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的散热器框架支撑结构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0610084102.1

文献号 : CN1876423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藤井宏树影山泰纪辻诚一中山伸之

申请人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摘要 :

本发明的汽车的散热器框架支撑结构,其中左右凸缘部件(3)分别设置有延伸部(46);保险杠加强件(5)设置有,第1支撑部(35),用于支撑由散热器框架(6)的侧框部(22)的前面部所构成的第1部位(30);第2支撑部(45),由凸缘部件(3)的延伸部(46)构成,用于支撑散热器框架(6)的侧框部(22)的第1部位(30)以外的第2部位(40)。采用上述结构,可有效地利用为了连接左右的碰撞盒(4)而设置在左右前纵梁上的左右凸缘部件,通过将散热器框架的各侧框部的两个不同部位支撑在保险杠加强件和凸缘部件上,可确实可靠地提高散热器框架的支撑刚性。

权利要求 :

1.一种汽车的散热器框架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左右前纵梁;

自上述前纵梁的前部向前方延伸的左右的碰撞盒;

与上述碰撞盒的后端接合且与上述前纵梁紧固的凸缘部件;

与上述碰撞盒的前端部连接的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保险杠加强件;

设置于上述保险杠加强件的后方,且由上框部、下框部及左右的侧框部构成的“口”状散热器框架;

设置在上述保险杠加强件上,用于支撑上述散热器框架的侧框部的前面部的第1支撑部;

由凸缘部件的延伸部一体构成,用于支撑上述散热器框架的侧框部的前面部位以外的规定部位的第2支撑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散热器框架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规定部位,由从上述散热器框架的侧框部向侧方突出的突出部构成,上述第2支撑部,具有相对于上述凸缘部件向前方或后方延伸的水平支撑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的散热器框架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散热器框架的侧框部的前面部,沿前后方向紧固于第1支撑部,上述规定部位,沿上下方向紧固于第2支撑部。

4.根据权利要求1~3的任一项所述的汽车的散热器框架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支撑部比第1支撑部更位于上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的散热器框架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凸缘部件的延伸部,设置在凸缘部件的上端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散热器框架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规定部位,在有超过规定值且方向向后的负荷作用于散热器框架时,可与第2支撑部脱离。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散热器框架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保险杠加强件,设置有加强该保险杠加强件中连接碰撞盒的部位的加强部件,上述加强部件,设置有一对上下相隔一定距离且构成上述第1支撑部的垂直延伸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的散热器框架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加强部件,与保险杠加强件的上壁及下壁接合。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散热器框架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保险杠加强件,直接与碰撞盒的前端部接合,并设置有邻接于上述碰撞盒的支架,上述支架,设置有一对上下相隔规定距离且构成第1支撑部的垂直延伸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汽车的散热器框架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支架的车宽方向的一端部形成有向前方突出的突出片,上述散热器框架的侧框部,设置有与上述突出片卡合以限制散热器框架沿车宽方向移动的限制部。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的散热器框架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散热器框架的前面部的上侧部分,形成有向前方突出的被卡止部,该被卡止部可通过第1支撑部的上端部而予以卡止。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散热器框架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支撑部,形成有上下方向的定位孔,上述规定部位,设置有与上述定位孔卡合且向下方突出的定位销。

说明书 :

汽车的散热器框架支撑结构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将散热器框架支撑在汽车的车身前部的散热器框架支撑结构。

