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体验
专利管家(专利管理)
工作空间(专利管理)
风险监控(情报监控)
数据分析(专利分析)
侵权分析(诉讼无效)
联系我们
交流群
官方交流:
QQ群: 891211   
微信请扫码    >>>
现在联系顾问~

变速器

阅读:1132发布:2020-09-09

IPRDB可以提供变速器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提高润滑性、且能够降低搅拌阻力的变速器。变速器(1)具备润滑油保持部(93),该润滑油保持部(93)形成为包围第一齿轮(80)的周缘部中的、从润滑油积存区域(91)起直到润滑油积存区域(91)的外部为止的第一齿轮(80)的周缘部,在润滑油积存区域(91)的外部,润滑油保持部(93)将通过第一齿轮(80)的旋转被溅起的润滑油保持在该润滑油保持部(93)与第一齿轮(80)之间,并且,润滑油保持部(93)设定成:使得第一齿轮(80)能够将被保持在润滑油积存区域(91)的外部的润滑油朝接收器(92)飞散。,下面是变速器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该变速器具备:

壳体;

多个齿轮,这些齿轮在所述壳体内被支承为能够旋转;

润滑油,该润滑油被收纳于所述壳体内;

润滑油积存区域,该润滑油积存区域形成于所述壳体内,用于积存所述润滑油,并且,能够通过多个所述齿轮中的第一齿轮的旋转将所积存的所述润滑油朝所述第一齿轮的上方溅起;

接收器,该接收器使通过所述第一齿轮的旋转被向上方溅起的所述润滑油朝所述齿轮的滑动部流动;

润滑油保持部,该润滑油保持部形成为包围所述第一齿轮的周缘部中的、从所述润滑油积存区域起直到所述润滑油积存区域的外部为止的所述第一齿轮的周缘部,在所述润滑油积存区域的外部,所述润滑油保持部将通过所述第一齿轮的旋转被溅起的所述润滑油保持在该润滑油保持部与所述第一齿轮之间,并且,所述润滑油保持部设定成:使得所述第一齿轮能够将被保持在所述润滑油积存区域的外部的所述润滑油朝所述接收器飞散,所述润滑油保持部形成为包围所述第一齿轮的周缘部的周面以及两侧面的コ字状,所述变速器形成为:所述润滑油保持部中的位于比所述第一齿轮的轴心靠下方的位置的コ字状的开口部扩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润滑油保持部、且在比所述第一齿轮的侧面中的所述第一齿轮的轴心靠上方的位置一体地结合或者形成有落下防止部,该落下防止部能够将由所述润滑油保持部保持且通过所述第一齿轮的旋转被溅起的所述润滑油保持在所述第一齿轮的侧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润滑油保持部由分别固定于构成所述壳体的第一壳体部和第二壳体部的两个侧片构成,当所述第二壳体部连结于所述第一壳体部时,所述两个侧片包围所述第一齿轮的周缘部的周面以及两侧面。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轮是多个所述齿轮中的当车辆行驶时始终旋转的齿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速器是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该变速器还具备:

第一输入轴以及第二输入轴,该第一输入轴以及第二输入轴同心配置,且对多个所述齿轮中的驱动侧的齿轮进行支承而使其能够旋转;

第一输出轴以及第二输出轴,该第一输出轴以及第二输出轴与所述第一输入轴平行配置,且对多个所述齿轮中的从动侧的齿轮进行支承而使其能够旋转;以及双离合器,该双离合器具有将原动机的旋转驱动力传递至所述第一输入轴的第一离合器、和将所述旋转驱动力传递至所述第二输入轴的第二离合器,所述第一齿轮是差速器的始终与所述第一输出轴以及所述第二输出轴旋转连结的齿圈。

