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体验
专利管家(专利管理)
工作空间(专利管理)
风险监控(情报监控)
数据分析(专利分析)
侵权分析(诉讼无效)
联系我们
交流群
官方交流:
QQ群: 891211   
微信请扫码    >>>
现在联系顾问~

供纸装置及打印机

申请号 CN200710003774.X 申请日 2007-01-24 公开(公告)号 CN101007600B 公开(公告)日 2010-06-16
申请人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发明人 古闲雄二; 小崎大介; 渡边勇作;
摘要 本 发明 涉及一种供纸装置,从盘沿U字状传送路径传送印刷介质。所述供纸装置包括传送引导器。所述传送引导器(14)包括外侧传送引导器(40)和内侧传送引导器(41),外侧传送引导器(40)和内侧传送引导器(41)之间形成U字状传送路径。外侧传送引导器(40)从第一盘(3)的一端附近的 位置 延伸,内侧传送引导器(41)从第二盘(4)的一端附近的位置延伸。内侧传送引导器(41)包括与外侧传送引导器(40)相对的凹部(44)。所述凹部(44)具有:沿第一印刷介质和第二印刷介质的传送方向、从内侧传送引导器(41)的上游端(44d)延伸到预 定位 置(44e)的长度,以及调整为第二印刷介质可通过该凹部(44)内的宽度。
权利要求

1.一种供纸装置,从盘沿着U字状传送路径传送印刷介质,
包括:第一盘,可收容第一印刷介质;
第二盘,可收容第二印刷介质,所述第二盘被设置在第一盘和U字状传送路径的下游端之间;
传送引导器,将第一印刷介质和第二印刷介质从各盘引导到U字状传送路径的下游端;
第一供给装置,将第一印刷介质提供到U字状的传送路径;以及
第二供给装置,将第二印刷介质提供到U字状的传送路径,
其中,
传送引导器包括外侧传送引导器和内侧传送引导器,
U字状的传送路径形成在外侧传送引导器和内侧传送引导器之间,外侧传送引导器从第一盘的一端附近的位置延伸,
内侧传送引导器从第二盘的一端附近的位置延伸,
内侧传送引导器包括与外侧传送引导器相对的凹部,
所述凹部具有:沿第一印刷介质和第二印刷介质的传送方向、从内侧传送引导器的上游端延伸到预定位置的长度,以及调整为第二印刷介质可通过该凹部内的宽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纸装置,其中,
内侧传送引导器具有第一表面、第二表面、第一侧面、以及第二侧面,第一表面与外侧传送引导器相对,
第二表面被设置在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之间,并且与外侧传送引导器相对,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相对,
第二表面、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形成凹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纸装置,其中,
内侧传送引导器的第一表面和外侧传送引导器之间的距离沿传送方向大致恒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纸装置,其中,
第一供给装置和第二供给装置由一个供纸辊构成,
所述供纸辊能够选择性地与第一印刷介质或第二印刷介质接触,并选择性地将第一印刷介质或第二印刷介质提供到U字状的传送路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纸装置,
还包括配置在U字状传送路径的下游端附近位置的传送辊,
其中,传送辊和第二供给装置具有允许两者同时与第二印刷介质接触的位置关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供纸装置,
还包括控制器,控制传送辊和第二供给装置,使传送辊的圆周速度大于第二供给装置的供给速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纸装置,
还包括:传送辊,被设置在U字状传送路径的下游端附近的位置;以及控制器,
其中,第一供给装置和第二供给装置由一个供纸辊构成,
所述供纸辊能够选择性地与第一印刷介质或第二印刷介质接触,并选择性地将第一印刷介质或第二印刷介质提供到U字状的传送路径,
供纸辊和传送辊之间沿传送方向的距离小于印刷介质的长度,
控制器控制传送辊和供纸辊,使传送辊的圆周速度大于供纸辊的圆周速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纸装置,其中,
在内侧传送引导器的宽度方向上,内侧传送引导器的中心与凹部的中心大致一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纸装置,其中,
所述预定位置被设置在内侧传送引导器的上游端和下游端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供纸装置,
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预定位置的辊,所述辊能够旋转。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纸装置,其中,
