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可部分地变暗的视界的透明窗玻璃和用于控制透明窗玻璃内可以电致变色的方式褪色的表面元件的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0580010097.3

文献号 : CN1938642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X·方顿L·克劳德S·迪布雷纳特J·许特

申请人 : 法国圣戈班玻璃厂

摘要 :

在具有通过电控含入多层复合件中的至少一个功能元件而可使其表面的一部分变暗的视界的透明窗玻璃中,所述窗玻璃的光透射可被逆转地改变,功能元件的所述部分,特别是固态电致变色多层系统形式的所述部分包括被封闭在两个表面电极之间的至少一个电致变色功能层,根据本发明,功能元件(2)的表面电极(2E,4)和它们的导线(12,14,16,18,19,20)是相互匹配的,并且以这样一种方式相互成空间分布:其变暗在功能元件的一个边沿开始,并且应用施加在表面电极(2E,4)之间的保持电压连续地扩散在所述元件的表面上,直至它整个地及均匀地着色。还描述了控制这样一种功能元件的方法,所述功能元件可有益地用作机动车及类似物的挡风玻璃的可电控的遮阳板。

权利要求 :

1.具有通过电控至少一个集成到多层复合件中的功能元件而使窗玻璃表面的一部分上变暗的视界的透明窗玻璃,所述窗玻璃的光透射可被逆转地改变,其中功能元件,特别是固态电致变色多层系统形式的所述元件包括被封闭在两个表面电极之间的至少一个电致变色功能层;其特征在于:功能元件(2)的表面电极(2E,4)和它们的导线(12,14,16,18,

19,20)是相互匹配的,并且以这样一种方式相互空间分布:其变暗在功能元件的一个边沿开始,并且在施加在表面电极(2E,4)之间的保持电压下连续地扩散在所述元件的表面上,直至功能元件整个地及均匀地着色,功能元件(2)沿窗玻璃的一个侧边延伸,并且从这个侧边进入窗玻璃(1)的视界中,所述视界的变暗在所述侧边的区域中开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窗玻璃,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表面电极(4,2E)连接于具有低欧姆值电阻的至少一个连接导体(12,20;14,16),所述连接导体平行于功能元件(2)的侧边沿并被布置得靠近所述侧边沿。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透明窗玻璃,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表面电极(4)装设有低欧姆值电阻的两个连接导体(12,20),它们被布置在功能元件(2)的两侧,并可能经合适的外导线(13,19)而被加有彼此独立的电势。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透明窗玻璃,其特征在于:连接导体(12)中的一个被布置得靠近窗玻璃(1)的侧边,而另一个(20)被布置在功能元件(2)的另一个侧边上,位于布置在视界的边界与窗玻璃的相对的侧边之间的区域中。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透明窗玻璃,其特征在于:在窗玻璃(1)的视界中的连接导体(20)呈至少一个薄金属导线形式。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窗玻璃,其特征在于:功能元件(2)从窗玻璃(1)的第一侧边延伸,而后位于窗玻璃的两个互相相对的侧边之间,并被倾斜地连接于所述第一侧边;

其表面电极(2E)中的一个向外电接触至少一个表面,所述至少一个表面沿这些相对的侧边延伸。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透明窗玻璃,其特征在于:远离基底的表面电极(2E)电连接于至少一条导线(14,16),所述至少一条导线(14,16)通过至少一条薄金属导线(18)而位于窗玻璃的边沿处,所述至少一条薄金属导线(18)在功能元件(2)的表面上延伸,所述表面位于窗玻璃的视界内。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窗玻璃,其特征在于:靠近基底的表面电极呈窗玻璃(1)的整个覆盖层(4)形式,功能元件(2)仅制成于这个覆盖层(4)的一部分上,使得未被功能元件(2)覆盖的侧带被制成在窗玻璃的至少两个形成角度的侧边上,表面电极的这些侧带(6,8)彼此电绝缘,连接带(12,14,16)被设置在侧带中的每一个上,连接带(12,14,16)中的一个电连接于靠近基底的表面电极(4),而连接带(12,14,16)中的另一个电连接于远离功能元件(2)的基底的表面电极(2E)。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窗玻璃,其特征在于:两个表面电极(4,2E)用不同的表面电阻实施。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透明窗玻璃,其特征在于:靠近基底的表面电极(4)具有低于远离基底的表面电极(2E)的表面电阻。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透明窗玻璃,其特征在于:靠近基底的表面电极(4)的表面电阻率范围为6-7欧姆/单位面积;远离基底的表面电极(2E)的表面电阻率约为这些值的

