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治果蔬炭疽病的复配杀菌剂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0610011130.0

文献号 : CN1994082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韩秀英张小风王文桥马志强李红霞

申请人 :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治果蔬炭疽病的复配杀菌剂,其特征在于它由活性成分、填料和助剂组成,其中所述的活性成分由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或三唑类杀菌剂与保护剂组成。本发明所述的防治果蔬炭疽病的复配制剂增效作用显著,防治效果高达91.42%,明显高于单一制剂。该复配制剂速效性和持效性好,作用机制和位点多,能有效延缓病原菌抗药性的发生和发展。该复配制剂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经济效益显著,防病谱广,生物安全性高。

权利要求 :

1.一种防治果蔬炭疽病的复配杀菌剂,其特征在于它由活性成分、填料和助剂组成,其中所述的活性成分的组成按重量份数比计为:苯氧菌酯∶百菌清=1∶11~13。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配杀菌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填料选自白炭黑、高岭土、轻钙、硅藻土或膨润土中的一种或多种。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配杀菌剂在防治黄瓜炭疽病中的用途。

4.一种防治果蔬炭疽病的复配杀菌剂,其特征在于它由活性成分、填料和助剂组成,其中所述的活性成分的组成按重量份数比计为:烯肟菌酯∶百菌清=1∶6~12。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复配杀菌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填料选自白炭黑、高岭土、轻钙、硅藻土或膨润土中的一种或多种。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复配杀菌剂在防治黄瓜炭疽病、西瓜炭疽病、辣椒炭疽病中的用途。

说明书 :

一种防治果蔬炭疽病的复配杀菌剂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农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防治果蔬炭疽病的复配杀菌剂。

背景技术

[0002] 炭疽病是果树、蔬菜生产中的重要病害,条件适宜时发生严重,造成植株枯死或果实腐烂。在我国,由于果树、蔬菜周年栽培,导致炭疽病菌的菌源不断积累,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已对其正常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目前,有关炭疽病的研究报道较少,生产中炭疽病的防治主要依靠苯并咪唑类药剂多菌灵和甲基托布津等药剂,但单一药剂的长期使用很容易使病菌产生抗药性。通过植物的诱导抗性也可降低病害的危害,但很少应用于农业实践,另外,生物因子作为诱导剂在田间使用,可能具有潜在的危险性,即存在弱致病菌在与寄主植物的互作中演变为致病菌甚至强致病菌的可能性。为此,筛选作用机制不同且高效低毒的替代药剂以及安全有效的混配制剂对延缓病菌抗药性的产生和苯并咪唑类药剂产生抗性后炭疽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0003] 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是以一种从蘑菇中提取的天然产物为先导化合物制得的一类新型杀菌剂,具有杀菌谱广和杀菌活性高的特性,是继苯并咪唑类和三唑类杀菌剂后,再次震撼杀菌剂领域的新型杀菌剂,主要作用于真菌的线粒体呼吸链中细胞色素bc复合物,阻止电子传递,从而抑制真菌生长,与目前的杀菌剂不存在交互抗药性。
[0004] 三唑类杀菌剂具有杰出的抗菌活性,抑制真菌麦角甾醇生物合成过程中CytP-450加单氧酶催化的脱甲基反应,病菌对此类药剂不容易产生抗药性。
[0005] 保护剂百菌清为多位点保护性杀菌剂,广泛应用于果树、蔬菜病害的防治,收到了良好的保护效果,并作为多种内吸杀菌剂的伴药使得药效增强、用量减少,为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0006] 目前,尚未见有关将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或三唑类杀菌剂与百菌清组合成复配杀菌剂用于防治果蔬炭疽病的报道。

发明内容

[0007]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8]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高效、安全、应用范围广的防治果蔬炭疽病的复配杀菌剂。
[0009] (二)技术方案
[0010] 本发明所述的防治果蔬炭疽病的复配杀菌剂,由活性成分、填料和助剂组成,其中,活性成分由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或三唑类杀菌剂与保护剂组成。
[0011] 本发明所述的复配杀菌剂,活性成分中的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选自嘧菌酯、烯肟菌酯、苯氧菌酯中的一种或多种;三唑类杀菌剂选自苯醚甲环唑、氟硅唑、烯唑醇、戊唑醇、腈菌唑中的一种或多种;保护剂选自百菌清、代森锰锌、福美双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2] 本发明所述的复配杀菌剂,含有增效有效量的活性成分组合,且活性成分间比例是任意的,只要能产生增效作用即可。一般而言,所述的活性成分的组成按重量份数比计为: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或三唑类杀菌剂∶保护剂=1~30∶1~100。
