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设备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0610135524.7

文献号 : CN1958416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榎本雅弘

申请人 : 株式会社大福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一种转换设备,以往在将在主输送路径上输送的物品移动到分支输送路径时使用的转换设备中,切换机构不能顺畅地进行切换。而与此相对,在本发明中,切换机构的切换引导部具有上游引导体和下游引导体,通过物品横推体侧的主输送路径方向上的移动力使上游引导体进行切换动作,在切换动作的后半时段使下游引导体一体地进行切换动作。这样,通过两个引导体可以充分确保切换机构中的切换引导长度,可以一直顺畅地进行通过两个引导体的切换。

权利要求 :

1.一种转换设备,设置有:左右一对的环形转动体(40)、物品支撑体(50)以及物品横推体(70),左右一对的环形转动体(40)沿着主输送路径(45)设置;物品支撑体(50)在这些环形转动体(40)之间安装多个、且将与主输送路径(45)成正交状的方向作为长度方向;

物品横推体(70)外嵌在该物品支撑体(50)上并被引导,其特征在于,

被引导体(86)安装在所述物品横推体(70)的下部侧,引导所述被引导体(86)的引导装置(90)设置在本体机架(1)侧,该引导装置(90)由越向下游侧越向内侧倾斜的左右一对的内移动引导部(92A、92B)、和通过切换机构(110)与这些内移动引导部(92A、92B)的终端相对且越向下游侧越向外侧倾斜的左右一对的外移动引导部(93A、93B)构成,所述切换机构(110)具有接纳来自两个内移动引导部(92A、92B)的被引导体(86)的合流引导部(116)、向两个外移动引导部(93A、93B)引导被引导体(86)的分支引导部(117A、117B)、以及向两个分支引导部(117A、117B)分配来自合流引导部(116)的被引导体(86)的切换引导部(120),该切换引导部(120)具有形成有上游引导面(126a)的上游引导体(126)和形成有下游引导面(128a)的下游引导体(128),在通过在所述物品横推体(70)侧的主输送路径(45)的方向上的移动力,使上游引导体(126)进行切换动作,同时,在该切换动作的后半时段使下游引导体(128)一体地进行切换动作时,下游引导面(128a)相对于上游引导面(126a)以直线形连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换设备,其特征在于,在下游引导体(128)引导先行的物品横推体(70)的被引导体(86)时,后续的物品横推体(70)位于使上游引导体(126)进行切换动作的开始位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换设备,其特征在于,切换引导部(120)包括位于合流引导部(116)并围绕上游侧的支轴轴心(123)左右自由摆动的凸轮体(121)、围绕下游侧的支轴轴心(130)左右自由摆动的上游引导体(126)以及下游引导体(128)、设置在凸轮体(121)与上游引导体(126)之间的摆动联动机构(131),所述凸轮体(121)通过物品横推体(70)侧的移动力左右摆动,上游引导体(126)与该凸轮体(121)的左右摆动联动地进行切换动作。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换设备,其特征在于,支承轴(85)垂设在物品横推体(70)的下部侧,同时,被引导体(86)安装在该支承轴(85)上,通过向合流引导部(116)移动来的被引导体(86)侧的移动力,使上游引导体(126)进行切换动作。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换设备,其特征在于,支承轴(85)垂设在物品横推体(70)的下部侧,同时,被引导体(86)安装在该支承轴(85)上,凸轮体(121)通过移动来的支承轴(85)的移动力被左右摆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换设备,其特征在于,在移动来的支承轴(85)到达凸轮体(121)的终端部分时,安装在该支承轴(85)上的被引导体(86)与上游引导体(126)相对。

说明书 :

转换设备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例如将在主输送路径上输送的物品移动到设置在该主输送路径的侧部外方的分支输送路径时使用的转换设备。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这种设备有特开平6-32446号公报中所述的结构。即,设置使货物横向移动的推动机的引导路,在引导路中、在倾斜路交叉成X形的交叉部上设置交叉部切换机构,用于在推动机的交叉部可进行顺畅的切换,在此,交叉部换路装置由中三角(センタ一カム)或连杆机构或连接杆等构成。并且,在从推动机侧开始的垂下轴上安装第二引导部,同时,将该垂下轴的下端形成在第一引导部。在交叉部切换机构中,通过第一引导部向中三角的斜面、曲面、圆弧面抵接移动,使中三角与枢支撑轴一起转动,以此经由连杆机构使连接杆与枢支撑轴一起逆转,并嵌装在交叉部导板的切口部上。通过这样,将第一引导部从交叉部导板向连接杆引导。