说明书全文

变速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利用变速齿轮将润滑油溅起从而进行润滑的变速器。

背景技术

[0002] 对于使内燃机等的驱动力变速的车辆用变速器,存在利用变速齿轮将润滑油溅起从而进行润滑的变速器。例如,在日本特开2001-254811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具有油接收器(oil receiver)的变速器的润滑机构。该润滑机构利用油接收器来接收由变速齿轮溅起的润滑油,并向其他变速齿轮的齿面、各个轴的内部供给润滑油。
[0003]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254811号公报
[0004] 在此类变速器的润滑机构中,由于变速齿轮将积存在壳体内的润滑油溅起,因此,在变速齿轮产生有搅拌阻力。担心该搅拌阻力的增大会导致变速器的动力损失,并大幅影响车辆的驱动、油耗。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降低搅拌阻力的变速器。
[0006]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变速器具备:壳体;多个齿轮,这些齿轮在上述壳体内被支承为能够旋转;润滑油,该润滑油被收纳于上述壳体内;润滑油积存区域,该润滑油积存区域形成于上述壳体内,用于积存上述润滑油,并且,能够通过多个上述齿轮中的第一齿轮的旋转将所积存的上述润滑油朝上述第一齿轮的上方溅起;接收器,该接收器使通过上述第一齿轮的旋转被向上方溅起的上述润滑油朝上述齿轮的滑动部流动;润滑油保持部,该润滑油保持部形成为包围上述第一齿轮的周缘部中的、从上述润滑油积存区域起直到上述润滑油积存区域的外部为止的上述第一齿轮的周缘部,在上述润滑油积存区域的外部,上述润滑油保持部将通过上述第一齿轮的旋转被溅起的上述润滑油保持在该润滑油保持部与上述第一齿轮之间,并且,上述润滑油保持部设定成:使得上述第一齿轮能够将被保持在上述润滑油积存区域的外部的上述润滑油朝上述接收器飞散。
[0007] 根据本发明的变速器,润滑油保持部形成为包围在壳体内被支承为能够旋转的第一齿轮的周缘部,润滑油保持部的下侧的端部的至少一部分浸渍在积存于润滑油积存区域的润滑油中。由此,润滑油保持部能够将更多的润滑油溅起到第一齿轮的上部中的使润滑油朝接收器飞散的位置。此外,通过利用润滑油保持部分隔积存于润滑油积存区域的润滑油,能够使得在第一齿轮的周缘附近积存有适量的润滑油。
[0008] 进而,在第一齿轮与润滑油保持部之间,设置有用于保持通过第一齿轮的旋转被从润滑油积存区域溅起的润滑油的间隔。此外,润滑油保持部设定成:使得第一齿轮能够将被保持在润滑油积存区域的外部的润滑油朝接收器飞散。例如,润滑油保持部的一端形成为:不遮挡从第一齿轮朝接收器飞散的润滑油,并且一直包围至第一齿轮的使润滑油飞散的周缘部附近。
[0009] 通过采用此类结构,第一齿轮能够高效地将润滑油积存区域的润滑油溅起。由此,由于第一齿轮能够使更多的润滑油朝接收器飞散,因此能够提高变速器的润滑性。并且,在润滑油积存区域中,由第一齿轮搅拌的润滑油主要是存在于第一齿轮与润滑油保持部之间的润滑油。即,与以往相比较,能够减少由第一齿轮搅拌的润滑油的油量。由此,能够降低基于第一齿轮的搅拌阻力。由此,能够降低变速器的动力损失。此外,由于在变速器的内部能够使润滑油高效地循环,因此,能够减少收纳于壳体内的润滑油的油量。
[0010] 并且,在本发明中也可以采用以下结构:在上述润滑油保持部、且在比上述第一齿轮的侧面中的上述第一齿轮的轴心靠上方的位置一体地结合或者形成有落下防止部,该落下防止部能够将由上述润滑油保持部保持且通过上述第一齿轮的旋转被溅起的上述润滑油保持在上述第一齿轮的侧面。
[0011] 由此,能够利用落下防止部将由第一齿轮溅起且被润滑油保持部保持的润滑油保持在第一齿轮的侧面。当润滑油被溅起到比第一齿轮的轴心靠上方的位置时,担心润滑油从润滑油保持部与第一齿轮的侧面之间落下。因此,通过进一步具备此类落下防止部,能够防止润滑油落下,能够在第一齿轮的周缘部保持足够油量的润滑油。由此,由于第一齿轮能够朝接收器供给更多的润滑油,因此,能够提高变速器的润滑性。
[0012] 进而,落下防止部构成为一体地结合或者形成于润滑油保持部。由此,润滑油保持部相对于第一齿轮的相对定位变得容易。并且,由于是一体地结合或者形成,因此,能够防止润滑油从润滑油保持部与落下防止部之间的间隙泄露。因而,能够更加可靠地在第一齿轮的周缘部保持润滑油。
