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擎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0580024776.6

文献号 : CN1989322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盐田克之古田智彦相良昌史金津康弘吉井正巳

申请人 : 洋马株式会社

摘要 :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气冷式引擎,提高对汽缸头的冷却效率。为达成上述目地,本发明针对在曲轴的一端设置冷却风扇,并将来自于该冷却风扇的冷却风导引至汽缸和汽缸头侧,而对该汽缸和汽缸头(4)形成冷却的结构,在上述冷却风扇的上方配置进气歧管(8),并在该进气歧管(8)的左右的中央设置用来从空气滤清器吸入空气的导管(51),并从该导管(51)的两侧将冷却风吹送至配置于汽缸头(4)的进气阀、排气阀、燃料喷射阀,且在上述导管(51)的左右一侧设置遮蔽板(55)。

权利要求 :

1.一种引擎,是在曲轴的一端设置冷却风扇,并将来自于该冷却风扇的冷却风导引至汽缸和汽缸头侧,而对该汽缸和汽缸头形成冷却的引擎,其特征为:在上述冷却风扇的相反侧的汽缸外侧,设有用来导引冷却风扇的冷却风的罩体,并在面对该汽缸的罩体的背面配置两个导风板,以便将两个导风板间的间隙配置成末端扩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擎,其中上述2个导风板的其中一个,是延伸设置成较另一个高。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擎,其中在上述导风板上方的汽缸上部位置,将水平方向的遮蔽板与罩体配置成一体。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擎,上述罩体的两侧是配合设于汽缸外周的鳍片的形状,而朝前后方向弯折。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擎,其中上述罩体的上部是设成朝上方延伸而覆盖排气歧管,该罩体的上端与上部罩体形成连结。

说明书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气冷式引擎,特别是引擎的汽缸头和汽缸的冷却结构。

现有技术

传统上,为大众所熟知的气冷式引擎是具备:在汽缸头的侧边配置消音器和燃料槽、空气滤清器等的各种装置,并将由设于汽缸其中一侧的冷却风扇所吹送的冷却风,从空气滤清器侧导入汽缸内,使其通过形成于汽缸内的冷却风通路后从相反侧排出而冷却汽缸头的结构(譬如专利文献1);或具备将上述冷却风送达冷却风扇与相反侧的汽缸外侧后冷却汽缸的的结构(譬如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所揭示的汽缸头冷却结构是构成:于汽缸头的冷却风扇侧的侧面,分别在连通进气歧管的导管的进气埠两侧设有第1导入口与第2导入口,并从这些导入口将来自于冷却风扇的冷却风导入汽缸头内。接着,在上述进气歧管的导管两侧设置导具,并利用该导具将来自于冷却风扇的冷却风导入上述导入口,由第1导入口所导入的冷却风是流过第1冷却风通路,该第1冷却风通路是面对设于汽缸头的相反侧侧面的排出口形成大致直线状,冷却风是由该排出口排放至外部,由第2导入口所导入的冷却风,于流过第3冷却风通路后与流过上述第1冷却风通路的冷却风合流,而从上述排出口排出至外部,上述的第3冷却风通路是形成于从第2冷却风通路配置在汽缸头中来的进气阀与排气阀之间。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公平1-48387号公报