[0003] 但是,根据上述现有的结构,在第一引导部从中三角的圆弧面向斜面抵接移动时或从斜面离开时,该中三角晃动、形成连接杆脱离该交叉部导板的切口部的状态,即,形成连接杆相对于交叉部导板弹回的状态,因此不能顺畅地进行连接杆对第一引导部的引导。
[0004]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转换设备,该转换设备可一面充分确保切换机构中的切换引导长度、一面一直顺畅地进行切换。

发明内容

[0005]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转换设备,设置有:左右一对的环形转动体、物品支撑体以及物品横推体,左右一对的环形转动体沿着主输送路径设置;物品支撑体在这些环形转动体之间安装多个、且将与主输送路径成正交状的方向作为长度方向;物品横推体外嵌在该物品支撑体上并被引导,其特征在于,被引导体安装在所述物品横推体的下部侧,引导所述被引导体的引导装置设置在本体机架侧,该引导装置由越向下游侧越向内侧倾斜的左右一对的内移动引导部、和通过切换机构与这些内移动引导部的终端相对且越向下游侧越向外侧倾斜的左右一对的外移动引导部构成,所述切换机构具有接纳来自两个内移动引导部的被引导体的合流引导部、向两个外移动引导部引导被引导体的分支引导部、以及向两个分支引导部分配来自合流引导部的被引导体的切换引导部,该切换引导部具有上游引导体(上手案内体)和下游引导体(下手案内体),通过在所述物品横推体侧的主输送路径的方向上的移动力,使上游引导体进行切换动作,同时,在该切换动作的后半时段使下游引导体一体地进行切换动作。
[0006] 根据上述本发明的结构,通过两条环形转动体的移动,使物品支撑体群在主输送路径上移动,以此可以在主输送路径上输送向起始端的物品支撑体群上供给的物品。并且,通过内移动引导部引导被引导体、使其向内侧移动,然后,通过切换机构向外移动引导部移动被引导体,通过该外移动引导部的引导使被引导体向外侧移动,以此使物品横推体向物品支撑体的长度方向移动、侧推物品,这样可以将物品推出到主输送路径的侧部外方。
[0007] 此时,切换引导部的切换动作可以利用物品支撑体侧的移动力自动进行。即,例如通过左右一方侧的内移动引导部引导被引导体、使其向内侧移动,然后,在通过切换引导部将其移动到另一方侧的外移动引导部时,切换引导部将上游引导体和下游引导体向一方侧切换。因此,来自一方侧的内移动引导部的被引导体通过合流引导部、上游引导体、下游引导体以及另一方侧的分支引导部、向另一方侧的外移动引导部移动,以此可使物品横推体群在主输送路径上从一方侧横穿到另一方侧。
[0008] 并且,在进行切换、以便将被引导体向另一方侧的内移动引导部引导时,在来自一方侧的内移动引导部的最后端的被引导体到达下游引导体的部分时,来自另一方侧的内移动引导部的最前端的被引导体到达合流引导部,通过该状态下的物品支撑体侧的移动力,可以将上游引导体向另一方侧切换。并且,在上游引导体的切换动作的后半时段,可使下游引导体一体地切换。因此,来自另一方侧的内移动引导部的最前端的被引导体通过合流引导部、上游引导体、下游引导体以及一方侧的分支引导部向一方侧的外移动引导部移动,以此,可使物品横推体群在主输送路径上从另一方侧横穿到一方侧。
[0009] 通过这样,既可通过上游引导体和下游引导体充分确保切换机构中的切换引导长度、又可一直顺畅地进行通过上游引导体和下游引导体进行的切换。
[0010] 本发明的转换设备的优选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特征是,在下游引导体引导先行的物品横推体的被引导体时,后续的物品横推体位于使上游引导体进行切换动作的开始位置。
[0011] 根据该第一实施方式,在上游引导体的切换动作的前半时段,由于只有上游引导体摆动、而下游引导体不摆动,因此通过使上游引导体摆动而下游引导体不摆动,以此可以毫无障碍地顺畅地进行下游引导体对被引导体的引导。
[0012] 本发明的转换设备的优选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特征是,切换引导部包括位于合流引导部并围绕上游侧的支轴轴心左右自由摆动的凸轮体、围绕下游侧的支轴轴心左右自由摆动的上游引导体以及下游引导体、设置在凸轮体与上游引导体之间的摆动联动机构,所述凸轮体通过物品横推体侧的移动力左右摆动,上游引导体与该凸轮体的左右摆动联动地进行切换动作。
[0013] 根据该第二实施方式,切换引导部的切换动作可利用物品横推体侧的移动力自动进行。即,例如通过一方侧的内移动引导部引导被引导体、使其向内侧移动,然后,在通过切换引导部移动到另一方侧的外移动引导部时,该切换引导部使凸轮体围绕上游侧的支轴轴心向另一方侧摆动,然后使上游引导体和下游引导体围绕下游侧的支轴轴心向一方侧摆动。通过这样,在使来自一方侧的内移动引导部的被引导体通过合流引导部、上游引导体、下游引导体以及另一方侧的分支引导部、向另一方侧的外移动引导部移动时,可使物品横推体侧的移动力不向凸轮体作用地通过,因此可保持上游引导体和下游引导体的姿势。
[0014] 并且,在进行切换、以便将被引导体向另一方侧的内移动引导部引导时,在来自一方侧的内移动引导部的最后端的被引导体到达下游引导体的部分时,来自另一方侧的内移动引导部的最前端的物品横推体可到达合流引导部,位于与凸轮体接近(抵接)的位置。如果从该状态起移动,则物品横推体侧的移动力对凸轮体进行作用,通过该移动力将凸轮体向一方侧推动,使其可围绕上游侧的支轴轴心向一方侧摆动。此时,可将凸轮体的摆动通过摆动联动机构向上游引导体传递,使该上游引导体围绕下游侧的支轴轴心向另一方侧摆动。此时,在上游引导体的切换动作的前半时段,由于只有上游引导体摆动而下游引导体不摆动,因此通过使上游引导体向另一方侧摆动而使下游引导体不向另一方侧摆动,以此可以毫无障碍地顺畅地进行下游引导体对最后端的被引导体的引导。
