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体验
专利管家(专利管理)
工作空间(专利管理)
风险监控(情报监控)
数据分析(专利分析)
侵权分析(诉讼无效)
联系我们
交流群
官方交流:
QQ群: 891211   
微信请扫码    >>>
现在联系顾问~

嵌条缝制缝纫机

申请号 CN200810173225.1 申请日 2008-10-24 公开(公告)号 CN101418497B 公开(公告)日 2013-06-05
申请人 JUKI株式会社; 发明人 戌亥优; 大泽哲也;
摘要 本 发明 涉及一种嵌条缝制缝纫机,其与各种嵌条缝制对应。该嵌条缝制缝纫机,在两条直线线迹和直线切缝的布料进给方向的前后端部的至少一侧,设置端部 位置 偏差,以使两条直线线迹的端部位置在布料进给方向上分别成为不同的位置,其选择性使 角 切刀机构执行第一切断控制和第二切断控制,该第一切断控制针对左右侧的斜向切缝,使左右切断长度相等,且使各斜向切缝的一端部分别与左右直线线迹的端部一致,从而形成斜向切缝,该第二切断控制针对左右侧的斜向切缝,使彼此的切断长度不同,同时使左右斜向切缝的两端部,分别与左右的直线线迹的端部和直线切缝的端部一致,以上述配置形成斜向切缝。
权利要求

1.一种嵌条缝制缝纫机,其具有:
布料进给机构,其保持主布料及嵌条布,并使它们向一个方向进行移动;
针上下移动机构,其使两根缝针上下移动,从而在主布料及嵌条布上,沿上述移动方向形成平行的两条直线线迹;
可动切刀机构,其具有沿上述移动方向在上述两条直线线迹之间形成直线切缝的可动切刀;
一对切刀机构,其设置为使一个角切刀机构可以相对于另一个角切刀机构在上述移动方向上移动,各个角切刀机构分别具有可上下移动的角切刀,以使得在上述移动方向上的两侧,在上述两条直线线迹的端部和上述直线切缝的端部之间形成角切缝;以及第一控制单元,其控制上述各机构,以使得在上述移动方向的至少一侧,对于两条直线线迹的端部位置设置端部位置偏差而形成,从而使两条直线线迹的端部位置在上述移动方向上分别成为不同的位置,同时,上述角切缝由从上述两条直线线迹的端部沿朝向上述直线切缝的方向而形成的两条斜向切缝形成,
其特征在于,
上述一对角切刀机构分别与上述直线切缝的前后两端部对应配置,
上述角切刀具有第1角切刀和第2角切刀,
上述第一控制单元,对于与设置了端部位置偏差的端部对应的角切刀机构,可以选择性地执行第一切断控制和第二切断控制,
该第一切断控制,对于隔着直线线迹的左右斜向切缝,通过使上述第1角切刀上升,从而形成一个斜向切缝,然后,通过利用上述布料进给机构,与上述端部位置偏差相对应而对主布料及嵌条布进行进给,通过使上述第2角切刀上升,从而形成另一个斜向切缝,在使彼此的切断长度相等、且使各斜向切缝的一端部分别与对应的直线线迹的端部位置一致的配置下,形成斜向切缝,
该第二切断控制,对于隔着直线线迹的左右斜向切缝,使切断长度不同,且使两端部分别与对应的直线线迹的端部位置和直线切缝的端部位置一致而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嵌条缝制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角切刀具有用于形成切断长度较长的斜向切缝的至少一个长切刀、和用于形成较短的斜向切缝的至少两个短切刀,该两个短切刀为上述第1角切刀和第2角切刀,在上述第一切断控制中,将两个短切刀组合而配置,在上述第二切断控制中,将一个短切刀和长切刀组合而配置,
该嵌条缝制缝纫机具有:
存储单元,其存储由前述短切刀形成的切断长度在上述移动方向上的长度;以及第二控制单元,其控制前述布料进给机构及可动切刀机构,以使得在上述第一控制单元选择上述第一切断控制时,使上述直线切缝的端部位置,为从向上述移动方向延伸出的一侧直线线迹的端部位置开始,向非延伸侧偏向存储在存储单元中的长度的位置,在上述第一控制单元选择上述第二切断控制时,使上述直线切缝的端部位置,为从未向上述移动方向延伸的一侧直线线迹的端部位置开始,向非延伸侧偏向存储在存储单元中的长度的位置。

说明书全文

嵌条缝制缝纫机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以形成具有倾斜形状开口的倾斜口袋的嵌条缝制缝纫机。