凹部的深度沿传送方向逐渐减少。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纸装置,
还包括设置在凹部底面的多个肋,每个肋沿传送方向延伸。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供纸装置,其中,
每个肋的高度沿传送方向逐渐增加。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供纸装置,其中,
每个肋延伸都不超过凹部。
15.一种打印机,包括: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纸装置;以及
印刷装置,将图像印刷到通过所述供纸装置传送的印刷介质上。

说明书全文

供纸装置及打印机

[0001] 本申请要求2006年1月24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6-015414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合并入本申请中,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0002] 本发明涉及一种供纸装置及打印机。

背景技术

[0003] 从多个盘中经过U字状的传送路径传送印刷介质的供纸装置已被周知。例如,供纸装置具有:可收容第一印刷介质的第一盘;可收容第二印刷介质的第二盘;以及将第一印刷介质和第二印刷介质从各个盘中引导到U字状传送路径的下游端的传送引导器。第一印刷介质是A4、B5大小的普通纸张、有光泽的纸张、及厚纸。第二印刷介质是比第一印刷介质尺寸小的名信片、照片。第一盘和第二盘上下层叠,第二盘配置在第一盘和U字状传送路径的下游端之间。在特开平10-114444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供纸装置,具有与上下各盘对应的供纸辊、及与上下各盘对应的U字状传送路径。

发明内容

[0004] 在特开平10-114444号公报所公开的供纸装置中,由于与上下各盘对应设置供纸辊及U字状的传送路径,因此存在供纸装置结构复杂、供纸装置大型化的问题。
[0005] 上述问题可通过使U字状传送路径的一部分共用化来处理。例如,共用化的U字状传送路径具有外侧传送引导器和内侧传送引导器。外侧传送引导器从下侧的第一盘的一端附近延伸,内侧传送引导器从上侧的第二盘的一端附近延伸。通过采用这种传送引导器,可使从第一盘延伸的传送路径的一部分和从第二盘延伸的传送路径共用,从而可解决复杂化及大型化的问题。
[0006] 但是,当使U字状的传送路径的一部分共用后,在U字状传送路径的上游端会产生问题。例如包括以下情况:U字状传送路径以用于顺利传送第一盘中收容的第一印刷介质的曲率而弯曲。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第二盘配置在第一盘和U字状传送路径的下游端之间,因此,第二印刷介质被提供到U字状传送路径的入口部分的曲率变大。因此,第二印刷介质在该入口部分的曲率较大的状态下被传送,其反弹成为传送时的阻力。当使U字状传送路径的一部分共用化时,难于稳定地传送印刷介质。
[0007] 这种问题在从层叠的二个以上的各盘向共用的U字状传送路径提供印刷介质时会发生。其中,当希望供纸装置小型化时,盘中收容的印刷介质进入到U字状传送路径的入口部分的曲率易于变大。当希望供纸装置小型化时,上述问题变得明显。
[0008] 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用于解决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供纸装置,可稳定传送层叠了二个以上的盘中所收容的印刷介质。
[0009] 在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中,其特征在于,内侧传送引导器具有和外侧传送引导器相对的凹部。该凹部具有沿第一印刷介质和第二印刷介质的传送方向、从内侧传送引导器的上游端延伸到预定位置的长度,以及调整为第二印刷介质可通过该凹部内的宽度。
[0010] 凹部在第二印刷介质进入U字状传送路径的入口部分中,可提供曲率小的传送路径。因此,第二印刷介质通过该凹部内的曲率小的路径,所以在曲率小的状态下从第二盘提供。其结果是,由第二印刷介质曲率所引起的反弹力变小,可稳定传送第二印刷介质。并且,由于凹部仅形成在内侧传送引导器的一部分上,因此凹部以外的内侧传送引导器和外侧传送引导器可提供一种可稳定传送第一盘中收容的第一印刷介质的传送路径。
[0011] 即,通过仅在内侧传送路径的一部分上形成凹部,可分别稳定传送第一印刷介质和第二印刷介质。