[0015] 并且,通过进一步移动的物品横推体侧的移动力、继续将凸轮体向一方侧推动,通过摆动联动机构等可使上游引导体围绕下游侧的支轴轴心进一步向另一方侧摆动。此时,在上游引导体的切换动作的后半时段、即至此之后可使上游引导体和下游引导体形成一体,围绕下游侧的支轴轴心摆动。
[0016] 本发明的转换设备的优选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特征是,支承轴垂设在物品横推体的下部侧,同时,被引导体安装在该支承轴上,通过向合流引导部移动来的被引导体侧的移动力,使上游引导体进行切换动作。
[0017] 根据该第三实施方式,切换引导部的切换动作可利用被引导体侧的移动力自动且顺畅地进行。
[0018] 本发明的转换设备的优选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特征是,支承轴垂设在物品横推体的下部侧,同时,被引导体安装在该支承轴上,凸轮体通过移动来的支承轴的移动力被左右摆动。
[0019] 根据该第四实施方式,在使来自一方侧的内移动引导部的被引导体通过合流引导部、上游引导体、下游引导体以及另一方侧的分支引导部向另一方侧的外移动引导部移动时,移动凸轮体的部分的被引导体可使其支承轴不与凸轮体抵接地通过,以此可保持上游引导体和下游引导体的姿势。并且,在进行切换、将被引导体向另一方侧的内移动引导部引导时,在来自一方侧的内移动引导部的最后端的被引导体到达下游引导体的部分时,来自另一方侧的内移动引导部的最前端的被引导体可到达合流引导部,位于使其支承轴与凸轮体接近(抵接)的位置。如果从该状态起移动,则支承轴与凸轮体抵接,通过该支承轴的移动力可将凸轮体向一方侧进行推动,围绕上游侧的支轴轴心向一方侧摆动。这样,切换引导部的切换动作可利用支承轴的移动力自动且顺畅地进行。
[0020] 本发明的转换设备的优选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特征是,在移动来的支承轴到达凸轮体的终端部分时,安装在该支承轴上的被引导体与上游引导体相对。
[0021] 根据该第五实施方式,可以通过被引导体阻止由于支承轴离开凸轮体时的冲撞等而使凸轮体晃动、上游引导体将要产生的移位的情况,以此可以一直顺畅地进行被引导体的移动。

附图说明

[0022]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转换设备中的上部切换机构部分的局部剖侧视图。
[0023] 图2是该转换设备的局部剖正视图。
[0024] 图3是该转换设备的主要部分的局部剖正视图。
[0025] 图4是该转换设备的概略俯视图。
[0026] 图5是该转换设备的概略侧视图。
[0027] 图6是表示该转换设备的去路引导装置的概略俯视图。
[0028] 图7是表示该转换设备的回路引导装置的概略俯视图。
[0029] 图8是表示该转换设备的引导装置群的概略侧视图。
[0030] 图9是表示该转换设备中的上部切换机构的合流引导部的纵剖正视图。
[0031] 图10是表示该转换设备中的上部切换机构的引导体部分的纵剖正视图。
[0032] 图11是表示该转换设备的上部切换机构的引导体部分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纵剖正视图。
[0033] 图12是表示该转换设备中的上部切换机构的分支引导部的纵剖正视图。
[0034] 图13是表示该转换设备中的上部切换机构的切换之前的局部剖俯视图。
[0035] 图14是表示该转换设备中的上部切换机构的切换中的局部剖俯视图。
[0036] 图15是表示该转换设备中的上部切换机构的切换后的局部剖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7] 以下,根据附图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38] 在图2~图8中,1是本体机架,由分别上下一对设置在两侧的框架部件10、20,连接上下以及左右的框架部件10、20之间的中间框部件2以及从低位的框架部件20向下方连续设置的支脚3群等构成,上述中间框部件2由纵连接部件4、横连接部件5等构成。
[0039] 上述高位的框架部件10由铝的成型品形成剖面为矩形的形状,并且在中央部形成向上方的立起部11,在该立起部11的上部外侧形成切口形的阶梯部12,并且在立起部11的上部内侧形成向上的槽状的润滑油收纳部13。而且在高位框架部件10上,向外燕尾槽14形成在立起部11的位置上,向上燕尾槽15形成在外侧的阶梯部12的位置上,同时,在下端形成内侧向下燕尾槽16和外侧向下燕尾槽17。并且,在高位框架部件10上,去路侧引导导轨部18从内侧的润滑油收纳部13的稍下方的位置起向内方突出,该去路侧引导导轨部18作为物品支撑体(后述)的支撑引导用。在此,在去路侧引导导轨部18的部分上形成向下燕尾槽19。另外,润滑油收纳部13、燕尾槽14~17、19以及去路侧引导导轨部18等,在进行高位框架部件10的成型时形成在整个长度方向上。上述的11~19等构成高位框架部件10的一例。
[0040] 上述低位框架部件20由铝的成型品形成剖面为矩形的形状,并且内侧向上燕尾槽21和外侧向上燕尾槽22形成在上端,同时,内侧向下燕尾槽23和外侧向下燕尾槽24形成在下端。而且,在低位框架部件20上,向上槽状的润滑油收纳部25形成在中间部的内侧,同时,回路侧引导导轨部26向内方突出,该回路侧引导导轨部26用于物品支撑体的支撑引导。在此,向下燕尾槽27形成在回路侧引导导轨部26的部分上。并且,一体形成上端延长部29使其位于由回路侧引导导轨部26等形成的阶梯部28的上方,以此通过上端延长部29的内侧面形成横向引导面。燕尾槽21~24、27、回路侧引导导轨部26以及上端延长部29等,在进行低位框架部件20的成型时形成在整个长度方向上。由上述的21~29等构成低位框架部件20的一例。
