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工具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0580012584.3

文献号 : CN1946520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青木阳之介

申请人 : 株式会社牧田

摘要 :

一种动力工具,其能够有效地避免尺寸增加同时在作业操作中执行减振作用。该动力工具包括:马达;内部机构,其由该马达驱动;壳体,包括内壳体,其容置该内部机构;以及外壳体,其包括马达壳体和曲柄壳体,并容置该内壳体和该马达,该内壳体具有上部壳体和下部壳体;刀具,其设置于该壳体的一端中,且沿该刀具的纵向由该内部机构驱动来执行预定操作;手柄,其连接至该壳体的另一端;以及动态减振器,其中该马达的轴向与该刀具的纵向交叉,该动态减振器包括筒形减振器本体、配重和弹性元件,该弹性元件设置于该配重的前后侧面上并且适于对该配重施加弹簧力,该配重克服该弹性元件的弹簧力而沿该刀具的纵向往复运动,该动态减振器利用该壳体和/或该手柄限定的内部空间来设置,由此该动态减振器降低在作业操作中沿该刀具的纵向在该壳体中产生的振动。

权利要求 :

1.一种动力工具,包括:

马达;

内部机构,其由该马达驱动;

壳体,包括内壳体,其容置该内部机构;以及外壳体,其包括马达壳体和曲柄壳体,并容置该内壳体和该马达,该内壳体具有上部壳体和下部壳体;

刀具,其设置于该壳体的一端中,且沿该刀具的纵向由该内部机构驱动来执行预定操作;

手柄,其连接至该壳体的另一端;以及

动态减振器,其中该马达的轴向与该刀具的纵向交叉,该动态减振器包括筒形减振器本体、配重和弹性元件,该弹性元件设置于该配重的前后侧面上并且适于对该配重施加弹簧力,该配重克服该弹性元件的弹簧力而沿该刀具的纵向往复运动,该动态减振器利用该壳体和/或该手柄限定的内部空间来设置,由此该动态减振器降低在作业操作中沿该刀具的纵向在该壳体中产生的振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工具,其中该动态减振器利用存在于该曲柄壳体上部区域的内壁表面与该内壳体的上部壳体的上部区域的外壁表面之间的空间来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工具,其中所述动态减振器利用存在于该曲柄壳体的侧面区域的左、右内壁表面和该上部壳体的侧面区域的左、右外壁表面之间的左、右空间、以及形成于该上部壳体的外壁表面中并沿着该刀具的纵向延伸的凹槽来设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工具,其中该动态减振器利用存在于该马达的轴端和该下部壳体的底部之间的、并沿着气缸的轴线延伸的空间来设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力工具,其中该内壳体包括用于容置可旋转地支承该驱动马达的输出轴的轴承的容置器、以及用于容置可旋转地支承该内部机构的转动元件的轴承的容置器,该内壳体构造成使得所述轴承的容置器引导该动态减振器的配重的线性运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动力工具,其中该动态减振器的本体是椭圆形减振器本体,该配重为椭圆环状,并设置成与该马达输出轴的轴承容置器、内部机构的转动元件的轴承的容置器滑动接触,以便从两侧夹紧所述的轴承容置器,并可沿纵向运动,该配重具有两突起,分别设置在该配重左、右侧面上,所述弹性元件设置在该突起的相对两侧上,所述弹性元件将配重连接至该减振器本体,当该配重沿该减振器本体的纵向运动时,该弹性元件就沿相反方向对该配重施加弹簧力,该动态减振器设置在该马达的转子的上端和下部壳体的底部之间的空间,所述的轴承容置器也容纳在该空间内。

说明书 :

动力工具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降低诸如锤和锤钻之类线性地驱动刀具(tool bit)的往复运动式动力工具中的振动的技术。