[0013] 并且,在本发明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上述润滑油保持部形成为包围上述第一齿轮的周缘部的周面以及两侧面的コ字状。由此,润滑油保持部形成为呈コ字状的结构。即,润滑油保持部仿照用于溅起润滑油的第一齿轮的轴向截面形成。由此设定成:第一齿轮与润滑油保持部之间的间隔为规定距离,在第一齿轮的周缘部,能够以不会偏向的方式将润滑油溅起。由此,能够更加高效地溅起润滑油。
[0014] 并且,在本发明中形成为如下结构:上述润滑油保持部中的位于比上述第一齿轮的轴心靠下方的位置的コ字状的开口部扩开。由此,润滑油保持部形成为コ字状的开口部扩开的结构。润滑油在变速器的内部通过第一齿轮、其它齿轮等而飞散而循环。因此形成为:润滑油保持部中的位于比第一齿轮的轴心靠下方的位置的コ字状的开口部扩开。由此,能够将在润滑油积存区域的附近飞散、或者从第一齿轮的上方落下的润滑油采集到润滑油保持部的内侧。
[0015] 并且,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形成为如下结构:上述润滑油保持部由分别固定于构成上述壳体的第一壳体部和第二壳体部的两个侧片构成,当上述第二壳体部连结于上述第一壳体部时,上述两个侧片包围上述第一齿轮的周缘部的周面以及两侧面。
[0016] 由此,能够简单地设定与用于溅起润滑油的第一齿轮的形状相适应的润滑油保持部。在此,变速器的壳体由在收纳第一齿轮的部位处连结的第一壳体部和第二壳体部构成。因此,利用分别固定于第一壳体部和第二壳体部的两个侧片构成润滑油保持部。当第二壳体部连结于第一壳体部时,上述两个侧片包围第一齿轮的周缘部以及两侧面,从而构成润滑油保持部。例如,对于变速器,在实际使用中,由于齿数比的变更等,在同一壳体中,有时会更换多种齿轮而进行收纳。在此类情况中,通过采用上述结构,能够适应包括第一齿轮在内的所更换的多种齿轮。并且,能够与收纳于壳体的润滑油的油量、种类相适应地设定润滑油保持部的形状。
[0017] 并且,在本发明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上述第一齿轮是多个上述齿轮中的当车辆行驶时始终旋转的齿轮。由此,在变速器的内部,在需要进行润滑的车辆行驶时,能够始终溅起润滑油。由此,由于能够稳定地朝接收器供给润滑油,因此在变速器的内部能够高效地使润滑油循环。
[0018] 并且,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形成为如下结构:上述变速器是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该变速器还具备:第一输入轴以及第二输入轴,该第一输入轴以及第二输入轴同心配置,且对多个上述齿轮中的驱动侧的齿轮进行支承而使其能够旋转;第一输出轴以及第二输出轴,该第一输出轴以及第二输出轴与上述第一输入轴平行配置,且对多个上述齿轮中的从动侧的齿轮进行支承而使其能够旋转;以及双离合器,该双离合器具有将原动机的旋转驱动力传递至上述第一输入轴的第一离合器、和将上述旋转驱动力传递至上述第二输入轴的第二离合器,上述第一齿轮是差速器的始终与上述第一输出轴以及上述第二输出轴旋转连结的齿圈。
[0019] 由此,形成为变速器是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的结构。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是通过利用两个离合器对第一输入输出轴以及第二输入输出轴与内燃机的连结分别进行切换的机构,由此,能够进行高速的挡位变更。进而,对于该变速器,在一方的输入输出轴通过离合器与内燃机连结的情况下,另一方的输入输出轴并不被驱动着旋转。在此类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中,通过应用差速器的始终与第一输出轴以及第二输出轴旋转连结的齿圈来作为将润滑油溅起的第一齿轮,当车辆行驶时始终溅起润滑油,能够提高变速器的润滑性。
[0020] 并且,一般来说,在收纳于壳体的多个齿轮中,变速器中的差速器的齿圈的直径大,并且大多位于最下方。因此,通过采用差速器的齿圈作为第一齿轮,能够更加高效地将润滑油从形成于壳体的底部的润滑油积存区域溅起。并且,差速器的齿圈构成变速器中的末端齿轮。因此,施加于齿圈的搅拌阻力经具有与挡位对应的减速比的多个齿轮而传递至驱动源即内燃机。因此,能够降低因施加于第一齿轮的搅拌阻力而作用于内燃机的动力阻力。

