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体验
专利管家(专利管理)
工作空间(专利管理)
风险监控(情报监控)
数据分析(专利分析)
侵权分析(诉讼无效)
联系我们
交流群
官方交流:
QQ群: 891211   
微信请扫码    >>>
现在联系顾问~
首页 / 专利库 / 水产养殖 / 一种用于水产养殖的养殖系统和水产养殖的方法

一种用于水产养殖的养殖系统和水产养殖的方法

申请号 CN201910564229.0 申请日 2019-06-26 公开(公告)号 CN110199920A 公开(公告)日 2019-09-06
申请人 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发明人 戴杨鑫; 冯晓宇; 杨荣华; 黄辉; 王宇希;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水产养殖的养殖系统和水产养殖的方法,涉及养殖技术领域。本发明公开的养殖系统包括用于种植作物的种植层、用于养殖鱼类的集水仓以及用于将集水仓的水提升至种植层的水循环机构;种植层位于集水仓的顶部,种植层上设置有供种植层内的水回流至集水仓内的回水口;种植层为田块。该养殖系统将养殖鱼类的集水仓设置于用于种植作物的种植层下方,构成立体式种植-养殖系统,充分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便于对养殖鱼类的水体的深度、温度和溶氧等指标进行调节,有利于提高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水产养殖的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用于种植作物的种植层、用于养殖鱼类的集水仓以及用于将所述集水仓的水提升至所述种植层的水循环机构;所述种植层位于所述集水仓的顶部,所述种植层上设置有供所述种植层内的水回流至所述集水仓内的回水口;所述种植层为田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水产养殖的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仓上设置有用于供阳光照射至所述集水仓内的透光口,所述透光口位于所述集水仓的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水产养殖的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水循环机构包括水泵和第一水管,所述水泵的进水口端设置于所述集水仓内,所述第一水管的进水口端与所述水泵的出水口端连通,所述第一水管的出水口端连通至所述种植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水产养殖的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仓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所述集水仓以平行排列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种植层的底部,每个所述集水仓上设置有透光口;任意相邻两个集水仓间通过第二水管连通;所述水泵的进水口端设置于多个集水仓中位于两侧的两个集水仓中的任意一个集水仓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水产养殖的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水口与多个集水仓中的位于两侧的两个集水仓中的未安装所述水泵的集水仓的透光口连通以使所述种植层内的水回流至集水仓内。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用于水产养殖的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仓呈长方体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用于水产养殖的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作物为水稻。

8.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用于水产养殖的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鱼类为杂食性鱼。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水产养殖的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杂食性鱼选自罗非鱼、鲫鱼、鲤鱼和三角鲂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10.一种水产养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用于水产养殖的养殖系统养殖目标鱼类,其包括:将目标鱼类投放于所述养殖系统的所述集水仓中进行养殖。

说明书全文

一种用于水产养殖的养殖系统和水产养殖的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养殖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水产养殖的养殖系统和水产养殖的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的稻鱼共生技术不论是传统的稻田养殖模式,还是在稻田中进行开沟等田间工程的改良稻田养殖模式,鱼、稻均处于同一水体,水面大小、水深、水温、溶氧等条件具有一定局限性,因此可供选择的鱼类养殖品种选择性较少。而通过管道系统将稻田和池塘连接起来的循环稻鱼系统,土地利用效率较低。