背景技术

[0002] 日本特开昭第52-109673号公开了一种具有减振装置的电锤。在该公知的电锤中,在位于本体壳体下侧和马达壳体前侧的区域中,防振室与该本体壳体(和该马达壳体)一体形成。在该防振室内设置有动态减振器。
[0003] 在上述公知的电锤中,容置该动态减振器的该防振室设置于该壳体中,以便提供降低作业操作中的振动的附加功能。然而,因此使该电锤的尺寸增加。

发明内容

[0004]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效的技术,其用于降低在作业操作中的振动,同时避免增加动力工具的尺寸。
[0005] 上述目的通过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动力工具来实现,所述动力工具包括:马达;内部机构,其由该马达驱动;壳体,包括内壳体,其容置该内部机构;以及外壳体,其包括马达壳体和曲柄壳体,并容置该内壳体和该马达,该内壳体具有上部壳体和下部壳体;刀具,其设置于该壳体的一端中,且沿该刀具的纵向由该内部机构驱动来执行预定操作;手柄,其连接至该壳体的另一端;以及动态减振器,其中该马达的轴向与该刀具的纵向交叉,该动态减振器包括筒形减振器本体、配重和弹性元件,该弹性元件设置于的前后侧面上并且适于对该配重施加弹簧力,该配重克服该弹性元件的弹簧力而沿该刀具的纵向往复运动,该动态减振器利用该壳体和/或该手柄限定的内部空间来设置,由此该动态减振器降低在作业操作中沿该刀具的纵向在该壳体中产生的振动。
[0006] 特别是,所述“动力工具”可以包括多种刀具通过往复运动而在工件上进行作业操作的动力工具,如锤、锤钻、竖锯以及往复式锯。当所述动力工具为锤或锤钻时,根据本发明的“内部机构”包括:运动转换机构,其将马达的转动输出转换成线性运动,并且沿该刀具的纵向驱动该刀具;以及动力传递机构,其适当地降低该马达的转动输出的速度并将转动时的转动输出传递至刀具。
[0007] 在本发明中,该动态减振器通过利用该壳体和/或该手柄内的空间而被设置于所述动力工具中。因此,该动态减振器能够在作业操作中执行减振作用,同时避免增加所述动力工具的尺寸。另外,例如,在所述动力工具跌落的情况下,该动态减振器能够受到保护而免受外部冲击。“通过利用该壳体与该内部机构之间的空间”设置该动态减振器的方式不仅包括通过利用原状的空间来设置该动态减振器的方式,而且包括通过利用形状变化了的空间来设置该动态减振器的方式。
[0008] 通过阅读以下详细描述与附图,将会更加清楚本发明。

