位值制数制”中,定义数中的“空位”表示“无”,其位值为0,称为“空位0”。“空位0”是0的一种,是0的一种表达形式,是一种隐含的0。通常不加以标明;在数元集中,“空位”是一种特殊的数元,称为“空位元”。简称为“空元”。“空元”是每一个“位值制数制”数元集均有的数元,其在数元集中的表示即为“空位”。通常不加以标明。“空元”是数元集中,唯一通常不计入数元aj,也不计个数,即个数为0的数元;另一方面,在特别情况下,为统一表述,则将其计入数元,其个数计为1。
[0098] c、权Li,表示第i位上的位值大小。特称此位值为“权Li”。Li为实数。为便于计算,通常取权Li为整数,特别是自然数,以阿拉伯数字来表示。不同的Li,就决定了不同的位值。在“编码理论”中,“编码”的主要特征就在于权Li。
[0099] 实际中常见的权Li采用所谓“幂权”。即,令Li=Qi(i-1),Qi为实数。为便于计算,通常取Qi为自然数。Qi可以阿拉伯数字来表示,也可以中文小写数字来表示。常见各位Li均为幂权,而且成等比Q的数制。Q称为数制幂权的“底数”或数制的“底数”。底数Q的不同,决定了不同的Li,从而决定了不同的位值。Qi可以随着i的取值不同而不同,也可以相同。当各位上的数制幂权Qi,其底数均为相同的Q时,相应的数制称为“单一Q进制”。简称为“Q进制”或“进制”。当各位上的数制幂权Qi,其底数不全相同时,相应的数制称为“联合Q进制”。另一种常用的权Li采用“等权”,即各位上的权L相同。
[0100] 在任一个具有整数段数元集的Q进制数制中,当P=Q时,自然数在该数制中可以连续唯一的形态表达,称为“连续数制”,又称“普通数制”。对于Q进制,又称为“普通Q进制”,简称为“普Q进制”;
[0101] 当P>Q时,自然数在该数制中可以连续,但有时以多种形态表达,称为“重复数制”,或“增强数制”。对于Q进制,又称为“增强Q进制”,简称为“增Q进制”;
[0102] 当P<Q时,自然数在该数制中只能断续的形态表达,称为“断续数制”,或“减弱数制”。对于Q进制,又称为“减弱Q进制”,简称为“减Q进制”。
[0103] 根据上述数制的三大要素,数制可以有无穷无尽的种类。
[0104] 2.2混数及混数进制
[0105] 当数元集Zi中,含数元0时,该相应数制被称为“含0数制”。对于进制,则称为“含0进制”;当数元集Zi中,不含数元0时,该相应数制被称为“不含0数制”。对于进制,则称为“不含0进制”。
[0106] 当数元集Zi中,既有正数元,又有负数元时,相应数制被称为“混数数制”。对于进制,则称为“混数进制”;混数数制中的数,称为“混数”。“混数”中既有正数元又有负数元的数,称“纯混数”。(数元0为中性数元。)在《数制理论》中,当数元集Zi中正负数元均互为相反数时,相应数制称为“对称数制”。对于Q进制,则称为“对称Q进制”。简称为“称Q进制”;当数元集的正负数元均不是相反数时,相应数制称为“不对称数制”。对于Q进制,则称为“不对称Q进制”;当数元集的正负数元不全是相反数时,相应数制称为“偏对称数制”。对于Q进制,则称为“偏对称Q进制”。简称为“偏Q进制”。
[0107] 当数元集Zi中,全部数元为连续整数成为“整数段”时,该相应数制被称为“整数段数制”。对于进制,则称为“整数段进制”。恩格斯指出,“零比其他一切数都有更丰富的内容。”鉴于“0”的这种特殊重要性,在《数制理论》中,含0整数段去掉0时,仍作为一种特殊的整数段。
[0108] 2.3增Q进制{Q△}
[0109] 在《数制理论》中建立了“代数数制系统”。一个数制的名称采用“Zi Li”。对Q进制,则为ZiQi;单一数制时,则为ZLi;单一数制中联合Q进制时,则为ZQi。单一数制中Q进制时,则为ZQ。其中,Q以中文小写数来表示。
[0110] “普Q进制”中,特别重要的一种是,数元集中全部数元为含么元的、非负整数段的、不对称普Q进制。(本文中除特别注明外,“普Q进制”特指这一种。下同。)对于含0的普Q进制,Z={0,1,…,(Q-1)}。故ZQ={0,1,…,(Q-1)}Q,Q为>1的整数,称为“含
0普Q进制”。符号表示为{含0,Q};对于不含0的{1,2,…,Q}Q,Q为自然数,称为“不含
0普Q进制”。符号表示为{不含0,Q}。含0和不含0的普Q进制,合起来统称为“普Q进
制”,Q为自然数。符号表示为{Q}。当不致误解时,“含0普Q进制”亦可称为“普Q进制”,亦以符号{Q}来表示。故可以符号{二}及{十}来表示普通二进制及普通十进制。
[0111] 本文中的混数进制主要为以下几类:
[0112] “混Q进制”是特别重要的一种“对称数制”。Q为自然数。
[0113] 对于含0的{0,±1,…,±(Q-1)}Q进制,Q为>1的整数,称为“含0混Q进制”。*
符号表示为{含0,Q};对于不含0的{±1,±2,…,±Q}Q进制,Q为自然数,称为“不含
*
0混Q进制”。符号表示为{不含0,Q}。含0和不含0的混Q进制,合起来统称为“混Q进
*
制”,Q为自然数。符号表示为{Q}。当不致误解时,“含0混Q进制”亦可称为“混Q进制”,* *
亦以符号{Q}来表示。在《数制理论》中,{十 }的名称是:“单一基数P=19,含0,整数段,对称的十进制”。可写为{十九,含0,整数段,对称}十进制,或者写为{0,±1,±2,…,* *
