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体验
专利管家(专利管理)
工作空间(专利管理)
风险监控(情报监控)
数据分析(专利分析)
侵权分析(诉讼无效)
联系我们
交流群
官方交流:
QQ群: 891211   
微信请扫码    >>>
现在联系顾问~

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申请号 CN202311321686.X 申请日 2023-10-12 公开(公告)号 CN117888262A 公开(公告)日 2024-04-16
申请人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发明人 洼田茉优; 由井学; 岛崎宜纪;
摘要 本 发明 提供一种不论编织针的结构如何都能够简单地对编织纱进行防脱散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在由横编机的第一 针床 编织包含第一编织物部的编织物时,将从在所述第一编织物部的编织中使用的第一送料器延伸的编织纱固定。使所述第一送料器向第一方向移动,编织锚固线圈。使所述第一送料器向第二方向移动,使由挂圈构成的第一线圈卡定于第二针床。使所述第一送料器向所述第一方向移动,配置于超过所述第一线圈的 位置 。使所述第一送料器向所述第二方向移动,编织在所述第一线圈的线圈纵行方向上连续的第二线圈。使所述第二线圈与卡定于所述第一针床的现有线圈列的线圈重叠。使所述第一送料器向所述第一方向移动,配置于超过所述第二线圈的位置。
权利要求

1.一种编织物的编织方法,所述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使用横编机编织包含第一编织物部(3)的编织物(1),所述横编机具备第一针床(FB)和与所述第一针床(FB)相对的第二针床(BB),其中,
所述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在由所述第一针床(FB)编织所述第一编织物部(3)之前及由所述第一针床(FB)编织所述第一编织物部(3)之后的至少一方中具有防脱散工序,在所述防脱散工序中暂时中断所述编织物(1)的编织,将从在所述第一编织物部(3)的编织中使用的第一送料器(9)延伸的编织纱(9Y)固定于在该时刻卡定于所述第一针床(FB)的现有线圈列(5),
所述防脱散工序具备:
工序A,在所述工序A中在所述现有线圈列(5)的编织宽度内使所述第一送料器(9)向第一方向(R1)移动,编织由挂圈或与所述现有线圈列(5)的线圈重叠的集圈线圈构成的锚固线圈(10);
工序B,在所述工序B中使所述第一送料器(9)向与所述第一方向(R1)相反方向的第二方向(R2)移动,由所述第一针床(FB)或所述第二针床(BB)编织由挂圈构成的第一线圈(11),使所述第一线圈(11)卡定于所述第二针床(BB);
工序C,在所述工序C中使所述第一送料器(9)向所述第一方向(R1)移动,配置于超过所述第一线圈(11)的位置
工序D,在所述工序D中使所述第一送料器(9)向所述第二方向(R2)移动,编织在所述第一线圈(11)的线圈纵行方向上连续的第二线圈(12);
工序E,在所述工序E中使所述第二线圈(12)与卡定于所述第一针床(FB)的所述现有线圈列(5)的线圈(22)重叠;以及
工序F,在所述工序F中使所述第一送料器(9)向所述第一方向(R1)移动,配置于超过所述第二线圈(12)的位置,
在所述防脱散工序之后再次开始所述编织物(1)的编织,编织在所述工序E中形成的重叠线圈的线圈纵行方向上连续的线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其中,
在所述工序C中,还在比所述锚固线圈(10)靠所述第一方向(R1)侧的位置编织第三线圈(13),使所述第三线圈(13)卡定于所述第二针床(BB),
在所述工序F中,还编织在所述第三线圈(13)的线圈纵行方向上连续的第四线圈(14),所述防脱散工序还具备:
工序G,在所述工序G中使所述第四线圈(14)与所述现有线圈列(5)的线圈(24)重叠;以及
工序H,在所述工序H中使所述第一送料器(9)向所述第二方向(R2)移动,配置于超过所述第四线圈(14)的位置,
在所述防脱散工序之后再次开始所述编织物(1)的编织,编织在所述工序G中形成的重叠线圈的线圈纵行方向上连续的线圈。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其中,
所述防脱散工序还具备:
工序I,在所述工序I中,在所述工序E之后编织在所述锚固线圈(10)的线圈纵行方向上连续的第五线圈(15);以及
工序J,在所述工序J中使所述第五线圈(15)与卡定于所述第一针床(FB)的所述编织物(1)的线圈(20)重叠。