10倍。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窗玻璃,其特征在于:不透光的边框(3)至少在其周边的一部分上沿该部分的边沿延伸,各表面电极的电导线(12,14,16,20)被布置在这个边框(3)的表面上。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窗玻璃被用作机动车的挡风玻璃,其中全固态电致变色多层系统(2),作为电控遮阳板,在安装的状态下被布置在顶部边沿的区域中。

14.控制透明的窗玻璃装置中的全固态电致变色表面元件形式的功能元件(2)的方法,所述全固态表面元件包含:可逆转地电致变色褪色的功能层(2F),这个功能层(2F)被插入两个表面电极(4,2E)之间;表面电极(4,2E)用不同的表面电阻实施,由此,在这些表面电极的表面中的供电电压的增大,对相同电压等级来说,都以不同的速度进行;相对于另一个表面电极(2E)的有效电势被引入表面电极(4)中的一个中,使电致变色表面元件(2)的一个侧边上的颜色电致变色地改变,以便控制电致变色表面元件(2)的颜色改变的扩散方向。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引起电致变色颜色改变的电势的至少一条供电导线(12,20)被设置在全固态电致变色表面元件的两侧的至少一个表面电极(4)上。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相对于另一个表面电极(2E)的第一有效电势经第一供电导线(12)被供应给表面电极(4),以便在颜色改变的扩散的预定方向上控制着色,相对于另一个表面电极(2E)的相反极性的第二有效电势经第二供电导线(20)被供应至表面电极(4),以便在颜色改变的扩散的预定方向上控制褪色。

17.如权利要求14-1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用于控制作为遮阳板引入机动车辆挡风玻璃中的电致变色功能元件中。

说明书 :

