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体验
专利管家(专利管理)
工作空间(专利管理)
风险监控(情报监控)
数据分析(专利分析)
侵权分析(诉讼无效)
联系我们
交流群
官方交流:
QQ群: 891211   
微信请扫码    >>>
现在联系顾问~
首页 / 专利分类库 / 磨削;抛光 / 一种适用于固体润滑角接触轴承的跑合工装

一种适用于固体润滑接触轴承的跑合工装

申请号 CN202311760785.8 申请日 2023-12-20 公开(公告)号 CN117733692A 公开(公告)日 2024-03-22
申请人 洛阳轴承研究所有限公司; 发明人 戴天任; 赵雁; 李志娟; 张致远; 孟奕君; 王雅梦; 炊浩辰; 尚修鑫; 闫云振; 张振潮;
摘要 一种适用于固体润滑 角 接触 轴承 的跑合工装,包括用于驱动两个轴承的 内圈 或 外圈 进行跑合的预跑合机构,该跑合机构通过驱动装置驱动,预跑合机构包括分别用于驱动两个 轴承外圈 、 轴承内圈 旋转的外圈机构和内圈机构;外圈机构包括用于隔开两个轴承外圈的外隔圈、跟驱动装置连接的联动杆和用于安装两个轴承的第一轴承座,联动杆的一端连接第一轴承座,另一端连接驱动装置,驱动装置通过联动杆带动两个轴承外圈转动;内圈机构包括用于隔开两个轴承内圈的内隔圈,与驱动装置通过 驱动轴 连接的 支撑 轴,驱动装置通过支撑轴带动两个轴承内圈转动。本 发明 通过外圈机构和内圈机构配合,同时带动两个轴承的内圈和外圈进预跑合,实现两个轴承同时跑合,提高效率。
权利要求

1.一种适用于固体润滑接触轴承的跑合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驱动两个轴承的内圈外圈进行跑合的预跑合机构,该跑合机构通过驱动装置驱动,所述预跑合机构包括分别用于驱动两个轴承外圈(4)、轴承内圈(10)旋转的外圈机构和内圈机构;
所述外圈机构包括用于隔开两个轴承外圈(4)的外隔圈(5)、跟所述驱动装置连接的联动杆(8)和用于安装两个轴承的第一轴承座(3),所述联动杆(8)的一端连接第一轴承座(3),另一端连接驱动装置,驱动装置通过联动杆(8)带动两个轴承外圈(4)转动;
所述内圈机构包括用于隔开两个轴承内圈(10)的内隔圈(11),与驱动装置通过驱动轴连接的支撑轴(9),驱动装置通过支撑轴(9)带动两个轴承内圈(10)转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固体润滑角接触轴承的跑合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圈机构还包括第一下压盖(2)、第一上压盖(7)、压紧头(6)和支承座(1),所述第一下压盖(2)与第一轴承座(3)连接,所述第一上压盖(7)和压紧头(6)均压紧上端的轴承外圈(4),两个轴承外圈(4)通过外隔圈(5)隔开后安装在第一轴承座(3)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固体润滑角接触轴承的跑合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压盖(7)压紧轴承外圈(4)时与第一轴承座(3)上端面留有0.5~1mm的间隙。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固体润滑角接触轴承的跑合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圈机构还包括第二上压盖(13)、第二下压盖(15)、压紧螺母(12)和支承台(16),所述两个轴承内圈(10)通过内隔圈(11)隔开后安装在第二轴承座(14)内之后套入支承轴(9)内,所述第二下压盖(15)连接并支撑下端的轴承内圈(10),上端的轴承内圈(10)通过压紧螺母(12)压紧,通过驱动轴带动支承轴(9)上的轴承内圈(10)进行转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固体润滑角接触轴承的跑合
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隔圈(5)、内隔圈(11)分别对轴承外圈(4)、轴承内圈(10)起传导载荷的作用。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固体润滑角接触轴承的跑合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台(16)支撑第二下压盖(15),所述第二上压盖(13)压紧压紧螺母(12)并进一步施压于上端的轴承内圈。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固体润滑角接触轴承的跑合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上压盖(13)压紧轴承内圈(10)时其下端面与第二轴承座(14)的上端面留有0.5~1mm的间隙。

说明书全文

一种适用于固体润滑接触轴承的跑合工装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轴承应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固体润滑角接触轴承的跑合工装。

