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火栀麦滴丸及其制备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0510122491.8

文献号 : CN1985947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张志华佟永领苏文琴

申请人 : 天津中新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第六中药厂

摘要 :

一种清火栀麦滴丸及其制备方法。滴丸主要由穿心莲、栀子及麦冬组成。制备方法包括用乙醇回流提取穿心莲并制成稠浸膏,然后与活性炭混合并用乙醇回流脱色而制成浸膏1;用乙醇回流提取栀子、麦冬,然后将提取液回收乙醇并浓缩,用有机溶剂萃取浓缩液,并将萃取液回收溶剂而浓缩成浸膏2;将聚乙二醇与浸膏1、2混匀后制成滴丸。本发明的清火栀麦滴丸及其制备方法是以聚乙二醇作为载体而使穿心莲中难溶于水的内酯类成分的溶出度大大提高,从而有助于药物的吸收,并且能够提高生物利用度。另外,由于滴丸剂型具有剂量、体积及毒副作用小及高效、速效、长效的特点,因而起效快、服用方便且疗效显著,从而能够满足广大患者的需求。

权利要求 :

1.一种清火栀麦滴丸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清火栀麦滴丸制备方法是按照下列步骤顺序进行:

a.将按照上述配比称量后的穿心莲加入到为其重量12~20倍的70~95%乙醇中回流提取1~3次,每次1~3小时,然后将提取液合并后回收乙醇并浓缩成稠浸膏,将稠浸膏与活性炭按照1∶0.5~3的比例进行混合,用70~95%乙醇回流脱色,滤过,滤液回收乙醇并浓缩而得到浸膏1;

b.将按照上述配比称量后的栀子、麦冬加入到为其总重量6~10倍的50~95%乙醇中回流提取1~3次,每次1~3小时,然后将提取液在80℃的温度下合并后同收乙醇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5~1.30,用重量为浓缩液总重量0.5~1倍的正丁醇、醋酸乙酯、丁酮或氯仿中任一种有机溶剂对上述浓缩液萃取1~4次,将萃取液合并后回收溶剂并浓缩而得到浸膏2;

c.将重量为浸膏1、2总重量1~9倍的聚乙二醇-4000、聚乙二醇-6000或两者的混合物在水浴中加热熔融,然后加入上述浸膏1、2,充分搅拌混合均匀后滴入冷却的液体石蜡中,收集滴丸,除去冷却液,选丸即可制成本发明提供的清火栀麦滴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火栀麦滴丸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a中乙醇浓度为95%,用量为穿心莲重量的16倍,提取次数2次,每次2小时,稠浸膏与活性炭的重量比为1∶0.5~1.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火栀麦滴丸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b中乙醇浓度为70%,用量为栀子、麦冬总重量的10倍,回流提取2次,每次2小时,80℃下浓缩后提取液的相对密度为1.05~1.12,有机溶剂萃取时第一次用量为浓缩液总重量的1倍,其余次数为浓缩液总重量的0.5倍,并且有机溶剂为正丁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火栀麦滴丸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c中聚乙二醇-4000、聚乙二醇-6000或两者的混合物与浸膏1、2总重量之比为4∶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火栀麦滴丸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滴丸还可以包薄膜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清火栀麦滴丸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薄膜农材料为欧巴代。

