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体验
专利管家(专利管理)
工作空间(专利管理)
风险监控(情报监控)
数据分析(专利分析)
侵权分析(诉讼无效)
联系我们
交流群
官方交流:
QQ群: 891211   
微信请扫码    >>>
现在联系顾问~
首页 / 专利库 / 微电子学 / 薄膜 / 层合薄膜

层合薄膜

阅读:45发布:2021-02-27

IPRDB可以提供层合薄膜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发明提供不仅初期粘合性优异,耐湿热粘合性、UV照射后的粘合性也优异,并且透明性或涂布外观也优异的层合薄膜。该层合薄膜的特征在于:在热塑性树脂薄膜的至少单面上设置包含丙烯酸·聚氨酯共聚树脂(A)、聚酯树脂(B)、交联剂(C)的层合膜,并且该交联剂(C)为异氰酸酯系交联剂和/或碳化二亚胺系交联剂,且相对于总计100重量份的丙烯酸·聚氨酯共聚树脂(A)和聚酯树脂(B),交联剂(C)为5~70重量份。,下面是层合薄膜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层合薄膜,该层合薄膜是在热塑性树脂薄膜的至少单面上设 置含有丙烯酸·聚氨酯共聚树脂(A)、聚酯树脂(B)、交联剂(C)的层合膜, 并且该交联剂(C)为异氰酸酯系交联剂和/或碳化二亚胺系交联剂,且 相对于总计100重量份的丙烯酸·聚氨酯共聚树脂(A)和聚酯树脂(B), 交联剂(C)为5~70重量份。

2.权利要求1的层合薄膜,其中丙烯酸·聚氨酯共聚树脂(A)是使 用聚己内酯系聚氨酯而形成的。

3.权利要求1的层合薄膜,该层合薄膜是将0.5~5%重量的N-羟甲 基丙烯酰胺作为交联性官能团与丙烯酸·聚氨酯共聚树脂(A)的丙烯酸 树脂成分共聚而形成的。

4.权利要求1的层合薄膜,其中交联剂(C)是结合使用异氰酸酯系 交联剂和碳化二亚胺系交联剂的交联剂。

5.权利要求1的层合薄膜,其中交联剂(C)为高分子型交联剂。

6.权利要求1的层合薄膜,其中聚酯树脂(B)的侧链含有羧基。

7.权利要求1的层合薄膜,其中丙烯酸·聚氨酯共聚树脂(A)以丙 烯酸为表层、以聚氨酯为芯层。

8.权利要求1的层合薄膜,其中层合膜中丙烯酸·聚氨酯共聚树脂 (A)与聚酯树脂(B)的固体成分重量比为95/5~60/40。

9.权利要求4的层合薄膜,其中交联剂(C)是相对于总计100重量 份的丙烯酸·聚氨酯共聚树脂(A)和聚酯树脂(B),结合使用10~40重量 份异氰酸酯系交联剂、5~30重量份碳化二亚胺系交联剂而形成的。

10.权利要求1的层合薄膜,其中热塑性树脂薄膜为聚对苯二甲 酸乙二酯薄膜或聚2,6-萘二甲酸乙二酯薄膜。

说明书全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有包含特定的树脂和交联剂的层合膜的层合薄膜, 更详细而言,涉及液晶电视、等离子体显示电视、背投电视等的显示 器用途的光学用易粘合薄膜或与各种包覆物的粘合性优异的易粘合 薄膜。