[0013] 优选地,活性成分的组成按重量份数比计为: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或三唑类杀菌剂∶保护剂=1~8∶5~100。
[0014] 更优选地,活性成分的组成按重量份数比计为:苯醚甲环唑∶百菌清=1∶5~7。
[0015] 更优选地,活性成分的组成按重量份数比计为:苯氧菌酯∶百菌清=1∶11~13。
[0016] 更优选地,活性成分的组成按重量份数比计为:烯肟菌酯∶百菌清=1∶6~12。
[0017] 在本发明所述的复配杀菌剂中,所述的填料是一种或多种选自白炭黑、高岭土、轻钙、硅藻土或膨润土的填料。
[0018] 本发明所述的复配杀菌剂,所用助剂均为本领域常用助剂,如木质素磺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NNO)、羧甲基纤维素钠(CMC)、亚硝酸纸浆废液、二甲苯、OP型乳化剂、乙二醇、乙二醇单丁基醚,硅酸镁铝粉沫,聚氧乙基烷基醚、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和烷基苯磺酸钠混合物。
[0019] 本发明所述的复配杀菌剂,可以根据本领域公知的技术配制成各种类型的制剂,例如乳油、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水悬浮剂、干悬剂等。
[0020] 50%烯肟菌酯·百菌清乳油(烯肟菌酯∶百菌清=1∶12):称取足够量的烯肟菌酯和百菌清原粉,先将大部分溶剂二甲苯投入调制釜,然后在搅拌情况下依次投入原药、OP型乳化剂和剩余二甲苯,待原药全部溶解后停止加热,室温时进入过滤工序即得到成品。施用方法为喷雾,防治炭疽病施用量600~1000倍。
[0021] 50%烯肟菌酯·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烯肟菌酯∶百菌清=1∶9):称取足够量的烯肟菌酯和百菌清原粉,加入悬浮助剂、分散助剂和填充物经过混合搅拌,进入一级粉碎(颗粒细度达到50目筛);再行混合搅拌后,进入二级粉碎(颗粒细度达到325目筛)制成成品。施用方法为喷雾,防治炭疽病施用量800~1200倍。
[0022] 40%苯醚甲环唑·百菌清水分散粒剂(苯醚甲环唑∶百菌清=1∶7),称取足够量的苯醚甲环唑和百菌清原粉,加入悬浮助剂、分散助剂和填充物后经过混合搅拌,气流粉碎得到可湿性粉剂,然后将可湿性粉剂与定量水(或带有粘结剂)同时加入捏合机中捏合,制成可塑性的物料,最后将此料送进挤压造粒机,进行造粒,通过干燥、筛分得到水分散粒剂产品。施用方法为喷雾,防治炭疽病施用量1000~1400倍。
[0023] 30%苯醚甲环唑·百菌清水悬浮剂(苯醚甲环唑∶百菌清=1∶5),称取足够量的苯醚甲环唑和百菌清原粉,加入湿润剂、分散剂等复合助剂。将各成分混合后经球磨机混合粉碎,然后进入沙磨机进行粉碎即得到成品。施用方法为喷雾,防治炭疽病施用量1000~1500倍。
[0024] 50%苯氧菌酯·百菌清干悬剂(苯氧菌酯∶百菌清=1∶11),称取足够量的苯氧菌酯和百菌清原粉加入分散剂亚硝酸纸浆废液和OP乳化剂,混合分散后,经滚筒干燥,进行粗粉碎后包装即可。施用方法为喷雾,防治炭疽病施用量600~1000倍。
[0025] 本发明所述的复配杀菌剂在防治黄瓜炭疽病、西瓜炭疽病、辣椒炭疽病、葡萄炭疽病以及其它果蔬炭疽病中的用途。
[0026] (三)有益效果
[0027] 本发明所述的防治果蔬真菌性病害的复配制剂增效作用显著,防治效果高达91.42%,明显高于单一制剂。该复配制剂速效性和持效性好,作用机制和位点多,能有效延缓病原菌抗药性的发生和发展。该复配制剂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经济效益显著,防病谱广,生物安全性高。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0029] 实施例1复配乳油剂的制备
[0030] 50%烯肟菌酯·百菌清乳油(1∶12):96%烯肟菌酯4.01份,92%百菌清50.17份,OP型乳化剂10份,二甲苯35.82份。先将大部分溶剂投入调制釜,然后在搅拌情况下依次投入原药、乳化剂和剩余溶剂,为了加快溶解,可适当加热,待原药全部溶解后停止加热,釜内温度降至室温时进入过滤工序,即得到成品。
[0031] 实施例2复配水悬浮剂的制备
[0032] 30%苯醚甲环唑·百菌清水悬浮剂(1∶5):取95%苯醚甲环唑5.26份,92%百菌清27.17份,加入乙二醇单丁基醚4份,硅酸镁铝粉沫3份,聚氧乙基烷基醚、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和烷基苯磺酸钠混合物10份,水50.57份。将各成分混合后经球磨机混合粉碎,然后进入沙磨机进行粉碎,即得到成品。
[0033] 实施例3复配干悬剂的制备
[0034] 50%苯氧菌酯·百菌清干悬剂(1∶11):取96.21%苯氧菌酯4.33份,92%百菌清49.82份,加入亚硝酸纸浆废液(以固体物计)40.85份,OP乳化剂5份。将原药、纸浆浓缩液和助剂混合分散后,经滚筒干燥后,进行粗粉碎后包装即可。
[0035] 实施例4复配可湿性粉剂的制备
[0036] 50%烯肟菌酯·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9):取96%烯肟菌酯5.21份,92%百菌清48.91份,加入木质素磺酸钠2份,CMC1.5份,十二烷基苯磺酸钠5份,轻钙37.38份,经过混合搅拌,进入一级粉碎(颗粒细度达到50目筛);再行混合搅拌后,进入二级粉碎(颗粒细度达到325目筛);包装为产品。
[0037] 实施例5复配颗粒剂的制备
[0038] 40%苯醚甲环唑·百菌清水分散粒剂(1∶7):取95%苯醚甲环唑5.26份,92%百菌清38.04份,加入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2份,CMC1.5份,十二烷基苯磺酸钠5份,白炭黑48.20份,经过混合搅拌,气流粉碎得到可湿性粉剂,然后将可湿性粉剂与定量水(或带有粘结剂)同时加入捏合机中捏合,制成可塑性的物料,最后将此料送进挤压造粒机,进行造粒,通过干燥、筛分得到水分散粒剂产品。
[0039] 实施例6复配颗粒剂的制备