附图说明

[0009] 图1为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锤钻的侧视图,其中外壳体与内壳体以截面示出。
[0010] 图2为锤钻的侧视图,其中外壳体以截面示出。
[0011] 图3为锤钻的俯视图,其中外壳体以截面示出。
[0012] 图4为锤钻的俯视图,其中外壳体以截面示出。
[0013] 图5为锤钻的后视图,其中外壳体以截面示出。
[0014] 图6为沿图1中的线A-A剖开的剖视图。
[0015] 图7为沿图1中的线B-B剖开的剖视图。
[0016]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17] 101锤钻(动力工具) 102手柄 102a握持部[0018] 102b、102c上、下连接部 103本体(壳体) 105马达壳体(外壳体)[0019] 105a出口 107曲柄壳体 109内壳体[0020] 109a上部壳体 109b下部壳体 109c侧面凹槽(凹槽)[0021] 111驱动马达(马达) 111a输出轴 111b转子[0022] 113运动转换机构(内部机构) 113a活塞 113b曲轴[0023] 115打击机构 115a打击器 117动力传递机构[0024] 117a齿轮轴 119锤钻头(刀具) 121冷却风扇[0025] 123盖 125入口 127曲柄室[0026] 131、133齿轮 131a、133a轴承容置 137刀夹[0027] 141气缸 151前轴承 153后轴承[0028] 155配重 157偏置弹簧(弹性元件) 159突起[0029] 201、211、221、231空间 213、223、233动态减振器 241空间[0030] 243动态减振器 245减震器本体 247配重[0031] 248突起 249偏置弹簧 251空间[0032] 253动态减振器 255减振器本体 257配重[0033] 258突起 259偏置弹簧 261、271空间[0034] 263、273动态减振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35] 现在将参考图1至图7,对本发明的代表性实施例进行描述。在各实施例中,将对作为根据本发明的动力工具的代表性实例的电锤钻进行说明。各实施例的特征均在于设置于壳体或手柄内的空间中的动态减振器。在对动态减振器的设置进行详细说明之前,将参考图1对锤钻的构造进行简要描述。锤钻101主要包括:本体103;锤钻头119,其通过刀夹137而可拆装地连接至本体103的末端区域(如图1所示的左侧);以及手柄102,其连接至本体103的位于锤钻头119的相对侧的区域。本体103、锤钻头119以及手柄102为分别与根据本发明的“壳体”、“刀具”以及“手柄”相对应的特征。
[0036] 锤钻101的本体103主要包括:马达壳体105;曲柄壳体107;以及容置于马达壳体105和曲柄壳体107内的内壳体109。马达壳体105和曲柄壳体107为与根据本发明的“外壳体”相对应的特征,而内壳体109与“内壳体”相对应。马达壳体105位于手柄102的朝向前方的下部上并且容置着驱动马达111。驱动马达111为与根据本发明的“马达”相对应的特征。
[0037]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进行说明,在使用者握持手柄102的使用状态下,具有锤钻头119的一侧为前侧,而具有手柄102的一侧为后侧。另外,具有驱动马达111的一侧为下侧,而其相对侧为上侧;垂直于纵向的坚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分别为竖向与横向。
[0038] 曲柄壳体107位于手柄102的朝向前方的上部处并从上方对接至马达壳体105。曲柄壳体107与马达壳体105一起容置内壳体109。内壳体109容置气缸141、运动转换机构113和齿轮型动力传递机构117。气缸141容置打击元件115,该打击元件115被驱动为以沿锤钻头119的纵向对锤钻头119施加打击力。运动转换机构113包括曲柄机构并将驱动马达111的转动输出转换成线性运动,而后通过空气弹簧来驱动打击元件115。动力传递机构117通过刀夹137而将驱动马达111的转动输出作为转动传递至锤钻头119。另外,内壳体109包括上部壳体109a和下部壳体109b。上部壳体109a容置整个气缸141和运动转换机构113与动力传递机构117的大部分,而下部壳体109b容置运动转换机构113与动力传递机构117的其余部分。运动转换机构113、打击元件115以及动力传递机构117为与根据本发明的“内部机构”相对应的特征。