背景技术

[0002] 通常,汽车上设置有安装散热器或冷凝器等的散热器框架(shroud),该散热器框架具有上框部,下框部和左右的侧框部,呈“口”状(矩形框状),并且设置在前保险杠的后侧附近,支撑于车身前部。近年来,通过可吸收碰撞能量的左右的碰撞盒(crash can)将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保险杠加强件(bumper reinforcement)连接于车身前部的左右前纵梁的前端部的结构成为主流。
[0003] 作为将散热器框架支撑于车身前部的结构,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2240744号)中,公开了一种,设置有左右一对车身紧固部且该车身紧固部与散热器框架的左右侧框部形成为一体,同时该车身紧固部被紧固于左右前纵梁的前端的技术,特别是,在该专利文献1的第2实施方式中,对车身紧固的部位由与前纵梁的前端部连接的碰撞盒的后端凸缘部的延伸部分所构成,该后端凸缘部件的延伸部分与散热器框架的侧框部前后配置,并通过螺栓沿前后方向予以固定。
[0004]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7-172345号)中,公开了一种在连接于左右前纵梁的前端部的保险杠加强件上设置有一对支柱(stay),通过螺栓使散热器框架的左右侧框部沿前后方向紧固于该支柱的技术。可是,如上所述,由于散热器框架安装有散热器或冷凝器等,因而其全体的重量很大,因此有必要将散热器框架确实可靠地安装并支撑于车身前部,为此,通常还需另外设置将散热器框架连接支撑在车身前部的多个支架等支撑部件。
[0005] 如专利文献1所述,当散热器框架在一定程度上位于后方位置时,使碰撞盒的后端的凸缘(flange)向车辆内侧延伸,然后使该延伸部件支撑散热器框架的侧框部的前面部,同时在散热器框架的侧框部的侧面上部设置向外方及后方延伸的侧部支柱,通过使该侧部支柱支撑在护板(apron panel)等车身侧部部件上,可使散热器框架的各侧框部在多个的不同部位得到支撑。
[0006] 另外,当如专利文献2那样,将散热器框架大致设置在紧接在保险杠加强件后方的位置时,散热器框架的侧框部的前面部可通过保险杠加强件予以支撑,但是从散热器框架的侧框部到护板等车身侧部部件之间的距离则变长,因此在散热器框架的侧框部的侧面设置专利文献1的侧支柱以在确保支撑刚性的基础上使车身侧部部件予以支撑的方法将难以实现。特别是对于前照灯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车辆,其护板的前端位于较为后方的位置,因此上述问题更显突出。

