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体验
专利管家(专利管理)
工作空间(专利管理)
风险监控(情报监控)
数据分析(专利分析)
侵权分析(诉讼无效)
联系我们
交流群
官方交流:
QQ群: 891211   
微信请扫码    >>>
现在联系顾问~
首页 / 专利库 / 尾翼 / 尾翼升降机构及使用该尾翼升降机构的汽车尾翼

尾翼升降机构及使用该尾翼升降机构的汽车尾翼

申请号 CN202010262285.1 申请日 2020-04-06 公开(公告)号 CN113492927A 公开(公告)日 2021-10-12
申请人 孙林; 发明人 孙林;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尾翼升降机构及使用该尾翼升降机构的汽车尾翼,包括支承座和设于所述支承座上的适于撑起汽车尾翼本体的一对对称分布的升降臂组,以及与一对所述升降臂组均相连的以适于驱动该升降臂组变形的动力组件;其中动力组件包括转轴和适于驱动转轴旋转的驱动件;所述升降臂组包括与所述转轴的端部相连的动力臂、与所述动力臂相连的传力臂,以及与所述传力臂相连的接力臂;所述传力臂的一端与支承座铰接相连,而该传力臂的另一端则是用于撑起汽车尾翼本体。
权利要求

1.一种尾翼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承座和设于所述支承座上的适于撑起汽车尾翼本体的一对对称分布的升降臂组,以及与一对所述升降臂组均相连的以适于驱动该升降臂组变形的动力组件;其中

动力组件包括转轴和适于驱动转轴旋转的驱动件;

所述升降臂组包括与所述转轴的端部相连的动力臂、与所述动力臂相连的传力臂,以及与所述传力臂相连的接力臂;所述传力臂的一端与支承座铰接相连,而该传力臂的另一端则是用于撑起汽车尾翼本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翼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包括套设在所述转轴上的输出齿轮、与所述输出齿轮相连的减速储能结构,以及与所述减速储能结构相连的电机;其中

所述电机具有蜗杆型输出轴;以及所述减速储能结构包括与所述蜗杆型输出轴啮合相连的传动齿轮,以及与所述传动齿轮固连的蜗杆;

所述蜗杆与输出齿轮啮合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尾翼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力臂通过一过渡力臂与汽车尾翼本体相连;

所述过渡力臂与所述接力臂远离支承座的一端铰接相连;以及所述过渡力臂还铰接有辅助支承臂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尾翼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力臂通过第一铰接轴与所述支承座相连;以及

所述辅助支承臂结构包括在所述过渡力臂与支承座之间设有的第一支承臂、一端与所述第一铰接轴相连的第二支承臂,以及与所述第二支承臂相连的第三支承臂;其中所述第三支承臂与所述第一支承臂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尾翼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尾翼升降机构还包括与汽车辅翼配接的第四支承臂;

所述第四支承臂的一端与所述支承座相连;以及所述第二支承臂远离该第二支承臂连接支承座的端部还与汽车辅翼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尾翼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承臂为L形结构;

所述第三支承臂为V形结构;以及所述第二支承臂为“卜”字形结构;

所述第四支承臂为“一”字形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尾翼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L形结构的第一支承臂的其中一个端部与过渡力臂铰接相连,以及该第一支承臂的另一个端部则与第三支承臂的一个端部铰接;其中所述第三支承臂的另一个端部则与第二支承臂的分支部的端部铰接相连,以及所述L形结构的第一支承臂的转角部则与所述支承座铰接相连;

所述第二支承臂的直线部的一个端部与支承座铰接相连,而该第二支承臂的直线部的另一个端部则与汽车辅翼相连。

8.一种汽车尾翼,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尾翼升降机构。

说明书全文

尾翼升降机构及使用该尾翼升降机构的汽车尾翼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汽车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尾翼升降机构及使用该尾翼升降机构的汽车尾翼。