[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平8-23265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欲解决的课题]
如专利文献1所示的引擎,用来将冷却风扇的冷却风导入汽缸头内的导引构件,是采用与第1导入口之间保持间隙的方式组装于汽缸头,部分来自于冷却风扇的冷却风从该间隙逃逸至外部,通过使第1导入口导入第1冷却风通路的冷却风的风量低于由第2导入口导入第2冷却风通路的冷却风的风量,可轻易使冷却风从第2冷却风通路流入第3冷却风通路,而增加流过第3冷却风通路的冷却风,虽然可图谋冷却效果的提升,但由于部份来自于冷却风扇的冷却风从导引构件处排出,而降低通过汽缸头内的冷却风的整体风量,而具有无法获的充分冷却效果的问题。
此外,专利文献2所示的引擎,排风凸缘是设成包围汽缸头与汽缸,并通过在该凸缘上将导具设成覆盖部分的汽缸以导引冷却风,进而构成对汽缸冷却,但由于是利用冷却风对汽缸各部分进行大致均衡的冷却,而无法对汽缸的高温部分执行充分的冷却。
[用以解决课题的手段及效果]
本发明的引擎,是在曲轴的一端设置冷却风扇,并将来自于该冷却风扇的冷却风导引至汽缸和汽缸头侧,而对该汽缸和汽缸头形成冷却的引擎,在上述冷却风扇的上方配置进气歧管,并在该进气歧管的左右的中央设置用来从空气滤清器吸入空气的导管,并从该导管的两侧将冷却风送至配置于汽缸头的进气阀、排气阀、燃料喷射阀,且在上述导管的左右一侧设置遮蔽板.
本发明的引擎,其中上述的遮蔽板与进气歧管构成一体。
本发明的引擎,其中上述的遮蔽板,是与进气歧管及空气滤清器本体构成一体。
本发明的引擎,在上述遮蔽板前端与汽缸头之间设置间隙。
本发明的引擎,其中上述遮蔽板是配置在大致垂直于上述冷却风扇回转轨迹的切线的方向上。
本发明的引擎,是将遮蔽板配置在消音器的相反侧,而消音器是配置在上述汽缸头的侧边。
本发明的引擎,是在曲轴的一端设置冷却风扇,并将来自于该冷却风扇的冷却风导引至汽缸和汽缸头侧,而对该汽缸和汽缸头形成冷却的引擎,在上述冷却风扇的相反侧的汽缸外侧,设有用来导引冷却风扇的冷却风的罩体,并在面对该汽缸的罩体的背面配置导风板。
本发明的引擎,形成2个上述的导风板,并配置成两个导风板间的间隙末端扩大。
本发明的引擎,上述2个导风板的其中一个,是延伸设置成较另一个高。
本发明的引擎,在上述导风板上方的汽缸上部位置,将水平方向的遮蔽板与罩体配置成一体。
本发明的引擎,上述罩体的两侧是配合设于汽缸外周的鳍片的形状,而朝前后方向弯折。