具有可部分地变暗的视界的透明窗玻璃和用于控制透明窗

玻璃内可以电致变色的方式褪色的表面元件的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具有一种视界的透明窗玻璃,所述视界可通过电控集成到多层复合件中的至少一个功能元件而在该窗玻璃表面的一部分上部分地变暗,所述窗玻璃的光透射可被逆转地改变,其中所述功能元件,特别是固态电致变色多层系统形式的功能元件包括包夹在两个表面电极之间的至少一个电致变色的功能层;和本发明涉及控制在这种透明窗玻璃中可被电致变色的方式褪色的表面元件的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WO 93/04885 A1和US 4 832 486文件描述了机动车挡风玻璃,其上边沿带装设有电致变色元件,所述电致变色元件的透明度可被调节而改变。因此,通常的机械式遮阳板是多余的,或至少是作为补充的。所述边沿带以这样一种方式在其全宽度上设有可独立控制的各元件:在其整个面积中不必总是变暗。
[0003] WO 03/007065 A1文件描述了特别用于上述目的固态电致变色多层系统的应用。US 6 277 523 B1文件描述了这种固态电致变色多层系统的化学及物理原理。
[0004] US 5 523 877文件很详细地描述了各种可能的方法,这些方法通过电致变色多层元件改变透明的层叠窗玻璃的透射率。所述文件还指出:电致变色元件可在机动车的透光车顶、遮阳板或“遮光带”方面起作用。然而,在每种情况下都需要允许有关元件总是可在其整个面积中被电致变色地变暗。
[0005] 最后,DE 100 46 103 A1文件描述了具有配件的透明窗玻璃,所述配件能通过电致变色装置仅使某些局部可逆转地变暗,所述某些局部在窗玻璃的表面中的位置由传感器-感应的控制器决定。然而,所述文件没有给出有关这种窗玻璃的生产的任何技术细节。特别是不清楚电致变色层或元件是如何必须被淀积在窗玻璃上的。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的基本问题是如何提供其它的透明窗玻璃,其中仅是一部分视界装设有电致变色元件,并且提供能使这个电致变色元件被控制的方法。
[0007] 根据本发明,这个问题事实上通过以下方法来解决:功能元件的各表面电极及它们的导线是彼此相匹配的,并且相互之间以这样一种方法立体地分布-其变暗从功能元件的一个边沿开始,并且施加在各表面电极之间的保持电压连续地扩散越过所述元件的区域,直至窗玻璃上完全均匀地被着色为止;和事实上,各平面电极被制成具有不同表面电阻的元件,由此电势在这些表面电极的表面中的扩散在任何电压等级下都以不同的速度进行,和事实上相对于其它表面电极的有效电势被引入各表面电极中的一个,迫使在电致变色表面元件的一个侧边上的颜色电致变色地改变,以便控制电致变色表面元件的颜色改变的一个扩散方向。
[0008] 分别依附于各独立的权利要求的各权利要求提供了本发明的有益实施例。
[0009] 按照本发明的透明玻璃窗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规定,靠近基底的表面电极的表面电阻率范围为6-7欧姆/单位面积;远离基底的表面电极的表面电阻率约为这些值的10倍。
[0010] 通过固态电致变色多层系统(此后称为EC系统)的结构、布置和局部的电控,根据本发明就可能使所述系统的颜色改变(所述改变完全是可逆转的)具有涡卷效应,这就是说,系统的颜色改变,或根据情况,EC元件的颜色改变,在其一个边沿开始,而后相对快地(根据施加的电压)扩散远至相对的边沿。根据实验的样品,越过EC元件的15cm宽度的颜色完全改变所需时间少于30秒。
[0011] 这个效应的一个特别优先的应用是使它与序言解释的构造中的机动车的挡风玻璃相结合。此处,有可能使变暗以涡卷方式从挡风玻璃的上边沿向下扩散至EC系统的相对的边沿,所述EC系统位于窗玻璃的视界内。
[0012] 当然,这种应用可被设想不仅应用于道路机动车中,而且也可用于飞机、航天飞机等、船和专用机动车的窗户中,而且明显地一般是但不仅是应用于前窗户或挡风玻璃,而且也用于侧窗户或后窗户。此外,其它的应用,特别是在建筑物部分中,也是可以想象的。
[0013]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有益的实施例,变亮在与变暗相反的方向上扩散,即从底部向上扩散,因此再次出现涡卷效应。除去这种实施例的美学方面之外,发生颜色改变操作的这个动态方法,比起整个区域的突然变暗,可能更为机动车的乘员所接受,所述突然变暗是当使用已知的EC元件时必须被接受的情况。
[0014] 假定颜色改变操作在整个元件全区域上连续地扩散,只要施加了供电电压,把已知的EC元件细分成若干独立的带,其结果也是很好的,所述若干独立的带是被独立地控制的。在这方面,除去在所述表面区域中的其它各电极的结构外,它是被电致变色层覆盖的,而这个层的相应细分也能应用这个技术来获得细分成若干单独控制的视界,然后如果需要,对于这些视界的每一个,有可能完成上述的涡卷效应。
[0015] 根据一个特别的优先选择,本发明可应用固态EC多层系统,所述EC多层系统的工作基于电致变色功能层中的阳离子的可逆转弥散。透射率及颜色上的差异是电致变色材料(它例如含有氧化钨)的不同的氧化状态的外部标志。
[0016] EC元件的着色及褪色的分别起动,可通过手,经合适的开关装置来控制。作为一个变型,或为切换操作而与手动控制相结合,也可能经传感器来控制。在此情况下,一个或多个传感器(例如光电二极管或类似的光敏转换器)可设置在窗玻璃上,所述窗玻璃本身装设有EC元件,或者局部上与后者相分隔。一种可能的优化控制的一个例子曾在DE 199 25335 A1文件中作了描述。
[0017] 在任何情况下,为接收所述人工设定的或控制的信号和/或所述传感器(信号),并把相应的合适供电电压传送至EC元件的电极,可设置电子的或类似的控制装置,这就是说,使它着色的至少一个电压和使它褪色的另一个电压,这两个电压分别被传送至公共的表面电极(或所图释例子的视图中的“顶部”表面电极)的单根导线,和被传送至另一个表面电极(或“底部”表面电极)的两根导线的一根或另一根。
[0018] 具有通过电控至少一个集成到多层复合件中的功能元件而使窗玻璃表面的一部分上变暗的视界的透明窗玻璃,所述窗玻璃的光透射可被逆转地改变,其中功能元件,特别是固态电致变色多层系统形式的所述元件包括被封闭在两个表面电极之间的至少一个电致变色功能层;其特征在于:功能元件的表面电极和它们的导线是相互匹配的,并且以这样一种方式相互空间分布:其变暗在功能元件的一个边沿开始,并且在施加在表面电极之间的保持电压下连续地扩散在所述元件的表面上,直至功能元件整个地及均匀地着色,功能元件沿窗玻璃的一个侧边延伸,并且从这个侧边进入窗玻璃的视界中,所述视界的变暗在所述侧边的区域中开始。

