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体验
专利管家(专利管理)
工作空间(专利管理)
风险监控(情报监控)
数据分析(专利分析)
侵权分析(诉讼无效)
联系我们
交流群
官方交流:
QQ群: 891211   
微信请扫码    >>>
现在联系顾问~

缓冲材料层、模压治具和压合工艺方法

申请号 CN202210332631.8 申请日 2022-03-31 公开(公告)号 CN114635219A 公开(公告)日 2022-06-17
申请人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业成光电(深圳)有限公司; 英特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许家汉;
摘要 本 申请 涉及一种缓冲材料层、模压治具和压合工艺方法。一种缓冲材料层,用于贴合制程,缓冲材料层包括:多个第一 纤维 条,沿第一方向间隔布设;多个第二纤维条,沿第二方向间隔布设;其中,各第一纤维条和各第二纤维条沿缓冲材料层的厚度方向进行交错编织,以形成网状结构;第一纤维条包括70‑100份涤纶、0‑30份锦纶和0‑20份金属线纤维,第二纤维条包括70‑100份涤纶和0‑30份锦纶;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彼此相交。可利用缓冲材料层的网状结构的空隙弥补上模和下模产生的高低落差,可使施加于第一基材和第二基材的贴合面的压 力 分布更为均匀,有利于提高产品的良品率。
权利要求

1.一种缓冲材料层,用于贴合制程,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材料层包括:
多个第一纤维条,沿第一方向间隔布设;
多个第二纤维条,沿第二方向间隔布设;
其中,各所述第一纤维条和各所述第二纤维条沿所述缓冲材料层的厚度方向进行交错编织,以形成网状结构;
所述第一纤维条包括70‑100份涤纶、0‑30份锦纶和0‑20份金属线纤维,所述第二纤维条包括70‑100份涤纶和0‑30份锦纶;
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彼此相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材料层,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纤维条之间的间距为50‑500μm。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缓冲材料层,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纤维条之间的间距为50‑500μ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材料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材料层的厚度为0.3‑1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材料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彼此垂直。
6.一种模压治具,用于对第一基材和第二基材进行压合,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和下模;
所述上模和所述下模之间设有至少一模压辅材,所述模压辅材包括至少一层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缓冲材料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模压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材和所述第二基材层叠地设置于所述下模;
所述下模和所述第二基材之间,以及所述第一基材背离所述第二基材的一侧均设有所述模压辅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模压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压治具还包括电阻测试仪,两个所述模压辅材分别电性连接于所述电阻测试仪;或
所述模压治具还包括电容测试仪,两个所述模压辅材分别电性连接于所述电容测试仪。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模压治具,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模压辅材彼此背离的一侧分别设有连接层,所述连接层包括绝缘层和设置于所述绝缘层的多个电导通端子,多个所述电导通端子电性连接于所述电阻测试仪或所述电容测试仪;
多个所述电导通端子位于对应的所述绝缘层和相邻的所述模压辅材之间,且与相邻的所述模压辅材中的多个所述第一纤维条一一对应地接触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模压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材料层的中心线与所述上模的中心线彼此重合。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模压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和所述下模之间设有三层所述模压辅材。
12.一种压合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权利要求6‑11任一项所述的模压治具对所述第一基材和所述第二基材进行压合。

