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减振装置且具有离合装置的耦合组件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580055730.4

文献号 : CN106795956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M·赫特尔C·韦伯J·祖道T·鲍尔M·温特施泰因M·维拉乔维斯基A·罗姆O·安德烈斯C·威克尔F·波斯特勒M·克拉姆N·维尔纳

申请人 : ZF腓特烈斯哈芬股份公司

摘要 :

一种耦合组件设置有减振装置和离合装置,其中具有至少一个扭转减振器的减振装置具有与驱动部连接的输入部和与离合装置连接的输出部,通过该离合装置在第一运行状态下至少基本上建立在减振装置和从动部之间的连接,并且在第二运行状态下至少基本上取消该连接。减振装置具有与扭转减振器共同作用的缓冲系统,该缓冲系统与减振装置的输出部连接。

权利要求 :

1.具有减振装置(30)和离合装置(64)的耦合组件,其中具有至少一个扭转减振器(70)的所述减振装置(30)具有与驱动部(52)连接的输入部(67)和与所述离合装置(64)连接的输出部(72),通过所述离合装置在第一运行状态下建立在所述减振装置(30)和从动部(73)之间的连接,并且在第二运行状态下取消所述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装置(30)具有与所述扭转减振器(70)共同作用的缓冲系统(1),所述缓冲系统与所述减振装置(30)的输出部(72)连接,所述扭转减振器具有多个阻尼单元(68、69),其中相应驱动侧的阻尼单元(68)通过中间传递部(74)与相应从动侧的阻尼单元(69)处于有效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耦合组件,其具有扭转减振器(70),在所述扭转减振器中至少所述输出部(72)相对于中轴线(15)对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部(72)在所述从动部(73)处对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耦合组件,在其中所述扭转减振器(70)与所述离合装置(64)的至少一个摩擦片离合器(66;84、85)连接,所述至少一个摩擦片离合器在所述第一运行状态中在对应于所述离合装置(64)的离合活塞(65)的作用下被压抵在与所述从动部(73)抗扭的容纳构件(113)处,而所述离合活塞(65)在所述第二运行状态中为了至少部分取消在所述至少一个摩擦片离合器(66;84、85)和所述容纳构件(113)之间的有效连接释放所述至少一个摩擦片离合器(66;84、85)。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耦合组件,所述从动侧的阻尼单元(69)的输出部(72)具有至少两个输出构件(117、118),其中至少一个输出构件(117、118)对中地但在周向上能旋转运动地被容纳,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输出构件(118)具有与所述缓冲系统(1)的为容纳缓冲质量(7)而设置的缓冲质量支架(3)的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耦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部(72)的至少一个输出构件(117)设置为所述离合装置(64)的摩擦片离合器支架(120;88),所述摩擦片离合器支架抗扭地容纳所述离合装置(64)的至少一个摩擦片离合器(66;84、85)。