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体验
专利管家(专利管理)
工作空间(专利管理)
风险监控(情报监控)
数据分析(专利分析)
侵权分析(诉讼无效)
联系我们
交流群
官方交流:
QQ群: 891211   
微信请扫码    >>>
现在联系顾问~
首页 / 专利库 / 火葬 / 用于火葬排烟系统的防轴抱死装置

用于火葬排烟系统的防轴抱死装置

申请号 CN201810959202.7 申请日 2018-08-22 公开(公告)号 CN109027267A 公开(公告)日 2018-12-18
申请人 江西昌西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发明人 蒋来寿;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轴抱死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用于火葬排烟系统的防轴抱死装置,包括设于阀门内的轴,阀门内壁上设有接通冷却气体的冷却管,轴的两端插于冷却管内。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火葬排烟系统的防轴抱死装置,具有防止高温使轴抱死的优点。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将轴直接插于冷却管上,使冷却气体通过冷却管直接冷却轴,避免轴受高温影响而变形抱死;通过设置两根竖管,分别冷却固定的轴和活动的轴套,既可防轴和轴套抱死,又减少了冷气使用量。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火葬排烟系统的防轴抱死装置,包括设于阀门(1)内的轴(2),其特征在于:阀门(1)内壁上设有接通冷却气体的冷却管(3),轴(2)的两端插于冷却管(3)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火葬排烟系统的防轴抱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管(3)呈闭合圈状固定于阀门(1)内壁上,冷却管(3)上接通有气管(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火葬排烟系统的防轴抱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管(3)包括设于阀门(1)内壁两侧的竖管(31),轴(2)的两端插于竖管(31)底部,竖管(31)顶部接有气管(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火葬排烟系统的防轴抱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竖管(31)内设有隔板(5),隔板(5)沿竖管(31)长度方向设置,隔板(5)底部设有第一通孔(51),轴(2)伸入第一通孔(51)内并固定;轴(2)外套设有轴套(6),竖管(31)上设有第二通孔(311),轴套(6)插于第二通孔(311)内,第二通孔(311)的尺寸大于轴套(6)尺寸;竖管(31)内与轴套(6)接通的腔体壁上设有第三通孔(312),第三通孔(312)通至竖管(31)外。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火葬排烟系统的防轴抱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门(1)为蝶阀,轴套(6)上设有蝶板(7)。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火葬排烟系统的防轴抱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通孔(312)设于靠近竖管(31)顶部处。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火葬排烟系统的防轴抱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轴(2)与轴套(6)之间设有第一轴承(8)。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火葬排烟系统的防轴抱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孔(311)内设有第二轴承,轴套(6)穿过第二轴承。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火葬排烟系统的防轴抱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轴(2)内部中空,轴(2)的外壁上设有若干气孔(21),气孔(21)通至轴(2)的内腔。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火葬排烟系统的防轴抱死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一根竖管(31)顶部接通气管(4),另一根竖管(31)顶部封闭。

