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尼器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0510129600.9

文献号 : CN1982641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颜宏哲郑宇志

申请人 :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应用于具有掀盖设计的装置内的阻尼器,此阻尼器在可旋转杆与座体之间设置一弹簧,并在可旋转杆上同轴设置一橡胶圈,如此一来就可通过弹簧的压缩与释放而使可旋转杆产生一正向以及反向转动,并且以橡胶圈做为缓冲介质而减缓可旋转杆的转动速度。

权利要求 :

1.一种阻尼器,包括:

一弹簧;

一可旋转杆,该可旋转杆的一端向内形成有一第一容室,该第一容室容置该弹簧的一端;

其特征在于,该阻尼器还包括:

一橡胶圈,该橡胶圈套设于该可旋转杆的另一端的一部分;

一座体,该座体具有一第一开口,并且自该第一开口向内形成一圆柱型的第二容室,该第二容室容置该弹簧的另一端、部分该可旋转杆以及该橡胶圈,并且该橡胶圈的外缘与该第二容室的内壁接触;以及一外盖,该外盖结合该第一开口将部分该可旋转杆、该橡胶圈以及该弹簧封闭于该第二容室内,并且该外盖具有供该可旋转杆的另一端穿出的一第二开口;

其中,当该可旋转杆被施加一外力而由一第一位置转动至一第二位置时,使该弹簧产生形变而相对应提供一弹性扭力,用以于该外力消失时使该可旋转杆由该第二位置转回至该第一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器,其特征在于,该阻尼器还包括分别在该弹簧两端形成的两卡勾,并且分别在该第一容室以及该第二容室里端形成与所述两卡勾对应的定位槽以分别固定所述两卡勾。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器,其特征在于,在该外盖外缘形成有一凸块,并且在该第一开口内侧形成与所述凸块对应的一凹槽。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器,其特征在于,该阻尼器还包括同轴设置在该橡胶圈两侧的两油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器,其特征在于,该阻尼器还包括形成于该可旋转杆以及该座体上的一定位结构。

说明书 :

阻尼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来开启外盖(cover)或翼扇(Wing)的阻尼器(Damper),特别是涉及一种设置有橡胶圈(Rubber Ring)作为缓冲介质,因而能减缓外盖或翼扇开启速度的阻尼器。

背景技术

[0002] 在具有掀盖设计的装置中,例如是移动电话或是具有收纳功能的装置,经常在外盖的旋转轴内设置一阻尼器来缓冲开启的速度,例如中国台湾专利公告号549376所公开的阻尼器,即是在旋动体以及座体之间设置一弹性元件并填充阻尼液体(viscous fluid),因而能通过弹性元件的压缩与释放而使旋转杆产生一正向以及反向转动,并且通过阻尼液体作为缓冲介质而减缓旋转杆的转动速度,如此一来,采用此阻尼器的装置就可减缓外盖开启时的速度。
[0003] 不过,此类采用阻尼液体而来减缓外盖开启速度的阻尼器却经常发生阻尼液体外流的情况,造成外盖的污染而影响装置的正常运作。

发明内容

[0004] 有鉴于上述背景技术中所提及公知的阻尼器因为填充大量的阻尼液体来作为缓冲介质,容易发生外漏而造成污染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阻尼器,其在可旋转杆与座体之间设置一弹簧,并在可旋转杆上同轴设置一橡胶圈,如此一来就可通过弹簧的压缩与释放而使可旋转杆产生一正向以及反向转动,并且以橡胶圈作为缓冲介质而减缓可旋转杆的转动速度,进而使采用此阻尼器的装置缓慢开启其外盖。
[0005] 具体来说,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阻尼器,该阻尼器包括:一弹簧;一可旋转杆,该可旋转杆的一端向内形成有一第一容室,该第一容室容置该弹簧的一端;该阻尼器还包括:一橡胶圈,该橡胶圈套设于该可旋转杆的另一端的一部分;一座体,该座体具有一第一开口,并且自该第一开口向内形成一圆柱型的第二容室,该第二容室容置该弹簧的另一端、部分该可旋转杆以及该橡胶圈,并且该橡胶圈的外缘与该第二容室的内壁接触;以及一外盖,该外盖结合该第一开口将部分该可旋转杆、该橡胶圈以及该弹簧封闭于该第二容室内,并且该外盖具有供该可旋转杆的另一端穿出的一第二开口;其中,当该可旋转杆被施加一外力而由一第一位置转动至一第二位置时,使该弹簧产生形变而相对应提供一弹性扭力,用以于该外力消失时使该可旋转杆由该第二位置转回至该第一位置。
[0006]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构思,该阻尼器还包括分别在该弹簧两端形成的两卡勾,并且分别在该第一容室以及该第二容室里端形成与所述两卡勾对应的定位槽以分别固定所述两卡勾。
[0007]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在该外盖外缘形成有一凸块,并且在该第一开口内侧形成与所述凸块对应的一凹槽。
[0008]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构思,该阻尼器还包括同轴设置在该橡胶圈两侧的两油环。
[0009]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构思,该阻尼器还包括形成于该可旋转杆以及该座体上的一定位结构。
[0010] 本发明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提供的阻尼器,可通过弹簧的压缩与释放而使可旋转杆产生一正向以及反向转动,并且以橡胶圈作为缓冲介质而减缓可旋转杆的转动速度,进而使采用此阻尼器的装置缓慢开启其外盖,克服了使用阻尼液体来作为缓冲介质,容易发生外漏而造成污染的问题,同时本发明的阻尼器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使用效果良好。