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耦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传递部(74)在从动侧的所述阻尼单元(69)中用作输入部。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耦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系统(1)具有摩擦片离合器支架(88),所述摩擦片离合器支架抗扭地容纳所述离合装置(64)的至少一个摩擦片离合器(84、85)。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耦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系统(1)的缓冲质量支架(3)具有两个相对于彼此以轴向间距布置的缓冲质量支架元件(5a、5b),所述缓冲质量支架元件借助于间隔块(11)相互连接,其中所述间隔块(11)在附加功能中用作摩擦片离合器支架(88)。

说明书 :

具有减振装置且具有离合装置的耦合组件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具有减振装置且具有离合装置的耦合组件,其中具有至少一个扭转减振器的减振装置具有与驱动部连接的输入部和与离合装置连接的输出部,通过该离合装置在第一运行状态下至少基本上建立在减振装置和从动部之间的连接,并且在第二运行状态下至少基本上取消该连接。

背景技术

[0002] 这种耦合组件可从DE 11 2006 002 111T5已知。对于减振装置,由泵轮、涡轮和导轮组成的耦合组件的壳体用作驱动部。减振装置具有带有两个阻尼单元的扭转减振器,这两个阻尼单元彼此径向偏移地布置。扭转减振器的输出部与离合装置的摩擦片元件支架连接,该摩擦片元件支架通过多个摩擦片元件可与离合装置的另一摩擦片元件支架有效连接。后面提到的与涡轮连接的摩擦片元件支架固定在轮毂处,该轮毂用作减振装置的从动部并且可与从动轴、例如变速器输入轴处于旋转连接。
[0003] 只要存在开头所述的第一运行状态,用作液力变矩器的耦合组件的由泵轮、涡轮和导轮构成的液压回路就会借助于离合装置桥接。在此扭转减振器虽然用于减小与所传导的扭矩叠加的扭振,但是对于其阶次取决于内燃机的气缸数的激励不会有效果,该内燃机能够将扭矩传递到耦合组件的壳体上。
[0004] 为了在这种激励下产生效果,优选具有缓冲系统的减振装置。这种减振装置可由DE 10 2011 076 790A1的图3得到。然而不同于前文述及的耦合组件,在此离合装置布置在耦合组件的壳体和减振装置之间,并且因此与扭转减振器的输入部连接,扭转减振器的输出部与实施为扭转减振器轮毂的从动部连接处于有效连接。已经提到的缓冲系统同样连接到扭转减振器的输出部处。
[0005] 在所具有的减振装置输出部与缓冲系统连接的扭转减振器中,即使在全负荷转速很低的情况下、例如在每分钟1000转的转速下具有扭转不均衡性很低的优点。然而与该优点相悖的是,在更高转速下、例如在每分钟1500和1800转之间的转速范围内表现出明显上升的扭转不均衡性。即使当在扭转减振器的输入部处有扭振时,该上升的扭转不均衡性伴随有在扭转减振器输出部处急剧下降的偏转角。扭转减振器(其输出部之后至少近乎停留在振动节点中)的这种特性由变速器组件的影响决定。特别不利的是扭转减振器的输出部停留在振动节点中,因为由此缺少振动激励,该振动激励对于与减振装置输出部连接的缓冲系统的缓冲质量的功能是迫切需要的。这尤其适用于前文提及的扭转不均衡性显著上升的情况。
[0006] 在离合装置布置在耦合组件的壳体和减振装置之间的情况下,当离合装置有滑差地作用时,则在施加于驱动部处的激励和施加于缓冲系统处的激励之间存在转速差,这对缓冲系统的所产生的激励阶次产生影响。如果用于补偿的缓冲系统设计为较高的阶次,则这导致在没有明显滑差的所有运行状态下解耦质量下降。在这种情况下缓冲质量的设计是有问题的。

发明内容