说明书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成药滴丸剂及其制备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清火栀麦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清热解毒”类中成药有着广大的市场需求,该类中成药具有较强的抗菌抗病毒作用,并且疗效好,毒副作用小,因此临床上素有“绿色抗生素”之美称。其中清火栀麦类药物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咽喉肿痛、发热、牙痛及目赤。由于目前市场上出售的清火栀麦类制剂均为片剂、胶囊剂或丸剂,因此部分患者在服用这些剂型的药物时就有可能出现吞咽困难或服用不便的问题,而且这些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往往不高,并且起效慢。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起效快、生物利用度高且服用方便的清火栀麦滴丸。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备清火栀麦滴丸的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清火栀麦滴丸主要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组分组成:
穿心莲600-1000份    栀子80-120份    麦冬80-120份。
所述的清火栀麦滴丸中各原料组分的重量配比优选为:
穿心莲800份    栀子100份    麦冬100份
所述的清火栀麦滴丸的制备方法是按照下列步骤顺序进行:
a.将按照上述配比称量后的穿心莲加入到为其重量12~20倍的70~95%乙醇中回流提取1~3次,每次1~3小时,然后将提取液合并后回收乙醇并浓缩成稠浸膏,将稠浸膏与活性炭按照1∶0.5~3的比例进行混合,用70~95%乙醇回流脱色,滤过,滤液回收乙醇并浓缩而得到浸膏1;
b.将按照上述配比称量后的栀子、麦冬加入到为其总重量6~10倍的50~95%乙醇中回流提取1~3次,每次1~3小时,然后将提取液合并后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5~1.30(80℃),用重量为浓缩液总重量0.5~1倍的正丁醇、醋酸乙酯、丁酮或氯仿中任一种有机溶剂对上述浓缩液萃取1~4次,将萃取液合并后回收溶剂并浓缩而得到浸膏2;
c.将重量为浸膏1、2总重量1~9倍的聚乙二醇-4000、聚乙二醇-6000或两者的混合物在水浴中加热熔融,然后加入上述浸膏1、2,充分搅拌混合均匀后滴入冷却的液体石蜡中,收集滴丸,除去冷却液,选丸即可制成本发明提供的清火栀麦滴丸。
所述的步骤a中乙醇浓度优选95%,用量为穿心莲重量的16倍,提取次数2次,每次2小时,稠浸膏与活性炭的重量比为1∶0.5~1.5,优选1∶1。
所述的步骤b中乙醇浓度优选70%,用量为栀子、麦冬总重量的10倍,回流提取2次,每次2小时,80℃下浓缩后提取液的相对密度为1.05~1.12,有机溶剂萃取时第一次用量为浓缩液总重量的1倍,其余次数为浓缩液总重量的0.5倍,并且优选正丁醇。
所述的步骤c中聚乙二醇-4000、聚乙二醇-6000或两者的混合物与浸膏1、2总重量之比优选4∶1。
所述的滴丸还可以包薄膜衣。
所述的薄膜衣材料为欧巴代。
本发明提供的清火栀麦滴丸及其制备方法是以聚乙二醇作为载体而使穿心莲中难溶于水的内酯类成分的溶出度大大提高,从而有助于药物的吸收,并且能够提高生物利用度。另外,由于滴丸剂型具有剂量小、体积小、毒副作用小及高效、速效、长效的特点,因而起效快、服用方便且疗效显著,从而能够满足广大患者的需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提供的清火栀麦滴丸及其制备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a.将按照优选配比称量后的穿心莲加入到为其重量16倍的95%乙醇中回流提取2次,每次2小时,然后将提取液合并后回收乙醇并浓缩成稠浸膏,将稠浸膏与活性炭按照1∶1的比例进行混合,用95%乙醇回流脱色,滤过,滤液回收乙醇并浓缩而得到浸膏1;
b.将按照优选配比称量后的栀子、麦冬加入到为其总重量10倍的70%乙醇中回流提取2次,每次2小时,然后将提取液合并后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8(80℃),用正丁醇对上述浓缩液萃取4次,第一次用量为浓缩液总重量的1倍,其余3次为0.5倍,将萃取液合并后回收正丁醇并浓缩而得到浸膏2;
c.将重量为浸膏1、2总重量4倍的聚乙二醇-6000在水浴中加热熔融,然后加入上述浸膏1、2,充分搅拌混合均匀后滴入冷却的液体石蜡中,收集滴丸,除去冷却液,选丸,检验合格后用欧巴代包薄膜衣即可制成本发明提供的清火栀麦滴丸。
实施例2:
a.将按照优选配比称量后的穿心莲加入到为其重量20倍的70%乙醇中回流提取3次,每次1小时,然后将提取液合并后回收乙醇并浓缩成稠浸膏,将稠浸膏与活性炭按照1∶0.5的比例进行混合,用85%乙醇回流脱色,滤过,滤液回收乙醇并浓缩而得到浸膏1;
