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装置和接收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480019248.0

文献号 : CN105073478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F·加西亚A·盖格尔T·莱宁格尔N·马丁内斯佩莱斯

申请人 : 庞巴迪运输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承载装置和一种接收装置,尤其是用于向车辆传输感应电力的系统的接收装置(2)的承载装置(1),承载装置(1)包括‑承载板(3),‑布置在所述承载板(3)的第一横边缘(6)处的第一边缘元件(13),‑布置在所述承载板(3)的第二横边缘(7)处的至少另一个边缘元件(14),其中,所述边缘元件(13、14)相对于所述承载板(3)倾斜。此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制造承载装置(1)和接收装置(2)的方法。

权利要求 :

1.一种承载装置,所述承载装置是一种用于向车辆传输感应电力的系统的接收装置(2)的承载装置,所述承载装置包括:-承载板(3),

-第一边缘元件(13),所述第一边缘元件(13)布置在所述承载板(3)的第一横边缘(6)处,-至少另一个边缘元件(14),所述至少另一个边缘元件(14)布置在所述承载板(3)的第二横边缘(7)处,其中,边缘元件(13、14)相对于所述承载板(3)倾斜,

其特征在于,

所述承载装置(1)包括导磁元件,所述导磁元件布置在所述边缘元件(13、14)的上侧和/或横向外侧上、和/或所述承载板(3)的边缘部(9、10)的底侧(25)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边缘元件(13、14)沿着所述承载板(3)的横边缘(6、7)布置,其中,相继的边缘元件(13、14)沿着所述横边缘(6、7)以预定距离间隔开。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板(3)和所述边缘元件(13、14)设计成分离的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边缘元件(13、14)具有连接部(27),所述连接部(27)设计成与所述承载板(3)的横边缘部(9、10)接合。

5.根据权利要求1至2中任一项所述的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凹部(34)设置在所述边缘元件(13、14)的横向外侧(35)上。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凹部(34)设置在所述边缘元件(13、

14)的横向外侧(35)上。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凹部(34)设置在所述边缘元件(13、

14)的横向外侧(35)上。

8.根据权利要求1至2中任一项所述的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板(3)包括或设置有至少一个纵向条(11)。

9.根据权利要求1至2中任一项所述的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板(3)的底侧(19)包括或设置有用于将至少一个线缆和/或线缆支承元件(50)连接至所述承载装置(1)的至少一个连接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板(3)的底侧(19)包括或设置有用于将至少一个线缆和/或线缆支承元件(50)连接至所述承载装置(1)的至少一个连接结构。

11.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板(3)的底侧(19)包括或设置有用于将至少一个线缆和/或线缆支承元件(50)连接至所述承载装置(1)的至少一个连接结构。

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板(3)的底侧(19)包括或设置有用于将至少一个线缆和/或线缆支承元件(50)连接至所述承载装置(1)的至少一个连接结构。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板(3)的底侧(19)包括或设置有用于将至少一个线缆和/或线缆支承元件(50)连接至所述承载装置(1)的至少一个连接结构。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2中任一项所述的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立柱元件(17)布置在所述承载板(3)的上侧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立柱元件(17)包括或设置有至少一个连接结构。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板(3)和所述立柱元件(17)设计成分离的部件。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板(3)和所述立柱元件(17)设计成分离的部件。

18.根据权利要求1-2、4、6-7、10-13、15-17中任一项所述的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板(3)和/或所述边缘元件(13、14)由非磁性材料制成。

1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板(3)和/或所述边缘元件(13、14)由非磁性材料制成。

2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板(3)和/或所述边缘元件(13、14)由非磁性材料制成。

2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板(3)和/或所述边缘元件(13、14)由非磁性材料制成。

2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板(3)和/或所述边缘元件(13、14)由非磁性材料制成。

23.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非磁性材料是纤维增强材料。

24.根据权利要求1至2中任一项所述的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板(3)和/或所述边缘元件(13,14)由非导电材料或绝缘材料制成。

2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板(3)和/或所述边缘元件(13,14)由非导电材料或绝缘材料制成。

2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板(3)和/或所述边缘元件(13,14)由非导电材料或绝缘材料制成。

2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板(3)和/或所述边缘元件(13,14)由非导电材料或绝缘材料制成。

28.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板(3)和/或所述边缘元件(13,14)由非导电材料或绝缘材料制成。

29.根据权利要求1至2中任一项所述的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板(3)和/或所述边缘元件(13,14)由导热材料和/或具有预定热容的材料制成。

3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板(3)和/或所述边缘元件(13,14)由导热材料和/或具有预定热容的材料制成。

31.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板(3)和/或所述边缘元件(13,14)由导热材料和/或具有预定热容的材料制成。

3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板(3)和/或所述边缘元件(13,14)由导热材料和/或具有预定热容的材料制成。

3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板(3)和/或所述边缘元件(13,14)由导热材料和/或具有预定热容的材料制成。

34.根据权利要求1至2中任一项所述的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板(3)和/或所述边缘元件(13,14)包括至少一个冷却结构。

35.一种接收装置,所述接收装置是一种用于向车辆传输感应电力的系统的接收装置(2),所述接收装置包括:-承载装置(1),

-顶盖元件(32),

其中,所述承载装置(1)包括承载板(3)、布置在所述承载板(3)的第一横边缘(6)处的第一边缘元件(13)、布置在所述承载板(3)的第二横边缘(7)处的至少另一个边缘元件(14),其中,边缘元件(13、14)相对于所述承载板(3)倾斜,其中,所述承载装置(1)附接至所述顶盖元件(32),所述接收装置(2)还包括底盖元件(55),所述底盖元件(55)附接至所述顶盖元件(32),所述底盖元件(55)和所述顶盖元件(32)围出一内部容腔,所述内部容腔包含所述承载装置(1)。

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装置(2)还包括另一个承载板(47),至少一个电气和/或电子元件布置在所述另一个承载板(47)上,所述另一个承载板(47)布置在所述承载板(3)与所述顶盖元件(32)之间。

37.根据权利要求35或36所述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装置(2)还包括线缆支承元件(50),所述线缆支承元件(50)附接至所述承载板(3)的底侧(19)。

