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塞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480005620.2

文献号 : CN104937316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半田和也

申请人 : 株式会社利富高

摘要 :

一种用于闭塞设置于机体部件的贯通孔的孔塞。孔塞包括凸缘部、从凸缘部垂设并伸入贯通孔的伸入部、装配于伸入部并介于凸缘部与机体部件之间的可熔融部件。在伸入部的外周面具有用于与机体部件卡合的卡合部、以及从凸缘部垂下而在与机体部件之间形成空隙的加强筋。

权利要求 :

1.一种孔塞,其用于闭塞设置于机体部件的贯通孔,上述孔塞的特征在于,上述孔塞包括:凸缘部;

从上述凸缘部垂设并伸入上述贯通孔的伸入部;以及装配于上述伸入部并介于上述凸缘部与上述机体部件之间的可熔融部件,在上述伸入部的外周面具有:用于与上述机体部件卡合的卡合部;以及从上述凸缘部垂下而在与上述机体部件之间形成空隙的加强筋,上述加强筋的上端部连接于上述凸缘部的下表面,并朝向下方延伸至上述伸入部的高度的中途,而且上述加强筋的突出方向的高度大致固定,并使下端部形成为逐渐变低,在上述伸入部的底面上,在与上述卡合部对应的外周缘部设置有通过使上述底面的上表面凹陷而形成的薄壁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孔塞,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底面的中央部设置有从上述底面朝向上述凸缘部的方向突出的按压凸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孔塞,其特征在于,将上述加强筋与上述卡合部在上述伸入部的外周面上交替地配置。

说明书 :

孔塞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用于闭塞设置于机体部件的贯通孔的孔塞,通过在伸入部的外周面具有从凸缘部垂下从而在与机体部件之间形成空隙的加强筋,能够使可熔融部件熔融并流入上述空隙内,提高孔塞的密封性。

背景技术

[0002] 以往,已知有在作为汽车的车身面板的板状部件与孔塞的凸缘部之间,介入可熔融部件来进行密封的孔塞(参照专利文献1的第2页第4栏(右侧)8~26行以及图4~6)。
[0003] 现有技术文献
[0004] 专利文献
[0005] 专利文献1:日本实公平07-14692

发明内容

[0006]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7] 但是,在上述的以往的孔塞中,由于可熔融部件与孔塞的伸入部贴紧,因此存在没有可熔融部件熔融而流动的间隙的问题。
[0008] 因此,本发明鉴于上述的现有技术所具有的问题而完成,其目的在于能够使可熔融部件熔融并流入空隙内,提高孔塞的密封性。
[0009]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0010] 本发明是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而完成的,本发明以如下的点为特征。
[0011] 第一,用于闭塞设置于机体部件的贯通孔的孔塞。
[0012] 第二,孔塞包括如下的结构。
[0013] (1)凸缘部
[0014] (2)伸入部
[0015] 伸入部从凸缘部垂设并伸入贯通孔。
[0016] (3)可熔融部件
[0017] 可熔融部件装配于伸入部,并介于凸缘部与机体部件之间。
[0018] 第三,在伸入部的外周面具有如下的结构。
[0019] (4)卡合部
[0020] 卡合部用于与机体部件卡合。
[0021] (5)加强筋
[0022] 加强筋从凸缘部垂下,而在与机体部件之间形成空隙。
[0023] 本发明优选以如下方式构成。
[0024] 在伸入部的底面上,在与卡合部对应的周面设置有薄壁部。根据该方式,通过在与卡合部对应的周面上设置薄壁部,能够容易地使卡合部变形,能够提高孔塞的安装作业性。
[0025] 本发明优选以如下方式构成。
[0026] 在底面的中央部设置有从底面朝向凸缘部的方向突出的按压凸部。根据该方式,通过在底面的中央部设置按压凸部,能够提高孔塞的安装作业性。
[0027] 本发明优选以如下方式构成。
[0028] 将加强筋与卡合部在伸入部的外周面上交替地配置。根据该方式,通过将加强筋与卡合部在伸入部的外周面上交替地配置,能够使加强筋与卡合部的任务分担明确化,从而确保卡合部的变形性。
[0029] 发明的效果
[0030] 本发明以如上方式构成,所以通过在伸入部的外周面具有从凸缘部垂下从而在与机体部件之间形成空隙的加强筋,能够使可熔融部件熔融并流入上述空隙内,提高孔塞的密封性。