[0012] 在本说明书公开的供纸装置中,优选:内侧传送引导器具有第一表面、第二表面、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一表面与外侧传送引导器相对,第二表面设置在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之间,并且与外侧传送引导器相对,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相对。根据该方式,第二表面形成凹部底面,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形成凹部的侧面。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的距离形成凹部的宽度。
[0013] 在本说明书公开的供纸装置中,优选:内侧传送引导器的第一表面和外侧传送引导器的相向距离沿传送方向大致恒定。
[0014] 由内侧传送引导器的第一表面和外侧传送引导器划分的空间是引导第一印刷介质的传送路径。在上述方式中,该传送路径沿传送方向以一定间隔形成,因此可稳定传送第一印刷介质。
[0015] 本说明书公开的供纸装置适用于第一供给装置和第二供给装置由一个供纸辊构成的情况。该供纸辊可选择性地与第一印刷介质和第二印刷介质抵接,并选择性地将第一印刷介质和第二印刷介质提供到传送引导器。
[0016] 当第一供给装置和第二供给装置由一个供纸辊构成时,可使供纸装置小型化。当供纸装置小型化时,U字状传送路径的曲率变大。当供纸装置小型化时,第二盘中收容的第二印刷介质进入到U字状传送路径的入口部分的曲率变大。即,当第一供给装置和第二供给装置由一个供纸辊构成时,第二印刷介质进入到U字状传送路径的入口部分的曲率变大的问题变得明显。
[0017] 但是,在本说明书公开的供纸装置中,凹部可提供曲率小的传送路径。因此即使第一供给装置和第二供给装置由一个供纸辊构成时,第二印刷介质也可从第二盘以曲率较小的状态在凹部内传送。当第一供给装置和第二供给装置由一个供纸辊构成时,设置凹部的技术是极其有用的。
[0018] 本发明书中公开的供纸装置优选:进一步具有配置在U字状传送路径的下游端附近的传送辊。这种情况下,第二供给装置和传送辊具有可同时与第二记录介质接触的位置关系。
[0019] 当在上述位置关系下设置传送辊时,第二供给装置和传送辊可与第二印刷介质协调地传送。
[0020]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供纸装置优选:进一步具有控制器,控制传送辊和第二供给装置,使传送辊的圆周速度大于第二供给装置的供给速度。并且优选:当第一供给装置和第二供给装置由一个供纸辊构成时,供纸装置具有控制器,控制供纸辊和传送辊,使传送辊的圆周速度大于供纸辊的圆周速度。
[0021] 根据上述供纸装置,当第二供给装置(或供纸辊)和传送辊同时接触第二印刷介质时,第二印刷介质变为向传送路径的下游一侧拉伸的状态。因此张力施加到第二印刷介质上。由于传送路径形成为U字状,因此第二印刷介质在传送路径内从外侧传送引导器一侧向内侧传送引导器一侧移动。由于在内侧传送引导器形成通过第二印刷介质的凹部,因此第二印刷介质利用凹部从第二盘提供。第二印刷介质可在凹部内以曲率小的状态传送。
[0022] 在本说明书公开的供纸装置中,优选:在内侧传送引导器的宽度方向上,传送引导器的中心与凹部的中心一致。通过该方式,存在于凹部一侧的内侧传送引导器的第一表面的宽度在两侧均等地形成。
[0023] 由第一表面和外侧传送引导器划分的空间是引导第一印刷介质的传送路径。在上述方式中,由于在凹部的一侧均等地形成第一表面的宽度,因此可平衡地形成引导第一印刷介质的传送路径。因此可稳定地传送第一印刷介质。
[0024] 本说明书公开的供纸装置中,凹部具有如下长度:沿第一印刷介质和第二印刷介质的传送方向、从内侧传送引导器的上游端延伸到预定位置的长度。优选该预定位置设置在内侧传送引导器的上游端和下游端之间。换言之,凹部仅选择性地形成在内侧传送引导器的上游端,没有沿内侧传送引导器的圆周方向形成在上游端到下游端的整个区域上。
[0025] 如果凹部沿内侧传送引导器的圆周方向形成在上游端到下游端,则因该凹部形成的传送路径的曲率变大。因此,当凹部仅选择性地形成在内侧传送引导器的上游端时,可使内侧传送引导器的曲率变小。
[0026] 当预定位置设置在内侧传送引导器的上游端和下游端之间时,优选供纸装置具有设置在该预定位置的可旋转的辊。辊可使传送的印刷介质的接触阻力变小。因此当设有辊时,可顺利传送第二印刷介质。
[0027] 本说明书公开的供纸装置,优选凹部的深度沿传送方向逐渐减小。通过该方式,包括凹部的内侧传送引导器的圆周方向的曲率变小。即,通过凹部使形成的传送路径的曲率变小。
[0028] 本说明书公开的供纸装置优选进一步具有设置在凹部底面的多个肋。该肋沿传送方向延伸。当形成肋时,由于第二印刷介质和内侧传送引导器接触的面积减少,因此可减小第二印刷介质和内侧传送引导器的接触阻力。
[0029] 在本说明书公开的供纸装置中,优选肋的高度沿传送方向逐渐增加。通过该方式,含有肋的内侧传送引导器的实际的圆周方向的曲率变小。即,通过肋使形成的传送路径的曲率变小。
[0030] 在本说明书公开的供纸装置中,优选肋延伸不超过凹部。如果肋收容在凹部中,则可对第二印刷介质提供曲率小的传送路径。
[0031] 上述供纸装置优选用于打印机。此时的打印机进一步具有印刷装置,将图像印刷到通过上述供纸装置传送的印刷介质。附图说明
[0032] 图1是搭载了本发明的供纸装置的多功能外围设备的透视图。
[0033] 图2是供纸装置的俯视图。
[0034] 图3是图2所示的III-III截面线的供纸装置的剖视图。
[0035] 图4是下侧供纸盘的透视图。
