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0610000544.3

文献号 : CN1885196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广江伸弘佐藤纪文坂本刚重

申请人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摘要 :

一种成像装置,包括:传送单元,其包括张紧架设在至少主动辊和从动辊上且传送记录介质的带元件、以及轴向支撑该主动辊和从动辊的壳体;主体框架,其设有图像载体,用于将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以及罩盖,所述传送单元安装在罩盖上,该罩盖可枢转地安装在主体框架上,从而打开/关闭所述图像载体。在所述主体框架上形成有第一限制部分和第二限制部分,在罩盖朝向主体框架枢转以关闭图像载体时,放置在主动辊的轴部分上的环形元件抵靠该第一限制部分,而沿着与主动辊的轴向垂直的方向形成在壳体中的接合部分与该第二限制部分接合。

权利要求 :

1.一种成像装置,包括:

传送单元,其包括张紧架设在至少主动辊和从动辊上并传送记录介质的带元件、以及可转动地支撑该主动辊和从动辊的壳体;

主体框架,其设有图像载体,用于将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以及罩盖,所述传送单元安装在该罩盖上,该罩盖可枢转地安装在所述主体框架上,并打开/关闭所述图像载体,其中,在所述主体框架上形成有第一限制部分和第二限制部分,布置在主动辊的轴部分上的环形元件在所述罩盖朝向主体框架枢转以关闭图像载体时抵靠该第一限制部分,而沿着与主动辊的轴向垂直的方向形成在壳体中的接合部分与该第二限制部分接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弹簧推动部分,当所述罩盖朝向主体框架枢转以关闭图像载体时,该第一弹簧推动部分沿着与主动辊的轴向垂直且朝向主体框架的方向推动传送单元;和第二弹簧推动部分,当所述罩盖朝向主体框架枢转以关闭图像载体时,该第二弹簧推动部分沿着主动辊的轴向推动传送单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罩盖朝向主体框架枢转以关闭图像载体时,所述第二限制部分的端面抵靠着所述壳体。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罩盖朝向主体框架枢转以关闭图像载体时,所述第二限制部分的端面抵靠着所述壳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带元件的行进方向布置复数个所述图像载体,并且所述第二限制部分形成在距主动辊最远的图像载体与距主动辊次远的图像载体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合部分形成在所述壳体的边缘部分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一凸起布置为在所述带元件的一个宽度方向端部侧的内表面上沿该带元件的行进方向延伸,并且所述接合部分在该带元件的另一宽度方向端部侧形成在所述壳体的边缘部分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制部分为大致U形的凹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合部分为板状突起部分,并且所述第二限制部分为切口。

10.一种成像装置,包括:

中间转印单元,其包括张紧架设在至少主动辊和从动辊上的带元件、和轴向支撑该主动辊和从动辊的壳体,图像从图像载体转印到该带元件上;

主体框架,其设有所述图像载体;以及

罩盖,所述中间转印单元安装在该罩盖上,该罩盖可枢转地安装在所述主体框架上,并打开/关闭所述图像载体,其中,在所述主体框架上形成有第一限制部分和第二限制部分,布置在主动辊的轴部分上的环形元件在所述罩盖朝向主体框架枢转以关闭图像载体时抵靠该第一限制部分,而沿着与主动辊的轴向垂直的方向形成在壳体中的接合部分与该第二限制部分接合。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弹簧推动部分,当所述罩盖朝向主体框架枢转以关闭图像载体时,该第一弹簧推动部分沿着与主动辊的轴向垂直且朝向主体框架的方向推动中间转印单元;和第二弹簧推动部分,当所述罩盖朝向主体框架枢转以关闭图像载体时,该第二弹簧推动部分沿着主动辊的轴向推动中间转印单元。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罩盖朝向主体框架枢转以关闭图像载体时,所述第二限制部分的端面抵靠着所述壳体。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罩盖朝向主体框架枢转以关闭图像载体时,所述第二限制部分的端面抵靠着所述壳体。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带元件的行进方向布置复数个所述图像载体,并且所述第二限制部分形成在距主动辊最远的图像载体与距主动辊次远的图像载体之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合部分形成在所述壳体的边缘部分上。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一凸起布置为在所述带元件的一个宽度方向端部侧的内表面上沿该带元件的行进方向延伸,并且所述接合部分在该带元件的另一宽度方向端部侧形成在所述壳体的边缘部分上。