[0039] 运动转换机构113适当地将驱动马达111的转动输出转换成线性运动,而后将其传递至打击元件115。因此,就通过打击元件115沿锤钻头119的纵向产生冲击力。打击元件115包括打击器115a以及冲击螺栓形式的中间元件(未示出)。通过气缸141内的空气弹簧的作用而使运动转换机构113的活塞113a进行滑动,来驱动打击器115a。另外,动力传递机构117适当地降低驱动马达111的转动输出的速度,并将转动输出作为转动传递至锤钻头119。这样,就使得锤钻头119沿其沿圆周方向转动。通过使用者的适当操作,可以使锤钻101在锤击模式与锤钻模式之间转换,在所述锤击模式中通过仅沿纵向对锤钻头119施加打击力来对工件进行作业操作,而在所述锤钻模式中通过对锤钻头119施加纵向打击力与周向的转动力来对工件进行作业操作。
[0040] 本领域内公知的是:在锤击操作中,通过运动转换机构113和打击元件115沿纵向对锤钻头119施加打击力;在锤钻操作中除对锤钻头119施加沿纵向的打击力之外,还通过动力传递机构117对锤钻头119施加沿周向的转动力。另外,锤击模式与锤钻模式之间的转换方式在本领域内是公知的。这些已知的技术并非与本发明直接相关,因而将不对其进行更详细的描述。
[0041] 锤钻头119在气缸141的轴线上沿纵向运动。另外,驱动马达111设置成使得输出轴111a的轴线垂直于气缸141的轴线。内壳体109设置于驱动马达111上方。
[0042] 手柄102包括:握持部102a,其由使用者握持;以及上、下连接部102b、102c,其将握持部102a连接至本体103的后端。握持部102a竖直地延伸并且以预定间距与本体103的后端相对。在这种状态下,握持部102a通过上、下连接部102b、102c可拆装地连接至本体103的后端。
[0043] 动态减振器151设置于锤钻101中,以降低在锤击或锤钻操作期间在锤钻101中尤其是沿锤钻头119的纵向所产生的振动。动态减振器151在图2和图3中以剖视图作为实例示出。动态减振器151主要包括:箱形(或筒形)减振器本体153;配重155;以及偏置弹簧157,其设置于该配重155的前、后侧面上。配重155设置于减振器本体153内并且可以沿减振器本体153的纵向运动。偏置弹簧157为与根据本发明的“弹性元件”相对应的特征。当配重155沿减振器本体153的纵向运动时,偏置弹簧157对配重155施加弹簧力。
[0044] 现在,将相对于各实施例来对动态减振器151的设置情况来进行说明。
[0045] (第一实施例)
[0046] 在第一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动态减振器151通过利用本体103内的上部区域中的空间来进行设置,或更具体地说,利用存在于曲柄壳体107的上部区域的内壁表面与内壳体109的上部壳体109a的上部区域的外壁表面之间的空间201来进行设置。动态减振器151设置于该空间201中,以使配重155的运动方向或减振方向与锤钻头119的纵向一致。空间201沿水平方向(纵向和横向)的尺寸大于沿竖直方向(高度方向)的尺寸。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动态减振器151的形状与空间201相适应。具体而言,如该剖视图所示,减振器本体153为竖向短而纵向长的箱形形状。另外,在配重155沿纵向的中间处的左、右侧面上形成有突起159。偏置弹簧157设置于所述突起159与减振器本体153的前端和后端之间。这样,可以使配重155的行进量最大化,同时可以使减振器本体153的纵向长度最小化。另外,可以稳定配重155的运动。
[0047] 因此,在第一实施例中,动态减振器151通过利用存在于本体103内的空间201来进行设置。因此,通过动态减振器151的减振作用,可以减轻锤钻101在作业操作中产生的振动,同时可以避免增加本体103的尺寸。另外,通过将动态减振器151设置于本体103内,可以保护动态减振器151在锤钻101跌落的情况下免受外部冲击。
