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较低的传动力矩的调节配件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280017232.7

文献号 : CN103459195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T.巴考

申请人 : 西德科汽车座椅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尤其用于机动车座椅的调节配件,其中,配属于座席部件的固定的配件部分和配属于椅背部件的可调节的配件部分通过传动机构而相互连接,所述调节配件的配件部分在其轮齿的作用面内在至少一个绕转动轴可旋转地驱动的部件的影响下被偏心地支承。其中规定,至少一个驱动件以从至少一个驱动点传递到楔形弧段上的力这样作用在两个楔形弧段的宽侧区域内的、分别靠近所述楔形弧段的接触面的至少一个作用点上,使得楔形弧段沿着在调节配件圆周方向上的力的方向被更强地驱动,其中,设置有独立于驱动件安置的弹簧件,所述弹簧件将楔形弧段的窄侧拉在一起,从而影响径向间隙。

权利要求 :

1.一种调节配件(10),其中,配属于座席部件的固定的配件部分(11)和配属于椅背部件的可调节的配件部分(12)通过传动机构而相互连接,该传动机构作为调节装置和固定装置发挥作用来确定所述两个配件部分(11、12)相对于彼此的位置,所述调节配件(10)的配件部分(11、12)在其轮齿(16、18)的作用面内在至少一个绕转动轴(Y)可旋转地驱动的部件(22)的影响下被偏心地支承,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驱动件(22)以从至少一个驱动点传递到楔形弧段(24)上的力这样作用在两个楔形弧段(24)的宽侧区域内的、分别靠近所述楔形弧段(24)的接触面(26)的至少一个作用点(31、31’)上,使得所述楔形弧段(24)沿着在所述调节配件(10)圆周方向上的力的方向(F31、F31’)被更强地驱动,其中,设置有独立于所述驱动件(22)安置的弹簧件(13),所述弹簧件(13)作为蓄力器将楔形弧段(24)的窄侧拉在一起,从而影响径向间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节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配件(10)用于机动车座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节配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楔形弧段(24)中,在宽侧区域内设计有靠近宽端侧(24BS)的驱动件侧的轮廓(28、28-1)。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调节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侧的轮廓(28、28-1)是内轮廓(28),所述内轮廓(28)与嵌合在所述内轮廓(28)内的被设计为掣子形式的驱动件(22)的外轮廓共同构成所设想的作用点(31、31’),所述作用点(31、31’)起到驱动件(22)的驱动点的作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调节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22)的驱动点或作用点(31、31’)以预设的与调节配件(10)的转动轴(Y)的间距(r1、r2)安置,其中,通过调整在楔形弧段(24)内形成内轮廓(28)的沟槽(32-1K、32-1L)的深度,和/或与之对应地通过驱动件(22)的形成外轮廓的凸起(22-1K、22-1L)的长度而得到所述间距(r1、r2),所述凸起(22-1K、22-1L)嵌合在对应的沟槽(32-1K、32-1L)中。