17.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制部分为大致U形的凹部。

18.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合部分为板状突起部分,并且所述第二限制部分为切口。

说明书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成像装置,其中罩盖可枢转地安装在主体框架上,并且其中传送记录介质的传送单元和中间转印带安装在该罩盖上,图像从感光体(图像载体)被转印到该中间转印带上。

背景技术

传统上,已知这样一种成像装置,其中形成在感光体(图像载体)或中间转印带(带元件)上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定影在记录纸张(记录介质)上以形成图像。在这些成像装置中,有这样一种成像装置,其中罩盖可枢转地安装在设有该感光体或中间转印带的主体框架上,并且通过打开该罩盖使感光体或中间转印带暴露(例如,参见日本专利申请公开(JP-A)No.2001-201982)。
有时,包括传送记录纸张的传送带的传送单元安装在罩盖上。在这种情况下,具有的优点在于,即使在传送记录纸张期间发生卡纸,也可以通过打开罩盖而容易地移除致使卡纸的记录纸张。
然而,也具有这样的问题,即,当成像装置以这种方式构造时,在传送带行进期间,传送单元(传送带)由于罩盖相对于主体框架的晃动(尤其是沿传送带宽度方向的晃动)而沿着主扫描方向(传送带的宽度方向)偏移。如果在全色打印期间发生这种位置偏移,则对于每一种颜色记录纸张的传送位置都稍微偏移;因此,具有这样的缺点,即彩色套准(color registration)出现偏移。在其中中间转印带安装在罩盖上的成像装置中也普遍存在这样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形做出的,并提供了一种成像装置,该成像装置能够确保传送单元或中间转印单元不会出现位置偏移,即使在其中罩盖可枢转地安装到主体框架上和其中传送记录介质的传送单元或中间转印单元安装在罩盖上的结构中也是如此,图像从图像载体被转印到该中间转印带上。
本发明的第一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成像装置,包括:传送单元,其包括张紧架设在至少主动辊和从动辊上且传送记录介质的带元件、以及轴向支撑该主动辊和从动辊的壳体;主体框架,其设有用于将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图像载体;以及罩盖,所述传送单元安装在该罩盖上,该罩盖可枢转地安装在所述主体框架上,并且打开/关闭所述图像载体,其中,在所述主体框架上形成有第一限制部分和第二限制部分,布置在主动辊的轴部分上的环形元件在所述罩盖朝向主体框架枢转以关闭图像载体时抵靠该第一限制部分,而沿着与主动辊的轴向垂直的方向形成在所述壳体中的接合部分与该第二限制部分接合。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技术方案,所述传送单元沿着与轴向垂直的方向的位置由第一限制部分来限制,而该传送单元沿着轴向的位置由第二限制部分来限制。因此,即使例如在使用者推动罩盖或者在打印期间某物体与罩盖碰撞时,也可适当地抑制布置在罩盖上的传送单元的位置偏移。
本发明的第二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成像装置,包括:中间转印单元,其包括张紧架设在至少主动辊和从动辊上且来自图像载体的图像被转印到其上的带元件、以及轴向支撑该主动辊和从动辊的壳体;主体框架,其设有所述图像载体;以及罩盖,所述中间转印单元安装在该罩盖上,该罩盖可枢转地安装在所述主体框架上,并且打开/关闭所述图像载体,其中,在所述主体框架上形成有第一限制部分和第二限制部分,布置在主动辊的轴部分上的环形元件在所述罩盖朝向主体框架枢转以关闭图像载体时抵靠该第一限制部分,而沿着与主动辊的轴向垂直的方向形成在所述壳体中的接合部分与该第二限制部分接合。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技术方案,所述中间转印单元沿着与轴向垂直的方向的位置由第一限制部分来限制,而该中间转印单元沿轴向的位置由第二限制部分来限制。因此,即使例如在使用者推动罩盖或者在打印期间某物体与罩盖碰撞时,也可适当地抑制布置在罩盖上的中间转印单元的位置偏移。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可提供这样一种成像装置,其能够确保传送单元或中间转印单元不会发生位置偏移,即使在其中罩盖可枢转地安装在主体框架上和其中传送记录介质的传送单元或中间转印单元安装在罩盖上的结构中也是如此,图像从图像载体被转印到该中间转印带上。