[0036] 图5是在下侧供纸盘上层叠了上侧供纸盘的状态的透视图。
[0037] 图6是内侧传送引导器的透视图。
[0038] 图7是图2所示的VII-VII截面线的供纸装置的剖视图。
[0039] 图8A表示第二印刷介质到达传送辊前的状态。
[0040] 图8B表示第二印刷介质到达传送辊后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0041]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搭载了本发明的供给装置的多功能外围设备1的透视图。该多功能外围设备1具有传真功能、打印功能、扫描功能、复印功能、及动态影像打印(打印组成动态影像的画面)功能等各种功能。
[0042] 如图1所示,多功能外围设备1具有外壳2、及用于读取原稿的图像读取装置5。外壳2的前侧(在图1中为身边一侧)形成开口部2a。下侧供纸盘3和上侧供纸盘4沿箭头方向100插入到开口部2a内。下侧供纸盘3中可在层叠状态下收容第一印刷介质。上侧供纸盘4中可在层叠状态下收容第二印刷介质。第一印刷介质是A4、B5尺寸的普通纸张、有光泽的纸张、及厚纸。第二印刷介质是比第一印刷介质尺寸小的名信片、照片。第二印刷介质的宽度和长度都比第一印刷介质的宽度和长度小。
[0043] 在多功能外围设备1的内部设置有下述的喷墨头印刷装置。利用下述供纸装置把上侧供纸盘4和下侧供纸盘3中收容的第一印刷介质及第二印刷介质传送到印刷装置。印刷装置在传送来的印刷介质上印刷图像。印刷了图像的印刷介质被排出到上侧供纸盘4。
[0044] 即,上侧供纸盘4还作为保持印刷了图像的印刷介质的排纸台。因此,在上侧供纸盘4上设有制动器4a,用于防止印刷了图像的印刷介质从上侧供纸盘4掉落。制动器4a可在反箭头方向100上抽出。
[0045] 图像读取装置5设置在外壳2上。图像读取装置5通过未图示的枢轴与外壳2连接。图像读取装置5能够以该枢轴为中心旋转,可相对于外壳2在上下方向开闭。图像读取装置5具有:设置在上表面的原稿放置用的玻璃板;设置在玻璃板下方的原稿读取用的扫描器(例如CIS:Contact Image Sensor,接触式图像传感器);以及覆盖玻璃板的原稿盖体6。盖体6通过未图示的枢轴与图像读取装置5连接。盖体6能够以该枢轴为中心旋转,可相对于玻璃板在上下方向开闭。原稿被放置在玻璃板上,原稿读取用的扫描器在主扫描方向往返移动,从而读取该图像。被读取的图像可被印刷到印刷介质上,或利用传真功能被发送。
[0046] 在外壳2的上表面设有:具有操作按钮的操作面板部7;以及用于显示操作步骤、执行中的处理的状态的液晶显示装置8。操作按钮包括开始按钮、停止按钮。液晶显示装置8根据需要显示多功能外围设备1的设定状态、各种操作信息等。
[0047] 并且,在外壳2的前表面设有用于插入外部存储器的外部存储器插入部11。外部存储器例如使用コンパクトフラツシユ(compact flash,注册商标)、スマ一トメデイア(smart flash,注册商标)、メモリステイツク(memory stick,注册商标)、SD卡(注册商标)、xD(注册商标)。把外部存储器插入到外部存储器插入部11时,外部存储器中存储的数据被读入到多功能外围设备1的内部存储器。被读入的数据通过印刷装置可印刷到印刷介质。
[0048] 接着,参照图2及图3说明本发明的供纸装置200。图2是供纸装置200的俯视图。图3是图2所示的III-III截面线的供纸装置200的剖视图。如图3所示,供纸装置200具有:下侧供纸盘3、上侧供纸盘4、设置在该上侧供纸盘4上方的供纸辊10、形成U字状传送路径的传送引导器14、设置在U字状传送路径的下游端的传送辊13、控制传送辊13和供纸辊10的控制器60、使供纸辊10向上方移动的移动部件50。控制器60控制传送辊
13和供纸辊10,使传送辊13的圆周速度大于供纸辊10的圆周速度。或者,控制辊60控制传送辊13和供纸辊10,使印刷介质到达传送辊13时,停止供纸辊10的驱动。或者,控制辊
60控制传送辊13和供纸辊10,使印刷介质到达传送辊13时,供纸辊10反向旋转。当控制辊60如上所述控制传送辊13和供纸辊10时,在传送路径内移动的印刷介质产生张力,可防止印刷介质挠曲。
[0049] 利用下述供纸机构12,供纸辊10可选择性地与下侧供纸盘3收容的第一印刷介质和上侧供纸盘4收容的第二印刷介质抵接,选择性地将第一印刷介质和第二印刷介质提供到传送路径。通过传送引导器14,被选择的印刷介质在弯曲为U字状的状态下传送,并通过传送辊13传送到下游一侧。在传送辊13的下游一侧设有与控制器60连接的印刷装置70。印刷装置70将图像印刷到通过供纸装置200传送的印刷介质上。
[0050] 接着,具体说明上述供纸装置200的各结构。首先,参照图4说明下侧供纸盘3。图4是下侧供纸盘3的透视图。下侧供纸盘3在层叠状态下收容第一印刷介质。第一印刷介质例如是A4、B5等尺寸的普通纸张、有光泽的纸张、厚纸。第一印刷介质为其短边在与传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而被收容。
[0051] 下侧供纸盘3形成为上面开放的大致箱形。下侧供纸盘3具有:支持壁15;设置在侧端的一对侧壁16、16;设置在后端(图4左侧)的分离倾斜壁17;以及设置在前端(图4右侧)的前壁19。前壁19上形成把手部18。下侧供纸盘3具有由支持壁15、一对侧壁