附图说明

[0021] 图1是示出变速器1的从轴向观察时的部分齿轮的结构图。
[0022] 图2是从图1中的A方向观察时的剖视示意图,是将壳体10的变速箱体11以及离合器壳12剖开并示意性地示出收纳于壳体10的滑动部和润滑油的图。
[0023] 图3是示出变速器1的整体构造的概略图。
[0024] 图4是在图1的B-B位置剖开后的剖面的放大图。
[0025] 图5是在图1的C-C位置剖开后的剖面的放大图。
[0026] 图6是在图1的D-D位置剖开后的剖面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以下,参照图1~图6对将本发明的变速器具体化了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28] 变速器1的结构
[0029]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变速器1是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在壳体10内具备:第一输入轴21;第二输入轴22;第一输出轴31;第二输出轴32;双离合器40;各个变速挡的驱动齿轮51~57(相当于本发明的“驱动侧齿轮”);终极减速驱动齿轮58、68;各个变速挡的从动齿轮61~67;倒挡齿轮70;齿圈80(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齿轮”);以及润滑机构90。终极减速驱动齿轮58、68、从动齿轮61~67以及倒挡齿轮70相当于本发明的“从动侧齿轮”。
[0030] 如图2所示,壳体10具有变速箱体11(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壳体部”)和离合器壳12(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壳体部”)。变速箱体11利用多个轴承对各个轴进行支承,并且收纳有用于对包括上述多个齿轮以及套筒等在内的滑动部进行润滑的润滑油。离合器壳12具有与变速箱体11的端面对置的端面,且通过螺栓连结进行固定。该离合器壳12利用多个轴承对各个轴进行支承,并且在内部收纳有双离合器40。
[0031] 第一输入轴21形成为空心轴状,且由轴承支承而能够相对于变速箱体11旋转。并且,在第一输入轴21的外周面形成有对轴承进行支撑的部位和多个外齿花键。进而,在第一输入轴21直接形成有一挡驱动齿轮51以及大径的三挡驱动齿轮53。五挡驱动齿轮55以及七挡驱动齿轮57通过花键嵌合被压入于形成在第一输入轴21的外周面的外齿花键。并且,第一输入轴21形成有与双离合器40的第一离合器41连结的连结部。
[0032] 第二输入轴22形成为空心轴状,经由多个轴承支承于第一输入轴21的一部分的外周而能够旋转,并且由轴承支承而能够相对于离合器壳12旋转。即,第二输入轴22配置成:与第一输入轴21同心、且能够相对于第一输入轴21相对旋转。并且,在第二输入轴22的外周面,与第一输入轴21同样形成有对轴承进行支撑的部位和多个外齿齿轮。在第二输入轴22形成有二挡驱动齿轮52、大径的四挡驱动齿轮54以及六挡驱动齿轮56。并且,第二输入轴22形成有与双离合器40的第二离合器42连结的连结部。
[0033] 第一输出轴31由轴承支承而能够相对于变速箱体11以及离合器壳12旋转,且在变速箱体11内与第一输入轴21平行配置。并且,在第一输出轴31的外周面形成有终极减速驱动齿轮58,并且形成有对轴承进行支撑的部位和多个外齿花键。换挡离合器101、102的各轴套201通过花键嵌合被压入于第一输出轴31的外齿花键。终极减速驱动齿轮58与差速器(差动机构)的齿圈80啮合。此外,第一输出轴31形成有对一挡从动齿轮61、三挡从动齿轮63、四挡从动齿轮64、倒挡齿轮70进行支撑而使其能够空转的支撑部。