[0007] 本发明所基于的目的是,将具有减振装置且具有离合装置的耦合组件构造为使得缓冲系统的设计得以优化,并且在一定的转速范围中至少限制扭转不均衡性的上升。
[0008] 该目的通过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减振装置且具有离合装置的耦合组件实现。
[0009] 在此减振装置具有与驱动部连接的输入部和与离合装置连接的输出部,通过该离合装置在第一运行状态下至少基本上建立在减振装置和从动部之间的连接,并且在第二运行状态下至少基本上取消该连接。减振装置具有扭转减振器和缓冲系统,其中缓冲系统与减振装置的输出部连接。
[0010] 由于缓冲系统与减振装置的输出部的连接得到以下主要优点:
[0011] 因为缓冲系统通过扭转减振器与驱动部连接,所以省去接在中间的可根据相应运行状态允许滑差的离合装置。由此确保施加在缓冲系统处的激励始终与施加在驱动部处的激励同转速。由此可精确地针对相应的阶次设计缓冲系统,其中该设计特别是在滑差的情况下不受离合装置的相应运行状态的影响。
[0012] 同时可在离合装置处有针对性地使用滑差,以至少部分地消除缓冲系统的不利的解耦功率。滑差可减小输出到传动系、在此特别是输出到变速器的扭转不均衡性。这特别适用于以下情况:由于将缓冲系统连接到扭转减振器的输出部处在较高转速下、例如在每分钟1500和1800转之间的转速范围内可表现出明显上升的扭转不均衡性。由此离合装置可在该转速范围中以有针对性的滑差运行。
[0013] 因为减振装置的输出部不是直接地、而是通过离合装置接合在从动部处,为了保证离合装置起作用必须确保至少减振装置的输出部相对于从动部可相对扭转运动。因此扭转减振器虽然可在从动部、必要时也在驱动部上对中,然而必须在周向上存在可相对扭转运动性。特别是在具有多个阻尼单元的扭转减振器中还可以相似的方式在从动部处或必要时在驱动部处容纳相应扭转减振器的其他构件、例如将阻尼单元彼此连接的中间传递部。
[0014] 当离合装置为了传递高扭矩构造有多个摩擦片离合器时,这些摩擦片离合器特别优选地分别容纳在摩擦片离合器支架中,其中一个摩擦片离合器支架与减振装置的输出部是抗扭的,另一个与从动部是抗扭的。

附图说明

[0015] 本发明借助于以下说明得以直观地论述。其中:
[0016] 图1示出了耦合组件的剖视图,该耦合组件构造为具有双管路系统的液力变矩器并且具有减振装置以及离合装置,该减振装置具有扭转减振器和缓冲系统,该离合装置与减振装置的输出部连接;
[0017] 图2示出了在运行状态下从图1的观察方向II-II的缓冲系统的视图;
[0018] 图3示出了如图2所示的但在静止状态下的缓冲系统;
[0019] 图4如图1所示,但耦合组件构造为三管路系统;
[0020] 图5如图1所示,但具有减振装置和离合装置的另一空间布置方案;
[0021] 图6如图1所示,但耦合组件构造为液压离合器;
[0022] 图7如图1所示,但耦合组件构造为湿式离合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图1示出了耦合组件56,其具有可绕中轴线15旋转的壳体54并且因为构造为液力变矩器90而具有液压回路60,该液压回路具有泵轮61、涡轮62和导轮63。此外耦合组件56设置有减振装置30和离合装置64,其中减振装置30具有扭转减振器70和缓冲系统1。
[0024] 在耦合组件56的壳体54的罩盖124处固定有输入构件115,该输入构件利用相互平行地分别沿背离罩盖124的方向延伸的控制指接合到径向外部的储能系统126的横截面扩展区中。沿径向在输入构件115的两个控制指之间分别接合有中间传递部74的控制指,其中中间传递部的控制指沿朝向罩盖124的方向突出到径向外部的储能系统126的横截面扩展区中。
[0025] 中间传递部74至少基本上朝径向内部延伸,以在径向内部区域中在储能器窗口128中容纳径向内部的储能系统130的储能器。沿轴向在中间传递部74的两侧设置有输出构件117、118,输出构件具有用于径向内部储能系统130的储能器的储能器窗口132。输出构件