发明内容

[0007]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器框架设置于保险杠加强件的后侧附近的车辆所使用的汽车散热器框架支撑结构,将散热器框架的侧框部的前面部支撑在保险杠加强件上,同时可有效地利用为了连接左右的碰撞盒而设置在左右前纵梁上的左右凸缘部件,通过将散热器框架的侧框部的上述前面部以外的规定部位支撑在该凸缘部件的延伸部上,可确实可靠地提高散热器框架的支撑刚性,由此可确实可靠地使散热器框架安装在车身前部,并可减少用于安装该散热器框架的部件个数,从而改善散热器框架对车身前部的安装性能。
[0008]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汽车散热器框架支撑结构,包括:左右前纵梁;自该前纵梁前部向前方延伸的左右的碰撞盒;与该碰撞盒的后端接合且与上述前纵梁紧固的凸缘部件;在上述碰撞盒的前端部连接的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保险杠加强件;设置于该保险杠加强件的后方,且由上框部、下框部以及左右的侧框部构成的“口”状散热器框架;设置在上述保险杠加强件上,用于支撑上述散热器框架的侧框部的前面部的第1支撑部;由分别设置在上述左右的凸缘部件的延伸部予以构成、用于支撑上述散热器框架的侧框部的前面部位以外的规定部位的第2支撑部。
[0009] 在上述散热器框架支撑结构中,左右的凸缘部件分别设置有延伸部,散热器框架的侧框部的前面部被保险杠加强件的第1支撑部所支撑,散热器框架的侧框部的前面部以外的规定部位由凸缘部件的延伸部所构成的第2支撑部支撑,从而散热器框架被安装在车身的前部。另外,碰撞盒经凸缘部件确实可靠地接合于前纵梁的前端部,通过有效地利用该凸缘部件,散热器框架的各侧框部的两处不同部位能确实可靠地被保险杠加强件和凸缘部件所支撑,因而散热器框架的支撑强度被提高,散热器框架可确实可靠地安装在车身前部。
[0010] 在上述汽车散热器框架支撑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规定部位可由从散热器框架的侧框部的向侧方突出的突出部构成,上述第2支撑部可具有相对于凸缘部件向前方或后方延伸的水平支撑面。
[0011] 采用上述的汽车散热器框架支撑结构,在对车身前部组装散热器框架时,由于可使突出部暂时载置于水平支撑面上,因此,可改善散热器框架对车身前部的安装性能,使上述规定部位不与凸缘部件发生干涉即可确实可靠地安装在第2支撑部,并且由于可在第2支撑部对上述规定部位以载置的状态予以支撑,因此,可提高对包括散热器框架在内的散热器或冷凝器等的大重量部件的支撑可靠性,确实可靠地提高散热器框架的支撑刚性。
[0012] 在上述汽车散热器框架支撑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散热器框架的侧框部的前面部沿前后方向紧固于第1支撑部,上述规定部位沿上下方向紧固于第2支撑部。
[0013] 采用上述的汽车散热器框架支撑结构,可提高散热器框架应对从各方向作用于其自身的作用力的支撑刚性。
[0014] 在上述汽车散热器框架支撑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第2支撑部比第1支撑部更位于上方。
[0015] 采用上述的汽车散热器框架支撑结构,可防止车辆发生碰撞时散热器框架沿前后方向产生倾倒,并且通过适当地扩大第1、第2支撑部之间的上下间隔,可使散热器框架对车身前部的安装不产生影响,提高防止上述倾倒的效果。
[0016] 在上述汽车散热器框架支撑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凸缘部件的延伸部设置在凸缘部件的上端部。
[0017] 采用上述汽车散热器框架支撑结构,可抑制延伸部件的延伸长度,从而可抑制凸缘部件的重量增加,在上下方向上分隔第1,第2支撑部。
[0018] 在上述汽车散热器框架支撑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规定部位,在有超过规定值的方向向后的负荷作用于散热器框架时,可与第2支撑部脱离。
[0019] 采用上述汽车散热器框架支撑结构,当车辆发生碰撞时,保险杠加强件后退而使碰撞盒变形,由于上述规定部位脱离第2支撑部,容许保险杠加强件后退,因此,可最大限度地防止散热器框架等的损害,同时可确实可靠地发挥碰撞盒通过变形来吸收能量的功能。
[0020] 在上述的汽车散热器框架支撑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保险杠加强件设置有加强该保险杠加强件中连接碰撞盒的部位的加强部件,该加强部件设有一对上下相隔规定距离的构成上述第1支撑部的垂直延伸部。
[0021] 采用上述汽车散热器框架支撑结构,可确实可靠地提高保险杠加强件的第1支撑部支撑散热器框架的前面部的支撑刚性,并且可提高保险杠加强件的刚性以及保险杠加强件与碰撞盒的接合强度。
[0022] 在上述汽车散热器框架支撑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加强部件与保险杠加强件的上壁及下壁接合。
[0023] 采用上述汽车散热器框架支撑结构,可使加强部件确实可靠地安装在保险杠加强件上,从而可提高保险杠加强件的强度和刚性。
[0024] 在上述汽车散热器框架支撑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保险杠加强件直接与碰撞盒的前端部接合,并设置有邻接于该碰撞盒的支架,该支架设置有一对上下相隔规定距离且构成第1支撑部的垂直延伸部。
[0025] 采用上述汽车散热器框架支撑结构,可使碰撞盒与保险杠加强件之间的连接结构简单化,提高保险杠加强件的刚性,在车辆发生碰撞时使碰撞盒易于产生适当的变形从而使其发挥预期的吸收能量的功能。
[0026] 在上述汽车散热器框架支撑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支架的车宽方向的一端部形成有向前方突出的突出片,散热器框架的侧框部设置有与上述突出片卡合以限制该散热器框架沿车宽方向移动的限制部。
[0027] 采用上述汽车散热器框架支撑结构,当车辆碰撞造成散热器框架沿车宽方向移动时,通过突出片与限制部的卡合可限制散热器框架沿车宽方向移动,以防止因散热器框架与碰撞盒发生无谓的碰撞而损坏该碰撞盒,从而可防止碰撞盒的能量吸收功能的低下。
[0028] 在上述汽车散热器框架支撑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散热器框架的前面部的上侧部分形成有向前方突出的被卡止部,该被卡止部可通过位于上侧的垂直延伸部的上端部而予以卡止。
[0029] 采用上述汽车散热器框架支撑结构,当对车身前部安装散热器框架时,在上述规定部位暂时载置于第2支撑部的状态下,由于可通过上侧的垂直延伸部的上端部卡止被卡止部,以防止散热器框架向前方倾倒,因此可改善散热器框架对车身前部的安装性能。
[0030] 在上述汽车散热器框架支撑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第2支撑部形成有上下方向的定位孔,上述规定部位设置有与该定位孔卡合且向下方突出的定位销。
[0031] 采用上述汽车散热器框架支撑结构,当对车身前部组装散热器框架时,在上述规定部位暂时载置于第2支撑部的状态下,通过定位销与定位孔的卡合,可使散热器框架予以定位,从而可改善散热器框架对车身前部的组装性能。