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节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件(13)通过其靠近楔形弧段(24)窄端侧(24SS)的端部区域分别从左右两侧嵌合在左侧及右侧楔形弧段(24)内的弹簧件侧的轮廓(28、28-2)中,所述弹簧件侧的轮廓(28、28-2)被设计为内轮廓(28)。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调节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楔形弧段(24)内的弹簧件侧的轮廓(28、28-2)被设计为凹槽状的沟槽(32),使得所述弹簧件(13)的端部可固定在所述沟槽(32)内。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调节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部可钩挂在所述沟槽(32)内。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节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22)是掣子,所述掣子被设计为具有轮毂套(21)的盖板,所述轮毂套具有位于中心的、传递转矩的容纳支座,其中,所述盖板与和所述轮毂套(21)保持径向间距地布置的掣子臂一体式连接,其中,所述盖板从外侧与两个配件部分(11、12)的传动区域搭接。

说明书 :

具有较低的传动力矩的调节配件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调节配件,其中,配属于座席部件的固定的配件部分和配属于椅背部件的可调节的配件部分通过传动机构而相互连接,该传动机构作为调节装置和固定装置发挥作用来确定所述两个配件部分相对于彼此的位置,所述调节配件的配件部分在其轮齿的作用面内在至少一个绕转动轴可旋转地驱动的部件的影响下被偏心地支承。

背景技术

[0002] 由现有技术已知多种调节配件,其中,仅示例性地提到了DE 30 13 304 C2和DE10 2004 013 272 B3。
[0003] 将专利文献DE 44 36 101 B4用作本发明的出发点。该专利文献描述了一种椅背调节配件,其中,配属于座席部件的固定的配件部分和配属于椅背部件的可调节的配件部分通过传动机构而相互连接,该传动机构作为调节装置和固定装置发挥作用来确定所述两个配件部分彼此之间的相互位置。所述调节和固定装置具有用于将两个配件部分支承在其轮齿面内的偏心件,该偏心件由两个局部包含掣子的相对倾斜的楔形弧段、一个抓楔形弧段的窄侧之间的掣子臂和一个将楔形弧段的宽侧相互推开的蓄力器构成。在此,掣子配置有用于与传动杆抗扭连接的中心容纳孔。传动杆用于将为椅背角度调节所需的扭矩导入传动机构,并且用于利用相同类型的配件将扭矩传导至座椅的另一侧。掣子被设计为具有轮毂套的盖板,该轮毂套具有位于中心的传递转矩的容纳孔,其中,盖板与和轮毂套保持径向间距地布置的掣子臂一体式连接,其中,盖板从外侧与配件部分的传动区域搭接。为了进行阐明,以下借助图1对DE 44 36 101 B4的椅背调节配件进行详细描述。
[0004] 椅背调节配件10安置在车辆的两个座椅纵向侧的且将座席部件与靠背相连接,该椅背调节配件10具有与座席部件连接的固定的第一配件部分11和与靠背连接的、可相对于第一配件部分11可调节的第二配件部分12,两个配件部分通过包括偏心件14的转动轴Y相互连接,所述转动轴Y是被设计为传动机构的调节装置和固定装置的组成部件。甚至例如通过冲制工艺由第二配件部分12制成的带有外齿轮16的正齿轮15也属于该传动机构,该外齿16与例如同样冲制而成的第一配件部分11的齿轮圈17的内齿轮18相啮合。外齿轮16的齿顶圆直径比内齿轮18的齿根圆直径小至少一个齿高。因此,齿轮16和18具有相差至少一个齿的齿数,其中,内齿轮18的齿数大于外齿轮16的齿数。如此选择所述的布置方式,使得外齿轮16可以在内齿轮18上滚动。
