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体验
专利管家(专利管理)
工作空间(专利管理)
风险监控(情报监控)
数据分析(专利分析)
侵权分析(诉讼无效)
联系我们
交流群
官方交流:
QQ群: 891211   
微信请扫码    >>>
现在联系顾问~

一种生殖道用益生菌多菌株混合发酵系统

申请号 CN202221457954.1 申请日 2022-06-13 公开(公告)号 CN217499235U 公开(公告)日 2022-09-27
申请人 江苏科荣生物医药有限公司; 发明人 卞徐磊; 贾长生; 施凌艳; 胡鸿飞; 赵培天; 吴贵珍;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生殖道用 益生菌 多菌株混合 发酵 系统,包括 蒸汽 管道、压缩空气管道、恒温 循环 水 管道、混合孵育罐和多个 发酵罐 ,所述的蒸汽管道一端与压缩空气管道连接,所述的恒温循环水管道包括恒温循环水进水管道和恒温循环水回水管道,所述的混合孵育罐与发酵罐上方分别设有搅拌 电机 ,所述的搅拌电机输出端伸入到罐体内部且连接设有搅拌螺旋桨。本实用新型的生殖道用益生菌多菌株混合发酵系统能够高效实现多菌株按需混合发酵,混合菌株稳定且效果好。
权利要求

1.一种生殖道用益生菌多菌株混合发酵系统,包括蒸汽管道(7)、压缩空气管道(8)、恒温循环管道、混合孵育罐(1)和多个发酵罐(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蒸汽管道(7)一端与压缩空气管道(8)连接,所述的恒温循环水管道包括恒温循环水进水管道(9)和恒温循环水回水管道(10),所述的混合孵育罐(1)与发酵罐(2)上方分别设有搅拌电机(3),所述的搅拌电机(3)输出端伸入到罐体内部且连接设有搅拌螺旋桨(4),所述的混合孵育罐(1)与发酵罐(2)上方侧壁分别连接设有相通的罐体夹层出水管道(5),所述的罐体夹层出水管道(5)上端与恒温循环水回水管道(10)连接,所述的混合孵育罐(1)和发酵罐(2)上方一侧分别连接设有蒸汽/压缩空气进罐体内部管道(6),所述的蒸汽/压缩空气进罐体内部管道(6)上端与压缩空气管道(8)连接,所述的混合孵育罐(1)和发酵罐(2)上方一侧之间连接设有排气管道(11),所述的发酵罐(2)下端之间连接设有排液管道一(12),所述的排液管道一(12)另一端与混合孵育罐(1)上端连接,所述的排液管道一(12)侧壁与蒸汽管道(7)连接,所述的混合孵育罐(1)下端连接设有排液管道二(13),所述的恒温循环水进水管道(9)下端设有分别伸入到混合孵育罐(1)和多个发酵罐(2)下方侧壁的恒温循环水进罐体夹层管道(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殖道用益生菌多菌株混合发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管道侧壁分别设有(1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殖道用益生菌多菌株混合发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搅拌螺旋桨(4)包括竖直杆和设置在竖直杆侧壁的多个桨叶,所述的桨叶的数量为三个。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殖道用益生菌多菌株混合发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发酵罐(2)的数量至少为两个。