[0041] 通过使板状的螺母体6位于高位框架部件10的两个向下燕尾槽16、17上、并且使相对于中间框部件2的纵连接件4和横连接件5从下方穿过的螺栓体7与螺母体6螺合固定,将上述中间框部件2与高位框架部件10一体化,并且通过利用低位框架部件20的两个向上燕尾槽21、22,与上述同样地通过螺母体6与螺栓体7使上述中间框部件2与低位框架部件20一体化。在两个框架部件10、20的长度方向具有规定间隔地设置多个该中间框部件2。并且上述支脚3利用低位框架部件20的向下燕尾槽23、24、通过螺母体6与螺栓体7与低位框架部件20连接。
[0042] 左右方向的从动轴30可自由转动地设置在如上所述构成的本体机架1的始端部,并且左右方向的驱动轴31可自由转动地设置在终端部。在此,从动轴30、驱动轴31分别通过轴承装置33可自由转动地支撑在设置于两个框架部件10、20之间的左右一对的支撑部件32上。与上述驱动轴31联动连接的驱动装置34由电动机35和与其一体化的减速器36构成,该减速器36的输出部与上述驱动轴31联动。
[0043] 在上述从动轴30和驱动轴31的两端,环形链条(环形转动体的一例)40通过链轮(闭链的一例)38、39设置在相对部之间。在此,链轮38、39设置在上述支撑部件32的内侧,与从动轴30、驱动轴31连接。并且上述环形链条40由连杆41和连接销42构成,在去路侧位于润滑油收纳部13的上方,在回路上在润滑油收纳部25的上方位于阶梯部28内。并且,在左右的环形链条40之间设置多个物品支撑体50。此时在上述连接销42群中,将通过使具有规定螺距的连接销向内侧突出而形成的长尺寸的连接销42用于物品支撑体50的安装。
[0044] 如图1~图5所示,上述物品支撑体50是将与作为两条环形链条40的移动方向的主输送路径45正交的方向作为长度方向51而设置的。该物品支撑体50通过扁平的物品载置板部53、支脚板部54、前板部55以及后板部56等构成模导轨形(型レ一ル状),所述扁平的物品载置板部53将沿着长度方向51的凸状部52在主输送路径45的方向上形成3条(多条);所述支脚板部54从该物品载置板部53的下面中间部(背面中间部分)起在上述主输送路径45的方向上连设一对且沿着长度方向51;前板部55从物品载置板部53的前端起向下方且后方延伸;后板部56从物品载置板部53的后端起向下方且前方延伸。在该结构中,两个支脚板部54的下端通过向内方突出而形成厚壁部,因此在两个支脚板部54之间且在与物品载置板53的下面中间部之间,形成在相对侧敞开的槽状引导部58。另外,在两个支脚板部54的下端形成在下方敞开的槽状的螺合部54A。通过以上的52~58等构成物品支撑体50的一例。
[0045] 在这样构成的物品支撑体50中的长度方向51的两端,分别通过插入结合等安装侧托架61。这些侧托架61为铁制的,向内方突出的板状的插入部在主输送路径45的方向上、在长的本体部62的内面侧的上部设置在前后两处。而且,向内方的突出片通过弯曲形成在本体部62的中间下部。并且,在侧托架61的外面侧向外方突出的筒状体63通过焊接安装在前部的一处。
[0046] 如上所述形成的侧托架61,在由物品支撑体50中的物品载置板部53与前板部55或后板部56形成的前后一对空间部中插入一对插入部,然后将从外侧穿过的螺栓体与任意一个螺合部54A螺合结合,以此可安装在物品支撑体50的两端上。然后,通过将从上述环形链条40侧起的长尺寸的连接销42的突出部分从外侧插入筒状体63侧的插入孔而结合,可使物品支撑体50的两端分别通过侧托架61与环形链条40连接,以此可将多个物品支撑体50安装在左右一对的环形链条40之间。
[0047] 外周部由氨基甲酸乙酯构成的转动体(被引导部件的一例、由轴承形式或滚筒形式等构成)64外嵌在上述筒状体63上,这些转动体64被上述本体机架1侧的两个引导导轨部18、26的向上支撑面支撑引导。并且,外周部由氨基甲酸乙酯构成的侧辊(被引导部件的一例)65通过纵轴66可自由空转地设置在上述本体部62的突出片上,这些侧辊65被上述去路侧引导导轨部18的横向引导面引导。
[0048] 在各物品支撑体50上,设置通过外嵌在物品支撑体50上进行引导而可在长度方向51上自由移动的物品横推体(横押し体)70,这些物品横推体70由低位的矩形筒状部分71和高位的横推作用部76构成。即,矩形筒状部分71由从上侧起与上述物品载置板部53相对的扁平状的上板部件72,通过从该上板部件72的前端起向下方且后方延伸、从外侧与前板部55相对的前板部件73,通过从上述上板部件72的后端起向下方且前方延伸、从外侧与后板部56相对的后板部件74,以及位于前板部件73和后板部件74的下端之间的底板部件75形成。
[0049] 并且,在上述上板部件72的上面侧(上方)设置横推作用部76。即,横推作用部76由覆盖上板部件72的上方的顶板部件77、以及可自由拆装地安装在该顶板部件77两侧的横向倾斜面部分上的横推抵接部件78等形成。在此,该横向倾斜面例如俯视时形成倾斜角度θ为30度、整体为梯形板状,并且,横推抵接部件78由橡胶板等构成,其侧推抵接面俯视时形成凹凸状。
[0050] 在上述底板部件75的上面侧连续设置与两支脚板部54之间嵌合的向上突出的被嵌合部79,通过这样,上述物品横推体70通过被嵌合部79在物品支撑体50的引导部58之间被进行引导。而且,在上述上板部件72侧的下面形成从上方与形成在上述物品支撑体50的物品载置板部53上的凸状部52相对的三条凹槽部80。通过上述的71~80等构成物品横推体70的一例。该物品横推体70除了横推抵接部件78以外都由合成树脂一体成形。