本发明的引擎,上述罩体的上部是设成朝上方延伸而覆盖排气歧管,该罩体的上端与上部罩体形成连结。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的引擎中,由于是在曲轴的一端设置冷却风扇,并将来自于该冷却风扇的冷却风导引至汽缸和汽缸头侧,而对该汽缸和汽缸头形成冷却的引擎,并构成在上述冷却风扇的上方配置进气歧管,并在该进气歧管的左右的中央设置用来从空气滤清器吸入空气的导管,并从该导管的两侧将冷却风送至配置于汽缸头的进气阀、排气阀、燃料喷射阀,且在上述导管的左右一侧设置遮蔽板,因此可在形成于汽缸头内的左右冷却风通路中,由遮蔽板来遮蔽左右一侧的冷却风。如此一来,由于可增加流过另一侧的冷却风的风量,故可单一方向将大量的冷却风送至进气阀、排气阀、燃料喷射阀,进而提高汽缸头的冷却效率。此外,由于能仅以设置遮蔽板的简单结构来增加流过左右一侧的冷却风的风量,故可将成本的增加抑制到最低。
在本发明的引擎中,由于上述遮蔽板与进气歧管构成一体,故能以低成本在进气歧管构成遮蔽板。此外,可抑制组装步骤的增加。
在本发明的引擎中,由于上述的遮蔽板与进气歧管及空气滤清器本体构成一体,故可一次组装遮蔽板、进气歧管及空气滤清器本体,且以低成本制造。
在本发明的引擎中,由于在上述遮蔽板的前端与汽缸头之间设置间隙,部分的冷却风可进入由遮蔽板所遮蔽侧的冷却风通路,而从两侧的冷却风通路冷却汽缸头。
在本发明的引擎中,由于上述遮蔽板是配置在大致垂直于上述冷却风扇回转轨迹的切线的方向上,故可提高遮蔽板的遮蔽效果。
在本发明的引擎中,是将遮蔽板配置在消音器的相反侧,而消音器是配置在上述汽缸头的侧边,故可将较消音器侧的冷却通路更多的冷却风,送入形成于汽缸头内的左右冷却风通路内,故可更有效地冷却汽缸头。
在本发明的引擎中,由于是在曲轴的一端设置冷却风扇,并将来自于该冷却风扇的冷却风导引至汽缸和汽缸头侧,而对该汽缸和汽缸头形成冷却的引擎,在上述冷却风扇的相反侧的汽缸外侧,设有用来导引冷却风扇的冷却风的罩体,并在面对该汽缸的罩体的背面配置导风板,故可于冷却风扇的相反侧利用导风板将冷却风导引至所期望的位置,而对汽缸形成冷却。藉此,能集中冷却风吹送至汽缸最高温的部分,可提高冷却效率。此外,由于将导风板配置于罩体的背面,故不会破坏外观。
在本发明的引擎中,由于形成2个上述的导风板,并配置成两个导风板间的间隙末端扩大,故可集中将冷却风吹送至汽缸最高温的上部中央附近。此外,可单纯地将板材弯折成剖面呈L字型地构成导风板。
在本发明的引擎中,由于上述2个导风板的其中一个,是延伸设置成较另一个高,故2个导风板所导引的冷却风,可消除在汽缸的上部中央附近的碰撞冷却风气流的不良影响,可更有效率地冷却汽缸头的上部中央。
在本发明的引擎中,由于在上述导风板上方的汽缸上部位置,将水平方向的遮蔽板与罩体配置成一体,故冷却风可不朝上逃逸地集中于汽缸的上部中央附近。此外,由于遮蔽板与罩体设成一体,故可简单地执行组装。
在本发明的引擎中,上述罩体的两侧是配合设于汽缸外周的鳍片的形状,而朝前后方向弯折,故能尽可能地将大量的冷却风集中于汽缸中央。
在本发明的引擎中,上述罩体的上部是设成朝上方延伸而覆盖排气歧管,该罩体的上端与上部罩体形成连结,故能以冷却汽缸后的冷却风来冷却排气歧管。此外,罩体的上端与上部罩体形成一体可提升外观性。