±9}十进制。一般情况下,进一步符号表示为{十 },称为“混十进制”;{二 }的名称是:
“单一基数P=3,含0,整数段,对称的二进制”。可写为{三,含0,整数段,对称}二进制,*
或者写为{0,±1}二进制。一般情况下,进一步符号表示为{二 },称为“混二进制”;
[0114] 增Q进制中,特别重要的一种是P=Q+1>Q。Q为自然数。(本文中除特别注明外,“增Q进制”特指这一种。下同。)对于含0的{0,±1,…,±Q/2}Q进制,Q为正偶数,△
称为“含0增Q进制”。符号表示为{含0,Q };对于不含0的{±1,±2,…,±(Q+1)/2}

Q进制,Q为正奇数,称为“不含0增Q进制”。符号表示为{不含0,Q }。含0和不含0的

增Q进制,合起来统称为“增Q进制”,Q为自然数。符号表示为{Q }。当不致误解时,“含△ △
0增Q进制”亦可称为“增Q进制”,亦以符号{Q }来表示。在《数制理论》中,{十 }的名称是:“单一基数P=11,含0,整数段,对称的十进制”。可写为{十一,含0,整数段,对称}△
十进制,或者写为{0,±1,±2,…,±5}十进制。一般情况下,进一步符号表示为{十 },△
称为“增十进制”;{二 }的名称是:“单一基数P=3,含0,整数段,对称的二进制”。可写为{三,含0,整数段,对称}二进制,或者写为{0,±1}二进制。一般情况下,进一步符号△
表示为{二 },称为“增二进制”;
[0115] 2.4混数编码
[0116] 当A进制数元以B进制数等来编码时,A进制数按位排列成相应的B进制数等。这称为“以B进制数等编码的A进制数”,简称为“B编码的A数”,或“编码B数”,或“编码数”。例,{十}328={二}101001000;其“编码{二}数”为0011,0010,1000。如上述“编码{0,±1}二进制数”,即指以{0,±1}二进制(其特况为普通二进制)数来编码的“编码
数”。所谓“编码B数”的运算,即为“编码B进制”运算。这时,A进制数的位与位间为 A进制运算,但每位中则为B进制运算。A进制数元以B进制数等来编码时,所需B进制数的最
多位数,称为“码长”。固定的“码长”,称为“定码长”;如最高位0不加以标明,使之成为“空位0”时,相应“码长”是变化的,称为“变码长”。
[0117] 增Q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所述运算数是增Q进制数,Q为自然数。可以不编码;可以混数进制数编码;也可以全一码来编码,即将各个增Q进制数的每一位数S,都以|S |个1从最低位顺序至高位排列来对应,其余高位均为0,总位数则为Q/2或(Q+1)/2位;同时,将S的数符,即表示该位的数为正或负,作为相应全一码中每一位上的数符;当采用全一码来编码增Q进制数时,n个数加法仅为n个数中1或1的不重复排列;其全一码编
译可以定码长或变码长。
[0118] 3.《增进方法ZJF》及其增十进制{十△}四则运算。
[0119] 采用混数进制和《进位行方法》来进行有理数运算的方法,称为《混数进制、进位行方法》,简称为《混进方法HJF》。采用增Q进制和《进位行方法》来进行有理数运算的方法,称为《增Q进制、进位行方法》;简称为《增进方法ZJF》。当用于算盘或笔算数字工程,采用△的是{十 }增十进制等的《增进方法ZJF》。当用于计算机,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等之中时,△ △
采用的是{二 }增二进制以及{十 }增十进制等的《增进方法ZJF》。设K个普通Q进制
数参予加减运算,K为≥2的整数,Q为自然数;将这些数转换成K或2K个增Q进制数;混
数进制运算可为前述四种方案之一;本发明中,《混进方法HJF》采用方案一,以笔算工程来展示;可采用前述第一种或第二种步骤。这里,采用第二种步骤。
[0120] 首先,将K个{Q}数转换为K或2K个{Q△}数。
[0121] (一)以含0的{Q}→{Q△}数转换为例:
[0122] {Q}={0,1,…,(Q-1)}Q,Q为>1的整数……①
[0123] {Q△}={0,±1,…,±Q/2}Q。Q为正偶数……②
[0124] 由①及②可知,Q为≥2的偶数。
[0125] ∵Q≥2,2Q≥2+Q,Q≥Q/2+1,∴(Q-1)≥Q/2
[0126] 当Q=2时,(Q-1)=Q/2;即以绝对值而言,{二}最大数元所表示{二}数,等△
于{二 }最大数元所表示{二}数;当Q为>2的偶数时,(Q-1)>Q/2;即以绝对值而言,

{Q}最大数元所表示{Q}数,总是大于{Q }最大数元所表示{Q}数。这时{Q}数元(Q-1)
△ △
={Q }11。即,{Q}数元(Q-1)转换成相应的{Q }数,为两位数11。其中,高位实质是
“进位”。
[0127]
[0128] 式八 式九 式十
[0129] 由此可知,一个含0的{Q}数转换成相应的{Q△}数,当Q=2时,仍为一个{Q△}△ △
数;当Q>2的偶数时,为二个{Q }数之和。其中一个{Q }数,即为“进位行”中所表示
△ △
的数。因此,K个含0的{Q}数转换成相应的{Q }数,当Q=2时,仍为K个{Q }数;当

Q>2的偶数时,为2K个{Q }数之和。(二)对于不含0的情况,Q为正奇数。可以证明,