16/16、分离倾斜板17、及前壁19包围的收容空间,在该收容空间中收容第一印刷介质。
[0052] 在下侧供纸盘3的支持壁15形成:沿箭头方向100延伸的第一引导槽20、在和箭头方向100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第二引导槽21。第一调节体22被设置为可沿第一引导槽20移动。第一调节体22具有和下述分离倾斜壁17大致平行的倾斜面22a。第一调节体22可移动到第一印刷介质的后端。当第一调节体22移动到第一印刷介质的后端时,第一调节体22的倾斜面22a与第一印刷介质的后端抵接。由此,第一印刷介质在箭头方向100上被分离倾斜壁17和第一调节体22的倾斜面夹持。其结果是,第一印刷介质在箭头方向100上,在下侧供纸盘3内稳定地放置。
[0053] 一对第二调节体24、24被设置为其中一个可沿第二引导槽21移动。第二调节体24形成为侧面截面呈L字状。一对第二调节体24、24使一个第二调节体24沿第二引导槽
21移动时,另一个第二调节体24向上述一个第二调节体24移动相同的距离。一个第二调节体24移动到第一印刷介质的一个侧端时,另一个第二调节体24移动到第一印刷介质的另一侧端。由此,第一印刷介质在和箭头方向100垂直的方向上被一对第二调整体24夹持。
其结果是,第一印刷介质在和箭头方向100垂直的方向上稳定地放置在下侧供纸盘3内。
[0054] 并且如图3所示,在下侧供纸盘3的支持壁15中形成凹部25。凹部25构成为下述移动部件50的第二部分50c可进入。当在下侧供纸盘3的支持壁15中没有了第一印刷介质时,移动部件50的第二部分50c进入到凹部25内,移动部件50的第二部分50c和凹部25的内表面抵接。其结果是,供纸辊10从下侧供纸盘3的支持壁15向上提升。在供纸辊10和下侧供纸盘3的支持壁15之间形成空间,供纸辊10空转。由此,可防止供纸辊10和下侧供纸盘3的支持壁15接触导致供纸辊10磨耗。
[0055] 在下侧供纸盘3的一对侧壁16、16的顶面形成支持部26。支持部26是与上侧供纸盘4的支持壁的背面抵接的部分。下侧供纸盘3和上侧供纸盘4通过支持部26可滑动地层叠。
[0056] 并且,在一个侧壁16上形成凸轮部27a。凸轮27a与下述供纸机构12的凸轮从动部件37抵接。凸轮从动部件37与供纸机构12的驱动轴30连接,能够以驱动轴30为中心旋转。凸轮从动部件37设置在凸轮部27a和驱动轴30之间,支持驱动轴30。当下侧供纸盘3被装卸时,供纸臂33以驱动轴30为中心旋转,使供纸臂33的一端所支持的供纸辊10上下方向移动。
[0057] 下侧供纸盘3的分离倾斜壁17在一页页分离印刷介质时较有效。分离倾斜壁17在传送方向上倾斜,由聚甲(POM)形成。聚甲醛(POM)和其他树脂材料相比摩擦系数较小。因此,与分离倾斜壁17抵接的印刷介质可从最上层开始依次一页页顺利传送。并且,构成下侧供纸盘3的其他部分由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形成。因此,分离倾斜壁17和其他部分独立而形成。并且,在分离倾斜壁17的表面,在其宽度方向的中央设有板簧的分离垫28,在该分离垫28的左右两侧设有自由旋转的滚轮29。分离垫28和滚轮29有助于将印刷介质从最上层开始一页页顺利传送。
[0058] 接着参照图5说明上侧供纸盘4。图5是在下侧供纸盘3上安装了上侧供纸盘4的状态的透视图。上侧供纸盘4是具有预定厚度的板状形态。上侧供纸盘4被下侧供纸盘3的支持部26支持,层叠在下侧供纸盘3上。上侧供纸盘4可相对于下侧供纸盘3滑动(箭头方向100及反箭头方向100)。使用上侧供纸盘4中收容的第二印刷介质时,将上侧供纸盘4推压到内部方向(箭头方向100)的预定位置。当不使用第二印刷介质时,将上侧供纸盘4拉到身边方向(反箭头方向100),使上侧供纸盘4从预定位置脱离。
[0059] 上侧供纸盘4具有在包括其内侧(图5左侧)的边缘部的位置上形成的收容槽9。收容槽9具有预定的长度和宽度。第二印刷介质在收容槽9中以层叠状态被收容。收容槽
9的宽度(与箭头方向100垂直的方向)形成得小于下侧供纸盘3中收容的第一印刷介质的宽度。即,在下侧供纸盘3中收容大尺寸的第一印刷介质,在上侧供纸盘4中收容尺寸小的第二印刷介质。第二印刷介质是比第一印刷介质尺寸小的名信片、照片。
[0060] 收容槽9的宽度方向(和箭头方向100垂直的方向)的中心在俯视时与下侧供纸盘3的宽度方向的中心一致。因此,下侧供纸盘3中收容的第一印刷介质的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与上侧供纸盘4中第二印刷介质的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一致。因此,第一印刷介质和第二印刷介质能够通过一个供纸辊10稳定地传送。
[0061] 上侧供纸盘4在比收容槽9更靠近身边一侧(图5右侧)具有上表面部分9a。上表面部分9a作为放置完成了印刷的印刷介质的部分起作用。即,也可以说,上侧供纸盘4在排出盘的一部分上形成作为供纸盘而起作用的凹部。
[0062] 并且,在收容槽9的一个侧部形成凸轮部27b。凸轮部27b与凸轮从动部件37抵接。凸轮从动部件37被设置在凸轮部27b和驱动轴30之间,支持驱动轴30。当上侧供纸盘4被装卸时,供纸臂33以驱动轴30为中心旋转,使被供纸臂33的一端所支持的供纸辊10在上下方向移动。
