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体验
专利管家(专利管理)
工作空间(专利管理)
风险监控(情报监控)
数据分析(专利分析)
侵权分析(诉讼无效)
联系我们
交流群
官方交流:
QQ群: 891211   
微信请扫码    >>>
现在联系顾问~
首页 / 专利分类库 / 装饰艺术 / 一种应用于展览的超薄陶瓷书的制作方法

一种应用于展览的超薄陶瓷书的制作方法

申请号 CN202210807842.2 申请日 2022-07-11 公开(公告)号 CN114987099B 公开(公告)日 2024-04-16
申请人 苏州金螳螂软装艺术有限公司; 发明人 唐慧; 杨保忠; 刘肸; 郭海琦; 周犇; 刘奇; 沈军司; 沈珣; 朱春浦; 薛达; 吕亦晴; 杨迎霞; 王西; 李洪阳; 杨洁;
摘要 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应用于展览的超薄陶瓷书的制作方法,属于建筑装饰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1)制坯;2)晾坯;3)修坯;4)粘片;5)烧制;6)拆片;7)打磨;8)绘制;本发明通过将粘土摊平成0.1cm以下厚度的薄片,在薄片制成波浪形时使用塑料编织布托住薄片,避免其在弯曲成型时候表面开裂,利用两片薄片粘接在一起形成具有 支撑 点的立体结构,使得薄片在烧制时候表面受热均匀,从而避免薄片开裂,在薄片烧制完成后进行绘制,通过粘接透明 薄膜 对薄片的结构进行保护,并在薄片的绘制面上刷上透明 树脂 ,保护绘制面的绘制内容不会被破坏,完成超薄陶瓷书的制作,制作过程简单方便,装饰效果美观。
权利要求

1.一种应用于展览的超薄陶瓷书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制坯:将粘土摊平形成薄片,再将薄片制成书页状的波浪形;
2)晾坯:将薄片放置在支架上,使得薄片硬化;
3)修坯:将薄片表面修平,使薄片的表面光滑;
4)粘片:将两片薄片的边缘粘接在一起,两片薄片形成立体结构,利用两片薄片粘接在一起形成具有支撑点的立体结构;
5)烧制:将立体结构的边缘朝下放置,使两片薄片的表面皆处于裸露状态,将立体结构放置到烧制炉内进行烧制;
6)拆片:将烧制完成的立体结构重新拆分成两片薄片;
7)打磨:对两片薄片的接触位置进行打磨;
8)绘制:在薄片的表面进行绘制,形成书面内容,完成陶瓷书的制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展览的超薄陶瓷书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在薄片的一面上铺贴一层塑料编织布,将薄片上贴有塑料编织布一面朝上,另一面贴合在波浪形的模具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展览的超薄陶瓷书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薄片的厚度不大于0.1cm。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展览的超薄陶瓷书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在薄片粘接前,将塑料编织布撕下形成粗糙面,将粗糙面重新修平,粘接时,两片薄片的粗糙面对向布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展览的超薄陶瓷书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8)中,在薄片上没有绘制的一面上粘接有透明薄膜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展览的超薄陶瓷书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8)中,在绘制好的薄片表面涂刷透明树脂