38.一种制造承载装置的方法,所述承载装置是用于向车辆传输感应电力的系统的接收装置(2)的承载装置(1),所述方法包括下述步骤:-提供承载板(3),

-将第一边缘元件(13)布置在所述承载板(3)的第一横边缘(6)处,-将至少另一个边缘元件(14)布置在所述承载板(3)的第二横边缘(7)处,其中,使得边缘元件(13、14)相对于所述承载板(3)倾斜地布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承载装置(1)包括导磁元件,所述导磁元件布置在所述边缘元件(13、14)的上侧和/或横向外侧上、和/或所述承载板(3)的边缘部(9、10)的底侧(25)上。

39.一种制造接收装置的方法,所述接收装置是用于向车辆传输感应电力的系统的接收装置(2),所述方法包括下述步骤:-提供承载装置(1),所述承载装置(1)包括承载板(3)、布置在所述承载板(3)的第一横边缘(6)处的第一边缘元件(13)、布置在所述承载板(3)的第二横边缘(7)处的至少另一个边缘元件(14),其中,边缘元件(13、14)相对于所述承载板(3)倾斜,-提供顶盖元件(32),

-将所述承载装置(1)附接至所述顶盖元件(32),

-提供底盖元件(55)并且将所述底盖元件(55)附接至所述顶盖元件(32),所述底盖元件(55)和所述顶盖元件(32)围出一内部容腔,所述内部容腔包含所述承载装置(1)。

说明书 :

承载装置和接收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承载装置以及一种接收装置、尤其一种用于向车辆传输感应电力的系统的接收装置的承载装置。进一步地,本发明涉及一种制造承载装置和接收装置的方法。
[0002] 特别地,本发明涉及将安装在利用通过磁感应产生的电能运行的电动车辆上的一种承载装置和一种接收装置。

背景技术

[0003] 在路径上行驶时,车辆需要能量以用于驱动(即推进)并用于没有产生车辆的推进的辅助设备。这样的辅助设备例如包括照明系统、加热和/或空调系统、通风系统以及乘客信息系统。不仅有轨车辆(如电车)而且路面汽车均可利用电能运行。车辆尤其电动车辆可采用不同方式被提供能量。一种选择是在车辆停止时并且利用电缆连接结构对车辆内置的能量存储器充电。根据另一种选择,能量利用在车辆内置的至少一个感应器上感生电压的磁场以无线方式被传输至车辆。所谓的“接收装置”或“拾取器”已经被用来指代包括至少一个导体的装置。文献GB1215053.8公开了这样的一种感应拾取设备,该感应拾取设备将安装在利用由设备通过磁感应产生的电能运行的电动车辆上。该设备包括拾取部,该拾取部包括至少一个用于接收磁场并且用于产生电能的电感应器。进一步地,该设备包括将安装在车辆上的安装部。
[0004] 通过感应向车辆传输电能构成本发明的背景技术。路线侧的导体设备(主侧)产生电磁场。该电磁场被车辆内置的车辆侧的导体设备(次侧)如绕组结构或线圈接收,由此使得该电磁场通过感应产生电压。被传输的能量可被用于车辆的推进和/或用于其它用途如向车辆的辅助设备提供能量。车辆例如可以是具有电动马达的车辆。然而,该车辆也可以是具有混合驱动系统的车辆,该混合驱动系统例如是利用电能、或利用其它能量如由燃料(例如天然气、柴油、汽油、或氢气)提供的能量而运行的系统
[0005] 文献GB1220050.7公开了一种接收装置的线缆支承元件,该线缆支承元件适于定位和/或保持电线的至少一个线区段,其中,所述线缆支承元件向电线的该区段提供至少一个引导通道。
[0006] 文献GB1208508.0公开了一种用于通过磁感应向车辆提供能量的设备,其中,该设备包括主侧电导体设备,所述主侧电导体设备适于在交变电流流过导体设备产生电磁场,该设备还包括场整形层,该场整形层包括适于对电磁场的磁场线整形的可磁化材料。该文献还公开了场整形层包括多个由可磁化材料制成的元件,其中,相邻的元件彼此隔开定位。该元件可以是块状。并且,该元件可固定至由导电材料制成的连续支撑层。
[0007] 文献GB1207143.7公开了一种向陆地车辆提供电能的设备,该设备通过在位于车辆的轨道上的和/或位于车辆的车站处的主侧上形成电磁场、通过在位于电磁场源上方的车辆所内置的次侧上接收电磁场并且通过次侧上的磁感应向陆地车辆提供电能,其中,该设备包括由导电材料制成的次侧导体组件,在运行过程中,该导电材料承载交变电流的同时产生电磁杂散场。进一步而言,该文献公开了由可磁化材料制成的次侧屏蔽组件,其中,次侧屏蔽组件或侧屏蔽组件的一部分在与次侧导体组件相同的水平上在次侧导体组件的侧方延伸,由此将位于可磁化材料之外的区域从电磁杂散场屏蔽。
[0008] 文献US2008/0129246A1公开了一种非接触式电力供应系统,该电力供应系统包括沿着移动物体的轨道路径设置的电力供应部、以及设置在移动物体上的电力接收部。电力供应部与电力接收部面对面地相对设置,由此向电力接收部供电。该文献还公开了铝制基板,该铝制基板通过非磁性SUS球插入通过螺钉孔而附接至移动物体的下部。还公开的是保护盖,该保护盖例如由聚碳酸酯制成并且其内部限定有内部容置空间。该保护盖通过将非磁性球插入通过螺钉孔内而附接至基板。在保护盖的内部容置空间内,一绝缘面板附接至基板。在保护盖的内部容置空间内,构成电力接收部的平面芯体包括多个平面块,这些平面块中的一个叠置在另一个上方并且水平布置、通过粘附剂相互联接。绕组容置在平面芯体上的凹部中。平面块和绕组的重量由保护盖承载,这是因为平面芯体牢固地联接至保护盖的后表面。
[0009] 在这样的车辆的运行过程中,接收装置承受一定的加速力和振动。接收装置稳定且稳健地运行的基本条件是接收装置的构件具有期待的机械稳定性。换言之,接收装置的部件必须布置在构件的移动被禁止或只有极小的移动被允许的运行条件下。由自身的构件的相对位置决定的磁系统对于所述构件的机械变化非常敏感。
[0010] 文献US2008/0129246A1中提出的设计的缺陷在于:如果接收装置的全部或一些构件布置在保护盖上的话,所述保护盖必须提供较高的机械稳定性。这继而在很大程度上要求所述保护盖具有较大的结构空间。此外,这减小了例如存在于车辆的底侧与地面之间的空间,这样的减小由于会导致地面上的物体与接收装置的机械碰撞而不被期待。