背景技术

热塑性树脂薄膜中,双轴取向聚酯薄膜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质、电 性质、尺寸稳定性、耐热性、透明性、耐化学性等性质,广泛用作磁 记录材料、包装材料、电绝缘材料、各种摄影材料、光敏材料、热敏 材料、印刷工艺材料等多种用途的基材薄膜。特别是近年来随着IT技 术的进步,双轴取向聚酯薄膜越发频繁地用作以显示器等显示用部件 为代表的各种光学用薄膜。
其中,聚酯薄膜因其优异的机械性质、尺寸稳定性和透明性等, 被用作用于液晶电视(LCD)、等离子体显示电视(PDP)、背投电视 (RP-TV)等的硬镀薄膜、防反射薄膜、棱镜透镜薄膜、双凸透镜薄膜、 光扩散薄膜、聚光薄膜等的基材薄膜。多数情况下使用厚度为50μm 以上的薄膜,但是当用于上述用途等时,例如要求与硬镀层的粘合性、 与棱镜透镜层的粘合性、与双凸透镜层的粘合性、与光扩散层的粘合 性等。这些层通常往往使用紫外线(UV)固化型树脂,要求与该层的粘 合性。
另一方面,通常双轴取向聚酯薄膜表面高度结晶取向,因此存在 与各种涂料、粘合剂、墨水等的粘合性不足的缺点,上述光学用途中 使用的情况也并不是例外,例如与构成硬镀层或棱镜透镜层的UV固化 型树脂等完全不粘合,因此在该功能层形成后的加工步骤或实际使用 时发生该功能层自基材薄膜上剥离等的问题。因此一直以来都在研究 利用各种方法赋予聚酯薄膜表面易粘合性的方法,例如有人提案了以 下方法:在薄膜表面设置丙烯酸改性聚氨酯作为底层的方法(专利文献 1、专利文献2)、设置共聚聚酯作为底层的方法(专利文献3)、设置共 聚聚酯树脂和异氰酸酯系交联剂作为底层的方法(专利文献4、专利文 献5、专利文献6)、使用交联剂碳化二亚胺系交联剂作为底层的方法(专 利文献7)等。特别是通过涂布来设置上述底层而赋予易粘合性的方法 中,根据需要对结晶取向结束前的聚酯薄膜施行电晕放电处理,并涂 布含有上述树脂成分的涂液,干燥后施行拉伸、热处理,完成结晶取 向的方法(在线涂布法)在业界很盛行。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以下问题。
就赋予粘合性而言,例如在薄膜表面设置丙烯酸改性聚氨酯作为 底层的方法或设置共聚聚酯作为底层的方法等容易发生以下问题:与 UV固化型树脂的粘合性不够,未使用交联剂时等、特别是在湿热环境 下保管后完全无法得到粘合性(耐湿热粘合性)等。另外,设置共聚聚 酯树脂和异氰酸酯系交联剂作为底层的方法或使用交联剂碳化二亚 胺系交联剂作为底层的方法等积极使用交联剂的方法,虽然确认到了 提高上述耐湿热粘合性的效果,但往往是与UV固化型树脂中构成棱镜 透镜层的无溶剂型UV固化型树脂等的粘合性依然不够。
并且,赋予棱镜透镜层、双凸透镜层、光扩散层等特异性表面形 状的功能薄膜等,在其制造时往往是从PET薄膜侧照射UV使该无溶剂 型UV固化型树脂固化。特别是两面设有无溶剂型UV固化型树脂时等, 设置于PET薄膜上的易粘合层因一面赋形硬化时的照射UV而发生UV 劣化,接着出现无法得到与设置于反面上的无溶剂型UV固化型树脂的 粘合性等未表现出本来的易粘合功能的重大问题。当然,不只是在两 面设置相同UV固化型树脂的情况下、在反面设置例如粘合剂等的情况 下易粘合层的UV劣化现象也有可能在产品特性上、特别是在耐久性方 面引发重大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消除上述缺点、不仅初期粘合性优 异、特别是耐湿热粘合性或UV照射后的粘合性也优异、并且透明性或 涂布外观也极其优异的层合薄膜。
解决问题的方法
即,本发明包含以下构成。
(1)层合薄膜,该层合薄膜是在热塑性树脂薄膜的至少单面上设置含 有丙烯酸·聚氨酯共聚树脂(A)、聚酯树脂(B)、交联剂(C)的层合膜,并 且交联剂(C)为异氰酸酯系交联剂和/或碳化二亚胺系交联剂,且相对 于总计100重量份的丙烯酸·聚氨酯共聚树脂(A)和聚酯树脂(B),交联 剂(C)为5~70重量份。
(2)(1)的层合薄膜,其中丙烯酸·聚氨酯共聚树脂(A)是使用聚己内酯系 聚氨酯而形成的。
(3)(1)或(2)的层合薄膜,该层合薄膜是将0.5~5%重量的N-羟甲基丙烯 酰胺作为交联性官能团与丙烯酸·聚氨酯共聚树脂(A)的丙烯酸树脂成 分共聚而形成的。
(4)(1)~(3)中任一项的层合薄膜,其中交联剂(C)是结合使用异氰酸酯 系交联剂和碳化二亚胺系交联剂的交联剂。
(5)(1)~(4)中任一项的层合薄膜,其中交联剂(C)为高分子型交联剂。
(6)(1)~(5)中任一项的层合薄膜,其中聚酯树脂(B)的侧链含有羧基。
(7)(1)~(6)中任一项的层合薄膜,其中丙烯酸·聚氨酯共聚树脂(A)以丙 烯酸为表层、以聚氨酯为芯层。
(8)(1)~(7)中任一项的层合薄膜,其中层合膜中丙烯酸·聚氨酯共聚树 脂(A)与聚酯树脂(B)的固体成分重量比为95/5~60/40。
(9)(4)~(8)中任一项的层合薄膜,其中交联剂(C)是相对于总计100重量 份的丙烯酸·聚氨酯共聚树脂(A)和聚酯树脂(B),结合使用10~40重量 份的异氰酸酯系交联剂和5~30重量份的碳化二亚胺系交联剂而形成 的。
(10)(1)~(9)中任一项的层合薄膜,其中热塑性树脂薄膜为聚对苯二甲 酸乙二酯薄膜或聚2,6-萘二甲酸乙二酯薄膜。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层合薄膜不仅初期粘合性优异,特别是耐湿热粘合性或 UV照射后的粘合性也优异,并且透明性或涂布外观也极其优异。
实施发明的最佳方式
本发明中所说的热塑性树脂薄膜是指利用热而熔融或软化的薄 膜的总称,没有特别限定,作为代表性的薄膜可以使用:聚酯薄膜、 聚丙烯薄膜或聚乙烯薄膜等聚烯烃薄膜;聚乳酸薄膜、聚碳酸酯薄膜、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薄膜或聚苯乙烯薄膜等丙烯酸系薄膜;尼龙等聚酰 胺薄膜;聚氯乙烯薄膜、聚氨酯薄膜、氟系薄膜、聚苯硫醚薄膜等。
上述薄膜可以是同聚物也可以是共聚物。其中,从机械特性、尺 寸稳定性、透明性等方面考虑,优选聚酯薄膜、聚丙烯薄膜、聚酰胺 薄膜等;进一步从机械强度、通用性等方面考虑,特别优选聚酯薄膜。
以下,以聚酯薄膜为代表例来说明本发明的层合薄膜,但本发明 并不受限于此。
优选用作本发明的层合薄膜的聚酯薄膜中,聚酯是指以酯键作为 主链的主要结合链的高分子的总称,可以优选使用以至少一种选自对 苯二甲酸乙二酯、对苯二甲酸丙二酯、2,6-萘二甲酸乙二酯、对苯二 甲酸丁二酯、2,6-萘二甲酸丙二酯、乙烯-α,β-双(2-氯苯氧基)乙烷-4,4’- 二甲酸酯等的构成成分作为主要构成成分的聚酯。上述构成成分可以 仅使用一种,也可以将两种以上结合使用,若综合判断品质、经济性 等,则其中特别优选使用以对苯二甲酸乙二酯为主要构成成分的聚 酯、即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另外,对基材施以热或收缩应力等作用 时,进一步优选耐热性或刚性优异的聚2,6-萘二甲酸乙二酯。可以进 一步使一部分、优选20%摩尔以下的其他二羧酸成分或二醇成分与上 述聚酯共聚。
另外,上述聚酯中可以添加不使其特性恶化的程度的各种添加 剂,例如抗氧化剂、耐热稳定剂、耐候稳定剂、紫外线吸收剂、有机 润滑剂、颜料、染料、有机或无机微粒、填充剂、防静电剂、核剂等。
上述聚酯的特性粘度(在25℃的邻氯酚中测定)优选为0.4~1.2 dl/g、更优选为0.5~0.8dl/g范围的聚酯适于实施本发明。
使用上述聚酯的聚酯薄膜在设有层合膜的状态下优选为双轴取 向的聚酯薄膜。双轴取向聚酯薄膜一般是指将未拉伸状态的聚酯薄片 或薄膜沿纵向和横向各拉伸2.5~5倍左右,之后施行热处理以完成结晶 取向的聚酯薄膜,该薄膜通过广角X射线衍射显示双轴取向的图案。
对聚酯薄膜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根据本发明的层合薄膜的使用 用途或种类来适当选择,从机械强度、操作性等方面考虑,通常优选 1~500μm,更优选5~250μm,最优选为25~200μm。另外,聚酯薄膜 基材可以是由共挤出得到的复合薄膜。特别是制成两层以上的复合薄 膜时,例如在向表层添加润滑性的微粒而芯层中无微粒等保持透明性 的状态下,容易兼具润滑性和平滑性。另一方面,还可以将所得薄膜 通过各种方法贴合后使用。
在本发明中,层合膜是指在作为基材的热塑性树脂薄膜的表面形 成层合结构而存在的膜状物。该膜本身可以是单层也可以包含多层。
本发明的层合薄膜的层合膜是含有丙烯酸·聚氨酯共聚树脂(A)、 聚酯树脂(B)和交联剂(C)的组合物,并且该交联剂(C)是包含异氰酸酯 系交联剂和/或碳化二亚胺系交联剂的组成物。本发明中,上述组合物 优选为层合膜总体的50%重量以上,更优选为70%重量以上,最优选 为80%重量以上。
在本发明中,从粘合性、耐UV性(UV照射后的粘合性)方面考虑, 使用丙烯酸和聚氨酯共聚的共聚物。用于本发明的层合薄膜的层合膜 的丙烯酸·聚氨酯共聚树脂(A),只要是丙烯酸成分和聚氨酯成分共聚 的树脂即可,没有特别限定,特别优选以丙烯酸作为表层、以聚氨酯 作为芯层的丙烯酸·聚氨酯共聚树脂。此时,丙烯酸·聚氨酯共聚树脂 优选具有露出芯层的形态,而不是芯层完全被表层包覆的状态。即, 当丙烯酸·聚氨酯共聚树脂处于该芯层被表层完全包覆的状态时,涂布 该树脂并干燥形成覆膜时,形成仅具有丙烯酸的特征的表面状态,难 以得到具有来源于芯层的聚氨酯的特征的表面状态。另一方面,该芯 层未被表层包覆的状态、即两者分离的状态,仅为将丙烯酸和聚氨酯 混合的状态,通常树脂的表面能小的丙烯酸在表面侧选择性配位,因 此涂布该树脂并干燥形成覆膜时,该覆膜形成仅具有丙烯酸的特征的 表面状态。
芯·壳结构的丙烯酸·聚氨酯共聚树脂例如可以如下得到:首先以 形成聚合物树脂的芯部分的单体、乳化剂、聚合引发剂和水的体系进 行第一段乳化聚合,聚合实质上结束后,添加形成壳部分的单体和聚 合引发剂进行第二段乳化聚合而得到。此时,为了使生成的共聚树脂 形成两层结构,有效的方法是:在第二段乳化聚合中不添加乳化剂, 或者即使添加也只限于不足以形成新的芯程度的量,使在第一段乳化 聚合所形成的共聚树脂芯表面进行聚合。特别是本发明的优选方案为 芯层露出的形态而不是芯层完全被表层包覆的状态,该优选方案例如 可以通过在上述制备方法中调整第二段乳化聚合时的乳化剂的填料 量,另外使参与第二段乳化聚合的表层相当部分事先聚合,再在芯表 面进行该第二段乳化聚合等方法来制作。
上述丙烯酸·聚氨酯共聚树脂(A)例如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而得到: 在水性聚氨酯的存在下使构成丙烯酸的丙烯酸系单体共聚;使水性聚 氨酯和水性丙烯酸、特别是具有交联性官能团的水性丙烯酸共聚;或 者将水性聚氨酯和水性丙烯酸分别共聚的共聚物通过各树脂的交联 性官能团等进行共聚。上述水性聚氨酯的例子有:向普通聚氨酯树脂 中导入了提高与水的亲和性的官能团例如羧酸盐基、磺酸盐基、硫酸 半酯盐基等阴离子性官能团、季铵盐基等阳离子性官能团的水性聚氨 酯。上述官能团中,从在水中的分散性、合成时的反应控制的容易性 方面考虑,优选阴离子性官能团,更优选羧酸盐基或磺酸盐基。
羧酸盐基的导入例如可如下进行:聚氨酯共聚时作为原料的多羟 基化合物的一种成分使用含羧酸基团的多羟基化合物,使含羟基的羧 酸或含氨基的羧酸与具有未反应异氰酸酯基的聚氨酯的该异氰酸酯 基反应,接着将反应产物在高速搅拌下添加到碱水溶液中进行中和等 而导入羧酸盐基。
磺酸盐基或硫酸半酯盐基的导入例如可如下进行:由多羟基化合 物、聚异氰酸酯和链延长剂生成预聚物,向其中添加分子内具有能够 与末端异氰酸酯基反应的氨基或羟基和磺酸盐基或硫酸半酯盐基的 化合物使之反应,最终得到分子内具有磺酸盐基或硫酸半酯盐基的水 性聚氨酯等来进行导入。此时,生成反应优选在有机溶剂中进行,然 后加入水除去该有机溶剂。作为其他方法,可以列举出:使用具有磺 酸基的化合物作为原料之一,与具有磺酸基的聚氨酯聚合,接着将该 聚氨酯在高速搅拌下添加到碱水溶液中进行中和的方法;在碱的存在 下,向聚氨酯的主链或侧链的伯氨基或仲氨基中导入磺酸的碱盐(例如 磺化钠盐基等)的方法等。作为碱水溶液,优选使用氢氧化钠、氢氧化 钾、氨、烷基胺等的水溶液,但特别优选涂布干燥后该碱在涂布膜中 不残留的氨、在干固条件下挥发的胺等。羧酸盐基、磺酸盐基、硫酸 半酯盐基等盐基的量优选0.5×10-4~20×10-4当量/g,更优选 1×10-4~10×10-4当量/g。若盐基的比例太少,则聚氨酯对水的亲和性不 足,难以制备水分散液;若盐基的比例太多,则损及聚氨酯本来的特 性,因此不优选。当然,该水性聚氨酯根据需要使用分散助剂而形成 稳定的水分散液,或者形成水溶液。