背景技术

[0002] MoS2固体润滑轴承因其精度高、膜层与底材结合强,化学稳定性号,摩擦性能优良,磨损小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高辐射、高真空、高低温交变等环境。尤其不宜使用油、脂润滑的工况,设计轴承时优先采用固体润滑的方式;而MoS2润滑涂层微观生长机制按膜厚分为:致密层、过渡层、柱状层,其致密层和部分过渡层为有效的润滑结构层。因此,MoS2固体润滑轴承在正式使用前,应该进行充分的预跑合,去掉柱状层和多余的过渡层,使轴承在正式使用前达到稳定工作状态,降低其早期失效概率。
[0003] 而根据现有设备和工装,每次只能进行单套轴承跑合,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户需求;因此设计一套新型跑合工装,从而实现2套轴承同时跑合,提高效率。

发明内容

[0004] 为了克服以上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固体润滑角接触轴承的跑合工装。
[0005]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适用于固体润滑角接触轴承的跑合工装,包括用于驱动两个轴承的内圈或外
圈进行跑合的预跑合机构,该跑合机构通过驱动装置驱动,所述预跑合机构包括分别用于驱动两个轴承外圈轴承内圈旋转的外圈机构和内圈机构;
所述外圈机构包括用于隔开两个轴承外圈的外隔圈、跟所述驱动装置连接的联动
杆和用于安装两个轴承的第一轴承座,所述联动杆的一端连接第一轴承座,另一端连接驱动装置,驱动装置通过联动杆带动两个轴承外圈转动;
所述内圈机构包括用于隔开两个轴承内圈的内隔圈,与驱动装置通过驱动轴连接
支撑轴,驱动装置通过支撑轴带动两个轴承内圈转动。
[0006] 进一步优化,所述外圈机构还包括第一下压盖、第一上压盖、压紧头和支承座,所述第一下压盖与第一轴承座连接,所述第一上压盖和压紧头均压紧上端的轴承外圈,两个轴承外圈通过外隔圈隔开后安装在第一轴承座内。
[0007] 进一步优化,所述第一上压盖压紧轴承外圈时与第一轴承座上端面留有0.5~1mm的间隙。
[0008] 进一步优化,所述内圈机构还包括第二上压盖、第二下压盖、压紧螺母和支承台,所述两个轴承内圈通过内隔圈隔开后安装在第二轴承座内之后套入支承轴内,所述第二下压盖连接并支撑下端的轴承内圈,上端的轴承内圈通过压紧螺母压紧,通过驱动轴带动支承轴上的轴承内圈进行转动。
[0009] 进一步优化,所述外隔圈、内隔圈分别对轴承外圈、轴承内圈起传导载荷的作用。
[0010] 进一步优化,所述支承台支撑第二下压盖,所述第二上压盖压紧压紧螺母并进一步施压于上端的轴承内圈。
[0011] 进一步优化,所述第二上压盖压紧轴承内圈时其下端面与第二轴承座的上端面留有0.5~1mm的间隙。
[0012]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1、轴承外圈驱动装置或内圈驱动装置,对固体润滑轴承进行预跑合时,常规的跑合方法只能进行单套轴承跑合,本发明通过一套外圈机构或内圈机构,将两套轴承进行背对背或者面对面形式的装配,从而实现每次对两套轴承进行预跑合,极大提高跑合效率;
2、正常两套轴承采用背对背或者面对面形式的装配时,需要根据两套轴承的实际凸出量值,通过配磨轴承内圈或外圈端面,或者配磨内、外隔圈高度,从而实现上下两套轴承承受相同载荷的目的;
而本套工装的使用,将采用背对背或者面对面装配两套轴承,轴承内圈或轴承外
圈分别通过内隔圈或外隔圈隔开,从而避免了成对轴承配磨预载这项工作,简化了工艺,提高了工作效率;
3、外圈机构通过联动杆连接第一轴承座和驱动装置,从而实现驱动装置驱动连动杆带动第一轴承座转动,即装入第一轴承座的两个轴承外圈同时进行预跑合;
4、内圈机构通过驱动轴驱动支撑轴带动两个轴承的轴承内圈同时旋转,从而实现支承轴带动两个轴承的内圈同时进行预跑合;
5、外圈机构或内圈机构的上压盖与轴承座的端面留有0.5~1mm的间隙,从而确保能够准确将载荷加到轴承座内的两套轴承上;
本发明通过适用于外圈机构或内圈机构的成套工装,同时带动两个轴承的外圈或
者内圈进预跑合,能够在跑合装置驱动外圈旋转或驱动内圈旋转时,均能实现两个轴承同时跑合,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0013] 图1为外圈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内圈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支承座,2、第一下压盖,3、第一轴承座,4、轴承外圈,5、外隔圈,6、压紧头,7、第一上压盖,8、联动杆,9、支承轴,10、轴承内圈,11、内隔圈,12、压紧螺母,13、第二上压盖,14、第二轴承座,15、第二下压盖,16、支承台。

