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可调阻尼力的减震器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810564771.1

文献号 : CN108999915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T·曼格B·蔡司纳S·施密特L·鲁曼

申请人 : ZF腓特烈斯哈芬股份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涉及具有可调阻尼力的减震器,具体是一种可调节的减震器,其每个工作方向各具有至少一个可调节的阻尼阀,其中,在补偿空间和工作空间之间的流体连接部通过具有止回阀主体的止回阀来控制,所述止回阀在液压上并联地接通可调节的阻尼阀,其中,所述止回阀由形成流体连接部的间隔套管保持,所述间隔套管具有通向连接的、可调节的阻尼阀的连接开口,其中,所述止回阀的止回阀主体至少间接地支撑在所述连接开口的区域中。

权利要求 :

1.一种可调节的减震器(1),其每个工作方向各具有至少一个可调节的阻尼阀(3;5),其中,在补偿空间(23)和工作空间(13;15)之间的流体连接部(25;27)通过具有止回阀主体(49)的止回阀(45;47)来控制,所述止回阀在液压上并联地接通可调节的阻尼阀(3;5),其中,所述止回阀(45;47)由形成流体连接部(25;27)的间隔套管(29;31)保持,所述间隔套管具有通向所连接的、可调节的阻尼阀(3;5)的连接开口(37;39),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回阀(45;47)的止回阀主体(49)至少间接地支撑在所述连接开口(37;39)的区域中,所述止回阀主体(49)支撑在形成所述连接开口(37;39)的连接接头(41;43)处,所述止回阀主体(49)接合到所述连接开口(37;39)中,所述止回阀主体(49)具有导向套筒(51),所述导向套筒(51)与所述连接接头(41;43)在轴向上重叠。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的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回阀主体(49)具有通向所述可调节的阻尼阀(3;5)的、永久敞开的贯通开口(55)和至少一个相对于该贯通开口径向偏置的回流开口(57)。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调节的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回流开口(57)在径向上构造在所述永久敞开的贯通开口(55)外部。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的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回阀主体(49)具有支撑面(59),所述止回阀主体(49)通过所述支撑面支撑在间隔套管(29;31)处。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的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回阀主体(49)由用于所述可调节的阻尼阀(3;5)的过渡接头(61)保持。

6.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调节的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接头(61)与所述止回阀主体(49)能够彼此固定连接。

7.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调节的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回阀(45;47)的锁止弹簧(63)支撑在所述过渡接头(61)处。

8.按照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调节的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止弹簧(63)在径向上支撑在所述过渡接头(61)处。

9.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的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回阀(47)并联地接通用于削弱远离活塞杆的工作空间(15)的压缩运动的、可调节的阻尼阀(5),并且所述远离活塞杆的工作空间(15)通过端侧封闭的底部(19)与所述补偿空间(23)分隔开。

说明书 :

具有可调阻尼力的减震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所述的、具有可调阻尼力的减震器。

背景技术

[0002] 文献DE 10 2005 053 394 A1描述了一种具有可调阻尼力的减震器,该减震器具有用于削弱活塞杆伸出运动的、可调节的第一阻尼阀和用于削弱活塞杆收回运动的第二阻
尼阀。这两个可严格分开地接通的阻尼阀提供了非常大的特征曲线多样化的优点。然而另
一方面,也产生了相对较大的容器直径的缺点,这可以归因于使用环状止回阀作为间隔套
筒的一部分。
[0003] 所提到的止回阀用于在可调节的阻尼阀、在工作空间和连接的阻尼阀之间的流体通道以及补偿空间之间引导流动。两个可调节的阻尼阀都具有主穿流方向并且连接到共同
的补偿空间。所述止回阀通过补偿空间避免了在活塞杆一侧的工作空间和远离活塞杆的工
作空间之间的液压短路。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开发一种通用的减震器,其中解决了容器管直径大的问题。
[0005] 该目的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即所述止回阀的止回阀主体至少间接地支撑在所述连接开口的区域中。
[0006] 通过止回阀的这种空间上的布置方式,能够显著地减小减震器的直径。
[0007] 准确地说,止回阀主体支撑在形成连接开口的连接接头处。因此,在间隔套管处不必设置另外的、用于止回阀的保持面。
[0008]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止回阀主体在外侧包围连接接头。这种变型方案并未限制连接接头的流动横截面,这尤其对于从补偿空间到工作空间的回流来说是特别有利的,
因为不会产生空穴。
[0009] 替代地可以规定,所述止回阀主体与所述连接开口啮合。这种结构形式比之前描述的变型方案还要节省空间。
[0010] 所述止回阀主体具有导向套筒,所述导向套筒与所述连接接头在轴向上重叠。由此所述止回阀主体在轴向上相对于减震器的主轴固定。
[0011] 关于尽可能节省结构空间的设计方案,所述止回阀主体具有通向可调节的阻尼阀的、永久敞开的贯通开口和至少一个相对于该贯通开口径向偏置的回流开口。由于这种径
向的布置方式,所述止回阀主体成型简单,并且因此也能够简单地例如制造为烧结构件。
[0012] 关于尽可能少节流地回流,进一步的措施是,所述至少一个回流开口在径向上构造在所述永久敞开的贯通开口外部。
[0013] 对于机械的固定,进一步的措施是,所述止回阀主体具有支撑面,所述止回阀主体通过所述支撑面支撑在间隔套管处。
[0014] 对于另一种支承点(Lagerpunkt)规定,所述止回阀主体由用于可调节的阻尼阀的过渡接头保持。
[0015] 关于可预装配的结构单元,所述过渡接头与所述止回阀主体能够彼此固定连接。由此能够在间隔套管处简单地固定这种结构单元。
[0016] 有利地,所述止回阀的锁止弹簧支撑在所述过渡接头处。所述锁止弹簧引起了止回阀片的限定的运行位置进而引起了限定的运行方式。
[0017] 所述锁止弹簧在径向上支撑在所述过渡接头处。因此,所述止回阀可以完全地预装配并且在减震器外部检测其功能。
[0018] 对于结构形式来说规定,所述止回阀并联地接通用于削弱远离活塞杆的工作空间的压缩运动的、可调节的阻尼阀,并且所述远离活塞杆的工作空间通过端侧封闭的底部与
所述补偿空间分隔开。这里不再存在减震器中常见的、带有止回阀功能的底阀,从而可以实
现活塞杆在冲程长度方面的改进。