说明书全文

一种生殖道用益生菌多菌株混合发酵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益生菌加工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生殖道用益生菌多菌株混合发酵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生殖道菌群健康是保持其避免致病菌滋生的关键,例如女性阴道炎症的感染主要源于生殖道菌群失调及致病菌感染所致。健康生殖道菌群是复杂多样的,针对生殖道疾病如细菌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可以用具有抑菌或消除炎症功能的益生菌来治疗。益生菌用于防治生殖道细菌/病毒感染、炎症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已经较为深入,一般更多的采用多菌株联合使用。
[0003] 目前,常采用多菌株联合制剂为获取单菌株冻干粉后进行混合复配的方式制备,但不同菌株之间存在生物拮抗,共同生长需要前期有一定的适应过程。更有效的多菌株联合制剂应在发酵过程中进行多菌株混合发酵,但在多菌株混合实际发酵过程中,不同菌株的繁殖速率、适应能均有所不同,多菌株混合菌种接入发酵罐进行发酵结束时,只有个别菌株变为优势菌,其他菌株几乎不生长或比例较低。实用新型内容
[0004]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解决以上问题,提供一种生殖道用益生菌多菌株混合发酵系统。
[0005]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生殖道用益生菌多菌株混合发酵系统,包括蒸汽管道、压缩空气管道、恒温循环管道、混合孵育罐和多个发酵罐,所述的蒸汽管道一端与压缩空气管道连接,所述的恒温循环水管道包括恒温循环水进水管道和恒温循环水回水管道,所述的混合孵育罐与发酵罐上方分别设有搅拌电机,所述的搅拌电机输出端伸入到罐体内部且连接设有搅拌螺旋桨,所述的混合孵育罐与发酵罐上方侧壁分别连接设有相通的罐体夹层出水管道,所述的罐体夹层出水管道上端与恒温循环水回水管道连接,所述的混合孵育罐和发酵罐上方一侧分别连接设有蒸汽/压缩空气进罐体内部管道,所述的蒸汽/压缩空气进罐体内部管道上端与压缩空气管道连接,所述的混合孵育罐和发酵罐上方一侧之间连接设有排气管道,所述的发酵罐下端之间连接设有排液管道一,所述的排液管道一另一端与混合孵育罐上端连接,所述的排液管道一侧壁与蒸汽管道连接,所述的混合孵育罐下端连接设有排液管道二,所述的恒温循环水进水管道下端设有分别伸入到混合孵育罐和多个发酵罐下方侧壁的恒温循环水进罐体夹层管道。
[0006] 作为改进,所述的管道侧壁分别设有
[0007] 作为改进,所述的搅拌螺旋桨包括竖直杆和设置在竖直杆侧壁的多个桨叶,所述的桨叶的数量为三个。
[0008] 作为改进,所述的发酵罐的数量至少为两个。
[0009]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的生殖道用益生菌多菌株混合发酵系统先将益生菌的各个菌株分别在发酵罐内进行培育,使其能够得到良好的生长,再通过混合孵育罐进行混合孵育,使得到的多菌株联合制剂各个菌株生长良好,增加各菌株间的适应能力,增加产品的效用。附图说明
[0010]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生殖道用益生菌多菌株混合发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1]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生殖道用益生菌多菌株混合发酵系统的发酵罐的结构示意图。
[0012] 如图所示:1、混合孵育罐;2、发酵罐;3、搅拌电机;4、搅拌螺旋桨;5、罐体夹层出水管道;6、蒸汽/压缩空气进罐体内部管道;7、蒸汽管道;8、压缩空气管道;9、恒温循环水进水管道;10、恒温循环水回水管道;11、排气管道;12、排液管道一;13、排液管道二;14、恒温循环水进罐体夹层管道;15、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0013]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14] 