有类似的 结论。(三)如已经将一个{Q}数,另行转换为一个{Q }数,则K个{Q}数可转

换为K个{Q }数。
[0130] 因此,K个{Q}数转换成相应的{Q△}数,可统一成2K个{Q△}数之和。
[0131] 本发明中,均采用2K个增Q进制数来展示。增Q进制中,Q=10时为增十进制△
{十 }。
[0132] 3.1{十△}的加法
[0133] 例:123+344=433(式八)
[0134] 式中求得和为433。当需要转化为普通十进制{十}数时,和为427。一般来说,所求和433不必转化(特别是作为计算过程中间结果时)。确需转化时,方法见4.1转换法
则。
[0135] 3.2{十△}的减法
[0136] 例123-344=123+344=341;或者例112+144-32-125+133-54=132(式九)
[0137] 首先减法化为加法来运算。实际计算中,加减就合并为加法。这就消除了通常连加减的困难。这是由于混数的特性产生了“约混”技术。即,同一位上的n个数求和时,若和数为零,则这n个数可以消去。“约混”也可称为“对消”或“对冲”。也就是前述“划Q”中m=0时,称为“对冲”。在笔算工程中,该位上的这n个数,可以斜线划去,不再参加以后的运算。实际运算中,采用先“对冲”、后“划Q”、再“累加”来获得增Q数的结果。
[0138] 3.3{十△}的乘法
[0139] 例242×131=11502(式十)
[0140] 3.4{十△}的除法
[0141] 例14332÷23=251……1
[0142]
[0143] 式十一 式十二 式十三
[0144] 要点:式十一采用原普通除法,现采用四则统一算式。如式十二。
[0145] 由于采用混数,除法中的“减”过程变为“加”过程。进一步,还可以令被除数变号。然后,整个“减”过程完全变成“加”过程。这可使整个运算的复杂性进一步降低。以后,我们的除法就以此来进行。应该注意,此时若出现余数,则要将该余数变号后,才是最终运算结果的余数。
[0146] 3.5四则运算的特点
[0147] ①加减法合并为加法。
[0148] ②乘除方法简单;除法中的“减”过程可变为“加”过程;除法中的试商过程,可变为予先设定的迭代过程。
[0149] ③四则运算加减乘除,均可全面地显著提高运算速度。
[0150] ④加强运算正确性的保障,在“笔算工程”中,大大降低笔算的出错率。
[0151] 4.《增十进制》{十△}与《普通十进制》{十}的关系。
[0152] 4.1{十△}与{十}数的转换法
[0153] 这里指整数的情况,例如{十△}222324={十}221716(式十三)。{十}数需经△
表一转换成为{十 }数。
[0154] {十△}数转换成{十}数。方法有几种:一种是将{十△}数变为一正一负的二△
个{十}数求和。这有好多方式。其中,典型的是将该{十 }数中各正数字位及0位作为

一正{十}数,而将各负数字位作为一负{十}数。例{十 }222324={十}222020-304
=221716。再一种是在该数的各位上,使正数不变;负数变为其绝对值对10取“补”数,同时在相邻的高位减1(即加1)。
[0155] 另一种方法是:在该数的各位上,连续正数字(或0)的数字段照写不变。如△
222×2×。但,当其不在{十 }数末尾(个位)时,则最低位加1;连续负数字的数字段,
则使负数字变为其绝对值对9取“补”数,如×××6×5。然后,在其最低位加1。
[0156] 这样,求得结果为221716,即为相应{十}数。
[0157] 当需转换的{十△}数首位为负,即该数为负数时,则将该数的相反数转换成{十}数,然后取此{十}数的符号为负即可。
[0158] 4.2{十△}与{十}对照表及其说明(表一)
[0159] 说明:
[0160] ①{十}数相应的{十△}数可有重复数,也可没有;其中,凡{十△}数中没有数△
字5(正或负)出现时,则相应{十}数没有重复的{十 }数。
[0161] ②凡{十△}数中有数字5(正或负)出现时,则相应{十}数有重复的{十△}数。△
此时,该相应{十}数中可有数字5,也可没有。{十 }数对{十}数的重复数,以5=15
及5=15为“主重复”,其余重复数均可由此推出。
[0162] ③实质上,由于{十△}的数元集中既含有5,又含有5才产生相应的重复数。换句△话说,只要{十 }的数元集中去掉5或5,则不会产生重复数。这时,相应这种无重复数的数制,称为Q=10的偏Q进制{Q’}。
[0163]---10 9 8 7 6 5 4 3 2 1 0 1 2 3 4 5 6 7 8 9 10…{十}
---10 11 12 13 14 5 4 3 2 1 0 1 2 3 4 5 14 13 12 11 10…{十△}
15 15
[0164] 表一{十△}与{十}数对照表
[0165] 4.3{十△}与{十}关系分析
[0166] 4.3.1{十}数与{十△}数的关系是部分“一多对应”关系,而不是“一一对应”关系。正由于此,{十△}部分多样性就获得了部分处理的灵活性。这是{十△}运算中部分快速性的原因。从这一点来说,{十△}具有较强的功能。