附图说明

[0032] 图1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身前部和散热器框架的立体图。
[0033] 图2是图1中II-II线的剖视图;
[0034] 图3是图1中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0035] 图4是从前侧所看到的车身前部和散热器框架支撑结构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0036] 图5是从后侧所看到的车身前部和散热器框架支持结构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0037] 图6是图3中VI-VI线的剖视图;
[0038] 图7是图3中VII-VII线的剖视图;
[0039] 图8是散热器框架的立体图;
[0040] 图9是涉及第2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和散热器框架支撑结构的主要部分的横剖视图;
[0041] 图10是从后侧所看到的车身前部和散热器框架支撑结构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0042] 图11是从后方所看到的散热器框架的左上半部分的立体图;
[0043] 图12是从后方所看到的散热器框架的右上半部分的立体图;
[0044] 图13是散热器框架支撑结构的左边主要部分的纵向剖视图;
[0045] 图14是散热器框架支撑结构的右边主要部分的纵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6] 第1实施方式
[0047] 如图1、图2所示,车身前部1,设置有左右一对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前纵梁2、2和左右一对碰撞盒4及保险杠加强件5,其中,上述左右一对碰撞盒4,分别通过左右一对凸缘部件3、3与上述前纵梁2、2的前端连接,并从前纵梁2、2向前方延伸;上述保险杠加强件5,沿车宽方向延伸且连接于上述碰撞盒4的前端部。呈“口”状(矩形框状)的合成树脂制的散热器框架6,被支撑安装在上述车身前部1。
[0048] 上述的一对前纵梁2、2,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在车宽方向相隔规定的距离而被设置,凸缘2a接合(焊接)在前纵梁2的前端部,凸缘部件3接合(焊接)在碰撞盒4的后端部,凸缘2a与凸缘部件3通过螺栓/螺母3a(参照图1,图3)予以接合,保险杠加强件5通过加强部件12接合在碰撞盒4的前端部。散热器框架,在正面视下,为呈“口”字状的垂直姿势,并被设置在位于一对碰撞盒4之间的保险杠加强件5的后侧附近(发动机室的前端部)。
[0049] 如图1~图7所示,凸缘部件3,相对于碰撞盒4的后端部呈向上下左右伸出的垂直板状,在该各凸缘部件3设有后述的第2支撑部45。碰撞盒4,呈方筒状,当车辆发生碰撞时,通过承受从前方经由保险杠加强件施加的碰撞负荷,产生压缩变形而溃缩,从而吸收碰撞能量,并具有可达到预期的能量吸收功能的形状尺寸。
[0050] 保险杠加强件5,有比一对前纵梁2、2之间的间隔更长的左右长度,其左右两端部分以稍微伸出于一对前纵梁2、2的左右两侧的状态而予以设置。该保险杠加强件5,具有在车宽方向较长的底板10及盖板(closing plate)11,该底板10与盖板11相接合而形成闭合剖面,底板10连接在碰撞盒4的前端而予以支撑。另外,也可在盖板11的前侧设置由发泡树脂等所构成的未在图中示出的碰撞能量吸收物质。
[0051] 底板10,具有后壁10a和上壁10b及下壁10c,纵向剖面呈向前方开放的“コ”状,上壁10b和下壁10c的前端部接合有盖板11的上下两缘部。保险杠加强件5,设置有一对用于加强底板10中连接有一对碰撞盒4的部位的加强部件12、12,各加强部件12设有第1支撑部35。