[0040] 50%烯肟菌酯·百菌清(1∶100)颗粒剂的制备:取96%烯肟菌酯0.52份,92%百菌清53.81份,加入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2份,CMC1.5份,十二烷基苯磺酸钠5份,白炭黑37.17份,经过混合搅拌,气流粉碎得到可湿性粉剂,然后将可湿性粉剂与定量水(或带有粘结剂)同时加入捏合机中捏合,制成可塑性的物料,最后将此料送进挤压造粒机,进行造粒,通过干燥、筛分得到水分散粒剂产品。
[0041] 实施例7复配可湿性粉剂的制备
[0042] 50%苯氧菌酯·百菌清可湿性粉剂(30∶100)的制备:取96.21%苯氧菌酯11.99份,92%百菌清41.80份,加入木质素磺酸钠2份,CMC1.5份,十二烷基苯磺酸钠5份,轻钙37.71份,经过混合搅拌,进入一级粉碎(颗粒细度达到50目筛);再行混合搅拌后,进入二级粉碎(颗粒细度达到325目筛);包装为产品。
[0043] 实施例8复配乳油剂的制备
[0044] 50%苯氧菌酯·百菌清乳油(8∶100):取96.21%苯氧菌酯3.85份,92%百菌清50.32份,OP型乳化剂10份,二甲苯35.83份。先将大部分溶剂投入调制釜,然后在搅拌情况下依次投入原药、乳化剂和剩余溶剂,为了加快溶解,可适当加热,待原药全部溶解后停止加热,釜内温度降至室温时进入过滤工序,即得到成品。
[0045] 实施例9复配可湿性粉剂的制备
[0046] 30%苯醚甲环唑·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5):取95%苯醚甲环唑19.43份,92%百菌清12.54份,加入木质素磺酸钠2份,CMC1.5份,十二烷基苯磺酸钠5份,轻钙59.53份,经过混合搅拌,进入一级粉碎(颗粒细度达到50目筛);再行混合搅拌后,进入二级粉碎(颗粒细度达到325目筛);包装为产品。
[0047] 实验例1不同杀菌剂对黄瓜炭疽病的防治效果实验
[0048] 1材料与方法
[0049] 1.1试验材料
[0050] 1.1.1菌株供试菌种分别采自保定、石家庄、沧州、唐山、张家口地区。在田间采集具有典型炭疽病病斑的黄瓜叶片,装入塑料袋中带回实验室,在PDA培养基上进行病菌分离培养,得到纯培养的黄瓜炭疽病菌,菌种编号分别为:1、13、15为保定后营菌种,2为植保所院内菌种,3、10为保定定兴菌种,4为张家口菌种,5为抚宁菌种,6为沧州菌种,7、8、9、11、12为石家庄菌种,14为唐山玉田菌种。
[0051] 1.1.2化学药剂88.2%嘧菌酯(湖南化工研究院生产);96.21%苯氧菌酯(湖南化工研究院生产);96%烯肟菌酯(沈阳化工研究院生产);95.27%烯唑醇(江苏省盐城市绿叶化工有限公司生产);95%戊唑醇(江苏省盐城市绿叶化工有限公司生产);95.28%己唑醇(江苏省盐城市绿叶化工有限公司生产);98%苯醚甲环唑(江苏耕耘化工有限公司生产);90%氟硅唑(天津久日化工有限公司生产);97%腈菌唑(河北深州农药有限公司生产);92%百菌清(江苏利民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生产);96%福美双(天津市农药研究所生产);98%多菌灵(山东华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80%代森锰锌(邢台广宗县化工厂生产)。
[0052] 1.2方法
[0053] 1.2.1黄瓜炭疽病对不同杀菌剂的敏感性测定
[0054] 采用菌落直径法对不同药剂进行敏感性测定。将上述甲氧丙烯酸酯类、三唑类杀菌剂及保护剂原药用丙酮溶解后分别制成3000μg/mL的母液,98%多菌灵原药用稀盐酸溶解并用氢氧化钠中和后制成3000μg/mL的母液。将各药剂稀释成试验所需浓度,备用。将配制好的PDA培养基装入三角瓶中,每瓶定容到27ml,高压灭菌后待培养基温度降至60℃左右时,分别从低浓度到高浓度加入3ml配制好的10倍于所需浓度的药液,摇匀后制成系列浓度的含药培养基,将其倒入直径6cm的培养皿中,每个处理重复3次,以无药含定量丙酮的PDA培养基为对照。在无菌条件下,用直径0.5cm的打孔器在培养好的黄瓜炭疽菌菌落边缘打出菌饼,待上述含药培养基冷却后,在每皿中央菌面朝下接入菌饼一个,然后放入温度为24℃的培养箱中进行黑暗培养,7d后采用十字交叉法测量各处理菌落直径。求均值并计算相对抑制效果,从而求出抑制黄瓜炭疽病菌菌丝生长50%的有效浓度(EC50值)及线性回归方程。
[0055] 1.2.2黄瓜炭疽病菌对不同杀菌剂之间的交抗关系
[0056] 方法同1.2.1。
[0057] 1.2.3不同杀菌剂对黄瓜炭疽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0058] 方法同1.2.1,菌种为1号菌种。
[0059] 1.2.4不同杀菌剂对黄瓜炭疽病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0060] 所用菌种为1号菌种。
[0061] 首先按上述方法配制含有不同药剂浓度的培养基平板,用接种针挑取自然菜豆培养基上培养的黄瓜炭疽病病菌分生孢子,用无菌水制成孢子悬浮液,孢子浓度调整为每视野(10×10倍)约为200~300个孢子。在每一含药培养基的平板上加入30μL孢子悬浮液,用弯玻璃棒将其均匀涂开,放在24℃的培养箱中培养16h,观察孢子萌发情况。每个培养皿在显微镜下观察4~6个视野,约100孢子。以孢子芽管开始生长视为萌发,按下列公式计算各药剂处理的孢子萌发率及药剂对孢子萌发的抑制百分率,并求出EC50值。
[0062] 孢子萌发率=萌发孢子数/观察孢子总数×100
[0063] 孢子萌发抑制率(%)=(对照孢子萌发率-药剂处理孢子萌发率)/对照孢子萌发率×100
[0064] 1.2.5不同杀菌剂对黄瓜炭疽病的防治效果试验
[0065] 在温室内选择生长一致的3叶期黄瓜幼苗,将试验药剂配制成适宜浓度进行试验,每处理5盆,重复4次。试验处理如下:
[0066] (1)保护作用:用无油真空泵喷施系列浓度药液于黄瓜叶片正、反面,以喷洒清水为空白对照,待药液晾干后,用喷雾法接种每视野(10×40倍)为5~7个孢子的孢子悬浮液于黄瓜叶片上,置于温度约为24℃的密封塑料小拱棚内培养,至空白对照叶片发病程度适于统计时调查各处理病情,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0067] (2)治疗作用:用无油真空泵喷雾接种每视野(10×40倍)为5~7个孢子的孢子悬浮液于黄瓜叶片上,置于温度约为24℃的密封塑料小拱棚内培养24h后,喷施系列浓度药液于叶片正、反面,以喷洒清水为空白对照。当空白对照叶片发病程度适于统计时调查各处理病情,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0068] 黄瓜炭疽病分级标准:
[0069] 0级:叶片上无病斑;
[0070] 1级: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5%以下;
[0071] 3级: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6%~15%;
[0072] 5级: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16%~25%;
[0073] 7级: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26%~50%;
[0074] 9级: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50%以上。
[0075] 2结果与分析
[0076] 2.1黄瓜炭疽病对不同杀菌剂的敏感性
[0077] 利用菌落直径法测定保定、石家庄、沧州、唐山、张家口等地的黄瓜炭疽病菌对不同药剂的敏感性,结果见表1。尽管同一菌种对不同药剂表现的敏感性不同,不同地点采集的菌种对同一药剂的灵敏度水平也不相同,但甲氧基丙烯酸酯类药剂嘧菌酯、烯肟菌酯、苯氧菌酯和三唑类药剂烯唑醇、戊唑醇、腈菌唑、苯醚甲环唑、氟硅唑对同一菌种的EC50值均低于苯并咪唑类药剂多菌灵和保护剂百菌清、代森锰锌,对黄瓜炭疽病菌菌丝的生长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中以甲氧基丙烯酸酯类药剂对黄瓜炭疽病菌的毒力表现为最强,除3号菌种的EC50值为1.24μg/ml外,其余菌种的EC50值均小于1μg/ml。黄瓜炭疽病菌对生产上使用的常规药剂多菌灵的敏感性下降,说明黄瓜炭疽病菌对多菌灵已存在一定程度的抗药性。
[0078] 表1
[0079]
[0080]
[0081] 注:1、15、13为保定后营菌种,2为植保所院内菌种,3、10为保定定兴菌种,4为张家口菌种,5为抚宁菌种,6为沧州菌种,7、8、9、11、12为石家庄菌种,14为唐山玉田菌种。
[0082] 2.2黄瓜炭疽病菌对不同杀菌剂之间的交抗关系
[0083] 从表1中黄瓜炭疽病菌对苯并咪唑类药剂多菌灵、三唑类药剂烯唑醇、苯醚甲环唑、腈菌唑、戊唑醇、氟硅唑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药剂嘧菌酯等的灵敏度测定结果可以看出,当病菌对多菌灵的EC50值达到100μg/ml左右或更高时,烯唑醇、苯醚甲环唑、腈菌唑、戊唑醇、氟硅唑和嘧菌酯等药剂的EC50值仅为10μg/ml左右或更低,说明后者与前者之间不存在交互抗性关系。
[0084] 2.3不同杀菌剂对黄瓜炭疽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0085] 表2
[0086]
[0087] 采用菌落直径法进行黄瓜炭疽病菌对不同药剂的敏感性测定结果见表2,表中结果显示,甲氧基丙烯酸酯类药剂嘧菌酯、苯氧菌酯、烯肟菌酯,三唑类药剂烯唑醇、己唑醇、戊唑醇、腈菌唑、氟硅唑,保护剂百菌清、福美双对黄瓜炭疽病菌的菌丝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EC50值显著低于常规药剂多菌灵,以甲氧基丙烯酸酯类药剂烯肟菌酯的抑制作用最强,EC50值为0.36μg/ml,苯并咪唑类药剂多菌灵的抑制作用最弱,EC50值高达198.85μg/ml。
[0088] 2.4不同杀菌剂对黄瓜炭疽病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0089] 表3
[0090]
[0091] 采用孢子萌发法进行黄瓜炭疽病菌对不同药剂的敏感性测定结果见表3。表中结果显示,用孢子萌发法测定,甲氧基丙烯酸酯类药剂嘧菌酯、苯氧菌酯、烯肟菌酯对黄瓜炭疽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明显高于其它药剂,EC50值仅为0.1~0.2μg/ml。苯并咪唑类药剂多菌灵和保护剂百菌清、福美双对黄瓜炭疽病菌的EC50值低于相同药剂菌落直径法测得的结果(见表2),说明此几类药剂对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要强于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而三唑类药剂烯唑醇、己唑醇、戊唑醇、腈菌唑、氟硅唑对黄瓜炭疽病菌在孢子萌发法中的EC50值高于相同药剂用菌落直径法测得的EC50值,说明三唑类药剂对菌丝生长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同时还可以看出,黄瓜炭疽病菌在两种测定方法中均对甲氧基丙烯酸酯类药剂嘧菌酯、苯氧菌酯、烯肟菌酯表现了较高的敏感性,菌落直径法测得的EC50值分别为1.24、2.25、0.36μg/ml,孢子萌发法测得的EC50值分别为0.01、0.02、0.02μg/ml;而对苯并咪唑类药剂多菌灵表现最不敏感,菌落直径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得的EC50值分别为198.85和87.62μg/ml。
[0092] 2.5不同杀菌剂对黄瓜炭疽病的保护效果
[0093] 表4
[0094]
[0095]
[0096] 注:表中嘧菌酯和烯肟菌酯生产中使用剂量均为166.7μg/mL。
[0097] 从表4中数据可以看出,用盆栽试验测定各试验药剂生产中使用剂量对黄瓜炭疽病菌的保护效果以烯肟菌酯为最高82.13%,其次为嘧菌酯、苯醚甲环唑、氟硅唑,此四种药剂的防治效果均高于苯并咪唑类药剂多菌灵和保护剂福美双、百菌清;而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对黄瓜炭疽病的保护效果又高于三唑类杀菌剂。苯氧菌酯未见在生产中应用,其防治效果略低于同类药剂嘧菌酯和烯肟菌酯。
[0098] 2.6不同杀菌剂对黄瓜炭疽病的治疗作用
[0099] 表5
[0100]
[0101] 由表5可知,各试验药剂对黄瓜炭疽病的治疗效果均高于常规药剂多菌灵和保护剂福美双、百菌清,且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烯肟菌酯与三唑类杀菌剂苯醚甲环唑的防治效果高于其它药剂,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其中苯醚甲环唑50μg/mL的治疗效果最高,为86.11%。
