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体验
专利管家(专利管理)
工作空间(专利管理)
风险监控(情报监控)
数据分析(专利分析)
侵权分析(诉讼无效)
联系我们
交流群
官方交流:
QQ群: 891211   
微信请扫码    >>>
现在联系顾问~
首页 / 专利库 / 杀菌剂 / 杀菌剂

杀菌剂

申请号 CN202180051728.5 申请日 2021-09-01 公开(公告)号 CN116096235A 公开(公告)日 2023-05-09
申请人 白鸟制药株式会社; 发明人 吉野博; 川飞翔;
摘要 提供对痤疮丙酸杆菌具有优异的杀菌效果的杀菌剂。该杀菌剂以以下的成分(A)及(B)为有效成分。(A)苯酚衍生物;(B)选自柠檬烯、α‑松油烯、γ‑松油烯、松油烯‑4‑醇及茶树油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成分。
权利要求

1.一种杀菌剂,其以以下成分(A)及(B)为有效成分:(A)苯酚衍生物;

(B)选自柠檬烯、α‑松油烯、γ‑松油烯、松油烯‑4‑醇及茶树油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成分。

2.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剂,其中,成分(A)为选自桧木醇、水杨酸及异丙基甲基苯酚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苯酚衍生物。

3.一种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杀菌剂,其中,成分(B)为选自柠檬烯及γ‑松油烯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成分。

4.一种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杀菌剂,其中,成分(B)为柠檬烯。

5.一种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杀菌剂,其中,成分(B)相对于成分(A)的含量质量比〔(B)/(A)〕大于等于0.2且小于等于2.5。

6.以下成分(A)与成分(B)的组合在生产杀菌剂时的用途:(A)苯酚衍生物;

(B)选自柠檬烯、α‑松油烯、γ‑松油烯、松油烯‑4‑醇及茶树油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成分。

7.以下成分(A)与成分(B)的组合在杀菌时的用途:(A)苯酚衍生物;

(B)选自柠檬烯、α‑松油烯、γ‑松油烯、松油烯‑4‑醇及茶树油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成分。

8.一种杀菌方法,其包括使用以下成分(A)及(B)的步骤:(A)苯酚衍生物;

(B)选自柠檬烯、α‑松油烯、γ‑松油烯、松油烯‑4‑醇及茶树油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成分。

说明书全文

杀菌剂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杀菌剂。

背景技术

[0002] 痤疮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um acnes(Cutibacterium acnes))为皮肤常驻菌的一种,已知其增殖会引发痤疮。此外,棒状杆菌属细菌作为一种引起腋臭的细菌,也已为人所知。迄今为止,人们对于能够杀灭这些痤疮丙酸杆菌和棒状杆菌属细菌的皮肤外用剂一直在进行着研发。例如,据报道桧木醇、水杨酸及异丙基甲基苯酚等酚类杀菌剂对痤疮丙酸杆菌具有杀菌效果(例如,专利文献1、非专利文献1),而近年来,人们对于杀菌效果的进一步改善有了更高的要求。
[0003] 已知茶树油为从澳洲茶树(Melaleuca alternifolia)叶片提取的精油。据报道,茶树油的主要成分为松油烯‑4‑醇,另外还含有1,8‑桉叶素、α‑松油烯、γ‑松油烯、α‑松油醇、异松油烯等,其对真菌有杀菌效果。
[0004] 此外,柠檬烯是一种以橙子为代表的柑橘类的精油中所含有的单萜烯类,据报道其对真菌有杀菌效果。
[0005] 现有技术文献
[0006] 专利文献
[0007]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7‑77086号公报
[0008] 非专利文献1:附件“Biff Night n”小林制药株式会社,2016年12月