发明内容

[0011]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承载装置、尤其是承载用于向车辆传输感应电力的系统的接收装置的构件的承载装置,该承载装置使得作用在接收装置上的力向车辆内的力传递优化的同时,向附接至承载装置的构件提供较高的机械稳定性。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还能提供所述机械稳定性和力传递特性的接收装置。本发明的另外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制造所述承载装置的方法以及一种制造所述接收装置的方法。
[0012] 本发明的基本思想在于提供一种承载装置,该承载装置包括承载板和沿着所述承载板的横边缘部布置的边缘元件,其中,边缘元件相对于承载板倾斜。这样的承载装置允许作用在竖直方向以及横向上的力的力传递,其中,接收装置的较大内部容置空间被提供。
[0013] 一种承载装置、尤其一种用于承载向车辆传输感应电力的系统的接收装置的构件的承载装置被提出。
[0014] 承载装置包括承载板。承载板可具有矩形形状或轮廓。特别地,承载板可具有两个横边缘、前边缘和后边缘。前边缘和后边缘相对于对应于承载板的纵向轴线的一纵向轴线被限定。
[0015] 所述纵向轴线可以平行于车辆的纵向轴线,包括承载板的接收装置附接至该车辆。特别地,纵向轴线可以平行于对应于车辆笔直向前行驶时的行驶方向的纵向定向。
[0016] 术语“横向”指的是垂直于纵向定向的方向,其中,纵向轴线和横向轴线布置在一水平面内。在包括建议的承载装置的接收装置附接至车辆的情况下,水平面例如可以平行于平坦地面。
[0017] 竖直方向垂直于承载板的表面、尤其是上表面定向。竖直方向垂直于前述纵向和前述横向定向。由此,纵向、横向和竖直方向形成右手笛卡尔坐标系统。
[0018] 承载板可具有基本平坦的上表面和基本平坦的底面,该上表面和底面垂直于竖直方向定向。“基本上”意味着所述表面的大部分布置在同一平面内。但是,术语“基本上平坦”包括:上表面和底面可具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突起和/或至少一个凹部。承载板提供了用于承载连接至承载板的所有构件的重量的主要支撑结构。并且,承载板用来提供并稳定了期待的对准、或者定位前述构件。
[0019] 此外,承载装置包括布置在承载板的第一横边缘处的第一边缘元件。第一横边缘沿着前述纵向延伸。相对于所述纵向,第一横边缘例如可以表示成承载板的右横边缘。
[0020] 此外,承载装置至少包括布置在承载板的第二横边缘处的另一个边缘元件。第二横边缘也沿着纵向延伸,并且在横向上相对于第一横边缘以预定距离布置。相对于纵向,第二横边缘可以表示成承载板的左边缘。
[0021] 由此,第一横边缘和第二横边缘布置在承载板的在横向上的相反侧上。
[0022] 根据本发明,边缘元件相对于承载板倾斜。
[0023] 这意味着由边缘元件与承载板围出的角度大于90°但小于180°。优选地,该角度位于从120°至150°的角度区间内。
[0024] 换言之,边缘元件倾斜于承载板。所述边缘元件还可表示为相对于承载板的侧翼元件或侧部元件。
[0025] 特征“倾斜”或“斜式”意味着边缘元件沿着包括横向分量和竖直分量的方向从承载板向外延伸。
[0026] 边缘元件和承载板围出一内部容腔,该内部容腔在前述竖直方向上定位在承载板上方并且定位在布置在第一横边缘与第二横边缘处的边缘元件之间。在垂直于前述纵向的剖切平面上的截面内,内部容腔被基本上梯形的外罩包围。然而,内部容腔向上敞开(在竖直方向上)。
[0027] 特征“倾斜”还可意味着边缘元件的至少一个平坦表面部与承载板的上表面围出前述角度。
[0028] 由于内部容腔,承载装置在垂直于纵向的剖切平面上可具有基本上梯形的截面。
[0029] 承载板和至少两个边缘元件可由单一件或联接元件提供。如将在下文中所解释的,这样的单一件式的元件可由塑料制成。
[0030] 边缘元件可设置或包括用于将承载装置附接至接收装置的顶盖元件的至少一个结构,其中,顶盖元件可附接至车辆的安装部、尤其是位于车辆的底侧处的安装部。然而,承载装置也能够直接附接至所述安装部。边缘元件的连接结构例如可以布置在边缘元件的自由端处,其中,该自由端与布置在承载板的对应横边缘处的端部相反。连接结构例如可以设计成孔或开孔,尤其是通孔或槽孔,更特别地是螺纹孔。例如,边缘元件能够在边缘元件的自由端处包括或设置连接部,其中,连接部的表面垂直于竖直方向定向。连接结构可以布置在所述连接部处或所述连接部上。
[0031] 这意味着作用在承载装置上的力、尤其是附接至承载装置的构件的重力、以及例如由于承载装置的振动或加速产生的动态力或惯性力通过倾斜的边缘元件被传递至安装部。倾斜或斜式的构造有利地提供了良好的力传递或分布特性,尤其是为沿着或逆向于竖直方向作用的力以及沿着或逆向于横向作用的力提供了良好的力传递或分布特性。并且,边缘元件提供了承载装置的机械强度从而得到刚性的承载装置。由此,承载装置确保了附接至承载装置的构件或元件在运行条件下的稳定定位,而该稳定定位继而提供了接收装置的构件的稳定操作。这是期待的,因为一些构件、尤其是电磁系统的构件对于位置和/或定向的变化非常敏感。
[0032] 提出的构造的另一优点在于由承载板与边缘元件包围的内部容腔相对于具有基本上矩形截面的承载装置是增大的。这有利地允许在所述内部容腔内布置更多或更大的构件。