附图说明

[0019] 本发明内容的其它细节及各优点将从图释例子的附图和从其后面的详细说明中呈现出来。
[0020] 在这些简化的表示中,没有特定的比例,
[0021] -图1是机动车挡风玻璃的视图,其中简略地显示了EC元件的布置及其电极;和[0022] -图2显示在EC元件区域中沿线II-II贯穿图1的窗玻璃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如图1中所示,在由具有基本梯形的轮廓的层叠窗玻璃构成的挡风玻璃1中,EC元件2,还有梯形的轮廓线被布置在梯形的短平行边的区域中,在窗玻璃的该平面上EC元件2被布置在复合件的内部。在挡风玻璃的安装位置中,EC元件2沿窗玻璃的顶部边沿延伸,其高度约为15-20cm。不像传统的遮阳板,EC元件2整个地覆盖了这个带,即使是其边沿被限定得距窗玻璃1的顶部侧边为短距离也是如此。
[0024] 作为边框3,在位于复合件的内部的窗玻璃的一个平面上形成一个不透光的边沿区域,如同已熟知的,所述边沿区域用作阻挡视线,一方面是挡风玻璃1的进入机动车体的连接,而另一方面是EC元件的外部电导线。如同可在图2中看到的,框3及EC元件2被布置在不同的平面上,或者位于在窗玻璃内部的窗玻璃的不同平面中。
[0025] 在窗玻璃表面上的垂直投影中,框3覆盖了EC元件2的侧边沿和顶部边沿。然而,这个EC元件的底部边沿位于被框3环绕的窗玻璃1的视界内。与附图中简化的表示不同,不透光的框与视界之间的过渡被点或类似物的格栅所弱化,EC元件2的各边沿较好是处于完全不透光的区域中。
[0026] 在EC元件的表面区域中,在非激活状态下,光的透射比挡风玻璃的视界中的略低(近似60%)(根据一种欧洲标准,必须至少是75%)。这通过这个表面的略微发暗来标示。EC元件2的底部边沿被布置成这样:由各个认可的措施决定的挡风玻璃1的主要视界是不受影响的。
[0027] 不用说,这是可能的:需要在EC元件的表面上或边沿上提供缺口,例如当需要在要被着色的电致变色区域的后面布置传感器时,摄像机或类似物,还有红外摄像机,它们的透射路径必须穿透窗玻璃1,并将受到EC元件和/或EC元件层的影响。这种缺口可有益地被布置在内部的后视镜的支承的下方,所述支承连结于窗玻璃的内表面,所述支承也可含有上述的传感器及类似的装置。
[0028] 在现在图释的例子中,窗玻璃的整个表面被覆盖以导电的透明覆盖层4,覆盖层4用作靠近EC元件2的基底的表面电极。然而,为使EC元件2工作,原则上仅在覆盖了EC元件的表面上设置覆盖层4就足够了,但是所述覆盖层稍延伸过边沿的侧边。
[0029] 然而,完全的涂覆实现起来更简单,因为然后它可能省去对基底的局部遮掩。另外,表面的完全涂覆具有的优点是:通过设置合适的导线(以本身已知的方式),它还可用于加热层叠的窗玻璃。
[0030] 虽然在窗玻璃被切割之前有可能涂覆(淀积)覆盖层,但在当前情况下,正如EC元件2本身一样,它被淀积在成品窗玻璃上,而所述成品窗玻璃可能任选地是弯曲的。所述覆盖层可含有氧化铟锡(ITO)层,然而其它导电的多层系统可能含有一种以上的透明层,这曾在现有技术中若干次被描述过,所述透明层被用作表面电极。所述覆盖层还进一步具有热绝缘性质(通过反射红外辐射)。
[0031] 较好的是,这些覆盖层以本身已知的方式通过磁强化的溅射(溅射/PVD工艺)直接淀积在窗玻璃的表面上。然而,它们也可能通过CVD工艺来淀积。