[0102] 室内盆栽试验表明,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对黄瓜炭疽病菌孢子萌发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同时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也较强,对黄瓜炭疽病表现了良好的保护和治疗作用,此类药剂可以用在黄瓜炭疽病发生之前或发病初期。三唑类杀菌剂对黄瓜炭疽病具有较强的治疗作用,这与三唑类杀菌剂对黄瓜炭疽病菌菌丝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相符,在病害侵染初期用药可控制病菌在植物体内生长蔓延,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0103] 实验例2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或三唑类杀菌剂与保护剂二元复配杀菌剂对黄瓜炭疽病的防治效果实验
[0104] 1材料与方法
[0105] 同实验例1。
[0106] 2结果与分析
[0107] 2.1对黄瓜炭疽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0108] 表6
[0109]
[0110]
[0111] 注:0.5≤SR≤1.5,相加;SR>1.5,增效;SR<0.5,拮抗。
[0112] 从表6中可以看出,甲氧基丙烯酸酯类药剂苯氧菌酯和烯肟菌酯与保护剂百菌清混配后多表现为增效作用,其中苯氧菌酯与百菌清混合时以1∶13的比例增效值最高,增效系数为3.55;烯肟菌酯与百菌清混合时以1∶8的比例增效值最高,增效系数为5.01;两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药剂苯氧菌酯和烯肟菌酯对黄瓜炭疽病菌表现了较高的毒性,适于作为生产中复配制剂的有效成分进行进一步研究。
[0113] 表7
[0114]
[0115] 注:0.5≤SR≤1.5,相加;SR>1.5,增效;SR<0.5,拮抗。
[0116] 从表7中数据可以看出,苯醚甲环唑与百菌清二者混配对黄瓜炭疽病菌菌丝生长多数比例表现为相加作用,而苯醚甲环唑与百菌清以1∶7的比例混合表现为增效作用,增效系数为1.89。
[0117] 表8
[0118]
[0119] 注:0.5≤SR≤1.5,相加;SR>1.5,增效;SR<0.5,拮抗。
[0120] 表8中数据显示,氟硅唑与福美双混配后各配比均表现为增效作用,以1∶9的比例混合增效增效系数最高,为2.30。
[0121] 表9
[0122]
[0123] 注:0.5≤SR≤1.5,相加;SR>1.5,增效;SR<0.5,拮抗。
[0124] 由表9可知,三唑类药剂氟硅唑与保护剂百菌清混配组合对黄瓜炭疽病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较强,多表现为增效作用,其中氟硅唑与百菌清以1∶11的比例混配增效值最高,为4.15。
[0125] 从表6-9中数据可以看出,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苯氧菌酯、烯肟菌酯与百菌清,三唑类杀菌剂苯醚甲环唑、氟硅唑与百菌清,氟硅唑与福美双不同混配组合均有不同配比对黄瓜炭疽病菌菌丝的生长表现为增效作用。
[0126] 2.2对黄瓜炭疽病的保护效果
[0127] 表10
[0128]
[0129] 由表10可知,当苯醚甲环唑与百菌清以1∶5和1∶7的比例混配而成的制剂使用浓度为50μg/mL时,对黄瓜炭疽病的保护效果分别为97.89%和96.62%,均显著高于各单剂及不同浓度条件下的保护效果。其它各相应浓度的防治效果也均高于各单剂和混配比例1∶9。
[0130] 表11
[0131]
[0132]
[0133] 由表11可以看出,在空白对照病情指数较高的情况下,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苯氧菌酯、烯肟菌酯与百菌清混配后表现了较高的增效作用,其中苯氧菌酯与百菌清的复配组合中以1∶11、1∶13两个配比增效作用最为明显,50μg/mL对黄瓜炭疽病的保护效果分别为95.41%和97.71%;烯肟菌酯与百菌清的复配组合中以1∶6、1∶8、1∶10、1∶12四个配比增效作用最为明显,50μg/mL对黄瓜炭疽病的保护效果均在95%以上。
[0134] 2.3对黄瓜炭疽病的治疗效果
[0135] 表12
[0136]
[0137]
[0138] 由表12可以看出,苯氧菌酯与百菌清以1∶11和1∶13,烯肟菌酯与百菌清以1∶8和1∶10,苯醚甲环唑与百菌清以1∶5和1∶7比例混配后,当使用浓度为50μg/mL时,对黄瓜炭疽病的治疗效果分别为85.28%和88.96%、91.96%和88.34%、83.44%和
87.12%,均显著高于其它药剂处理的治疗效果。
[0139] 实验例3田间试验
[0140] 一、试验目的
[0141] 验证混配制剂50%烯肟菌酯·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对黄瓜炭疽病的最佳田间使用剂量,测试药剂对作物及非把标有益生物的影响和药剂药效及安全合理的使用技术。
[0142] 二、试验条件
[0143] 1.试验作物和靶标
[0144] 试验作物为黄瓜,品种为津绿3号;试验对象为炭疽病(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
[0145] 2.环境条件
[0146] 试验地点位于河北省植保所试验场,冷棚栽培,前茬作物为黄瓜,地势平坦,土质3
为壤土,水肥条件较好,栽种前亩施鸡粪3m,株距0.3m,宽窄行距分别为1m和0.4m,8月底定植。栽培条件均匀一致,符合试验要求。
[0147] 三、试验设计和安排
[0148] 1.药剂
[0149] 1.1试验药剂及处理剂量
[0150] 试验药剂为:50%烯肟菌酯·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0151] 药剂处理为:50%烯肟菌酯·百菌清可湿性粉剂421.88g/hm2(800倍)、337.50g/2 2
hm(1000倍)、281.25g/hm(1200倍)。
[0152] 1.2对照药剂
[0153] 对照药剂处理为:25%烯肟菌酯乳油112.50g/hm2(1500倍),沈阳化工研究院实2
