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酰胺类抗生素及其制备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0510075614.7

文献号 : CN1872854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姬志勤吴文君龙建友师宝君祁志军胡兆农

申请人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药研究所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抗生素——秦岭霉素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的秦岭霉素属于内酰胺类化合物,具有如下图所示的分子结构,其产生菌分类命名为秦岭链霉菌(Streptomycesqinlingnensis sp.nov),于2005年5月30日保藏于“中国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其保藏登记号为:CGMCC NO.1831。本发明的秦岭霉素的制备方法包括种子培养和液体发酵,发酵液经过滤后大孔吸附树脂吸附,甲醇洗脱,再经硅胶柱层析可得秦岭霉素粗结晶。经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纯化可得纯品。本发明的秦岭霉素具有广谱抗菌性,对多种病原细菌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优于对照药剂青霉素。

权利要求 :

1.一种内酰胺类抗生素,其特征在于该抗生素具有如下的分子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抗生素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步骤:(1)发酵菌株:菌株的分类命名为秦岭链霉菌(Streptomyces qinlingnensis sp.nov),于

2005年5月30日保藏于“中国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其保藏登记号为:CGMCC NO.1381;

(2)斜面培养:培养基配方为:可溶性淀粉20g,KNO3 1g,K2HPO40.5g,MgSO4·7H2O 0.5g,FeSO4·7H2O 0.01g,琼脂20g,蒸馏水1000ml,pH值7.2~7.4,于5

1×10Pa下灭菌30min,接菌后在28~32℃下培养4d;

(3)种子培养: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5~10g,可溶性淀粉5~10g,牛肉膏5~

10g,蛋白胨10~18g,氯化钠5~8g,蒸馏水1000ml,pH值7.2,用250ml的三角瓶每瓶分装100ml,然后用1ml无菌水将斜面的秦岭链霉菌孢子洗下并制成孢子悬浮液,使

6 7

其浓度为1×10 ~1×10 个/ml,每瓶加1ml孢子悬浮液,置于摇床上28~32℃培养

24~36h;

(4)发酵:采用液体摇瓶发酵,培养基配方为:小米10~30g加蒸馏水1000ml煮沸15min后滤去米粒,加入葡萄糖15~30g,碳酸钙2~15g,氯化钠5~12g,蛋白胨5

5~15g,pH值7.2~7.4,于1×10Pa下灭菌30min,分装于250ml三角瓶,每瓶20~

100ml,接种量的体积百分比为10%,摇床转速150~240r/min,28~32℃振荡培养4~

5d;

(5)发酵液处理:发酵液经100~200目筛网过滤后,用HPD-600大孔吸附树脂吸附,甲醇洗脱;将甲醇洗脱液浓缩,进行硅胶柱层析:以三氯甲烷∶甲醇=9∶1、

8∶2、7∶3、6∶4和纯甲醇五种洗脱液进行梯度洗脱,收集三氯甲烷∶甲醇=8∶2的馏分,浓缩后放置过夜,析出内酰胺抗生素的粗结晶;将上述粗结晶用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纯化,得到权利要求1的内酰胺抗生素的纯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化合物在制备治疗金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沙门氏菌或大肠杆菌感染药物的用途。

说明书 :