[0063] 接着,参照图5说明供纸机构12。供纸机构12具有:驱动轴30、被该驱动轴30支撑的供纸臂33、设置在该供纸臂33内的多个齿轮传递机构31、以及在供纸臂33的一端被支撑为可旋转的供纸辊10。
[0064] 驱动轴30由合成树脂形成,可旋转地被支撑在未图示的轴孔上。驱动轴30在上侧供纸盘4的上方从一侧向中央延伸。
[0065] 供纸臂33由合成树脂形成,覆盖多个齿轮传递机构31。供纸臂33被支撑为可以驱动轴30为中心旋转,使供纸辊10在下侧供纸盘3和上侧供纸盘4之间移动。
[0066] 齿轮传递机构31沿箭头方向100并排配置。多个齿轮传递机构31将驱动轴30的旋转驱动传递到供纸辊10,并使供纸辊10旋转。
[0067] 供纸辊10可选择性地抵接下侧供纸盘3中收容的第一印刷介质和上侧供纸盘4中收容的第二印刷介质,并选择性地将第一印刷介质和第二印刷介质提供到传送路径。
[0068] 供纸机构12进一步具有:下侧供纸盘用的螺旋弹簧34,缠绕在驱动轴30上的支撑供纸臂33的一侧;上侧供纸盘用的螺旋弹簧35,缠绕在供纸臂33上的支撑供纸辊10的一侧。
[0069] 下侧供纸盘用的螺旋弹簧34对供纸辊10向下施力。由下侧供纸盘用的螺旋弹簧34生成的第一压力作用于下侧供纸盘3中收容的第一印刷介质。上侧供纸盘用的螺旋弹簧
35对供纸辊10向下施力。由上侧供纸盘用的螺旋弹簧35生成的第二压力作用于上侧供纸盘4中收容的第二印刷介质。如图7所示,上侧供纸盘用的螺旋弹簧35的一端35a可与外壳2的一部分抵接。当上侧供纸盘用的螺旋弹簧35的一端35a与外壳2的一部分抵接时,上侧供纸盘用的螺旋弹簧35对供纸辊10向下方施力。即,上侧供纸盘用的螺旋弹簧35在供纸辊10配置在上侧供纸盘4的上方时,对供纸辊10向下方施力。由上侧供纸盘用的螺旋弹簧35生成的第二压力大于由下侧供纸盘用的螺旋弹簧34生成的第一压力。由此,通过供纸辊10按压印刷介质的同时传送印刷介质,从而可切实地一页页传送印刷介质。
[0070] 并且,由于上侧供纸盘4配置在下侧供纸盘3的上方,因此上侧供纸盘4和供纸臂33所成的度小于下侧供纸盘3和供纸臂33所成的角度。当与供纸臂33所成的角度较小时,供纸辊10难于一页页传送印刷介质。
[0071] 但是,在本实施例中,上侧供纸盘用的螺旋弹簧35通过比第一压力高的第二压力按压第二印刷介质。因此,供纸辊10可切实地一页页传送上侧供纸盘4中收容的第二印刷介质。
[0072] 供纸机构12进一步具有凸轮从动部件37,其从供纸臂33沿驱动轴30的下方延伸,并且通过轴承36被驱动轴30支撑。凸轮从动部件37与上述上侧供纸盘4的凸轮部27b、或下侧供纸盘3的凸轮部27a抵接,允许供纸臂33以驱动轴30为中心旋转。由此,供纸辊10可与下侧供纸盘3或上侧供纸盘4中收容的印刷介质的最上层抵接。
[0073] 接着参照图3说明传送引导器14。传送引导器14将通过供纸辊10供给的印刷介质引导到传送辊13。上侧供纸盘4及下侧供纸盘3中收容的印刷介质通过供纸辊10提供到传送路径。印刷介质在横向的U字状的状态下在传送路径内传送,并传递到传送辊13。供纸辊10和传送辊13配置为可同时与印刷介质接触的位置关系。
[0074] 传送引导器14具有:形成传送路径外周侧的面的外侧传送引导器40、以及形成传送路径内周侧的面的内侧传送引导器41。传送路径形成在外侧传送引导器40和内侧传送引导器41之间。
[0075] 外侧传送引导器40从下侧供纸盘3的分离倾斜壁17的附近到传送辊13的附近弯曲延伸。外侧传送引导器40形成为侧截面看呈弓形。外侧传送引导器40的曲率与下侧供纸盘3中收容的第一印刷介质(普通纸张、光泽纸、厚纸等)被顺利传送的形状对应地形成。在外侧传送引导器40的内表面形成在传送方向上延伸的多个肋42。外侧传送引导器40的中央附近设有在传送方向上旋转的多个滚轮43。多个滚轮43从外侧传送引导器40的内表面突出到传送路径内而设置。多个滚轮43可降低与印刷介质的接触阻力,使印刷介质在传送方向上顺利引导。
[0076] 接着参照图3和图6说明内侧传送引导器41。图6是内侧传送引导器的透视图。内侧传送引导器41从上侧供纸盘4的一端附近延伸到传送辊13的附近。内侧传送引导器
41形成在侧截面视图下大致为弓形。
[0077] 如图3及图6所示,内侧传送引导器41具有第一表面41a、第二表面44a、第一侧面44c、第二侧面44f。第一表面41a与外侧传送引导器40相对。第二表面44a设置在第一侧面44c和第二侧面44f之间,并且和外侧传送引导器40相对。第一侧面44c和第二侧面44f相对。第二表面44a和第一侧面44c及第二侧面44f形成凹部44。第一表面41a形成在凹部44的周围。
[0078] 凹部44具有从内侧传送引导器41的上游端44d开始到预定位置44e为止沿传送方向延伸的长度、及在和传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宽度W1。凹部44的宽度W1比第一印刷介质的宽度小,比第二印刷介质的宽度大。
[0079] 凹部44可在第二印刷介质进入传送路径的入口部分中提供曲率小的传送路径。如上所述,控制器60控制传送辊13和供纸辊10。因此,当第二印刷介质在传送路径中传送并到达传送辊13时,传送辊13形成朝向传送路径的下游一侧拉伸第二印刷介质的状态。