说明书全文

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在横编机上对编织纱进行防脱散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在使用具备多个送料器的横编机编织具有条纹花纹或嵌花花纹等的编织物时,会切换编织纱。在切换该编织纱时,需要将编织纱固定于编织物,以便防止编织纱脱散。在专利文献1中,通过在横编机上编织编织纱的结头,从而防止编织纱脱散。
[0003] 现有技术文献
[0004] 专利文献
[0005]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86694号公报
[0006]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方法通过使用了具有移圈用的叶片的编织针的放针来编织结头。叶片形成于编织针的侧面。在专利文献1中,进行放针时的送料器的移动方向被限定。根据编织物的结构,该送料器的移动方向的限定有时会使编织物的编织效率降低。

发明内容

[0007]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8]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不论编织针的结构如何都能够简单地对编织纱进行防脱散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0009]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0] <1>本发明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使用横编机编织包含第一编织物部的编织物,所述横编机具备第一针床和与所述第一针床相对的第二针床,其中,
[0011] 所述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在由所述第一针床编织所述第一编织物部之前及由所述第一针床编织所述第一编织物部之后的至少一方中具有防脱散工序,在所述防脱散工序中暂时中断所述编织物的编织,将从在所述第一编织物部的编织中使用的第一送料器延伸的编织纱固定于在该时刻卡定于所述第一针床的现有线圈列,
[0012] 所述防脱散工序具备:
[0013] 工序A,在所述工序A中在所述现有线圈列的编织宽度内使所述第一送料器向第一方向移动,编织由挂圈或与所述现有线圈列的线圈重叠的集圈线圈构成的锚固线圈;
[0014] 工序B,在所述工序B中使所述第一送料器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方向的第二方向移动,由所述第一针床或所述第二针床编织由挂圈构成的第一线圈,使所述第一线圈卡定于所述第二针床;
[0015] 工序C,在所述工序C中使所述第一送料器向所述第一方向移动,配置于超过所述第一线圈的位置
[0016] 工序D,在所述工序D中使所述第一送料器向所述第二方向移动,编织在所述第一线圈的线圈纵行方向上连续的第二线圈;
[0017] 工序E,在所述工序E中使所述第二线圈与卡定于所述第一针床的所述现有线圈列的线圈重叠;以及
[0018] 工序F,在所述工序F中使所述第一送料器向所述第一方向移动,配置于超过所述第二线圈的位置,
[0019] 在所述防脱散工序之后再次开始所述编织物的编织,编织在所述工序E中形成的重叠线圈的线圈纵行方向上连续的线圈。
[0020] 在防脱散工序在编织第一编织物部之前实施的情况下,现有线圈列由第一编织物部以外的编织物部构成。另一方面,在防脱散工序在编织第一编织物部之后实施的情况下,对于现有线圈列,(1)可以由第一编织物部构成,(2)也可以由第一编织物部以外的编织物部构成,(3)也可以由第一编织物部和第一编织物部以外的编织物部构成。
[0021] <2>在上述<1>记载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中,也可以是,
[0022] 在所述工序C中,还在比所述锚固线圈靠所述第一方向侧的位置编织第三线圈,使所述第三线圈卡定于所述第二针床,
[0023] 在所述工序F中,还编织在所述第三线圈的线圈纵行方向上连续的第四线圈,[0024] 所述防脱散工序还具备:
[0025] 工序G,在所述工序G中使所述第四线圈与所述现有线圈列的线圈重叠;以及[0026] 工序H,在所述工序H中使所述第一送料器向所述第二方向移动,配置于超过所述第四线圈的位置,
[0027] 在所述防脱散工序之后再次开始所述编织物的编织,编织在所述工序G中形成的重叠线圈的线圈纵行方向上连续的线圈。
