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风扇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0510035548.0

文献号 : CN1884846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黄清白朱习剑张国文

申请人 : 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准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一种散热风扇,包括一底座,一上盖,一马达以及环设于该马达外缘的若干扇叶,该底座与上盖共同形成一容置空间,该马达及扇叶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该上盖设一入风口,该散热风扇侧端形成一与该入风口垂直的出风口,该入风口呈圆形,该入风口的中心点偏离马达中心点使得该入风口外缘各点与马达中心点之间形成不同之间距,该底座上形成一中心点偏离马达中心点的次入风口,有效减少气流涡流损失,提升风扇性能。

权利要求 :

1.一种散热风扇,包括一底座,一上盖,一马达以及环设于该马达外缘的若干扇叶,该底座与上盖共同形成一容置空间,该马达及扇叶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该上盖设一入风口,该散热风扇侧端形成一与该入风口垂直的出风口,其特征在于:该入风口呈圆形,该入风口的中心点偏离马达中心点,该底座上形成一中心点偏离马达中心点的次入风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风扇,其特征在于:该次入风口为圆形,椭圆形或非规则形状。

说明书 :

散热风扇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与散热相关,尤指一种高效的散热风扇。【背景技术】
[0002] 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元件朝着日益小型化、高密度的方向发展,电子元件(如中央处理器)运行所产生的热量日益增多,若不及时将热量排除,将导致热量累计进而引起温度升高,严重影响电子元件的正常运行,通常业界于电子元件上安装散热器辅助其散热,而于散热器上安装风扇组装成散热装置,通过风扇运转产生强制气流促使散热器的热量快速散发,从而带走电子元件所产生的热量。
[0003] 目前计算机所采用的风扇大致分为两种形式,即轴流式风扇与离心式风扇,而离心式风扇由于其风压较大,多应用于笔记本计算机的散热统中。习用的离心式散热风扇包括一底座,一上盖、一马达及环设于马达外缘的若干扇叶,该底座与上盖共同形成一容置空间,该上盖中央设有一圆形入风口,该马达固定收容于该容置空间内,且与该入风口同心设置,风扇侧缘形成一与入风口相垂直的出风口,该风扇运转时,马达带动扇叶旋转,进而带动气流自入风口进入散热风扇内部,并进一步被扇叶驱动自出风口流出,吹向发热元件,对元件进行散热。
[0004] 随着热密度的不断增加,对风扇的性能要求亦日亦增加,而由于风扇的风量、风压与其所产生的噪音相互矛盾,在现有的风扇优化设计中,一般于满足噪音的标准下,通过提高转速或增加尺寸的方式提升风扇性能以满足散热需求,然而即使在各参数的最佳组合下,风扇在运行时其内部流场仍然存在流动损耗,因此如何改进现有的风扇机构,减小风扇内部的流动损耗,提升风扇性能,已成为现有风扇设计的关键所在。【发明内容】
[0005] 为解决散热风扇内部存在流动损耗,影响风扇性能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具有流动损耗较小的散热风扇。
[0006] 该散热风扇包括一底座,一上盖,一马达以及环设于该马达外缘的若干扇叶,该底座与上盖共同形成一容置空间,该马达及扇叶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该上盖设一入风口,该散热风扇侧端形成一与该入风口垂直的出风口,该入风口呈圆形,该入风口的中心点偏离马达中心点,该底座上形成一中心点偏离马达中心点的次入风口。
[0007] 该入风口的中心点偏离马达中心点使得该散热风扇入风口外缘各点与马达中心点之间的距离不一,有效减少气流涡流损失,提升风扇性能。
[0008] 【附图说明】
[0009] 图1为散热风扇分解示意图。