[0048] 如图2所示,通常,锤钻101的重心G位于气缸141的轴线下方且位于驱动马达111的轴线的略朝前处。因此,类似于本实施例,当动态减振器151设置在空间201内(所述空间201存在于曲柄壳体107的上部区域的内壁表面与内壳体109的上部壳体109a的上部区域的外壁表面之间)时,动态减振器151就设置在气缸141的、与锤钻101的重心G相对的轴线的一侧上。这样,锤钻101的重心G的位置就更靠近气缸141的轴线,这就有效地减少或防止了沿竖直方向的振动。另外,设置于空间201中的动态减振器151的位置比较靠近气缸141的轴线,以使其可以克服在使用锤钻101的作业操作中产生的振动而执行有效的减振作用。
[0049] (第二实施例)
[0050] 在第二代表性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5所示,动态减振器213通过利用本体103内的朝向上部的侧面区域中的空间来进行设置,或更具体地说,利用存在于曲柄壳体107的侧面区域的左、右内壁表面和上部壳体109a的侧面区域的左、右外壁表面之间的左、右空间211来进行设置。所述空间211与气缸141的下部区域相对应,并且沿与气缸141的轴线平行的方向或沿气缸141的纵向延伸。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图2和图5中的虚线所示,动态减振器213为筒形形状并且设置成使得配重的运动方向或减振方向与锤钻头119的纵向一致。除形状之外,动态减振器213的构造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包括在此均未示出的本体、配重、和偏置弹簧。
[0051] 根据第二实施例,其中动态减振器213设置在所述左、右空间211(所述空间211存在于曲柄壳体107的侧面区域的左、右内壁表面和上部壳体109a的侧面区域的左、右外壁表面之间)中,类似于第一实施例,动态减振器213可以在锤钻101的作业操作中执行减振作用,同时避免增加本体103的尺寸。另外,在锤钻101跌落的情况下,动态减振器213可以受到保护而免受外部冲击。特别是在第二实施例中,动态减振器213设置于上部壳体109a的侧面凹槽109c中,以使动态减振器213从上部壳体109a的侧面的突出量能够减少。
因此,可以提供防止外部冲击的高度保护。上部壳体109a的形状使上部壳体109a内的机构部件与上部壳体109a的内壁表面之间的间隙最小化。为此,侧面凹槽109c形成于上部壳体109a中。具体地说,由于气缸141与位于气缸141下方的运动转换机构113或动力传递机构117的传动齿轮之间的位置关系,将侧面凹槽109c限定为形成于上部壳体109a的侧面中并沿气缸141的轴向延伸的凹槽。侧面凹槽109c为与根据本发明的“凹槽”相对应的特征。
[0052] 另外,在第二实施例中,如上所述,动态减振器213的位置极其靠近锤钻101的重心G。因此,即使在该位置处设置动态减振器213,锤钻101也能够在与锤钻头119的纵向相垂直的竖直与水平方向上保持良好的平衡,以使能够有效地减少或防止在所述竖直与水平方向上产生的振动。而且,动态减振器213的位置比较靠近气缸141的轴线,以使其可以克服在锤钻101的作业操作中输入的振动而执行有效的减振功能。
[0053] 如图2和图5所示,具有驱动马达111的锤钻101包括用于冷却该驱动马达111的冷却风扇121。当冷却风扇121转动时,通过覆盖着本体103的后表面的盖123的入口125将冷却空气吸入。随后冷却空气在马达壳体105内被向上引导并冷却驱动马达111。随后,通过形成于马达壳体105的底部的出口105a而将冷却空气排出到外部。此类冷却空气流能够比较容易地被引导至动态减振器213的区域中。这样,根据第二实施例,通过利用用于驱动马达111的冷却空气能够有利地冷却动态减振器213。
[0054] 另外,在锤钻101中,当内壳体109中的运动转换机构113被驱动时,曲柄室127(参见图1)内的压力就会波动(通过图1所示的气缸141内的活塞113a的线性运动),该曲柄室127包括由内壳体109所包围的气密空间。通过利用所述压力波动,可以采用受迫振动法,在该受迫振动法中通过将波动压力引入动态减振器213的本体中而使配重受到正向(positively)驱动。在这种情况下,根据第二实施例,采用动态减振器213的位置邻近容置运动转换机构113的内壳体109的构造,曲柄室127中的波动压力可被容易地引入动态减振器213中。另外,例如,当运动转换机构113包括如图1所示的曲柄机构时,通过在曲柄轴中设置偏心部,就可以容易地设置用于引起动态减振器213的配重进行受迫振动的构造。具体地说,将偏心部的偏心转动转换成线性运动并作为动态减振器213中的配重的驱动力输入,以使配重进行受迫振动。