附图说明

下面将基于附图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在附图中:
图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成像装置的结构的示意侧视图;
图2是表示主体框架和其上安装有传送单元的罩盖的示意立体图;
图3是传送单元的示意立体图;
图4是主体框架的局部放大示意立体图;
图5是表示当罩盖关闭时相关部分的状态的示意立体图;
图6是表示当罩盖关闭时相关部分的状态的示意立体图;
图7A和图7B是表示当罩盖关闭时相关部分的状态的示意平面图;
图8是传送单元的局部剖视示意平面图;以及
图9是表示设有中间转印带的成像装置的结构的示意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基于附图中所示的示例来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在附图中,对于设置用于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K)相应颜色的元件,有时将字母“Y”、“M”、“C”和“K”加在附图标记的后面。
首先,将对关于本发明的成像装置10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成像装置10包括可拆卸地容纳图像载体(感光体)20和显影单元16的主体框架12、以及用来打开和关闭图像载体20和显影单元16的罩盖14。设有用来吸附并传送记录纸张P的传送带34的传送单元18可拆卸地安装在罩盖14上。
显影单元16包括:充电辊22,用来使辊状图像载体20的表面均匀地充电;光盒24,其根据图像数据用图像光照射图像载体20从而由静电电位差而形成潜像;显影辊26,用来使调色剂选择地向潜像扩散并且使之显现;以及清洁元件28,其在调色剂图像已经转印到图像载体20上之后与图像载体20滑动地接触,并且清洁留在图像载体20上的所有调色剂。
每个图像载体20在其表面(外周表面)上都包括感光层。在图像载体20的表面(外周表面)已经通过充电辊22均匀地充电之后,图像载体20的表面(外周表面)通过从光盒24发出的激光(图像光)而曝光,并且使曝光部分的电位降低,从而在图像载体20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图像)。充电辊22与图像载体20接触,在充电辊22和图像载体20之间施加电压,并且在充电辊22与图像载体20接触的区域附近的微小间隙中出现放电,从而充电辊22使得图像载体20的表面(外周表面)基本均匀地充电。
光盒24用闪烁的激光扫描图像载体20的表面(外周表面),以根据图像数据在图像载体20的表面(外周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光盒24可以构造成包括发光元件结构(例如,LED),并使其根据图像数据而闪烁。
显影辊26布置成使其靠近且面对图像载体20,并在显影辊26和图像载体20之间施加显影偏压。因此,在显影辊26和图像载体20之间形成显影偏压电场,并且使具有电荷的调色剂扩散至图像载体20上的曝光部分以形成可视图像。
传送单元18包括张紧架设在至少主动辊30和从动辊32上的传送带34。复数个(四个,与后面所述的颜色相对应)转印辊36在传送带34的内表面侧以预定间隔布置在主动辊30和从动辊32之间的预定位置处。
当关闭罩盖14时(当罩盖14朝向主体框架12枢转以关闭图像载体20等时),转印辊36面对图像载体20,从而使得传送带34夹在它们之间,并且在转印辊36和图像载体20之间形成转印电场,从而将图像载体20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未定影图像)转印到被吸附在传送带34上并在其上传送的记录纸张P上。
这里,显影单元16例如以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K)的顺序(从底部开始)垂直布置,从而可以进行全色打印。定影装置38沿着记录纸张P的传送方向布置在显影单元16Y至16K的下游(在主体框架12的上部)。