[0167] 4.3.2{十△}数转换为{十}数,只能化为相应唯一的一个数。这是因为,{十△}数可经{十}数加减直接获得,而{十}数加减运算后的结果是唯一的。反之,{十}数也只能化为相应唯一的一组{十△}数。所以,这种{十}数的“一”与{十△}数的“一” 组,二者是“一一对应”关系。
[0168] 由此,可建立一种{十△}数与{十}数的互为映射关系。对于运算系统来说,{十}与{十△}数系统“同构”。相应{十}数的各种基本运算性质,亦在{十△}数系统中成立。
[0169] 4.3.3{十△}中P>Q,因而在该数制中自然数有时会出现多种形态表达。这正是该数制部分灵活性所在,它使运算得以简便快捷。也可以说{十△}是以部分多样性来换取了部分灵活性。{十}中P=Q,因而在该数制中,自然数是连续唯一形态表达。它没有这种多样性,也缺少了这种相应的灵活性。
[0170] 4.3.4应当指出,显然,上述对{十}与{十△}的分析,完全相应于{Q}与{Q△}的分析,因为{十}与{Q}是同构的。由此可知:①{Q}数与{Q△}数的关系是部分“一多
对应”,而不是“一一对应”。②同时,{Q}中的“一”个数与相应的{Q△}中的“一”组数,二者之间是“一一对应”关系。③{Q}与{Q△}数系统“同构”。相应{Q}数系统的各种基本运算性质,亦在{Q△}数系统中成立。
[0171] 5.结论:
[0172] 增Q进制{Q△}及《增进方法ZJF》在数字工程中,可显著提高运算速度,而且大大降低笔算的出错率。它正是钱学森指出的数学 “直接应用的工程技术”。这种“”与数字计算工程紧密结合的方法,称为“增Q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
[0173] 第二部分增Q进制、进位行计算机
[0174] 增Q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的计算机,又称为增Q进制、进位行计算机,采用“增Q进制”数,以“混数进制、进位行方法”运算。
[0175] 图1为本发明计算机相应的增Q进制计算机总逻辑框图。计算机由输入逻辑101、△CPU中央处理器102、外存103、输出逻辑104、控制台105、输出转换逻辑108、{Q}→{Q }转换逻辑109组成。CPU中央处理器102由内存106、增Q运算控制逻辑107组成。这些部

件的连接关系是本领域公知的。其中,普通Q进制数经过{Q}→{Q }转换逻辑109,编码
转换成增Q进制数。增Q进制数通过输入逻辑101输入中央处理器102。并通过增Q运算
控制逻辑107进行增Q运算,运算结果连接输出转换逻辑108。结果以增Q进制数、或普通
Q进制数、或普通十进制数通过输出逻辑104输出。内存106及外存103与运算控制逻辑
107交换数据,执行原有普通Q进制的程序。总操作由控制台105按既定程序控制,以时钟脉冲来实现。
[0176] 图2为增Q进制、进位行计算机(运算控制)逻辑框图,由输入逻辑101,2K重运算器202,输出转换逻辑108及控制器201组成。本发明中,均采用2K个增Q进制数来展
示。其中,控制器201和2K重运算器202组成增Q运算控制逻辑107。普通Q进制数经过

{Q}→{Q }转换逻辑109,编码转换成增Q进制数。增Q进制数通过输入逻辑101输入CPU
中央处理器102。当采用全一码编码时,只要将这些全一码编码{Q}数的正负符号,分配到△
相应这些数全一码的每一位上去。然后,经过{Q}→{Q }转换逻辑109,编码转换成全一
码的增Q进制数。输入逻辑101为全一码移位寄存器。增Q进制数送至2K重运算器202。
2K重运算器202中,增Q进制数经2K重运算获得增Q进制数的结果,经由译码器输出转换
逻辑108以增Q进制数、或普通Q进制数、或普通十进制数通过输出逻辑104输出。控制器
201协调控制增Q运算控制逻辑107。
[0177] 图3为2K重运算器第i位的逻辑框图,i为序数;混数进制运算可为前述四种方案之一;本发明计算机中,采用方案二来展示;2K重运算器202由2K重运算器第1位、第
2位…第i位…组成;“2K重运算器第i位”由累加器∑i304和寄存器网311、对冲网312、划Q网313组成;当用于计算机中时,数字工程方法可采用前述第一种或第二种或第三种步骤。这里,采用第三种步骤来展示。
[0178] 其中寄存器网311由1寄存器1i301、2寄存器2i302、2K寄存器2Ki303组成;各个寄存器二二相连;2K个寄存器存放输入的2K个增Q数;累加器∑i304为与2Ki寄存器303相应的累加器,用来存放累加和数。每个寄存器及累加器∑i304每一位分配一个符号位,该符号位为普通二态触发器;符号位也可以放置在专用的符号位寄存器中,在运算时为存放增Q数的寄存器或累加器的每一位分配一个符号。
[0179] 在运算指令的控制下,2K重运算器202中采用所谓“二维运算”。即,在数的各位上同时进行运算;并且每一位上各数,亦同时进行运算。然后,“部份和”数送至寄存器网311中,替换原存数;进位送至寄存器网311中的相邻高位,替换原存数。当下一个运算层指令到达时,将进位数与“按位和”数再进行相加;如此重复,直至运算层中,运算后仅获得一个数为止。最后,再经累加器∑i304输出所求和数。