[0055] (第三实施例)
[0056] 在第三代表性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5所示,动态减振器223通过利用本体103内的侧面区域中的空间来进行设置,或更具体地说,利用存在于驱动马达111的一个轴端(上端)和下部壳体107b的底部之间的、并沿着气缸141的轴线(沿锤钻头119的纵向)延伸的空间221来进行设置。空间221沿与气缸141的轴线平行的方向或沿纵向延伸。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图2和图5中的虚线所示,动态减振器223为筒形形状并设置成使得配重的运动方向或减振方向与锤钻头129的纵向一致。除形状之外,动态减振器213的构造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包括均未示出的本体、配重和偏置弹簧。
[0057] 根据第三实施例,其中动态减振器223设置在存在于驱动马达111的一个轴端(上端)与下部壳体107b之间的空间221中,类似于第一、第二实施例,动态减振器223可以在锤钻101的作业操作中执行减振作用,同时避免增加本体103的尺寸。另外,在锤钻101跌落的情况下,动态减振器223可以受到保护而免受外部冲击。
[0058] 在第三实施例中,动态减振器223的位置类似于第二实施例那样靠近锤钻101的重心G并且邻近驱动马达111。因此,类似于第二实施例,即使在该位置中设置动态减振器223,锤钻101也能够在与锤钻头119的纵向相垂直的竖直与水平方向上保持良好的平衡。
而且,特别是因为动态减振器223设置于用于冷却驱动马达111的冷却空气通道中,所以能够获得进一步的冷却效果。另外,尽管与第二实施例相比,动态减振器223距离曲柄室127略微更远,但是能够比较容易地实现受迫振动法,在该受迫振动法中通过将曲柄室的波动压力引入动态减振器223中而使配重受到正向驱动。
[0059] (第四实施例)
[0060] 在第四代表性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动态减振器233通过利用存在于本体103内的左、右侧上部区域中的空间来进行设置,或更具体地说,利用存在于曲柄壳体107的侧面区域的左、右内壁表面与内壳体109的上部壳体109a的侧面区域的左、右外壁表面之间的空间231来进行设置。由于曲柄壳体107的内壁表面与上部壳体109a的外壁表面之间的窄间隙,空间231沿横向宽度相对受限,但是其沿纵向与竖向比较宽。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动态减振器233的形状与空间231相适应。具体地说,如图2和图4的虚线所示,动态减振器233为横向短而纵向与竖向长的箱形形状,并设置成使得配重的运动方向或减振方向与锤钻头119的纵向一致。除形状之外,动态减振器233的构造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包括均未示出的本体、配重和偏置弹簧。
[0061] 根据第四实施例,其中动态减振器233设置在空间231(所述空间231存在于曲柄壳体107的侧面区域的左、右内壁表面和内壳体109的上部壳体109a的侧面区域的左、右外壁表面之间)中,类似于上述实施例,动态减振器233可以在锤钻101的作业操作中执行减振作用,同时避免增加本体103的尺寸。另外,在锤钻101跌落的情况下,动态减振器233可以受到保护而免受外部冲击。特别是,第四实施例的动态减振器233占据基本上全部的空间231(所述空间231存在于曲柄壳体107的侧面区域的内壁表面与上部壳体109a的侧面区域的外壁表面之间)。在上述实施例中,空间231中的动态减振器233的位置最靠近气缸141的轴线,以使其能够克服在锤钻101的作业操作中输入的振动而执行更加有效的减振作用。
[0062] (第五实施例)