附图说明

[0019] 根据以下对附图的描述对本发明进行详细阐释。附图示出:
[0020] 图1是带有两个可调节的阻尼阀的减震器的整体示图;
[0021] 图2是图1的细节示图;
[0022] 图3是按照图1所示的减震器在不带底阀的情况下的示图;
[0023] 图4是图3的细节示图;
[0024] 图5是相对于图1的另外的替代方案;
[0025] 图6是图5的细节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图1示出了每个工作方向各具有至少一个可调节的阻尼阀3;5的、可调节的减震器1。例如由文献DE 10 2013 218 658 A1 005650已知这种可调节的阻尼阀3;5。活塞杆9连同
活塞11一起轴向可推移地在气缸套7内部引导。活塞11将气缸套7划分成活塞杆一侧的工作
空间13和远离活塞杆的工作空间15。所谓划分首先可以理解成空间形成。可选地可以在活
塞11中构造阻尼阀或者过压阀。
[0027] 气缸套7由外部的容器管17包封。端侧的底部19和活塞杆引导部21不仅闭锁容器管17还闭锁气缸套7。在气缸套7和容器管17之间的环形空间形成了补偿空间23,所述补偿
空间部分填充有阻尼介质并且部分填充有压缩空气。在活塞杆运动时,补偿空间23补偿由
活塞杆9排挤的体积,也就是说,工作空间13;15的体积扩大总是和从补偿空间23中将阻尼
介质取出到相应的工作空间中相关。
[0028] 对于各一个单独的间隔套管29;31来说,在活塞杆一侧的工作空间13和两个可调节的阻尼阀3;5中的第一阻尼阀之间存在第一流体连接部25,并且在远离活塞杆的工作空
间15和两个阻尼阀3;5中的第二阻尼阀之间存在第二流体连接部27。每个间隔套管29;31利
用密封的导向区段33安放在气缸套7上。除了管主体35之外,每个间隔套管29;31还具有连
接开口37;39,所述连接开口由连接接头41;43形成。每个连接开口37;39直接通到相应连接
的、可调节的阻尼阀中。
[0029] 每个可调节的阻尼阀3;5在液压上并联地接通止回阀45;47。在第二阻尼阀5的情况下,止回阀47的功能由已知的底阀承担。对于可调节的第一阻尼阀来说,止回阀45由形成
流体连接部25的间隔套管29保持。在此,所述止回阀45的止回阀主体49至少间接地支撑在
连接开口37的区域中,准确地说,支撑在形成连接开口37的连接接头41处。
[0030] 尤其正如由图2可以看出的那样,止回阀45的止回阀主体49在外侧包围连接接头41。由此连接开口37的整个横截面可作为流动横截面使用。
[0031] 为此,止回阀主体49具有导向套筒51,所述导向套筒与连接接头41在轴向上重叠。这种重叠承担了密封功能并且关于减震器1的纵向轴线53承担了止回阀45的轴向的保持功
能。
[0032] 止回阀主体49具有通向可调节的阻尼阀3的、永久敞开的贯通开口55和至少一个相对于该贯通开口径向偏置的回流开口57。在此,所述至少一个回流开口57径向地构造在
所述永久敞开的贯通开口55外部。因此对于布置在更大部分圆上的回流开口57来说,可以
使用相对较大的总横截面。
[0033] 为了进行径向的固定,止回阀主体49具有支撑面59,止回阀主体49通过所述支撑面支撑在间隔套管29上。为了进行进一步的支承,止回阀主体49由用于可调节的阻尼阀3的
过渡接头61保持。所述过渡接头61具有钵形的基本形状并且与所述止回阀主体49固定连
接。
[0034] 止回阀45的锁止弹簧63支撑在过渡接头61的底部65上。所述锁止弹簧63在径向上也支撑在过渡接头61上。对此起作用的是过渡接头61的环绕的、由底部65延伸出的壁部67。
[0035] 在活塞杆推出运动时,活塞杆一侧的工作空间13受到挤压。被排挤的阻尼介质经由在气缸套7中紧接地位于导向区段33下方的流体接口69流动到与可调节的第一阻尼阀3
的第一流体连接部25中。当阻尼介质经过可调节的阻尼阀3时,其可以通过由过渡接头61的