[0052] 加强部件12,具有由后板部13a和上板部13b及下板部13c构成且纵向剖面呈向前方开放的“コ”状的加强部件主部13,该加强部件主部13的上板部13b及下板部13c接合(焊接)在底板10的上壁10b及下壁10c,并且,该加强部件主部13的后板部13a接合(焊接)在底板10的后壁10a。然后,碰撞盒4的前端接合在加强部件主部13。
[0053] 如图1、图8所示,散热器框架6,包括上框部20和下框部21及左右一对侧框部22、22,该散热器框架安装有图示省略的散热器或冷凝器,散热器框架的各侧框部22设有第1部位30和第2部位40,上述第1部位30,通过设置于保险杠加强件5的加强部件12的第
1支撑部35予以支撑,上述第2部位40,通过凸缘部件3的第2支撑部45予以支撑。
[0054] 以下,就散热器框架6支撑在车身前部1的散热器框架支持结构作详细说明。
[0055] 如图1~图8所示,该散热器框架支撑结构中,左右一对凸缘部件3、3,分别设有延伸部46、46,由散热器框架6的侧框部22的前面部所构成的第1部位30,通过保险杠加强件5的各第1支撑部35予以支撑,而相当于散热器框架6的侧框部22的第1部位30以外的规定部位的第2部位40,则通过由各凸缘部件3的延伸部46构成的第2支撑部45予以支撑。
[0056] 第1部位30,设于散热器框架6的侧框部22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分,其上下长度是保险杠加强件5的上下长度的大约2倍,并且,在散热器框架6安装在车身前部1的状态下,向保险杠加强件5的上下两侧伸出。该第1部位30,形成有面向前方的纵向较长的垂直支撑面31,并且形成有位于该垂直支撑面31的上下一对螺栓孔32。散热器框架6的侧框部22的第1部位30的上侧部分,形成有突向前方的水平设置的檐状被卡止部30a。
[0057] 第1支撑部35,由设于加强部件12的上下相隔规定距离的上下一对垂直延伸部36、36所构成,各垂直延伸部36上形成有螺栓孔37。加强部件12,一体地形成有自加强部件主部13伸向车宽方向中心侧的伸出部38,该伸出部件38的上下两侧的部分形成为一对的垂直延伸部36、36,上侧的垂直延伸部36的上端部,可从下侧卡止于散热器框架6的被卡止部30a。另外,伸出部38,通过将其靠车宽方向中心侧的端部弯曲向前方而被加强。
[0058] 第1部位30的垂直支撑面31,与第1支撑部35的上下一对垂直延伸部36、36的后面予以面接触,在螺栓孔32、32与螺栓孔37、37的位置相一致的状态下,将上下一对螺栓39从前侧螺合于螺栓孔32、32、37、37,从而使第1部位30在前后方向紧固于第1支撑部
35。
[0059] 第2部位40,设于散热器框架6的侧框部22的上端部且位于第1部位30的上侧,具有突向与其车宽方向中心侧相反侧的侧方的突出部41。突出部41的下表面,形成为水平面,该突出部41,形成有扣接(hook)部42,该扣接部42形成自前方凹切形状的切槽42a。并且,突出部41,设有连结突出部41的后端部以及连结侧框部22中从该突出部41的后端部的内端向上侧延续的部分的正面视为三角形的加强壁部41a,通过该加强壁41a,突出部
41被加强。
[0060] 另外,第2支撑部45(延伸部46),设置在凸缘部件3的上端部且位于第1支撑部35的上侧,具有突向前方的突出支撑部47。突出支撑部47,其上表面形成有相对于凸缘部件3的主体向前方延伸的水平支撑面48,在该水平支撑面48上形成有螺栓孔49。
[0061] 第2部位40的突出部41的下表面与第2支撑部45的水平支撑面48予以面接触,突出部件41载置于突出支撑部47上而予以支撑,在扣接部42的切槽42a与螺栓孔49的位置一致的状态下,使螺栓50从上侧穿过切槽42a及螺栓孔49,并与预先焊接在第2支撑部45的突出支撑部47的下表面的螺母51螺合,从而使第2部位40在上下方向紧固于第2支撑部45。
[0062] 扣接部42的切槽42a,形成为自前侧凹切的形状,由于该扣接部42呈被夹持于螺栓50的头部和突出支撑部47之间的状态,因此,当有超过规定值的方向向后的负荷经保险杠加强件5作用于散热器框架6时,扣接部42后移而从螺栓50脱离,从而使第2部位40脱离第2支撑部45。