[0028] <3>在上述<1>或<2>记载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中,也可以是,
[0029] 所述防脱散工序还具备:
[0030] 工序I,在所述工序I中,在所述工序E之后编织在所述锚固线圈的线圈纵行方向上连续的第五线圈;以及
[0031] 工序J,在所述工序J中使所述第五线圈与卡定于所述第一针床的所述编织物的线圈重叠。
[0032] 发明效果
[0033] 在本发明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中,在通过锚固线圈限制编织纱的动作之后,开始编织纱的防脱散。因此,能够在对编织纱施加有张的状态下进行编织纱的防脱散处理。
[0034] 在本发明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中,锚固线圈和第一线圈在彼此相反的方向上编织,且通过编织纱相连。通过编织纱相连的锚固线圈和第一线圈相互约束彼此的动作。另外,如实施方式所示,第一线圈被扭转,编织纱以横穿该扭转的第一线圈的方式卷绕。其结果是,固定于编织物的编织纱不易脱散。
[0035] 在上述<2>记载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中,隔着锚固线圈在第一线圈的相反侧编织第三线圈,该第三线圈和第一线圈通过编织纱相连。通过编织纱相连的第一线圈和第三线圈相互约束彼此的动作。另外,在第三线圈的线圈纵行方向上连续的第四线圈和在第一线圈的线圈纵行方向上连续的第二线圈通过编织纱相连,相互约束彼此的动作。而且,如实施方式所示,第三线圈被扭转,编织纱以横穿该扭转的第三线圈的方式卷绕。其结果是,固定于编织物的编织纱不易脱散。
[0036] 在上述<3>记载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中,在锚固线圈的线圈纵行方向上连续的第五线圈约束锚固线圈的动作。其结果是,固定于编织物的编织纱不易脱散。附图说明
[0037] 图1是作为实施方式的编织物的一例的针织品的概略图。
[0038] 图2是说明实施方式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的第一编织工序图。
[0039] 图3是接着图2的第二编织工序图。
[0040] 附图标记说明
[0041] 1 编织物
[0042] 10 锚固线圈
[0043] 11 第一线圈
[0044] 12 第二线圈
[0045] 13 第三线圈
[0046] 14 第四线圈
[0047] 15 第五线圈
[0048] 2 基底编织物部
[0049] 20、22、24线圈
[0050] 3、4第一编织物部
[0051] 3E、3S、4E、4S端部线圈
[0052] 5 现有线圈列
[0053] 9 第一送料器
[0054] 9Y 编织纱
[0055] FB 前针床
[0056] BB 后针床
[0057] R1 第一方向
[0058] R2第二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0059]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实施方式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0060] <实施方式1>
[0061] 在实施方式1中,对通过本发明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编织图1所示的编织物1的例子进行说明。本例的编织物1是具备具有嵌花花纹的身片的针织品。身片具备占据身片的大部分的基底编织物部2和构成嵌花花纹的多个第一编织物部3、4。基底编织物部2的颜色与第一编织物部3、4的颜色彼此不同。第一编织物部3的颜色与第一编织物部4的颜色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用于编织基底编织物部2的送料器和用于编织第一编织物部3、4的送料器不同。用于编织第一编织物部3的送料器和用于编织第一编织物部4的送料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利用一个送料器编织颜色不同的第一编织物部3和第一编织物部4的情况下,从该送料器供给的编织纱具备例如通过捻接器连接的第一纱和第二纱。
[0062] 本例的第一编织物部3、4具备菱形形状。在菱形形状的下端配置有作为第一编织物部3、4的编织的始端的端部线圈3S、4S。在菱形形状的上端配置有作为第一编织物部3、4的编织的终端的端部线圈3E、4E。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编织物部3、4的形状也可以为菱形形状以外的形状,例如为矩形状或圆形状。