附图说明

第1图:本发明中一种实施例的引擎的侧面图。
第2图:第1图的引擎的背面图。
第3图:进气歧管的组装部分的扩大图。
第4图:汽缸头的俯视剖面图。
第5图:进气歧管的正面图。
第6图:第5图的进气歧管的仰视图。
第7图:显示进气歧管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正面图。
第8图:显示罩体的组装部分的正面图。
第9图:罩体的正面图。
第10图:第9图的罩体的侧面图。
第11图:第3图中X-X线的箭头方向剖面图。
第12图:罩体的导引构件部的背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3a汽缸
3b鳍片
4汽缸头
6排气歧管
7消音器
8进气歧管
9空气滤清器
12冷却风扇
13曲轴
51导管
55遮蔽板
70罩体
81导风板
82导风板
83遮蔽板
90上部罩体

具体实施方式

如第1、2图所示,引擎1具备曲轴箱2和汽缸体3,并在形成于该汽缸体3的汽缸3a上配设着汽缸头4。在该汽缸头4上组装着帽盖5。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是便利地将第1图中的箭头A的方向形成引擎1的前方向。此外,第1、2、8图中所示的箭头是表示冷却风的气流。
排气歧管6是隔着凸缘组装于前述汽缸头4的前侧侧面,该排气歧管6的前端,是连接于配置在汽缸头4右侧方的消音器7。另外,进气歧管8是组装于汽缸头4的后侧侧面,该进气歧管8的前端,是连接于配置在汽缸头4后侧方的空气滤清器9。
冷却风扇12是配置于上述空气滤清器9的下方。冷却风扇12是由:固定在由曲轴箱2延伸出的曲轴13端部的飞轮14;及固定设置于该飞轮14外侧外周部的复数个鳍片15所构成,并由组装于曲轴箱2与汽缸体3的风扇壳16所覆盖,而构成将吸入风扇壳16内的空气作为冷却风吹送至汽缸体3和汽缸头4,进而以冷却风来冷却上述构件。
此外,如第8图所示,燃料槽10是配置于上述汽缸头4的左侧方,如此一来,汽缸头4的前后左右侧的其中3个方向是被消音器7、空气滤清器9及燃料槽10所包覆。汽缸头4的剩余一方由罩体70包覆,不止如此,汽缸头4与帽盖5的上方是由上部罩体90所覆盖。
如第3、4图所示,上述汽缸头4在其中央部,前后并列设有排气阀插入用孔21及进气阀插入用孔22,排气埠23连通该排气阀插入用孔21,进气埠24连通该进气阀插入用孔22。该排气埠23与进气埠24是形成于汽缸头4的左右大致中央的位置,排气埠23的出口25是于汽缸头4的前侧侧面形成开口,进气埠24的入26则是于汽缸头4的后侧侧面形成开口。
开口形成于上述汽缸头4后侧侧面的进气埠24的入口26左右两侧,设有第1导入口31与第2导入口32,而构成由第1导入口31与第2导入口32将冷却风扇12的冷却风导入汽缸头4内。
此外,开口形成于上述汽缸头4前侧侧面的排气埠23的出口25左右两侧,设有第1排出口33与第2排出口34,而构成由该第1排出口33与第2排出口34,将上述第1导入口31与第2导入口32导入汽缸头4内的冷却风排出。此外,第1排出口33是形成开口面积大于第2排出口34,而构成汽缸头4内的冷却风主要是由第1排出口33排出。
接着,在上述汽缸头4内,于排气埠23与进气埠24的左侧形成有第1冷却风通路36,该第1冷却风通路36可使位于汽缸4后侧侧面的第1导入口31所导入的冷却风,大致直线地流向前侧侧面的第1排出口33。此外,在排出埠23与进气埠24的右侧形成有第2冷却风通路37,该第2冷却风通路可使汽缸头4后侧侧面的第2导风32所导入的冷却风流向前侧侧面的第2排出口34。
不仅如此,在配置于排气阀插入用孔21上的排气阀支承部45、与配置于进气阀插入用孔22上的进气阀支承部46之间,形成连通上述第1冷却风通路36与第2冷却风通路37的第3冷却风通路38。第3冷却风通路38,可使汽缸头4后侧侧面的第2导入口32所导入的部分冷却风,从第2冷却风通路37流向第1冷却风通路36,在其中途部处配置燃料喷射喷嘴的支承部47,而构成除了排气阀与进气阀之外,也能对燃料喷射喷嘴吹送冷却风形成冷却。