[0034] 第二输出轴32由轴承支承而能够相对于变速箱体11以及离合器壳12旋转,且在变速箱体11内与第一输入轴21平行配置。并且,在第二输出轴32的外周面,与第一输出轴31同样形成有终极减速驱动齿轮68,并且形成有对轴承进行支撑的部位和多个外齿花键。换挡离合器103、104的各轴套201通过花键嵌合被压入于第二输出轴32的外齿花键。终极减速驱动齿轮68与差速器的齿圈80啮合。此外,第二输出轴32形成有对二挡从动齿轮62、五挡从动齿轮65、六挡从动齿轮66、七挡从动齿轮67进行支撑而使其能够空转的支撑部。
[0035] 在此,如图3所示,双离合器40具有:将内燃机E/G(相当于本发明的“原动机”)的旋转驱动力传递至第一输入轴21的第一离合器41;以及将内燃机E/G的驱动力传递至第二输入轴22的第二离合器42。该双离合器40在图2的右侧被收纳于离合器壳12,且相对于第一输入轴21以及第二输入轴22同心设置。第一离合器41与第一输入轴21的连结轴部连结,第二离合器42与第二输入轴22的连结轴部连结。进而,基于车辆的控制指令,利用第一、第二离合器41、42对第一、第二输入轴21、22与内燃机E/G的连结进行切换,由此,能够进行高速的挡位变更。
[0036] 倒挡齿轮70以能够空转的方式设置在形成于第一输出轴31的倒挡齿轮的支撑部。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倒挡齿轮70始终与一体地形成于二挡从动齿轮62的小径齿轮62a啮合。
[0037] 各个换挡离合器101、102、103、104分别具备轴套201和套筒202。轴套201呈中空圆盘状,且在该轴套201形成有内齿花键以及外齿花键,并且通过花键嵌合被压入于第一输出轴31或者第二输出轴32的外齿花键。套筒202以相对于轴套201能够沿轴向滑动的方式与轴套201的外齿花键啮合,当该套筒202滑动时,该套筒202能够与变速挡的从动齿轮61~67或者倒挡齿轮70的同步齿轮部啮合。即,套筒202具有如下功能:通过沿轴向滑动而切换该套筒202与设置于变速挡的从动齿轮61~67或者倒挡齿轮70的未图示的同步齿轮之间的啮合状态和非啮合状态,由此,该套筒202选择性地连结从动齿轮61~67或者倒挡齿轮70与第一输出轴31、第二输出轴32。
[0038] 如图1所示,齿圈80与终极减速驱动齿轮58以及终极减速驱动齿轮68啮合,从而始终与第一输出轴31以及第二输出轴32旋转连结。并且,齿圈80的直径比终极减速驱动齿轮58、68的直径大,并且齿数比终极减速驱动齿轮58、68的齿数多。该齿圈80经轴支承于壳体10的作为轴体的旋转轴80a以及差动机构(未图示)与驱动轮连结。即,差速器的齿圈80构成变速器的末端齿轮,是在车辆行驶时始终旋转的齿轮。并且,齿圈80位于比其他齿轮靠下方的位置。进而,齿圈80的至少一部分浸渍在积存于变速箱体11的底部的润滑油中,能够将润滑油溅起。
[0039] 润滑机构90具有:润滑油积存区域91;接收器92;以及分离器93(相当于本发明的“润滑油保持部”)。如图1、图2所示,润滑油积存区域91是在变速箱体11的底部积存润滑油的区域。并且,润滑油积存区域91的一部分由分离器93的下部分隔。该润滑油积存区域91形成为:能够通过齿圈80的旋转将所积存的润滑油朝齿圈80的上方溅起。并且,由齿圈80溅起的润滑油在齿圈80的上部飞散,并由接收器92捕集。