117、118通过间隔块134相对于彼此并且相对于中间传递部74保持预定的轴向距离,其中间隔块以沿周向的间隙穿过在中间传递部中的孔。如果间隔块134在中间传递部74和输出构件117、118有相对旋转偏移时达到了孔的沿偏转方向紧接着的端部,则相对旋转偏移被终止。因此间隔块134用作相对旋转角限制部136。
[0026] 输入构件115与径向外部的储能系统126和中间传递部74共同构成扭转减振器70的驱动侧的第一阻尼单元68,而中间传递部74与径向内部的储能系统130和输出构件117、118共同构成扭转减振器70的从动侧的第二阻尼单元69。
[0027] 不仅中间传递部74而且输出构件118分别根据扭转减振器轮毂71的沿轴向构造为阶梯式的外径区段对中并且必要时也在轴向上定位,但在周向上不仅相对于扭转减振器轮毂71而且相对于彼此可相对运动。
[0028] 对于减振装置30,耦合组件56的壳体54用作驱动部52。输入构件115用作减振装置30的输入部67,而输出构件117、118分别用作减振装置的输出部72。输出部72在用作从动部
73的扭转减振器轮毂71上对中,该扭转减振器轮毂在其侧借助于啮合部77被容纳在从动轴
76处、例如变速器输入轴处。
[0029] 扭转减振器轮毂71在轴向上支撑在罩盖124处,并且轴向可移动地使离合装置64的离合活塞65对中。而作为替代还可设置独立于扭转减振器轮毂71的构件以用于使离合活塞65对中,其中该构件可通过扭转减振器轮毂71支承并且可与之连接。与此无关地,离合活塞65借助于轴向弹簧142抗扭地固定在离合装置64的容纳构件113处,该容纳构件如涡轮62一样借助于铆钉122固定在扭转减振器轮毂71处。根据离合活塞65相对于容纳构件113的控制,离合活塞65可沿扭转减振器轮毂71轴向支承,其中离合活塞朝容纳构件113方向的运动受到轴向止挡140的限制。如果离合活塞65朝容纳构件113的方向运动,则离合活塞在第一运行状态下驶向其接合位置,而离合活塞65在第二运行状态下由于反向运动驶向其脱离位置。
[0030] 关于减振装置30,其在其靠近涡轮62的输出构件118处为了输出构件118的第二功能容纳有缓冲系统1的缓冲质量支架3的缓冲质量支架元件5a。两个缓冲质量支架元件5a、5b借助于间隔块11以预定的轴向间距相对于彼此定位,并且沿轴向在其之间容纳缓冲质量
7。如下文仍将详细说明的,间隔块11在第二功能中分别用于容纳环形构件32(图2、图3)。远离涡轮62的输出构件117同样为了第二功能用作摩擦片离合器支架120,在该摩擦片离合器支架处抗扭地但可轴向移动地容纳有沿轴向接合在离合活塞65和容纳构件113之间的摩擦片离合器66。因为输出构件117、118分别为输出部72的一部分,由此不仅缓冲系统1而且离合装置64分别与输出部72连接。
[0031] 如果离合装置64的离合活塞65在第一运行状态中应朝容纳构件113的方向运动以在减振装置30和从动部73之间建立连接,则借助于未示出的压力源通过第一管路95将压力介质传输到液压回路60中从而也传输到第一压力腔98中,该第一压力腔在离合活塞65的一侧延伸。由此在第一压力腔98中相对于位于离合活塞65另一侧的第二压力腔99产生超压。离合活塞65由此朝容纳构件113的方向移动,并且在此越来越紧地将摩擦片离合器66夹在离合活塞和容纳构件113之间。在离合活塞65进行该运动期间,包含在第二压力腔99中的压力介质通过在该运行状态下无压力的第二管路96从第二压力腔99中导出,并且之后到达未示出的压力介质储存器中。
[0032] 为了离合活塞65在其第二运行状态中的运动,离合活塞65朝远离容纳构件113的方向运动,以再次取消在减振装置30和从动部73之间的连接。对此借助于未示出的压力源通过第二管路96将压力介质传输到第二压力腔99中,由此相对于第一压力腔98在此产生超压。离合活塞65由此朝远离容纳构件113的方向移动,并且在此在离合活塞和容纳构件113之间越来越多地释放摩擦片离合器66。在离合活塞65进行该运动期间,包含在第一压力腔98中的压力介质通过在该运行状态下无压力的第一管路95从第一压力腔98导出,并且之后到达未示出的压力介质储存器中。由于存在两个管路95和96,在图1中示出的耦合组件56在专业领域中被称为双管路系统。