一种内酰胺类抗生素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抗生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内酰胺类抗生素及其制备方法背景技术
[0002]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临床中常用的抗生素。 它们以其抗菌谱广,抗菌效果明显,疗效确定而广泛使用。 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由于长期广泛使用,导致很多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等对现有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了明显的抗药性,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开发新的抗生素,特别是具有全新分子结构的抗生素。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内酰胺类抗生素,它具有全新的分子结构,而且对多种病原细菌具有很高的抑制活性。
[0004]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制备方法。
[0005]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 一种内酰胺类抗生素,命名为秦岭霉素,具有如下的分子结构
[0007]
[0008] 该抗生素的制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0009] 1.发酵
[0010] (1)发酵菌种:发酵菌种的分类命名为秦岭链霉菌(Streptomyces qinlingnensis sp.nov),于2005年5月30日保藏于“中国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其保藏登记号为:CGMCC NO.1381。
[0011] (2)斜面培养:采用高氏一号培养基(可溶性淀粉20g,KNO3 1g,K2HPO4 0.5g,MgSO4·7H2O0.5g,FeSO4·7H2O 0.01g,琼脂20g,蒸馏水1000ml,pH值7.2~7.4)于1×105Pa下灭菌30min,接菌后在28~32℃下培养4d;
[0012] (3)种子培养培养基(葡萄糖5~10g,可溶性淀粉5~10g,牛肉膏5~10g,蛋白胨10~18g,氯化钠5~8g,蒸馏水1000ml,pH值7.2),用250ml的三角瓶每瓶分装100ml,然后用1ml无菌水将斜面的秦岭链霉菌孢子洗下并制成孢子悬浮液,使其浓度为1×106~1×107个/ml。 每瓶加1ml孢子悬浮液,置于摇床上28~32℃培养24~36h;
[0013] (4)发酵采用液体摇瓶发酵,培养基(小米10~30g加蒸馏水1000ml煮沸15min后滤去米粒,加入葡萄糖15~30g,碳酸钙2~15g,氯化钠5~12g,蛋白胨5~15g,pH值7.2~7.4)于1×105Pa下灭菌30min,分装于250ml三角瓶,每瓶20~100ml。 接种量10%(V/V),摇床转速150~240r/min,28~32℃振荡培养4~5d。
[0014] 2发酵液处理
[0015] (1)发酵液经100~200目筛网过滤后,用HPD-600大孔吸附树脂吸附,甲醇洗脱;
[0016] (2)将甲醇洗脱液浓缩,进行硅胶柱层析:以三氯甲烷∶甲醇=9∶1、8∶2、7∶3、6∶4和纯甲醇五种洗脱液进行梯度洗脱,收集三氯甲烷∶甲醇=8∶2的馏分,浓缩后放置过夜,析出一种β-内酰胺抗生素的粗结晶;
[0017] (3)将上述粗结晶用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纯化,得到本发明的β-内酰胺抗生素的纯品。
[0018]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下述优点
[0019] 1本发明的抗生素是国内外未报道过的新化合物,而且具有全新的分子结构。现有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和头孢霉素类,前者是一个四元杂环并联一个五元杂环,后者是一个四元杂环并联一个六元杂环,二者在杂环的同一位置都有一个羧基,而本发明的抗生素是由一个四元环并联一个七元环组成,不含羧基,也不含其它取代基。
[0020] 2本发明的抗生素具有广谱抗菌性,抗菌活性明显优于青霉素。
[0021] 3本发明的抗生素,其生产原料廉价易得,发酵及后处理工艺相对简单。