具体实施方式

[0014]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0015] 一种适用于固体润滑角接触轴承的跑合工装,包括用于驱动两个轴承的内圈或外圈进行跑合的预跑合机构,该跑合机构通过驱动装置驱动,所述预跑合机构包括分别用于驱动两个轴承外圈4、轴承内圈10旋转的外圈机构和内圈机构,采用外圈机构进行跑合时,两个轴承采用背对背的形式进行装配,采用内圈机构进行跑合时,两个轴承采用面对面的形式进行装配。
[0016] 所述外圈机构包括第一上压盖7、第一下压盖2、压紧头6、联动杆8和支承座1,第一下压盖2通过三个内六角螺钉与第一轴承座3连接,两个轴承外圈4之间通过外隔圈5隔开,将上述装配好的整体放入第一轴承座3内。第一上压盖7压紧上端的轴承外圈2,并采用三个内六角螺钉将第一上压盖7与第一轴承座3连接在一起。两个轴承外圈4之间通过外隔圈5分隔进行隔开,在此外隔圈5仅仅起到载荷传导作用,从而保证上、下端的两个轴承外圈4承受一致的载荷,不需要通过配磨外隔圈来实现上下轴承承受同样载荷;第一上压盖7压紧上端的轴承外圈4,第一上压盖7与第一轴承座3的上端面留有0.5~1mm的间隙,第一上压盖7将上端的轴承外圈4压紧。
[0017] 将第一支撑座3以上装配好的整体套入支承座1的台阶上,下端的轴承外圈4与支承座1的台阶接触,通过压紧头6压住上端的轴承外圈4。
[0018] 将支承座1下面的内孔插入跑合设备的台阶上,跑合设备的压力传感器通过压紧压紧头7,将跑合所需要的载荷加于两个轴承外圈4上,联动杆8的一端与第一轴承座3螺纹连接,另一端与跑合设备的驱动装置连接,该驱动设备按照跑合所需要的转速运转,从而带动联动杆8驱使两个轴承外圈4同时转动。
[0019] 所述内圈机构所述内跑合机构包括第二上压盖13、第二下压盖15、压紧螺母12、支承轴9和支承台16,第二下压盖15通过三个内六角螺钉与第二轴承座14连接,两个轴承内圈10中间通过内隔圈11隔开,将上述装配好的整体放入第二轴承座14内,压紧螺母12压紧上端的轴承内圈10,从而不仅防止在跑合过程中轴承内圈10随着支承轴11的转动而上下蹿动,导致轴承跑合带不均匀,也防止由于螺纹旋合过紧,从而导致两个轴承内圈10所承受的实际载荷不准确的问题出现。
[0020] 两个轴承内圈10通过内隔圈11分隔开,内隔圈11仅仅起到载荷传导作用,从而不用通过配磨内隔圈来实现上下轴承承受同样的载荷,压紧螺母12与支承轴9通过螺纹连接
[0021] 将第二支撑座以上装配好的整体套入支承轴9的台阶上,下端的轴承内圈10与支承轴9台阶接触,并用支承台16支承第二下压盖15,防止在施加载荷时或轴承为可分离式时两个轴承的轴承内圈脱落。
[0022] 第二上压盖13压住上端的轴承内圈10,通过跑合设备的压力传感器对压第二上压盖13施加跑合时所需要的载荷;而第二上压盖13在压紧上端的轴承内圈10时第二轴承座14上端面有0.5mm~1mm的间隙,从而保证第二上压盖13将上端的轴承内圈10压紧。
[0023] 支承轴9通过其下端的内孔与跑合设备上的驱动轴连接,跑合设备的压力传感器通过第二上压盖13的上端面将跑合所需要的载荷加于内部的两个轴承内圈10上;从而由跑合设备的驱动轴旋转带动支承轴9及其两个轴承内圈10同时旋转,从而实现两个轴承内圈10同时进行预跑合的目的。
[0024]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主要特征、使用方法、基本原理以及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根据实际情况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