[0003] 鉴于此,特提出本发明。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用于水产养殖的养殖系统。该养殖系统将养殖鱼类的集水仓设置于用于种植作物的种植层下方,构成立体式种植-养殖系统,充分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便于对养殖鱼类的水体的深度、温度和溶氧等指标进行调节,有利于提高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0005]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水产养殖的方法。
[0006]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0007] 国内稻田养殖模式多种多样,在不同的稻米产地均有其独特的稻鱼模式、稻鳖模式、稻虾模式、稻蟹模式、稻鳅模式、茭白田种养结合模式等适合本地区的养殖模式形成。然而,国内绝大部分有关稻田养鱼的研究报道均为将稻鱼集中在同一平面进行生产,不论是传统的稻田养殖模式,还是在稻田中进行开沟等田间工程的改良稻田养殖模式,抑或是通过管道系统将稻田和池塘连接起来的循环稻鱼系统。
[0008]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水产养殖的养殖系统,其包括用于种植作物的种植层、用于养殖鱼类的集水仓以及用于将上述集水仓的水提升至上述种植层的水循环机构;上述种植层位于上述集水仓的顶部,上述种植层上设置有供上述种植层内的水回流至上述集水仓内的回水口;上述种植层为田块。
[0009] 该养殖系统将养殖鱼类的集水仓设置于用于种植作物的种植层下方,构成立体式种植-养殖系统,利用水循环机构可以使种植层内的水与集水仓的水交换,进而使种、养殖系统间的营养物质被循环利用;集相较于养殖和种植处于同一水平面的养殖系统,本发明的养殖系统集水仓位于种植层的下方,形式立体式种植和养殖结构;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且集水仓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不受种植层的水体深度限制,这样便于对养殖鱼类的水体的深度、温度和溶氧等指标进行单独的调节,提高鱼类的养殖效益,提高单位土地的经济产出,充分发挥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0010]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案中,上述集水仓上设置有用于供阳光照射至上述集水仓内的透光口,上述透光口位于上述集水仓的端部。需说明的是,透光口不止具有透光作用,还具有方面管理养殖鱼类管理作用如投喂、检查及捕捞等作用。
[0011]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案中,水循环机构包括水泵和第一水管,上述水泵的进水口端设置于上述集水仓内,上述第一水管的进水口端与上述水泵的出水口端连通,上述第一水管的出水口端连通至上述种植层相连通。
[0012]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案中,上述集水仓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上述集水仓以平行排列的方式设置于上述种植层的底部,每个上述集水仓上设置有透光口;任意相邻两个集水仓间通过第二水管连通;上述水泵的进水口端设置于多个集水仓中位于两侧的两个集水仓中的任意一个集水仓内。
[0013]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案中,上述回水口与多个集水仓中的位于两侧的两个集水仓中的未安装水泵的集水仓的透光口连通以使种植层内的水回流至集水仓内。
[0014]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案中,上述集水仓呈长方体结构。
[0015]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案中,上述作物为水稻。当然,需要说明的是,在种植层所种作物可以不限于水稻,也可以是其他的可适合在水中生长的作物例如茭白、荸荠、莲藕等。
[0016]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案中,上述鱼类为杂食性鱼。
[0017]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案中,上述杂食性鱼选自罗非鱼、鲫鱼、鲤鱼和三角鲂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0018]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案中,集水仓内还可以设置增氧机,用于对其中的水体进行增氧。
[0019] 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水产养殖的方法,采用上述的用于水产养殖的养殖系统养殖目标鱼类,其包括:将目标鱼类投放于上述养殖系统的上述集水仓中进行养殖。
[0020] 本发明提供的水产养殖的方法,是一种全新的养殖结合农业生产新模式,该方法使用上述的养殖系统进行立体式的多营养级物质循环利用的种植-养殖作业,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又能使物质进行循环利用,同时又提高了单位土地的经济产出,充分发挥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0021]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22] 图1为本发明养殖系统在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3] 图2为图1中的A-A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4] 图3为图1中的B-B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5] 图4为图2中的C-C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6] 图中:养殖系统-100;种植层-101;集水仓-102;水循环机构-103;水泵-103a;第一水管-103b;回水口-104;透光口-105;挡墙-106;第二水管-107。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者,按照常规条件或制造商建议的条件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售购买获得的常规产品。