作为用于合成聚氨酯的多羟基化合物,例如可以使用:聚乙二醇、 聚丙二醇、聚乙烯·丙二醇、聚丁二醇、己二醇、丁二醇、1,5-戊二醇、 二甘醇、三甘醇、聚己内酯、聚己二酸己二醇酯、聚癸二酸己二醇酯、 聚己二酸丁二醇酯、聚癸二酸丁二醇酯、三羟甲基丙烷、三羟甲基乙 烷、季戊四醇、甘油等。
本发明中,作为多羟基化合物,特别优选使用了聚己内酯的多羟 基化合物,该情况下,在薄膜上涂布时的涂布外观方面特别优异。
作为聚异氰酸酯化合物,例如可以使用: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 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甲苯二异氰酸酯、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甲 苯二异氰酸酯与三羟甲基丙烷的加成物、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与三羟 甲基乙烷的加成物等。作为含羧酸的多元醇,例如可以使用:二羟甲 基丙酸、二羟甲基丁酸、二羟甲基戊酸、偏苯三酸双(乙二醇)酯等。
作为含氨基的羧酸,例如可以使用:β-氨基丙酸、γ-氨基丁酸、 对氨基苯甲酸等。作为含羟基的羧酸,例如可以使用:3-羟基丙酸、γ- 羟基丁酸、对(2-羟乙基)苯甲酸、苹果酸等。
作为具有氨基或羟基和磺基的化合物,例如可以使用:氨基甲磺 酸、2-氨基乙磺酸、2-氨基-5-甲基苯-2-磺酸、β-羟基乙磺酸钠、脂肪 族二伯胺化合物的丙磺酸内酯、丁磺酸内酯加成产物等,优选为脂肪 族二伯胺化合物的丙磺酸内酯加成物。
并且,作为含有氨基或羟基和硫酸半酯的化合物,例如可以使用: 氨基乙醇硫酸、乙二胺乙醇硫酸、氨基丁醇硫酸、羟基乙醇硫酸、γ- 羟基丙醇硫酸、α-羟基丁醇硫酸等。
使用上述化合物的聚氨酯的聚合可以按照以往使用的方法来进 行。
作为本发明中使用的用于丙烯酸·聚氨酯共聚树脂(A)的丙烯酸系 单体,例如可以使用:丙烯酸烷基酯(烷基有甲基、乙基、正丙基、正 丁基、异丁基、叔丁基、2-乙基己基、环己基等)、甲基丙烯酸烷基酯 (烷基有甲基、乙基、正丙基、正丁基、异丁基、叔丁基、2-乙基己基、 环己基等)、丙烯酸-2-羟乙酯、甲基丙烯酸-2-羟乙酯、丙烯酸-2-羟丙 酯、甲基丙烯酸-2-羟丙酯等含羟基的单体;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酰胺、 N-甲基甲基丙烯酰胺、N-甲基丙烯酰胺、N-羟甲基丙烯酰胺、N-羟甲 基甲基丙烯酰胺、N,N-二羟甲基丙烯酰胺、N-甲氧基甲基丙烯酰胺、 N-甲氧基甲基甲基丙烯酰胺、N-苯基丙烯酰胺等含酰胺基的单体; N,N-二乙基氨基乙基丙烯酸酯、N,N-二乙基氨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等 含氨基的单体;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等含缩水 甘油基的单体;丙烯酸、甲基丙烯酸及其盐(钠盐、钾盐、铵盐等)等 含羧基或其盐的单体等。本发明中,优选使交联性官能团共聚,从提 高自身交联性或交联密度的角度考虑,特别优选使N-羟甲基丙烯酰胺 共聚。就N-羟甲基丙烯酰胺的共聚比例而言,从共聚性或交联度方面 考虑,优选0.5~5%重量;特别是从涂布外观方面考虑,更优选1~3% 重量。当N-羟甲基丙烯酰胺的聚合比例小于0.5%重量时,例如耐湿粘 合性趋于劣化;若超过5%重量,则存在树脂的水分散体的稳定性差、 涂布外观变差的倾向。
上述单体还可以和其他单体结合使用。作为其他单体,例如可以 使用:烯丙基缩水甘油醚等含缩水甘油基的单体;苯乙烯磺酸、乙烯 基磺酸及其盐(钠盐、钾盐、铵盐等)等含有磺酸基或其盐的单体;巴 豆酸、衣康酸、马来酸、富马酸及其盐(钠盐、钾盐、铵盐等)等含羧 基或其盐的单体;马来酸酐、衣康酸酐等含酸酐基的单体;乙烯基异 氰酸酯、烯丙基异氰酸酯、苯乙烯、乙烯基甲基醚、乙烯基乙基醚、 乙烯基三烷氧基硅烷、马来酸单烷基酯、富马酸单烷基酯、丙烯腈、 甲基丙烯腈、衣康酸单烷基酯、偏氯乙烯、乙酸乙烯酯、氯乙烯、乙 烯基吡咯烷酮等。
可以使用一种或两种以上的丙烯酸系单体进行聚合,当结合使用 其他单体时,优选总单体中丙烯酸系单体的比例为50%重量以上、进 一步为70%重量以上。
构成丙烯酸·聚氨酯共聚树脂(A)的丙烯酸系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 度(Tg)优选20℃以上,更优选为40℃以上。若该玻璃化转变温度低于 20℃,则耐热性不足,例如在室温下也存在容易阻塞(blocking)的倾向。
另外,丙烯酸·聚氨酯共聚树脂(A)中的“丙烯酸系树脂/聚氨酯”的 比例以重量比计优选为“10/90”~“70/30”,更优选为“20/80”~“50/50”。 若丙烯酸系树脂的比例小于10/90,则涂布干燥后所得层合膜的UV劣 化后的粘合性趋于变差;若大于70/30,则该层合膜的表面被丙烯酸覆 盖的比例变大,因此初期粘合性趋于变差。通过调整制造丙烯酸·聚氨 酯共聚树脂(A)时的原料的混合量,可以使丙烯酸系树脂/聚氨酯的重 量比为所需值。
丙烯酸·聚氨酯共聚树脂(A)的制造方法可以列举如:向上述水性 聚氨酯的水分散液中添加少量的分散剂和聚合引发剂,边保持温度恒 定,边搅拌上述丙烯酸系单体边缓慢添加,之后根据需要升高温度, 继续反应一定时间,完成丙烯酸系单体的聚合,得到丙烯酸·聚氨酯共 聚树脂的水分散体的方法等,但并不受限于此。
可以用于本发明的层合薄膜的层合膜的聚酯树脂(B)是主链或侧 链具有酯键的聚酯树脂,将二羧酸和二醇缩聚而得到。
构成该聚酯树脂的羧酸成分可以使用:芳族、脂肪族、脂环族的 二羧酸或三元以上的多元羧酸。
作为芳族二羧酸,可以使用: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邻苯二 甲酸、苯二甲酸、2,5-二甲基对苯二甲酸、1,4-萘二甲酸、联苯二甲酸、 2,6-萘二甲酸、1,2-双苯氧乙烷-p,p’-二甲酸、苯茚二甲酸等。从层合膜 的强度或耐热性方面考虑,优选使用上述芳族二羧酸优选占总二羧酸 成分的30%摩尔以上、更优选35%摩尔以上、最优选40%摩尔以上的 聚酯。
作为脂肪族和脂环族的二羧酸,可以使用:琥珀酸、己二酸、癸 二酸、壬二酸、十二烷二酸、二聚酸、1,3-环戊烷二甲酸、1,2-环己烷 二甲酸、1,4-环己烷二甲酸等和它们的酯形成性衍生物。
作为聚酯树脂的二醇成分,可以使用:乙二醇、二甘醇、聚乙二 醇、丙二醇、聚丙二醇、1,3-丙二醇、1,3-丁二醇、1,4-丁二醇、1,5- 戊二醇、1,6-己二醇、1,7-庚二醇、1,8-辛二醇、1,9-壬二醇、1,10-癸二 醇、2,4-二甲基-2-乙基己烷-1,3-二醇、新戊二醇、2-乙基-2-丁基-1,3- 丙二醇、2-乙基-2-异丁基-1,3-丙二醇、3-甲基-1,5-戊二醇、2,2,4-三甲 基-1,6-己二醇、1,2-环己烷二甲醇、1,3-环己烷二甲醇、1,4-环己烷二 甲醇、2,2,4,4-四甲基-1,3-环丁烷二醇、4,4’-硫代双酚、双酚A、4,4’- 亚甲基双酚、4,4’-(2-亚降冰片基)双酚、4,4’-二羟基双酚、邻二羟基苯、 间二羟基苯和对二羟基苯、4,4’-异亚丙基苯酚、4,4’-异亚丙基二醇、 环戊烷-1,2-二醇、环己烷-1,2-二醇、环己烷-1,4-二醇等。
另外,将聚酯树脂制成水系液体作为涂液使用时,为了使聚酯树 脂的水溶性化或水分散化容易进行,优选使包含磺酸盐基的化合物或 包含羧酸盐基的化合物共聚。
作为包含羧酸盐基的化合物,可以列举如:偏苯三酸、偏苯三酸 酐、苯均四酸、苯均四酸酐、4-甲基环己烯-1,2,3-三甲酸、苯均三酸、 1,2,3,4-丁烷四甲酸、1,2,3,4-戊烷四甲酸、3,3’,4,4’-二苯甲酮四甲酸、 5-(2,5-二氧代四氢糠基)-3-甲基-3-环己烯-1,2-二甲酸、5-(2,5-二氧代四 氢糠基)-3-环己烯-1,2-二甲酸、环戊烷四甲酸、2,3,6,7-萘四甲酸、 1,2,5,6-萘四甲酸、乙二醇双偏苯三酸酯、2,2’,3,3’-二苯基四甲酸、噻 吩-2,3,4,5-四甲酸、乙烯四甲酸等或者它们的碱金属盐、碱土金属盐、 铵盐等,但并不受限于此。特别优选使用偏苯三酸向侧链中导入羧基 的方法,对其共聚比例没有特别限定,优选5~30%摩尔,更优选为 5~20%摩尔。通过使共聚比例在此范围,不仅在聚酯树脂的水分散化 方面,在成为与其他交联剂的交联点、耐水解抑制等方面也表现出优 异的效果。
包含磺酸盐基的化合物例如可以使用:磺基对苯二甲酸、5-磺基 间苯二甲酸、4-磺基间苯二甲酸、4-磺基萘-2,7-二甲酸、磺基对苯二 甲醇、2-磺基-1,4-双(羟基乙氧基)苯等或它们的碱金属盐、碱土金属盐、 铵盐,但并不受限于此。
作为优选的聚酯树脂,可以列举如:使用选自对苯二甲酸、间苯 二甲酸、癸二酸、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的成分作为酸成分,并使用选 自乙二醇、二甘醇、1,4-丁二醇、新戊二醇的成分作为二醇成分的共 聚物。当要求耐湿热粘合性或耐水性时,还适合使用以偏苯三酸代替 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作为其共聚成分的共聚物等。
本发明的层合薄膜中,用于层合膜的聚酯树脂可以按照以下制造 方法来制造。例如,对使用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5- 磺酸钠作为二羧酸成分,使用乙二醇、新戊二醇作为二醇成分而形成 的聚酯树脂进行说明时,可以使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间苯二甲 酸-5-磺酸钠和乙二醇、新戊二醇直接进行酯化反应,或者利用使对苯 二甲酸、间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和乙二醇、新戊二醇进行 酯交换反应的第一阶段的步骤和使该第一阶段的反应产物进行缩聚 反应的第二阶段的步骤进行制造的方法等来进行制造。
此时,反应催化剂例如可以使用:碱金属、碱土金属、锰、钴、 锌、锑、锗、钛化合物等。
作为得到末端和/或侧链具有多个羧酸的聚酯树脂的方法,可以利 用日本特开昭54-46294号公报、日本特开昭60-209073号公报、日本特 开昭62-240318号公报、日本特开昭53-26828号公报、日本特开昭 53-26829号公报、日本特开昭53-98336号公报、日本特开昭56-116718 号公报、日本特开昭61-124684号公报、日本特开昭62-240318号公报 等中记载的将三元以上的多元羧酸共聚得到的树脂进行制造,当然可 以是除此以外的方法。
对用于本发明的层合膜的聚酯树脂的特性粘度没有特别限定,从 粘合性方面考虑,优选为0.3dl/g以上,更优选为0.35dl/g以上,最优 选为0.4dl/g以上。聚酯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以后简称为“Tg”)优选 为0~130℃,更优选为10~85℃。Tg低于0℃时,例如耐热粘合性差、 发生层合膜彼此粘附的阻塞现象;反之Tg超过130℃时,有时树脂的 稳定性或水分散性差,因此不优选。
在本发明中,作为构成层合膜的树脂,除上述丙烯酸·聚氨酯共聚 树脂(A)或聚酯树脂(B)以外,还可以结合使用丙烯酸树脂、不同于聚 酯树脂(B)的聚酯树脂、聚氨酯树脂等,可以将三种或四种以上结合使 用。
可以用于本发明的层合薄膜的层合膜的异氰酸酯系交联剂例如 可以使用:甲苯二异氰酸酯、二苯基甲烷-4,4’-二异氰酸酯、间二甲苯 二异氰酸酯、六亚甲基-1,6-二异氰酸酯、1,6-二异氰酸酯己烷、甲苯 二异氰酸酯与己烷三醇的加成物、甲苯二异氰酸酯与三羟甲基丙烷的 加成物、多元醇改性二苯基甲烷-4,4’-二异氰酸酯、碳化二亚胺改性二 苯基甲烷-4,4’-二异氰酸酯、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1,5-萘二异氰酸酯、 3,3’-双甲苯-4,4’-二异氰酸酯、3,3’-二甲基二苯基甲烷-4,4’-二异氰酸 酯、间亚苯基二异氰酸酯等。特别是使用聚酯树脂或丙烯酸树脂等聚 合物的末端或侧链具有多个异氰酸酯基的高分子型异氰酸酯系交联 剂时,层合膜的屈挠性或强韧性提高,可以优选使用。
并且,形成层合膜的涂液使用水性涂液时等,异氰酸酯基容易与 该水反应,从涂料的有效期等方面考虑,适合使用该异氰酸酯基被封 闭剂等掩蔽的封端异氰酸酯系化合物等。在代表性的系统中,利用涂 布后的加热、干燥步骤的热将该封闭剂挥散,露出异氰酸酯基,引发 交联反应。该异氰酸酯基可以是单官能型也可以是多官能型,但从容 易提高交联密度等方面考虑,适合使用多官能型的封端聚异氰酸酯系 化合物。
封端聚异氰酸酯系化合物可以使用下述通式(I)所示的具有两个 以上封端异氰酸酯基的低分子或高分子化合物。
[化学式1]