侧表面71和容器管一侧的管接头73形成的环形管道75流到补偿空间23中。
[0036] 在该活塞杆推出运动时,远离活塞杆的工作空间15扩大。所述工作空间15的体积扩大通过阻尼介质从补偿空间23经由作为底阀一部分的止回阀47的流入得到补偿。
[0037] 如果活塞杆9移入到气缸套7中,此时来自远离活塞杆的工作空间15的阻尼介质经由第二流体接口70被挤入到可调节的第二阻尼阀5。在此,阻尼介质从可调节的阻尼阀5流
动到补偿空间23中,并且同时从补偿空间23中取出阻尼介质并经由通过止回阀45的阀片77
的抬升运动(Abhubbewegung)引起敞开的回流开口57以及永久敞开的贯通开口55再引导到
第一流体连接部25中。
[0038] 图3和图4示出了一种变型方案,其关于第一流体连接部25以及用于可调节的第一阻尼阀3的止回阀45的部分与按照图1和图2的实施方式相同。不同的是,止回阀47并联地接
通用于削弱远离活塞杆的工作空间15的压缩运动的、可调节的阻尼阀5,并且所述远离活塞
杆的工作空间15通过外部的容器管17的、端侧封闭的底部19与补偿空间23分隔开。最终,第
二止回阀47在各个方面与在可调节的第一阻尼阀处的第一止回阀45的功能相对应。相对于
图1的区别在于,不存在传统的底阀。代替从补偿空间23经由底阀的继续流动,阻尼介质在
此也流过在连接接头43处的敞开的止回阀47。
[0039] 图5和图6的概览示出了一种基于按照图1的实施方式的变型方案。不同的是,止回阀主体49啮合到连接开口37中。原则上可以减小所述止回阀主体49的直径或者扩大用于回
流开口57的整体横截面。该示图还附加地示出了,能够基于共同的毛坯确定用于止回阀45;
47的过渡接头61和通到可调节的阻尼阀3;5的入口套管79的尺寸。单单通过精加工毛坯、尤
其是精加工永久的贯通开口55和用于止回阀45;47的阀片77的阀座面81就能够由入口套管
79制造止回阀主体49。
[0040] 附图标记列表:
[0041] 1     减震器
[0042] 3     可调节的阻尼阀
[0043] 5     可调节的阻尼阀
[0044] 7     气缸套
[0045] 9     活塞杆
[0046] 11    活塞
[0047] 13    活塞杆一侧的工作空间
[0048] 15    远离活塞杆的工作空间
[0049] 17    容器管
[0050] 19    底部
[0051] 21    活塞杆引导部
[0052] 23    补偿空间
[0053] 25    第一流体连接部
[0054] 27    第二流体连接部
[0055] 29    间隔套管
[0056] 31    间隔套管
[0057] 33    导向区段
[0058] 35    管主体
[0059] 37    连接开口
[0060] 39    连接开口
[0061] 41    连接接头
[0062] 43    连接接头
[0063] 45    止回阀
[0064] 47    止回阀
[0065] 49    止回阀主体
[0066] 51    导向套筒
[0067] 53    纵向轴线
[0068] 55    贯通开口
[0069] 57    回流开口
[0070] 59    支撑面
[0071] 61    过渡接头
[0072] 63    锁止弹簧
[0073] 65    底部
[0074] 67    壁部
[0075] 69    流体接口
[0076] 70    流体接口
[0077] 71    侧表面
[0078] 73    管接头
[0079] 75    环形通道
[0080] 77    阀片
[0081] 79    入口套管
[0082] 81    阀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