发明内容

[0009]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10] 在上述背景下,本发明的发明人对柠檬烯、茶树油及其中所含α‑松油烯、γ‑松油烯所具有的杀菌效果分别进行了研究,结果几乎未发现上述任一成分对痤疮丙酸杆菌具有杀菌效果。同时,茶树油中所含松油烯‑4‑醇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杀菌效果也并不充分。
[0011] 本发明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对痤疮丙酸杆菌具有良好的杀菌效果的杀菌剂。
[0012]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0013] 经本发明的发明人努力研究发现,当将选自柠檬烯、α‑松油烯、γ‑松油烯、松油烯‑4‑醇及茶树油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成分与以桧木醇、水杨酸及异丙基甲基苯酚为代表的苯酚衍生物进行组合时,其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杀菌效果会大幅增强,由此完成了本发明。
[0014] 本发明将提供下述<1>‑<8>。
[0015] <1>一种杀菌剂,其以以下成分(A)及(B)为有效成分:
[0016] (A)苯酚衍生物;
[0017] (B)选自柠檬烯、α‑松油烯、γ‑松油烯、松油烯‑4‑醇及茶树油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成分。
[0018] <2>一种<1>中所述的杀菌剂,其中,成分(A)为选自桧木醇、水杨酸及异丙基甲基苯酚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苯酚衍生物。
[0019] <3>一种<1>或<2>中所述的杀菌剂,其中,成分(B)为选自柠檬烯及γ‑松油烯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成分。
[0020] <4>一种<1>‑<3>中任一项所述的杀菌剂,其中,成分(B)为柠檬烯。
[0021] <5>一种<1>‑<4>中任一项所述的杀菌剂,其中,成分(B)相对于成分(A)的含量质量比〔(B)/(A)〕大于等于0.2且小于等于2.5。
[0022] <6>以下成分(A)与成分(B)的组合在生产杀菌剂时的用途:
[0023] (A)苯酚衍生物;
[0024] (B)选自柠檬烯、α‑松油烯、γ‑松油烯、松油烯‑4‑醇及茶树油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成分。
[0025] <7>以下成分(A)与成分(B)的组合在杀菌时的用途:
[0026] (A)苯酚衍生物;
[0027] (B)选自柠檬烯、α‑松油烯、γ‑松油烯、松油烯‑4‑醇及茶树油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成分。
[0028] <8>一种杀菌方法,其包括使用以下成分(A)及(B)的步骤:
[0029] (A)苯酚衍生物;
[0030] (B)选自柠檬烯、α‑松油烯、γ‑松油烯、松油烯‑4‑醇及茶树油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成分。
[0031] 发明的效果
[0032] 本发明中的杀菌剂对痤疮丙酸杆菌具有良好的杀菌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0033] <成分(A)>
[0034] 在该说明书中,“苯酚衍生物”是指分子内含有酚环或环庚三烯酚酮环的化合物,其中其分子内的酚环、环庚三烯酚酮环可以具有取代基。
[0035] 可作为苯酚衍生物来使用的例如有桧木醇、水杨酸、异丙基甲基苯酚(4‑异丙基‑3‑甲基苯酚)、苯酚、甲酚、氯甲酚、氯二甲酚、间苯二酚、邻苯基苯酚、邻苯基苯酚盐(例如,邻苯基苯酚钠)等。其中,可单独使用其中的一种也可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0036] 从杀菌效果、安全性、易获取性的角度出发,优选为桧木醇、水杨酸、异丙基甲基苯酚,进一步优选为水杨酸。