说明书全文

缓冲材料层、模压治具和压合工艺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申请涉及贴合制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缓冲材料层、模压治具和压合工艺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传统的贴合制程中,通常通过上模和下模将第一基材和第二基材压合在一起,然而,该传统的贴合制程存在贴合不均匀的问题,影响产品的良品率。
发明内容
[0003]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贴合制程存在贴合不均匀的问题而影响产品的良品率的问题,提供一种缓冲材料层、模压治具和压合工艺方法。
[0004]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缓冲材料层,用于贴合制程,所述缓冲材料层包括:
[0005] 多个第一纤维条,沿第一方向间隔布设;
[0006] 多个第二纤维条,沿第二方向间隔布设;
[0007] 其中,各所述第一纤维条和各所述第二纤维条沿所述缓冲材料层的厚度方向进行交错编织,以形成网状结构;
[0008] 所述第一纤维条包括70‑100份涤纶、0‑30份锦纶和0‑20份金属线纤维,所述第二纤维条包括70‑100份涤纶和0‑30份锦纶;
[0009] 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彼此相交。
[001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纤维条之间的间距为50‑500μm。
[0011]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纤维条之间的间距为50‑500μm。
[0012]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缓冲材料层的厚度为0.3‑1mm。
[0013]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彼此垂直。
[0014]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模压治具,用于对第一基材和第二基材进行压合,包括上模和下模;
[0015] 所述上模和所述下模之间设有至少一模压辅材,所述模压辅材包括至少一层上述的缓冲材料层。
[0016]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材和所述第二基材层叠地设置于所述下模;
[0017] 所述下模和所述第二基材之间,以及所述第一基材背离所述第二基材的一侧均设有所述模压辅材。
[0018]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模压治具还包括电阻测试仪,两个所述模压辅材分别电性连接于所述电阻测试仪;或
[0019] 所述模压治具还包括电容测试仪,两个所述模压辅材分别电性连接于所述电容测试仪。
[002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两个所述模压辅材彼此背离的一侧分别设有连接层,所述连接层包括绝缘层和设置于所述绝缘层的多个电导通端子,多个所述电导通端子电性连接
于所述电阻测试仪或所述电容测试仪;
[0021] 多个所述电导通端子位于对应的所述绝缘层和相邻的所述模压辅材之间,且与相邻的所述模压辅材中的多个所述第一纤维条一一对应地接触连接。
[0022]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缓冲材料层的中心线与所述上模的中心线彼此重合。
[0023]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模和所述下模之间设有三层所述模压辅材。
[0024]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压合工艺方法,利用上述的模压治具对所述第一基材和所述第二基材进行压合。
[0025] 上述缓冲材料层、模压治具和压合工艺方法,可将缓冲材料层应用于贴合制程中,比如设置下模朝向上模的一侧,如此,可利用缓冲材料层的网状结构的空隙弥补上模和下
模产生的高低落差,避免在贴合制程中出现压过于集中而导致压力分布不均或压力差异
过大,可使施加于第一基材和第二基材的贴合面的压力分布更为均匀,有利于提高产品的
良品率。
附图说明
[0026]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缓冲材料层的俯视图;
[0027]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缓冲材料层的侧视图;
[0028]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模压治具的结构示意图;
[0029] 图4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的模压治具的结构示意图;
[0030]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连接层和模压辅材的结构示意图;
[0031] 图6中示出了在同样的施压面积下且在上模和下模之间设置不同层数的模压辅材的力度差异对应的感压影像图;
[0032] 图7中示出了在同样的施压面积下且在上模和下模之间设置不同层数的模压辅材的受力差异测试数据对比图。
[0033] 图中:
[0034] 10、模压治具;                     310、第一基材;
[0035] 100、缓冲材料层;                  320、第二基材;
[0036] 110、第一纤维条;                  400、电阻测试仪;
[0037] 120、第二纤维条;                  410、连接层;
[0038] 130、空隙;                        411、绝缘层;
[0039] 210、上模;                        412、电导通端子。
[0040] 220、下模;