接着,将上述进气歧管8组装于构成如上所述的汽缸头4的后侧侧面。如第5、6图所示,进气歧管8是由:吸入来自于空气滤清器9的空气,并将其导入汽缸头4的进气埠24的导管51;及将来自于冷却风扇12的冷却风从导入口31、32朝汽缸头4导引的导引构件52所构成,在导管51的左右两侧一体形成导引构件52。
导引构件52是由:从导管51的上下的中途部朝左右水平方向延伸的上壁52a;和连接于该上壁52a的后侧端缘部并朝下方延伸的后壁52b;及从该后壁52b的两侧延伸至汽缸头4侧的左右侧壁52c所构成,在后壁52b与侧壁52c的下侧端缘部,被连接至风扇壳16的上部与汽缸头4的后侧侧面,而使风扇壳16内与汽缸头4内形成连通。
在上述的导引构件52内,在左右一侧的侧壁52与导管51之间设有遮蔽板55,通过该遮蔽板55的前端延伸至汽缸头4后侧侧面附近来遮蔽其中一个导入口31(32)的大部分,并从另一个导入口32(31)导入从风扇壳16内所吹送的大部分的冷却风。
上述遮蔽板55如第2图所示,是配置成左右水平而位在大致垂直于上述冷却风扇回转轨迹的切线的方向上,可提高遮蔽冷却风扇12的冷却风的效果。
接着在本实施例中,遮蔽板55是于导管51的左侧,并设在配置于汽缸头4右侧方的消音器7的相反侧,具有大致等于第1导入口31的左右宽度,当将进气歧管8组装于汽缸头4的后侧侧面时,形成遮蔽第1导风口31。如此一来,来自于冷却风扇12的冷却风于导引构件52处被遮蔽板55所遮蔽,形成以第2导入口32取代第1导入口31将冷却风导入汽缸头4内,相较于流过第1冷却风通路36的冷却风的风量,可增加流过第2冷却风通路37的冷却风的风量。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遮蔽板55抵接于汽缸头4的底板41却未完全遮蔽第1导入口31,如第3图所示,是配置于底板41的大致上方,而构成在其前端与汽缸头4之间产生间隙42.换言之,遮蔽板55与间隙42在平面视角上并非形成重叠,而是配置成上下大致呈平行且于上下方向中位置偏移地形成间隙42.藉此,部分来自于冷却风扇12的冷却风可通过该间隙42由第1导入口31导入汽缸头4内,形成流过第1冷却风通路36,不仅从第2冷却风通路37侧,也能从相反侧的第1冷却风通路36形成冷却.
此外,上述遮蔽板55与导管51及导引构件52形成一体,不仅可低价地形成进气歧管8,并可抑制组装的步骤。不仅如此,如第7图所示,在与上述相同由导管61与导引构件62所形成的进气歧管轴63中,通过在导管61的左右一侧设置遮蔽板64,并使该遮蔽板64及进气歧管63与空气滤清器本体65形成一体,能以一个步骤组装遮蔽板64与进气歧管63及空气滤清器本体65,并以低成本来制造。
在上述的结构中,当把进气歧管组装于汽缸头4的后侧侧面时,可由导管51连通汽缸头4的进气埠24空气滤清器9,且汽缸头4内与风扇壳16内可由导引构件52连通开口形成于汽缸头4后侧侧面的第1导入口31与第2导入口32。如此一来,来自于冷却风扇12的冷却风,一旦从风扇壳16流至上方,便可由导引构件52所导引而从第1导入口31或第2导入口32导入汽缸头4内。
从第1导入口31导入汽缸头4内的冷却风,是朝前方并以直线状流过第1冷却风通路36,并从开口形成于汽缸头4前侧侧面的第1排出口33排出。另外,由第2导入口32导入汽缸头4内的冷却风,一部分朝前方流过第2冷却风通路37,并由开口形成于汽缸头4前侧侧面的第2排出口34排出,一部分在中途流入弯曲的第3冷却风通路38,于冷却配置于该第3冷却风通路38附近的进气阀、排气阀、燃料喷射喷嘴后,与流过第1冷却风通路36的冷却风会合而从第1排出口33排出。
接下来,在本实施例中,由于遮蔽板55设置于进气歧管8的导管51的左侧,可由遮蔽板55遮蔽残留于间隙42的第1导入口31。因此,从风扇壳16流入的冷却风,在导引构件52内被遮蔽板55所遮蔽,大部分的冷却风是流向第2导入口32,并由该第2导入口32导入汽缸头4内。