验厂生产;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32.81g/hm(800倍),先正达公司生产。
[0154] 2.小区安排
[0155] 2.1小区排列:试验小区采用随机排列。
[0156] 2.2小区面积和重复
[0157] 设试验药剂3个处理,对照药剂2个处理,空白对照1个处理,4次重复,共24个小2
区,小区面积16m。
[0158] 3.施药方式
[0159] 3.1施药时间和次数
[0160] 初见零星病斑时用第一次药(9月15日),分别于9月23日、9月30日用第二和第三次药,共用药三次。
[0161] 3.2使用器械和施药方法:
[0162] 采用Jacto-40型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喷雾施药,喷雾均匀周到,以清水为空白对2
照。用药液量为675L/hm。
[0163] 3.3气象资料
[0164] 试验期间无恶劣气候影响,棚内温度23~35℃,每5~7天浇水一次,棚内空气湿度较大,适于病害的发生。
[0165] 四、调查
[0166] 1.调查方法和分级标准
[0167] 每小区随机取5点调查,每点调查3株,每株自上而下调查5~10叶片,按叶片上病斑占整个叶面积的百分率分级。
[0168] 分级标准:
[0169] 0级:无病斑;
[0170] 1级:病斑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0171] 3级:病斑占整个叶面积的6~10%;
[0172] 5级:病斑占整个叶面积的11~25%;
[0173] 7级:病斑占整个叶面积的26~50%;
[0174] 9级:病斑占整个叶面积的50%以上。
[0175] 2.调查时间
[0176] 施药前病情基数为零(9月15日);第三次用药后8天(10月8日)调查发病情况。
[0177] 3.药效计算方法
[0178] 田间调查各处理病叶数并记录病情,根据以上分级方法计算病情指数、相对防效,数据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法(DMRT)进行统计分析。
[0179]
[0180]
[0181] 五、结果与分析
[0182] 1.由表13可以看出,50%烯肟菌酯·百菌清可湿性粉剂三个处理剂量421.88g/2 2 2
hm、337.50g/hm 和281.25g/hm 对黄瓜炭疽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分别为91.30%、85.02%和79.96%,防治效果随浓度增加而提高,三者之间差异显著;对照药剂25%烯肟菌酯
2 2
112.50g/hm 和75%百菌清632.81g/hm 对黄瓜炭疽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分别为87.13%和
2
72.48%,其中25%烯肟菌酯112.50g/hm 的防治效果与试验药剂50%烯肟菌酯·百菌清可
2 2
湿性粉剂处理剂量421.88g/hm、337.50g/hm 的防治效果之间差异不明显,而显著高于处
2 2
理剂量281.25g/hm,75%百菌清632.81g/hm 的防治效果低于试验药剂50%烯肟菌酯·百
2
菌清可湿性粉剂处理剂量281.25g/hm 的防治效果,但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而显著低于
2 2
50%烯肟菌酯·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处理剂量421.88g/hm、337.50g/hm。
[0183] 2.据观察,试验药剂以上剂量对黄瓜生长无药害现象,对其它生物无害。
[0184] 3.二元混配制剂50%烯肟菌酯·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对黄瓜炭疽病有较好的防治2 2
效果,可以在田间应用,建议使用剂量为281.25g/hm ~421.88g/hm,发病前或初期进行喷雾,一般连用三次,用药间隔期为7~10天。
[0185] 表13
[0186]
[0187] 实验例4田间试验
[0188] 一、试验目的
[0189] 试验混配制剂50%烯肟菌酯·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对西瓜炭疽病的最佳田间使用剂量,测试药剂对作物及非把标有益生物的影响和药剂药效及安全合理的使用技术。
[0190] 二、试验条件
[0191] 1.试验作物和靶标
[0192] 试验作物为西瓜,品种为新红宝;试验对象为炭疽病(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
[0193] 2.环境条件
[0194] 试验田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南高庄,为小拱形棚地膜覆盖西瓜,4月6日播种,株距70cm,行距170cm,播种后扣膜,5月16日气温达到20℃时揭膜并平铺于地面,揭膜后浇水施肥,每株施尿素50g。前茬作物为西瓜,西瓜枯萎病历年发生。试验地水肥条件较好,栽种前
3
亩施腐熟鸡粪1.2m,复合肥30kg。栽培管理条件一致,符合试验要求。
[0195] 三、试验设计和安排
[0196] 1.药剂
[0197] 1.1试验药剂及处理剂量
[0198] 试验药剂为:50%烯肟菌酯·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0199] 药剂处理为:50%烯肟菌酯·百菌清可湿性粉剂421.88g/hm2(800倍)、337.50g/2 2
hm(1000倍)、281.25g/hm(1200倍)。
[0200] 1.2对照药剂
[0201] 对照药剂处理为:25%烯肟菌酯乳油112.50g/hm2(1500倍),沈阳化工研究院实2
验厂生产;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32.81g/hm(800倍),先正达公司生产。
[0202] 2.小区安排
[0203] 2.1小区排列:试验小区采用随机排列。
[0204] 2.2小区面积和重复
[0205] 设试验药剂3个处理,对照药剂2个处理,空白对照1个处理,4次重复,共24个小2
区,小区面积45m。一般每株留蔓数三个,个别生长较弱的植株留蔓两个。
[0206] 3.施药方式
[0207] 3.1施药时间和次数
[0208] 初见零星病斑时用第一次药(5月19日),分别于5月26日、6月4日用第二和第三次药,共用药三次。