因此,张力施加到第二印刷介质。由于传送路径形成为U字状,因此第二印刷介质在传送路径内从外侧传送引导器40一侧向内侧传送引导器41一侧移动。由于在内侧传送引导器41中形成具有可通过第二印刷介质的宽度的凹部44,因此第二印刷介质通过凹部44提供到传送路径。其结果是,第二印刷介质从上侧供纸盘4以曲率小的状态在凹部44内传送。这样一来,由第二印刷介质的曲率引起的反弹力变小,可稳定的传送第二印刷介质。
[0080] 并且,凹部44仅形成在内侧传送引导器41的一部分。即,在凹部44的一侧形成内侧传送引导器41的第一表面41a。凹部44的宽度W1小于下侧供纸盘3中收容的第一印刷介质的宽度,因此第一印刷无法通过凹部44内。第一印刷介质沿着由凹部44一侧的第一表面41a和外侧传送引导器40形成的传送路径传送。进一步,第一表面41a和外侧传送引导器40的相对距离沿传送方向大致一定,因此第一表面41a的曲率与外侧传送引导器40的曲率基本一致。如上所述,外侧传送引导器40的曲率被设定为适于稳定传送第一印刷介质的值。因此,由第一表面41a和外侧传送引导器40形成的传送路径具有可稳定传送第一印刷介质的曲率。其结果是,第一印刷介质通过由第一表面41a和外侧传送引导器40形成的传送路径以稳定的状态被传送。并且,第一表面41a中形成在传送方向延伸的多个肋
47。因此,第一印刷介质和第一表面41a的接触阻力减小,可顺利传送第一印刷介质。
[0081] 通过供纸装置200,仅在内侧传送引导器41的一部分上形成凹部44,从而可稳定传送分别在下侧供纸盘3中收容的第一印刷介质和在上侧供纸盘4中收容的第二印刷介质。
[0082] 如图6所示,在内侧传送引导器41的宽度方向上,内侧传送引导器41的中心与凹部44的中心一致。换言之,将内侧传送引导器41的宽度W2二等分的中心位置与将凹部44的宽度W1二等分的中心位置一致。
[0083] 当中心位置一致时,凹部44一侧存在的内侧传送引导器41的第一表面41a的宽度在两侧均等地形成。因此,即使设有凹部44,也可确保由第一表面41a和外侧传送引导器40形成的传送路径左右均等。因此,下侧供纸盘3中收容的第一印刷介质在极稳定的状态下被传送。
[0084] 如上所述,凹部44从内侧传送引导器41的上游端44d延伸到预定位置44e。进而,凹部44的深度沿传送方向逐渐减小。即,第一侧面44c和第二侧面44f的高度沿传送方向逐渐减小。通过这种方式,形成凹部44的部分的内侧传送引导器41的圆周方向的曲率变小。因此,通过凹部44的第二印刷介质在曲率小的状态下被传送。
[0085] 并且,凹部44具有在第二表面44a上设置的多个肋44b。肋44b在传送方向上延伸,并且未超过凹部44。如图3所示,肋44b的高度沿传送方向逐渐增大。肋44b在预定位置44e与内侧传送引导器41的第一表面41a曲线状连接。进而,预定位置44e设有滚轮45。滚轮45设置在相邻的肋44b之间,在传送方向上可旋转。
[0086] 通过这样构成肋44b,可顺利将上侧供纸盘4中收容的第二印刷介质从凹部44移动到由内侧传送引导器41形成的路径。即,可顺利连接由凹部44形成的传送路径、及由第一表面41a和外侧传送引导器40形成的传送路径。因此,通过了凹部44的第二印刷介质可顺利移动到由第一表面41a和外侧传送引导器40形成的传送路径。
[0087] 接着参照图3说明移动装置50。移动装置50受到在传送路径内传送的印刷介质的力,利用该力使供纸辊10向上方移动。
[0088] 移动装置50具有:第一部分50b,构成为大致板状,设置得比供纸辊10更靠近下游一侧;连接部分50a,通过供纸臂33与供纸辊10间接连接;以及第二部分50c,设置得比供纸辊10更靠近后方一侧。连接部分50a是第一部分50b和第二部分50c的大致中央部分。第一部分50b与连接部分50a连接,第二部分50c也和连接部分50a连接。第一部分50b和第二部分50c从连接部分50a向相反方向延伸。
[0089] 第一部分50b向传送路径内突出。第一部分50b被配置在:当传送辊13和供纸辊10同时与第二印刷介质接触时,第二印刷介质可接触第一部分50b的位置。
[0090] 并且,第一部分50b形成得仅可与上侧供纸盘4中收容的第二印刷介质抵接。如果第一部分50b与下侧供纸盘3中收容的第一印刷介质不抵接,则可根据上侧供纸盘4中收容的第二印刷介质构成第一部分50b的形状及位置。因此,第一部分50b的形状及位置可形成为:可高效接收上侧供纸盘4中收容的第二印刷介质的移动所产生的力。
[0091] 第二部分50c总是与上侧供纸盘4中收容的第二印刷介质抵接,第一部分50b与通过第二印刷介质向上按压的动作联动,向下按压。
[0092] 供纸辊10被供纸臂33支撑并可旋转。因此,即使供纸辊10旋转,供纸臂33也不旋转。另一方面,移动部件50与供纸臂33连接并可旋转。因此,即使移动部件50旋转,供纸臂33也不旋转。供纸臂33间接地连接供纸辊10和移动部件50。
[0093] 上述移动部件50可作为杠杆来发挥作用。这种情况下,第二部分50a包括支持部的部分。第一部分50b包括来自印刷介质的作用力发挥作用的部分。连接部分50a包括为了使供纸辊10向上方移动而向供纸辊10作用力的部分。
[0094] 第二印刷介质通过供纸辊10被提供到传送路径时,被外侧传送引导器40引导并传送到传送路径。第二印刷介质到达传送辊13时,供纸辊10和传送辊13协调传送第二印刷介质。如上所述,在供纸装置200中,通过控制器60控制传送辊13和供纸辊10,因此第二印刷介质被供纸辊10和传送辊13同时传送时,张力施加到第二印刷介质。由于传送路径形成为U字状,因此,第二印刷介质从外侧传送引导器40一侧移动到内侧传送引导器41一侧。移动部件50的第一部分50b被配置在:当传送辊13和供纸辊10同时与第二印刷介质接触时、即第二印刷介质从传送路径内的外周一侧向内周一侧移动时,第二印刷介质可接触第一部分50b的位置。因此,当传送辊13和供纸辊10同时与第二印刷介质接触时,第一部分50b和第二印刷介质接触。