[0037] 苯酚衍生物可使用市售产品也可使用按常规方法合成的制品。
[0038] <成分(B)>
[0039] 本发明中的成分(B)为选自柠檬烯、α‑松油烯、γ‑松油烯、松油烯‑4‑醇及茶树油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成分。
[0040] 可作为柠檬烯来使用的例如有d‑柠檬烯、l‑柠檬烯、以及其混合物,其中优选为d‑柠檬烯。
[0041] 茶树油是指从澳洲茶树(Melaleuca alternifolia)叶片中提取的精油,通常,按质量百分比计,其中的松油烯‑4‑醇含量大于等于30%,α‑松油烯含量约为5‑13%,γ‑松油烯含量约为10‑28%。
[0042] 在使杀菌剂含有成分(B)时,可直接添加成分(B),也可使用含有成分(B)的精油。可作为含有柠檬烯的精油来使用的例如有橙油、柠檬油、柠檬草油等。此外,可作为含有α‑松油烯、γ‑松油烯、及松油烯‑4‑醇的精油来使用的例如有茶树油,但当以α‑松油烯、γ‑松油烯作为成分(B)来使用时,从杀菌效果的角度出发,本发明中的杀菌剂优选不含茶树油。
而当以松油烯‑4‑醇作为成分(B)来使用时,从与成分(A)共存时的储存稳定性的角度出发,本发明中的杀菌剂则优选既不含α‑松油烯也不含γ‑松油烯。
[0043] 从杀菌效果的角度出发,成分(B)优选为柠檬烯、α‑松油烯、γ‑松油烯、松油烯‑4‑醇,进一步优选为柠檬烯、γ‑松油烯。而从与成分(A)共存时的储存稳定性的角度出发,则优选为柠檬烯、松油烯‑4‑醇。在上述成分(B)之中,尤其优选为柠檬烯。当以柠檬烯作为成分(B)时,对良好的杀菌效果及储存稳定性均能兼顾到。
[0044] 此外,柠檬烯、α‑松油烯、γ‑松油烯、松油烯‑4‑醇及茶树油为众所周知的成分,其可使用市售产品也可使用按常规方法合成的制品。
[0045] 从杀菌效果、储存稳定性的角度出发,成分(B)相对于成分(A)的含量质量比〔(B)/(A)〕优选大于等于0.2,更优选大于等于0.4,进一步优选大于等于0.5,进一步优选大于等于0.7,尤其优选大于等于0.9,同时,从杀菌效果、储存稳定性的角度出发,优选小于等于2.5,更优选小于等于1.8,进一步优选小于等于1.6,进一步优选小于等于1.4,尤其优选小于等于1.2。其具体范围优选大于等于0.2且小于等于2.5,更优选大于等于0.4且小于等于
2.5,进一步优选大于等于0.4且小于等于1.6,尤其优选大于等于0.9且小于等于1.2。
[0046] 另外,当以柠檬烯作为成分(B)时,通过将含量质量比〔(B)/(A)〕设为大于等于0.2且小于等于1.6可进一步改善杀菌效果。此外,当以γ‑松油烯作为成分(B)时,通过将含量质量比〔(B)/(A)〕设为大于等于0.2且小于等于2.5可进一步改善杀菌效果,而当以茶树油作为成分(B)时,通过将含量质量比〔(B)/(A)〕设为大于等于0.4且小于等于2.5则可进一步改善杀菌效果。
[0047] 如后述实施例所示,苯酚衍生物(A)与选自柠檬烯、α‑松油烯、γ‑松油烯、松油烯‑4‑醇及茶树油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成分(B)的组合对痤疮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um acnes(Cutibacterium acnes))具有良好的杀菌效果。此外,其对痤疮丙酸杆菌以外的多种病菌种类,如干燥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xerosis)、金黄色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aureus)、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等,也具有良好的杀菌效果。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所述的“杀菌”是指杀死、杀灭病菌。
[0048] 除痤疮丙酸杆菌以外的其他病菌可大致被分为细菌和真菌两类,本发明中的杀菌剂适用于杀灭细菌。可例举的细菌有,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