附图说明

[0031] 图1是构成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孔塞的塞主体与可熔融部件的侧视图以及机体部件的侧视图。
[0032] 图2是构成孔塞的塞主体与可熔融部件的立体图以及机体部件的立体图。
[0033] 图3是孔塞以及机体部件的侧视图。
[0034] 图4是塞主体的立体图。
[0035] 图5是塞主体的侧视图。
[0036] 图6是塞主体的俯视图。
[0037] 图7是塞主体的仰视图。
[0038] 图8是沿图6的A-A线的剖视图。
[0039] 图9是沿图6的B-B线的剖视图。
[0040] 图10是图7的C部放大图。
[0041] 图11是图7のD部放大图。
[0042] 图12是可熔融部件的立体图。
[0043] 图13是可熔融部件的侧视图。
[0044] 图14是可熔融部件的俯视图。
[0045] 图15是沿图13的E-E线的剖视图。
[0046] 图16是图14的F部放大图。
[0047] 图17是从上方观察孔塞的立体图。
[0048] 图18是从下方观察孔塞的立体图。
[0049] 图19是孔塞的侧视图。
[0050] 图20是孔塞的俯视图。
[0051] 图21是孔塞的仰视图。
[0052] 图22是机体部件的侧视图。
[0053] 图23是孔塞的安装状态的剖视图。
[0054] 图24是机体部件的加强筋与可熔融部件的局部放大图。
[0055] 图25是孔塞的安装状态的俯视图。
[0056] 图26是沿图25的F-F线的剖视图。
[0057] 图27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本图是机体部件的加强筋与可熔融部件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8]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详述。
[0059] 首先,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60] (孔塞10的构造)
[0061] 图中,10表示孔塞,如图1~3以及图23所示,嵌入于设置在机体部件20的贯通孔21,用于闭塞该贯通孔21。
[0062] 如图1~3以及图22所示,贯通孔21形成为贯通机体部件20正反面的圆形。
[0063] 此外,虽然贯通孔21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形成为圆形,但并不限定于此,虽然未图示,但也可以形成例如椭圆形、长圆形。
[0064]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孔塞10粗略划分具备以下的配件。
[0065] 此外,对以下的(1)以及(2)在后面叙述。
[0066] (1)塞主体30
[0067] (2)可熔融部件40
[0068] 此外,孔塞10的配件并不限定于上述的(1)以及(2)。
[0069] (塞主体30)
[0070] 如图1~11以及图23所示,塞主体30装配于机体部件20的贯通孔21,用于与后述的可熔融部件40协同地闭塞该贯通孔21。
[0071] 塞主体30由具有适当的弹性和刚性的例如热可塑性弹性体(TPE)一体地成形。此外,塞主体30虽然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由TPE成形,但并不限定于此。
[0072] 如图4~11所示,塞主体30粗略划分具备以下各部。
[0073] 此外,对以下的(1)以及(2)在后面叙述。
[0074] (1)凸缘部50
[0075] (2)伸入部60
[0076] 此外,塞主体30的各部并不限定于上述的(1)以及(2)。
[0077] (可熔融部件40)
[0078] 如图1~3、图12~21以及图23所示,可熔融部件40装配于伸入部60,并介于凸缘部50与机体部件20之间。
[0079] 可熔融部件40由具有热软化性的热软化性树脂例如乙烯-醋酸乙烯共聚树脂(EVA)一体地成形。此外,可熔融部件40虽由EVA成形但并不限定于此。
[0080] 如图12~16所示,可熔融部件40以较薄的板状在俯视下形成为环状或圆圈状,并在中央设置有沿厚度方向贯通的圆形的中心孔41。
[0081] 如图18所示,中心孔41的内径设定为比塞主体30的后述的伸入部60的外径小一圈。另外,如图19以及图20所示,可熔融部件40的外径设定为比塞主体30的后述的凸缘部50的外径大一圈。