[0040] 接收器92通过螺栓连结被固定于壳体10的上部,是与变速箱体11分体的部件。如图2所示,对于该接收器92,在该接收器92的位于与齿圈80的轴正交的方向上的一端形成有用于接收润滑油的捕集部92a。此外,接收器92形成有沿着变速器1的轴向延伸的呈檐沟形状的流路92b,以使所捕集的润滑油朝变速器1的滑动部流动。为了使适量的润滑油流下或者滴下至各个齿轮的齿面、各个换挡离合器101~104等的滑动部,该流路92b在滑动部的上方设置有多个流下口(未图示)。
[0041] 并且,对于接收器92,在该接收器92的另一端形成有供给口92c。在此,在第一输出轴31、第二输出轴32等各个轴形成有使润滑油在内部流动的贯通孔。进而,变速箱体11在一体地形成于变速箱体11的端部的罩上形成有使润滑油流入各个轴的贯通孔的油路即流入槽11a。进而,接收器92的供给口92c插入于与流入槽11a连通的横孔。接收器92使润滑油从供给口92c流动至流入槽11a的横孔,由此,经流入槽11a将润滑油供给至第一输出轴31以及第二输出轴32的贯通孔。
[0042] 如图1所示,在从变速器1的轴向观察的情况下,分离器93呈弓状,且形成为包围齿圈80的周缘部中的、从润滑油积存区域91起直到润滑油积存区域91的外部为止的齿圈80的周缘部。该分离器93仿照齿圈80的周缘部的轴向截面形状而形成为コ字状。具体地说,分离器93形成为包围齿圈80的周缘部中的齿圈80的周面以及两侧面的形状。
[0043] 即,构成为齿圈80的周缘部与分离器93之间的间隔能够维持规定距离。分离器93的上侧的端部形成为:不遮挡从齿圈80朝接收器92飞散的润滑油,且包围至齿圈80的使润滑油飞散的周缘部附近。
[0044] 此外,分离器93在从上侧的端部起直到位于比齿圈80的轴心靠下方的位置的部位(本实施方式中为位于比图1的点划线L靠上方的位置的部位),一体地形成有落下防止部93a。如图4所示,该落下防止部93a形成为:将分离器93的コ字状的开口部朝内侧弯折而使其靠近齿圈80的侧面。由此,由齿圈80溅起、且被保持在齿圈80与分离器93之间的润滑油由落下防止部93a保持在齿圈80的侧面。
[0045] 并且,当润滑油被溅起到比齿圈80的轴心靠上方的位置时,存在该润滑油从分离器93与齿圈80的侧面之间的间隙落下或漏出的可能性。因此,通过在至少比齿圈80的侧面中的齿圈80的轴心靠上方的位置还具备此类落下防止部93a,能够防止润滑油的落下以及漏出,能够在齿圈80的周缘部保持充足油量的润滑油。
[0046] 并且,也可以采用落下防止部93a与分离器93分体的结构。但是,通过一体地形成落下防止部93a,分离器93相对于齿圈80的相对定位变得容易。并且,通过一体地结合或者形成落下防止部93a,能够防止润滑油从分离器93与落下防止部93a之间的间隙泄露。
[0047] 此外,分离器93在位于从下侧的端部起直到落下防止部93a为止的位置的部位(本实施方式中为位于比图1的点划线L靠下方的位置的部位)具有以コ字状的开口部扩开的方式形成的弯曲部93b。如图5所示,弯曲部93b形成为:将分离器93的开口宽度扩宽,将在变速箱体11的内部飞散或者滴下的润滑油采集到分离器93的内侧。润滑油在变速器1的内部通过齿圈80、其它齿轮等而飞散并循环。
[0048] 因此,通过在分离器93形成弯曲部93b,能够在润滑油积存区域91附近将飞散、或者从齿圈80的上方落下的润滑油捕集到分离器93的内侧,能够确保分离器93内的润滑油适用。由此,由于能够利用齿圈80溅起稳定油量的润滑油,因此能够提高变速器1内部的润滑性。