定影装置38包括加热辊40和加压辊42,它们的外周表面相互面对并以预定压力相互接触(以形成压区)。转印到记录纸张P上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由加热辊40和加压辊42加热和加压,从而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纸张P上。
在调色剂图像由于被定影装置38(加热辊40和加压辊42)加热和加压而定影到记录纸张P上之后,将记录纸张P排放到排纸盘44上。然后,在已经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纸张P上之后,通过清洁元件28清洁图像载体20的表面(外周表面),从而使图像载体20准备用于下一次成像过程。
在主体框架12的下部中设有一可拆卸的供纸盒46。该供纸盒46构造成使其可以沿着与记录纸张P的供应方向相反的方向被拉出,从而其可以正确地供应记录纸张P。
从供纸盒46每次一张地供应记录纸张P的供纸辊对48布置在供纸盒46的前端部附近。从供纸辊对48供给的记录纸张P由定位辊对49以预定定时供给到传送带34的吸附/传送表面,并且传送到转印相应颜色的调色剂图像的位置。
下面,将对传送单元18进行更详细的说明,该传送单元18可拆卸地安装到具有上述结构的成像装置10中的罩盖14上。如图3所示,传送单元18包括基本为矩形的框架状壳体50。主动辊30可转动地轴向支撑在壳体50的一个端部(上端部)上,并且从动辊32可转动地轴向支撑在壳体50的另一个端部(下端部)上。构造成静电吸附记录纸张P的传送带34围绕/张紧架设在主动辊30和从动辊32上。
转印辊36Y至36K在传送带34的内表面侧以对于每种颜色的预定间隔布置在主动辊30和从动辊32之间。转印辊36Y至36K也可以可转动地轴向支撑在壳体50上。转印辊36Y至36K构造成当关闭罩盖14时它们以预定的压力与图像载体20Y至20K接触,从而使传送带34夹在它们之间,并且随着传送带34的行进而转动。
用来将转动力传递给主动辊30的齿轮52固定安装在从壳体50向外伸出的主动辊30的旋转轴30A的一个端部上。环形元件54在壳体50的外侧和齿轮52的内侧围绕旋转轴30A布置。同样,环形元件56围绕从壳体50向外伸出的旋转轴30A的另一端部侧布置。
如图2和图4所示,凹部60(第一限制部分)在主体框架12的上部中在预定的位置处形成为左右一对,该凹部在侧视图中为大致U形,并且环形元件54和56抵靠该凹部。如图3所示,复数个(在图示示例中为四个)盘簧58(第一推动部分)抵靠壳体50的外侧(罩盖14侧),从而当罩盖14关闭时,盘簧58以预定压力朝向主体框架12推动传送单元18。
因此,环形元件54和56可靠地抵靠在凹部60上,从而限制了主动辊30沿径向(与轴向垂直的方向)的运动,并且将传送单元18相对于主体框架12的位置,即转印辊36(传送带34)相对于图像载体20的位置限制在适当的位置处。凹部60的形状并不限于图中所示的大致U形,而还可以具有例如大致V形。
壳体50在安装有环形元件56的一侧(未布置齿轮52的另一端部侧)的边缘部分较厚地形成在至少转印辊36Y与转印辊36M之间和转印辊36C与转印辊36K之间,并且在该较厚边缘部分上板状突起部分62(接合部分)布置成沿主动辊30和从动辊32的径向方向(与轴向垂直的方向)突出预定高度。
这里,优选的是既在上端部又在下端部来限制位置,以适当地限制传送单元18相对于主体框架12的位置。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优选的是将至少其中一个突起部分62布置在尽可能远离凹部60的位置处,以沿径向方向(与轴向垂直的方向)限制相对于凹部60的位置。因此,如图所示,突起部分62中的一个突出地布置在距主动辊30(凹部60)最远的转印辊36Y与距主动辊30次远的转印辊36M之间。