[0032] 根据序言中提及的现有技术,直接淀积在电极层4上的是电致变色多层系统(可能包括若干层),它构成了EC元件2。另一个透明的表面电极再被淀积在电致变色层的顶部,以便构成远离基底的背部电极。后面将联系图2更详细地解释EC元件的多层结构。在所有情况下,其各层可通过工业规模设备中的溅射来淀积。
[0033] 为了使EC元件在本发明意义的范围内以限定的方式被电控,需要若干电导线。覆盖层4及EC元件2被第一分隔线5和第二分隔线7分成中央区域和两个相对窄的边带6及8。这些带平行于窗玻璃的梯形短(斜)的侧边而延伸,并位于被框3覆盖的表面中。
[0034] 另一条分隔线9沿窗玻璃1的右边沿设置在右边,分隔线9使覆盖层4的另一个窄带10与侧带8相分隔。最终,再次在窗玻璃1的右边沿具有短的水平分隔线11,分隔线11分隔所述覆盖层的带10与带8。
[0035] 此处提及的所有分隔线代表了表面的被细分区域或者另外被细分的区段上的完全电分隔,较好的是,它们仅是在EC元件完全被构造之后被探查(这些较好是由激光束加工机探查)。然而,它们也可首先在覆盖层4中被探查,而继之在EC元件2中被探查。在再细分的覆盖层范围内可能没有电流流过这些分隔线,以便避免短路。
[0036] 以导电连接方式连接于覆盖层4的细长连接带12,被设置在框3的顶部边沿区域中,位于分隔线5与7之间,平行于窗玻璃1的顶部侧边。它包含以简化方式显示的、电缆形式的外导线13。位于分隔线5与7之间的覆盖层4的整个区域,可经EC元件2的表面电极形式的导线进行供电。
[0037] EC元件2还包含远离基底的电极,它具有如EC元件本身的相同表面尺寸(因此对应于图1的灰色区域),将联系图2更详细地讨论所述电极。这个电极没有对覆盖层4的直接通电连接。然而,假定EC元件2没有垂直向上延伸至窗玻璃1的底部侧边,这就适于把电接头相对于覆盖层4的导线横向地布置,所述电接头用于接触远离基底的电极。因此,这避免了跨接和绝缘问题,这些问题是由于远离基底的电极的外部导线也沿着窗玻璃1的顶部边沿布置而产生的。最终,由于技术上的理由,不可能把连接带12布置在EC元件2的下方。
[0038] 具有外导线15的另一个连接带14因此被布置在左侧带6上面,而仍然是与覆盖层4的主区域及与连接带12近旁的分隔线15形成电绝缘。因此,具有外导线17的第三连接带16被布置在右侧带8上面。与覆盖层4相比,上面提及的这些导线具有低欧姆的电阻。
[0039] 当处于在机动车体内的组装状态下,挡风玻璃的各边沿以这样一种方法用内覆盖层覆盖:所述各区域甚至从内侧被遮蔽而障视。
[0040] 两条连接带14与16通过非常薄的金属导线18而在电路上相互连接。这些金属导线18不像连接带,而是在挡风玻璃视界内被布置于它们的大部分长度上。它们穿过覆盖有EC元件2的表面,并以电路上导通的方式连接于远离EC元件的基底的电极上。
[0041] 因此,这些导线对于把远离基底的电极在电路上连接于连接带14及16构成了“分接”连接。应该明确地强调:相同极性的两条连接带不是必须被设置在EC元件2的各一侧上,而是原则上也可能把各导线布置得离开单条连接带,例如具有自由端头或形成圈,以达到保证EC元件2的均匀的颜色改变具有所希望的涡卷效应。
[0042] 这些导线的这样的安排,在使用加热导线阵列来电加热层叠的窗中当然是已知的。各个导线是如此的薄,以致它们是裸眼觉察不到的,而且通过EC元件2的轻微着色使它们被进一步遮掩而看不见。这些导线通常由钨丝制成并可承受大的机械载荷,所以尽管这些导线的直径细小,但它们具有由机器铺设时所需的鲁棒性。