[0180] 本发明计算机运算器中,除采用一般的累加器运算外,为了加速运算,可以采用“对冲”及“划Q”逻辑。对2K个数中的n个数进行求和运算时,如果在某一位上,其中n个运算数的“按位和”为零,但产生进位m(与n个数的和数符号一致);n为≥2的整数,m为整数;进位放入下一运算层或本运算层尚未运算过的,任一数据行相邻高位上的空位或0位处;然后,将n个运算数的某位均以逻辑方式置“0”,不再参加以后的运算;这称为“划Q”;“划Q”中m=0时,称为“对冲”;或者,不采用“对冲”及“划Q”。典型的“对冲”及“划Q”为,对冲采用n=2,m=0;划Q采用n=Q,m=±1。其逻辑线路,如图4、图5所示。计
算机中元器件采用二值元器件。
[0181] “对冲”及“划Q”可采用对冲网312和划Q网313。对冲网312由一个对冲逻辑305巡检;或由K(2K-1)个对冲逻辑305、对冲逻辑306、…、对冲逻辑307与寄存器网311
中各个寄存器二二相连组成;或由分级、分组的对冲逻辑组成。划Q网313由一个划Q逻辑
308巡检;或由K(2K-1)个划Q逻辑308、划Q逻辑309、…、划Q逻辑310与寄存器网311
中各个寄存器二二相连组成;或由分级、分组的划Q逻辑组成。
[0182] 采用“对冲”及“划Q”时,由控制器发出的指令,对各个运算数的每一位实施先“对冲”、后“划Q”运算。划Q产生的“进位”(与运算和数同符号),送至下一运算层或本运算层尚未运算过的,任一数据行相邻高位上的空位或0位处。即,“进位”送至2K重运算器202中任一寄存器相邻高位上的空位或0位处置“1”端。然后,进行累加运算。累加采用“多数累加器”;当采用普通“二数累加器”时,则顺序串行累加。当采用全一码编码时,2K重运算器202中的累加器∑i304可省略为全一码移位寄存器。该寄存器专门存放结果和数,又称为“和数寄存器”。这时,如采用上述“二维运算”,则称为“三维运算”。相应的运算器,则称为“三维运算器”。
[0183] 上述“2K重运算器”当2K值较大时,可加以分级、分组放大处理。
[0184] 图4为对冲逻辑(对冲器)的逻辑框图。其中的对冲逻辑组合,由1寄存器的第1i位301,2寄存器的第2i位302,同1逻辑403,异逻辑404及与1门405组成;1寄存器的第
1i位301及2寄存器的第2i位302,其前附有符号位,为普通二态触发器;当采用全一 码来编码并采用二值元器件时,对冲采用n=2,m=0;1寄存器的第1i位301,全一编码为1i1位401、1i2、…;2寄存器的第2i位302,全一编码为2i1位402、2i2、…;2K寄存器的第2Ki位303,全一编码为2Ki1、2Ki2、…;从1i1、1i2、…及2i1、2i2、…,直至2Ki1、2Ki2、…,全一码编码的全体中,任取二个形成组合;取此中一个组合如下述:1寄存器的第1i1位401,其“1”端连接同1逻辑403的输入,1i1符的“1”端连接异逻辑404输入;2寄存器的第2i1位402,其“1”端连接同1逻辑403的输入,2i1符的“1”端连接异逻辑404的输入;同1逻辑403的输出连接与1门405输入;异逻辑404的输出连接与1门405输入;与1门405的
输出,连接1寄存器的第1i1位401及2寄存器第2i1位402的置“0”端;
[0185] 图5为划Q逻辑(划Q器)的逻辑框图。其中的划Q逻辑组合,由1寄存器的第1i位301,2寄存器的第2i位302,Q值判定逻辑501,同2逻辑502及与2门503组成;1寄
存器的第1i位301及2寄存器的第2i位302,其前附有符号位,为普通二态触发器;当采用全一码来编码并采用二值元器件时,划Q采用n=Q,m=±1;1寄存器的第1i位301,全一
编码为1i1位401、1i2、…;2寄存器的第2i位302,全一编码为2i1位402、2i2、…;2K寄存器的第2Ki位303,全一编码为2Ki1、2Ki2、…;从1i1、1i2、…及2i1、2i2、…,直至2Ki1、
2Ki2、…,全一码编码的全体中,任取Q个形成组合;取此中一个组合如下述:1i1位401的“1”端连接Q值判定逻辑501的输入,1i符的“1”端连接同2逻辑502的输入;2i1位402的“1”端连接Q值判定逻辑501的输入;2i符的“1”端连接同2逻辑502的输入;如此连接共Q个;Q值判定逻辑501接受共Q个输入;Q值判定逻辑501的输出连接与2门503的输入;
同2逻辑502接受共Q个输入;同2逻辑502的输出连接与2门503输入;与2门503输出
进位(同符号),送至2K重运算器中任一进位行寄存器的相邻高位置“1”端,并置该高位数符与1i符相同;同时,与2门503输出连接1寄存器的第1i1位401、2寄存器第2i1位402
及组合内共Q个置“0”端。
[0186] 增Q进制、进位行计算机,其中所述运算数是增Q进制数,Q为自然数。以全一码编码;或者,以混数进制数编码;或者,不编码;以全一码来编码时,即将各个增Q进制数的每一位数S,都以|S|个1从最低位顺序至高位排列来对应,其余高位均为0。总位数则为Q/2或(Q+1)/2位;同时,将S的数符,即表示该位的数为正或负,作为相应全一码中每一位上的数符;当采用全一码来编码增Q进制数时,n个数加法仅为n个数中1或1的不重复排
列;其全一码编译可以定码长或变码长;本发明计算机中,采用定码长来展示。
[0187] 计算机中所采用的元器件为P值元器件,P是数元集的基数,P为>1的整数;通常取二值元器件,或者取三值元器件。本发明中,采用二值元器件。