换言之,减少流经第1冷却风通路36的冷却风的风量,而该风量减少的部分将增加流经第2冷却风通路37的冷却风的风量,而使流经第2冷却风通路37的冷却风的风量大于流经第1冷却风通路36的冷却风的风量。如此一来,冷却风可轻易从第2冷却风通路37流入第3冷却风通路38,并从第2冷却风通路37处分流而流向第1排出口33与第2排出口34,相较于传统未设置遮蔽板55的场合,可增加流经第3冷却风通路38的冷却风的风量。
因此,在汽缸头4内,可从单一方向将大量的冷却风吹送至配置于第3冷却风通路38附近的进气阀、排气阀与喷射喷嘴,进而提高冷却效率。此外,由于能以仅设置遮蔽板55的简单构造,使流经其中一侧的冷却风通路37的冷却风风量大于流经另一侧的冷却风通路36冷却风风量,故可将成本的增加抑制到最小。
此外,形成于汽缸头4内的冷却风通路36、37中,由于配置于汽缸头4右侧的消音器7侧的第2冷却风通路37的风量变大,故能更有效率地冷却汽缸头4。此外,上述遮蔽板55也能采用与上述相同的结构而配置在右侧第2导入口32侧。在该场合中,第3冷却风通路38是从第1冷却风通路36处形成分歧而朝第2排出口34侧流动,可与上述大致相同地,从单一方向将大量的冷却风吹送至进气阀、排气阀与喷射喷嘴形成冷却。
此外,覆盖上述汽缸头4其中一侧的罩体70,是可导引来自于冷却风扇12的冷却风的构件,其配置于上述冷却风扇12的相反侧的汽缸头4前方,而构成可覆盖汽缸3a侧方至帽盖5的侧方。如第8-11图所示,罩体70是由导引构件71、排出部72及连结部73所构成,在配置于汽缸头4前方的排出部72的上下分别一体形成连结部73与导引构件部71,在侧面视角上大致成帽状。
上述排出部72,突出于汽缸头4前方而在侧面视角上形成横向的U字型,并从汽缸4侧朝消音器7侧增加上下的宽度而于正面视角上大致呈梯形,而构成覆盖组装于汽缸头4前侧侧面的排气歧管6。
接着,于上述排出部72的侧面设置复数个开口部72a,可由该开口部72a或排出部72的左右两侧排出来自于冷却风扇12的冷却风。在本实施例中,开口部72a是由开口于上下方向的长孔所形成,且5个开口部72a是设成与左右保持特定的间隔。
连结部73是从上述排出部72的上端朝上方延伸,可于帽盖5的侧方与配置于汽缸头4与帽盖5上方的上部罩体90形成连结。换言之,是在连结部73的左右两侧设置孔73a,并于其内侧将螺帽75固定设置成与孔73a一致。接着,使连结部73重叠于上部罩体90的端缘部91,并使连结部73的孔73a与设置于上部罩体90的孔一致,从上述的孔插入螺栓76并旋合于连接部73的螺帽75,通过将连结部73锁紧于端缘部91,罩体70可通过连结部73连结于上部罩体90。上述的罩体70与上部罩体90形成一体,可图谋外观的提升。
此外,在设于上述连结部73左右的孔73a之间,设有正面视角上大致成V字型的缺口73b,如上所述地当连结部73连结于上部罩体90的端缘部91时,将使设于帽盖5的减压器拉杆77的操作轮77a,从形成于缺口73b的闭锁侧的圆弧状开口部73c朝前方突出。接着,减压器拉杆77是配置成未较上述排出部72朝前方突出,即使在罩体70组装于引擎1的状态下也能操作。
导引构件部71是从上述排出部72的下端朝下方延伸,并可于汽缸3a的侧边固定于该汽缸3a。换言之,是将孔71a设于上述导引构件部71的大致中央处,另外如第1图所示,在汽缸3a的外周形成突出的鳍片3b与凸柱部3c。接着,使导引构件部71的孔71a与该凸柱部3c的螺丝孔一致,并从孔71a插入螺栓78后旋紧于凸柱部3c的螺丝孔,通过使导引构件部71锁紧于凸柱部3c,可通过导引构件部71使罩体70锁紧于汽缸3a。
在上述的导引构件部71中,其左右两侧是配合设于汽缸3a外周的鳍片3b的形状而朝前后方向弯上。该导引构件部71的左侧侧部71b是朝后侧方弯曲而形成弯折,并延伸至可覆盖汽缸3a左斜前方的位置。另外,导引构件部71的右侧侧部71c是弯折成大致垂直于后方,并延伸至可覆盖汽缸右斜前方的位置。如此一来,从冷却风扇12通过汽缸3a左右侧而吹送至前方的冷却风,可通过导引构件部71的左右侧部71b、71c,导引至由导引构件部71所形成于汽缸3a前方的空间,而集中于汽缸3a的中央附近。