[0043] 最后,另一条电导线19被设置在右外侧带10的区域中,这个导线19首先是平行于窗玻璃的右侧边并被置于窗玻璃视界中的分隔线11的下方,另一种形式的薄导线20平行于EC元件的底部侧边,这个导线如同直接的导电连接被连接于覆盖层4。通过分隔线9及11使导线19及20在电路上与连接带16绝缘。然而,它们以导电的方式经覆盖层4连接于连接带12,而因此,原则上与后者有相同的电势。虽然导线19在此处再次被显示为一条线,然而如果有足够的有效宽度,它也可以制成不透光框区域中的连接带形式的。
[0044] 为清楚起见,EC元件的底部边沿、分隔线11与导线19的水平部分之间的相互距离已被夸大了。在大批量生产的窗玻璃中,导线19的水平部分将被安排得尽可能靠近EC元件2的底部侧边。
[0045] 在这点上,应该强调的是,如果要求输入两个平面电极的工作电压及电流的平面供电尽可能均匀,则就要设置两条以上的导线18和一条以上的导线20。
[0046] 如此处已提及的,如果覆盖层4覆盖了窗玻璃的整个表面,导线19/20-或作为替代,还有类似于连接带12的较宽连接带-原则上也可被布置在窗玻璃1的底部侧边,还有布置在窗玻璃1视界外面被框3盖住的表面中,如图1中用点划线20′所标示。然而,在变亮期间,相对于切换电压的施加,相比用实线标示的实施例的情况,EC元件2的响应特性可因此而被更强烈地延迟,因为覆盖层没有巨大的表面电阻,甚至当电势被施加于所述覆盖层时,供电电压可能增大但仅是缓慢地通过EC层。附图显示,靠近层叠的窗玻璃1的顶部右拐角,三条电导线13、17和19被组成非常紧密在一起的组,而电导线15被布置在顶部左拐角。当然,对于相同极性的13及15,可通过较好是在平面区域内或在被不透光框盖住的侧带内、平行于连接带12设置一条直接连接在它们之间的线,而被直接连接在一起。然而,这条线必须与覆盖层4的表面区域在电路上绝缘,覆盖层4位于侧带6与8之间。例如,为此目的可设置扁平电缆,所述电缆包含在非导电(塑料)支承上的(至少)一个导电轨道。总之,需要使EC元件(以及可能是窗玻璃1的其它电功能元件)的全部外导线在一个平面中设置在一起,而用机动车的电路或用电子控制装置使它们进入接触,此处需要使用多头连接器或多头钎焊导线。
[0047] 现在将参考图2来解释复合的挡风玻璃1的内部结构,图2显示沿图1的II-II断面线的剖面中所见的挡风玻璃。与图1中相同的部件给予了相同的标号。这个图显示了(由玻璃或塑料制成的)两个独立的刚性玻璃板和电绝缘层以及视觉上透明的粘结剂21,粘结剂21以通常方式把它们粘结地结合在一起。这个层通过点划线来水平地细分,以便指出:事实上它基本上比EC元件2或比EC元件2的各独立层更厚。粘结剂层材料必须根据它与EC元件2的各层的生产的相容性来选择。
[0048] 相应的参考资料可在序言中提及的文献中找到。由于它们的强吸水性质,由PVB制成的普通粘结剂薄膜在此处较少被考虑。现今,热塑性聚氨基甲酸酯粘结剂薄膜较好,虽然也可设想其它的材料。EC元件2的功能层必须具有限定的水分含量,所述水分含量不能通过薄膜材料从它(里面)除去。
[0049] 在图2中被安装成机动车挡风玻璃的顶部玻璃板被布置在外侧,而底部玻璃板被转动朝向机动车内的乘员舱。这个图显示,在右边沿上,在顶部玻璃板表面上的框3的位置位于复合件的内侧上(在窗玻璃专家的行话中,位于层叠的窗玻璃的表面2上)。在面朝它(表面3)的底部玻璃板的内表面上,覆盖层4被直接地淀积成EC元件2的底部电极。为减小上述的EC元件的脱水风险,甚至还通过外周边密封件22(例如用丁基密封剂)密封层叠的窗玻璃的粘结剂层21。