背景技术

[0002] 汽车尾翼是指汽车行李箱盖上,在后端所装配的形状类似鸭尾的突起物,属于汽车空气动力套件中的一部分,也叫扰流器、扰流翼或者扰流板。主要作用是为了减少汽车尾
部的升力,有效控制汽车上浮,使得风阻系数相应减少,使汽车能够紧贴在道路地面行驶,
从而提供行驶的稳定性能。由于尾翼能够降低汽车的空气阻力,因此高速汽车加装尾翼对
于节省燃油也有一定的作用,同时尾翼对于汽车的外形也具有一定的装饰效果。
[0003] 现有技术中使用的部分尾翼采用的升降机构,在使用中发现存在以下问题:对于在城市道路等低速环境下汽车尾翼一般处于收起状态,区别于升起时机械部件处于张紧的
状态,在此状态下整个装置机械部件放松,此时尾翼会受到车辆晃动和风力的影响上下抖
动,这样就造成升降铰链也会随之抖动,也就是说,此时不仅尾翼稳定性差,整个装置的稳
定性也比较差。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尾翼升降机构,以解决防提高汽车尾翼使用稳定性的技术问题。
[0005]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尾翼,以解决防提高汽车尾翼使用稳定性的技术问题。
[0006] 本发明的尾翼升降机构是这样实现的:
[0007] 一种尾翼升降机构,包括:支承座和设于所述支承座上的适于撑起汽车尾翼本体的一对对称分布的升降臂组,以及与一对所述升降臂组均相连的以适于驱动该升降臂组变
形的动力组件;其中
[0008] 动力组件包括转轴和适于驱动转轴旋转的驱动件;
[0009] 所述升降臂组包括与所述转轴的端部相连的动力臂、与所述动力臂相连的传力臂,以及与所述传力臂相连的接力臂;所述传力臂的一端与支承座铰接相连,而该传力臂的
另一端则是用于撑起汽车尾翼本体。
[0010] 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驱动件包括套设在所述转轴上的输出齿轮、与所述输出齿轮相连的减速储能结构,以及与所述减速储能结构相连的电机;其中
[0011] 所述电机具有蜗杆型输出轴;以及
[0012] 所述减速储能结构包括与所述蜗杆型输出轴啮合相连的传动齿轮,以及与所述传动齿轮固连的蜗杆;
[0013] 所述蜗杆与输出齿轮啮合相连。
[0014] 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接力臂通过一过渡力臂与汽车尾翼本体相连;
[0015] 所述过渡力臂与所述接力臂远离支承座的一端铰接相连;以及
[0016] 所述过渡力臂还铰接有辅助支承臂结构。
[0017] 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接力臂通过第一铰接轴与所述支承座相连;以及
[0018] 所述辅助支承臂结构包括在所述过渡力臂与支承座之间设有的第一支承臂、一端与所述第一铰接轴相连的第二支承臂,以及与所述第二支承臂相连的第三支承臂;其中
[0019] 所述第三支承臂与所述第一支承臂相连。
[0020] 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尾翼升降机构还包括与汽车辅翼配接的第四支承臂;
[0021] 所述第四支承臂的一端与所述支承座相连;以及
[0022] 所述第二支承臂远离该第二支承臂连接支承座的端部还与汽车辅翼相连。
[0023] 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承臂为L形结构;
[0024] 所述第三支承臂为V形结构;以及
[0025] 所述第二支承臂为“卜”字形结构;
[0026] 所述第四支承臂为“一”字形结构。
[0027] 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L形结构的第一支承臂的其中一个端部与过渡力臂铰接相连,以及该第一支承臂的另一个端部则与第三支承臂的一个端部铰接;其中所述
第三支承臂的另一个端部则与第二支承臂的分支部的端部铰接相连,以及所述L形结构的
第一支承臂的转角部则与所述支承座铰接相连;
[0028] 所述第二支承臂的直线部的一个端部与支承座铰接相连,而该第二支承臂的直线部的另一个端部则与汽车辅翼相连。
[0029] 本发明的汽车尾翼是这样实现的:
[0030] 一种汽车尾翼,包括:所述尾翼升降机构。
[0031]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本发明的尾翼升降机构及使用该尾翼升降机构的汽车尾翼,通过升降臂组与辅助支承臂结构的配合来实现对于汽车尾
翼本体的撑起和收起过程中的支撑和引导作用,提高汽车尾翼本体状态变化过程中的稳定
性,降低汽车尾翼本体状态变化过程中可能出现抖动的概率。

附图说明

[0032] 图1为本发明的汽车尾翼的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0033] 图2为本发明的汽车尾翼的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0034] 图3为本发明的汽车尾翼的第三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0035] 图4为图3的A部放大示意图;
[0036] 图5为本发明的尾翼升降机构的第一视角示意图;
[0037] 图6为本发明的尾翼升降机构的第二视角示意图;
[0038] 图7为本发明的尾翼升降机构的第三视角示意图。
[0039] 图中:支承座1、汽车尾翼本体2、转轴3、动力臂5、传力臂6、接力臂7、电机9、蜗杆型输出轴11、传动齿轮12、蜗杆13、输出齿轮15、过渡力臂16、第一支承臂17、第二支承臂18、第
三支承臂19、第四支承臂20、汽车辅翼22。