[0028]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0029]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30]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0031]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32]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033]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特征和性能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0034] 实施例1
[0035] 请参考图1-图4,本发明提供的用于水产养殖的养殖系统100,其包括:用于种植作物的种植层101、用于养殖鱼类的集水仓102以及水循环机构103。
[0036] 其中,种植层101位于集水仓102的顶部,种植层101上设置有供种植层101的水回流至集水仓102内的回水口104,水循环机构103设置于集水仓102底部用于将集水仓102的水提升至种植层101中;种植层101为田块。
[0037] 需要说明的是,种植层101具有蓄水功能,能够用于种植需要或适合在水中生长的作物例如水稻、茭白、荸荠或莲藕等。
[0038] 进一步地,光照是影响水体中藻类或其他生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为了避免种植层101对集水仓102的全覆盖,导致集水仓102缺乏阳光照射。本实施例中,集水仓102上设置有用于供阳光照射至集水仓102内的透光口105(参考图1和图4),透光口105位于集水仓102的端部。当然,集水仓102的位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位置开设。透光口105设置在端部可以使得种植层101保持完整的整块结构,避免在种植层101中部等位置开口影响其蓄水功能。
[0039] 此外,在集水仓102位于在位于透光口105的周围设置有挡墙106,用于阻挡种植层101内的泥土落入到集水仓102内。回水口104位于挡墙106上靠近泥土层且偏上的位置,以使水能回流至集水仓102(参考图2和图3)。
[0040] 参考图1、图2和图4,水循环机构103包括水泵103a和第一水管103b,水泵103a的进水口端设置于集水仓内。第一水管103b的进水口端与水泵103a的出水口端连通,第一水管103b的出水口端(如图4中弧形箭头所指)连通至种植层101。水循环机构103通过电源线(图未示)与外部的电源(图未示),进行电连接,提供动力。本深实施例中,水泵103a为现有市面上常见的潜水泵,根据种植层101即田块面积大小及第一水管103b的长度需要选择合适扬程的泵103a即可。
[0041] 参考图1、图2和图4,本实施例中,集水仓102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集水仓102以平行排列的方式设置于种植层101的底部,每个集水仓102上设置有透光口105;任意相邻两个集水仓102间设置有供水流动的第二水管107(见图4),任意相邻两个集水仓102间通过第二水管107连通。水泵103a设置于多个集水仓102中位于两侧的两个集水仓102中的任意一个集水仓102内。回水口104则与多个集水仓102中的位于两侧的两个集水仓102中的未安装水泵103a的集水仓102的透光口105连通以使种植层内的水回流至集水仓102内。也就是说,回水口104与水泵103a分别设置于多个集水仓102中的位于两侧的集水仓102位置。本实施例,水泵103a设置与右侧(方位相对于图1或图4而言)边缘的集水仓103a,回水口104与位于左侧(方位相对于图2而言)的集水仓102的透光口105连通。
[0042] 本实施例中,在回水口104的位置还设置不锈钢网(图未示)以防止大型垃圾等回流至集水仓102。
[0043] 需要说明的是,集水仓102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这样,用户可以合理选择放养品种和放养规格,罗非鱼、鲫鱼、鲤鱼、三角鲂等常规杂食性鱼类比较适合在该集水仓102中进行养殖,养殖密度可根据上市规格目标进行合理设计。可以是将不同的鱼种在同一个集水仓102内养殖;也可以是,一个集水仓102养殖一个品种,不同品种的鱼在不同的集水仓102内养殖。即每个集水仓102养殖的规格及品种均可根据上市目标进行调整。
[0044] 建议养殖时鱼类放养时间一般为2~5月,宜选择大规格(50g/尾以上规格)的冬片鱼种进行放养,放养前进行常规消毒措施,放养密度一般为100~500尾。
[0045] 此外,上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平均每6~7个集水仓102的搭配一个水循环机构103进行提水。提水量建议为7.5立方米/小时。
[0046] 本实施例的种植层101位于集水仓102上部,通过水循环机构103可以将下层水体泵到上层的种植层101,上层种植层101内的水体可以自然流入到下层集水仓102内。这样上下两层的营养物质通过水体循环发生交换,得到有效的循环利用,有利于提高单位土地的经济产出。
[0047] 为了充分使两层的营养物质交换,将第一水管103b的出水口端设置在种植层101中远离回水口104的一个角(参考图1,右上角位置为出水位置),这样,从集水仓102中提的水的在种植层101内的流动区域更大,物质交换更充分。