上述式(I)中,-R0表示-OR1、-N=CR2R3、-NR4R5、-SR6R7R8和 -SiR9R10R11所示的基团;R为有机残基;n为2~4的整数。式(I)的[]内所 示的封端异氰酸酯基通过加热分解成下述式(II)所示的异氰酸酯基,该 异氰酸酯基通过与构成层合膜的其他树脂成分的活性氢结合进行交 联,例如粘合性或耐湿粘合性等有所提高。尚需说明的是,上述活性 氢是指羟基(-OH)、羧基(-COOH)等中所含的氢元素。
[化学式2]

上述封端异氰酸酯基的例子如下述式(I-1)~式(I-5)所示。
[化学式3]

上述式(I-1)中,R1表示碳原子数为1~20的脂肪族烃基、脂环族烃 基或芳族烃基。
[化学式4]

上述式(I-2)中,R2、R3表示碳原子数为1~7的脂肪族烃基或亚磺酸 盐基(-SO2M,M为碱金属)。
[化学式5]

上述式(I-3)中,R4、R5表示氢元素或碳原子数为1~20的脂肪族烃 基、脂环族烃基或芳族烃基,R4~R5可以是其上结合的内酰胺环。
[化学式6]

上述式(I-4)中,R6、R7、R8表示氢元素或碳原子数为1~20的脂肪 族烃基、脂环族烃基或芳族烃基,R6~R7可以是其上结合的环状硫醇 环。
[化学式7]