具体实施方式

[0041]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
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
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42]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
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0043]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
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
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44]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
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
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
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0045]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
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
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
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46]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
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
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
方式。
[0047] 传统的贴合制程中,通常通过上模和下模将第一基材和第二基材压合在一起,然而,该传统的贴合制程存在贴合不均匀的问题,影响产品的良品率。
[0048] 本申请的发明人经过研究发现,传统的贴合制程存在贴合不均匀的问题在于:传统的贴合制程中,上模和下模朝向彼此的一侧表面可能存在高低落差,导致施加于第一基
材和第二基材的贴合面的压力不均,进而导致出现贴合不均匀的问题而影响产品的良品
率。
[0049] 为了解决传统的贴合制程存在贴合不均匀而影响产品的良品率的问题,本申请的发明人经过深入研究,设计了一种用于贴合制程的缓冲材料层,该缓冲材料层包括沿第一
方向间隔布设的多个第一纤维条,以及沿第二方向间隔布设的多个第二纤维条,各所述第
一纤维条和各所述第二纤维条沿所述缓冲材料层的厚度方向进行交错编织,以形成网状结
构,如此,可利用网状结构的空隙弥补上模和下模产生的高低落差,避免在贴合制程中出现
压力过于集中而导致压力分布不均或压力差异过大,可使施加于第一基材和第二基材的贴
合面的压力分布更为均匀,有利于提高产品的良品率。
[0050] 下面将以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中的缓冲材料层、模压治具和压合工艺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0051] 图1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缓冲材料层的结构示意图。
[0052]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并结合参阅图2及图3,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缓冲材料层100,包括沿第一方向F1间隔布设的多个第一纤维条110,以及沿第二方向F2间隔布设
的多个第二纤维条120。
[0053] 各所述第一纤维条110和各所述第二纤维条120沿所述缓冲材料层100的厚度方向D进行交错编织,以形成网状结构。可将该缓冲材料层100应用于贴合制程中,比如设置下模
220朝向上模210的一侧,如此,可利用该网状结构的空隙130弥补上模210和下模220产生的
高低落差,避免在贴合制程中出现压力过于集中而导致压力分布不均或压力差异过大,可
使施加于第一基材310和第二基材320的贴合面的压力分布更为均匀,有利于提高产品的良
品率。
[0054] 第一纤维条110包括70‑100份涤纶、0‑30份锦纶和0‑20份金属线纤维,所述第二纤维条120包括70‑100份涤纶和0‑30份锦纶,如此,第一纤维条110包含70‑100份涤纶、0‑30份
锦纶和0‑20份金属线纤维,可在保证延伸率的前提下提高第一纤维条110的抗拉强度和杨
氏模量,以提高缓冲材料层100的柔韧性和强度,进而使施加于第一基材310和第二基材320
的贴合面的压力分布更为均匀。
[0055] 第一方向F1与第二方向F2彼此相交,使得各所述第一纤维条110和各所述第二纤维条120交错布设,以提高缓冲材料层100整体的结构强度。
[0056] 可选地,多个第一纤维条110沿第一方向F1等间距地布设,多个第二纤维条120沿第二方向F2等间距地布设,使施加于第一基材310和第二基材320的贴合面的压力分布更为
均匀。
[0057] 在一些实施例,对市售纤维与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第一纤维条110的抗拉强度、杨氏模量和延伸率进行了对比,具体如下表1:
[0058] 表1为市售纤维与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第一纤维条110的抗拉强度、杨氏模量、延伸率和线径的对比表
[0059]
[0060] 从上表1可知,相较于市售纤维,第一纤维条110在更小线径的条件下,能使延伸率不过多下降的同时,能大幅提高第一纤维条110的抗拉强度和杨氏模量,如此,能有效提高
缓冲材料层100的柔韧性和强度,进而使施加于第一基材310和第二基材320的贴合面的压
力分布更为均匀。
[0061] 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第一纤维条110之间的间距为50‑500μm。相邻的两个第一纤维条110之间的间距过小,会影响形成的网状结构的空隙130的大小,进而影响缓冲
材料层100在贴合制程中的应用。相邻的两个第一纤维条110之间的间距过大,会影响缓冲
材料层100的结构强度,也会影响缓冲材料层100在贴合制程中的应用。如此,使相邻的两个
所述第一纤维条110之间的间距控制在50‑500μm,既能保证缓冲材料层100的结构强度,又
能保证缓冲材料层100能很好地应用于贴合制程中,以使施加于第一基材310和第二基材
320的贴合面的压力分布更为均匀,能有效提高产品的良品率。
[0062] 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纤维条120之间的间距为50‑500μm。相邻的两个第二纤维条120之间的间距过小,会影响形成的网状结构的空隙130的大小,进而影响
缓冲材料层100在贴合制程中的应用。相邻的两个第二纤维条120之间的间距过大,会影响
缓冲材料层100的结构强度,也会影响缓冲材料层100在贴合制程中的应用。如此,使相邻的
两个第二纤维条120之间的间距控制在50‑500μm,既能保证缓冲材料层100的结构强度,又
能保证缓冲材料层100能很好地应用于贴合制程中,以使施加于第一基材310和第二基材
320的贴合面的压力分布更为均匀,能有效提高产品的良品率。