[0050] 在断面的左边沿,在覆盖层4上有个功能层2F,在这个功能层2F的上方是EC元件2的另一个表面电极2E。所述功能层及所述表面电极朝右延伸超出分隔线7,然而它们终止于分隔线9之前,这些都用粗的竖直线标示。此处用简化方式以单层的形式显示了功能层2F。事实上,它由若干独立的层构成,但此处不需要详细描述这些,因为它们可被认为是已知的。
[0051] 可以看到分隔线7穿过EC元件2的所有层,即:表面电极2E、功能层2F和覆盖层4,而它(分隔线7)从侧带8起在电路上与它们相隔离。然而,它可以横向偏移来阻断覆盖层4及EC元件2的各层。而后也不允许经这些分隔线而造成短路,因为EC元件的功能层
2F呈现不匀的导电性,这就是说在其全表面上具有比通常表面(即直接地在表面电极4与
2E之间)的高得多的电阻。
[0052] 只有导线18越过这个分隔线,而因此代表了表面电极2E与连接带16之间的导电连接(如同图1,如果设置了若干条导线18,它们的每一条当然必须超出分隔线)。侧带8或连接带16分别与覆盖层4的表面中心区域-被框3所环绕-的直接连接被分隔线7阻止。明确地,可以想象得到的是把分隔线7(而在另一侧分隔线5与它相对应)设置成正好在EC元件的侧端部旁边,然而这比此处所示的实施例更贵,并且没有提供技术上/电气上的优点。
[0053] 导线18还克服了各个连接带16及14(它们相对地较厚)与较薄的EC元件之间高度差,所述高度差是这样一种窗玻璃装置的实际构造中不可避免的。
[0054] 为制造所述电导线,在层叠的窗玻璃的各个层组装以前就已装设了粘结剂薄膜21。在被放置于安装位置中的EC元件上的粘结剂的表面上,特别承载有:连接带12、14、16,导线18、19及20,和需要时还有外导线13、15及17,直至这些带及导线每次被导入复合件中位于如图1所示位置。也可能提供在这个薄膜背后上的某些导线引导装置,例如上面提及的连接带14与16、可能还有导线19之间的直接连接。
[0055] 导线18通过钎焊或另外通过包含在钎料层中,以电路接通方式连接于连接带14及16;这对于分别生产的导线19与20之间需要的任何连接也是有效的。所有这些连接部分以可靠及永久的方式最终被机械地固定,并且在粘结剂层21与复合件的第二独立玻璃板通过热及压力的作用(例如在热压器中)被放入位置之后使它们进入电接触。在此情况下,连接带12及导线20再次与覆盖层4充分紧密接触,而导线18与电极2E接触。
[0056] 需要防止由窗玻璃边沿开始的腐蚀,在窗玻璃的外侧边之前,覆盖层4会良好地终止。如上面已经提及的,如果覆盖层4曾暂时地被淀积在整个表面上,则可以使用本身已知的合适方法,沿着窗玻璃的所述侧边再次被除去。在ITO覆盖层的情况下,边沿的这种清除不是绝对需要的。然而,在这种情况下,还是需要用密封件22进行外部密封。同样地,分隔线5及7已提供一定程度的对腐蚀侵入的防护。
[0057] 下面将解释EC元件及其导线的使用方法。通常,为使EC元件工作而需要提供电子控制装置(未显示),例如在DE 199 25 335 A1文件中所描述形式的电子控制装置,它可以在各种输出的情况下提供良好限定的正的和负的电压等级。如果需要,这个控制装置也可连接于传感器,例如当太阳落在地平线上而使驾驶者有目弦的危险时,这些传感器可使EC元件自动地变暗。
[0058] 在变暗的过程期间,连接带12被用作向覆盖层4施加正电压的正电极。假定与覆盖层4相比它具有低欧姆的电阻,在覆盖层4的整个长度上就连通了其电势。在施加电压期间,所述电压在覆盖层4的整个表面上可仅是相对慢地加大(例如,它具有每单位面积约为6-7ohms的电阻)。