附图说明

[0022] 图1秦岭霉素紫外光谱图
[0023] 图2秦岭霉素红外光谱图
[0024] 图3秦岭霉素高分辨质谱图
[0025] 图4秦岭霉素1H NMR谱图
[0026] 图5秦岭霉素13C NMR谱图
[0027] 图6秦岭霉素gCOSY谱图
[0028] 图7秦岭霉素gHSQC谱图
[0029] 图8秦岭霉素Ghmbc谱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0]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详细说明。
[0031] 实施例1:化合物制备
[0032] 1发酵
[0033] (1)种子培养培养基(葡萄糖8g,可溶性淀粉8g,牛肉膏6g,蛋白胨15g,氯化钠5g,蒸馏水1000ml,pH值7.2),用250ml的三角瓶每瓶分装100ml,然后用1ml无菌6 7
水将斜面的秦岭链霉菌孢子洗下并制成孢子悬浮液,使其浓度为1×10 ~1×10 个/ml,每瓶加1ml孢子悬浮液,置于摇床上30±1℃培养24h;
[0034] (2)发酵采用液体摇瓶发酵,培养基(小米10g加蒸馏水1000ml煮沸15min后滤5
去米粒,加入葡萄糖15g,碳酸钙2g,氯化钠5g,蛋白胨5g,pH值7.2)于1×10Pa下灭菌30min,分装于250ml三角瓶,每瓶50ml。 接种量10%(V/V),摇床转速210r/min,
30±1℃振荡培养4d。
[0035] 2化合物的分离
[0036] 50L发酵液经200目筛网过滤,用5kg HPD-600大孔吸附树脂静态吸附3h,将吸附饱和的大孔吸附树脂装入15cm(内径)×200cm(高)的玻璃柱中,用甲醇洗脱,流速-1为50ml·min ,洗脱总体积约20L;浓缩甲醇洗脱液,得到褐色油状物约50g。将所得褐色油状物上硅胶柱(粒径200~300目)进行层析,以三氯甲烷∶甲醇=9∶1、8∶2、
7∶3、6∶4和纯甲醇五种洗脱液进行梯度洗脱,收集三氯甲烷∶甲醇=8∶2的馏分,浓缩后放置过夜,析出一种β-内酰胺抗生素的粗结晶1.65g;将该粗结晶以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纯化,得到本发明的β-内酰胺抗生素纯品0.546g,其中制备液相色谱条件如下:
[0037] 色谱柱:Hypersil C18,15μm,6cm(内径)×300cm(高);
[0038] 流动相:甲醇+水=75+25(V/V);
[0039] 流速:60ml/min;
[0040] 检测波长:230nm。
[0041] 3结构鉴定
[0042] 化合物1
[0043] 物态:白色结晶
[0044] 熔点:196℃;
[0045] 元素分析:N 17.91%,C 54.78%,H 5.55%,O 21.76%;
[0046] 分子量:154.0741;
[0047] 分子式:C7H10N2O2;
[0048] (1)化合物的UVmax为222nm,说明分子中存在内酯或内酰胺结构;从红外光谱-1图中可观察到内酰胺的特征吸收峰1636.38cm ,提示化合物为一内酰胺。
[0049] (2)从FAB-MS谱图上可观测到m/z 155[M+H]+,309[2M+H]+峰,说明化合物的+分子量应为154。 高分辨质谱测得m/z 155[M+H] 为154.1219(计算值为154.0741),说明其分子式为C7H10N2O2,不饱和度为4。
[0050] (3)化合物的1H NMR显示存在9个质子(CD3OD,400MHz,δ:4.24(m,1H),4.10(dd,J=16.8,3Hz,1H),3.73(d,J=16.8Hz,1H),3.53(m,2H),2.30(m,1H),
1.89-2.05(m,3H)),表明还有一个活泼质子存在,因使用氘代甲醇为溶剂而未观测到。
13C NMR显示了7条谱线(100MHz,δ:171.9,166.4,59.8,47.0,46.3,29.4,23.3),与分子式吻合,DEPT表明171.9和166.4是两个季碳,它们是酯或酰胺的羰基,59.8的碳是一个叔碳,其余4个均为仲碳,这样共有9个与碳相连的质子,与1H NMR结果一致。GCOSY显示4.24的质子与4.10的质子相关,而4.10的质子又与3.73的质子相关,而在gHSQC谱中4.10的质子和3.73的质子同时与47.0的碳原子相关,说明它们是两个同碳质子。4.24的质子还与2.30和2.00处的质子相关,而他们又同时与29.4的碳原子相关,说明它们也是两个同碳质子。 在gHSQC谱中,4.24的质子与59.8的碳原子相关,
3.53的质子与46.3的碳原子相关,而1.89-2.05处的另两个质子与23.3的碳原子相关,且