b.将按照优选配比称量后的栀子、麦冬加入到为其总重量8倍的80%乙醇中回流提取3次,每次1小时,然后将提取液合并后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0(80℃),用醋酸乙酯对上述浓缩液萃取3次,第一次用量为浓缩液总重量的1倍,其余2次为0.5倍,将萃取液合并后回收醋酸乙酯并浓缩而得到浸膏2;
c.将重量为浸膏1、2总重量6倍的聚乙二醇-6000在水浴中加热熔融,然后加入上述浸膏1、2,充分搅拌混合均匀后滴入冷却的液体石蜡中,收集滴丸,除去冷却液,选丸即可制成本发明提供的清火栀麦滴丸。
实施例3:
a.将按照优选配比称量后的穿心莲加入到为其重量12倍的85%乙醇中回流提取1次2小时,然后将提取液回收乙醇并浓缩成稠浸膏,将稠浸膏与活性炭按照1∶1.5的比例进行混合,用85%乙醇回流脱色,滤过,滤液回收乙醇并浓缩而得到浸膏1;
b.将按照优选配比称量后的栀子、麦冬加入到为其总重量6倍的95%乙醇中回流提取1次3小时,然后将提取液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1(80℃),用丁酮对上述浓缩液萃取2次,第一次用量为浓缩液总重量的1倍,第2次为0.5倍,将萃取液合并后回收丁酮并浓缩而得到浸膏2;
c.将重量为浸膏1、2总重量2倍的聚乙二醇-6000在水浴中加热熔融,然后加入上述浸膏1、2,充分搅拌混合均匀后滴入冷却的液体石蜡中,收集滴丸,除去冷却液,选丸即可制成本发明提供的清火栀麦滴丸。
实施例4:
a.将按照优选配比称量后的穿心莲加入到为其重量15倍的90%乙醇中回流提取1次2小时,然后将提取液回收乙醇并浓缩成稠浸膏,将稠浸膏与活性炭按照1∶3的比例进行混合,用85%乙醇回流脱色,滤过,滤液回收乙醇并浓缩而得到浸膏1;
b.将按照优选配比称量后的栀子、麦冬加入到为其总重量8倍的50%乙醇中回流提取1次3小时,然后将提取液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9(80℃),用正丁醇对上述浓缩液萃取3次,第一次用量为浓缩液总重量的1倍,其余2次为0.5倍,将萃取液合并后回收正丁醇并浓缩而得到浸膏2;
c.将重量为浸膏1、2总重量8倍的聚乙二醇-6000在水浴中加热熔融,然后加入上述浸膏1、2,充分搅拌混合均匀后滴入冷却的液体石蜡中,收集滴丸,除去冷却液,选丸即可制成本发明提供的清火栀麦滴丸。
实施例5: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唯一不同的是将步骤c中的聚乙二醇-6000用聚乙二醇-4000代替。
实施例6: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唯一不同的是将步骤c中的聚乙二醇-6000用比例为1∶20的聚乙二醇-4000和聚乙二醇-6000混合物代替。
本发明提供的清火栀麦滴丸呈深棕色,每粒丸重40mg,每克滴丸相当于4.16克生药。
为了验证本发明提供的清火栀麦滴丸的药效,以市售清火栀麦胶囊(0.25g/粒,每粒相当于1克生药)、消炎痛(25mg/囊)、乙酰水杨酸水溶片(巴米尔,0.5g/片)和酵母片(每片含干酵母0.5g)作为对照药品而对该药品进行了镇痛、抗炎等多项动物试验,结果如下:
一、试验动物
1.昆明种小鼠,体重21-28g,雌雄兼有,购自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试验动物研究所繁育场,合格证号:SCXK11-00-006(二级)。
2.Wistar大鼠,购自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试验动物研究所繁育场,合格证号:SCXK11-00-006(二级)。
3.试验室条件  二级动物试验室,温度22±2℃,湿度55±15%,自然照明。大、小鼠均在动物洁净柜中饲养,饮用经净化器净化的洁净水;饲料购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试验动物研究所繁育场。
4.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X±SD表示,试验结果用Yukms统计分析软件做T-检验及X2检验。
二、方法与结果
1.镇痛试验
1.1小鼠醋酸扭体法
选用健康小鼠50只,雌雄各半,体重23±2克。将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其中第1组为只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的对照组,第2~4组为本发明的清火栀麦滴丸0.1、0.3、1.0g生药/kg剂量组,而第5组则为给予清火栀麦胶囊1g生药/kg的阳性对照组,各组每日口服给药一次,连续给药5天。各组动物在末次给药后1小时于腹腔注射0.6%醋酸溶液0.2mL/20g体重。注射后5分钟起开始观察并记录20min内小鼠出现扭体反应的次数,对各组动物扭体反应次数的均值与标准差进行统计学比较,并求出扭体抑制率,结果见表1。
表1.清火栀麦滴丸等药品对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次数的影响