[0005] 第一配件部分11在其内齿轮18的中心具有牵引套环19,设计为轴套的掣子20被支承在所述牵引套环中。优选由塑料构制成的、大部分情况下一体构成的掣子20包括轮毂套21,该轮毂套21通过其外套可转动地支承在第一配件部分11的牵引套环19内,其中,与牵引套环19局部搭接的且与轮毂套21径向间隔安置的掣子臂22与轮毂套21相连接,掣子臂22在其一侧也像轮毂套一样在椅背调节配件10的外侧过渡到与传动区域重叠的盖板(未示出)上。在掣子臂22的平面内,两个楔形弧段24通过其内表面支承在牵引套环19上,所述楔形弧段24通过其外套与固定在第二配件部分12的正齿轮15内的轴承环25接触。楔形弧段24的窄侧在椅背调节配件的位置固定时与掣子臂22处于较小的间距,同时楔形弧段24的较宽端侧通过环形弹簧26的弹簧臂27施加作用力产生相互分离。该楔形弧段24与第一配件部分11的牵引套环19共同组成偏心段,正齿轮15利用其齿轮16沿偏心最高点的延长线向偏心段第一配件部分11的在内齿圈的齿部18挤压。
[0006] 在目前借助图1详细阐述的DE 44 36 101 B4中,楔形弧段24在其窄侧通过通常作为驱动部件(简称:驱动件)的掣子臂22被驱动。楔形弧段24的宽侧端面通过环形弹簧26形式的蓄力器通过两个弹簧脚27被抓住,并且通过楔形弧段24的宽侧将楔形弧段24相互外推。
[0007] 在上述DE 30 13 304 C2中,楔形弧段31’、32’在其窄侧通过掣子盘27形式的“驱动件”被驱动。在此,楔形弧段31’、32’的端侧也通过在此呈螺旋压力弹簧33形式的蓄力器在其端面被抓住,并且通过楔形弧段31’、32’的宽侧的端面使楔形弧形段31’、32’被相互外推。
[0008] 在上述DE 10 2004 013 272 B3中,楔形弧段13类似于前述专利文献也在其窄侧通过掣子销21形式的“驱动件”被驱动,掣子销21安置在掣子套筒17的掣子盘18上。楔形弧段13的宽侧的端侧通过在此呈欧米茄弹簧15.1形式的蓄力器被抓住,并且同样通过楔形弧段13的宽侧的端面使楔形弧形段13被相互外推。
[0009] 根据现有技术以相似技术原理构造的调节配件的共同点在于,驱动部件(驱动件)的驱动面分别作用在楔形弧段的窄侧,而影响楔形弧段的径向间隙的蓄力器作用在楔形弧段的各个宽侧上。
[0010] 为了尽可能小地产生调节配件的传动扭矩,在大量结构设计中使用了轴承式的相互偏心运动的配件部分、低摩擦的滑动轴承。例如在此要明确的是,专业人员在此一直思考如何尽可能减小调节配件的传动力矩。

发明内容

[0011]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减小调节配件的传动力矩。
[0012] 解决本发明所述的技术问题通过一些在专利文献DE 44 36 101B4中已知的技术特征:一种调节配件、尤其用于机动车座椅的椅背调节配件,其中,配属于座席部件的固定的第一配件部分和配属于椅背部件的可调节的第二配件部分通过传动机构而相互连接,该传动机构作为调节装置和固定装置发挥作用来确定所述两个配件部分彼此间的相互位置,所述调节配件的配件部分在其轮齿的作用面内在至少一个绕转动轴可旋转地驱动的部件的影响下被偏心地支承。
[0013] 根据本发明规定,至少一个驱动件以从至少一个驱动点传递到楔形弧形段上的力这样作用在两个楔形弧段宽侧区域内的、靠近楔形弧形段的接触面的至少一个作用点上,使得所述楔形弧段沿着在调节配件的圆周方向上的力的方向以增强方式或被更强地驱动,其中,设置有独立于所述驱动件安置的弹簧件,所述弹簧件作为蓄力器将楔形弧段的窄侧拉在一起,从而影响径向间隙。
[0014] 在此与现有技术的第一个不同点是,驱动件不是作用在楔形弧段的窄侧,而是通过两个楔形弧段的宽侧传递作用力。这一点是有利的,因为掣子形式的驱动件直接作用在驱动的楔形弧段上,并且未直接被驱动的楔形弧形段被拉向后面。
[0015] 此外,与现有技术的第二个不同点是,设计为弹簧件的蓄力器没有抓在楔形弧形段的宽侧,而是抓住窄侧并且拉向一起,从而影响径向间隙。这一点是有利的,因为可以实现如此简单而节省空间的结构形式。
[0016] 所述设计方案相对于DE 44 36 101B4进行了倒置的布置。在DE 44 36 101B4中驱动件、掣子臂在窄侧啮合,而弹簧件作用在宽侧上。由此,在按照本发明的解决方案中涉及一种“倒置的掣子”或者与现有技术相比“倒置”安置的掣子。