[0082] 另外,如图12、图13、图17以及图20所示,在可熔融部件40设置有从外周凸出的翼片42。翼片42在可熔融部件40的直径方向上形成一对,从凸缘部50的外周较大地凸出。
[0083] (凸缘部50)
[0084] 如图4~11以及图23所示,凸缘部50形成为大致吸盘状,并隔着可熔融部件40弹性地抵接于机体部件20的表面。
[0085] 如图4~9所示,凸缘部50从伸入部60的后述的圆筒形的外周壁61的上端部朝向机体部件20的表面向斜下方倾斜地延伸。
[0086] (伸入部60)
[0087] 如图4~11以及图23所示,伸入部60从凸缘部50垂设,并伸入机体部件20的贯通孔21。
[0088] 如图4~11所示,伸入部60具备以下的各部。
[0089] 此外,对以下的(1)~(6)在后面叙述。
[0090] (1)外周壁61
[0091] (2)底壁62
[0092] (3)按压凸部63
[0093] (4)卡合部64
[0094] (5)加强筋65
[0095] (6)薄壁部66
[0096] 此外,伸入部60的各部并不限定于上述的(1)~(6)。
[0097] (外周壁61)
[0098] 如图5以及图7~9所示,外周壁61形成为圆筒形,其上端部与凸缘部50连接。
[0099] 如图23所示,外周壁61的外径形成为与机体部件20的贯通孔21的内径大致相等。
[0100] 另外,如图5以及图8所示,外周壁61在下方形成收窄的锥状。
[0101] (底壁62)
[0102] 如图4以及图6~9所示,底壁62在俯视下形成为环状或圆圈状,其外周缘连续设置于圆筒形的外周壁61的下端部。
[0103] (按压凸部63)
[0104] 如图4以及图9所示,按压凸部63位于底面的中央部,从底面朝向凸缘部50的方向突出地设置,在将伸入部60按入机体部件20的贯通孔21时使用。
[0105] 按压凸部63形成为上面被封闭的圆筒形,其下端部连续设置于环状或圆圈状的底壁62的内周缘。
[0106] (卡合部64)
[0107] 如图5、图7、图9、图11以及图23所示,卡合部64位于伸入部60的外周面,用于与机体部件20卡合。
[0108] 如图9所示,卡合部64从外周壁61的外周面突出为爪状,另外,如图7所示,等间隔地设置有多个,例如5个。
[0109] 如图9以及图23所示,卡合部64的上端部从凸缘部50的下面向下方分离地对置,斜面朝向下方的截面形成为大致三角形状。另外,如图5所示,卡合部64从侧面观察,形成为朝向下方收窄的大致三角形状。
[0110] 此外,卡合部64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设置有5个,但至少背对地具有一对以上即可,也可以设置2~4个或6个以上。
[0111] (加强筋65)
[0112] 如图5所示,加强筋65位于伸入部60的外周面,并从凸缘部50垂下,如图26所示,在与机体部件20之间、即伸入部60的外周面与贯通孔21的内缘部之间形成空隙70。
[0113] 如图5以及图7所示,加强筋65在伸入部60的外周面上与卡合部64交替地配置,形成有与卡合部64相同数量的5个。
[0114] 如图8所示,加强筋65的上端部连接于凸缘部50的下表面,朝向下方延伸至伸入部60的高度的中途,如图5所示,从侧面观察则以线状延伸。另外,如图8所示,加强筋65的突出方向的高度大致固定,并使下端部形成为逐渐变低。
[0115] (薄壁部66)
[0116] 如图4、图6以及图9所示,薄壁部66位于伸入部60的底面,且设置于卡合部64的周面、即与卡合部64对应的周面,使卡合部64容易变形。
[0117] 如图9所示,薄壁部66位于与外周壁61的下端部连接的底壁62的外周缘部,通过使底壁62的上表面凹陷而形成为薄壁。如图4以及图6所示,薄壁部66在俯视下形成为朝向外周壁61变宽的扇形或三角形。薄壁部66就与卡合部64的关系而言,夹着外周壁61位于内周侧,设置有与卡合部64相同数量的5个。
[0118] 此外,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薄壁部66设置与卡合部64相同数量的5个,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每隔一个卡合部64进行设置等而比卡合部64的个数少的个数。另外,加强筋65的位置由于变形量比较少而没有设置薄壁部66,但为了使加强筋65的位置容易变形,虽未图示,但也可以设置“薄壁部”。
[0119] (孔塞10的装配方法)