说明书全文

用于火葬排烟系统的防轴抱死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轴抱死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用于火葬排烟系统的防轴抱死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我国现行殡葬管理政策的核心内容是改革土葬,实行火葬,并作出了“节约殡葬用地,革除丧葬陋俗,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等规定。
[0003] 火葬场目前多用火化机焚烧遗体,而焚烧遗体会产生高温烟气,由于高温烟气中含有二恶英等对人体有毒、对环境有害的气体,因此高温烟气从火化机直排后,需要经过过滤才能排放到大气中。烟气直排和过滤排放两种系统通过蝶阀分离,但高温烟气经过蝶阀
时会使蝶阀轴变形抱死,使蝶阀失去作用。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火葬排烟系统的防轴抱死装置,具有防止高温使轴抱死的优点。
[0005]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用于火葬排烟系统的防轴抱死装置,包括设于阀门内的轴,阀门内壁上设有接通冷却气体的冷却管,轴的两端插于冷却管内。
[0006]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冷却气体通过冷却管直接冷却轴,避免轴受高温影响而变形抱死。
[0007] 优选的,所述冷却管呈闭合圈状固定于阀门内壁上,冷却管上接通有气管。
[0008]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冷却管围成首尾相连的闭合管路,再接上气管,冷却管分两路向气管中充气,充满冷气的冷却管流通性较差,可节省冷气量。
[0009] 优选的,所述冷却管包括设于阀门内壁两侧的竖管,轴的两端插于竖管底部,竖管顶部接有气管。
[001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只需通过气管向竖管内冲入少量冷气,冷气即可沉降至竖管底部,可节省冷气量。
[0011] 优选的,所述竖管内设有隔板,隔板沿竖管长度方向设置,隔板底部设有第一通孔,轴伸入第一通孔内并固定;轴外套设有轴套,竖管上设有第二通孔,轴套插于第二通孔内,第二通孔的尺寸大于轴套尺寸;竖管内与轴套接通的腔体壁上设有第三通孔,第三通孔通至竖管外。
[001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隔板将竖管分隔成两个腔体,其中一个腔体用于冷却轴,轴间接地冷却轴套。
[0013] 优选的,所述阀门为蝶阀,轴套上设有蝶板。
[0014]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轴套的旋转使蝶板打开或关闭。
[0015] 优选的,所述第三通孔设于靠近竖管顶部处。
[0016]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竖管内的热空气可从竖管顶部排出。
[0017] 优选的,所述轴与轴套之间设有第一轴承。
[0018]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轴承不仅起到传动作用,还能传热。
[0019] 优选的,所述第二通孔内设有第二轴承,轴套穿过第二轴承。
[002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降低轴套旋转时所受阻力。
[0021] 优选的,所述轴内部中空,轴的外壁上设有若干气孔,气孔通至轴的内腔。
[002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中空的轴接通两根竖管,并通过气孔将冷气送至轴与轴套之间,从而达到冷却轴和轴套的效果。
[0023] 优选的,其中一根竖管顶部接通气管,另一根竖管顶部封闭。
[0024]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降低冷气的循环速率,节省冷气量。
[0025]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6] 1.通过将轴直接插于冷却管上,使冷却气体通过冷却管直接冷却轴,避免轴受高温影响而变形抱死;
[0027] 2.通过设置两根竖管,分别冷却固定的轴和活动的轴套,既可防轴和轴套抱死,又减少了冷气使用量。

附图说明

[0028] 图1是实施例1中用于火葬排烟系统的防轴抱死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9] 图2是实施例2中用于火葬排烟系统的防轴抱死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0] 图3是图2的俯视图;
[0031] 图4是图3的A-A向剖视图;
[0032] 图5是图4中A部放大图。
[0033] 图中,1、阀门;2、轴;21、气孔;3、冷却管;31、竖管;311、第二通孔;312、第三通孔;4、气管;5、隔板;51、第一通孔;6、轴套;7、蝶板;8、第一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0034]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5] 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0036] 实施例1:一种用于火葬排烟系统的防轴抱死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设于阀门1内的轴2,阀门1内壁上设有接通冷却气体的冷却管3,轴2的两端直接插于冷却管3内。冷却管3呈闭合圈状固定于阀门1内壁上,冷却管3上接通有气管4。阀门1可为蝶阀,轴2上设有蝶板
7。
[0037] 实施例2:一种用于火葬排烟系统的防轴抱死装置,如图2所示,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冷却管3不是圈状闭合管,而是分别竖直固定于阀门1两侧壁上的两个竖管31,轴2的两端插于竖管31底部,其中一个竖管31顶部接通气管4,另一个竖管31顶部封闭,两根竖管31底部均封闭。
[0038] 如图5所示,竖管31内竖直设有隔板5,隔板5将竖管31分隔成互相隔离的两个腔体。隔板5底部设有第一通孔51,轴2伸入第一通孔51内并无缝固定。轴2外套设有轴套6,轴2与轴套6之间设有第一轴承8,竖管31上设有供轴套6插入的第二通孔311,第二通孔311的尺寸大于轴套6的尺寸,轴套6可在第二通孔311内旋转。竖管31与轴套6接通的腔体壁上设有
第三通孔312(见图4),第三通孔312设于靠近竖管31顶部处,第三通孔312供该腔体内的热
空气排出,轴套6与第三通孔312接触处还可固定第二轴承,轴套6插于第二轴承内。轴2内部中空,且其两端与其内部相通,轴2的外壁上开设有若干气孔21,气孔21通至轴2的内腔。
[0039] 如图2所示,该实施例中阀门1也可为蝶阀,蝶板7固定于轴套6上。
[0040] 综上所述,轴2的冷却过过程如下:冷空气由气管4进入其中一根竖管31,气管4每隔一段时间间歇地向竖管31输入少量冷空气,冷空气沉降至竖管31底部后顺着轴2通入另
一根竖管31内,同时从轴2上气孔21排至轴2与轴套6之间的空隙内,从而冷却轴套6,防止轴套6变形抱死,轴套6代替轴2行使旋转功能,竖管31与轴套6相通的腔体顶部的第三通孔312排出热空气。
[0041]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
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