[0033] 轴向弹簧142或者设计成其试图使离合活塞65相对于容纳构件113保持间距,或者设计成其试图将离合活塞65压向容纳构件113的方向。在前者情况下可减少可能的拖曳损失,该拖曳损失可在离合活塞65至少部分脱离时在摩擦片离合器66贴附在离合活塞65或容纳构件113处时产生,而在后者情况下在第一压力腔98和第二压力腔99之间的较小的压降足以使离合装置64在其第一运行状态下保持在接合位置中。此外轴向弹簧142能抵消由于流动可突然出现的压力变化。由此有利于离合装置64冲击更小地接合。
[0034] 与施加在壳体54处的扭矩一起从壳体54通过输入部67传递到扭转减振器70的扭振或者说激励一方面通过阻尼单元68、69衰减,并且另一方面通过缓冲系统1消除。由于缓冲系统1通过扭转减振器70直接连接到壳体54处从而连接到驱动部52处,保证了施加在缓冲系统1处的激励始终与施加在驱动部52处的激励同转速。由此可精确地针对与驱动部52关联的阶次设计缓冲系统1。
[0035] 只要在有输出部72与缓冲系统1连接的减振装置30中至少近似在输出部72处作用有振动节点,则可在离合装置64处有针对性地设置滑差,使得在离合装置64处从而至少在减振装置30的输出部72处存在更强的扭转不均衡性,该扭转不均衡性对于缓冲系统1的充分有利的解耦功率是必要的。因为离合装置64在此设置在缓冲系统1之后,尽管采取该措施仍保持不受影响地针对与驱动部52关联的阶次设计缓冲系统1。
[0036] 对于缓冲系统1需做以下说明:
[0037] 为了可更好地表示容纳在缓冲质量支架3处的缓冲质量7,在图2和图3中分别删除了在观察方向上沿轴向布置在缓冲质量7之前的缓冲质量支架元件5a,并且仅绘制了在观察方向上沿轴向布置在缓冲质量7之后的缓冲质量支架元件5b。缓冲质量7分别具有成对构造的导轨22以用于容纳分别构造为滚动体的耦合元件20,其中导轨22设计为使得其可实现缓冲质量7相对于耦合元件20的径向相对运动。缓冲质量7具有在径向内部与其周侧42邻接的止挡侧43。
[0038] 在缓冲质量支架元件5a和5b处同样分别成对地设置有具有弯曲走向的导轨13。根据在图2或图3中的视图,导轨13各具有一个初始区14,在该初始区中相应的导轨13离中轴线15具有最大的径向距离,并且导轨具有连接区17,连接区沿圆周彼此相反延伸地连接到初始区14的两侧。同样设置在缓冲质量7处的导轨22具有弯曲的走向,各具有一个初始区24并且具有连接区25,在该初始区中相应的导轨22离中轴线15具有最小的径向距离,连接区沿圆周彼此相反延伸地连接到初始区24的两侧。导轨22分别设置在相应缓冲质量的缓冲质量中心35的两侧。缓冲质量中心35位于缓冲质量7的中间延伸半径36中,该延伸半径在行驶模式下设置为相对于中轴线15有距离R1。缓冲质量7在行驶模式下的状态在图2中示出,并且如果缓冲系统1以离心力超过重力的转速运行则出现该状态。
[0039] 容纳在导轨13和22中的耦合元件20分别在相应导轨22的两侧接合到在此设置的导轨13中。在根据图2的视图中,缓冲质量7由于离心力有沿径向向外的趋势,使得耦合元件20分别定位在相应导轨22的初始区24中,即在离中轴线15具有最小径向距离的区域中。耦合元件20在此分别支撑在缓冲质量支架元件5a和5b的初始区14中,即在离中轴线15具有最大径向距离的区域中。
[0040] 缓冲质量7分别在其径向内部端部处分别具有几何构型28,该几何构型在周侧中间部分中具有第一接触区26,而在周侧外部部分中具有第二接触区27。第一接触区26具有区中点37,该区中点将第一接触区26划分成构型半区23。几何构型28以下文仍将说明的方式与沿径向设置在缓冲质量7内部的止挡31共同作用,止挡联结在环形构件32处。
[0041] 环形构件32在周向上在每两个缓冲质量7之间分别具有一个支撑部34,该支撑部分别包围间隔块11,从而支撑部34分别用作止挡容纳部38。因此环形构件32抗扭地容纳在缓冲质量支架3处。沿周向延伸的环形体33在每两个止挡容纳部38之间分别与止挡轮廓40作用。止挡容纳部38和止挡轮廓40共同构成在环形构件32处的止挡31。