具体实施方式

[0040] 为了使本发明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41] 实施例1:
[0042] 请参阅图1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尾翼升降机构,包括:支承座1和设于支承座1上的适于撑起汽车尾翼本体2的一对对称分布的升降臂组,以及与一对升降臂组均
相连的以适于驱动该升降臂组变形的动力组件;其中动力组件包括转轴3和适于驱动转轴3
旋转的驱动件;升降臂组包括与转轴3的端部相连的动力臂5、与动力臂5铰接相连的传力臂
6,以及与传力臂6铰接相连的接力臂7。动力臂5由转轴3带动其转动,在动力臂5转动的过程
中带动传力臂6的位置变化,再由传力臂6的位置变化带动接力臂7的位置变化。传力臂6的
一端与支承座1铰接相连,而该传力臂6的另一端则是用于撑起汽车尾翼本体2。也就是说本
实施例的一对对称分布的升降臂组采用同一个动力组件来驱动其运行来实现对于汽车尾
翼本体2撑起或者收起。
[0043] 详细来说,驱动件包括套设在转轴3上的输出齿轮15、与输出齿轮15相连的减速储能结构,以及与减速储能结构相连的电机9;其中电机9具有蜗杆型输出轴11;以及减速储能
结构包括与蜗杆型输出轴11啮合相连的传动齿轮12,以及与传动齿轮12固连的蜗杆13;蜗
杆13与输出齿轮15啮合相连。
[0044] 如果采用单一的接力臂7来实现汽车尾翼本体2相对于支承座1的撑起或者收起,可能出现单一的接力臂7支撑力度不够,而出现汽车尾翼本体2抖动的情况,因此,本实施例
设计的接力臂7通过一过渡力臂16与汽车尾翼本体2相连;过渡力臂16与接力臂7远离支承
座1的一端铰接相连;以及过渡力臂16还铰接有辅助支承臂结构。也就是说接力臂7不是直
接与汽车尾翼本体2相连的,具体是在汽车尾翼本体2上固定连接有一过渡力臂16,而接力
臂7则是与过渡力臂16之间铰接相连。
[0045] 再具体来说,接力臂7通过第一铰接轴与支承座1相连;以及辅助支承臂结构包括在过渡力臂16与支承座1之间设有的第一支承臂17、一端与第一铰接轴相连的第二支承臂
18,以及与第二支承臂18相连的第三支承臂19;其中第三支承臂19与第一支承臂17相连。
[0046] 也就是说在支承座1与汽车尾翼本体2之间通过辅助支承臂结构和接力臂7配合过渡力臂16来协同实现汽车尾翼本体2的变形,从而提高了汽车尾翼本体2变形过程中的稳定
性。
[0047] 此外,本实施例的尾翼升降机构还包括与汽车辅翼22配接的第四支承臂20;第四支承臂20的一端与支承座1相连;以及第二支承臂18远离该第二支承臂18连接支承座1的端
部还与汽车辅翼22相连。此处可选的情况下,第四支承臂20和第二支承臂18可以直接与汽
车辅翼22相连,也可以是第四支承臂20和第二支承臂18均通过一中间传递臂26来与汽车辅
翼22相连。
[0048] 结合本实施例的附图,以一种具体可选的实施情况为例,第一支承臂17为L形结构;第三支承臂19为V形结构;以及第二支承臂18为“卜”字形结构;第四支承臂20为“一”字
形结构。其中L形结构的第一支承臂17的其中一个端部与过渡力臂16铰接相连,以及该第一
支承臂17的另一个端部则与第三支承臂19的一个端部铰接;第三支承臂19的另一个端部则
与第二支承臂18的分支部的端部铰接相连,以及L形结构的第一支承臂17的转角部则与支
承座1铰接相连;第二支承臂18的直线部的一个端部与支承座1铰接相连,而该第二支承臂
18的直线部的另一个端部则与汽车辅翼22相连。
[0049] 对于本实施例的尾翼升降机构来说,通过电机9的转动来实现转轴3的同步旋转,再由转轴3的旋转来实现一对升降臂组的接力臂7相对于支承座1的位置变化,在此过程中,
由于接力臂7与辅助支承臂结构之间设有的过渡力臂16,使得接力臂7在位置变化的过程中
带动辅助支承臂结构的随动性变化,从而起到对于汽车尾翼本体2相对于支承座1的变形过
程中的多维度的支撑效果,防止汽车尾翼本体2变形过程中的抖动问题。
[0050] 实施例2:
[0051] 在实施例1的尾翼升降机构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使用实施例1的尾翼升降机构的汽车尾翼。
[0052] 以上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
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
内。
[0053]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
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0054]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
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
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
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055]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
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
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
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
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56]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
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0057]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
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
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
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
小于第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