[0063] 在此,当对车身前部1组装散热器框架6时,在散热器框架6安装有冷凝器或散热器的状态下,或者在安装冷凝器或散热器之前,使散热器框架6从发动机室的上侧降至发动机室内,然后将散热器框架6的左右一对第2部位40的突出部41载置于左右一对凸缘部件3的第2支撑部45的突出支撑部47的水平支撑面48,以作暂置。
[0064] 此时,散热器框架6的左右一对被卡止部30a被左右一对第1支撑部35的上侧的垂直延伸部36的上端部卡止,从而使散热器框架6保持水平姿势,在此状态下,根据需要前后左右移动散热器框架6,使其相对车身前部1正确地定位后,如上所述,将第1部位30紧固在第1支撑部35以予以支撑,以及将第2部位40紧固在第2支撑部45以予以支撑,另外,若有必要,也可通过将上述部位以外的部位适当地固定于车身前部1,以使散热器框架6安装到车身前部1。
[0065] 采用上面所说明的散热器框架支撑结构可获取如下的作用效果。
[0066] 通过左右的凸缘部件3可确实可靠地使左右的碰撞盒4连接于左右的前纵梁2,可在保险杠加强件5的第1支撑部35,支撑散热器框架6的侧框部22的第1部位30,同时有效地利用凸缘部件3,在该凸缘部件3设有延伸部46,从而可在由该延伸部件46而成的第2支撑部45,支撑散热器框架6的侧框部22的第1部位30以外的第2部位40。
[0067] 即,当将散热器框架6设置在保险杠加强件5的后侧附近时,无需增加部件数量即可使散热器框架6的各侧框部22的两个不同部位确实可靠地支撑在保险杠加强件5和凸缘部件3,以提高散热器框架6的支撑刚性,从而使散热器框架6确实可靠地安装在车身前部1。
[0068] 由于第2部位40包括有设置在散热器框架6的侧框部22的向侧方突出的突出部41,第2支撑部45包括有相对凸缘部件3向前方延伸的水平支撑面38,而且,在散热器框架6的第1部位30的上侧框部分形成有突向前方的被卡止部30a,且该被卡止部30a可被加强部件12上侧的垂直延伸部36的上端部卡止,因此,当对车身前部1安装散热器框架6时,可将突出部41暂时载置于水平支撑面48,此时,由于可通过垂直延伸部36的上端部卡止被卡止部30a,以防止散热器框架6向前方倾倒,因此,可改善散热器框架6对车身前部
1的安装性能,使第2部位40不与凸缘部件3产生干涉即可确实可靠地安装在第2支撑部
45,并且由于可在第2支撑部45对第2部位40以置放的状态予以支撑,因此,可提高对包括散热器框架6在内的散热器或冷凝器等的大重量部件的支撑可靠性,确实可靠地提高散热器框架6的支撑刚性。
[0069] 另外,由于可使第1部位30在前后方向对第1支撑部35予以紧固,以及可使第2部位40在上下方向对第2支撑部45予以紧固,因此,可提高散热器框架6应对从各方向作用于其自身的力的支撑刚性。另外,由于第2支撑部45位于第1支撑部35的上方,因此可防止车辆碰撞时散热器框架6沿前后方向的倾倒,并且,通过适当地扩大第1、第2支撑部35、45之间的上下间隔,可使散热器框架6对车身前部1的安装不产生影响,提高防止上述倾倒的效果。
[0070] 另外,由于凸缘部件3的延伸部46设于凸缘部件3的上端部,因此可抑制延伸部件46的延伸长度,从而可抑制凸缘部件3的重量增加,在上下方向分隔第1、第2支撑部35、45。另外,由于第2部位40,在有超过规定值的向后方的负荷作用于散热器框架6时,可脱离第2支撑部45,因此,当车辆发生碰撞时,保险杠加强件5后退而使碰撞盒4变形,由于第
2部位40脱离第2支撑部45,容许保险杠加强件5后退,因此,可最大限度地防止散热器框架6等的损伤,同时可确实可靠地发挥碰撞盒4通过变形来吸收能量的功能。
[0071] 另外,由于在保险杠加强件5设置有加强该保险杠加强件5中连接碰撞盒4的部位的加强部件12,并且由于该加强部件12设有一对上下相隔规定距离的构成第1支撑部35的垂直延伸部36,因此可确实可靠地提高在保险杠加强件5的第1支撑部35支撑散热器框架6的第1部位30的支撑刚性,以及提高保险杠加强件5的刚性和该保险杠加强件5与碰撞盒4的接合强度。另外,由于将加强部件12接合在保险杠加强件5的底板10的上壁10b及下壁10c,因此,可使加强部件12确实可靠地安装在保险杠加强件5上,从而可提高保险杠加强件5的强度和刚性。