[0188] 当采用{Q△}运算,并且以全一码编码时(其他混数进制类似),在运算及其控制中采用{1,0,1}三态进行。故计算机中元器件,采用三值元器件。当采用二值元器件时,其中1、1的正负号以一位{二}数表示,其权为0。即,以二位{二}数编码{1,0,1}三态。这时,2K重运算器202中的累加器∑i304可以省略为普通寄存器。
[0189] 当采用{Q△}运算时,运算器的输入需要将{Q}数译码转换为{Q△}数。另一方△
面,运算器的输出在一般中间过程,不必要将{Q }数转换为{Q}数。只有在需要输出最终△ △
结果时,才将{Q }数转换为{Q}数(实质是仅将纯{Q }数转换为{Q}数)。这时,本发

明计算机,在“运算”数字的输出界面上,只需加上{Q }转换到{Q}译码器即可。原则上,本发明计算机,其外存及输入输出端,与现有{Q}电子计算机完全一样(包括程序在内)。
[0190] 本发明计算机系统中,采用“多重运算器”。例如,采用“八重运算器”。所谓“八重t运算器”,即将8个数放入8个寄存器中,一次性完成加减运算。设多重数为2K,则2K=2较合适(t为自然数)。故2K=2、4、8、…。其中,较实用的可能是2K=8、16、256、1024、
4096等。同时,乘法本质上原来就是连续加法,除法本质上原来就是连续减法。因此,本发明计算机在乘除中,亦可运用多重加减来处理。
[0191] 特别是,当采用全一码编码时,在{Q△}计算机中,仅仅只需反复先“对冲”、后“划△ △Q”,就能获得{Q }数运算结果。当最终结果需要输出时,才将{Q }数转换成{Q}数,或者转换成{十}数输出。
[0192] 小结:
[0193] 一、本发明计算机是增Q进制{Q△}的计算机,是《增进方法ZJF》计算机。△
[0194] 二、增Q进制{Q }的电子计算机使 基于其他原理上的各种电子计算机,包括“超导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等的运算速度大大提高。以八重运算器为例,粗略地估算将使运算速度提高五倍。也就是说,原20万次/s的提高到100万次/s左右;原20
亿次/s的提高到100亿次/s左右。当2K增大时,则运算速度还将进一步提高。
[0195] 第三部分 增Q进制及全一码
[0196] (本部分为前面“第二部分增Q进制、进位行计算机”的附加预备知识。)
[0197] 1.增Q进制
[0198] 1.1定义及符号
[0199] 在一个Q进制数制中,凡P>Q的进制,特别是P=Q+1>Q的进制,称为“增强Q进制”。Q为自然数。简称为“增Q进制”。其中,含0整数段、不对称增Q进制称为“含0不对称增Q进制”。显然,{0,1,2}二进制,即为“含0不对称增二进制”;{1,0,1}二进制即为“含0对称增二进制”。此外,还有其他增二进制。
[0200]
[0201] 表二 表三
[0202] 1.2{0,1}一进制及其运算
[0203] 增Q进制中,当Q=1时,即为增一进制。增一进制中,主要有二种。其一是{0,1}一进制,可表示全部非负整数。其元器件为二态器件。其二是{1,1}一进制,可 表示全部整数。其元器件亦为二态器件。本文下面所称“增一进制”,除特别注明外,均指{0,1}一进制。
[0204] {0,1}一进制的运算。这里列出加法运算,例如{十}4+3+2=9={0,1}一进制110101+1011+101=11001100010101011=…。
[0205] 1.3{0,1}一进制与{Q}的关系。
[0206] 1.3.1{0,1}一进制数与{Q}数的转换法。
[0207] {0,1}一进制数转换成{Q}数,可以将{0,1}一进制数中的各位数字1,以{Q}计数即可。所得{Q}计数和,即为相应的{Q}数。这就是说,{0,1}一进制数中有几个1,则相应的{Q}数即为几。显然,这是十分简单的法则。(表二)
[0208] {Q}数转换成{0,1}一进制数,可将{Q}数各位均乘以各位上的权,然后将这些积以同样个数的1,分别在所要表达的{0,1}一进制数位置上,以不重复的方式列出即可。这就是说,{Q}数为几,则{0,1}一进制数中就有几个1。显然,这也是十分简单的法则。(表三)
[0209] 1.3.2{0,1}一进制数与{Q}数对照表及其说明
[0210] 说明:①{0,1}一进制数可表示全部{Q}数
[0211] ②有较多的重复数,以4位{0,1}一进制数为例,除0及4唯一外,其余均有重复数。其中,1有4个;2有6个;3有4个。于是,从0~4的重复数分别为1,4,6,4,1个。这与二项式展开系数C2Kn是一致的。位数n为自然数,2K为0~n;列表即为著名的“扬辉三角形”(表四)。
[0212] ③表中 表示形式为“连续非负整数个0”的全体的缩写。即 可为0个0,可为1个0,可为00,可为000,…等形式。这种形式表示的集合,称为“连集”。显然,“连集”为无限集。设E为整数,则 为E的“连集”,简称为“连E”。读作“E点”。以“连集”形式表示的一组无穷个数,称为“连集数组”或“连集组数”。
[0213] 1.3.3{0,1}一进制与{Q}关系分析。
[0214] (1) Q为自然数;1为最小的自然数,也是最基本的自然数单元。Q真包含1,
[0215] 1