支撑部分66布置在主体框架12中,该支撑部分66构造成沿轴向从显影单元16Y至16K的下部在两端处对它们进行支撑并容纳。切口部分64(第二限制部分)对应于突起部分62形成在显影单元16Y与显影单元16M之间以及显影单元16M与显影单元16C之间的支撑部分66中,突起部分62可插入到该切口部分64中。
如图7A和图7B所示,切口部分64的深度D大于突起部分62突出的高度H(D>H),从而当罩盖14关闭时,支撑部分66的端面66A抵靠在壳体50的较厚部分的接合面50A上(突起部分62突出地布置在此处),切口部分64形成在端面66A中。
因此,进一步限制了传送单元18沿主动辊30的径向方向(与轴向垂直的方向)的运动,并且可以将传送单元18相对于主体框架12的位置,即转印辊36(转印带34)相对于图像载体20的位置限制在更适当的位置处。
另外,如图4所示,板簧68(第二推动部分)布置在支撑部分66的上方(或下方),并且板簧68的基部68A固定安装在主体框架12上。如图5、6、7A及7B所示,当突起部分62插入到切口部分64中时,突起部分62的外表面(或内表面)通过板簧68的作用部分68B而沿主动辊30(从动辊32)的轴向被推动。
这样,因为传送单元18被以预定的压力而朝向主动辊30(从动辊32)的一轴向端部侧(或另一宽度方向端部侧)推动,所以传送单元18(传送带34)沿主动辊30(从动辊32)轴向的运动受到限制,从而即使例如当使用者错误地推动罩盖14或者在打印期间某物体碰撞罩盖14时,布置在罩盖14上的传送单元18(传送带34)也不会发生位置偏移。
第二推动部分并不限于图中所示的板簧68,而还可以例如为扭簧(未示出)。另外,在主体框架12上形成类似于突起部62的部分且在壳体50中形成类似于切口部64的部分的结构中,也可以获得类似的效果。
如图8所示(从图8中省略了环形元件54和56),肋状凸起70布置成使得其在传送带34的一个宽度方向端部侧(安装齿轮52一侧)的内表面(下表面)上,沿传送带34的行进方向线性伸出。肋状凸起70构造成与凹槽72接合(插入其中),该凹槽72形成在主动辊30和从动辊32的一端部侧(安装齿轮52的一侧)。因此,传送带34难以沿主动辊30和从动辊32的轴向弯曲。
这样,因为当传送带34张紧架设在主动辊30与从动辊32上时肋状凸起70成为障碍,所以传送带34从形成凹槽72的一侧围绕辊30和32缠绕。因此,优选地将突起部分62突出地布置在未形成凹槽72的另一端部侧(未安装齿轮52的一侧),从而能够确保不会有损传送带34相对于辊30和32的结合性能(缠绕/伸展)(从而可以结合传送带34,而不会使突起部分62成为障碍)。
下面,将描述将具有上述结构的成像装置10的操作。首先,由供纸辊对48从供纸盒46每次一张地取出记录纸张P,并且由定位辊对49以预定定时将记录纸张P传送到传送带34上。供给到传送带34上的记录纸张P由传送带34静电吸附,并且传送到相应颜色的图像载体20Y至20K上。
在显影单元16中,首先通过充电辊22使图像载体20的表面(外周表面)均匀地充电。然后,用来自光盒24的激光(图像光)扫描图像载体20的表面(外周表面),并且在图像载体20的表面(外周表面)上形成基于图像数据的静电潜像。之后,通过显影辊26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图像载体20上,并且在图像载体20的表面(外周表面)上形成可视图像。
当以这种方式在图像载体20的表面(外周表面)上形成可视图像时,图像载体20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未定影图像)通过图像载体20和转印辊36而转印到由传送带34吸附并传送的记录纸张P上。这是按照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K)的顺序进行的。在已经将全色调色剂图像(未定影图像)转印到记录纸张P上时,通过传送带34将记录纸张P传送到定影装置38。