[0051] 利用上述被嵌合部79将被引导体安装在上述物品横推体70的下部侧。即,辊轴(支撑轴的一例)85通过利用埋入成型支撑其上部,以此从上述被嵌合部79的中央部起垂设,引导辊(被引导体的一例)86可自由空转地安装在该辊轴85的突出下部,以此引导辊86位于物品横推体70的背面外方。此时,辊轴85相对于引导辊86向规定长度的下方突出。
[0052] 如图2~图8所示,在上述本体机架1的中间框部件2的高位的横连接部件5上,设置引导上述引导辊86的去路引导装置(引导装置的一例)90,并且,在低位的横连接部件5上设置回路引导装置96。并且,在中央的分支部上设置去路侧的上部切换机构110和回路侧的下部切换机构105,而且在去路侧的起始端附近设置左右一对换向机构(振り分け手段)106A、106B。
[0053] 上述去路引导装置90由在始端部的两侧分别左右设置一对的起始端引导部91A、91B,在该起始端引导部91A、91B的终端上经由上述换向机构106A、106B相对且越向下游侧越向内侧倾斜的左右一对的内移动引导部92A、92B,在这些内移动引导部92A、92B的终端上经由上述上部切换机构110相对且越向下游侧越向外侧倾斜的左右一对的外移动引导部93A、93B,以及与这些外移动引导部93A、93B的终端相对设置的左右各一对终端引导部
94A、94B构成。
[0054] 并且,上述回路引导装置96由越向下游侧越向内侧倾斜的左右一对的内移动引导部97A、97B,以及在这些内移动引导部97A、97B的终端上经由上述下部切换机构105相对且越向下游侧越向外侧倾斜的左右一对的外移动引导部98A、98B构成。
[0055] 上述去路引导装置90的起始端引导部91A、91B和终端引导部94A、94B以及上述回路引导装置96的外移动引导部98A、98B,由固定在高位的横连接部件5上的托架100和以与该托架100相对的状态安装的一对或单侧的引导体101构成。在此,引导体101由铝的挤压或拉拔成型品或树脂制品等构成,引导辊86位于这些引导体101之间,或者引导体101与外移动引导部93A、93B或与98A、98B的相对面之间。另外,终端引导部94A、94B中的引导体101可以是树脂成形部件设置在引导辊86的引导侧的结构,或整个引导体101由树脂成形部件构成的结构。
[0056] 并且,上述去路引导装置90的内移动引导部92A、92B或外移动引导部93A、93B以及上述回路引导装置96的内移动引导部97A、97B,通过将上述引导体101直接固定在低位的横连接部件5上而构成,引导辊86被该引导体101的侧面引导。另外,为了在起始端和终端(始終)的翻转部进行引导辊86的引导,在两轴30、31的部分上安装允许嵌合引导辊86的翻转引导体107A、107B、108A、108B。
[0057] 如图1、图9~图13所示,上述上部切换机构110,具有收纳来自两个内移动引导部92A、92B的引导辊86的合流引导部116,将引导辊86向两个外移动引导部93A、93B引导的分支引导部117A、117B,以及将来自合流引导部116的引导辊86向两个分支引导部117A、117B分配的切换引导部120。
[0058] 作为上部切换机构110的本体的矩形环状的基座板体111装载固定在横连接部件5上,在该基座板体111上固定有用于形成合流引导部116和分支引导部117A、117B的部件。即,俯视时形成山形状的侧部形成部件112在具有后部倾斜面112a和前部倾斜面112b的状态下,以该山顶部相互相对的状态左右分开设置,同时,俯视时为三角形状的后部形成部件113在使其左右的倾斜面113a与后部倾斜面112a相互相对的状态下进行设置。此时,侧部形成部件112的外侧部分和后部形成部件113的后端部分形成向下侧突出的厚壁部112c、113c,这些厚壁部112c、113c通过衬垫114和固定件115固定在基座板体111上。
[0059] 另外,侧部形成部件112中的厚壁部112c的内侧部分和后部形成部件113中的厚壁部113c的上方部分,形成切口状的阶梯部112d、113d。并且在侧部形成部件112的山顶部分上形成直线形的阶梯状的承受面112e。
[0060] 通过这样,在侧部形成部件112的前部倾斜面112b间形成V槽状的合流引导部116,并且直槽形的分支引导部117A、117B左右分配式地形成在侧部形成部件112的后部倾斜面112a和后部形成部件113的左右的倾斜面113a之间。此时,构成为直槽形的分支引导部117A、117B可引导引导辊86。
[0061] 俯视时椭圆形状的限制部件118设置在上述合流引导部116的中央部分,该限制部件118的上方部分形成向下侧突出的厚壁部118a,该厚壁部118a通过衬垫114和固定件115固定在基座板体111上。并且将引导辊86向限制部件118的左右限制面(椭圆形侧面)118b和前部倾斜面112b之间引导。另外,限制部件118中的厚壁部118a的下方部分形成切口状的阶梯部118c。
[0062] 上述切换引导部120,由位于合流引导部116、可围绕上游侧的支轴轴心123左右自由摆动的凸轮体121、可围绕下游侧的支轴轴心130左右自由摆动的上游引导体126和下游引导体128、以及设置在凸轮体121和上游引导体126之间的摆动联动机构131构成。
[0063] 即,凸轮体121被设置成其上游侧部分(前半部分)位于上述限制部件118的阶梯部118c内的状态,通过将上游侧部分外嵌在固定于基座板体111上的支轴体122上,可围绕上游侧的支轴轴心123左右自由摆动。并且,凸轮体121的两侧面形成在凸轮面121a上,在此凸轮面121a相对于引导引导辊86的限制部件118的限制面118b位于下方,以此与辊轴85进行抵接。