[0033] 如下文所说明的,如果磁性元件、尤其是铁磁元件布置在承载装置上的话,则提出的设计有利地减小了包含有所述承载装置的接收装置的内部的磁芯有效面积,同时为所有其它的磁构件提供了固定的预定定位结构。
[0034] 承载板提供了具有下述特征的承载结构,该承载结构在连接至承载板的诸如绕组结构的绕组和所有其它的导电路径或构件等的构件之间保持了要求的磁距离,而该磁距离会改变电性能或磁性能。同时,承载装置能够在所述构件之间提供电绝缘结构和期待的热接合。
[0035]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至少两个边缘元件沿着承载板的横边缘布置。相继的边缘元件沿着横边缘以预定的距离间隔开。术语“相继”与纵向相关。这意味着沿着一个横边缘相继布置的边缘元件围出沿着纵向具有预定长度的开放空间。
[0036] 并且,边缘元件沿着纵向具有预定长度。布置在一个横边缘处的多个边缘元件能够具有不同的长度。沿着一个横边缘的多个开放空间也能够具有不同的长度。
[0037] 沿着一个横边缘的相继的边缘元件之间的开放空间有利地允许次绕组结构的导电线缆从承载装置下方的空间延伸至承载装置上方的空间、尤其延伸至布置在前述内部容腔内的电气元件。替代地,用于电连接布置在承载装置下方的次绕组结构所设置的线缆的线缆接头可布置在所述开放空间内。
[0038] 这继而简化了位于包括有建议的承载装置的接收装置内的次绕组结构的安装和连接。
[0039] 在另一实施例中,承载板和边缘元件设计成相互独立的部件。如上所述,承载板以及单独的边缘元件可由塑料制成。这有利地实现了承载装置的构件同时避免了较大基础元件的购买和搬运。这还减少了生产成本。并且,这允许例如在铣削站处独立制造所述元件。
[0040] 为了将边缘元件附接且机械固定至承载板的横边缘,边缘元件可包括或设置有至少一个连接结构,其中,承载板、尤其是承载板的横边缘部设置或包括至少一个对应的连接结构。边缘元件的连接结构可以与承载板接合以便在边缘元件与承载板之间提供机械连接。
[0041] 所述连接结构例如可以由承载板上的螺纹开孔和边缘元件上的通孔提供,其中,螺栓或螺丝可以插向通孔并插到螺纹开孔中。螺栓或螺钉可以优选地是非金属螺丝或螺栓。
[0042] 当然,能够利用任何其它的连接结构、例如利用提供卡扣连接、闭锁连接、形状配合连接、或力配合连接、或任何其它类型的连接的连接结构在边缘元件和承载板之间提供机械连接。
[0043] 然而,在优选的实施例中,边缘元件可胶接至承载板。
[0044] 在另一实施例中,边缘元件具有连接部,其中,该连接部设计成与承载板的横边缘部接合。该连接部布置在或设置在边缘元件的下端(在竖直方向上)处或由边缘元件的下端布置或设置。由此,连接部还可称之为底侧连接部。该连接部可设计成使得承载板的边缘部可形状配合地插入到底侧连接部中。由此,形状配合连接结构可被设置。所述形状配合结构尤其可设计成使得边缘元件能够沿着横向移动。
[0045] 承载板上的螺纹开孔例如可以设置成内螺纹联管节,该内螺纹联管节布置在位于承载板上、尤其是位于承载板的横边缘部上的孔内、尤其是盲孔内并具有母螺纹。内螺纹联管节可插入或按压配合到所述孔内。
[0046] 承载板的横边缘部例如可以设计成突起,该突起具有从上表面沿着竖直方向延伸的竖直区段、以及连接至竖直区段的上端并沿着横向从承载板向外延伸的横向区段。沿着远离承载板的横向方向,该突起的横向区段可减小它的尺寸,例如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变得更小。
[0047] 边缘元件的连接部可设计成使得横边缘部的至少两个具有不同定向的不同表面区段被连接部包围或环抱。特别地,该连接部可环抱突起的前述竖直区段的侧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和边缘元件的前述横边缘部的至少一个上表面区段。这样的设计有利地在边缘元件和承载板的对应的边缘部之间提供了较大的接触面面积。在边缘元件胶接至承载板的情况下,这继而增强了机械连接的机械稳定性。
[0048] 在另一实施例中,凹部设置在边缘元件的横向外侧或横向外侧表面上。该凹部例如可以设计成槽、尤其是矩形槽。在所述凹部内,将在下文中更详细说明的铁素体元件可被布置,以便形成具有下述特征的磁通量的分布或路线:使得前述内部容腔和布置在所述内部容腔内的构件从被布置在承载装置下方的次绕组结构接收和/或产生的磁场屏蔽。
[0049] 边缘元件的横向外侧表示没有朝向内部容腔、尤其是背向内部容腔定位的一侧。
[0050] 在另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承载板包括或设置有至少一个纵向条。纵向条例如是承载板的上表面的突起、尤其是在垂直于前述纵向定向的剖切平面上具有矩形截面的突起。纵向条可在纵向上沿着承载板的上表面、尤其沿着承载板的总长度延伸。
[0051] 纵向条有利地提高了承载装置的机械稳定性、尤其是相对于承载板的扭转的机械稳定性。此外,这样的纵向条的侧表面可用作铁素体元件的放置表面和/或用作铁素体元件的胶接表面。由此,铁素体元件在上表面上的布置得以简化。
[0052] 在另一实施例中,承载板的底侧(在竖直方向上)包括或设置有用于将次绕组结构的至少一个线缆和/或线缆支承元件连接至承载装置的至少一个连接结构。