转印到被传送至定影装置38的记录纸张P上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通过加热辊40和加压辊42加热和加压来定影。然后,在其上已经通过定影装置38使调色剂图像定影的记录纸张P被排放到排纸盘44上。在已经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纸张P上之后,通过清洁元件28清洁图像载体20的表面(外周表面),从而使图像载体20准备用于下一成像过程。
这里,当记录纸张P卡住或者维护显影单元16(补充调色剂)时,使罩盖14沿着其与主体框架12分开的方向枢转,以打开显影单元16(图像载体20)。然后,在完成预定的工作后,使罩盖14朝向主体框架12枢转,以关闭显影单元16(图像载体20)。
此时,由于抵靠着壳体50外表面侧(罩盖14侧)的盘簧58的推动力,因此使得环形元件54和56以预定的压力抵靠着形成在主体框架12中的凹部60,这两个环形元件放置在主动辊30的旋转轴30A的从壳体50向外伸出的两个端部上。
另外,将突出地布置在壳体50的一个边缘部分上的突起部分62插入到形成在主体框架12中的切口部分64中,并且其中形成有切口部分64的支撑部分66的端面66A形成为抵靠着壳体50的接合面50A。因此,将传送带34(转印辊36)和图像载体20的位置限制在适当的位置。
另外,安装在主体框架12上的板簧68推动突起部分62的外表面。因此,传送单元18被朝向传送带34的一个宽度方向端部侧(主动辊30和从动辊32的一个轴向端部侧)推动。换言之,不仅沿主动辊30的径向方向(与轴向垂直的方向)限制了传送单元18的运动,而且也沿主动辊30和从动辊32的轴向限制了传送单元18的运动。
因此,即使例如某物体碰撞罩盖14或罩盖14被推动,也可以有效地防止布置在罩盖14上的传送单元18的传送带34的位置相对于显影单元16(图像载体20)沿主扫描方向(轴向)偏移。因此,能够改善在以全色方式打印时沿主扫描方向(轴向)的彩色套准。这在记录纸张P为厚纸类型时尤其有效。
另外,突起部分62插入其中的切口部分64中的至少一个,形成为定位在距凹部60最远的图像载体20Y与距凹部60次远的图像载体20M之间,围绕主动辊30的旋转轴30A布置的环形元件54和56抵靠着凹部60。因此,通过与凹部60结合既可以将传送单元18的位置限制在其上端部处,又可以限制在下端部处。换言之,可以适当地限制传送单元18的位置。
另外,因为形成切口部分64的位置在图像载体20Y(显影单元16Y)与图像载体20M(显影单元16M)之间以及在图像载体20C(显影单元16C)与图像单元20K(显影单元16K)之间的支撑部分66中,所以可以有效地利用在主体框架12中的死空间(dead space)。
而且因为突出地布置突起部分62的位置也在壳体50的、定位在转印辊36Y与转印辊36M之间以及转印辊36C与转印辊36K之间的边缘部分上,所以可以有效地利用当罩盖14关闭时在壳体50中相对于主体框架12的死空间。因此,没有例如用于形成突起部分62和切口部分64的过多空间的缺点,从而可以使将整个成像装置10制造得较为紧凑。
下面,将描述关于本发明的成像装置的修改示例。图9表示成像装置11,其与成像装置10的不同之处在于,中间转印单元75安装在罩盖14上。因此,相同的附图标记将给予具有与成像装置10相同功能的部分,并省略了对这些部分的详细描述。
如图9所示,中间转印单元75可拆卸地安装在罩盖14上,而罩盖14通过与供纸辊对48同轴形成的铰链部分13可枢转地安装在主体框架12上。中间转印带80张紧架设在主动辊76和从动辊78上,并且张紧辊82布置在主动辊76与从动辊78之间的适当位置处。
支撑辊74与中间转印带80接触,该中间转印带80由张紧辊82推动。相应颜色的转印辊36Y至36K布置在主动辊76与从动辊78之间与张紧辊82相对的适当位置处。