说明书全文

一种应用于展览的超薄陶瓷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建筑装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展览的超薄陶瓷书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建筑装饰是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的简称。建筑装饰是为保护建筑物的主体结构、完善建筑物的物理性能、使用功能和美化建筑物,采用装饰装修材料或饰物对建筑物的内外表面及空间进行的各种处理过程。建筑装饰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人类品味生活,品味人生的重要朋友。
[0003] 目前,利用书籍和书页对建筑内部进行装饰,可以起到烘托氛围的作用,但是现有的陶瓷书都是制作成整本书籍,装饰效果一般,但是使用陶瓷制作成的书页,书页的厚度只能做到0.1cm以上,否则书页很容易破碎,制造难度高。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陶瓷书只能制作成厚厚的书籍或者厚度比较大的书页,导致装饰效果差、超薄书页制造难度大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应用于展览的超薄陶瓷书的制作方法。
[0005]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应用于展览的超薄陶瓷书的制作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0006] 1)制坯:将粘土摊平形成薄片,再将薄片制成书页状的波浪形;
[0007] 2)晾坯:将薄片放置在支架上,使得薄片硬化;
[0008] 3)修坯:将薄片表面修平,使薄片的表面光滑;
[0009] 4)粘片:将两片薄片的边缘粘接在一起,两片薄片形成立体结构;
[0010] 5)烧制:将立体结构的边缘朝下放置,使两片薄片的表面皆处于裸露状态,将立体结构放置到烧制炉内进行烧制;
[0011] 6)拆片:将烧制完成的立体结构重新拆分成两片薄片;
[0012] 7)打磨:对两片薄片的接触位置进行打磨;
[0013] 8)绘制:在薄片的表面进行绘制,形成书面内容,完成陶瓷书的制作。
[0014]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15] 所述步骤1)中,在薄片的一面上铺贴一层塑料编织布,将薄片上贴有塑料编织布一面朝上,另一面贴合在波浪形的模具上。
[0016]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17] 所述步骤1)中,薄片的厚度不大于0.1cm。
[0018]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19] 所述步骤4)中,在薄片粘接前,将塑料编织布撕下形成粗糙面,将粗糙面重新修平,粘接时,两片薄片的粗糙面对向布置。
[0020]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21] 所述步骤8)中,在薄片上没有绘制的一面上粘接有透明薄膜
[0022]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23] 所述步骤8)中,在绘制好的薄片表面涂刷透明树脂
[0024]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0025] 本发明中,通过将粘土摊平成0.1cm以下厚度的薄片,在薄片制成波浪形时使用塑料编织布托住薄片,避免其在弯曲成型时候表面开裂,利用两片薄片粘接在一起形成具有支撑点的立体结构,使得薄片在烧制时候表面受热均匀,从而避免薄片开裂,在薄片烧制完成后进行绘制,通过粘接透明薄膜对薄片的结构进行保护,并在薄片的绘制面上刷上透明树脂,保护绘制面的绘制内容不会被破坏,完成超薄陶瓷书的制作,制作过程简单方便,装饰效果美观。附图说明
[0026] 图1为一种应用于展览的超薄陶瓷书的制作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28] 实施例一:
[0029] S01:制坯:将粘土摊平形成薄片,薄片的厚度不大于0.1cm,在薄片的一面上铺贴一层塑料编织布,将薄片上贴有塑料编织布一面朝上,另一面贴合在波浪形的模具上,将薄片制成书页状的波浪形;
[0030] S02:晾坯:将薄片放置在支架上,使得薄片硬化;
[0031] S03:修坯:将薄片表面修平,使薄片的表面光滑;
[0032] S04:粘片:在薄片粘接前,将塑料编织布撕下形成粗糙面,将粗糙面重新修平,粘接时,两片薄片的粗糙面对向布置,将两片薄片的边缘粘接在一起,两片薄片形成立体结构;
[0033] S05:烧制:将立体结构的边缘朝下放置,使两片薄片的表面皆处于裸露状态,将立体结构放置到烧制炉内进行烧制;
[0034] S06:拆片:将烧制完成的立体结构重新拆分成两片薄片;
[0035] S07:打磨:对两片薄片的接触位置进行打磨,使用机械打磨的方法进行打磨;
[0036] S08:绘制:在薄片的表面进行绘制,形成书面内容,完成陶瓷书的制作,在薄片上没有绘制的一面上粘接有透明薄膜,在绘制好的薄片表面涂刷透明树脂。
[0037]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0038] 本发明中,通过将粘土摊平成0.1cm以下厚度的薄片,在薄片制成波浪形时使用塑料编织布托住薄片,避免其在弯曲成型时候表面开裂,利用两片薄片粘接在一起形成具有支撑点的立体结构,使得薄片在烧制时候表面受热均匀,从而避免薄片开裂,在薄片烧制完成后进行绘制,通过粘接透明薄膜对薄片的结构进行保护,并在薄片的绘制面上刷上透明树脂,保护绘制面的绘制内容不会被破坏,完成超薄陶瓷书的制作,制作过程简单方便,装饰效果美观。
[0039] 实施例二:
[0040] S01:制坯:将粘土摊平形成薄片,薄片的厚度不大于0.1cm,在薄片的一面上铺贴一层塑料编织布,将薄片上贴有塑料编织布一面朝上,另一面贴合在波浪形的模具上,将薄片制成书页状的波浪形;
[0041] S02:晾坯:将薄片放置在支架上,使得薄片硬化;
[0042] S03:修坯:将薄片表面修平,使薄片的表面光滑;
[0043] S04:粘片:在薄片粘接前,将塑料编织布撕下形成粗糙面,将粗糙面重新修平,粘接时,两片薄片的粗糙面对向布置,将两片薄片的边缘粘接在一起,两片薄片形成立体结构;
[0044] S05:烧制:将立体结构的边缘朝下放置,使两片薄片的表面皆处于裸露状态,将立体结构放置到烧制炉内进行烧制;
[0045] S06:拆片:将烧制完成的立体结构重新拆分成两片薄片;
[0046] S07:打磨:对两片薄片的接触位置进行打磨,使用化学机械打磨的方法进行打磨;
[0047] S08:绘制:在薄片的表面进行绘制,形成书面内容,完成陶瓷书的制作,在薄片上没有绘制的一面上粘接有透明薄膜,在绘制好的薄片表面涂刷透明树脂。
[0048]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