[0053] 这有利地将线缆或线缆支承元件机械连接并固定至承载板。由此,承载板并且由此承载装置可用来承载次绕组结构。
[0054] 至少一个连接结构例如可以设计成通孔或盲孔。特别地,该孔可设计成螺纹开孔。
[0055] 替代地,至少一个连接结构可设计成长孔、尤其是长通孔,该长孔尤其是较长的通孔用于延伸穿过承载板以便将线缆固定至承载板的底侧的线缆接合器。
[0056] 线缆支承元件还可称之为绕组壳体。这样的绕组壳体在前述文献GB1220050.7中公开。
[0057] 在另一实施例中,至少一个立柱元件布置在承载板的上侧或上表面上。立柱元件可以沿着竖直方向延伸。立柱元件可特别用于接收装置的布置在内部容腔内的元件的机械对齐或紧固。该元件例如可以是用于接收装置的构件、例如诸如电开关和/或电容元件等的电气构件的另一个承载板。另一个承载板可设计成导电板、尤其是印刷电路板。在这样的导电板上,接收装置的电气元件、尤其是整流器和/或提供容量补偿的电容元件的元件可被布置。
[0058] 另一个承载板可具有通孔,前述立柱在另一个承载板布置在内部容腔内时延伸穿过所述通孔。
[0059] 由此,另一个承载板的位置和定向可通过所述立柱元件而被调节。
[0060] 至少一个立柱元件和承载板能够设计成单一部件或联接的元件。
[0061] 在另一实施例中,至少一个立柱元件包括或设置有至少一个连接结构。该连接结构可用来将立柱元件并且由此将承载板机械连接至例如接收装置的顶盖或车辆(安装部)。
[0062] 该连接结构可布置在立柱元件的自由端处。连接结构例如可以设计成螺纹孔,螺丝或螺钉可延伸穿过该螺纹孔。
[0063] 特别地,立柱元件可设计成具有通孔的中空柱体,其中,螺纹部设置在通孔的自由端处。
[0064] 这有利地允许承载装置通过立柱元件机械连接至前述安装部。由此,从承载装置向安装部的力传递装置的数量增加,这进而增强了机械稳定性。
[0065] 在另一实施例中,承载板和立柱元件设计成分离的部件。
[0066] 立柱元件可包括或设置有另一个连接结构,承载板包括或设置有对应的连接结构。立柱元件的所述另一个连接结构与承载板的对应的连接结构接合,以便提高立柱元件与承载板的机械连接。该机械连接结构例如可以设置成卡扣配合连接结构、闭锁连接结构、或任何其它类型的机械连接结构。
[0067] 特别地,该机械连接部是形状配合连接结构,承载板的对应的连接结构形状配合在立柱元件的中空连接部中。
[0068] 例如,立柱元件能够具有立柱元件的板侧端部,该板侧端部是梯级式的。这例如意味着在立柱元件的前述通孔的板侧部上的半径大于通孔的其余部分的半径。承载板的上表面上的柱状突起可被设计成配合到所述板侧端部上。优选地,立柱元件可以胶接至承载板。
[0069] 此外,在自由端处,立柱元件可具有圆槽。密封元件、尤其是密封环可布置在所述圆槽内。
[0070] 在优选实施例中,承载板和边缘元件由非磁性材料制成。非磁性材料表示没有导磁性或仅仅具有极小的导磁性的材料。特别地,承载板和边缘元件可由塑料制成。
[0071] 在另外的优选实施例中,非磁性材料、尤其是塑料是纤维增强的材料。塑料中的纤维的定向是任意的。然而,纤维的定向能够平行于前述纵向和/或横向。
[0072] 在另一实施例中,承载板和/或边缘元件由非导电材料或绝缘材料制成。这包括承载板和/或边缘元件由具有极小的导电性的材料制成的情况。
[0073] 在另一实施例中,承载板和/或边缘元件由导热材料和/或具有预定热容的材料制成。例如,承载板和/或边缘元件的材料能够具有高导热性,以将热量传出或传入连接至承载板或布置在承载板上方或下方的元件。替代或附加地,承载板和/或边缘元件可用作具有预定热容的元件。这有利地冷却了连接至承载板的元件。
[0074] 在另一实施例中,承载板和/或边缘元件包括至少一个冷却结构。例如,至少一个冷却结构可嵌设在承载板和/或边缘元件中或附接至承载板和/或边缘元件。承载板和/或边缘元件可具有导管和/或导热元件、例如陶瓷元件或陶瓷件,其中,该导管和/或导热元件热耦连至连接至承载板的元件。该导管可以设计成承载板和/或边缘元件的内导管。冷却流体可流过导管。由此,该导管和/或导热元件有利地为连接至承载板的元件提供冷却。
[0075] 特别地,承载板和边缘元件可由塑料复合材料制成。这允许通过铣削制造承载板和边缘元件,同时预定热范围内的较高机械稳定性被提供。这还实现了轻质的承载装置,承载板和边缘元件还提供了具有期待的热特性的电绝缘。
[0076] 这有利地减小了承载装置对接收装置的运行性能、特别是电性能和/或磁性能的不想要的影响。并且,由热应力引起的变形被减小,这是因为热传递和/或热散发被提高。
[0077] 在另一实施例中,承载装置包括布置在边缘元件的上侧或上表面和/或横向外侧上、和/或承载板的边缘部的底侧上的导磁元件。本发明说明书中的导磁元件表示能够引导或传递磁通量的元件、特别是铁磁体元件。术语“导磁”不一定表示元件自身产生磁场。换言之,磁性元件是具有预定导磁性的导磁元件。
[0078] 导磁元件表示由可磁化材料或导磁材料制成的元件。所述元件例如可以设计成在垂直于纵向的剖切平面内具有矩形截面的块状或方块状。特别地,导磁元件可以是铁磁体元件如铁素体元件或铁元件。
[0079] 导磁元件可机械固定在承载装置上。特别地,导磁元件可胶接至承载装置。特别地,导磁元件可用来引导磁场的场线并且从电场屏蔽电气和/或电子构件。