[0049] 可例举的革兰氏阳性菌有:除痤疮丙酸杆菌以外的丙酸杆菌属或痤疮丙酸杆菌属细菌;干燥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xerosis)等棒状杆菌属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等葡萄球菌;李斯特氏菌属细菌;芽孢杆菌属细菌;以及脂环酸芽孢杆菌属细菌。
[0050] 此外,可例举的革兰氏阴性菌有: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等埃希氏菌属细菌;沙门氏菌属细菌;弧菌属细菌;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等假单胞菌属细菌;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等不动杆菌属细菌;以及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等克雷伯菌属细菌。此外,本发明中的杀菌剂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等耐药菌也具有杀菌效果。
[0051] 这种苯酚衍生物(A)与选自柠檬烯、α‑松油烯、γ‑松油烯、松油烯‑4‑醇及茶树油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成分(B)的组合,在痤疮丙酸杆菌及除痤疮丙酸杆菌以外的其他病菌之中,适用于杀灭丙酸杆菌属细菌、痤疮丙酸杆菌属细菌、棒状杆菌属细菌、葡萄球菌、假单胞菌属细菌、以及MRSA等耐药菌,其更适用于杀灭丙酸杆菌属细菌、痤疮丙酸杆菌属细菌、假单胞菌属细菌、以及MRSA等耐药菌,尤其适用于杀灭丙酸杆菌属细菌、痤疮丙酸杆菌属细菌。
[0052] 此外,本发明中的杀菌剂有助于杀灭痤疮丙酸杆菌和棒状杆菌属细菌这类会引起痤疮和腋臭的细菌,其可作为对痤疮进行预防和/或改善的药剂、以及对腋臭进行预防和/或改善的药剂来使用。
[0053] 因此,苯酚衍生物(A)与选自柠檬烯、α‑松油烯、γ‑松油烯、松油烯‑4‑醇及茶树油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成分(B)的组合可作为杀菌剂来使用,其可用于杀菌,还可用于生产杀菌剂。
[0054] 可作为上述“使用”的对象的例如有,人、非人类动物、来自人或非人类动物的检样、以及其他物品等。在对人或非人类动物使用的情况下,该使用可为治疗性使用(医疗行为)也可为非治疗性使用(非医疗行为)。此外,可作为上述物品的例如有,日用品、医用品、家用电器产品、门窗及其配件(铰链式房门、推拉门、门把手等)等。当杀菌剂为液态时,可通过将杀菌剂喷洒在物品上等来对目标物品进行杀菌,而当是纸巾形杀菌剂时,可通过用杀菌剂擦拭物品等来对目标物品进行杀菌。
[0055] 需要说明的是,“非治疗性”是指不包括医疗行为的概念,即不包括对人进行手术、治疗或诊断的方法的概念,更具体而言,是指不包括由医生、或者在医务人员或医生的指导下对人实施手术、治疗或诊断的方法的概念。
[0056] 此外,本发明中的杀菌剂可作为有效的杀菌药物、准药物或化妆品来使用,或者作为向药物、准药物或化妆品配入的成分来使用。从适于作为此类药物、准药物或化妆品的角度出发,本发明中的杀菌剂优选采用皮肤外用方式作为其应用方式。
[0057] 本发明中的杀菌剂可为液态、半固态、固态、以及其他浸渍于诸如纸巾等基体的形式,当将本发明中的杀菌剂作为外用药时,其具体剂型例如可以有软膏剂、霜剂、凝胶剂、外用药液、乳液制剂、喷剂、外用气雾剂、泵型喷雾剂、贴剂、药贴、巴布剂、外用固体制剂、外用散剂、搽剂等。此外,本发明中的杀菌剂还可制成洁面乳、爽肤水、润肤露、乳液、面霜、喷露、喷雾、面膜、沐浴露、洗发水、护发素、湿纸巾、洁面湿巾、身体湿巾等形态。
[0058] 根据上述形态及用途等,还可使本发明中的杀菌剂相应包含成分(A)及(B)以外的成分。可作为此类其他成分的例如有,水、油剂、表面活性剂、醇类、香料、粉体、螯合剂、抗氧化剂、抗紫外线剂、增稠剂、乳化稳定剂、保湿剂、防腐剂、pH调节剂等。
[0059] 按质量百分比计,成分(A)相对于本发明中的杀菌剂总质量的含量通常为0.00001‑75%,当本发明中的杀菌剂为皮肤外用剂时,按质量百分比计,优选为0.00001‑
0.1%,进一步优选为0.00005‑0.05%,进一步优选为0.0001‑0.01%,更进一步优选为
0.0005‑0.01%,尤其优选0.005‑0.01%。