[0064] 此时,凸轮面121a形成为:在凸轮体121左右摆动时,在摆动侧的相反侧移动来的辊轴85不与凸轮面121a抵接地通过,而在摆动侧移动来的辊轴85与凸轮面121a抵接、向相反侧进行推动作用。即,凸轮体121通过移动来的辊轴85的移动力可围绕上游侧的支轴轴心123左右摆动。另外,在凸轮体121的上游侧部分,直角形延伸的臂部121b从下部起向侧方(左侧)一体地连设。
[0065] 长尺寸连杆体125和短尺寸连杆体127,在以长尺寸连杆体125作为低位重叠的状态下设置在上述后部形成部件113的阶梯部113d内,这些连杆体125、127通过将下游侧部分外嵌在固定于基座板体111上的通用的支轴体129上,可围绕下游侧的支轴轴心130分别左右自由摆动地构成。另外,支轴体129的上端部分与后部形成部件113嵌合。
[0066] 上游引导体126位于后部形成部件113的前方(上游)、以立起状一体形成在上述长尺寸连杆体125的前端部分。俯视时该上游引导体126是前端侧短的梯形,其两侧面形成上游引导面126a。并且,上游引导体126与长尺寸连杆体125一起围绕下游侧的支轴轴心130左右摆动(切换动作),此时,通过使任何一方的上游引导面126a与侧部形成部件112的阶梯状承受面112e抵接,另一方(相反侧)的上游引导面126a与一方(抵接的)侧的前部倾斜面112b直线形地连续。
[0067] 并且,在长尺寸连杆体125的下游侧部分、向侧方(左侧)直角形地延伸的臂部125b从下部起一体地连设。该臂部125b与上述凸轮体121的臂部121b的自由端(遊端)间通过摆动联动机构131连接。即,摆动联动机构131通过臂状体132、133和杆状体134可自由调整联动长度地构成,所述臂状体132、133通过纵轴体等可相对自由摆动地与臂部
121b、125b的自由端连接;所述杆状体134与这些臂状体132、133之间螺合。由此,通过向合流引导部116移动来的辊轴85的移动力、可左右摆动上述凸轮体121,同时,上游引导体
126通过摆动联动机构131与该凸轮体121的左右摆动联动地进行切换动作。
[0068] 在上述短尺寸连杆体127的前端部分上,下游引导体128位于后部形成部件113的前方(上游)且上游引导体126的后方(下游),并以立起状一体形成。俯视时,该下游引导体128是前端侧短的梯形,其前端面与上述上游引导体126的后端面接近,并且通过两侧面形成下游引导面128a。并且,下游引导体128与短尺寸连杆体127一起围绕下游侧的支轴轴心130左右摆动,此时,下游引导体128的左右摆动(切换动作)在上述上游引导体126的切换动作的后半时段一体进行。
[0069] 即,在长尺寸连杆体125的中间部分、在两侧形成在上方和侧方敞开的凹部125c,同时,通过两凹部125c间的剩余部形成止动部125d。并且在短尺寸连杆体127的前端部分、在两侧形成向下方和侧方的凸部127c,同时,在凸部127c的内面间形成嵌合上述止动部125d的嵌合部127d。此时,将止动部宽度125w设定成只比作为凸部127c的内面间距离的嵌合部宽度127w短的设定长度L,即,[127w-125w=L],通过这样,在上述上游引导体126的切换动作的前半时段、长尺寸连杆体125只摆动设定长度L,并且在止动部125d与凸部127c抵接后的上述引导体126的切换动作的后半时段,长尺寸连杆体125与短尺寸连杆体127一体摆动。
[0070] 并且,在一体地摆动、任何一方的上游引导面126a与侧部形成部件112的阶梯形承受面112e抵接时,下游引导体128的另一方(相反侧)的下游引导面128a相对于上游引导体126的另一方(相反侧)的上游引导面126a直线形地连续,同时,该下游引导面128a与后部形成部件113的倾斜面113a直线形地连续。
[0071] 而且,在下游引导体128引导先行的引导辊86时,设定相当于主输送路径45的方向上的物品支撑体50的间距的被引导体间距P、上游引导体126以及下游引导体128的位置、形状(长度)、凸轮体121的位置、形状(长度),使后续的引导辊86位于使上游引导体126进行切换动作的开始位置。即,如图13所示,在下游引导体128引导先行的引导辊86时,支撑后续的引导辊86的辊轴85在上游侧的支轴轴心123的稍微下游,与凸轮体121的凸轮面121a抵接。
[0072] 并且,设定凸轮体121与上游引导体126的相对位置、引导辊86的直径等,以便在移动来的辊轴85到达凸轮体121的终端部分、即凸轮面121a的终端部分时,安装在该辊轴85上的引导辊86与上游引导体126的上游引导面126a相对。
[0073] 在上述分支引导部117A、117B的始端部分上设置缓冲限制机构136,用于减少冲撞(噪音)地且正确地进行上游引导体126以及下游引导体128的切换摆动。即,在基座板111上固定U字形框状的保持部件137,在该保持部件137的左右立板部的内侧面安装由橡胶等构成的缓冲部件138。并且在切换摆动时,长尺寸连杆体125的两侧面、短尺寸连杆体127的凸部127c与缓冲部件138抵接。
[0074] 如图2、图3所示,在上述高位框架部件10(本体机架1的上部),在设置有环形链条40并形成去路侧引导导轨部18的部分上设置盖体(链条盖)140,用于将环形链条40、转动体70的上方形成封闭状。该盖体140通过侧板部和从该侧板部的上部起向内方弯曲成直角的上板部,形成剖面为倒L字形的模导轨形。并且,盖体140在使侧板部从外侧与立起部11抵接的状态下、通过使从外侧穿过侧板部的下端部分的螺栓体与事先位于向外槽部14内的螺母体螺合,可自由拆装地固定在高位框架部件10的立起部11上。