[0049]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分离器93通过使能够在左右方向分离的截面L字状的二个侧片93L、93R的底部重合构成截面コ字状。如图2所示,分离器93的左侧片93L以及右侧片93R在侧部分别设置有四个凹部93c。并且,如图6所示,左侧片93L在四个凹部93c分别嵌入形成于变速箱体11的四个位置的安装孔11b的状态下通过螺栓13进行连结。同样,分离器93的右侧片93R在四个凹部93c分别嵌入形成于离合器壳12的四个位置的安装孔12b的状态下通过螺栓13进行连结。
[0050] 进而,当使离合器壳12与变速箱体11抵接并通过螺栓连结进行固定时,分离器93以两个侧片93L、93R从左右夹持齿圈80的两侧面、且与外周面对置的方式组装。由此,能够将分离器93以包围齿圈80的周缘部的周面以及两侧面的方式容易地固定于壳体10。
进而,由于分离器93的两个侧片93L、93R在其凹部93c嵌入安装孔11b、12b的状态下通过螺栓13进行连结,因此,分离器93的内表面平坦,能够使由齿圈80溅起的润滑油顺畅地流动。
[0051] 并且,分离器93的下侧的端部设置于润滑油积存区域91。即,如上所述,分离器93的下部分隔积存在变速箱体11内的润滑油和积存在齿圈80的周缘附近的润滑油。由此来设定利用旋转的齿圈80搅拌的润滑油的油量。
[0052] 变速器1的作用以及效果
[0053] 根据按照以上说明的方式构成的变速器1,能够发挥以下效果。
[0054] 润滑机构90的分离器93配置成:与齿圈80隔开规定间隔地包围齿圈80的周缘部。一直以来,在不具有分离器93的润滑机构中,存在被溅起的润滑油在朝接收器92飞散之前就与齿圈80分离而朝其他方向飞散或者落下的情况。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的润滑机构90能够将通过齿圈80的旋转被溅起的润滑油保持在齿圈80与分离器93之间。因此,能够防止润滑油在朝接收器92飞散之前朝其他方向飞散或者落下,能够高效地将润滑油溅起到齿圈80的上部。因而,与以往相比较,齿圈80能够使更多的润滑油飞散,由此,能够朝接收器92供给更多的润滑油,因此能够提高变速器1的润滑性。
[0055] 并且,分离器93形成为コ字状,以使得齿圈80的周缘部与分离器93之间的间隔维持在规定距离。由此,在齿圈80的周缘部,能够以不会偏向的方式将润滑油溅起。进而,形成为分离器93的一端设置于润滑油积存区域91的结构。即,分离器93的下侧的端部的至少一部分浸渍在积存于润滑油积存区域91的润滑油中。由此,从开始通过齿圈80的旋转将润滑油溅起开始,分离器93就能够保持润滑油。由此,分离器93能够将更多的润滑油溅起至齿圈80的上部中的使润滑油朝接收器92飞散的位置。
[0056] 此外,通过利用分离器93分隔积存于润滑油积存区域91的润滑油,能够在齿圈80的周缘附近积存适量的润滑油。由此,能够减少齿圈80所搅拌的润滑油的油量,能够降低搅拌阻力。由此,能够降低变速器1的动力损失。此外,由于能够在变速器1的内部使润滑油高效地循环,因此能够减少收纳于变速箱体11内的润滑油的油量。
[0057] 在本实施方式中,分离器93是与变速箱体11分体的部件,且通过螺栓连结而被固定于变速箱体11以及离合器壳12。通过这样将分离器93设置为分体部件,能够设定与溅起润滑油的齿圈80的形状相适应的分离器93的形状。例如,对于变速器1,在实际使用中,由于齿数比的变更等,在同一变速箱体11中,有时会更换包含齿圈80在内的多个齿轮。在此类情况中,通过采用与所更换的齿圈80的形状相适应的形状的分离器93,能够对所更换的多个齿轮应用润滑机构90。并且,能够与收纳于变速箱体11的润滑油的油量、种类相适应地设定分离器93的形状。