[0060] 按质量百分比计,成分(B)相对于本发明中的杀菌剂总质量的含量通常为0.00001‑75%,当本发明中的杀菌剂为皮肤外用剂时,按质量百分比计,优选为0.00001‑
0.1%,进一步优选为0.00005‑0.05%,进一步优选为0.0001‑0.01%,更进一步优选为
0.0005‑0.01%,尤其优选0.005‑0.01质量%。
[0061] 实施例
[0062] 下面将通过实施例来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说明,但本发明并不仅限于这些实施例。
[0063] [制备例1]
[0064] (试样α1)
[0065] 向桧木醇(由有限会社Kiseitec生产的天然桧木醇)添加其10倍量(相对每1g桧木醇添加10mL)的氢氧化钠水溶液(2mol/L),然后在80℃水浴中将其加热溶解后,用纯化水将其制成10000μg/mL的溶液。
[0066] 同时,向茶树油中添加了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质量百分数0.1%),以使得茶树油(由Vantage Specialty Ingredients,Inc.生产的Lopovol Tea Tree,下同)变为10000μg/mL。继而将所得到的茶树油含量为10000μg/mL的液体与上述桧木醇含量为10000μg/mL的液体各取50质量份进行混合,并加入了与上述氢氧化钠等摩尔的盐酸。然后再加入纯化水而使得桧木醇、茶树油均变为100μg/mL,由此制得了试样α1(100μg/mL桧木醇+100μg/mL茶树油)。
[0067] (试样α2‑α5)
[0068] 将茶树油分别更换为柠檬烯(由东京化成工业株式会社生产的(+)‑Limonene,下同)、α‑松油烯(由东京化成工业株式会社生产)、γ‑松油烯(由东京化成工业株式会社生产)、松油烯‑4‑醇(由Sigma‑Aldrich公司生产),除此以外,用与试样α1同样的方式制备了以下试样α2‑α5。
[0069] 试样α2:100μg/mL桧木醇+100μg/mL柠檬烯
[0070] 试样α3:100μg/mL桧木醇+100μg/mLα‑松油烯
[0071] 试样α4:100μg/mL桧木醇+100μg/mLγ‑松油烯
[0072] 试样α5:100μg/mL桧木醇+100μg/mL松油烯‑4‑醇
[0073] (试样α6)
[0074] 向水杨酸(由株式会社API Corporation生产的水杨酸(准药物原料规格))添加其10倍量(相对每1g水杨酸添加10mL)的氢氧化钠水溶液(2mol/L),然后用纯化水将其制成
10000μg/mL的溶液。
[0075] 同时,向茶树油中添加了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质量百分数0.1%),以使得茶树油变为10000μg/mL。继而将所得到的茶树油含量为10000μg/mL的液体与上述水杨酸含量为10000μg/mL的液体各取50质量份进行混合,并加入了与上述氢氧化钠等摩尔的盐酸。然后再加入纯化水而使得水杨酸、茶树油均变为100μg/mL,由此制得了试样α6(100μg/mL水杨酸+100μg/mL茶树油)。
[0076] (试样α7)
[0077] 将水杨酸更换为异丙基甲基苯酚(大阪化成株式会社生产的异丙基甲基苯酚),除此以外,用与试样α6同样的方式制备了试样α7(100μg/mL异丙基甲基苯酚+100μg/mL茶树油)。
[0078] (试样β1)
[0079] 向桧木醇添加其10倍量(相对每1g桧木醇添加10mL)的氢氧化钠水溶液(2mol/L),然后在80℃水浴中将其加热溶解后,用纯化水将其制成10000μg/mL的溶液。继而向该10000μg/mL的溶液加入与上述氢氧化钠等摩尔的盐酸。再加入纯化水而使得桧木醇变为100μg/mL,由此制得试样β1(桧木醇含量为100μg/mL的液体)。
[0080] (试样β2)
[0081] 向水杨酸添加其10倍量(相对每1g水杨酸添加10mL)的氢氧化钠水溶液(2mol/L),然后用纯化水将其制成10000μg/mL的溶液。继而向该10000μg/mL的溶液加入与上述氢氧化钠等摩尔的盐酸。再加入纯化水而使得水杨酸变为100μg/mL,由此制得试样β2(水杨酸含量为100μg/mL的液体)。
[0082] (试样β3)
[0083] 将水杨酸更换为异丙基甲基苯酚,除此以外,用与试样β2同样的方式制备了试样β3(异丙基甲基苯酚含量为100μg/mL的液体)。