[0042] 如果缓冲质量1以离心力超过重力的转速运行,则缓冲质量7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有沿径向向外的趋势,使得耦合元件20可分别定位在缓冲质量7的相应导轨22的初始区24中。扭振虽然可迫使缓冲质量7在周向上偏转,由此耦合元件20从导轨13、22的初始区14、24偏移到其连接区17、25中,然而在扭振衰减时耦合元件20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始终回位到初始位置。
[0043] 反之如果离心力下降到小于重力,例如在机动车缓慢行驶或驱动部(例如内燃机)停止时,则缓冲质量7向径向内部下落,以占据在图3中示出的相对于彼此和相对于缓冲质量支架3的相对位置。在这种运行状态下两个沿径向位于中轴线15之上的缓冲质量7向径向内部下落,直到其止挡侧43利用第一接触区26的与运动方向相关的构型半区23贴靠到在环形构件32的环形体33处的止挡31的对应止挡轮廓40上。如果导轨13、22允许缓冲质量7进一步沿径向向下运动,则当相应缓冲质量7的与运动方向相关的第二外周区27贴靠到环形构件32的支撑部34从而贴靠到环形构件32的止挡容纳部38上时,该运动才结束。两个沿径向位于中轴线15之下的缓冲质量7同样沿径向向内降落,直到其止挡侧43利用模制在该处的与运动方向相关的第一接触区26贴靠到在环形构件32的环形体33处的止挡31的对应止挡轮廓40上,并且此外直到相应缓冲质量7的与运动相关的第二接触区27贴靠到环形构件32的相应支撑部34从而贴靠到环形构件32的止挡容纳部38上。以这种方式防止了两个沿径向位于中轴线15之下的缓冲质量7以其周侧42相互贴靠。
[0044] 图4示出了耦合组件56,其不仅在离合装置64的构造和控制方面而且在缓冲系统1的构造方面区别于直到目前所论述的耦合组件56。
[0045] 如图4所示,关于离合装置64,设置有更多数量的径向外部的摩擦片离合器84并且沿轴向在其之间设置有径向内部的摩擦片离合器85。径向外部的摩擦片离合器84以与图1中相似的方式抗扭地但可轴向移动地容纳在径向外部的摩擦片离合器支架88处,其中该摩擦片离合器支架88模制在罩盖侧的盖板117处从而为输出部72的一部分。而径向内部的摩擦片离合器85抗扭地容纳在容纳构件113处,由此该容纳构件在附加功能中用作径向内部的摩擦片离合器支架87。容纳构件113同样如涡轮62借助于铆钉122固定在扭转减振器轮毂71处。
[0046] 如果离合装置64的离合活塞65在第一运行状态下朝容纳构件113的方向运动,以在减振装置30和从动部73之间建立连接,则借助于未示出的压力源通过第一管路100将压力介质传输到第一压力腔109中,该第一压力腔在壁部97和离合活塞65之间延伸,其中壁部97沿轴向在罩盖124和离合活塞65之间延伸并且在扭转减振器轮毂71处对中。由此在第一压力腔109中相对于第二压力腔110产生超压,该第二压力腔在离合活塞65的另一侧处沿轴向位于离合活塞和容纳构件113之间。离合活塞65由此朝容纳构件113的方向移动,并且在此越来越紧地将摩擦片离合器84和85夹在离合活塞和容纳构件113之间。在离合活塞65进行该运动期间,包含在第二压力腔110中的压力介质通过在该运行状态下无压力的第二管路102从第二压力腔110导出,并且之后到达未示出的压力介质储存器中。
[0047] 为了离合活塞65在其第二运行状态中的运动,离合活塞65朝远离容纳构件113的方向运动,以再次取消在减振装置30和从动部73之间的连接。对此借助于未示出的压力源通过第二管路102将压力介质传输到第二压力腔110中,由此相对于第一压力腔109在此产生超压。离合活塞65由此朝远离容纳构件113的方向移动,并且在此在离合活塞和容纳构件113之间越来越多地释放摩擦片离合器84和85。在离合活塞65进行该运动期间,包含在第一压力腔109中的压力介质通过在该运行状态下无压力的第一管路100从第一压力腔98导出,并且之后到达未示出的压力介质储存器中。