上述式(I-5)中,R9、R10、R11表示氢元素、碳原子数为1~5的脂肪 族烃基或-OR12所示的基团(R12表示碳原子数为1~4的脂肪族烃基)。
上述具有两个以上封端异氰酸酯基的低分子或高分子化合物例 如可以使用: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甲苯二异氰酸酯、六亚甲基二 异氰酸酯、三羟甲基丙烷的甲苯二异氰酸酯3摩尔加成物、聚乙烯基 异氰酸酯、乙烯基异氰酸酯共聚物、聚氨酯末端二异氰酸酯、甲苯二 异氰酸酯的丁酮肟封端物、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的亚硫酸钠封端物、 聚氨酯末端二异氰酸酯的丁酮肟封端物、三羟甲基丙烷的甲苯二异氰 酸酯3摩尔加成物的苯酚封端物等。
可以用于本发明的层合薄膜的层合膜的碳化二亚胺系交联剂只 要是例如每分子中具有至少一个以上的下述通式(1)表示的碳化二亚 胺结构的交联剂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从耐湿热粘合性等方面考虑, 特别优选1分子中具有两个以上的聚碳化二亚胺系交联剂。特别是使 用在聚酯树脂或丙烯酸树脂等聚合物的末端或侧链上具有多个碳化 二亚胺基的高分子型异氰酸酯系交联剂时,层合膜的屈挠性或强韧性 提高,可以优选使用。
-N=C=N-    (1)
聚碳化二亚胺系交联剂可以使用公知的技术来制造,例如可以使 用日本特公昭47-33279号公报、日本特开平09-235508号公报记载的方 法等,通常在催化剂存在下使二异氰酸酯化合物缩聚而得到。作为该 聚碳化二亚胺系交联剂的起始原料的二异氰酸酯化合物,可以使用芳 族、脂肪族、脂环式二异氰酸酯等,具体可以使用:甲苯二异氰酸酯、 二甲苯二异氰酸酯、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 环己烷二异氰酸酯、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二环己基二异氰酸酯等。 为了提高聚碳化二亚胺系交联剂的水溶性或水分散性,在不失去本发 明效果的范围内可以进一步添加表面活性剂、或者还可以添加使用聚 环氧烷、二烷基氨基醇的季铵盐、羟基烷基磺酸盐等亲水性单体。
在本发明中,交联剂(C)使用异氰酸酯系交联剂和/或碳化二亚胺 系交联剂,除该交联剂以外,还可以使用其他交联剂,例如蜜胺系交 联剂、环氧系交联剂、氮丙啶系交联剂、酰胺-环氧化合物、钛螯合物 等钛酸盐系偶联剂、噁唑啉系交联剂、异氰酸酯系交联剂、羟甲基化 或烷醇化的尿素系、丙烯酰胺系等。
本发明的层合薄膜的层合膜,从粘合性、特别是UV照射后的粘合 性方面考虑,在层合膜中以固体成分重量比计,优选“丙烯酸·聚氨酯 共聚树脂(A)/聚酯树脂(B)”为“95/5”~“60/40”,更优选为 “90/10”~“60/40”,最优选为“80/20”~“70/30”。
本发明的层合薄膜的层合膜,在层合膜中以固体成分重量比计, 相对于总计100重量份的丙烯酸·聚氨酯共聚树脂(A)和聚酯树脂(B), 交联剂(C)必需为5~70重量份。该交联剂(C)的添加量不足5重量份或超 过70重量份时,耐湿热粘合性或UV照射后的粘合性变差。本发明中, 该交联剂(C)的添加量优选为15~70重量份,更优选为25~45重量份。添 加量为上述值时,粘合性、耐湿粘合性或UV照射后的粘合性、涂布外 观极其良好。
并且在本发明中,交联剂(C)使用异氰酸酯系交联剂和/或碳化二 亚胺系交联剂,特别优选将两者结合使用,其总添加量如上,但相对 于总计100重量份的丙烯酸·聚氨酯共聚树脂(A)和聚酯树脂(B),优选 异氰酸酯系交联剂为10~40重量份、碳化二亚胺系交联剂为5~30重量 份;从耐UV照射后的粘合性方面考虑,更优选异氰酸酯系交联剂为 15~30重量份、碳化二亚胺系交联剂为5~20重量份。特别是碳化二亚 胺系交联剂为5~20重量份、最优选10~20重量份时,可以制成除上述 粘合性以外、在透明性方面也极其优异的层合薄膜。
并且,在不损及本发明效果的范围内,可以向层合膜中混合各种 添加剂,例如抗氧化剂、耐热稳定剂、耐候稳定剂、紫外线吸收剂、 有机润滑剂、颜料、染料、有机或无机微粒、填充剂、防静电剂、核 剂等。
特别是实施本发明时,向涂液中添加混合无机微粒并进行双轴拉 伸的层合薄膜,其润滑性提高,因此进一步优选。
作为添加的无机微粒,可以使用具代表性的二氧化硅、胶体二氧 化硅、氧化铝、氧化铝溶胶、高岭土、滑石粉、云母、碳酸钙等。所 使用的无机微粒只要是不损及本发明效果的范围的无机微粒即可。添 加到层合膜中的微粒的平均粒径优选为0.005~0.3μm,更优选为 0.02~0.15μm,最优选为0.04~0.1μm。相对于层合膜的总计100重量份 的丙烯酸·聚氨酯共聚树脂(A)和聚酯树脂(B),固体成分混合比也没有 特别限定,以重量比计优选为0.05~20重量份,更优选为0.1~10重量份。
本发明中,层合薄膜的雾度优选为3%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以 下,最优选为1%以下。若雾度大于3%,则用作显示器用等的光学用 薄膜时,层合薄膜的浊度变大,例如显示器白浊、分辨率下降等,不 优选。而用于扩散薄膜等时,对上述雾度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
另外,实施本发明时水系树脂的涂布方法例如可以采用:逆转涂 布法、喷涂法、刮条涂布法、凹版涂布法、刮棒涂布法、压铸模涂布 法(die coat)等。
对层合膜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通常优选0.005~0.2μm的范围, 更优选为0.01~0.1μm,最优选为0.01~0.08μm。层合膜的厚度太薄时, 粘合性有时会不好。
制造本发明的层合薄膜时,用于设置层合膜的优选方法最适合的 是:在聚酯薄膜的制造步骤中涂布,并与基材薄膜一起拉伸的方法。 例如,可以通过下述方法(在线涂布法)而得到,即:将熔融挤出的结 晶取向前的聚酯薄膜沿纵向拉伸2.5~5倍左右,在单轴拉伸的薄膜上连 续涂布涂液,被涂布的薄膜一边通过阶段性加热区一边干燥,沿横向 拉伸2.5~5倍左右,再连续导入到150~250℃的加热区中完成结晶取向 的方法。此时使用的涂布液,从环境污染或防爆性方面考虑,优选水 系涂布液。还可以采用在未拉伸薄膜上连续涂布涂布液,沿纵横方向 同时拉伸的同时双轴拉伸法等,该情况下薄膜与辊的接触少,故薄膜 上不易产生裂纹等,这是优先采用的方法。
本发明中,在涂布涂液之前对基材薄膜的表面(在上述例子中为单 轴拉伸薄膜或未拉伸薄膜)施行电晕放电处理等,使该表面的润湿张力 优选为47mN/m以上、更优选为50mN/m以上,这可以提高层合膜与 基材薄膜的粘合性,因此可以优选使用。还适合在涂液中含有少许异 丙醇、丁基溶纤剂、N-甲基-2-吡咯烷酮等有机溶剂来提高润湿性或与 基材薄膜的粘合性。
接下来,关于本发明的层合薄膜的制造方法,针对以聚对苯二甲 酸乙二酯(以下简记为“PET”)作为基材薄膜的例子更详细地加以说明, 但并不受限于此。
更具体地例示、说明本发明的层合薄膜的制造方法。将特性粘度 为0.5~0.8dl/g的PET颗粒真空干燥后供给挤出机,在260~300℃下熔 融,并从T字型口模挤出成薄片状,使用静电挤压铸造法将其缠绕在 表面温度为10~60℃的镜面铸造滚筒上冷却固化,制作未拉伸PET薄 膜。将该未拉伸薄膜在加热至70~120℃的辊间纵向(薄膜的前进方向) 拉伸2.5~5倍。对该薄膜的至少单面施行电晕放电处理,使该表面的润 湿张力为47mN/m以上,在该处理面上涂布本发明的水性涂液。用夹 子把持该涂布的薄膜,导入到加热至70~150℃的热风区,干燥后横向 拉伸2.5~5倍,接着导入到160~250℃的热处理区,进行1~30秒钟的热 处理,完成结晶取向。在该热处理步骤中,根据需要可以沿横向或纵 向施行1~10%的松弛处理。双轴拉伸可以是纵、横逐级拉伸或者是同 时双轴拉伸,还可以是纵、横拉伸后沿纵、横任一方向再次拉伸。另 外,对聚酯薄膜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优选1~500μm。
应说明的是,通过在设有层合膜的基材薄膜中含有层合膜形成组 成物或至少一种选自层合膜形成组成物的反应产物的物质,可以提高 层合膜与基材薄膜的粘合性、提高润滑性。就层合膜形成组成物或它 们的反应产物的添加量而言,从粘合性、润滑性方面考虑,优选其添 加量的总计为0.0005%重量以上且不足20%重量。特别是考虑到环境保 护、生产效率,使用包含该层合膜形成组成物的再生颗粒的方法适合。
如此操作而得到的本发明的层合薄膜不仅初期粘合性优异,耐湿 热粘合性、UV照射后的粘合性也优异,并且透明性也优异,特别适合 用于液晶电视、等离子体显示电视、背投电视等的显示器用途的光学 用易粘合薄膜或与各种包覆物的粘合性优异的易粘合薄膜。
实施例
[特性的测定方法和效果的评价方法]
本发明中特性的测定方法和效果的评价方法如下。
(1)层合膜的厚度
将样品、例如层合聚酯薄膜的断面切成超薄切片,利用RuO4染色、 OsO4染色或两者的双重染色的染色超薄切片法,用TEM(透过型电子 显微镜)观察,拍摄照片。由该断面照片测定层合膜的厚度。应说明的 是,使用测定视野中的10处的平均值。
观察方法
·装置:透过型电子显微镜(日立(株)制H-7100FA型)
·测定条件:加速电压100kV
·试样调整:超薄切片法
·观察倍率:20万倍
(2)粘合性(常态下的粘合性)
常态下,为了评价本发明中层合薄膜的广泛的墨水粘合性,使用 各种类型的墨水或涂料进行评价。首先,使用紫外线固化型墨水(墨水 A)或氧化聚合型墨水(墨水B)作为印刷墨水,另外使用有机溶剂涂料 系的紫外线固化型硬镀剂(墨水C)或无溶剂型紫外线固化型树脂(墨水 D)(下述4种墨水)。
墨水A:“ベストキユア-”161墨(T&K东华(株))”
墨水B:久保井インキ(株)制HS墨水(HS-OS)
墨水C:硬镀剂(按下述组成比进行调整)
·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70重量份
·N-乙烯基吡咯烷酮:30重量份
·1-羟基环己基苯基酮:4重量份
墨水D:无溶剂型透明紫外线固化型树脂(按下述组成比调整)
·三洋化成(株)制“サンラツド”RC-610:60重量份
·三菱レイヨン(株)制“ダイヤビ-ム”UR-6530:20重量份
·日本化药(株)制DPHA:20重量份
其中,关于墨水A,利用辊涂法在层合膜上涂布约1.5μm厚的墨 水。之后,使用照射强度为120W/cm的紫外线灯,以照射距离(灯与 墨水面的距离)12cm、传送速度6m/分钟、累积强度约200mJ/cm2 照射UV,使该紫外线固化型墨水固化。粘合性评价按以下方法进行。
在紫外线固化型墨水的固化膜上切100个1mm2的方格,在其上 贴附ニチバン(株)制セロハンテ一プ(注册商标),使用胶辊以负荷 19.6N往返3次,按压后沿90度方向剥离,利用该固化膜的残留个 数进行4个等级的评价(优:100;良:80~99;可以:50~79;不可 以:0~49)。将(优)和(良)视为粘合性良好。
关于墨水B,利用辊涂法在层合膜上涂布约1.5μm厚的墨水。之 后,常态下放置24小时使其固化。粘合性评价按上述方法进行。
关于墨水C,使用刮条涂布机进行涂布使固化后的膜厚为约5μm, 之后使用照射强度为120W/cm的紫外线灯,以照射距离(灯与墨水面 的距离)12cm、传送速度2m/分钟、累积强度约550mJ/cm2照射UV, 使该硬镀层固化。粘合性评价按上述方法进行。
关于墨水D,使用线缆刮条涂布法(wire bar coating)涂布约25μm 厚,之后使用照射强度为120W/cm的紫外线灯,以照射距离(灯与墨 水面的距离)12cm、传送速度2m/分钟、累积强度约550mJ/cm2照射 UV,使该无溶剂型透明紫外线固化型树脂固化。粘合性评价按上述 方法进行。
(3)耐湿热粘合性