[0084] (试样β4)
[0085] 向茶树油中添加了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质量百分数0.1%),以使得茶树油变为10000μg/mL。然后再加入纯化水而使得茶树油变为100μg/mL,由此制得了试样β4(茶树油含量为100μg/mL的液体)。
[0086] (试样β5‑β8)
[0087] 将茶树油分别更换为柠檬烯、α‑松油烯、γ‑松油烯、松油烯‑4‑醇,除此以外,用与试样β4同样的方式制备了以下试样β5‑β8。
[0088] 试样β5:柠檬烯含量为100μg/mL的液体
[0089] 试样β6:α‑松油烯含量为100μg/mL的液体
[0090] 试样β7:γ‑松油烯含量为100μg/mL的液体
[0091] 试样β8:松油烯‑4‑醇含量为100μg/mL的液体
[0092] (试样β9)
[0093] 向桧木醇添加其10倍量(相对每1g桧木醇添加10mL)的氢氧化钠水溶液(2mol/L),然后在80℃水浴中将其加热溶解后,用纯化水将其制成10000μg/mL的溶液。
[0094] 同时,向异丙基甲基苯酚添加其10倍量(相对每1g异丙基甲基苯酚添加10mL)的氢氧化钠水溶液(2mol/L),然后用纯化水将其制成10000μg/mL的溶液。继而将所得到的异丙基甲基苯酚含量为10000μg/mL的液体与上述桧木醇含量为10000μg/mL的液体各取50质量份进行混合,并加入了与上述氢氧化钠等摩尔的盐酸。然后再加入纯化水而使得桧木醇、异丙基甲基苯酚均变为100μg/mL,由此制得了试样β9(100μg/mL桧木醇+100μg/mL异丙基甲基苯酚)。
[0095] [试验例1‑1杀菌性(痤疮丙酸杆菌)]
[0096] 将痤疮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um acnes(GAI 5419))接种于GAM琼脂培养基(由日水制药株式会社生产)中,并在35℃±1℃于厌氧条件下预培养18‑24小时。然后用生理盐水将该痤疮丙酸杆菌稀释到107‑108个/mL,由此制备了含有痤疮丙酸杆菌的液体。
[0097] 继而,将0.1mL上述含有痤疮丙酸杆菌的液体接种于10mL由制备例1中所得到的试样中。在室温下放置30分钟后,用SCDLP培养基(由日本制药株式会社生产)将其稀释10倍进行中和。然后按照稀释倒平板法将其与GAM琼脂培养基(由日水制药株式会社生产)混合后在35℃±1℃下以厌氧培养法培养2‑5天。之后,根据所形成的菌落数和稀释倍数来测定所含活菌数。其结果示于表1‑2。其中,对照物是用生理盐水来代替试样的。
[0098] [表1]
[0099]
[0100] [表2]
[0101]
[0102] 如表1‑2所示,桧木醇、异丙基甲基苯酚、松油烯‑4‑醇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杀菌效果并不充分,并且也并未观察到茶树油、柠檬烯、α‑松油烯、γ‑松油烯对痤疮丙酸杆菌有任何杀菌效果。相较于此,当将选自桧木醇、水杨酸及异丙基甲基苯酚的成分与选自茶树油、柠檬烯、α‑松油烯、γ‑松油烯及松油烯‑4‑醇的成分进行组合后,因其协同效应而获得了良好的杀菌效果。
[0103] [制备例2]
[0104] (试样α8‑α23)
[0105] 通过加入纯化水而使得桧木醇、茶树油的浓度变为表3中所示浓度,除此以外,用与试样α1同样的方式制备了试样α8‑α11。
[0106] 通过加入纯化水而使得桧木醇、柠檬烯的浓度变为表3中所示浓度,除此以外,用与试样α2同样的方式制备了试样α12‑α15。
[0107] 通过加入纯化水而使得桧木醇、α‑松油烯的浓度变为表4中所示浓度,除此以外,用与试样α3同样的方式制备了试样α16。
[0108] 通过加入纯化水而使得桧木醇、γ‑松油烯的浓度变为表4中所示浓度,除此以外,用与试样α4同样的方式制备了试样α17‑α22。
[0109] 通过加入纯化水而使得桧木醇、松油烯‑4‑醇的浓度变为表4中所示浓度,除此以外,用与试样α5同样的方式制备了试样α23。
[0110] (试样β10)
[0111] 通过加入纯化水而使得桧木醇的浓度变为表5中所示浓度,除此以外,用与试样β1同样的方式制备了试样β10。
[0112] (试样β11‑β15)
[0113] 通过加入纯化水而使得成分(B)的浓度变为表5中所示浓度,除此以外,用与试样β4‑β8同样的方式制备了试样β11‑β15。