[0058] 并且,变速器1采用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该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利用两个离合器41、42分别对第一输入输出轴21、31以及第二输入输出轴22、32与内燃机E/G的连结进行切换。进而,采用差速器的齿圈80作为将润滑油积存区域91的润滑油溅起的部件。齿圈80是在车辆行驶时始终旋转的齿轮,在变速器1的内部,在需要进行润滑的车辆行驶时,始终能够溅起润滑油。由此,能够稳定地朝接收器92供给润滑油,因此,能够在变速器
1的内部使润滑油高效地循环。
[0059] 并且,一般来说,在收纳于变速箱体11的多个齿轮中,齿圈80的直径大,并且大多位于最下方。因此,通过采用利用齿圈80将润滑油溅起的结构,能够更加高效地将润滑油从在变速箱体11的底部积存有润滑油的润滑油积存区域91溅起。并且,差速器的齿圈80构成变速器1中的末端齿轮。因此,施加于齿圈80的搅拌阻力经具有与挡位对应的减速比的多个齿轮而传递至驱动源即内燃机E/G。因此,能够降低因齿圈80的搅拌阻力对内燃机E/G施加的影响。
[0060] 实施方式的变形方式
[0061] 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分离器93的一端设置于润滑油积存区域91的结构。与此相对,也可以采用将分离器93的两端部均设置于润滑油积存区域91的外部的结构。在该情况下,例如在分离器93的底部形成有润滑油的流入口,将积存在变速箱体11的底部的润滑油补给至分离器93的内侧。在此类结构中也能够发挥相同的效果。
[0062]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变速器1是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的结构。与此相对,变速器1也可以采用一般的变速器。在该情况下,通过对在一般的变速器的内部溅起润滑油的齿轮等部件应用本发明的润滑机构90,能够发挥同样的效果。
[0063] 标号说明:
[0064] 1:变速器;10:壳体;11:变速箱体(第一壳体部);11a:流入槽;12:离合器壳(第二壳体部):11b、12b:安装孔;13:螺栓;21:第一输入轴(第一输入轴);22:第二输入轴(第二输入轴);31:第一输出轴(第一输出轴);32:第二输出轴(第二输出轴);40:双离合器;41:第一离合器;42:第二离合器;51~57:变速挡的驱动齿轮;58:终极减速驱动齿轮;61~67:变速挡的从动齿轮;62a:小径齿轮;68:终极减速驱动齿轮;70:倒挡齿轮;80:齿圈(第一齿轮);80a:旋转轴;90:润滑机构;91:润滑油积存区域;92:接收器;92a:
捕集部;92b:流路;92c:供给口;93:分离器(润滑油保持部);93a:落下防止部;93b:弯曲部;93c:凹部;93L、93R:侧片;101~104:换挡离合器;201:轴套;202:套筒。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IPRDB是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专利查询、专利分析

电话:13651749426

侵权分析

IPRDB的侵权分析产品是IPRDB结合多位一线专利维权律师和专利侵权分析师的智慧,开发出来的一款特色产品,也是市面上唯一一款帮助企业研发人员、科研工作者、专利律师、专利分析师快速定位侵权分析的产品,极大的减少了用户重复工作量,提升工作效率,降低无效或侵权分析的准入门槛。

立即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