[0216] 1 1 杨
[0217] 1 2 1 辉
[0218] 1 3 3 1 三
[0219] 1 4 6 4 1
[0220] 角
[0221] · ·
[0222] · · 形
[0223] · ·
[0224] 表四
[0225] 这使得相应的{Q}与{0,1}一进制之间存在自然的联系。
[0226] (2){Q}数与{0,1}一进制数的关系是“一多对应”关系,而不是“一一对应”关系。{0,1}一进制中P=Q+1>Q,因而在该数制中,自然数有时会出现多种形态表达,这正是该数制灵活性所在。也可以说,{0,1}一进制是以多样性来换取了灵活性。{{Q}中P=Q,因而在该类数中,自然数是连续唯一形态表达。它没有这种多样性,也缺少 了这种相应的灵活性。
[0227] (3){0,1}一进制数转换为{Q}数,只能化为相应唯一的一个数。这是因为,{0,1}一进制数可经{Q}数加减直接获得,而{Q}数加减运算后的结果是唯一的。反之,{Q}数也只能化为相应唯一的一组{0,1}一进制“连集组数”。所以,这种{Q}数的“一”与{0,1}一进制“连集组数”的“一”组,二者是“一一对应”关系。由此,可建立一种{0,1}一进制数与{Q}数的互为映射关系。对于运算系统来说,{Q}与{0,1}一进制数系统“同构”。相应{Q}数的各种基本运算性质,亦在{0,1}一进制数系统中成立。
[0228] 1.4{0,1}一进制的应用
[0229] {0,1}一进制由于以么元1配以0构造数,而且权为1,故其“运算”常以“传送”来实现。这是{0,1}一进制数运算快速原因之一。{0,1}一进制数运算中的“进位”,也以二数当前位的按位加和为0,而进位为Q的“划Q”逻辑实现。这种“传送”及“划Q”的逻辑实现,结构简单,速度却快。这是{0,1}一进制数运算快速原因之二。当{0,1}一进制数与各种混数进制数结合运算时(见后面2.2节全一码),又补充了“对冲”这一结构更为简单、速度更为快速的逻辑。这是{0,1}一进制数运算快速原因之三。
[0230] 上述{0,1}一进制与各种混数进制相结合,使得功能更加增强。考虑到{0,1}一进制→{Q}→各种混数进制,这其中有着内在的联系。显然,这一切均在预料之中。
[0231] 2.全一进制及全一编码
[0232] 2.1全一进制和全一数
[0233] {0,1}一进制数的多样性就获得了多样处理的灵活性。但是,由于{0,1}一进制数“连集”形式有且仅有一种 而且具有极端的多样,在同一个数中可出现一次以上的“连集”形式。由此造成同一个数的形式过于多样,难以把握,不便于控制,势必增加设备并且影响运算速度。因此,在一般情况下,有必要对{0,1}一进制数加以某种约束条件。这就产生了“全一进制”。
[0234] 在{0,1}一进制的正整数中,限定每一组“连集组数”只选取自个位开始,从右向左连续排列么元1的唯一的一种形态表达;高位上均为0,或以空位表示。例如:{十}数3={0,1}一进制数 (“/”表“或者”),限定为{十}3={0,1}一进制111。这样,每一组“连集组数”中的重复数均被删除,只剩下一个全是1的唯一形态,我们称为“全一数”。表达“全一数”的进制称之为“全一进制”。表三中,{0,1}一进制数最左边的形态,即为“全一进制”数。因此,“全一进制”可以是加特定约束条件的{0,1}一进制。
[0235] 在《数制理论》的“位值制数制”中,定义数中的空位表示具有隐含的“空位0”;在其数元集中,“空位”是一种特殊的数元,称为“空位元”。简称为“空元”。因此,“全一进制”可以从不含0普通Q进制{不含0,Q}中的{1}一进制获得;故可以定义“全一进制”为{1}一进制,以符号{一}来表示。当考虑到正负整数时,可以将该全一进制数的正负符号,分配到该数的各位上去,从而构造各位均带相同符号的全一进制数。“全一进制”还可以从不含0增一进制中的“{1,1}一进制”,加约束条件获得。约束条件为该进制数,必须各位上符号均相同;此外,还可以从其它混数进制获得。
[0236] 2.2全一码
[0237] 全一进制显然具有如下优缺点。优点:①运算速度可能快。“传送”代替了“翻转”。②多重运算时,不需要二二求和,只需要反复先“对冲”后“划Q”即可得结果。这就 可能加快总体运算速度。③与{Q}转换方便;缺点:①“字长”太长,位数多。(当取可变字长时,其平均字长仅为一半。)②荷载信息量太小。③由于存在“字长”及“信息量”的严重缺陷,从而大大降低了总体运算速度。因此,根据全一进制的优缺点,扬长避短,以全一进制数来编码各种混数进制数是合适的。以“全一进制”数来编码,称为“全一编码”。“全一编码”中采用的“全一数”,称为“全一码”。表五,显示出正数全一码一位,编码{二}数元的情况。由表五可见,正数全一码一位编码的{二}数,即为{二}数本身。表六,显示出正数全一码
九位,编码{十}数元的情况。由表六可见,全一码九位编码的{十}数,码长增加至9倍。
(当取可变码长时,其平均码长仅为5倍。)例如:{十}23=全一码11,111。对于各种混
数进制数,均可以全一码来编码。
[0238] -位全-码 {二} 九位全--码 {十}
[0239] 0 0 00---0 0
[0240] 1 1 00---1 1
[0241] 00---11 2
[0242] . . . .