[0072] 第2实施方式。
[0073] 第2实施方式的散热器框架支撑结构,是对包括第1实施方式的散热器框架支撑结构在内的车身前部1进行部分变更后的散热器框架支撑结构。因此,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付予相同的符号,其说明从略。
[0074] 如图9~图14所示,在第2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1A,碰撞盒4A的后端部接合(焊接)有凸缘部件3A,凸缘2a与凸缘部件3A通过螺栓/螺母3A而被接合。碰撞盒4A的前端部直接接合于保险杠加强件5,因此,在碰撞盒4A的上壁及下壁的前端部形成有向前方延伸的延伸部4Aa,该上下的延伸部4Aa、4Aa焊接在保险杠加强件5的底板10的上壁10b及下壁10c。
[0075] 保险杠加强件5,设置有一对自车宽方向的中心侧分别邻接于一对碰撞盒4A、4A的支架12A、12A,各支架12A设有后述的第1支撑部35A。该支架12A,具有由后板部13Aa和上板部13Ab及下板部13Ac构成的纵向剖面呈向前方开放的“コ”状的安装部13A,该安装部件13A的上板部13Ab及下板部13Ac接合(焊接)在底板10的上壁10b及下壁10c,另外,安装部件13A的后板部13Aa接合(焊接)在底板10的后壁10a。
[0076] 54凸缘部件3A,相对于碰撞盒4A的后端部呈向上下左右伸出的垂直板状,在该各凸缘部件3A设有后述的第2支撑部45A。散热器框架6A,为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的散热器框架6大致相同的上框部20和下框部21及左右一对侧框部22的结构,各侧框部22,设有第1部位30A和第2部位40A,上述第1部位30A,被设置于保险杠加强件5的加强部件12A的第1支撑部35A所支撑,上述第2部位40A,被凸缘部件3A的第2支撑部45A所支撑。
[0077] 在散热器框架6A被支撑于车身前部1A的散热器框架支撑结构中,左右一对凸缘部件3A、3A,分别设有延伸部46A、46A,由散热器框架6A的侧框部22的前面部所构成的第1部位30A,被保险杠加强件5的各第1支撑部35A所支撑,而相当于散热器框架6A的侧框部22的第1部位30A以外的规定部位的第2部位40A,则被由各凸缘部3A的延伸部46A而成的第2支撑部45A所支撑。
[0078] 第1部位30A,形成有与第1实施方式的第1部位30同样的垂直支撑面31和螺栓孔32;散热器框架6A的侧框部22的第1部位30A的上侧框部分,形成有突向前方的水平设置的檐状被卡止部30Aa;第1部位30A的车宽方向中心侧端部,形成有突向前方的限制部30Ab。
[0079] 另外,第1支撑部35A,由设于支架12A的上下相隔规定距离的上下一对垂直延伸部36A、36A所构成,各垂直延伸部件36A上形成有螺栓孔37。支架12A,一体地形成有自其安装部13A伸向车宽方向中心侧的伸出部38A,该伸出部件38A的上下两侧的部分形成为一对的垂直延伸部36A,上侧的垂直延伸部36A的上端部,可从下侧卡止于散热器框架6A的被卡止部30Aa。
[0080] 伸出部件38A,通过将其靠车宽方向中心侧的端部弯曲向前方而被加强,由其弯曲部分所形成的突向前方的突出片38Aa,与散热器框架6A的侧框部22的限制部30Ab卡合,从而限制散热器框架6A沿车宽方向移动。第1部位30A的垂直支撑面31,与第1支撑部35A的上下一对垂直延伸部36A、36A的后表面予以面接触,在螺栓孔32、32、37、37的位置相一致的状态下,将上下一对螺栓39从前侧螺合于螺栓孔32、32、37、37,从而使第1部位30A在前后方向紧固于第1支撑部35A。
[0081] 第2部位40A,具有与第1实施方案的第2部位40同样的突出部件41、加强壁部41a、扣接部42及切槽42a,另外还有设置在突出部41中比切槽42a更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部位的呈向下方突出状的定位销60。在此,右侧的第2部位40A的定位销60,要比左侧的第2部位40A的定位销60的直径大。