[0075] 如图4所示,在本体机架1的两侧外方设置分支传送带146A、146B,该分支传送带146A、146B形成相对于主输送路径45向外方和下游侧倾斜的分支路径145A、145B。这些分支传送带146A、146B通过使多个滚支撑在传送带机架上而构成,此时传送带机架或滚,使其端部位于高位框架部件10的阶梯部12内,且以使其充分接近盖体140的侧板部的状态设置。另外,也可将高位框架部件10的向上燕尾槽15等用于与分支传送带146A、146B的连接。150表示物品。
[0076] 以下就上述的实施例中的物品150的输送、分支路径的作用进行说明。
[0077] 即,使驱动装置34的电动机35动作,通过与减速器36联动的驱动轴31使链轮39强制转动,可移动两条环形链条40。通过该两条环形链条40的移动、经由转动体64将物品支撑体50群支撑在两引导导轨部18、26的向上支撑面上并引导,同时,通过侧辊65在引导导轨部18和上端延长部29的横向引导面内引导,通过这样,可以以稳定的状态移动。此时,在回路侧、由于上端延长部29位于转动体64的上方,因此可阻止该转动体64的浮起,可使物品支撑体50群不上下晃动以稳定的状态移动。通过这样,由于物品支撑体50群进行循环移动,因此可在主输送路径45上输送向始端部的物品支撑体50群上供给的物品150。
[0078] 另外在输送时,去路上的两条环形链条40的移动在盖体140的下方且在润滑油收纳部13的上方进行,并且回路上的两条环形链条40的移动在上端延长部29的下方且在润滑油收纳部13的上方进行。
[0079] 在进行这样的输送时,与物品支撑体50群一体移动的物品横推体70,通过将其引导辊86由引导装置90、96群进行引导,在物品支撑体50的长度方向51上往复移动或与物品支撑体50一起沿着主输送路径45直线移动。此时,物品横推体70的往复移动可通过被嵌合部79、在与物品支撑体50的引导部58嵌合并被引导的状态下,即在产生适当的滑动摩擦的状态下、不进行晃动且不使姿势(方向)发生大的变化地一直稳定地进行。
[0080] 即,例如被向一方侧的起始端引导部91A引导的引导辊86,在换向机构106A是直线换向姿势时被直进引导,并且在不受到引导作用的状态下、在直进后被向终端引导部94A引导。通过这样,物品横推体70不对物品150进行作用,该物品150被直进地输送到主输送路径45上。另外,相反侧也相同,起始端引导部91B的引导辊86从换向机构106B向终端引导部94B移动。
[0081] 并且,被一方侧的起始端引导部91A引导的引导辊86,在换向机构106A是倾斜换向姿势时被向内侧倾斜引导,并且在被内移动引导部92A引导、向内侧移动后,通过上部切换机构110向外移动引导部93B移动,在被该外移动引导部93B引导、向外侧移动后,被终端引导部94B引导。通过这样物品横推体70群一面在输送方向移动一面穿过主输送路径45,以此横推作用部76通过另一侧的横推抵接部件78向物品150进行横推作用,使该物品
150一面改变其方向、一面相对于主输送路径45以倾斜状分支移动,输送到另外的分支传送带146B。
[0082] 相反侧也是同样,起始端引导部91B的引导辊86被换向机构106B、内移动引导部92B、上部切换机构110、外移动引导部93A、终端引导部94A引导,物品横推体70群的横推作用部76通过一侧的横推抵接部件78对物品150进行侧推作用,将该物品150送到一方的分支传送带146A。
[0083] 这样,到达终端引导部94A、94B端部的引导辊86,被逆转引导体108A、108B引导进行逆转。并且,在回路引导装置96中,首先被向内移动引导部97A、97B引导、向中央部移动,然后通过下部切换机构105向左右换向,接着,通过外移动引导部98A、98B的引导向外侧移动。然后,被逆转引导体107A、107B引导逆转后,移动到任何一个起始端引导部91A、91B。
[0084] 如上所述,通过倾斜换向姿势的换向机构106A、106B将引导辊86向内侧倾斜引导,然后可通过内移动引导部92A、92B引导向内侧移动,接着,通过上部切换机构110向外移动引导部93B、93A移动,并通过该外移动引导部93B、93A引导向外侧移动,然后,在终端引导部94B、94A进行引导,通过这样,可使物品横推体70群一面向输送方向移动一面横穿主输送路径45。因此,可使横推作用部76向物品150进行侧推作用、使该物品150分支移动,向分支传送带146A、146B换向送出。
[0085] 此时,上部切换机构110的切换动作可利用辊轴85的移动力自动进行。即,例如通过一方侧的内移动引导部92A引导引导辊86、向内侧移动,然后在通过上部切换机构110向外移动引导部93B移动时,该上部切换机构110如图9~13所示,使凸轮体121围绕上游侧的支轴轴心123向另一方侧(右侧)摆动,然后使上游引导体126和下游引导体128与长尺寸连杆体125和短尺寸连杆体127一体地围绕下游侧的支轴轴心130向一方侧(左侧)摆动。
[0086] 此时,长尺寸连杆体125的侧面、短尺寸连杆体127的凸部127c与缓冲部件138抵接。并且,通过上游引导体126的一方(左侧)的上游引导面126a与侧部形成材料112的阶梯状承受面112e抵接,使另一方(右侧)的上游引导面126a与一方(抵接后)侧的前部倾斜面112b直线形地连续,并且,使下游引导体128的另一方(右侧)的下游引导面128a相对于上游引导体126的另一方(右侧)的上游引导面126a直线形地连续,同时,使该下游引导面128a与后部形成部件113的倾斜面113a直线形地连续。
[0087] 因此,从一方侧(左侧)的内移动引导部92A起的引导辊86,通过直线形地连续的前部倾斜面112b、上游引导面126a、下游引导面128a、倾斜面113a,即穿过直槽形的分支引导部117B向外移动引导部93B移动,以此使物品横推体70群在主输送路径45上从左侧横穿到右侧。此时,如图13的虚线A所示,移动凸轮体121的部分的引导辊86被前部倾斜面112b和限制面118b限制引导,同时,可使该辊轴85不与凸轮面121a抵接地通过,因此可以保持上游引导体126和下游引导体128的姿势。