[0080] 优选地,承载板的上侧或上表面上的导磁元件以矩阵结构布置,其中,多行且多列的导磁元件设置在上侧或上表面上。优选地,预定量的上表面、在理想情况下是整个表面可被导磁元件覆盖。这允许将布置在内部容腔内以及布置在导磁元件上方的构件从次绕组结构的磁场屏蔽。
[0081] 附加或替代地,导磁元件可布置在边缘元件的横向外侧上、尤其布置在横向外侧的前述凹部内。
[0082] 附加或替代地,承载板的前述横边缘部可设置有用于导磁元件的支撑表面。该支撑表面例如可以是垂直于竖直方向定向的平坦表面。并且,该支撑表面可以是横边缘部的面向下的底侧表面。
[0083] 进一步建议的是一种接收装置、尤其是用于将感应电力传输至车辆的系统的接收系统。该接收装置可附接至车辆、尤其是附接在车辆的底侧处。所述接收装置包括根据前述实施例中之一的承载装置。
[0084] 进一步而言,接收装置包括顶盖元件。顶盖元件例如可以由具有预定导电性的材料、尤其是高导电性的材料制成。优选地,顶盖元件由铝或具有嵌设的导电材料的塑料制成。在铝的情况下,只会产生仅仅很小的损失同时提供良好的屏蔽性能。
[0085] 承载装置连接或附接至顶盖元件。特别地,承载装置通过布置在承载装置的边缘元件的自由端处的连接结构附接至顶盖元件。进一步而言,承载装置还可通过布置在前述立柱元件的自由端处的连接结构附接至顶盖元件。
[0086] 在建议的接收装置内,由边缘元件和承载板围出的内部容腔进一步被顶盖元件包围。
[0087] 顶盖元件附接至车辆、尤其机械固定至车辆的安装部。
[0088] 由于承载装置机械连接至顶盖元件,因此作用在承载装置上的力将传递至顶盖元件和/或传递至安装顶盖元件的安装部。这有利地允许省略底盖元件。
[0089] 由此,建议的接收装置有利地形成承载装置向安装部、或承载装置上的良好的力分布或力传递。这继而向附接至承载装置的构件提供了机械稳定布置。
[0090] 在另一实施例中,接收装置还包括另一个承载板,其中,至少一个电气元件布置在另一个承载板上。该另一个承载板布置在承载板与顶盖元件之间,即布置在内部容腔内。特别地,该另一个承载板可布置在承载板的上表面上。如上所说明的,立柱元件可延伸穿过该另一个承载板上的对应的通孔。
[0091] 由此,接收装置的所建议的承载装置用于支撑可收容用于接收装置的运行的电气元件的所述另一个承载板。
[0092] 这进一步省略了接收装置的底盖元件。
[0093] 在又一实施例中,接收装置还包括线缆支承元件,其中,线缆支承元件连接至承载板的底侧。有利地,线缆支承元件例如通过螺栓或螺丝、尤其通过非金属螺栓或螺丝机械连接至承载板的底侧。
[0094] 由此,承载装置还用于支撑线缆支承元件和布置在线缆支承元件内以提供接收装置的次绕组结构的线缆。
[0095] 这进一步省略了接收装置的底盖元件。
[0096] 在另一实施例中,接收装置还包括底盖元件,其中,底盖元件附接至顶盖元件。底盖元件和顶盖元件包围出另一个内部容腔,其中,该另一个内部容腔包容建议的承载装置、由承载装置和边缘元件以及顶盖元件包围的内部容腔、线缆支承元件、次绕组结构、以及接收装置的另外的构件。底盖元件也可附接至承载板。
[0097] 例如,由导磁材料制成的所谓的C型元件能够附接至顶盖元件,其中,由顶盖元件和底盖元件包围的内部容腔也包围所述C型元件。
[0098] 与文献US2008/0129246A1不同的是,底盖元件没有支承接收装置的前述构件的重量,这是因为所述构件连接至承载装置或以承载装置为基底。这有利地实现了薄型且轻质的底盖元件,同时提供了接收装置的良好的力传递和分布特性。
[0099] 这种特定形状允许在接收装置内在期待的预定位置上容置所有期待的构件,同时还在运行过程中、也即发生振动或惯性效应的情况下确保和保持所有的电磁功能。
[0100] 还建议的是一种制造承载装置、尤其是用于将感应电力传输至车辆的系统的接收装置的承载装置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0101] -提供根据前述实施例之一所述的承载板,
[0102] -在承载板的第一横边缘处布置第一边缘元件,
[0103] -在承载板的第二横边缘处布置至少一个另外的边缘元件。
[0104] 根据本发明,这一建议的方法进一步包括布置相对于承载板倾斜的边缘元件的步骤。
[0105] 还能够制造作为单一工件式元件的所建议的承载装置、尤其通过从一个工件铣削出承载装置。另一种选择在于提供作为单独工件并且将边缘元件附接或固定至承载板的承载板和边缘元件。特别地,边缘元件可胶接和/或螺丝连接至承载板。
[0106] 这有利地提供了一种提供具有前述优点的承载装置的方法。
[0107] 进一步建议的是一种制造接收装置、尤其是用于向车辆传输感应电力的系统的接收装置的方法。所建议的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0108] -提供根据前述实施例所述之一的承载装置,
[0109] -提供顶盖元件,
[0110] -将承载装置附接至顶盖元件。
[0111] 该方法还包括下述步骤中的一个或一个以上:
[0112] -提供具有电气或电子元件的另一个承载元件并且将该另一个承载板布置在由顶盖元件和承载装置的承载板包围的容腔内,
[0113] -提供线缆支承元件和绕组结构,其中,绕组结构嵌设在线缆支承元件内并且将线缆支承元件附接至承载装置的承载板的底侧,
[0114] -提供底盖元件并且将所述底盖元件附接至顶盖元件。
[0115] 还能够提供导磁元件并且将导磁元件附接至承载板的表面。