3.53的质子与1.89-2.05处的另两个质子彼此相关,说明它们是两个相邻的碳原子上的质子,因此尚有两个羰基碳的信号未能指认。 由于分子中只有两个氧原子并构成结构中的两个羰基,所以不可能成酯(13C NMR中无80-60间的信号证实推断是正确的),唯一的可能是分子中存在两个酰胺基团。 再根据不饱和度为4的事实,说明分子必须存在两个环才能满足要求。 由于只有一个活泼质子,说明一个酰胺氮原子上无质子,与两个取代基相连,在这种分子相对简单的化合物中只有形成β-内酰胺才能满足此条件,而另一个酰胺氮原子与一个取代基相连。 其GCOSY谱中4.24的叔碳质子与4.10的质子相关,而
4.10的质子又与3.73的质子相关。在gHMBC谱中,166.4的羰基与4.24的叔碳质子以及
2.00的质子相关,171.9的羰基与4.10和3.73的两个同碳质子相关,从而证实166.4的羰基是β-内酰胺的四元环酰胺羰基,171.9的羰基则是另一个酰胺羰基。 同时在gHMBC谱中,还观测到59.8的碳原子与2.00和2.30的质子相关,47.0的碳原子与4.24的叔碳质子相关,46.3的碳原子与1.89-2.05处的两个质子相关,29.4的碳原子与相关4.24的叔碳质子相关,以及23.3的碳原子与3.53的两个质子相关,从而证实了化合物1具有下面的分子结构,命名为秦岭霉素。
[0051]
[0052] 实施例2:抗菌活性测定
[0053] 1.秦岭霉素对常见细菌的抗菌活性测定
[0054] 秦岭霉素抗菌活性测定采用管碟法。 底层培养基为2%的琼脂培养基,上层培养基为牛肉浸膏培养基。在每个培养皿中加入10ml底层培养基,冷凝后再将已融化冷至45℃左右的上层培养基(加入供试细菌)倒入已凝固的底层培养基表面,待冷凝后,放置牛津杯。 在每个牛津杯中加入秦岭霉素药液0.2ml,每处理重复3次,清水作对照。 在
26±1℃温箱中培养24h,测定抑菌圈直径。 结果如表1所示:
[0055] 表1秦岭霉素的抗菌活性
[0056]
[0057] 从表1可以看出,秦岭霉素无论是对革兰氏阳性菌(金色葡萄球菌、链球菌、蜡状芽孢杆菌),还是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在-1200mg·L 浓度下,抑菌圈直径在18.9~28.5mm之间。
[0058] 2.秦岭霉素和青霉素对蜡状芽孢杆菌的抗菌活性比较
[0059] 采用管碟法(方法同上),结果如表2所示:
[0060] 表2秦岭霉素和青霉素对蜡状芽孢杆菌的抗菌活性比较
[0061]
[0062] 在供试浓度范围内,抑菌圈半径的平方与浓度的对数值呈直线函数关系。 以浓度对数值(x)为自变量,以抑菌圈半径的平方值(y)为依变量,从表2数据分别求出两种抗生素的回归方程:
[0063] y(秦岭霉素)=81.024x-74.949 (r=0.9674)
[0064] y(青霉素)=82.778x-106.24 (r=0.9894)
[0065] 若要使抑菌圈直径达到15mm,带入上面方程,可求出秦岭霉素的浓度需要-1 -1144.29mg·L ,青霉素的浓度需要310.09mg·L 。 这表明,对蜡状芽孢杆菌,秦岭霉素的抗菌活性是青霉素的21.5倍。
[0066] 3.秦岭霉素和青霉素对金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比较
[0067] 采用管碟法(方法同上),结果如表3所示:
[0068] 表3 秦岭霉素和青霉素对金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比较
[0069]
[0070] 在供试浓度范围内,抑菌圈半径的平方与浓度的对数值呈直线函数关系。 以浓度对数值(x)为自变量,以抑菌圈半径的平方值(y)为依变量,从表3数据分别求出两种抗生素的回归方程:
[0071] y(秦岭霉素)=134.02x-142.20 (r=0.9632)
[0072] y(青霉素)=127.36x-209.56 (r=0.9913)
[0073] 若要使抑菌圈直径达到15mm,带入上面方程,可求出秦岭霉素的浓度需要64.14mg·L-1,青霉素的浓度需要269.52mg·L-1。 这表明,对金色葡萄球菌,秦岭霉素的抗菌活性是青霉素的4.21倍。
[0074] 4.秦岭霉素和青霉素对大肠杆菌的抗菌活性比较
[0075] 采用管碟法(方法同上),结果如表4所示:
[0076] 表4秦岭霉素和青霉素对大肠杆菌的抗菌活性比较
[0077]
[0078] 在供试浓度范围内,抑菌圈半径的平方与浓度的对数值呈直线函数关系。 以浓度对数值(x)为自变量,以抑菌圈半径的平方值(y)为依变量,从表4数据分别求出两种抗生素的回归方程:
[0079] y(秦岭霉素)=85.19x-110.63 (r=0.9508)
[0080] y(青霉素)=75.38x-126.18 (r=0.9488)
[0081] 若要使抑菌圈直径达到15mm,带入上面方程,可求出秦岭霉素的浓度需要-1 -1296.81mg·L ,青霉素的浓度需要1001.31mg·L 。 这表明,对大肠杆菌,秦岭霉素的抗菌活性是青霉素的3.37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