[0048] 本实施例中,集水仓102呈长方体结构。另外,集水仓102尺寸大小也是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的,例如长约20米、宽约4米、高度约2.2米。透光口105宽度设置为0.7米左右。一般5亩面积大小的种植层101搭配6~7个集水仓102。当然,这个搭配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改变。当然,集水仓102的数量也是可以更多或更少的,例如数量可以多至使整个种植层101的底部铺满了集水仓102,数量可以少到只有一个集水仓102位于种植层101的底部。
[0049] 本发明的发明人建议集水仓102在养殖周期中保持水体深度在1.8米左右,每仓储水量均在144方左右,可保证大多数常见养殖鱼类的生存。
[0050]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的实施例中,集水仓102的结构也可以是立方体或非规则形状结构等,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
[0051] 本实施例中,集水仓102内还可以设置增氧机(图未示),用于对其中的水体进行增氧。增氧机可以是现有市面上常见的增氧机如一般1台1.1kw的罗氏鼓风机即可进行供气。其安装的位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0052]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养殖系统100可以根据山区或丘陵区坡地构建而成,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需要说明的是,在构建该养殖系统是,集水仓102整体及其顶部为由钢筋混凝土浇筑,类似楼房的楼板结构,结构牢固,其顶部表面覆盖防渗膜,然后回填覆盖种植土即可。
[0053] 本发明的发明人对使用本实施例的养殖系统100作如下建议,使用者可酌情参考:
[0054] (1)鱼类放养后进行常规养殖管理,每日早晚各投喂配合饲料1次,每次投喂量约为放养鱼类体重的0.5%~5%;同时,根据日常观察情况确定是否需要进行增氧。
[0055] (2)在种植层101按常规种植方式进行水稻种植,种植期间可降低肥料施用次数及施用量,尽量避免农药的使用。
[0056] (3)根据种植层101的需水量及降水情况进行水循环或通过地下仓提水补水,一般施肥后须关闭水循环待肥料被水稻充分利用后再开启。
[0057] (4)在种植层101种植的是水稻的这种情况下,鱼类生长期和水稻种植期一般均为5~10月,生产时期较为契合,在此阶段每5~15天开启提水泵103a进行换水1次。此外,一般在稻子收割后可进行鱼类收获。
[0058] 本实施例提供的养殖系统100主要包括由田块构成的种植层101、集水仓102以及水循环机构103。该养殖系统100可直接将田面即种植层101作为集流面,既利用田面种植又直接利用田面收集降雨将多余的水集蓄在地下即集水仓102,实现雨水的循环利用,即“降水—田面集水—蓄水池蓄水—灌溉供水”的雨水利用形式,大大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此同时,对水产养殖系统100来说,集水仓102又作为养殖鱼类的生存和生长空间,通过农田灌溉系统的水循环将养殖用水循环到田块进行循环使用,利用水稻等高等植物将养殖鱼类未能利用的饲料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进行再次吸收利用,实现营养物质的循环利用,即“饲料营养物质—养殖鱼类利用—散失到水体—水稻等高等植物重复利用”的营养物质多级利用形式,极大的提高了营养物质的利用效率,降低养殖污染;有效地提高鱼类的养殖效益,提高单位土地的经济产出,充分发挥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0059] 实施例2
[0060] 利用实施例1的养殖系统在2018年5月24日至2018年11月7日在稻田地下仓进行鱼稻结合的罗非鱼养殖试验,实验中罗非鱼规格为62.5g/尾,每个集水仓放养罗非鱼200尾。所用的养殖系统的集水仓为7个,上层为10亩的水田(即种植层)。
[0061] 养殖用水为该系统收集的天然降水及少量水库补水,养殖期间维持地下集水仓水位1.8米,日常投喂混养鱼配合饲料科盛8006(绍兴科盛饲料有限公司),每日投喂量约为实验中所放养吃食性鱼类初始体重的0.5%~5%。实验期间,地上水稻种植区块进行正常水稻种植及管理工作,同时根据稻田需水量及降水情况进行水循环或通过地下仓提水补水。
[0062] 实验结果表明:
[0063] 1、集水仓可进行正常罗非鱼养殖,在放养罗非鱼规格为62.5g/尾,每仓放200尾的情况下,罗非鱼的成活率为95%,均体重由62.5g长到1210.0g,每立方米水体可生产罗非鱼1.916kg。
[0064] 2、在每仓放养200尾罗非鱼的情况下,水体并不需要进行额外增氧,只靠天然水气交换增氧即可供罗非鱼正常生活,因而该模式在养殖罗非鱼的情况下应具有更高的鱼载力及鱼产力。
[0065] 3、在该模式下,5~10月养殖期间集水仓水体的水温变化情况较养殖池塘稳定,表现出升温慢降温慢,冬暖夏凉,测得的最低最高水温分别为24.1℃和28.6℃,十分适合养殖鱼类的生存。
[0066] 4、在养殖期间集水仓水体的溶氧(DO)、总氨氮(TAN)、总氮(TN)、硝酸盐氮(NO3--N)和总磷(TP)等指标变化情况均较同期养殖池塘变化更稳定,对养殖鱼类的生长有利。
[0067] 5、在该模式下可降低水稻的施肥量30%以上,同时全程不施用农药,每亩收获水稻为515kg,可获得正常的水稻种植收益。
[0068] 6、该模式可获得额外的罗非鱼产量平均每仓229.9kg(实验条件为7个仓/10亩),折合每亩160.9kg,以罗非鱼16元/kg计算,每亩可增加收入2574.88元。其中“额外”是指针对单纯的用该田块进行水稻种植来说的,若无集水仓的结构该田块就不会进行水产养殖,因此可认为该鱼产量是“额外”产出。
[0069]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