[0048] 对于所述轴向弹簧142朝离合装置64的脱开方向施加作用的情况,在压力腔109和110之间的压力补偿已可足以实现离合活塞65的所述运动。
[0049] 第三压力腔111不仅容纳液压回路60而且容纳减振装置30,并且通过第三管路105向其供给压力介质。特别是在离合装置64打开时第三压力腔111的压力介质通过第二压力腔110和在该运行状态下无压力的第二管路102导出,以便之后进入未示出的压力介质储存器中。
[0050] 由于存在三个管路100、102和105,图4所示的耦合组件56在专业领域中被称为三管路系统。由于两个压力腔109和110的受限的扩张这允许了离合装置64的改善的可控性。同样也可实现传递更高的从驱动部52通过减振装置30的输入部67提供的扭矩,更确切地说不仅通过在耦合组件56中的压力特性而且通过在摩擦片离合器84和85处更高数量的摩擦连接。
[0051] 对于缓冲系统1需补充的是,同样在此缓冲质量支架3也固定在与涡轮62邻接的输出构件118处从而固定在减振装置30的输出部72处。然而在此缓冲质量支架3仅构造有一个缓冲质量支架元件5,该缓冲质量支架元件在两侧容纳缓冲质量7。缓冲质量7通过间隔块144相对于彼此定位。同样还可在图4中看到耦合元件20。
[0052] 图5示出了虽然在功能上与根据图4的实施方式相同、但在结构上与之具有区别的耦合组件56。除了缓冲系统1这特别是涉及到扭转减振器70,在其中各个构件—具有输入构件115的输入部67、中间传递部74和具有输出构件117、118的输出部72—以几何形状上更简单从而成本更低廉的设计方案实施。对于缓冲系统1,虽然选择了与图1相似的结构形式,即具有沿轴向布置在缓冲质量支架3的两个缓冲质量支架元件5a、5b之间的缓冲质量7a、7b、7c,然而在此将两个缓冲质量支架元件5a、5b相对于彼此定位的间隔块11在第二功能中借助于容纳区段150设置为用作离合装置64的径向外部的摩擦片离合器支架88,因为其提供了抗扭地、但是沿轴向可移动地容纳离合装置64的径向外部摩擦片离合器84。如同根据图4所述的实施方式,这些摩擦片离合器沿轴向在其之间容纳离合装置64的径向内部的摩擦片离合器85,该径向内部的摩擦片离合器抗扭地容纳在容纳构件113处。由此同样该容纳构件
113也在第二功能中用作离合装置64的径向内部的摩擦片离合器支架87。
[0053] 不同于根据图4的耦合组件56,容纳构件113借助于啮合部146与扭转减振器轮毂71从而与从动部73处于抗扭连接。铆钉148用于将涡轮62固定在容纳构件113处并且由此在涡轮62和从动部73之间建立连接。
[0054] 不同于目前为止所述的耦合组件56,在根据图5所述的实施方式中输出部72通过与罩盖124邻接的输出构件117对中,即借助于对中部152,该对中部设置在罩盖124处从而设置在用作驱动部52的壳体54处。基于对中部152,借助于缓冲质量支架3容纳在另一输出构件118处的缓冲系统1也在壳体54处从而在驱动部52处对中。
[0055] 在根据图4和图5的实施方式中轴向弹簧142的作用原理与在图1中相同。同样壁部97、离合装置64的离合活塞65和容纳构件113尽管有结构上有区别但在功能上对应于在图4中的类似构件,从而这些构件用于形成第一压力腔109和第二压力腔110。第三压力腔111以已知的方式用于容纳液压回路60以及减振装置30。也就是说图5示出了另一三管路系统。
[0056] 不仅对于具有输入部67、中间传递部74和输出部72的减振装置30的设计方案而且对于离合装置64的设计方案,根据图6和图7的耦合组件56与在图1中详细说明的实施方式相一致。然而在图6的耦合组件56中由于省去了位于泵轮61和涡轮62之间的导轮而存在配有液压回路60的液压离合器154。该措施的效果是相对于液力变矩器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和装配成本以及重量。