[0063] 在第五代表性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6所示,动态减振器243设置在存在于本体103内部的空间中,或更具体地说,设置于曲柄室127中,该曲柄室127包括位于内壳体109内的气密空间,该内壳体109容置运动转换机构113和动力传递机构117。更具体而言,如图1中的虚线所示,通过利用存在于内壳体109的内壁表面与内壳体109内的运动转换机构113和动力传递机构117之间的空间241,将动态减振器243设置于内壳体109的上部壳体109a和下部壳体109b之间的接合处附近。动态减振器243设置成使得减振方向与锤钻头119的纵向一致。
[0064] 为了在空间241中设置动态减振器243,如图6中以剖视图所示,动态减振器243的本体245形成为俯视图中呈卵形(椭圆形)的形状,其形状与内壳体109的上部壳体109a的内壁表面的相适应。配重247设置于减振器本体245内并且具有俯视图中大致呈马蹄形的形状。配重247设置成与运动转换机构113的曲柄轴113b和动力传递机构117的齿轮轴117a滑动接触,以便从两侧将它们夹紧。这样,配重247就可以沿纵向(沿气缸141的轴向)运动。具体地,将曲柄轴113b和齿轮轴117a用作引导配重247沿纵向运动的构件。突起248形成于配重247的左、右侧面上,偏置弹簧249设置于突起248的相对两侧上。具体地,偏置弹簧249将配重247连接至减振器本体243。当配重247沿减振器本体243的纵向(沿气缸141的轴向)运动时,偏置弹簧249沿相反的方向对配重247施加弹簧力。
[0065] 根据第五实施例,其中动态减振器243设置在存在于内壳体109内的空间241中,类似于上述实施例,动态减振器243能够在锤钻101的作业操作中执行减振作用,同时避免增加本体103的尺寸。另外,在锤钻101跌落的情况下,动态减振器243可以受到保护而免受外部冲击。
[0066] 另外,在第五实施例中,动态减振器243的位置如上所述一样极其靠近锤钻101的重心G。因此,如第二实施例中所述,即使在此类位置中设置动态减振器243,锤钻101也能够在与锤钻头119的纵向相垂直的竖直与水平方向上保持良好的平衡,以使能够有效地减少或防止在所述竖直与水平方向上产生的振动。而且,动态减振器243的位置比较靠近气缸141的轴线,以使其可以克服在锤钻101的作业操作中沿气缸141的轴向产生的振动而执行有效的减振功能。另外,由内壳体109包围的空间形成曲柄室127。这样,采用动态减振器243设置于曲柄室127内的构造,当利用通过利用曲柄室127的压力波动而迫使动态减振器243的配重247振动的受迫振动法时,就能够将曲柄室127容易地连通(connected)至动态减振器243的本体245的空间。
[0067] (第六实施例)
[0068] 在第六代表性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7所示,动态减振器253通过利用存在于本体103内部的空间来进行设置,或更具体地说,利用存在于马达壳体105的上部中的空间251来进行设置。因此,第六实施例可被称作第二实施例的改型。在第六实施例中,如图1中的虚线所示,通过利用驱动马达111的转子111b的上端和内壳体109的下部壳体109b的下侧之间的空间251来设置动态减振器243。为此,如图7所示,动态减振器253的本体255形成为在俯视剖视图中呈卵形(椭圆形)的形状,而配重257形成为在俯视图中呈大致为椭圆环状的形状。配重257设置成与轴承容置器131a和133a滑动接触,以便从两侧将它们夹紧并且可以沿纵向(沿气缸141的轴向)运动。轴承容置器131a容置可旋转地支承驱动马达111的输出轴111a的轴承131,而轴承容置器133a容置可旋转地支承运动转换机构117的齿轮轴117a的轴承133。轴承容置器131a和133a还用作引导配重257沿纵向运动的构件。另外,突起258形成于配重257的左、右侧面上,偏置弹簧259设置于所述突起258的相对两侧上。具体地说,偏置弹簧259将配重257连接至减振器本体253。当配重257沿减振器本体253的纵向(沿气缸141的轴向)运动时,偏置弹簧259就沿相反方向对配重257施加弹簧力。
[0069] 根据第六实施例,其中动态减振器253设置在存在于马达壳体105内的空间251中,类似于上述实施例,动态减振器253能够在锤钻101的作业操作中执行减振作用,同时避免增加本体103的尺寸。另外,在锤钻101跌落的情况下,动态减振器253可以受到保护而免受外部冲击。