附图说明

[0116] 本发明将参考附图予以说明。所述附图为:
[0117] 图1是承载装置的透视图,
[0118] 图2是图1所示的承载装置的俯视图,
[0119] 图3是图1所示的承载装置的仰视图,
[0120] 图4是图1所示的承载装置的纵向剖视图,
[0121] 图5a是边缘元件的透视图,
[0122] 图5b是图5a所示的边缘元件的剖视图
[0123] 图5c是图5a所示的边缘元件的另一透视图,
[0124] 图6是承载板的透视图,
[0125] 图7是图1所示的承载装置的剖视图,
[0126] 图8承载板和边缘元件的细节图,
[0127] 图9a是立柱元件的透视图,
[0128] 图9b是图9a所示的立柱元件的另一透视图,
[0129] 图10是承载板和立柱元件的细节图,并且
[0130] 图11是接收装置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0131]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承载装置1的透视图。该承载装置1是用于向车辆(未示出)、尤其是轨道车辆或汽车传输感应电力的系统的接收装置2(参见图11)的承载装置1。
[0132] 承载装置1包括承载板3。该承载板3的形状基本上是矩形。
[0133] 纵向x由箭头表示并且与承载板3的纵向对称轴线平行地定向。横向y垂直于纵向x地定向并且与承载板3的横向对称轴线平行地定向。竖直方向z垂直于纵向x和横向y地定向。所有的方向x、y、z形成右手笛卡尔坐标系统。对应的纵向轴线、横向轴线和竖直轴线由箭头表示。
[0134] 承载板3在纵向x上具有前边缘4和后边缘5。并且,该承载板具有第一横边缘6和第二横边缘7。横边缘6、7平行于纵向x地延伸。承载板3的上表面8的主要部分布置在水平面上,其中,竖直方向z垂直于所述水平面定向。承载板3的参考图8所说明的横边缘部9、10完全布置所述水平面内。
[0135] 图1所示的承载板3包括沿着承载板3的总长度平行于纵向x延伸的五个纵向条11。所述纵向条11设计成承载板3的上表面8的突起。在竖直方向z上,纵向条5可具有预定的高度。纵向条11用来对齐铁素体元件12(参见图11)。并且,纵向条11提供了用于布置铁素体元件12(参见图11)的具有预定大小的间隙并且提供了纵向x上的更高的结构强度。
[0136] 承载装置1还包括布置在承载板3的第一横边缘6处的三个边缘元件13。此外,承载装置1包括布置在承载板3的第二横边缘7处的三个边缘元件14。
[0137] 边缘元件13、14相对于承载板3倾斜。这意味着边缘元件13、14的远离承载板3的延伸方向包括横向分量以及竖直分量。具体而言,边缘元件13、14包括平坦表面部15,该平坦表面部15与包括承载板3的上表面8的前述主要部分的所述水平面围出一角度,该角度位于范围在120°至150°的角度区间内。
[0138] 还示出的是相继的边缘元件13、14沿着对应的横边缘6、7以预定距离间隔开。由此,自由空间16沿着承载板3的横边缘6、7设置在相继的边缘元件13、14之间。自由空间16提供用于布置线缆段的空间,绕组结构(未示出)通过该线缆段连接至布置在承载板3上方的电气元件。
[0139] 还示出的是布置在承载板3的上表面8上的四个立柱元件17。所述立柱元件17的纵向对称轴线(未示出)平行于竖直方向z地延伸。立柱元件17设置成中空管状柱体,这将参考图9a和9b予以更详细地说明。
[0140] 图2展示了图1所示的承载装置1的俯视图。该图示出了承载板3包括从上表面8延伸至底面19的长孔18(参见图3)。这些长孔18可用来布置优选为非磁性以及非金属的机械固定结构,该机械固定结构例如为用于将线缆支承元件50(例如参见图11)或绕组结构的线缆(未示出)附接至承载装置1的线缆结合器。出于图示目的,只有一个长孔18被附图标记表示。
[0141] 还示出的是承载板3上布置有从上表面8延伸至底面19的通孔22。这些通孔22例如可以设计成螺纹孔。这些通孔还可用来将元件附接至承载板3。出于图示目的,只有一个通孔22被附图标记表示。
[0142] 图3示出了图1所示的承载装置1的仰视图。该图示出了上文描述的长孔18和通孔22。此外,盲孔23布置在承载板上,尤其布置在承载板3的底侧上。出于图示目的,只有两个盲孔23被附图标记表示。
[0143] 还示出的是承载板3的第一横边缘部9(参见图1)的底侧表面24和承载板3的第二横边缘部10(参见图1)的底侧表面25。底侧表面24、25是在横向y上具有预定宽度的平坦表面。铁素体元件12(参见图11)可布置在这些平坦表面24、25上并且固定至所述表面24、25。
[0144] 图4示出了图2所示的承载装置1沿着剖切线A-A的纵截面。图4所示的是从承载板3的底面19延伸到承载板3的本体内的盲孔23。还进一步示出的是从第二横边缘部10的上表面延伸到承载板3的本体内的盲孔26。这些盲孔26布置在边缘元件14附接至承载板3的区域内。底侧连接部27(例如参见图5a)包括通孔28。盲孔26可被设计成螺纹孔。由此,如果边缘元件14的通孔28与盲孔26对准的话,则边缘元件14可例如通过螺丝(未示出)机械固定至承载板3。如果边缘元件14胶接至承载板3的话,则可以实施螺丝固定以沿着承载板3的横边缘6、7准确地对准边缘元件13、14。在粘结剂硬化并且边缘元件13、14牢固地附接至承载板3之后,螺丝可被移除。
[0145] 图5a示出了边缘元件14的透视图。边缘元件14包括底侧连接部27、壁部29和顶侧连接部30。壁部29提供平坦表面区15(参见图1)。底侧连接部27包括上文描述的将边缘元件14附接至承载板3的边缘部10的通孔28。
[0146] 如果边缘元件14附接至承载板3的话,则顶侧连接部30提供垂直于竖直方向z定向的平坦上表面。此外,顶侧连接部30包括通孔31。借助这些通孔31,边缘元件14可附接至顶盖元件32(参见图11)。
[0147] 还示出的是布置在壁部29与底侧连接部27之间的过渡部33。过渡部33的表面与包括上表面8的所述主要部分的所述水平面围出一角度,该角度大于壁部29与所述水平面之间的角度。
[0148] 底侧连接部27还提供垂直于竖直方向z定向的平坦表面。
[0149] 在图5b中,图5a所示的边缘元件14的横截面被示出。从该图可以看出,底侧连接部27具有大致U形的横截面,其中,U形横截面的倾斜翼与U形横截面的基底段不垂直地延伸并与所述基底段围出大于90°的角度。所述倾斜翼的在基底段与所述倾斜翼的自由端之间的长度大于U形横截面的布置在基底段的相对的一端处的另一垂直翼37(参见图8)的长度。基底段垂直于竖直方向z定向。
[0150] 由此,底侧连接部27提供爪式紧固件。图示的爪式紧固件与承载板3的横边缘部10接合。利用图示的底侧连接部27的设计,增大了边缘元件14与承载板3的横边缘部10之间的接触面积。由此,胶接表面的增加继而会使得边缘元件14与承载板3之间的连接更牢固。还示出的是爪状底侧连接部27围出的内部容腔36。
[0151] 还示出的是设置在边缘元件14的横向外表面35上的凹部34。该凹部34由凹槽提供。在该凹部34内,铁素体元件12(参见图11)可被布置并胶接至边缘元件14。边缘元件14的横向外表面表示表面35面向与壁部29所面向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由此,该横向外表面在边缘元件14上与壁部29相反地布置。