[0088] 并且,在进行切换、以便通过操作下部切换机构105将引导辊86向另一方侧(右侧)的起始端引导部91B引导、并从换向机构106B向内移动引导部92B引导时,如图13所示,在从一方侧(左侧)的内移动引导部92A起的最后端的引导辊86到达下游引导体128的下游引导面128a的部分时,从另一方侧(右侧)的内移动引导部92B起的最前端的引导辊86到达合流引导部116,如图13的实线B所示,使该辊轴85位于与凸轮面121a接近(抵接)的位置。
[0089] 如果物品支撑体50群从该状态起移动,则辊轴85与凸轮面121a抵接,通过该辊轴85的移动力、将凸轮体121向相反侧(左侧)推动,如图14所示,使凸轮体121围绕上游侧的支轴轴心123向左侧摆动。此时,凸轮体121的摆动经由臂部121b、臂形体132、杆形体134、臂形体133、臂部125b传递到长尺寸连杆体125,使该长尺寸连杆体125、即上游引导体126围绕下游侧的支轴轴心130向右侧摆动。此时,在上游引导体126的切换动作的前半时段,由于长尺寸连杆体125只摆动从嵌合部宽度127w起拉动止动部宽度125w的设定长度L,短尺寸连杆体127不摆动,因此即使使上游引导体126向右侧摆动,下游引导体128也不会向右侧摆动,因此下游引导体128对最后端的引导辊86的引导可以没有任何阻碍、顺畅地进行。
[0090] 并且,如果物品支撑体50群进一步移动,则辊轴85的移动力对凸轮体121向相反侧(左侧)继续进行推动作用,如上所述,通过摆动联动机构131等使上游引导体126围绕下游侧的支轴轴心130进一步向右侧摆动。此时,设定长度L被吸收(长尺寸连杆体125只摆动设定长度L)、止动部125d与凸部127c抵接,因此,在上游引导体126的切换动作的后半时段,即,至此之后使长尺寸连杆体125和短尺寸连杆体127为一体地围绕下游侧的支轴轴心130摆动。
[0091] 通过这样,如图15所示,通过上游引导体126的另一方(右侧)的上游引导面126a与侧部形成部件112的阶梯状承受面112e抵接,使一方(左侧)的上游引导面126a与另一方(抵接的)侧的前部倾斜面112b直线形地连续,并且,使下游引导体128的一方(左侧)的下游引导面128a相对于上游引导体126的一方(左侧)的上游引导面126a直线形地连续,同时,使该下游引导面128a与后部形成部件113的倾斜面113a直线形地连续。
[0092] 因此,从另一方侧(右侧)的内移动引导部92B起的最前端的引导辊86,通过直线形地连续的前部倾斜面112b、上游引导面126a、下游引导面128a、倾斜面113a,即穿过直槽形的分支引导部117A向外移动引导部93A移动,以此使物品横推体70群在主输送路径45上从右侧横穿到左侧。
[0093] 此时,在移动来的辊轴85到达凸轮体121的凸轮面121a的终端部分上时,由于安装在该辊轴85上的引导辊86与上游引导体126的上游引导面126a相对,因此通过辊轴85离开凸轮面121a时的冲撞等凸轮体121将晃动,可通过引导辊86阻止上游引导体126要离开阶梯状承受面112e的状态,因此可一直顺畅地进行引导辊86的移动。
[0094] 如上所述,上部切换机构110中的切换引导长度,可通过使上游引导体126的上游引导面126a和下游引导体128的下游引导面128a连续而充分确保,并且,可一直顺畅地进行经由上游引导体126和下游引导体128的切换。
[0095]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虽然表示了作为引导装置采用去路引导装置90的形式,但也可以是采用回路引导装置的形式等。
[0096]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虽然表示了通过支撑轴(辊轴85)的移动力使凸轮体121摆动的形式,但也可以是通过被引导体(引导辊86)的移动力摆动的形式、或通过来自物品横推体70侧的其他部件的移动力摆动的形式等。
[0097] 在上述实施例中,虽然表示了在物品横推体70的下部侧、将被本体机架1侧的引导装置90、96引导的被引导体(引导辊86)安装在支撑轴(辊轴85)的突出下部的形式,该支撑轴通过将其上部埋入被嵌合部79的中央部进行支撑而垂设,但也可以是将被引导体安装在从物品横推体70的下部起一体状地垂设的支撑轴部上的形式等。
[0098]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虽然表示了采用环形链条40作为环形转动体,在进行连杆41间连接的连接销42群中,通过长尺寸的连接销构成突出部的形式,所述长尺寸的连接销通过使规定的连接销向内侧突出而形成,但也可以是在环形链条40的规定部位形成突出部的形式,或采用在规定部位形成突出部的环形皮带的形式等。
[0099]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虽然表示了作为物品支撑体50构成为下面侧敞开的模导轨形的形式,但也可以是不敞开的形式等。
[0100]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虽然表示了高位框架部件10和低位框架部件20的分体化形式,但也可以是使低位框架部件20作为侧板、侧框的形式。
[0101]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虽然以使横推抵接部件78倾斜30度的倾斜角度θ的状态进行安装,但也可以任意设定该倾斜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