附图说明

[0011] 图1A为本发明所提供的阻尼器的立体分解图;
[0012] 图1B为本发明所提供的阻尼器的外观立体示意图;
[0013] 图1C为本发明所提供的阻尼器的剖面侧视图;以及
[0014] 图2A与图2B分别为本发明所提供阻尼器的可旋转杆以及座体形成定位结构的外观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 接下来是本发明的详细说明,而本发明所使用的现有技术,在此仅作重点式的引用,以助于对本发明的阐述。其次,当本发明的实施例附图中的各元件或结构在描述说明时,不应以此作为有限定的认知,即如下的说明未特别强调数目上的限制时,本发明的精神与应用范围可推及多数个元件或结构并存的结构上。
[0016] 依据本发明的一较佳具体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阻尼器,而此阻尼器的分解示意图、外观示意图以及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1A、图1B以及图1C。首先参照图1A所示的分解示意图,阻尼器1包括有一座体10、一弹簧11,一可旋转杆12、一橡胶圈13以及一外盖14;其中,可旋转杆12的一端向内形成有一略大于弹簧11外径的容室12A,因而可以将部分的弹簧11容置于其中;另一方面,座体10内则形成有另一略大于容室12A外径的另一容室
10A,因而可将弹簧11的另一端以及部分的可旋转杆12容置于其中。
[0017] 请同时参照图1A与图1B,为了可以将弹簧11的两端固定,因此在本实施例所提供的阻尼器1中,弹簧11两端分别形成有卡勾(或杆状结构)11A以及11B,并且对应地在可旋转杆12以及座体10的容室12A以及10A里端形成有可固定卡勾11A以及11B的定位槽(或定位夹)12B以及10B;如此一来,当弹簧11的卡勾11A以及11B固定在两定位槽12B以及10B内时,施加可以旋转杆12的一力量而使其沿一方向例如顺时针方向15A转动即可锁紧而压缩弹簧11,当此力量消失后,压缩的弹簧11则可释放而恢复至原状,并同时带动可旋转杆12沿反方向例如逆时针方向15B转动。
[0018] 请同时参照图1A与图1C,本实施例所提供的阻尼器1在组装时,中空的橡胶圈13可以直接套在可旋转杆12上而一起塞入座体10的容室10A中,并且让橡胶圈13的外缘接触到容室10A的内壁,如此一来,当可旋转杆12转动时,即会受到橡胶圈13的牵制而减缓转动的速度,因而可让应用此阻尼器1的装置例如移动电话的外盖缓慢开启。
[0019] 请同时参照图1A与图1C,为了可以将弹簧11、可旋转杆12以及橡胶圈13封闭在容室10A中,本实施例所提供的阻尼器1采用了一个可与容室10A的开口10C结合的外盖14,并且在外盖14中央形成一开口14A以供可旋转杆12穿出。而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外盖
14除了可以直接封装在座体10的开口10C上以外,也可在外盖14的外缘形成凸块14B,并且对应地在开口10C内侧形成凹槽10D(或开口)以利于卡住凸块14B,因而能顺利地将外盖14组合至开口10C上。
[0020] 此外,本实施所提供的阻尼器1,也可如图1A中以及图1C中所示在橡胶圈13两侧同轴增设两油环16(Oil Ring),避免橡胶圈13两侧直接与可旋转杆12以及外盖14接触而产生一较大的摩擦力,或者在橡胶圈13内缘加入适量润滑液或阻尼液体,以降低橡胶圈13内缘与可旋转杆12接触时的摩擦力,而上述两种方式均可帮助可旋转杆12在转动时更加顺畅。
[0021]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阻尼器1组装完成时的外观示意图可参照图1B,由此可观察到部份的可旋转杆12穿出外盖14的开口14A,因此当一外力带动可旋转杆12(例如关闭外盖并使得外盖处于一定位状态)而使得可旋转杆12沿一方向例如顺时针方向15A转动时,即可锁紧而压缩阻尼器1内部的弹簧11;而当此外力消失(例如解除外盖的定位状态)后,压缩的弹簧11则可释放而恢复至原状,并且带动可旋转杆12沿反方向例如逆时针方向15B转动,进而带动外盖使其缓慢开启。
[0022]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阻尼器1,可根据实际需要在可旋转杆12以及座体10上形成定位结构(或称结合机构)以利于将此阻尼器1安装至所应用的装置上,例如参照图2A,在可旋杆12以及座体10上延伸形成一定位杆12C以及凸块10E与转轴10F;或是如图2B中所示,在可旋转杆12以及座体10的末端形成角柱结构12D以及10G等;但不论可旋转杆12以及座体10上形成何种外型的定位装置,可旋转杆12都可与座体10做一缓慢的同轴转动,因而使具有掀盖设计的装置可缓慢开启其外盖。
[0023]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及特点,其目的在于使熟习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应当不能以之限定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即大凡依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所作的均等变化或修饰,仍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