[0059] 在所述例子的情况下,也曾有意地淀积了表面电极2E,它具有每单位面约60-70ohms的表面电阻,因此它比覆盖层4的表面电阻高得多。这可能在利用溅射淀积覆盖层期间,通过合适地调节工作参数和通过这个电极层的材料的组成来加以影响及控制。
[0060] 非均质的导电性能的功能层2F具有垂直于表面电极2E及4的非常低的电阻。
[0061] 下面标示的是各电阻之间的关系:R2F<<R4<R2E,此处R每次都代表电阻的欧姆值。因此,实际上可看作:当足够高的电压(穿过功能层2F的电势差)存在于电极4及2E之间的任何区域中的时刻的充电的即时变换。
[0062] 这个电压(在左边沿,以箭头及覆盖层4与表面电极2E之间的U字来标示)引致由于充电变换而使EC功能层2F变暗。
[0063] 所述电压以这样一种方法选择是特别有利的:与表面电极层电阻的仔细确定相结合,功能层在其略为较窄的顶部边沿开始变暗,因此可观察到涡卷效应在几秒钟之内扩散得远至EC元件的底部边沿。
[0064] 两个表面电极2E与4的导电性的实质差别被认为是根据本发明所要求的涡卷效应的激发器。对于相同的电压值,所施加的足够的供电电压将在覆盖层4表面中比在表面电极2E的表面中更快速地扩散。
[0065] 理智上,这可代表电压前锋或是简单地在功能层流过的高充电改变电流(输送及扩散阳离子)的前移,所述前移是从驱动电压的施加点上升至表面电极的端点。
[0066] 然而,在最后的稳定状态时,实现了在EC元件的整个表面上的均匀着色。只要功能层2F上的供电电压被保持在恒定水平或至少是脉动的,这种状况就会延续。EC功能层2F的着色(相反的离子交换)的发生相对地延迟,所以足以有脉动的电压供电。
[0067] 在具有这样一种EC元件的实验窗玻璃装置中,为变暗施加的电压是1.55V(直流电压)。这导致高度约15cm的EC元件在30秒钟内变暗。
[0068] 如果表面电极4与2E之间没有电压(OV),则EC元件将再次逐渐地变亮,返回至其基本的透明的自然色调而不用其它措施,因为事实上充电促使变暗又一次恢复其初始状态。EC元件2的工作方法基本上相当于储能器。
[0069] 然而,有可能通过由导线19/20(它也可能如较早提及的,被布置在窗玻璃1的底部边沿上)构成的附加电极,引致变亮从EC元件2的底部边沿向上涡卷,因此在变暗的相反方向上具有被卷绕的滚动效应。
[0070] 为此目的,在连接带12上的电压被切断之后,需要在导线部分20(及覆盖层4)与表面电极2E之间施加相对于变暗电压U的反向电压,所述反向电压不是必须具有与变暗电压相同的电压。
[0071] 由于电极层4与上电极层2E的表面电阻的差异,再次出现了涡卷效应。它们的较高的电阻决定了在该速度下的电流,为再次从功能层吸引或除去阳离子,如已提及的,功能层2F的电阻可以忽略,而甚至在阳离子排放期的电阻低于其扩散期间的电阻。
[0072] 同样地,第三导线的部分20的电阻欧姆值与表面电极4及2E的相比确实是小,所以此处有可能观察到如由连接带12供电期间的相同性质。
[0073] 当然,也可能使涡卷效应的“运动方向”倒逆,这就是说,使变暗从窗玻璃的视界中开始(如果经导线19/20施加变暗电压),或者经导线12及19/20同时供给电压,而使变暗从EC元件的两个相对的侧边同时开始。
[0074] 如果希望用这个EC元件产生若干独立的可控制的区域,这些区域必须用水平分隔线彼此相分隔,并且每个区域必须设置它们自己的“无封盖”电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