[0063] 在一些实施例中,缓冲材料层100的厚度为0.3‑1mm。缓冲材料层100的厚度需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以保证缓冲材料层100更好地应用于贴合制程中。
[0064]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方向F1与第二方向F2彼此垂直,使得各所述第一纤维条110和各所述第二纤维条120纵横交错布设,以提高缓冲材料层100整体的结构强度。
[0065] 图3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模压治具的结构示意图。
[0066]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模压治具10,包括上模210和下模220。所述上模210和所述下模220之间设有至少一模压辅材,模压辅材包括至少一层上
述的缓冲材料层100。
[0067] 可以理解,利用该模压治具10对所述第一基材310和所述第二基材320进行压合的过程中,可利用缓冲材料层100形成的网状结构的空隙130弥补上模210和下模220产生的高
低落差,避免在贴合制程中出现压力过于集中而导致压力分布不均或压力差异过大,可使
施加于第一基材310和第二基材320的贴合面的压力分布更为均匀,有利于提高产品的良品
率。
[0068]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基材310和第二基材320的材质可以是软、硬质塑料,也可以是或其合金,在此不作具体限制。
[0069]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材310和所述第二基材层320层叠地设置于所述下模220,所述下模220和所述第二基材320之间,以及所述第一基材310背离所述第二基材320的
一侧均设有模压辅材。
[0070] 如此,第一基材310和所述第二基材层320背向彼此的一侧均设有模压辅材,第一基材310和所述第二基材层320背向彼此的一侧均能利用缓冲材料层100的网状结构的空隙
130弥补上模210和下模220产生的高低落差,可使施加于第一基材310和所述第二基材层
320的贴合面的压力分布更为均匀,更有利于提高产品的良品率。
[0071]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模压治具10还包括电阻测试仪400,两个所述模压辅材均电性连接于所述电阻测试仪400。
[0072] 具体到如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两个模压辅材均电性连接于所述电阻测试仪400,因第一纤维条110包含金属线纤维,使得第一纤维条110具有导电性,如此,两个模压辅材的
缓冲材料层100均能够借助于对应的第一纤维条110与电阻测试仪400电性连接,可通过电
阻测试仪400测试两个模压辅材的缓冲材料层100之间的电阻值,可在贴合制程前测试两个
模压辅材的缓冲材料层100之间的电阻值,得到R前,可在贴合制程中实时测试两个模压辅材
的缓冲材料层100之间的电阻值,得到R中,若R前和R中之间的差值超过预设值,则说明很有可
能在贴合制程中存在热干涉、压合变形过大等不良情况,需要停止贴合作业,对产品进行及
时地控制和调整,以起到监控贴合制程的作用,避免不良品流入下一环节。
[0073]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模压治具10还包括电容测试仪,两个所述模压辅材分别电性连接于所述电容测试仪。两个模压辅材均电性连接于电容测试仪,可测试两个模压辅材的
缓冲材料层100之间的电容值,同理,可利用电容测试仪监控贴合制程中的过程数据,避免
不良品流入下一环节。
[0074]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并结合参阅图5,两个所述模压辅材彼此背离的一侧分别设有连接层410,所述连接层410包括绝缘层411和设置于所述绝缘层411的多个电导通
端子412,多个所述电导通端子412电性连接于所述电阻测试仪400或所述电容测试仪。多个
所述电导通端子412位于对应的所述绝缘层411和相邻的模压辅材之间,且与相邻的所述模
压辅材中的多个所述第一纤维条110一一对应地接触连接。
[0075] 具体到如图4及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电导通端子412电性连接于所述电阻测试仪400,如此,电阻测试仪400借助于多个所述电导通端子412与模压辅材中缓冲材料
层100的多个所述第一纤维条110一一对应地电性连接,可利用电阻测试仪400测试两个模
压辅材的缓冲材料层100之间且对应于缓冲材料层100沿第一方向F1不同位置处的电阻值,
使得获得的电阻值数据更为全面,当某处对应的R前和R中之间的差值超过预设值,则可对应
获知该处存在热干涉、压合变形过大等不良情况,以便有针对地对该处进行排查,也能有针
对性地根据排查出的原因对产品进行及时地控制和调整,更好地起到监控贴合制程的作
用。
[0076] 在一些实施例中,缓冲材料层100的中心线与所述上模210的中心线彼此重合。
[0077] 可以理解,上模210和下模220通常会对中设置,第一基材310和第二基材320也对中设置于下模220,那么,使缓冲材料层100的中心线与所述上模210的中心线彼此重合,相
当于将缓冲材料层100和上模210对中设置,如此,可使施加于第一基材310和第二基材320
的贴合面的压力分布更为均匀,更有利于提高产品的良品率。
[0078]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模210和所述下模220之间设有三层所述模压辅材。
[0079] 请参阅图6及图7,图6中给出了在同样的施压面积下(施压面积可等于贴合面的面积)在上模210和下模220之间设置不同层数的模压辅材的力度差异对应的感压影像图,图6
中的(a)、(b)、(c)和(d)图分别对应模压辅材的层数为0、1、2及3时的感压影像图,图6中的
(e)图为感压影像图在不同受力差异下的比色卡图。图7中给出了在同样的施压面积下(施
压面积可等于贴合面的面积)在上模210和下模220之间设置不同层数的模压辅材的受力差
异测试数据对比图。从图6及图7中可以看出,当上模210和下模220之间设置一层缓冲材料
层100时,受力差异为28N,相较于未设置缓冲材料层100(模压辅材的层数为0时)的情况下
的受力差异(97.3N),此时,受力差异下降71.2%。当上模210和下模220之间设置二层缓冲
材料层100时,受力差异为25.3N,相较于未设置缓冲材料层100的情况下的受力差异
(97.3N),此时,受力差异下降74.0%。当上模210和下模220之间设置三层缓冲材料层100
时,受力差异为22.4N,相较于未设置缓冲材料层100的情况下的受力差异(97.3N),此时,受
力差异下降77.0%。
[0080] 因此,设置缓冲材料层100能显著降低受力差异,进而可显著提高施加于第一基材310和第二基材320的贴合面的压力分布均匀度,压力分布均匀度改善至71%以上。且模压
辅材包括三层缓冲材料层100,受力差异较低,施加于第一基材310和第二基材320的贴合面
的压力分布均匀度较高。
[0081]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压合工艺方法,利用上述的模压治具10对第一基材310和第二基材320进行压合。
[0082]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
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0083]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
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
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