[0063] 编织物1从身片的下摆的位置起进行编织。首先,基底编织物部2的一部分呈筒状地编织。接着,基底编织物部2的一部分呈C字状地编织,并且在基底编织物部2的编织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编织第一编织物部3。在编织第一编织物部3之前以及之后,将从在第一编织物部3的编织中使用的送料器延伸的编织纱固定于基底编织物部2。在第一编织物部3的编织后,基底编织物部2的一部分呈筒状地编织。然后,基底编织物部2的一部分呈C字状地编织,并且在基底编织物部2的编织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编织第一编织物部4。第一编织物部4与第一编织物部3同样地被编织。
[0064] 在本例中,第一编织物部3、4由前针床FB编织。在本例中,在编织第一编织物部3之前、编织第一编织物部3之后、编织第一编织物部4之前及编织第一编织物部4之后,应用本发明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将编织纱固定于编织物1。以下,基于图2及图3,对在编织第一编织物部3的端部线圈3S之前将编织纱固定于编织物1的基底编织物部2的入纱部的编织例进行说明。图2及图3所示的编织例用于防止构成入纱部的编织纱9Y脱散。在本编织例中,将在第一编织物部3的编织中使用的送料器称为第一送料器9。
[0065] 在本例中使用的横编机是2针床横编机。2针床横编机具备相互面对的前针床FB和后针床BB。在本例中,前针床FB是第一针床,后针床BB是第二针床。横编机所具备的编织针是具备具有钩的针主体和对钩进行开闭的舌部的舌针(latch needle)。在舌针中的针主体的侧面形成有移圈用的叶片。与本例不同地,在编织中使用的横编机也可以是4针床横编机。另外,编织针也可以是具备具有钩的针主体和对钩进行开闭的滑动件的复合针。
[0066] 图2及图3的左栏的“S+数字”表示编织工序的编号。在右栏中示出各编织工序中的编织状态。右栏的黑点表示前针床FB及后针床BB的编织针。右栏的圆形标记表示图1的基底编织物部2的线圈20、22、24,倒三标记表示第一送料器9。线圈20、22、24构成在编织第一编织物部3之前的时刻卡定于前针床FB的现有线圈列5。与各编织工序的编织动作相关的部分用粗线表示。栏外的左向箭头及右向箭头分别是第一方向R1及第二方向R2。第一方向R1及第二方向R2是沿着针床的长度的第一送料器9的移动方向。
[0067] 如图2的步骤S1所示,基底编织物部2以抽针状态进行编织。抽针状态是指在沿编织宽度方向相邻的线圈之间配置有空针的状态。卡定于前针床FB的线圈和卡定于后针床BB的线圈在编织宽度方向上错开。从该状态暂时中断编织物1的编织,实施将从第一送料器9延伸的编织纱9Y固定于现有线圈列5的防脱散工序。在防脱散工序的步骤S1中,首先,使第一送料器9向第一方向R1移动,编织锚固线圈10(工序A)。本例的锚固线圈10是形成于后针床BB的空针的挂圈。在本例中,左方向为第一方向R1,右方向为第二方向R2。通过编织锚固线圈10,成为对从第一送料器9向针床延伸的编织纱施加有张力的状态,因此锚固线圈10以后的编织变得容易。
[0068] 与本例不同地,当在第一送料器9向右方向移动时编织锚固线圈10的情况下,右方向为第一方向R1。另外,锚固线圈10也可以是形成于卡定在前针床FB上的现有线圈列5的线圈20的集圈线圈。
[0069] 在步骤S1中,接着,使第一送料器9向第二方向R2移动,编织由挂圈构成的第一线圈11,使第一线圈11卡定于后针床BB(工序B)。在本例中,在后针床BB的空针上编织第一线圈11。也就是说,在编织第一线圈11的同时,第一线圈11成为卡定于后针床BB的状态。第一线圈11配置于比锚固线圈10靠第二方向R2侧的位置。第一线圈11的编织方向是与锚固线圈10的编织方向相反的方向。与本例不同地,第一线圈11也可以在前针床FB的空针上编织。在该情况下,在后述的工序C之前,使第一线圈11向后针床BB移动。
[0070] 在步骤S1中,进一步使第一送料器9向第一方向R1移动,配置于超过第一线圈11的位置(工序C)。在本例中,进一步使第一送料器9向第一方向R1移动,在比锚固线圈10靠第一方向R1侧的位置编织第三线圈13。在本例中,在后针床BB的空针上编织第三线圈13。与本例不同地,第三线圈13也可以在前针床FB的空针上编织。在该情况下,在后述的工序D之前,使第三线圈13向后针床BB移动。第三线圈13的编织方向是与第一线圈11的编织方向相反的方向。第三线圈13不是必须的线圈。