[0114] [试验例1‑2杀菌性(痤疮丙酸杆菌)]
[0115] 将由制备例1中所得的试样更换为制备例2中所得的试样,除此以外,用与试验例1‑1同样的方式测定了活菌数。其结果示于表3‑5。
[0116] [表3]
[0117]
[0118] [表4]
[0119]
[0120] [表5]
[0121]
[0122] 如表3‑4所示,当将桧木醇与选自茶树油、柠檬烯、α‑松油烯、γ‑松油烯及松油烯‑4‑醇的成分进行组合时,即使对其质量比进行大幅度的改变,仍然能获得对痤疮丙酸杆菌的良好杀菌效果。同时可知,在桧木醇与选自茶树油、柠檬烯、α‑松油烯、γ‑松油烯及松油烯‑4‑醇的成分的组合之中,桧木醇与选自柠檬烯、α‑松油烯、γ‑松油烯及松油烯‑4‑醇的成分的组合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杀菌效果较强,桧木醇与选自柠檬烯及γ‑松油烯的成分的组合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杀菌效果尤其强。
[0123] 如表5所示,即使将下述成分浓度调整到50μg/mL,桧木醇、松油烯‑4‑醇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杀菌效果依然是不充分的,并且依然未观察到茶树油、柠檬烯、α‑松油烯、γ‑松油烯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杀菌效果,这与表2的结果是同样的。
[0124] [制备例3]
[0125] (试样α24‑α25)
[0126] 通过加入纯化水而使得桧木醇、茶树油的浓度变为表6中所示浓度,除此以外,用与试样α1同样的方式制备了试样α24‑α25。
[0127] [试验例2杀菌性(棒状杆菌属细菌)]
[0128] 将干燥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xerosis(NBRC 16721))接种于大豆酪蛋白消化物琼脂培养基(由荣研化学株式会社生产)中,并在35℃±1℃于好氧条件下预培养2天。然后用生理盐水将该细菌稀释为107‑108个/mL,由此制得含有棒状杆菌属细菌的液体。
[0129] 继而,将0.1mL上述含有棒状杆菌属细菌的液体接种于10mL表6所示的试样中。在室温下放置30分钟后,用SCDLP培养基(由日本制药株式会社生产)将其稀释10倍进行中和。然后按照稀释倒平板法将其与SCDLP琼脂培养基(由日本制药株式会社生产)混合后在35℃±1℃下以好氧培养法培养2天。之后,根据所形成的菌落数和稀释倍数来测定所含活菌数。
其结果示于表6。其中,对照物是用生理盐水来代替试样的。
[0130] [表6]
[0131]
[0132] [试验例3杀菌性(绿脓杆菌)]
[0133] 将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NBRC 13275))接种于普通琼脂培养基(由荣研化学株式会社生产)中,并在35℃±1℃于好氧条件下预培养18‑24小时。然后用纯化水将该细菌稀释为107‑108个/mL,由此制得含有绿脓杆菌的液体。
[0134] 继而,将0.1mL上述含有绿脓杆菌的液体接种于10mL表7所示的试样中。在室温下放置30分钟后,用SCDLP培养基(由日本制药株式会社生产)将其稀释10倍进行中和。然后按照稀释倒平板法将其与SCDLP琼脂培养基(由日本制药株式会社生产)混合后在35℃±1℃下以好氧培养法培养2天。之后,根据所形成的菌落数和稀释倍数来测定所含活菌数。其结果示于表7。其中,对照物是用纯化水来代替试样的。
[0135] [表7]
[0136]
[0137] [试验例4杀菌性(MRSA)]
[0138] 将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IID 1677))接种于普通琼脂培养基(由荣研化学株式会社生产)中,并在35℃±1℃于好氧条件下预培养18‑24小时。然后用生理盐水将该细菌稀释为107‑108个/mL,由此制得含有MRSA的液体。
[0139] 继而,将0.1mL上述含有MRSA的液体接种于10mL表8所示的试样中。在室温下放置30分钟后,用SCDLP培养基(由日本制药株式会社生产)将其稀释10倍进行中和。然后按照稀释倒平板法将其与SCDLP琼脂培养基(由日本制药株式会社生产)混合后在35℃±1℃下以好氧培养法培养2天。之后,根据所形成的菌落数和稀释倍数来测定所含活菌数。其结果示于表8。其中,对照物是用生理盐水来代替试样的。