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P<0.01
结果表明,清火栀麦滴丸0.3、1.0g生药/kg剂量组可明显减少0.6%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次数,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表明本品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清火栀麦滴丸1.0g生药/kg剂量组与清火栀麦胶囊同剂量相比作用无显著差别。
2.抗炎试验
2.1清火栀麦滴丸对醋酸(HAc)致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
动物分组及给药同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试验。将扭体次数观察结束后的小鼠于腹腔注入醋酸30分钟后经小鼠尾静脉注射0.5%伊文思兰生理盐水溶液0.1mL/10g体重,20分钟后将小鼠颈椎脱臼处死,然后打开腹腔用6mL生理盐水分数次洗涤腹腔,洗涤液吸出合并后加入生理盐水至10mL,并在3000rpm的转速下离心15分钟,取上清液于590nm波长测定吸光度值,用t检验比较各给药组与对照组的吸光度值,结果见表2。
表2.清火栀麦滴丸等药品对醋酸致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

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P<0.01
结果表明,清火栀麦滴丸0.3、1.0g生药/kg剂量组及清火栀麦胶囊1.0g生药/kg对照组小鼠腹腔洗涤液的吸光度值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清火栀麦滴丸能明显抑制H+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高。清火栀麦滴丸1.0g生药/kg剂量组与清火栀麦胶囊同剂量比较作用无显著差别。
2.2清火栀麦滴丸对小鼠牙龈炎症的影响
选用健康小鼠50只,雌雄各半,体重28±2克。将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每只小鼠单笼饲养,正式试验开始前预先测定每只动物的每日摄料量,每日摄料量以摄料g/10g体重表示,连续测定3日并以其平均值作为小鼠致炎前的正常摄料量。第1组为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的对照组,第2~4组为清火栀麦滴丸0.1、0.3、1.0g生药/kg剂量组,而第5组则为清火栀麦胶囊1.0g生药/kg阳性对照组。试验当日将小鼠用乙醚麻醉,在小鼠上门齿两侧牙龈粘膜下注射2.5%甲醛溶液致炎,每侧40μL。各试验组于致炎当日开始给药,每日口服给药一次,连续给药5天,给药期间每日测定各组小鼠的体重及摄料量,结果以摄料g/10g体重表示,并将各组小鼠致炎后每日的摄料量分别与致炎前进行比较,同时比较致炎后每日各组摄料量的差异,结果见表3。
表3.清火栀麦滴丸等药品对牙龈炎症小鼠摄料量的影响

与致炎前比较△:P<0.05;△△:P<0.01
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结果表明,清火栀麦滴丸0.3、1.0g生药/kg剂量组于致炎后的第1、2天能明显增加致炎小鼠的摄料量,与对照组及致炎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表明清火栀麦滴丸0.3、1.0g生药/kg剂量组对牙龈炎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清火栀麦滴丸1.0g生药/kg剂量组与清火栀麦胶囊同剂量相比,前者起效时间较后者快,但总体抗炎效果无显著差别。
2.3清火栀麦滴丸对大鼠足跖炎症的影响
选用健康大鼠60只,体重190±15g,雄性,随机分成6组,每组10只。其中第1组为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的对照组,第2组为消炎痛10mg/kg对照组,于试验当天口服给药一次;第3组为清火栀麦滴囊1.0g生药/kg对照组;而第4~6组则为清火栀麦滴丸0.5g、1.0g、2.0g生药/kg剂量组,后4组均连续口服给药7天。于末次给药后随即在每只大鼠的右足跖皮下注入1%角叉菜胶溶液0.1ml,并将0.8mm直径的棉线绳绕大鼠足跖周长,然后观察各组大鼠足跖致炎前、致炎后1、2、4、6、8和24小时的足肿胀度,以致炎前后的大鼠足跖周长差值作为足肿胀度,与对照组进行统计比较,并计算炎症抑制率,结果见表4。
表4.清火栀麦滴丸等药品对大鼠足跖炎症的影响