[0120] 接下来,如图17~21所示,对使用具备上述结构的孔塞10闭塞机体部件20的贯通孔21的装配方法进行说明。
[0121] 首先,在塞主体30的伸入部60装配可熔融部件40。
[0122] 即、将可熔融部件40的中心孔41配合地嵌入塞主体30的伸入部60。
[0123] 嵌入可熔融部件40后,因为其中心孔41的内径形成得比伸入部60的外径小一圈,所以使中心孔41的开口缘部扩径并供伸入部60嵌入。
[0124] 此时,可熔融部件40通过跨过卡合部64而嵌入,能够通过卡合部64防止可熔融部件40的脱落。
[0125] 另外,可熔融部件40较深地插入至塞主体30的凸缘部50的下侧、即与凸缘部50抵接的位置。
[0126] 松开插入伸入部60的力后,通过可熔融部件40的压缩回复力,其中心孔41的开口缘部贴紧于伸入部60的外周面,不会从伸入部60脱离。
[0127] 接下来,将塞主体30的伸入部60配合地插入机体部件20的贯通孔21。
[0128] 插入伸入部60后,从其外周面突出的卡合部64卡合于贯通孔21的开口缘部。
[0129] 接下来,用手按入塞主体30的按压凸部63,卡合部64被按向贯通孔21的开口缘部,通过薄壁部66的部位变形,伸入部60缩径,卡合部64能够通过贯通孔21。
[0130] 与此同时,加强筋65被按向贯通孔21的开口缘部,如图26所示,通过变形而进入,在与机体部件20之间、即伸入部60的外周面与贯通孔21的内缘部之间产生空隙70。
[0131] 卡合部64通过贯通孔21后,如图23所示,卡合部64利用塞主体30的弹性回复力而突出,卡在机体部件20的背面、即该图中的下表面,伸入部60将不能从贯通孔21拔出。
[0132] 此时,凸缘部50隔着可熔融部件40而弹性地抵接在机体部件20的表面、即图23中的上表面。
[0133] 因此,机体部件20在凸缘部50与卡合部64之间,从正反面被弹性地夹持。
[0134] 接下来,对机体部件20的贯通孔21附近进行整体加热。
[0135] 对机体部件20进行加热后,可熔融部件40熔融,熔融树脂流入凸缘部50的下表面与机体部件20的表面之间以及伸入部60的外周与贯通孔21的开口缘部之间,之后,通过凝固,将塞主体30与机体部件20的贯通孔21之间密封,并且将塞主体30固定于机体部件20。
[0136] 另外,熔融树脂流入在伸入部60的外周面与贯通孔21的内缘部之间产生的空隙70(参照图26),堵住该空隙70。
[0137] 此外,虽未图示,但若伸入部60的外周面与可熔融部件40的贯通孔21的内缘部之间存在“游隙”,则熔融树脂也流入该“游隙”,堵住该“游隙”。
[0138] 之后,流入空隙70的熔融树脂通过凝固而贴紧于凸缘部50的下表面、伸入部60的外周面以及机体部件20的表面,将伸入部60的外周面与贯通孔21的内缘部之间密封,并且相对于机体部件20固定塞主体30。
[0139] 再有,可熔融部件40熔融、软化后,因为凸缘部50弹性地回复至初始形状,所以熔融树脂不会从凸缘部50与贯通孔21的开口缘部之间流出至外部而被良好保持。
[0140] 此时,因为熔融树脂被凸缘部50的回复力按压而良好地充填该凸缘部50与贯通孔21的开口缘部之间,所以能够可靠地将两者间密封。
[0141] 此外,在机体部件20实际是汽车的车身面板的情况下,通过浸渍涂装的干燥时的加热过程中同时进行加热,能够省略可熔融部件40的单独的加热工序。
[0142] 接下来,使用图27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143] 本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加强筋65不会像图24的第一实施方式一样地变形,如图27所示,在维持突出状态的情况下,也能够在与可熔融部件40的中心孔41的开口缘部之间形成空隙70。
[0144] 即、在机体部件20的贯通孔21的内径较大、加强筋65的刚性较高的情况下,如图27所示,加强筋65维持突出状态。此时,通过可熔融部件40的中心孔41的开口缘部跨在加强筋65上,在两者之间产生空隙70。加热时,可熔融部件40熔融而得的熔融树脂流入产生的空隙
70,通过堵住该空隙70,能够起到密封效果。
[0145] 在此引用2013年1月28日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2013-012861号说明书、专利权利要求、附图以及摘要的全部内容作为本发明的说明书而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