将涂布了上述(2)的墨水D的层合膜在70℃、相对湿度90%下放 置240小时,对放置后的层合膜进行上述粘合性评价。
(4)UV照射后的粘合性
除了在涂布上述(2)的墨水D之前按照与涂布后的固化条件相同 的条件对层合薄膜的层合膜面照射UV,之后涂布墨水D以外,同样 进行粘合性评价。
(5)UV照射后的耐湿热粘合性
针对上述(4)得到的评价样品,按照与上述(3)相同的条件评价耐湿 热粘合性。
(6)透明性
以雾度和总透光率作为透明性的指标。雾度和总透光率的测定如 下:将层合薄膜在常态(23℃、相对湿度65%)下放置2小时后,使用 スガ试验机(株)制全自动直读雾度计算机“HGM-2DP”进行测定。测定 3次的平均值作为该样品的雾度值。
(7)玻璃化转变温度(Tg)
在セイコ-电子工业(株)制自动DSC(差示扫描量热仪)RDC220上 连接セイコ-电子工业(株)制SSC5200 Disc Station进行测定。DSC的测 定条件如下。即,在铝盘中调整10mg试样后放在DSC装置上(参比: 未放入试样的相同铝盘),以300℃的温度加热5分钟,之后在液态氮中 进行骤冷处理。将该试样以10℃/分钟进行升温,由其DSC图检测玻璃 化转变温度(Tg)。应说明的是,玻璃化转变温度(Tg)采用JIS K7121-1987的中间点玻璃化转变温度(Tmg)。
(8)涂布外观
在暗室中以3波长型荧光灯为光源,按下述方法检查本发明的层 合薄膜涂布面的涂布外观。评价为“3”以上时判定可以使用。应说明的 是,涂布层的不均是指,由涂布层的少许涂布厚度差等引起并确认有 条纹状不规则模样,将其作为“不均”来进行检查。特别是与以透过光 进行检查相比,以反射光进行检查看起来更鲜明,故采用该方法。
<以反射光检查涂布层的不均>
5:完全不存在不均
4:有少许不均
3:略有不均
2:整体存在不均
1:整体存在强的不均。
[实施例]
接下来,根据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1)
将不含外部微粒的PET颗粒(特性粘度为0.63dl/g)充分真空干燥 后供给挤出机,在285℃的温度下熔融,从T字型口模挤出成薄片状, 使用静电挤压铸造法将其缠绕在表面温度为25℃的镜面铸造滚筒上 冷却固化。将如此操作而得到的未拉伸薄膜加热至88℃的温度,沿纵 向拉伸3.3倍,制成单轴拉伸薄膜。在空气中对该单轴拉伸薄膜施行 电晕放电处理,在其处理面上涂布下述层合膜形成涂液。边用夹子把 持该涂布有层合膜形成涂液的单轴拉伸薄膜边导入到预热区中,以 95℃的温度干燥后,接着连续在温度为110℃的加热区横向拉伸3.4 倍,再利用温度为235℃的加热区施行热处理,得到完成了结晶取向 的层合PET薄膜。所得PET薄膜的厚度为100μm,层合膜的厚度为 0.07μm。结果如表1所示。雾度和总透光率等透明性优异,并且粘合 性、耐湿热粘合性、UV照射后的粘合性也优异。
“层合膜形成涂液”
·涂液A1:
丙烯酸·聚氨酯共聚树脂阴离子性水分散体(山南合成化学(株)制 “サンナロン”WG-353(试作品))。应说明的是,丙烯酸树脂成分/聚氨 酯树脂成分的固体成分重量比为12/23,使用2重量份三乙胺制成水 分散体。
·涂液B1:
包含下述共聚组成的聚酯树脂(玻璃化转变温度:38℃)的水分散 体。
<共聚成分>
间苯二甲酸             90%摩尔
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    10%摩尔
乙二醇                 2%摩尔
二甘醇                 78%摩尔
环己烷二甲醇           20%摩尔
·涂液C1:
封端异氰酸酯水分散体(第一工业制药(株)制“エラストロ ン”E-37)。
将上述涂液A1和涂液B1以固体成分重量比计,按涂液A1/涂液 B1=95/5混合,相对于该100重量份混合5重量份涂液C1,制成层合 膜形成涂液。应说明的是,此时各涂液的固体成分重量比为涂液A1/ 涂液B1/涂液C1=95/5/5。
(实施例2)
除了使用下述层合膜形成涂液代替实施例1中使用的层合膜形成 涂液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得到层合PET薄膜。
“层合膜形成涂液”
·涂液A1、涂液B1和涂液C1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涂液。
将上述涂液A1和涂液B1以固体成分重量比计,按涂液A1/涂液 B1=95/5混合,相对于该100重量份混合30重量份涂液C1,制成层 合膜形成涂液。应说明的是,此时各涂液的固体成分重量比为涂液 A1/涂液B1/涂液C1=95/5/30。
结果如表1所示。雾度略高,但透明性优异,并且粘合性极其优 异,耐湿热粘合性、UV照射后的粘合性也优异。
(实施例3)
除了使用下述层合膜形成涂液代替实施例1中使用的层合膜形成 涂液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得到层合PET薄膜。
“层合膜形成涂液”
·涂液A1、涂液B1和涂液C1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涂液。
将上述涂液A1和涂液B1以固体成分重量比计,按涂液A1/涂液 B1=90/10混合,相对于该100重量份混合70重量份涂液C1,制成层 合膜形成涂液。应说明的是,此时各涂液的固体成分重量比为涂液 A1/涂液B1/涂液C1=90/10/70。
结果如表1所示。雾度略高,但透明性优异,并且粘合性或耐湿 热粘合性极其优异,UV照射后的粘合性也优异。
(实施例4)
除了使用下述层合膜形成涂液代替实施例1中使用的层合膜形成 涂液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得到层合PET薄膜。
“层合膜形成涂液”
·涂液A1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涂液。
·涂液B2:
包含下述共聚组成的聚酯树脂(玻璃化转变温度:37℃)的铵盐型 水分散体。
<共聚成分>
对苯二甲酸    30%摩尔
间苯二甲酸    60%摩尔
偏苯三酸      10%摩尔
乙二醇        50%摩尔
新戊二醇      50%摩尔
·涂液C2:
多元碳化二亚胺的水溶液(日清纺(株)制“カルボジライト”V-04, 碳化二亚胺当量334)。
将上述涂液A1和涂液B2以固体成分重量比计,按涂液A1/涂液 B2=70/30混合,相对于该100重量份混合5重量份涂液C2,制成层 合膜形成涂液。应说明的是,此时各涂液的固体成分重量比为涂液 A1/涂液B2/涂液C2=70/30/5。结果如表1所示。雾度、总透光率等透 明性优异,并且粘合性、耐湿热粘合性、UV照射后的粘合性也优异。
(实施例5)
除了使用下述层合膜形成涂液代替实施例1中使用的层合膜形成 涂液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得到层合PET薄膜。
“层合膜形成涂液”
·涂液A1、涂液B2和涂液C2使用与实施例3相同的涂液。
将上述涂液A1和涂液B2以固体成分重量比计,按涂液A1/涂液 B2=70/30混合,相对于该100重量份混合20重量份涂液C2,制成层 合膜形成涂液。应说明的是,此时各涂液的固体成分重量比为涂液 A1/涂液B2/涂液C2=70/30/20。结果如表1所示。雾度、总透光率等 透明性极其优异,并且粘合性极其优异,耐湿热粘合性、UV照射后 的粘合性也优异。
(实施例6)
除了使用下述层合膜形成涂液代替实施例1中使用的层合膜形成 涂液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得到层合PET薄膜。
“层合膜形成涂液”
·涂液A2:
进一步添加水将含有羧基的水性聚氨酯(大日本油墨工业(株)制 “ハイドラン”AP-40)的水分散体稀释至10%重量,相对于90重量份上 述液体溶解0.1重量份偶氮异丁腈作为聚合引发剂,再添加下述丙烯 酸单体(最终丙烯酸树脂成分/聚氨酯树脂成分的固体成分重量比调整 至50/50),在80~82℃的温度下聚合反应2小时,得到丙烯酸·聚氨酯 共聚树脂的水分散体。
<共聚成分>
甲基丙烯酸甲酯      61%重量
丙烯酸乙酯          35%重量
丙烯酸              2%重量
N-羟甲基丙烯酰胺    2%重量
·涂液B2使用与实施例4相同的涂液。
·涂液C1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涂液。
将上述涂液A2和涂液B2以固体成分重量比计,按涂液A2/涂液 B2=60/40混合,相对于该100重量份混合25重量份涂液C1,制成层 合膜形成涂液。应说明的是,此时各涂液的固体成分重量比为涂液 A2/涂液B2/涂液C1=60/40/25。结果如表1所示。雾度略高,但透明 性优异,并且粘合性极其优异,耐湿热粘合性、UV照射后的粘合性 也优异。
(实施例7)
除了使用下述层合膜形成涂液代替实施例1中使用的层合膜形成 涂液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得到层合PET薄膜。
“层合膜形成涂液”
·涂液A1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涂液。
·涂液B2使用与实施例4相同的涂液。
·涂液C1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涂液。
·涂液C2使用与实施例4相同的涂液。
将上述涂液A1和涂液B2以固体成分重量比计,按涂液A1/涂液 B2=80/20混合,相对于该100重量份混合10重量份涂液C1、5重量 份涂液C2,制成层合膜形成涂液。应说明的是,此时各涂液的固体成 分重量比为涂液A1/涂液B2/涂液C1/涂液C2=80/20/10/5。结果如表1 所示。雾度、总透光率优异,并且粘合性、耐湿热粘合性极其优异, UV照射后的粘合性也优异。
(实施例8)
除了使用下述层合膜形成涂液代替实施例1中使用的层合膜形成 涂液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得到层合PET薄膜。
“层合膜形成涂液”
·涂液A1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涂液。
·涂液B2使用与实施例4相同的涂液。
·涂液C1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涂液。
·涂液C2使用与实施例4相同的涂液。
将上述涂液A1和涂液B2以固体成分重量比计,按涂液A1/涂液 B2=80/20混合,相对于该100重量份混合30重量份涂液C1、10重量 份涂液C2,制成层合膜形成涂液。应说明的是,此时各涂液的固体成 分重量比为涂液A1/涂液B2/涂液C1/涂液C2=80/20/30/10。结果如表 1所示。雾度、总透光率优异,并且粘合性、耐湿热粘合性、UV照射 后的粘合性也极其优异。
(实施例9)
除了使用下述层合膜形成涂液代替实施例1中使用的层合膜形成 涂液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得到层合PET薄膜。
“层合膜形成涂液”
·涂液A1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涂液。
·涂液B2使用与实施例4相同的涂液。
·涂液C1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涂液。
·涂液C2使用与实施例4相同的涂液。