[0071] 锚固线圈10和第一线圈11通过编织纱9Y相连。同样地,第一线圈11和第三线圈13通过编织纱9Y相连。通过编织纱9Y的相连,锚固线圈10、第一线圈11以及第三线圈13相互约束彼此的动作。
[0072] 在步骤S2中,使第一送料器9向第二方向R2移动,编织在第一线圈11的线圈纵行方向上连续的第二线圈12(工序D)。由于第一线圈11卡定于后针床BB,因此第二线圈12被编织于后针床BB。
[0073] 在步骤S3中,使第二线圈12从后针床BB向前针床FB移动,使第二线圈12与卡定于前针床FB的现有线圈列5的线圈22重叠(工序E)。在步骤S3的时刻,第一线圈11成为扭转的状态。通过第二线圈12的移动,从锚固线圈10向第一线圈11延伸的编织纱和从第二线圈12向第三线圈13延伸的编织纱的上下被调换。其结果是,从第二线圈12向第三线圈13延伸的编织纱卷绕于第一线圈11中的第一方向R1侧的部分。在第一线圈11形成第一处编织纱的卷绕。第二线圈12配置在筒形状的基底编织物部2的内侧,难以从编织物1的外侧看到。
[0074] 在图3的步骤S4中,使第一送料器9向第一方向R1移动,在超过第二线圈12的位置配置第一送料器9(工序F)。通过该第一送料器9的移动,从第二线圈12向第一送料器9延伸的编织纱9Y横穿被扭转的第一线圈11。横穿第一线圈11的编织纱9Y卷绕于第一线圈11中的第二方向R2侧的部分,将第一线圈11朝向第一方向R1拉拽。该编织纱的卷绕是针对第一线圈11的第二处编织纱的卷绕。由于对一个第一线圈11形成两处编织纱的卷绕,因此第一线圈11更加不易脱散。
[0075] 在本例的步骤S4中,进一步使第一送料器9向第一方向R1移动,编织在第三线圈13的线圈纵行方向上连续的第四线圈14。第四线圈14通过编织纱9Y与第二线圈12相连。因此,第二线圈12和第四线圈14相互约束彼此的动作,抑制编织纱9Y的脱散。在此,当在步骤S1中未编织第三线圈13的情况下,不编织第四线圈14。
[0076] 在步骤S5中,使第四线圈14从后针床BB向前针床FB移动,使第四线圈14与卡定于前针床FB的现有线圈列5的线圈24重叠(工序G)。在步骤S5的时刻,第三线圈13成为扭转的状态。通过第四线圈14的移动,从第一线圈11向第三线圈13延伸的编织纱和从第二线圈12向第四线圈14延伸的编织纱的上下被调换。其结果是,从第二线圈12向第四线圈14延伸的编织纱卷绕于第三线圈13中的第二方向R2侧的部分。在第三线圈13形成第一处编织纱的卷绕。第四线圈14配置在筒形状的基底编织物部2的内侧,难以从编织物1的外侧看到。
[0077] 在步骤S6中,使第一送料器9向第二方向R2移动,在超过第四线圈14的位置配置第一送料器9(工序H)。通过该第一送料器9的移动,从第四线圈14向第一送料器9延伸的编织纱9Y横穿被扭转的第三线圈13。横穿第三线圈13的编织纱9Y卷绕于第三线圈13中的第一方向R1侧的部分,将第三线圈13朝向第二方向R2拉拽。该编织纱的卷绕是针对第三线圈13的第二处编织纱的卷绕。由于对一个第三线圈13形成两处编织纱的卷绕,因此第三线圈13更加不易脱散。
[0078] 在本例的步骤S6中,进一步使第一送料器9向第二方向R2移动,编织在锚固线圈10的线圈纵行方向上连续的第五线圈15(工序I)。第五线圈15通过编织纱9Y与第四线圈14相连。因此,第四线圈14和第五线圈15相互约束彼此的动作,抑制编织纱9Y的脱散。
[0079] 在步骤S6之后,将第五线圈15与卡定于前针床FB的基底编织物部2的线圈20重叠(工序J)。第五线圈15配置在筒形状的基底编织物部2的内侧,难以从编织物1的外侧看到。
[0080] 在以上说明的编织工序结束后,开始编织第一编织物部3和C字状的基底编织物部2。其结果是,在图2的步骤S3、图3的步骤S5以及步骤S6中形成的重叠线圈被固定。作为第一编织物部3的始端的端部线圈3S例如被编织在与锚固线圈10、第一线圈11及第三线圈13中的任一个都在编织宽度方向上错开的位置。形成于这样的位置的端部线圈3S不易受到入纱部的影响。因此,端部线圈3S的形状不易变形
[0081] 根据本例的编织方法,不论编织针的结构如何均能够简单地对编织纱进行防脱散。另外,在本例的编织方法中,锚固线圈10和第一线圈11向相互接近的方向彼此拉拽,且第一线圈11和第三线圈13向相互接近的方向彼此拉拽。因此,在通过本例的编织方法编织的编织物1中,不需要入纱部处的通过手工作业进行的编织纱的拧紧。
[0082] 图2及图3所示的编织例也能够用于在编织第一编织物部3的端部线圈3E之后编织将编织纱固定于编织物1的基底编织物部2的出纱部。当在第一编织物部3的出纱部的编织后编织第一编织物部4的入纱部的情况下,可以使第一编织物部3的出纱部的第一线圈11和第一编织物部4的入纱部的第一线圈11在编织宽度方向上错开。通过使进行了防脱散的部分分散,从而使进行了防脱散的部分不易显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