[0243] :: : :
[0244] 表五
[0245] 111111111 9
[0246] 表六
[0247] 2.3全一码的计算。
[0248] 全一码的计算非常简单。n个数加法仅为n个数中1或1的不重复排列,称为“排1”。以二数加法为例,如11+111=11111。特别是,在各种混数进制的数字工程中,仅仅只需反复先“对冲”后“划Q”,就能获得各种混数进制数的运算结果。当最终结果需要输出时,才将以全一码编码的各种混数进制数,转换成{Q}或{十}数输出。
[0249] 2.4全一码的应用。
[0250] 全一码主要应用于对{Q}数及各种混数进制数进行编码。特别是,
[0251] ①采用全一码九位编码{十}数,可以实现普通十进制{十}、全一码、进位行计算机和笔算工程及算盘。
[0252] ②采用全一码五位编码{十△}数,可以实现增十进制{十△}、全一码、进位行计算机和笔算工程及算盘。
[0253] ③采用全一码编码各种混数进制数,可以实现各种混数进制、全一码、进位行计算机和笔算工程及算盘。
[0254] ④采用全一码来编码{十}或{十△}数或各种混数进制数,再以“正负码”来二次编码,可以实现又一种算盘的新技术方案。
[0255] 第四部分增十进制{十△}、全一码、进位行计算机
[0256] (本部分为前面“第二部分增Q进制、进位行计算机”的主要典型情况。)
[0257] (一)人类历史中,{十}计算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均是其他数制所不能比拟的。人类长期历史文化的底蕴与沉积,使得{十}具有牢不可破的至尊地位。因此,增十进制{十△ △}计算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为此,本部分将增十进制{十 }、全一码、进位行计算机特别列出。
[0258] (三)该计算机的运算采用增十进制{十△}的《增进方法ZJF》。混数进制运算可为前述四种方案之一。这里,采用方案二来展示;该方案的步骤,则可采用前述第一种或第二种或第三种步骤。这里,采用第三种步骤来展示。
[0259] (三)增十进制{十△}、全一码、进位行计算机,是全一码五位来编码的{十△}计算机。其全一码编译可以定码长或变码长;本发明计算机中,采用定码长来展示。这时,在运算及其控制中采用{1,0,1}三态进行。计算机中所采用的元器件为三值元器件;或者常取二值元器件。当采用二值元器件时,其中1、1的正负号以一位{二}数表示,其权为0。即,以二位{二}数编码{1,0,1}三态。
[0260] (四)增十进制{十△}、全一码、进位行电子计算机总逻辑框图,如图1所示。增△ △十进制{十 }、全一码、进位行电子计算机中,{十 }数以全一码五位来编码输入及最终输出转换为普通十进制数。
[0261] 当采用{十△}运算时,运算器的输入需要将{十}数转换为{十△}数。本发明中,均采用2K个增Q进制数来展示。当采用全一码编码时,只要将这些增十进制数的各位正负符号,分配到相应这些数全一码的每一位上去。另一方面,在运算器的输出,一般中间△ △
过程不必要将{十 }数转换为{十}数。只有在需要输出最终结果时,才将{十 }数转

换为{十}数(实质是仅将纯{十 }数转换为{十}数)。这时,本发明的计算机在“运

算”的输出界面上,只需加上特别简单的全一码编码的{十 }转换到{十}的译码器即可。
这一点在技术上不存在任何困难。原则上,本发明计算机相应的外存及输入输出端,与现有{十}电子计算机完全一样(包括程序在内)。
[0262] (五)增十进制{十△}、全一码、进位行电子计算机系统中,采用“多重运算器”。例如,采用“八重运算器”。所谓“八重运算器”,即将8个数放入8个寄存器中,一次性完成t
加减运算。设多重数为2K,则2K=2 较合适(t为正整数)。其中,较实用的可能是2K=
8、16、256、1024、4096等。同时,乘法本质上原来就是连续加法,除法本质上原来就是连续减法。因此,在乘除中,本发明的计算机亦可运用多重加减来处理。
[0263] (六)增十进制{十△}、全一码、进位行电子计算机采用“对冲”及“划十”逻辑。其对2K个数中的n个数进行求和运算时,如果在某一位上,其中n个运算数的“按位和”为零,但产生进位m(与n个数的和数符号一致);n为≥2的整数,m为整数;进位放入下一运算层或本运算层尚未运算过的,任一数据行相邻高位上的空位或0位处;然后,将n个运算数的某位均以逻辑方式置“0”,不再参加以后的运算;这称为“划Q”;“划Q”中m=0时,称为“对冲”;或者,不采用“对冲”及“划Q”。典型的“对冲”及“划十”为,对冲采用n=2,m=0;划Q采用n=Q,m=±1。其逻辑线路,见图4和图5。
[0264] 2K重运算器中采用所谓“二维运算”。即,在数的各位上同时进行运算;并且每一位上各数,亦同时进行先“对冲”、后“划Q”、再“累加”。当下一个运算层指令到达时,将进位数与“按位和”数再进行相加;如此重复,直至运算层中,运算后仅获得一个数为止。最后,再经累加器∑i输出所求和数;当采用全一码编码时,如采用上述“二维运算”,则称为“三△维运算”。相应的运算器,则称为“三维运算器”。特别是,在{十 }全一码、进位行电子计算机中,仅仅只需反复先“对冲”、后“划十”,就能获得运算结果。当最终结果需要输出时,△
才将全一码编码的{十 }数转换成{十}数输出。
[0265] 小结:
[0266] 一、增十进制{十△}、全一码、进位行计算机,是增十进制{十△}的计算机,是《增进方法ZJF》计算机。
[0267] 二、本发明的增十进制{十△}、全一码、进位行计算机,使 基于其他原理上的各种电子计算机,包括“超导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等的运算速度大大提高。以八重运算器为例,粗略地估算将使运算速度提高五倍以上。也就是说,原20万次/s的提高到100万次/s左右;原20亿次/s的提高到100亿次/s左右。当2K增大时,则运算速度
还将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