结合附图1和附图2,一种生殖道用益生菌多菌株混合发酵系统,包括蒸汽管道7、压缩空气管道8、恒温循环水管道、混合孵育罐1和多个发酵罐2,所述的蒸汽管道7一端与压缩空气管道8连接,所述的恒温循环水管道包括恒温循环水进水管道9和恒温循环水回水管道10,所述的发酵罐2的数量至少为两个,能够根据菌株培育的数量增加发酵罐的数量进行培育,所述的混合孵育罐1与发酵罐2上方分别设有搅拌电机3,所述的搅拌电机3输出端伸入到罐体内部且连接设有搅拌螺旋桨4,所述的混合孵育罐1与发酵罐2上方侧壁分别连接设有相通的罐体夹层出水管道5,所述的罐体夹层出水管道5上端与恒温循环水回水管道10连接,所述的混合孵育罐1和发酵罐2上方一侧分别连接设有蒸汽/压缩空气进罐体内部管道6,所述的蒸汽/压缩空气进罐体内部管道6上端与压缩空气管道8连接,所述的混合孵育罐1和发酵罐2上方一侧之间连接设有排气管道11,所述的发酵罐2下端之间连接设有排液管道一12,所述的排液管道一12另一端与混合孵育罐1上端连接,所述的排液管道一12侧壁与蒸汽管道7连接,所述的混合孵育罐1下端连接设有排液管道二13,所述的恒温循环水进水管道9下端设有分别伸入到混合孵育罐1和多个发酵罐2下方侧壁的恒温循环水进罐体夹层管道14,所述的管道侧壁分别设有阀门15,用于控制菌株的单独培育与混合培育。
[0015] 所述的搅拌螺旋桨4包括竖直杆和设置在竖直杆侧壁的多个桨叶,所述的桨叶的数量为三个,使混合孵育罐1和发酵罐2内的菌株培育良好。
[0016] 本实用新型在具体实施时,用于生殖道益生菌多菌株的混合发酵系统,在发酵罐2内分别培养不同菌株,各个阀门15处于关闭状态,当各个菌株发酵结束前1.5h,分别打开混合孵育罐1的排气管道11、与排液管道12连接的蒸汽管道7、排液管道一12与排液管道二13上的阀门15,并将排液管道一12、混合孵育罐1、排液管道二13进行高温(115℃)灭菌0.5h后,依次关闭排液管道二13、混合孵育罐1的排气管道11、排液管道一12和蒸汽管道7的阀门15,打开压缩空气管道8的阀门15,调控恒温循环水进罐体夹层管道14上的阀门15,使发酵罐2处于正压状态,压力处于0.5‑1.0Mpa范围内,打开排液管道一12上的阀门15,进行混合转罐,使发酵液进入到混合孵育罐1内,通过调控混合孵育罐1连接的排气管道11上的阀门
15,使混合孵育罐1内部处于正压状态,压力范围0.2‑0.4Mpa,直至发酵罐2排空,关闭阀门
15,其中,在进行混合转罐时,能够通过调发酵罐2内压力和排液管道一12上的阀门15以获得目标混合比例的发酵液,在混合孵育罐1使发酵液进行进一步发酵,完成混合孵育发酵后打开排液管道二13上的阀门15,使发酵液取出,通过离心收获菌株,使得到的多菌株更符合要求。
[0017] 同时,发酵罐2的数量至少为两个,能够根据菌株培育的数量增加发酵罐的数量进行培育;搅拌螺旋桨4包括竖直杆和设置在竖直杆侧壁的多个桨叶,桨叶的数量为三个,使混合孵育罐1和发酵罐2内的菌株培育良好。
[0018] 为验证本专利多菌株混合发酵系统效果,选择两株生殖道用益生菌,鼠李糖乳杆菌GR‑1和罗伊氏乳杆菌RC‑14。
[0019] 将两株菌分别在MRS培养基划线,挑取单菌落至10ml MRS液体培养基,37℃培养12小时,用液体MRS培养基将两个菌株种子液调OD600配一致,获得两个菌株同等活菌量种子液。对照组为:分别取两个菌株种子液,按5%接种量接至MRS液体培养基,37℃培养12‑16小时至菌种发酵对数期,取终点发酵液为样品A。
[0020] 实验组为:用本专利多菌株混合发酵系统,分别取两个菌株种子液,按5%接种量分别接种至MRS液体培养基,37℃培养11‑15小时至菌种发酵对数期,然后将两菌株发酵液进行混合孵育1小时,获得混合孵育发酵液为样品B。
[0021] 分别将发酵液样品A和样品B进行活菌计数及宏基因组测序,结果分别如表1和表2所示。实验组混合孵育发酵液活菌数高于对照组,且各菌种的比例结构接近1:1,实验组菌种按1:1接种发酵后,最终发酵液两菌株比例差异较大。因此多菌株混合发酵系统效果达到预期,对于生长速率不一致或有相互拮抗作用的菌株混合发酵更适宜于本系统。
[0022] 表1发酵液样品活菌计数
[0023] 菌种 发酵液A 发酵液B9 9
活菌数(CFU/mL) 4.2×10 6.7×10
[0024] 表2发酵液样品宏基因组测序结果(种水平)
[0025]菌种 发酵液A 发酵液B
S_Lactobacillus reuteri 6.73% 43.72%
S_Lactobacillus rhamnosus 87.15% 55.20%
S_Others 6.12% 1.08%
[0026]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这种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总而言之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