[0070] 另外,在第六实施例中,动态减振器253如上所述那样置于靠近锤钻101的重心G。因此,如第二实施例中所述,即使在此类位置处设置动态减振器243,锤钻101也能够在与锤钻头119的纵向相垂直的竖直与水平方向上保持良好的平衡,以使能够有效地减少或防止在所述竖直与水平方向上产生的振动。另外,下部壳体109b的下部位置极其靠近曲柄室127。因此,当应用引起动态减振器253受迫振动的方法时,就可以将曲柄室127中的波动压力容易地引入动态减振器253中。而且,通过在运动转换机构113的曲柄轴113b中设置偏心部,就可以容易地提供用于引起配重257受迫振动的构造。具体地说,将偏心部的偏心转动转换成线性运动并作为动态减振器253中的配重257的驱动力输入,以便引起配重257受迫振动。
[0071] (第七实施例)
[0072] 在第七代表性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4所示,动态减振器263通过利用存在于手柄102内部的空间来进行设置。如上所述,手柄102包括:握持部102a,其由使用者握持;以及上、下连接部102b、102c,其将握持部102a连接至本体103。上连接部102b为中空的并延伸至本体103。在第七实施例中,动态减振器263设置在存在于上连接部102b内且沿纵向(沿气缸141的轴向)延伸的空间261中。如图2至图4中的虚线所示,动态减振器263具有沿纵向伸长的矩形形状。除形状之外,动态减振器263的构造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包括均未示出的本体、配重和偏置弹簧。
[0073] 根据第七实施例,其中动态减振器263设置在存在于手柄102内部的空间261中,类似于上述实施例,动态减振器263能够在锤钻101的作业操作中执行减振作用,同时避免增加本体103的尺寸。另外,在锤钻101跌落的情况下,动态减振器263可以受到保护而免受外部冲击。在第七实施例中特别的是,动态减振器263设置在手柄102的上连接部102b的空间261中,该空间261的位置比较靠近气缸141的轴线。因此,可以克服在锤钻101的作业操作中沿气缸轴向的振动而有效地执行动态减振器263的减振功能。
[0074] 通常,在锤钻101的情况下(其中驱动马达111的轴线大致垂直于气缸141的轴线),手柄102设计成可从本体103的后端进行拆装。因此,类似于本实施例,当动态减振器263设置于手柄102的连接部102b的空间261中时,动态减振器263不仅可在制造过程中安装于手柄102中,而且可以应购买者的需求而改型。
[0075] (第八实施例)
[0076] 在第八代表性实施例中,类似于第七实施例,动态减振器273通过利用存在于手柄102内部的空间来进行设置。具体地说,如图2中的虚线所示,动态减振器273通过利用存在于手柄102的下连接部102c内的空间271来进行设置。类似于上述的上连接部102b的空间261,下连接部102c的空间271沿纵向(沿气缸141的轴向)延伸。因此,如图2中的虚线所示,动态减振器273具有沿纵向伸长的矩形形状。除形状之外,动态减振器273的构造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包括均未示出的本体、配重和偏置弹簧。
[0077] 根据第八实施例,其中动态减振器273设置在存在于手柄102内部的空间271中,类似于上述实施例,动态减振器273可以在锤钻101的作业操作中执行减振作用,同时避免增加本体103的尺寸。另外,在锤钻101跌落的情况下,动态减振器273可以受到保护而免受外部冲击。另外,如果将手柄102设计成可从本体103拆装,则类似于第七实施例,动态减振器273不仅可以在制造过程中安装于手柄102中,而且可以应购买者的需求改型。
[0078] 在上述实施例中,将电锤钻描述为动力工具的代表性实例。然而,除了锤钻以外,本发明不仅可以应用于例如其中锤钻头119仅执行锤击运动的电锤,而且可以应用于任何其中通过刀具的往复运动而对工件进行加工操作的动力工具,如往复式锯和竖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