[0017] 在按照本发明的调节配件中提供了,至少一个驱动件以从至少一个驱动点传递到楔形弧段上的力构成在两个楔形弧段宽侧区域中的、靠近楔形弧形段的接触面的至少一个作用点,并且在此如此作用,使得楔形弧段沿着调节配件的圆周方向被无摩擦地驱动。
[0018] 在此,在本发明的优选设计方案中,由至少一个驱动件的驱动点借助至少一个力进行加载的作用点靠近楔形弧段的接触面形成轮廓,该轮廓被设置或形成在楔形弧段的内表面内。测量表明,驱动点靠近接触面的布置有利于减小相对于与楔形弧段邻接的构件的摩擦。掣子形式的驱动件直接作用在驱动的楔形弧形段上,而未直接驱动的楔形弧段被拉向后面,由此实现摩擦的减小。
[0019]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有利的设计方案中,由至少一个驱动件的驱动点借助至少一个力加载在楔形弧段上而施加作用的作用点不仅设置在楔形弧段的附近,而且还设置在在楔形弧段的内表面的轮廓上形成的驱动点上,并且由此至少一个驱动件的作用点被尽可能地靠近楔形弧段的外表面安置。
[0020] 有利的是,通过驱动件传递到楔形弧段上的力的方向在楔形弧段上沿圆周方向进一步向外作用,由此相对于位于楔形弧形段的外表面上的沿力的方向的轴承环的摩擦力被减小。
[0021] 通过以下还要详细说明的实施方式的技术特征,与现有技术不同地以有利的方式使得传动力矩被减小,由此减少了使用者为调整调节配件所耗费的力,或者在适当情况下可以省略掉至少一个大多数情况由昂贵材料制成的昂贵的滑动轴承。
[0022] 此外,在本发明的优选设计方案中,针对其造型在掣子和楔形弧段中所使用的对应轮廓,有利于在掣子与楔形弧段之间以及在楔形弧段与调节配件内影响径向间隙的弹簧件之间进行较高驱动力的可靠传递。
[0023] 在本发明的优选设计方案中,调节配件在楔形弧段中在宽侧区域内设计有靠近较宽端侧的驱动件侧的轮廓。
[0024] 在该优选设计方案的改进方案中,所述驱动件侧的轮廓是内轮廓,所述内轮廓与嵌合在内轮廓内的被设计为掣子形式的驱动件的外轮廓共同构成所设想的作用点,所述作用点起到驱动件的驱动点的作用。
[0025] 在本发明的优选设计方案中,驱动件的驱动点或作用点以预设的与调节配件的调节轴的间距安置,其中,通过调整与楔形弧段内的形成内轮廓的沟槽的深度,和/或与之对应地通过驱动件的形成外轮廓的凸起的长度而形成所述间距,所述凸起与对应的沟槽相嵌合,由此形成内轮廓。
[0026] 在优选设计方案中,弹簧件通过其靠近楔形弧段较窄端侧的端部区域分别从左右两侧分别嵌合在左侧及右侧的楔形弧段的弹簧件侧的轮廓内,所述弹簧件侧的轮廓同样被设计为内轮廓。
[0027] 在优选设计方案中,楔形弧段内的弹簧件侧的轮廓被设计为凹槽状的沟槽,使得所述弹簧件的端部特别简单地可固定、尤其可挂在沟槽内。
[0028] 最后在本发明的优选设计方案中规定,调节配件的掣子被设计为具有轮毂套的防尘板或盖板,所述轮毂套具有中心的传递扭矩的容纳支座,其中,所述盖板与和轮毂套保持径向间距的掣子臂一体式连接,其中,所述盖板从外侧与两个配件部分的传动区域搭接。

附图说明

[0029] 以下结合附图根据两个实施方式从原理上详细阐述本发明。在附图中:
[0030] 图1示出根据现有技术的调节配件;
[0031] 图2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按照本发明的调节配件的偏心轴承区域的示意图,其中构成了楔形弧段式的轮廓,其中,作用在该轮廓上的驱动件形成作用点,这些作用点设置在楔形弧段的端侧的接触面附近以及基本上在楔形弧段的相应内表面附近;
[0032] 图3示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按照本发明的调节配件的偏心轴承区域的示意图,其中构成了楔形弧段式的轮廓,其中,作用在该轮廓上的驱动件形成作用点,这些作用点被设置得更靠近楔形弧形段的端侧的接触面,并且在楔形弧形段的各自外表面的方向上设置得更远。具体实施方式:
[0033] 图2和3分别以示意图方式示出本发明的主要的调节配件10的偏心轴承区域。以下在继续使用DE 44 36 101 B4的附图标记的情况下,描述一种调节配件10的原理设计方案,其中,配属于座席部件的固定的配件部分和配属于椅背部件的可调节的配件部分通过传动机构而相互连接,该传动机构作为调节装置和固定装置发挥作用来确定所述两个配件部分相对于彼此的位置,所述调节配件的配件部分在其轮齿的作用面内在至少一个绕转动轴可旋转地驱动的部件的影响下被偏心地支承,因为本发明也是以在图1中所述的调节配件10的基本结构为基础的。在以下的描述中阐明了与DE 44 36 101B4的不同点。
[0034] 在图2和3的按照本发明的调节配件10的偏心轴承区域的示意图中,在楔形弧段24内设计有与现有技术不同的驱动件侧的轮廓28、28-1,与现有技术不同的是,所述轮廓
28、28-1位于楔形弧段24的宽侧区域、尤其靠近楔形弧段24的较宽的端侧24BS。
[0035] 被设计为内轮廓28的楔形弧段24内的驱动件侧的轮廓28-1与进行嵌合的驱动件22的外轮廓进行组合,该驱动件22以掣子的方式构成,所设想的作用点31、31’起到驱动件22的驱动点的作用,其中,驱动点以及作用点31、31’在调节配件10内部占据确定的可预设的位置。
[0036] 如所示与现有技术不同的是,相应至少一个驱动件22作用于两个楔形弧段24的宽侧区域,其中设置有独立于驱动件22安置的弹簧件13,与现有技术不同的是,该弹簧件13作为蓄力器不是将楔形弧段24的宽侧,而是将其窄侧拉在一起,从而影响径向间隙。
[0037] 第一实施方式:
[0038] 根据图2,驱动件22的驱动点、即作用点31位于靠近楔形弧段24的较宽端侧24BS并且由此靠近端侧的接触面26。弹簧件13通过其靠近较窄的端侧24SS的端部区域分别从左右两侧嵌合在左侧及右侧楔形弧段24内的弹簧件侧的轮廓28-2内,所述弹簧件侧的轮廓28-2被设计为内轮廓28。
[0039] 第二实施方式:
[0040] 根据图3,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驱动件22的驱动点、及由此的作用点31不仅靠近较宽的端侧24BS,而且还与现有技术不同地也靠近楔形弧段24的外表面24A。如第一实施方式一样,弹簧件13通过其靠近较窄的端侧24SS的端部区域分别从左右两侧嵌合在左侧及右侧楔形弧段24内的弹簧件侧的轮廓28-2内。
[0041] 两个实施方式:
[0042] 两个实施方式提供了有利的作用方式,即,驱动件22通过形成作用点31、31’的驱动点构成力的方向F31或F31’,该力的方向F31或F31’沿调节配件10的圆周方向作用,但是力的方向如此定向,使得力的方向在楔形弧段24与邻接的轴承环25之间引起较小的摩擦力。
[0043] 两个实施方式中的通过箭头示出的力的方向F31、F31’上相应的力F分别根据调节配件10的转动方向沿调节配件10的圆周方向中的一个或另一个方向作用在端侧接触面26的附近,其中,作用在第二配件部分12的轴承环25上的楔形弧段24和轴承环25之间的摩擦力与现有技术相比被减小,其中,驱动件22装置从端侧接近楔形弧段24并且靠近接触面26。
[0044] 对比图2和图3,如测量结果所示,作用点31、31’设置得离宽侧的端侧面24BS的接触面26越近,由于楔形弧形段24的接触区域的面相对第二配件部分12的环绕的轴承环25的接触区域的面的摩擦力减小,使得调节配件10的传动力矩减小。
[0045] 对比图2和图3,如测量结果所示,作用点31、31’在朝向楔形弧段24的外表面24A的方向设置得更进一步(离外表面24A越近),由于楔形弧形段24的接触区域的面相对环绕楔形弧段24的第二配件部分12的轴承环25的面的摩擦力减小,使得调节配件10的传动力矩进一步减小。
[0046] 在此,在第二实施方式(图3)的构成作用点31’的驱动点上的力F31’自Y轴开始以第二半径r2的距离沿圆周方向向外作用,该力F31’比第一实施方式(图2)的作用点31上距Y轴间距为第一半径r1的力F31更远地沿圆周方向向外作用。
[0047] 第二实施方式中的作用点31’(图3)比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作用点31距离楔形弧段24的外表面24A更近,作用点31从Y轴开始离Y轴仅有第一半径r1的距离。