[0082] 另外,第2支撑部45A(延伸部46A),设于凸缘部件3A的上端部且位于第1支撑部35A的上侧,具有自凸缘部件3A的上端部的大致全宽部分向前方突出的突出支撑部47A。突出支撑部47A,其上表面形成有水平支撑面48A,且在该水平支撑面48A上形成有螺栓孔
49,并且形成有被第2部位40A的定位销60卡合的在上下方向呈贯穿状的定位孔61。
[0083] 第2部位40A的突出部件41的下表面与第2支撑部45A的水平支撑面48A予以面接触,突出部件41载置于突出支撑部47A上而被予以支撑,在上述定位销60卡合于定位孔61,且扣接部42的切槽42a与螺栓孔49的位置一致的状态下,使螺栓50从上侧穿过切槽42a及螺栓孔49,并与预先焊接在第2支撑部45A的突出支撑部47A的下表面的螺母51螺合,从而使第2部位40A在上下方向紧固于第2支撑部45。
[0084] 在此,当对车身前部1A组装散热器框架6A时,在散热器框架6A安装有冷凝器或散热器的状态下,或者在安装冷凝器或散热器之前,使散热器框架6A从发动机室的上侧降至发动机室内,然后将散热器框架6A的左右一对第2支撑部40A的突出部41载置于左右一对凸缘部件3A的第2支撑部45A的突出支撑部47A的水平支撑面48A,以作暂置。
[0085] 此时,左右一对第2部位40A的定位销60,与左右一对第2支撑部45A的定位孔60卡合,从而使散热器框架6A予以定位。在此,由于右侧的大直径的定位销60与右侧的定位孔61呈密合状态卡合,而左侧的小直径的定位销60与左侧的定位孔61则呈游隙状态卡合,因此可吸收制造误差和安装误差,从而可使散热器框架6A予以定位。
[0086] 并且,散热器框架6A的左右一对被卡止部30Aa被左右一对第1支撑部35A的上侧的垂直延伸部36A的上端部卡止,从而使散热器框架6A保持水平姿势,在此状态下,如上所述,将第1部位30A紧固在第1支撑部35A以予以支撑,以及将第2部位40A紧固在第2支撑部45A以予以支撑,另外,若有必要,也可通过将上述部位以外的部位适当地固定在车身前部1A,使散热器框架6A安装到车身前部1A。
[0087] 采用以上所说明的散热器框架支撑结构,由于保险杠加强件5直接与碰撞盒4A接合,同时,设置有邻接于该碰撞盒4A的支架12A,并且该支架12A设有一对上下相隔规定距离的构成第1支撑部35A的垂直延伸部36A,因此可使碰撞盒4A与保险杠加强件5之间的连接结构简单化,提高保险杠加强件5的刚性,在车辆发生碰撞时使碰撞盒4A易于产生适度的变形从而使其发挥预期的吸收能量的功能。
[0088] 另外,由于支架12A的车宽方向的一端部形成有突向前方的突出片38Aa,并且散热器框架6A的侧框部22设有与该突出片38Aa卡合以限制该散热器框架6A在车宽方向的移动的限制部30Ab,因此,当车辆发生碰撞造成散热器框架6A沿车宽方向移动时,通过突出片38Aa与限制部件30Ab的卡合可限制散热器框架6A在车宽方向的移动,以防止因散热器框架6A与碰撞盒4A发生无谓的碰撞而损坏该碰撞盒4A,从而可防止碰撞盒4A的能量吸收功能的低下。
[0089] 另外,由于第2支撑部45A形成有朝上下方向的定位孔61,并且第2部位40A设有与该定位孔61卡合的呈向下方突出状的定位销60,因此,当对车身前部1A组装散热器框架6A时,在第2部位40A暂时载置于第2支撑部45A上的状态下,通过定位销60与定位孔61的卡合,可使散热器框架6A予以定位,因而可改善散热器框架6A对车身前部1A的安装性能。除此之外,第2实施方式中所取得的作用效果基本上与第1实施方式的相同。
[0090] 不过,也可将凸缘部件3,3A的延伸部46,46A设于凸缘部件3,3A的上端部以外的部位,或使水平支撑面48,48A相对于凸缘部件3,3A向后方延伸。另外,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即使追加各种变更均可实施,本发明可适用于各种在汽车的车身前部支撑散热器框架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