此外,在上述导引构件部71的右侧侧部71c的后端,形成朝后方突出的插入突起部71d。插入突起部71d可插入上下方向的开口缝3d,该开口缝3d是设于汽缸3a的侧面,当罩体70组装于引擎1时,可简单地由导引构件部71定位后形成组装。
接下来如第11、12图所示,在上述导引构件71的背面设有2个导风板81、82.导风板81、82是由在侧面视角上弯折成「L」字型板材所构成,其中一边固定于导引构件部71.导风板81、82是采用:于正面视角中,两者的间隙越朝末端越扩大的方式配置于导引构件部71的中央,而构成将由导引构件部71的左右两侧部71b、71c导引至汽缸3a前方空间的冷却风,导引至汽缸3a温度最高的上部中央附近.
此外,上述2个导风板81、82中的其中一个,是延伸设置成高于另一个。在本实施例中,左侧的导风板81是延伸设置成高于右侧导风板82,而使左侧导风板81的上端位置与右侧导风板82的上端位置在上下方向中形成偏移。如此一来,由于左侧导风板81所导引的冷却风与右侧导风板82所导引的冷却风,可消除于汽缸3a上部中央附近形成撞击的冷却风的恶化现象,故能更有效率地冷却汽缸头上部的中央附近。
除此之外,在上述导引构件部71的下端及下端设有遮蔽板83、84。上下的遮蔽板83、84是于水平方向上延伸至汽缸3a的附近,而使导引构件部71的左右两侧部所导引的冷却风不会从导引构件部71的上方或下方逃逸地,集中于汽缸3a的上部中央附近。
此外,上侧遮蔽板83的左右宽度为下方遮蔽板84的一半左右,而下侧遮蔽板84的左右宽度大致等于导引构件部71的左右宽度,并将上侧遮蔽版83配置于上端位置较低的导风板,也就是右侧导风板82的上方,可遮蔽从导引构件部71上方流出的冷却风而将其导引至汽缸3a的上部中央附近,并使经左右导风板81、82所导引而冷却汽缸3a上部中央后的冷却风,从左右相反侧的开放部分85流至上方进而可由该冷却风来冷却排气歧管6。此外,上下遮蔽板83、84是与导引构件部71形成一体,可轻易地执行组装。
在以上的结构中,如第1图所示,由冷却风扇12所吹送的冷却风是于风扇壳16内形成分歧,其中一部分如上所述从风扇壳16的上端部朝上方吹送,并从设于进气歧管8的导引构件52导入汽缸头4内、或形成于汽缸头4与上部罩体90之间的空间,而对汽缸头4和帽盖5形成冷却。接着,冷却该汽缸头4和帽盖5之后的冷却风被吹送至前方,由配置在冷却风扇12相反侧的罩体70所导引,并于冷却排气歧管之后,从设于该罩体70的排出部72的开口部72a或该开口部72的左右两侧排出至外部。
另外,于风扇壳16内形成分歧的另一部分的冷却风,通过汽缸3a的左右侧后一边冷却该汽缸3a一边吹送至前方,并于汽缸3a的前部侧方通过形成于罩体70的导引构件部71的左右两侧部71b、71c,导引至由导引构件部71形成于汽缸3a前方的空间内。
接下来,被导引至形成于上述汽缸3a前方空间内的冷却风,将于导引构件部71的中央处由:配置成两者的间隙越朝末端越扩大的导风板81、82;和设于上端与下端的遮蔽板83、84所导引,而集中于汽缸3a的上部中央附近,对该汽缸3a最高温的部分形成冷却,再从其后的上侧遮蔽板83与左右相反侧的开放部分85流至上方,并于冷却被排出部72所覆盖的排气歧管6之后,从设于该排出部72的开口72a或该排出部72的左右侧方排出至外部。
如上所述,由于在冷却风扇12的相反侧,是由设于罩体70背面的导风板81、82将冷却风导引至所期望的位置,而对汽缸3a形成冷却,故能将冷却风集中于汽缸3最高温的部分,可提高冷却效率。
产业上的利用性
本发明的引擎,由于可提高对汽缸头和汽缸的冷却效率,因此在产业上具有可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