[0048]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由于驱动点或作用点31’以更大的间距、即以更大的半径r2>r1设置得距离Y轴更远,使得相比于第一实施方式和现有技术总体上实现了在调节配件10内部作用效果更好的构件布置方式。在此,作用点31’相比于第一实施方式处在更远的位置,由此力F31’沿圆周方向在更远的位置作用,并且楔形弧段24在调整调节配件10时以相对轴承环25更低摩擦工作。
[0049] 作用点31’的力在图3中被标注以力的方向箭头F31’。根据图2相对于第一点划参考线B1构成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一角度α1,并在作用点31上以力的方向箭头F31将其标出,根据图3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第二点划参考线B2间构成第二角度α2,第一角度α1大于第二角度α2(α1>α2)。由此,作用点31’更近地向着楔形弧段24的接触面26上移动。在图3中,第二实施方式的力通过作用点31’上的力的方向箭头F31’表明。作用点31’距离较宽侧的端侧24BS的接触面26越近,并且作用点31’在朝向楔形弧段24的外表面24A的方向上被设置得更进一步,则通过结合这些效果,由于楔形弧段24的接触区域的面与环绕楔形弧段24的接触区域的面的第二配件部分12的轴承环25之间的摩擦力减小,使得调节配件10的传动力矩被减小。
[0050] 由此,摩擦力减小的作用方式通过两点实现。第一,待传递的力F的驱动点及由此作用点31、31’设置在楔形弧段24的宽侧的端侧24BS的附近、在楔形弧段24的端侧,并且第二,驱动点或作用点31、31’尽可能远地沿着朝向楔形弧段24的方向、也就是说靠近楔形弧形段24的外表面24A地设置。
[0051] 综上,作用点31、31’的位置连同驱动件22的驱动点的位置决定了,驱动件22的力F31、F31’从何位置开始并开展调节配件10的调节运动,以及在作用点31、31’相对于轴承环25从何位置开始并开展调节配件10的调节运动。
[0052] 关于第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详细实施:在图2所示的布置方式中,驱动件22具有中间弯曲的区域,该区域随第一配件部分11的牵引套环19的外部轮廓的内表面运动。驱动件22的外部轮廓具有两个短的凸起22-1K,该凸起22-1K相对于调节配件10的旋转动轴线的Y轴沿径向延伸。短的凸起22-1K以辅助线H1之间构成的预设角β1相离设置。短的凸起22-1K与所属的楔形弧段24的沟槽32-1K啮合在楔形弧段24内。在短的凸起22-1K中,对称对置的作用点31以距离Y轴的第一半径r1的径向间距构成在相对置的楔形弧形段24中,所述作用点位于点划参考线B1上。在图2中示出由作用点31开始的力的方向F31,该力的方向F31垂直于相对Y轴径向设置的辅助线H1延伸。力的方向F31相对于参考线B1以角度α1沿楔形弧段24的圆周方向延伸。当作用点31更靠近楔形弧段24的接触面上时,也就是说如图3中的结合作用点31’的第二实施方式,尽可能地设置在楔形弧段24的端侧时,由此使得该角度α1是可变的。
[0053] 关于第二实施方式的详细实施:在图3所示的布置方式中,驱动件22同样具有中间弯曲的区域,该区域随牵引套环19的外部轮廓的内表面运动。驱动件22的外部轮廓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两个长的凸起22-1L,该凸起22-1L相对于调节配件10的转动轴的Y轴沿径向延伸。此外相比于第一实施方式,长的凸起22-1L以辅助线H2之间构成的预设角β2(β1>β2)被相离设置。长的凸起22-1L与所属的比第一实施方式更长的沟槽32-1L啮合在楔形弧段24内。在长的凸起22-1L中,对称对置的作用点31’分别以距Y轴的第二半径r2的径向距离构成在相对置的楔形弧形段24中,所述作用点31’位于点划参考线B2上。在图3中示出由作用点31’开始的力的方向F31’,该力的方向F31’垂直于相对Y轴径向设置的辅助线H2延伸。力的方向F31’相对于参考线B2以小于角度α1的角度α2(α2>α1)沿楔形弧段24的圆周方向延伸。