[0209] 3.2使用器械和施药方法:
[0210] 采用Jacto-40型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喷雾施药,喷雾均匀周到,以清水为空白对2
照。用药液量为675L/hm。
[0211] 3.3气象资料
[0212] 试验期间无恶劣气候影响,气温19~31℃,施药期间降小雨3次,小到中雨及暴雨3次,降雨量90mm,适于病害的发生。
[0213] 四、调查
[0214] 1.调查方法和分级标准
[0215] 每小区随机取5点调查,每点调查3株,每株顺蔓调查10叶片,按叶片上病斑占整个叶面积的百分率分级。
[0216] 分级标准:
[0217] 0级:无病斑;
[0218] 1级:病斑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0219] 3级:病斑占整个叶面积的6~10%;
[0220] 5级:病斑占整个叶面积的11~25%;
[0221] 7级:病斑占整个叶面积的26~50%;
[0222] 9级:病斑占整个叶面积的50%以上。
[0223] 2.调查时间
[0224] 施药前病情基数为零(5月19日);第三次用药后10天(6月14日)调查发病情况。
[0225] 3.药效计算方法
[0226] 田间调查各处理病叶数并记录病情,根据以上分级方法计算病情指数、相对防效,数据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法(DMRT)进行统计分析。
[0227]
[0228]
[0229] 五、结果与分析
[0230] 1.由表14可以看出,50%烯肟菌酯·百菌清可湿性粉剂三个处理剂量421.88g/2 2 2
hm、337.50g/hm 和281.25g/hm 对西瓜炭疽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分别为90.63%、89.13%和
77.38%,防治效果随浓度增加而提高,前两者之间防治效果相近,差异不显著,而显著高于
2 2
第三个处理剂量;对照药剂25%烯肟菌酯112.50g/hm 和75%百菌清632.81g/hm 对西瓜
2
炭疽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分别为87.57%和69.71%,其中25%烯肟菌酯112.50g/hm 的防治
2 2
效果与试验药剂50%烯肟菌酯·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处理剂量421.88g/hm、337.50g/hm 的
2 2
防治效果之间差异不显著,而显著高于处理剂量281.25g/hm,75%百菌清632.81g/hm 的防治效果显著低于试验药剂50%烯肟菌酯·百菌清可湿性粉剂三个处理剂量的防治效果。
[0231] 2.据观察,试验药剂以上剂量对黄瓜生长无药害现象,对其它生物无害。
[0232] 3.二元混配制剂50%烯肟菌酯·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对黄瓜炭疽病有较好的防治2 2
效果,可以在田间应用,建议使用浓度为281.25g/hm ~421.88g/hm,发病前或初期进行喷雾,一般连用三次,用药间隔期为7~10天。
[0233] 表14
[0234]
[0235] 实验例5田间试验
[0236] 一、试验目的
[0237] 试验混配制剂:40%苯醚甲环唑·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对葡萄炭疽病的最佳田间使用剂量,测试药剂对作物及非把标有益生物的影响和药剂药效及安全合理的使用技术。
[0238] 二、试验条件
[0239] 1.试验作物和靶标
[0240] 试验作物为葡萄,品种为巨峰;试验对象为炭疽病(Glomerella cingulata);
[0241] 2.环境条件
[0242] 试验设在河北省昌黎县葛条港乡葛条港村,该地属沿海乡镇,气温较低、湿度较大,气候条件适宜炭疽病发生。该地种植品种主要为巨峰,树龄6年,篱架栽培,株距1.0m,行距2.5m。
[0243] 三、试验设计和安排
[0244] 1.药剂
[0245] 1.1试验药剂及处理剂量
[0246] 试验药剂为:40%苯醚甲环唑·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0247] 药剂处理为:40%苯醚甲环唑·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1200倍、1400倍。
[0248] 1.2对照药剂
[0249] 对照药剂处理为: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000倍,先正达公司生产;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先正达公司生产。
[0250] 2.小区安排
[0251] 2.1小区排列:试验小区采用随机排列。
[0252] 2.2小区面积和重复
[0253] 设试验药剂3个处理,对照药剂2个处理,空白对照1个处理,4次重复,共24个小区,每小区面积为8株葡萄树,设保护行。
[0254] 3.施药方式
[0255] 3.1施药时间和次数
[0256] 果实转色期开始用第一次药(7月18日),分别于7月25日、8月3日用第二和第三次药,共用药三次。
[0257] 3.2使用器械和施药方法:
[0258] 采用高压踏板喷雾器喷雾施药,喷雾均匀周到,以清水为空白对照。用药液量为120L/亩。
[0259] 3.3气象资料
[0260] 试验期间无恶劣气候影响,气温16~32℃,降雨量154mm,适于病害的发生。
[0261] 四、调查
[0262] 1.调查方法和分级标准
[0263] 每小区随机选3株,每株按上、下、左、右、中5点取样,每点取2个果穗,调查整个果穗的总果粒数和病果粒数,计算病果率和防治效果。
[0264] 2.调查时间
[0265] 施药前病情基数为零(7月18日);第三次用药后8天(8月11日)调查发病情况。
[0266] 3.药效计算方法
[0267] 田间调查各处理病果数并记录病情,计算病果率、相对防效,数据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法(DMRT)进行统计分析。
[0268]
[0269]
[0270] 五、结果与分析