[0095] 当第二印刷介质与第一部分50b接触时,第二印刷介质向上按压第一部分50b,第一部分50b从第二印刷介质受力。移动部件50利用该力使供纸辊10向上方移动。
[0096] 在移动部件50中,第二印刷介质与第一部分50b接触并使第一部分50b向上方移动时,第二部分50c向下方移动。当向下方移动的第二部分50c与上侧供纸盘4接触时,第二部分50c作为杠杆的作用部发挥作用。其结果是,位于第一部分50b和第二部分50c之间的连接部分50a利用第一部分50b从第二印刷介质接收的作用力,可使供纸辊10向上方移动。当供纸辊10向上方移动时,在供纸辊10和上侧供纸盘4之间夹持第二印刷介质的状态被解除,传送时的传送负荷降低。即,移动部件50不利用驱动源,而利用传送第二印刷介质时产生的力。移动装置50可通过简单的结构降低传送第二印刷介质时的传送负荷。
[0097] 第一部分50b从连接部分50a到第一部分50b的前端为止向上方弯曲。当第一部分50b向上方弯曲时,第一部分50b沿传送方向弯曲。因此,可以在曲率逐渐减小而移动的第二印刷介质逐渐与第一部分50b抵接。进一步,当第一部分50b弯曲时,第一部分50b和第二印刷介质可以较大面积接触。假如第一部分50b未弯曲时,第二印刷介质仅与第一部分50b的前端接触。通过第一部分50b和第二印刷介质以较大面积接触,可抑制过剩的力施加到第二印刷介质的局部,抑制第二印刷介质的破损。
[0098] 并且,在印刷介质到达传送辊13前第一部分50b不会与印刷介质接触。为了实现该现象,例如优选第一部分50b的曲率R形成得小于外侧传送引导器40的曲率。换言之,优选第一部分50b的曲率R在印刷介质到达传送辊13前形成得小于弯曲的印刷介质的曲率。因此,可防止在第二印刷介质被传送辊13传送前供纸辊13从第二印刷介质离开。
[0099] 进而,第二印刷介质在曲率逐渐变小的状态下从外周一侧向内周一侧移动,因此,当比外侧传送引导器40曲率小的第一部分50b被设置在传送路径内时,可有效地与移动的第二印刷介质接触。并且,曲率小的第一部分50a可受到来自第二印刷介质的较大按压力,因此可使供纸辊10容易地向上移动。
[0100] 并且如图7所示,供纸装置200具有相对供纸臂33对移动装置50的第二部分50c向下侧施力的移动部件用的螺旋弹簧51。
[0101] 进一步,当设置了移动部件用的螺旋弹簧51时,移动部件50通过杠杆的作用可使供纸辊10容易地向上移动。
[0102] 接着参照图8对通过上述结构的供纸装置200传送上侧供纸盘4中收容的第二印刷介质的情况进行详细说明。图8A及图8B表示通过供纸装置200传送第二印刷介质的状态。图8A表示第二印刷介质到达传送辊13前的状态。图8B表示第二印刷介质到达传送辊13后的状态。
[0103] 首先,将上侧供纸盘4设定在预定位置(可传送印刷介质的位置、与倾斜分离壁17抵接的位置)。接着,供纸辊10抵接到在上侧供纸盘4中以层叠状态收容的最上层的第二印刷介质,当供纸辊10旋转时,第二印刷介质向传送路径提供。这样一来,第二印刷介质沿分离倾斜壁17、外侧传送引导器40被U字状地传送,并被传送辊13夹持(参照图8A)。
[0104] 当第二印刷介质被传送辊13夹持时,第二印刷介质通过供纸辊10和传送辊13二个辊按这样的方式在传送路径中被传送,即,第二印刷介质曲率逐渐变小,并且,从外侧传送引导器40一侧被拉向内侧传送引导器41一侧。第二印刷介质的一部分通过内侧传送引导器41上设置的凹部44内被传送(参照图8B)。
[0105] 这样一来,当上侧供纸盘4中收容的第二印刷介质通过供纸辊10和传送辊13被传送时,第二印刷介质一边通过凹部44内一边被传送,因此,上侧供纸盘4中收容的第二印刷介质的曲率不会过度变大,可防止传送阻力的增大。因此,可通过简单的结构稳定传送上下供纸盘3、4中收容的印刷介质。
[0106] 并且,第二印刷介质通过供纸辊10和传送辊13在曲率逐渐减小地被传送时,通过移动装置50的作用,供纸辊10通过供纸臂33向上方移动。其结果是,供纸辊10按压第二印刷介质的压力逐渐减小,可逐渐降低传送辊13的传送负担。因此,供纸装置200可稳定传送第二印刷介质。
[0107] 以上根据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方式的任何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改良变形
[0108] 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说明了设置凹部44,使凹部44的宽度方向的二等分位置和内侧传送引导器41的宽度方向的二等分位置一致的情况,但两个二等分位置不一定非要一致。在内侧传送引导器41中设置凹部44即可。
[0109] 并且在上述实施例中,说明了为了传送印刷介质而使用供纸辊10和传送辊13的例子。但是通过凹部44使传送路径曲率减小的技术在利用供纸辊10和传送辊13以外的装置的情况下也可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