[0057] 在根据图6的耦合组件56中设置有多级铆钉122以用于将涡轮62固定在扭转减振器轮毂71处从而固定在从动部73处,而在根据图7的耦合组件56中完全省去了液压回路。由此图7示出了湿式离合器156,在其中从动部73仅通过减振装置30和离合装置64与驱动部52连接。相对于液压离合器得到生产成本和装配成本以及重量的进一步显著降低。此外这种湿式离合器156不仅可用作起动元件,而且可用作分离元件,因为在驱动部52和从动部73之间的同步主动地通过相应施加的、借助于压力介质建立的压力调节。而在具有液力变矩器或液压离合器的耦合组件中,由于有相应的液压回路60即使当在第二运行状态中至少基本上取消在减振装置(30)和从动部(73)之间的连接时,也会通过在液压回路60中循环的压力介质在驱动部52和从动部73之间得到自动的同步。
[0058] 附图标记
[0059] 1 缓冲系统
[0060] 3 缓冲质量支架
[0061] 5 缓冲质量支架元件
[0062] 7 缓冲质量
[0063] 11 间隔块
[0064] 13 导轨
[0065] 14 初始区
[0066] 15 中轴线
[0067] 17 连接区
[0068] 20 耦合元件
[0069] 22 导轨
[0070] 24 初始区
[0071] 25 连接区
[0072] 26 接触区
[0073] 27 接触区
[0074] 28 几何构型
[0075] 30 减振装置
[0076] 31 止挡
[0077] 32 环形构件
[0078] 33 环形体
[0079] 34 支撑部
[0080] 35 缓冲质量中心
[0081] 36 中间延伸半径
[0082] 37 区中点
[0083] 38 止挡容纳部
[0084] 40 止挡轮廓
[0085] 42 周侧
[0086] 43 止挡侧
[0087] 52 驱动部
[0088] 54 壳体
[0089] 56 耦合组件
[0090] 60 液压回路
[0091] 61 泵轮
[0092] 62 涡轮
[0093] 63 导轮
[0094] 64 离合装置
[0095] 65 离合活塞
[0096] 66 摩擦片离合器
[0097] 67 输入部
[0098] 68 驱动侧第一阻尼单元
[0099] 69 从动侧第二阻尼单元
[0100] 70 扭转减振器
[0101] 71 扭转减振器轮毂
[0102] 72 输出部
[0103] 73 从动部
[0104] 74 中间传递部
[0105] 76 从动轴
[0106] 77 啮合部
[0107] 84 径向外部的摩擦片离合器
[0108] 85 径向内部的摩擦片离合器
[0109] 87 径向内部的摩擦片离合器支架
[0110] 88 径向外部的摩擦片离合器支架
[0111] 90 液力变矩器
[0112] 95 第一管路
[0113] 96 第二管路
[0114] 97 壁部
[0115] 98 第一压力腔
[0116] 99 第二压力腔
[0117] 100 第一管路
[0118] 102 第二管路
[0119] 105 第三管路
[0120] 109 第一压力腔
[0121] 110 第二压力腔
[0122] 111 第三压力腔
[0123] 113 容纳构件
[0124] 115 输入构件
[0125] 117 输出构件
[0126] 118 输出构件
[0127] 120 摩擦片离合器支架
[0128] 122 铆钉
[0129] 124 罩盖
[0130] 126 径向外部的储能系统
[0131] 128 储能器窗口
[0132] 130 径向内部的储能系统
[0133] 132 储能器窗口
[0134] 134 间隔块
[0135] 136 相对转角限制器
[0136] 138 孔
[0137] 142 轴向弹簧
[0138] 144 间隔块
[0139] 146 啮合部
[0140] 148 铆钉
[0141] 150 容纳区段
[0142] 152 对中部
[0143] 154 液压离合器
[0144] 156 湿式离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