将上述涂液A1和涂液B2以固体成分重量比计,按涂液A1/涂液 B2=70/30混合,相对于该100重量份混合25重量份涂液C1、10重量 份涂液C2,制成层合膜形成涂液。应说明的是,此时各涂液的固体成 分重量比为涂液A1/涂液B2/涂液C1/涂液C2=70/30/25/10。结果如表 1所示。雾度、总透光率极其优异,并且粘合性、耐湿热粘合性、UV 照射后的粘合性也极其优异。
(实施例10)
除了使用下述层合膜形成涂液代替实施例1中使用的层合膜形成 涂液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得到层合PET薄膜。
“层合膜形成涂液”
·涂液A1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涂液。
·涂液B3:
包含下述共聚组成的聚酯树脂(玻璃化转变温度:20℃)的铵盐型 水分散体。
<共聚成分>
对苯二甲酸         60%摩尔
间苯二甲酸         14%摩尔
癸二酸             6%摩尔
偏苯三酸           20%摩尔
乙二醇             28%摩尔
新戊二醇           38%摩尔
1,4-丁二醇        34%摩尔
·涂液C1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涂液。
·涂液C2使用与实施例4相同的涂液。
将上述涂液A1和涂液B3以固体成分重量比计,按涂液A1/涂液 B3=70/30混合,相对于该100重量份混合25重量份涂液C1、10重量 份涂液C2,制成层合膜形成涂液。应说明的是,此时各涂液的固体成 分重量比为涂液A1/涂液B3/涂液C1/涂液C2=70/30/25/10。结果如表 1所示。雾度、总透光率极其优异,并且粘合性、耐湿热粘合性、UV 照射后的粘合性极其优异。
(实施例11)
除了使用下述层合膜形成涂液代替实施例1中使用的层合膜形成 涂液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得到层合PET薄膜。
“层合膜形成涂液”
·涂液A1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涂液。
·涂液B2使用与实施例4相同的涂液。
·涂液C1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涂液。
·涂液C2使用与实施例4相同的涂液。
将上述涂液A1和涂液B2以固体成分重量比计,按涂液A1/涂液 B2=30/70混合,相对于该100重量份混合25重量份涂液C1、10重量 份涂液C2,制成层合膜形成涂液。应说明的是,此时各涂液的固体成 分重量比为涂液A1/涂液B2/涂液C1/涂液C2=30/70/25/10。结果如表 1所示。雾度、总透光率极其优异,并且粘合性、耐湿热粘合性、UV 照射后的粘合性优异。
(实施例12)
除了使用下述层合膜形成涂液代替实施例1中使用的层合膜形成 涂液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得到层合PET薄膜。
“层合膜形成涂液”
·涂液A1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涂液。
·涂液B2使用与实施例4相同的涂液。
·涂液C3:
封端异氰酸酯的水分散体(武田药品工业(株)制“プロミネ一 ト”XC-915)。
·涂液C2使用与实施例4相同的涂液。
将上述涂液A1和涂液B2以固体成分重量比计,按涂液A1/涂液 B2=90/10混合,相对于该100重量份混合30重量份涂液C3、10重量 份涂液C2,制成层合膜形成涂液。应说明的是,此时各涂液的固体成 分重量比为涂液A1/涂液B2/涂液C3/涂液C2=90/10/30/10。
结果如表1所示。雾度略高,但透明性优异,并且粘合性极其优 异,耐湿热粘合性、UV照射后的粘合性也优异。
(实施例13)
除了使用下述层合膜形成涂液代替实施例1中使用的层合膜形成 涂液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得到层合PET薄膜。
“层合膜形成涂液”
·涂液A1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涂液。
·涂液B2使用与实施例4相同的涂液。
·涂液C1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涂液。
·涂液C4:
多元碳化二亚胺的水溶液(日清纺(株)制“カルボジライト”V-02, 碳化二亚胺当量为590)。
将上述涂液A1和涂液B2以固体成分重量比计,按涂液A1/涂液 B2=90/10混合,相对于该100重量份混合25重量份涂液C1、10重量 份涂液C4,制成层合膜形成涂液。应说明的是,此时各涂液的固体成 分重量比为涂液A1/涂液B2/涂液C1/涂液C4=90/10/25/10。结果如表 1所示。雾度、总透光率等透明性优异,并且粘合性、耐湿热粘合性 极其优异,UV照射后的粘合性也优异。
(实施例14)
除了使用下述层合膜形成涂液代替实施例1中使用的层合膜形成 涂液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得到层合PET薄膜。
“层合膜形成涂液”
·涂液A1、涂液B2、涂液C1、涂液C2使用与实施例9相同的涂 液。
·涂液Z1:
平均粒径为80nm的胶体二氧化硅的水性涂液(触媒化成工业(株) 制“カタロイド”SI-80P)。
将上述涂液A1和涂液B2以固体成分重量比计,按涂液A1/涂液 B2=70/30混合,相对于该100重量份混合25重量份涂液C1、10重量 份涂液C2、3重量份涂液Z1,制成层合膜形成涂液。应说明的是, 此时各涂液的固体成分重量比为涂液A1/涂液B2/涂液C1/涂液C2/涂 液Z1=70/30/25/10/3。结果如表1所示。雾度、总透光率极其优异, 并且粘合性、耐湿热粘合性、UV照射后的粘合性极其优异。
(实施例15)
除了使用含有0.2%重量平均粒径为1.5μm的胶体二氧化硅的 PET颗粒(特性粘度为0.63dl/g)作为实施例9中使用的PET颗粒、并 使用下述层合膜形成涂液以外,与实施例9同样操作得到层合PET薄 膜。
“层合膜形成涂液”
·涂液A1、涂液B2、涂液C1、涂液C2使用与实施例9相同的涂 液。
将上述涂液A1和涂液B2以固体成分重量比计,按涂液A1/涂液 B2=70/30混合,相对于该100重量份混合25重量份涂液C1、10重量 份涂液C2,制成层合膜形成涂液。应说明的是,此时各涂液的固体成 分重量比为涂液A1/涂液B2/涂液C1/涂液C2=70/30/25/10。结果如表 1所示。粘合性、耐湿热粘合性、UV照射后的粘合性极其优异。由于 总透光率高、雾度高,适合用于例如光扩散薄膜等。
(实施例16)
将含有10%重量聚甲基戊烯的PET颗粒(特性粘度为0.60dl/g)充 分真空干燥后供给加热至280℃的挤出机A。另外,将含有0.002%重 量平均粒径为1.5μm的胶体二氧化硅的PET颗粒(特性粘度为0.63 dl/g)充分真空干燥后供给加热至285℃的挤出机B。将从挤出机A和 B挤出的聚合物通过共挤出进行层合形成B/A/B三层构成,从T字型 口模挤出成薄片状,使用静电挤压铸造法将其缠绕在表面温度为25℃ 的镜面铸造滚筒上冷却固化,得到未拉伸薄膜。将如此操作而得到的 未拉伸薄膜加热至90℃,沿纵向拉伸3.2倍,制成单轴拉伸薄膜。在 空气中对该单轴拉伸薄膜施行电晕放电处理,在其处理面上涂布下述 层合膜形成涂液。边用夹子把持涂布有层合膜形成涂液的单轴拉伸薄 膜边导入到预热区,在95℃的温度下干燥后,接着连续在温度为110℃ 的加热区中横向拉伸3.3倍,再利用温度为210℃的加热区施行热处 理,得到完成了结晶取向的层合PET薄膜。所得PET薄膜的厚度为 125μm(厚度比为B/A/B=5/90/5),层合膜的厚度为0.1μm。
“层合膜形成涂液”
·涂液A1、涂液B2、涂液C1、涂液C2使用与实施例9相同的涂 液。
将上述涂液A1和涂液B2以固体成分重量比计,按涂液A1/涂液 B2=70/30混合,相对于该100重量份混合25重量份涂液C1、10重量 份涂液C2,制成层合膜形成涂液。应说明的是,此时各涂液的固体成 分重量比为涂液A1/涂液B2/涂液C1/涂液C2=70/30/25/10。结果如表 1所示。粘合性、耐湿热粘合性、UV照射后的粘合性极其优异。由于 总透光率高、雾度高,适合用于例如光扩散薄膜等。
(比较例1)
除了使用下述层合膜形成涂液代替实施例1中使用的层合膜形成 涂液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得到层合PET薄膜。
“层合膜形成涂液”
·涂液B2使用与实施例4相同的涂液。
·涂液C1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涂液。
·涂液C2使用与实施例4相同的涂液。
向100重量份上述涂液B2中混合10重量份涂液C1、10重量份 涂液C2,制成层合膜形成涂液。应说明的是,此时各涂液的固体成分 重量比为涂液B2/涂液C1/涂液C2=100/10/10。结果如表1所示。粘合 性、耐湿热粘合性、UV照射后的粘合性差。
(比较例2)
除了使用下述层合膜形成涂液代替实施例1中使用的层合膜形成 涂液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得到层合PET薄膜。
“层合膜形成涂液”
·涂液A1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涂液。
·涂液C1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涂液。
·涂液C2使用与实施例4相同的涂液。
向100重量份上述涂液A1中混合15重量份涂液C1、10重量份 涂液C2,制成层合膜形成涂液。应说明的是,此时各涂液的固体成分 重量比为涂液A1/涂液C1/涂液C2=100/5/10。结果如表1所示。UV 照射后的粘合性差。
(比较例3)
除了使用下述层合膜形成涂液代替实施例1中使用的层合膜形成 涂液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得到层合PET薄膜。
“层合膜形成涂液”
·涂液D1:
将下述丙烯酸单体共聚的水性乳液。
<共聚成分>
甲基丙烯酸甲酯      65%重量
丙烯酸乙酯          32%重量
丙烯酸              2%重量
N-羟甲基丙烯酰胺    1%重量
·涂液D2:
聚氨酯树脂水分散体(大日本油墨工业(株)制“ハイドラン”AP-20)。
·涂液C1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涂液。
·涂液C2使用与实施例4相同的涂液。
将上述涂液D1和涂液D2以固体成分重量比计,按涂液D1/涂液 D2=40/60混合,相对于该100重量份混合5重量份涂液C1、10重量 份涂液C2,制成层合膜形成涂液。应说明的是,此时各涂液的固体成 分重量比为涂液D1/涂液D2/涂液C1/涂液C2=40/60/5/10。结果如表1 所示。粘合性、耐湿热粘合性、UV照射后的粘合性差。
(比较例4)
除了使用下述层合膜形成涂液代替实施例1中使用的层合膜形成 涂液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得到层合PET薄膜。
“层合膜形成涂液”
·涂液D1使用与比较例3相同的涂液。
·涂液B2使用与实施例4相同的涂液。
·涂液C1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涂液。
·涂液C2使用与实施例4相同的涂液。
将上述涂液D1和涂液B2以固体成分重量比计,按涂液D1/涂液 B2=70/30混合,相对于该100重量份混合5重量份涂液C1、10重量 份涂液C2,制成层合膜形成涂液。应说明的是,此时各涂液的固体成 分重量比为涂液D1/涂液B2/涂液C1/涂液C2=70/30/5/10。结果如表1 所示。粘合性、耐湿热粘合性、UV照射后的粘合性差。