[0140] [表8]
[0141]
[0142] [试验例5杀菌性(金黄色葡萄球菌)]
[0143] 将MRSA更换为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Subsp.aureus(NBRC 12732)),并且以表9中所示的试样作为此次试样,除此以外,用与试验例4同样的方式测定了所含的活菌数。其结果示于表9。
[0144] [表9]
[0145]
[0146] [试验例6‑1储存稳定性]
[0147] 对柠檬烯单独状态下的储存稳定性、以及与桧木醇混合后的柠檬烯的储存稳定性进行了测评。
[0148] 即,将柠檬烯装入玻璃试剂瓶后,通过将铝盖盖在密封垫上拧紧进行了封口。同时,将柠檬烯及桧木醇各取50质量份混合后,装入与上述不同的另一玻璃试剂瓶中,并通过将铝盖盖在密封垫上拧紧进行了封口。将这两种试样在60℃下储存7天后,利用GC(装置:由岛津制作所制造的GC‑2010plus;检测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色谱柱:由Agilent technologies生产的DB‑624)分别在试验刚开始时、经过1天后、经过4天后、经过7天后,对装入玻璃试剂瓶的柠檬烯的面积百分率进行了测定。其结果示于表10。其中,是以单独状态下的柠檬烯的GC测定结果来作为初始数据(试验刚开始时)的。
[0149] [表10]
[0150]
[0151] [试验例6‑2储存稳定性]
[0152] 对于单独状态下的α‑松油烯、γ‑松油烯、松油烯‑4‑醇的储存稳定性、以及其与桧木醇混合后的储存稳定性进行了测评。
[0153] 即,将柠檬烯分别更换为α‑松油烯、γ‑松油烯、松油烯‑4‑醇,除此以外,用与试验例6‑1同样的方式进行了测定。其中,对于γ‑松油烯,仅在试验刚开始时、经过1天后、以及经过7天后进行了GC测定。其结果示于表11‑14。
[0154] [表11]
[0155]
[0156] [表12]
[0157]
[0158] [表13]
[0159]
[0160] 如表10‑13所示,当将柠檬烯及松油烯‑4‑醇与以桧木醇为代表的苯酚衍生物进行组合时,其具有良好的储存稳定性。
[0161] [试验例6‑3储存稳定性]
[0162] 对于在单独状态下的茶树油中的松油烯‑4‑醇、γ‑松油烯的储存稳定性、以及当将茶树油与桧木醇混合后,茶树油中的松油烯‑4‑醇、γ‑松油烯的储存稳定性进行了测评。
[0163] 即,将柠檬烯更换为茶树油,除此以外,用与试验例6‑1同样的方式进行了储存,并利用GC(装置:由岛津制备所制造的GC‑2010plus;检测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色谱柱:由Agilent technologies生产的DB‑624)对试验刚开始时、经过1天后、经过7天后的茶树油中的松油烯‑4‑醇、γ‑松油烯的残留率进行了测定。其结果示于表14‑15。
[0164] [表14]
[0165]
[0166] [表15]
[0167]
[0168] [试验例7杀菌性(痤疮丙酸杆菌)]
[0169] 将茶树油更换为α‑松油烯,除此以外,用与试样α6同样的方式制备了试样α30(100μg/mL水杨酸+100μg/mLα‑松油烯);将茶树油更换为柠檬烯,除此以外,用与试样α6同样的方式制备了试样α31(100μg/mL水杨酸+100μg/mL柠檬烯)。然后,通过加入纯化水而使得各成分的浓度变为表16中所示浓度,除此以外,用与试样α30‑α31同样的方式制备了试样α32‑α33。
[0170] 继而将由制备例1中所得到的试样更换为上述试样α30‑α33,除此以外,用与试验例1‑1同样的方式测定了所含的活菌数。其结果示于表16。
[0171] [表16]
[0172]
[0173] 进一步地,将茶树油更换为芳樟醇,除此以外,用与试样α1同样的方式制备了试样β20(100μg/mL桧木醇+100μg/mL芳樟醇)。然后,将由制备例1中所得到的试样更换为上述试样β20,除此以外,用与试验例1‑1同样的方式测定了所含的活菌数,但并未观察到杀菌效果(痤疮丙酸杆菌的活菌数:54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