[0271] 1.由表15可以看出,40%苯醚甲环唑·百菌清可湿性粉剂三个处理剂量1000倍、1200倍、1400倍对葡萄炭疽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分别为91.42%、85.65%和77.35%,防治效果随浓度增加而提高,三者之间差异显著;对照药剂10%苯醚甲环唑2000倍和75%百菌清
800倍对葡萄炭疽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分别为83.18%和60.67%,其中10%苯醚甲环唑2000倍的防治效果与试验药剂40%苯醚甲环唑·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200倍的防治效果之间差异不明显,而显著低于1000倍、高于1400倍的防治效果;75%百菌清800倍的防治效果均显著低于试验药剂40%苯醚甲环唑·百菌清可湿性粉剂三个处理浓度的防治效果。
[0272] 2.据观察,试验药剂以上剂量对葡萄生长无药害现象,对其它生物无害。
[0273] 3.二元混配制剂40%苯醚甲环唑·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对葡萄炭疽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以在田间应用,建议使用浓度为1000~1400倍,发病前或初期进行喷雾,一般连用三次,用药间隔期为7~10天。
[0274] 表15
[0275]
[0276] 实验例6田间试验
[0277] 一、试验目的
[0278] 试验混配制剂:50%烯肟菌酯·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对辣椒炭疽病的最佳田间使用剂量,测试药剂对作物及非把标有益生物的影响和药剂药效及安全合理的使用技术。
[0279] 二、试验条件
[0280] 1.试验作物和靶标
[0281] 试验作物为辣椒,品种为9387;试验对象为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0282] 2.环境条件
[0283] 试验田位于河北省定兴县北庄头村,为冷棚栽培,4月12日移栽,亩苗数3500株左3
右,前茬作物为黄瓜。试验地水肥条件较好,栽种前亩施腐熟农家肥5m,复合肥20kg。栽培管理条件一致,符合试验要求。
[0284] 三、试验设计和安排
[0285] 1.药剂
[0286] 1.1试验药剂及处理剂量
[0287] 试验药剂为:50%烯肟菌酯·百菌清可湿性粉剂。2
[0288] 药剂处理为:50%烯肟菌酯·百菌清可湿性粉剂421.88g/hm(800倍)、337.50g/2 2
hm(1000倍)、281.25g/hm(1200倍)。
[0289] 1.2对照药剂2
[0290] 对照药剂处理为:25%烯肟菌酯乳油112.50g/hm(1500倍),沈阳化工研究院实2
验厂生产;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32.81g/hm(800倍),先正达公司生产。
[0291] 2.小区安排
[0292] 2.1小区排列:试验小区采用随机排列。
[0293] 2.2小区面积和重复
[0294] 设试验药剂3个处理,对照药剂2个处理,空白对照1个处理,4次重复,共24个小2
区,小区面积30m。
[0295] 3.施药方式
[0296] 3.1施药时间和次数
[0297] 初见零星病斑时用第一次药(5月10日),分别于5月18日、5月25日用第二和第三次药,共用药三次。
[0298] 3.2使用器械和施药方法:
[0299] 采用Jacto-40型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喷雾施药,喷雾均匀周到,以清水为空白对2
照。用药液量为675L/hm。
[0300] 3.3气象资料
[0301] 试验期间无恶劣气候影响,气温15~30℃,施药期间降小雨多次,暴雨1次,降雨量75mm,适于病害的发生。
[0302] 四、调查
[0303] 1.调查方法和分级标准
[0304] 每小区调查50个果,按果上病斑面积占整个果实面积的百分率分级。
[0305] 分级标准:
[0306] 0级:无病斑;
[0307] 1级:病斑面积占果实面积的2%以下;
[0308] 3级:病斑面积占果实面积的3~8%;
[0309] 5级:病斑面积占果实面积的9~15%;
[0310] 7级:病斑面积占果实面积的16~25%;
[0311] 9级:病斑面积占果实面积的25%以上。
[0312] 2.调查时间
[0313] 施药前病情基数为零(5月10日);第三次用药后10天(6月4日)调查发病情况。
[0314] 3.药效计算方法
[0315] 田间调查各处理病果数并记录病情,根据以上分级方法计算病情指数、相对防效,数据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法(DMRT)进行统计分析。
[0316]
[0317]
[0318] 五、结果与分析
[0319] 1.由表16可以看出,50%烯肟菌酯·百菌清可湿性粉剂三个处理剂量421.88g/2 2 2
hm、337.50g/hm 和281.25g/hm 对辣椒炭疽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分别为88.37%、83.37%和78.24%,防治效果随浓度增加而提高,中间剂量50%烯肟菌酯·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2 2 2
337.50g/hm 与高剂量421.88g/hm 和低剂量281.25g/hm 之间均差异不显著,而高剂量
2 2
421.88g/hm 的防治效果显著高于低剂量281.25g/hm ;对照药剂25%烯肟菌酯112.50g/
2 2
hm 和75%百菌清632.81g/hm 对辣椒炭疽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分别为84.05%和61.78%,
2
二者之间差异显著,其中25%烯肟菌酯112.50g/hm 的防治效果与试验药剂50%烯肟菌
2
酯·百菌清可湿性粉剂三个处理剂量的防治效果之间差异不显著,75%百菌清632.81g/hm的防治效果显著低于试验药剂50%烯肟菌酯·百菌清可湿性粉剂三个处理剂量的防治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