因此,通过相应颜色的图像载体20Y至20K和转印辊36Y和36K转印到中间转印带80上的调色剂图像(未定影图像),在通过张紧辊82推动而使支撑辊74与中间转印带80彼此接触的部位被转印到记录纸张P上。已经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纸张P被传送到定影装置38,在此处通过定影装置38使调色剂图像定影。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成像装置11中,以与上述相同的方式适当地限制中间转印单元75沿主动辊76的径向方向(与轴向垂直的方向)和轴向的位置。因此,中间转印带80(转印辊36)相对于图像载体20的位置被限制在适当的位置处,并且有效抑制了中间转印单元75(中间转印带80)沿主扫描方向(轴向)的位置偏移。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而是可以以各种方式进行修改。
例如,根据第一技术方案的本发明的第三技术方案的成像装置还包括第一推动部分和第二推动部分,在罩盖朝向主体框架枢转以关闭图像载体时该第一推动部分沿着与主动辊的轴向垂直的方向推动传送单元,而在罩盖朝向主体框架枢转以关闭图像载体时该第二推动部分沿着主动辊的轴向推动传送单元。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技术方案,可以适当地限制传送单元的位置。因此,在打印期间传送单元不会发生位置偏移。
根据第一技术方案的本发明的第四技术方案的成像装置还包括第一推动部分和第二推动部分,在罩盖朝向主体框架枢转以关闭图像载体时该第一推动部分沿着与主动辊的轴向垂直的方向推动中间转印单元,而在罩盖朝向主体框架枢转以关闭图像载体时该第二推动部分沿着主动辊的轴向推动中间转印单元。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技术方案,可以适当地限制中间转印单元的位置。因此,在打印期间中间转印单元不会发生位置偏移。
在第一至第四技术方案的其中一个中的本发明第五技术方案的成像装置是这样的,在罩盖朝向主体框架枢转以关闭图像载体时,第二限制部分的端面抵靠着壳体。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技术方案,可以将传送单元或中间转印单元(带元件)相对于图像载体的位置限制在适当的位置处。
在第一至第五技术方案的其中一个中的本发明第六技术方案的成像装置是这样的,接合部分和第二限制部分在至少从动辊上形成为一对。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技术方案,因为第一限制部分形成在主动辊上,所以可以在两端侧限制传送单元或中间转印单元的位置。因此,通过少量位置限制就可以有效地限制传送单元或中间转印带的位置。
在第六技术方案中的本发明第七技术方案的成像装置是这样的,沿垂直方向布置复数个图像载体,并且第二限制部分形成在距主动辊最远的图像载体与距主动辊次远的图像载体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技术方案,可以有效地利用主体框架中的死空间,从而可以形成第二限制部分。因此,整个成像装置可以制造得较为紧凑。另外,因为可以适当地限制传送单元或中间转印单元的位置,所以在进行全色打印时能够提高彩色套准。
在第一至第七技术方案的其中一个中的本发明第八技术方案的成像装置是这样的,接合部分形成在壳体的边缘部分上。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技术方案,可以有效地利用壳体相对于主体框架的死空间,从而可形成接合部分。因此,整个成像装置可以制造得较为紧凑。
在第八技术方案中的本发明第九技术方案的成像装置是这样的,一凸起布置为在带元件的一个宽度方向端部侧的内表面上沿该带元件的行进方向伸出,并且接合部分在带元件的另一宽度方向端部侧形成在壳体的边缘部分上。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技术方案,当带元件待围绕/张紧架设在主动辊和从动辊上时,其从未布置凸起的一侧缠绕/伸展,但是,因为接合部分未形成在带元件缠绕/伸展的一侧处,所以可以确保不会有损带元件相对于辊的结合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