(比较例5)
除了使用下述层合膜形成涂液代替实施例1中使用的层合膜形成 涂液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得到层合PET薄膜。
“层合膜形成涂液”
·涂液A1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涂液。
·涂液B1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涂液。
·涂液E1:
将羟甲基化蜜胺系交联剂(三和ケミカル(株)“ニカラツ ク”MW-12LF)用异丙醇和水的混合溶剂(10/90(重量比))稀释的涂液。
将上述涂液A1和涂液B1以固体成分重量比计,按涂液A1/涂液 B1=60/40混合,相对于该100重量份混合25重量份涂液E1,制成层 合膜形成涂液。应说明的是,此时各涂液的固体成分重量比为涂液 A1/涂液B1/涂液E1=60/40/25。结果如表1所示。粘合性、耐湿热粘 合性、UV照射后的粘合性差。
(比较例6)
除了使用下述层合膜形成涂液代替实施例1中使用的层合膜形成 涂液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得到层合PET薄膜。
“层合膜形成涂液”
·涂液A1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涂液。
·涂液B1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涂液。
·涂液E2:
将聚甘油聚缩水甘油醚系环氧交联剂(ナガセケムテツクス(株) 制“デナコ-ル”EX-512(分子量为约630,环氧当量为168))溶解在水中 的水性涂液。
将上述涂液A1和涂液B1以固体成分重量比计,按涂液A1/涂液 B1=60/40混合,相对于该100重量份混合40重量份涂液E2,制成层 合膜形成涂液。应说明的是,此时各涂液的固体成分重量比为涂液 A1/涂液B1/涂液E2=60/40/40。结果如表1所示。粘合性、耐湿热粘 合性、UV照射后的粘合性极差。
(比较例7)
除了使用下述层合膜形成涂液代替实施例1中使用的层合膜形成 涂液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得到层合PET薄膜。
“层合膜形成涂液”
·涂液A1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涂液。
·涂液B1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涂液。
·涂液C1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涂液。
将上述涂液A1和涂液B1以固体成分重量比计,按涂液A1/涂液 B1=70/30混合,相对于该100重量份混合80重量份涂液C1,制成层 合膜形成涂液。应说明的是,此时各涂液的固体成分重量比为涂液 A1/涂液B1/涂液C1=70/30/80。结果如表1所示。耐湿热粘合性、UV 照射后的粘合性差。
(比较例8)
除了使用下述层合膜形成涂液代替实施例1中使用的层合膜形成 涂液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得到层合PET薄膜。
“层合膜形成涂液”
·涂液A1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涂液。
·涂液B1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涂液。
·涂液C1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涂液。
将上述涂液A1和涂液B1以固体成分重量比计,按涂液A1/涂液 B1=70/30混合,相对于该100重量份混合3重量份涂液C1,制成层 合膜形成涂液。应说明的是,此时各涂液的固体成分重量比为涂液 A1/涂液B1/涂液C1=70/30/3。结果如表1所示。耐湿热粘合性、UV 照射后的粘合性差。
(实施例17)
除了使用下述层合膜形成涂液代替实施例1中使用的层合膜形成 涂液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得到层合PET薄膜。
“层合膜形成涂液”
·涂液A3:
使用聚己内酯作为多元醇成分、使用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作为二 异氰酸酯成分,制成具有聚己内酯骨架的聚氨酯水分散体,再添加水 稀释至10%重量,相对于90重量份上述液体溶解0.1重量份偶氮异丁 腈作为聚合引发剂,再添加下述丙烯酸单体(最终丙烯酸树脂成分/聚 氨酯树脂成分的固体成分重量比调整至50/50),在80~82℃的温度下 聚合反应2小时,得到丙烯酸·聚氨酯共聚树脂的水分散体。
<共聚成分>
甲基丙烯酸甲酯    62%重量
丙烯酸乙酯        35%重量
丙烯酸            2%重量
N-羟甲基丙烯酰胺    1%重量
·涂液B2使用与实施例4相同的涂液。
·涂液C1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涂液。
·涂液C2使用与实施例4相同的涂液。
将上述涂液A3和涂液B2以固体成分重量比计,按涂液A3/涂液 B2=70/30混合,相对于该100重量份混合25重量份涂液C1、10重量 份涂液C2,制成层合膜形成涂液。应说明的是,此时各涂液的固体成 分重量比为涂液A3/涂液B2/涂液C1/涂液C2=70/30/25/10。结果如表 2所示。雾度、总透光率极其优异,并且粘合性、耐湿热粘合性、UV 照射后的粘合性、涂布外观极其优异。
(实施例18)
除了使用下述层合膜形成涂液代替实施例1中使用的层合膜形成 涂液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得到层合PET薄膜。
“层合膜形成涂液”
·涂液A4:
除了将实施例17中使用的丙烯酸·聚氨酯共聚树脂的丙烯酸单体 变更为下述成分以外,同样操作得到丙烯酸·聚氨酯共聚树脂的水分散 体。
<共聚成分>
甲基丙烯酸甲酯      60%重量
丙烯酸乙酯          35%重量
丙烯酸              2%重量
N-羟甲基丙烯酰胺    3%重量
·涂液B2使用与实施例4相同的涂液。
·涂液C1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涂液。
·涂液C2使用与实施例4相同的涂液。
将上述涂液A4和涂液B2以固体成分重量比计,按涂液A4/涂液 B2=70/30混合,相对于该100重量份混合25重量份涂液C1、10重量 份涂液C2,制成层合膜形成涂液。应说明的是,此时各涂液的固体成 分重量比为涂液A4/涂液B2/涂液C1/涂液C2=70/30/25/10。结果如表 2所示。雾度、总透光率极其优异,并且粘合性、耐湿热粘合性、UV 照射后的粘合性、涂布外观极其优异。
(实施例19)
除了使用下述层合膜形成涂液代替实施例1中使用的层合膜形成 涂液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得到层合PET薄膜。
“层合膜形成涂液”
·涂液A4使用与实施例18相同的涂液。
·涂液B2使用与实施例4相同的涂液。
·涂液C1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涂液。
·涂液C2使用与实施例4相同的涂液。
将上述涂液A4和涂液B2以固体成分重量比计,按涂液A4/涂液 B2=75/25混合,相对于该100重量份混合25重量份涂液C1、10重量 份涂液C2,制成层合膜形成涂液。应说明的是,此时各涂液的固体成 分重量比为涂液A4/涂液B2/涂液C1/涂液C2=75/25/25/10。结果如表 2所示。雾度、总透光率优异,并且粘合性、耐湿热粘合性、UV照射 后的粘合性、涂布外观极其优异。
(比较例9)
除了使用下述层合膜形成涂液代替实施例1中使用的层合膜形成 涂液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得到层合PET薄膜。
“层合膜形成涂液”
·涂液A5:
具有聚碳酸酯骨架的水性聚氨酯(武田药品工业(株)制“タケラツ ク”W-6010)的水分散体。
以上述涂液A5作为层合膜形成涂液。结果如表2所示。耐湿热 粘合性、UV照射后的粘合性差。
(比较例10)
除了使用下述层合膜形成涂液代替实施例1中使用的层合膜形成 涂液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得到层合PET薄膜。
“层合膜形成涂液”
·涂液A5使用与比较例9相同的涂液。
·涂液C1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涂液。
相对于100重量份上述涂液A5混合25重量份涂液C1,制成层 合膜形成涂液。应说明的是,此时各涂液的固体成分重量比为涂液 A5/涂液C1=100/25。结果如表2所示。耐湿粘合性、UV照射后的粘 合性差。
(比较例11)
除了使用下述层合膜形成涂液代替实施例1中使用的层合膜形成 涂液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得到层合PET薄膜。
“层合膜形成涂液”
·涂液D2使用与比较例3相同的涂液。
·涂液C1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涂液。
相对于100重量份上述涂液D2混合10重量份涂液C1,制成层 合膜形成涂液。应说明的是,此时各涂液的固体成分重量比为涂液 D2/涂液C1=100/10。结果如表2所示。耐湿粘合性、UV照射后的粘 合性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6-346019号公报(第1页,专利权利要求)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0-229394号公报(第1页,专利权利要求)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1-138465号公报(第1页,专利权利要求)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9-11423号公报(第1页,专利权利要求)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2-53687号公报(第1页,专利权利要求)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03-49135号公报(第1页,专利权利要求)
专利文献7:日本特开2001-79994号公报(第1页,专利权利要求)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IPRDB是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专利查询、专利分析

电话:13651749426

侵权分析

IPRDB的侵权分析产品是IPRDB结合多位一线专利维权律师和专利侵权分析师的智慧,开发出来的一款特色产品,也是市面上唯一一款帮助企业研发人员、科研工作者、专利律师、专利分析师快速定位侵权分析的产品,极大的减少了用户重复工作量,提升工作效率,降低无效或侵权分析的准入门槛。

立即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