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结果表明,清火栀麦滴丸0.5g、1.0g、2.0g生药/kg剂量组均对大鼠足跖炎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清火栀麦滴丸2.0g、1.0g生药/kg剂量组在给药后1~8小时可呈现一定的作用差别,清火栀麦滴丸1.0g生药/kg与清火栀麦胶囊同等剂量相比,前者给药1小时的足跖肿胀度明显低于后者,在4~24小时前者足跖肿胀度又稍高于后者,但两者比较无显著差别。
2.4清火栀麦滴丸对大鼠白细胞游走的影响
取健康大鼠60只,雌雄各半,体重180±20g,随机分成6组,每组10只。其中第1组为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的对照组,第2组为乙酰水杨酸100mg/kg对照组,连续口服给药2天;第3组为清火栀麦滴囊1.0g生药/kg对照组;而第4~6组则为清火栀麦滴丸0.5g、1.0g、2.0g生药/kg剂量组,后4组均连续口服给药5天,给药体积2ml/kg。于给药第四天和阳性药的第一天后在每只大鼠的背部剪毛,并在无菌操作下向其背部注入5ml空气以形成圆形气囊,次日在末次给药的同时用消毒注射器向大鼠背部囊内注入1.5%CMC-Na灭菌液5ml,并分别于3小时及7.5小时吸取囊内的CMC-Na液各0.1ml,然后注入到3ml的灿烂甲酚兰染液中混均染色2分钟并滴于细胞计数板上,于镜下计数白细胞数,再换算为每个囊内白细胞总数。分别将3、7.5小时两点的白细胞数进行t测验,结果见表5。
表5.清火栀麦滴丸等药品对大鼠白细胞游走的影响

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结果表明,在CMC-Na的刺激下,清火栀麦滴丸1.0g、0.5g生药/kg剂量组在7.5小时的白细胞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2.0g生药/kg剂量组在3和7.5小时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表明本发明提供的清火栀麦滴丸具有能够明显抑制白细胞向炎症灶内的聚集作用。清火栀麦滴丸1.0生药/kg与清火栀麦胶囊同等剂量比较,前者在3小时的白细胞计数高于后者,而在7.5小时的计数则低于后者,总体作用两者相近。
2.5清火栀麦滴丸对酵母致热大鼠的影响
选用雄性健康大鼠70只,体重200±20g,均匀分成7组,每组10只。其中第1、2组均为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的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第3组为乙酰水杨酸组100mg/kg对照组,于试验当天口服给药一次;第4组为清火栀麦胶囊1.0g生药/kg对照组,第5~7组为清火栀麦滴丸0.5g、1.0g、2.0g生药/kg剂量组,后4组均连续口服给药7天,每天一次。于末次给药前12小时起对各组动物禁食,但自由饮水。试验当日对各组动物间隔1小时测体温2次,取其平均值作为基础体温,除空白对照组外,各组动物均在颈后皮下注射18%酵母混悬液,体积为1ml/100gbw,于注射后4小时体温显著升高时对各组动物给药一次,测定给药后1、2、3、4、5、6、24小时的大鼠体温,以给药前后体温值的差值与对照组进行同期比较(t测验),结果见表6。
表6.清火栀麦滴丸等药品对酵母致热大鼠的影响


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结果表明,清火栀麦滴丸1.0g、2.0g生药/kg剂量组在给药1~24小时可明显呈现降温作用,与对照组同期比较有显著差异。0.5g生药/kg剂量组仅在给药1小时后有降温作用。清火栀麦滴丸1.0g生药/kg剂量组与清火栀麦胶囊对照组同剂量比较,前者在起效时间和降温作用上均优于后者。
除动物试验外,本申请人利用清火栀麦滴丸对治疗急性咽炎(风热证)有效性、安全性、随机、双盲、双模拟及多中心进行了临床验证。本试验中入组病例为240例,并以清火栀麦片作为对照药,其疗效评价的统计结果为:本发明提供的清火栀麦滴丸痊愈率为30.5%,愈显率为82.2%,总有效率为98.3%,其优于清火栀麦片,同时没有发现任何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清火栀麦滴丸对于炎症的红肿热痛症状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呈现出明显的解热镇痛、抗炎的药理作用,故与该药的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功效完全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