[0152] 在图5c中,边缘元件14的另一透视图被示出。图5c中特别示出的是通孔31,该通孔31从边缘元件14的横向外表面35延伸至由顶侧连接部30所提供的顶面。图5c中还示出的是由底侧连接部27围出的内部容腔36。如果边缘元件14附接至承载板3的话,则承载板3的横边缘部10至少部分地延伸到内部容腔36内。由此,形状配合连接被提供。
[0153] 在图6中,没有任何边缘元件13、14的承载板3被示出。图6还特别示出的是承载板3的边缘部9、10。这些边缘部9、10设计成形状配合在边缘元件的内部容腔36(参见图5b)内。边缘部9、10具有垂直于竖直方向z定向的平坦上表面。如果边缘元件13、14布置在边缘部9、
10上的话,则所述上表面抵靠在底侧连接部27的前述基底段上。并且,边缘部9、10包括朝向边缘部9、10的横向自由端变窄的锥形部。锥形部具有平坦上表面,该平坦上表面与垂直于竖直方向z定向的平坦上表面围出大于90°的角度。如果边缘元件13、14布置在边缘部9、10上的话,所述平坦上表面抵靠在底侧连接部27的前述倾斜翼上。
[0154] 边缘部9、10包括沿着竖直方向z从上表面8延伸的竖直部38(参见图8)以及从承载板3沿着或相反于横向y向外延伸的横向部39,其中,锥形部是所述横向部39的一部分。
[0155] 横边缘部9、10的如图所示的设计允许边缘元件13、14、尤其边缘元件13、14的底侧连接部27爪式固定至承载板3的横边缘部9、10。
[0156] 图7示出了承载板3的横截面。图7示出的是承载板3的上表面8与边缘元件13、14的壁部29的平坦表面部15之间的预定角度α,其中,该角度α大于90°但小于180°。
[0157] 在图8中,边缘元件14与承载板3的横边缘部10的细节视图被示出。从该图可以看出,边缘元件14的底侧连接部27的U形横截面的垂直翼37在横边缘部10的竖直部38的后方接合。横边缘部10还包括横向部39,该横向部39设计成与底侧连接部27的爪状设计形状配合。此外,所述横边缘部10在横边缘部10的底侧25上设置用于布置铁素体元件12(参见图11)的平坦表面。
[0158] 图9a示出了立柱元件17的透视图。图9a示出了立柱元件17被设计成具有通孔58的中空管状柱体。所述通孔58的直径被梯级化。这意味着立柱元件17的第一端40处的直径大于立柱元件17的第二端41处直径。由此,能够用来将立柱元件17胶接至承载板3的基底元件43(参见图10)的圆环形表面42被设置。
[0159] 图9b示出了立柱元件17的另一透视图。在立柱元件17的第二端41处,尤其在立柱元件17的第二前侧处,圆槽44被设置用于布置密封结构。
[0160] 在图10中,剖切附接至承载板3的立柱元件17的一横截面被示出。承载板3设置有基底元件43,该基底元件43设计成相对于承载板3的上表面8的突起。基底元件43设计成提供通孔59的梯级状中空柱体。在承载板3的底侧19上,通孔59的直径增大从而为用来将立柱元件17机械固定至承载板3的螺丝的螺丝头提供空间。立柱元件17的通孔58设计成螺纹孔。该螺纹孔可由插入通孔58内的螺纹套管例如内螺纹联管节提供。
[0161] 并且,立柱元件17的通孔58是设计成与承载板3的梯级式基底元件43形状配合的梯级通孔58。该梯级设计有利地增大了用于将立柱元件17附接至承载板3的胶接面积。此外,螺丝、尤其是由非导电材料制成的螺丝可插入到基底元件43的通孔44中并且伸入到由立柱元件17的通孔58设置的螺纹孔中。通孔58可同时用来将立柱元件17连接至顶盖元件32(参见图11)。
[0162] 图11示出了包括建议的承载装置1的接收装置2的分解图。该接收装置2包括顶盖元件32,该顶盖元件32附接至车辆(未示出)的安装部(未示出)。顶盖元件32设计成盘件,该盘件具有敞开向顶盖元件32的底侧(在竖直方向z上)的U形横截面。承载装置1附接至顶盖元件32、尤其是顶盖元件32的基板45。螺纹孔(未示出)可布置在所述基板45上。螺丝可延伸穿过边缘元件13、14的通孔31并且与顶盖元件32的螺纹孔接合。
[0163] 还示出的是另一个承载板47,电气和/或电子元件(未示出)布置在承载板47上。电气和/或电子元件例如可以是接收装置的整流器的元件。
[0164] 该另一承载板47具有承载装置1的立柱元件17(参见例如图10)可以延伸穿过的通孔。这有利地对准布置在由顶盖元件32和承载装置1包围的内部容腔内的所述另一承载板47和对应的电气和/或电子元件。还示出的是用于所述另一承载板47的冷却系统的连接结构61。
[0165] 还示出的是设计成铁素体条或块的铁素体元件12。出于图示的目的,只有一些铁素体元件12被附图标记表示。这些铁素体元件12布置在承载板1的上表面8之上、边缘元件13、14的凹部34之内(例如参见图5a)、以及承载板3的横边缘部9、10的底面24、25之上。特别地,铁素体元件12可被胶接至承载装置1的所述元件。
[0166] 还设置的是绕组结构(未示出),该绕组结构提供用于感应电力传输的变压器的次侧绕组结构。还示出的是用于引导绕组结构的线缆或电线的线缆支承元件50。所述线缆支承元件50适于定位和/或保持电线的至少一个线段,其中,该电线设置成绕组结构的一部分。线缆支承元件50可设置有用于所述线段的至少一个引导通道。引导通道的第一区段的基底布置在第一水平面内,并且引导通道的另一区段的基底布置在第二水平面内,其中,第二平面平行于第一平面并且在竖直方向上以第一预定距离与第一平面隔开。第一区段例如可以是横向区段并且另一区段例如可以是纵向区段。由此,引导通道的第一区段垂直于引导通道的另一区段地延伸。
[0167] 特别地,第一区段和另一区段通过连接区段60连接,其中,连接区段60包括倾斜区段。如果线缆支承元件50连接至承载装置1的话,则连接区段60的至少一个部分可以平行于边缘元件13、14、尤其平行于设置有倾斜表面部15的壁部29地延伸。由此,连接区段60的该部分可抵靠在边缘元件13、14的横向外表面35上或抵靠在布置在对应边缘元件13、14的凹部34内的铁素体元件12上。这实现了包括线缆支承元件50的接收装置2的非常紧凑的设计。
[0168] 未示出的是绕组结构的沿着竖直方向z延伸的线缆凸耳。如果线缆支承元件50连接至承载装置1的底面19的话,则线缆凸耳51将延伸穿过自由空间16(参见例如图1),这有利地允许绕组结构的线缆或电线电连接至布置在另一承载板47上的电气或电子元件。
[0169] 线缆支承元件50可包括具有孔的连接部。通过这些孔,线缆支承元件50可以尤其通过螺丝附接至承载板3。
[0170] 未示出的是接收装置2的屏蔽元件。这些屏蔽元件可具有所谓的C型轮廓。屏蔽元件可机械附接至顶盖元件32,其中,绕组结构至少部分地布置在由C型屏蔽元件包围的内部容腔内。屏蔽元件在垂直于纵向x定向的剖面内具有C形横截面。相反的两个屏蔽元件向着彼此并且向着线缆支承元件50敞开。
[0171] 还示出的是基底盖元件55,该基底盖元件55也附接至顶盖元件32。基底盖元件55也可设计成盘状,其中,如果所述元件32、55彼此附接的话,则前述元件布置在由基底盖元件55和顶盖元件32包围的内部容腔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