[0054] 根据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所明示的,通过作用点31、31’的位置的改变,相比于现有技术,传递到相应楔形弧段24和邻接的构件轴承环25上的力的方向F31、F31’,通过楔形弧段24与轴承环25的相互接触的面的摩擦力减小而有利于传动力矩降低,方法是,至少一个驱动件22的驱动点或作用点31、31’靠近楔形弧段24的接触面26安置或设置,和/或方法是,至少一个驱动件22的驱动点或作用点31、31’靠近楔形弧段24的外表面24A安置或设置。
[0055] 通常,楔形弧段24内靠近楔形弧段的较窄端侧24SS的弹簧件侧的轮廓28-2同样设计为凹槽状的沟槽32,使得在该沟槽32内的弹簧件13的端部容易固定、尤其挂在楔形弧段24内。
[0056] 调节配件10设置有未示出的防尘板或盖板,其至少具有掣子20或掣子20和轮毂套21。
[0057] 当盖板设置有掣子20和轮毂套21,盖板在其中心具有套筒状的容纳支座,所述容纳支座被用作容纳传递扭矩的传递元件。
[0058] 在优选设计方案中,盖板与和轮毂套21保持径向间距的掣子20一体式地连接。在另一个优选设计方案中,盖板与可转动的第二配件部分12的传动区域搭接。
[0059] 掣子20的轮毂套21在其中心具有贯穿的容纳支座,其被设计为锥形孔,并且具有向着座椅内侧略微延展的锥形套。
[0060] 掣子20在其相对于盖板沿轴向突起的轮毂套区域上设置有环形凹槽。在该环形凹槽内卡锁着属于驱动元件的组件的锁止销,该驱动元件传递扭矩地与(同样未示出的)传动杆相连接。
[0061] 驱动元件例如是手动操纵轮,锁止销位于在该手动操纵轮的轮毂套上,锁止销可以由塑料一体注塑成型。轮毂套自身具有掣子孔,该掣子孔与传动杆对应成型,并且当通过锁止销固定手动操纵轮的轴向位置时用作转动同步件。
[0062] 如上所述,盖板可以在轮毂套21上一体成型。
[0063] 在有利的方式中,盖板被设计为两件式的,因为出于稳定的原因,轮毂套体由硬质材料构成,而同时为了更好的密封、隔绝噪音并避免更高的操作力矩,盖板的上部部件优选由软质材料构成。
[0064] 附图标记清单
[0065] 10 调节配件
[0066] 11 固定的配件部分
[0067] 12 可转动的配件部分
[0068] 13 弹簧件
[0069] 14 偏心件
[0070] 15 正齿轮
[0071] 16 外齿
[0072] 17 齿轮圈
[0073] 18 内齿
[0074] 19 牵引套环
[0075] 20 掣子
[0076] 21 轮毂套
[0077] 22 驱动的部件/驱动件
[0078] 22-1K 短的凸起
[0079] 22-1L 长的凸起
[0080] 24 楔形弧段
[0081] 24SS 楔形弧段的较窄端侧
[0082] 24BS 楔形弧段的较宽端侧
[0083] 24A 外表面
[0084] 24I 内表面
[0085] 25 轴承环
[0086] 26 接触面
[0087] 27 弹簧件的弹簧脚
[0088] 28 内轮廓
[0089] 28-1 楔形弧段内的驱动件侧的轮廓
[0090] 28-2 楔形弧段内的弹簧件侧的轮廓
[0091] 29 位于径向面的作用面
[0092] F29 从径向作用面开始的力的方向
[0093] 31 作用点
[0094] F31 从31开始的力的方向
[0095] 31’ 作用点
[0096] F31’ 从31’开始的力的方向
[0097] 32 凹槽/沟槽
[0098] 32-1K 短的沟槽
[0099] 32-1L 长的沟槽
[0100] α1,α2 角度
[0101] r1,r2 距离
[0102] e 偏心距
[0103] Y 调节配件的轴线
[0104] B1 参考线
[0105] B2 参考线
[0106] H1 辅助线
[0107] H2 辅助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