[0010] 图2为散热风扇组装示意图
[0011] 图3为散热风扇另一实施方式示意图。
[0012] 图4为散热风扇又一实施方式示意图。
[0013] 【具体实施方式】
[0014] 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
[0015] 如图1所示,散热风扇10包括一底座20,一设于该底座20上的马达30,若干环设于该马达30外缘的扇叶40,以及一罩设于该马达30及扇叶40上的上盖50。 [0016] 上盖50包括一顶面51及自顶面51向下延伸的侧壁53,该侧壁53与顶面51沿该上盖50的切线方向延伸形成一“ㄇ”形框体55,该顶面51上形成一圆形入风口57,侧壁53外缘设有若干凸缘,每一凸缘上设有一用于固定该上盖的通孔59。
[0017] 底座20与上盖50相配合,该底座20大致呈圆形,底座20两侧沿其切线方向延伸于底座20侧端形成一与上盖50的框体55相配合的基板21。该基板21正对发热元件位置,基板21上间隔设有若干肋片210,发热元件产生的热量首先传递至肋片210上,然后通过该散热风扇10将热量带走。底座20上形成一圆形的次入风口25,该次入风口25的中心与上盖50入风口57的中心相偏离,次入风口25的中央向上凸设形成一中柱23,该中柱23用于安装马达30,该中柱23与次入风口25同心设置,中柱23外缘与底座之间设有支撑架27,底座20外缘对应上盖50的每一通孔59设有一穿孔29,从而可通过锁固元件穿过该通孔59及穿孔29,将上盖50与底座20相互结合成一体。
[0018] 马达30用于驱动扇叶40旋转,马达30的轮毂31外缘间隔设有若干扇叶40,当马达30接通电源产生转动时,所述扇叶40随着马达30的转动带动空气流动,产生强制气流对发热元件进行散热。
[0019] 如图2所示,该散热风扇10组装时,底座20与上盖50相连结,螺钉等固定件依次穿过该底座20的穿孔29及上盖50的通孔59,从而将底座20与上盖50固定为一体,底座20与上盖50共同形成一容置空间60,马达30及扇叶40收容于该容置空间60内,马达30可旋转地被中柱23支撑,马达30的中心正对中柱23的中心,上盖50的框体55与底座20的基板21相配合形成该散热风扇10的出风口22,底座20的次入风口25即形成该散热风扇10的次入风口25,上盖50的入风口57形成该散热风扇10的入风口57,其中次入风口
25与马达30同心设置,入风口57的中心则与马达30的中心相偏离,即入风口57外缘各点到马达30中心点之间距不同。
[0020] 当该散热风扇10工作时,马达30驱动扇叶40旋转,从而带动气流自入风口57以及次入风口25进入散热风扇10内,并进一步在扇叶40的驱动下向出风口22流动,从而对肋片210散热,带走发热元件所产生的热量。由于入风口57的中心与马达30的中心相偏离,入风口57外缘各点到马达30中心点之间距不同,入风口57与扇叶40之间距亦各不相同,从而气流自该入风口57进入该散热风扇10内部后,可导引气流沿近似于渐开线的流动轨迹自散热风扇10中央向外侧即侧壁53风向流动,因此减小该入风口57内侧所形成的涡流区,降低气流的流动损失及流动噪音,提升气流的流速,提升风扇的性能,增强散热效果。 [0021] 上述实施例中,入风口57的中心偏离马达30的中心,而次入风口25与马达30同心设置,同理,该次入风口25亦可与马达30呈偏心设置,即次入风口25外缘各点到马达30中心点之间距不同,从而该散热风扇10两侧均形成与马达30呈偏心设置的入风口,减少涡流损失,提升风扇性能。
[0022] 如图3所示为散热风扇另一实施例示意图,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该散热风扇10’的入风口57’为非规则形状,实际上,该入风口57’的形状也可为其它非圆形状,如椭圆形等,该入风口57’的大小位置可根据扇叶40及马达30的大小位置而改变,无论该入风口57’是否与马达同心设置,只要该入风口57’的外缘各点与马达30中心点之间距不完全相同,即可改变该散热风 扇10’气流的涡流损失,提升该散热风扇10’性能。 [0023] 如图4所示,该实施方式中散热风扇10”两侧端均形成一出风口22’与22”,该两出风口22’、22”的横截面均与入风口57”相垂直,且该两出风口22’、22”亦相互垂直,从而该散热风扇10”所产生的气流可自该两出风口22’、22”流出,因此可自不同方向吹向发热元件,能同时对多方向设置的不同发热元件进行散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