背景技术

[0002] 在通常的缝纫机中,通过使两条线迹的缝制开始位置和结束位置在缝制方向上一致而形成长方形的开口。在形成上述长方形的开口时,通过将前端锋利的两片切刀以V字形排列,并同时刺穿主布料,从而形成斜向切缝。
[0003] 与其相对,有时候通过使两条线迹的缝制端部位置偏移而进行嵌条缝制,形成构成具有倾斜形状开口的倾斜口袋。
[0004] 在上述倾斜形状开口的嵌条缝制中,将切断长度相等的两片角切刀从以V字形排列的状态配置为与两条线迹的缝制端部位置的偏移长度(即偏差)相同的长度偏移,通过将各个角切刀刺穿主布料,从而形成斜向切缝(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0005] 另外,在另外的嵌条缝制缝纫机中,为了在上述倾斜形状开口的嵌条缝制中形成斜向切缝,利用切断长度不同的两片角切刀,通过调节这些切断长度之差和切刀的朝向,从而在以V字形排列的状态下,使上述角切刀刺穿主布料,从而形成斜向切缝(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0006] 专利文献1:特开2000—107473号公报
[0007] 专利文献2:特公平1—38519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8] 根据专利文献1记载的嵌条缝制缝纫机,由于使用左右切断长度相同的角切刀,所以在进行倾斜形状的嵌条缝制的情况下,只要调整两片角切刀在布料进给方向上的切断位置,就可以容易地实现。
[0009]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嵌条缝制缝纫机中,存在图18所示的问题点。在图18(A)、(B)中,标号TL、TR表示线迹,S表示直线切缝,201、202表示角切刀,两条线迹端部的位置偏移长度(即偏差)为C。
[0010] 在以偏差C形成斜向切缝的情况下,使从直线切缝S的前端至内侧的角切刀202的基端部的距离C’与偏差C一致。但是,由于由嵌条缝制缝纫机进行的角切刀切缝,是在由中心切刀机构形成直线状切缝(中心切缝)后使角切刀上升而形成的,所以在嵌条缝制缝纫机中,如果角切刀202要刺穿主布料,则由于如图18(B)所示,在角切刀202的插入位置的两侧形成中心切缝,所以主布料在角切刀202的前进方向上会上翻,产生无法以预定的切断长度量进行切断的问题。
[0011] 另外,专利文献2记载的嵌条缝制缝纫机,由于以仅形成所需的最小限度的中心切缝的状态形成斜向切缝,所以可以确保预定的切断长度,可以实现优异的加工品质。
[0012] 但是,另一方面,需要对各个角切刀进行切断长度的调节及朝向角度的调节,产生作业准备变得繁杂的问题。
[0013]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可以形成倾斜口袋的嵌条缝制缝纫机中,可以与要求作业快速化的情况和要求较高缝制品质的情况对应,容易地分别切换适当的斜向切缝的形成方式。
[0014] 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为一种嵌条缝制缝纫机,其具有:布料进给机构,其保持主布料及嵌条布,并使它们向一个方向进行移动;针上下移动机构,其使两根缝针上下移动,从而在主布料及嵌条布上,沿上述移动方向形成平行的两条直线线迹;可动切刀机构,其具有沿上述移动方向在上述两条直线线迹之间形成直线切缝的可动切刀;一对角切刀机构,其设置为使一个角切刀机构可以相对于另一个角切刀机构在上述移动方向上移动,各个角切刀机构分别具有可上下移动的角切刀,以使得在上述移动方向上的两侧,在上述两条直线线迹的端部和上述直线切缝的端部之间形成角切缝;以及第一控制单元,其控制上述各机构,以使得在上述移动方向的至少一侧,对于两条直线线迹的端部位置设置端部位置偏差而形成,从而使两条直线线迹的端部位置在上述移动方向上分别成为不同的位置,同时,上述角切缝由从上述两条直线线迹的端部沿朝向上述直线切缝的方向而形成的两条斜向切缝形成,
[0015] 其特征在于,上述一对角切刀机构分别与上述直线切缝的前后两端部对应配置,上述第一控制单元,对于与设置了端部位置偏差的端部对应的角切刀机构,可以选择性地执行第一切断控制和第二切断控制,该第一切断控制,对于隔着直线线迹的左右斜向切缝,使切断长度相等,且使一端部分别与对应的直线线迹的端部位置一致而形成,该第二切断控制,对于隔着直线线迹的左右斜向切缝,使切断长度不同,且使两端部分别与对应的直线线迹的端部位置和直线切缝的端部位置一致而形成。
[0016] 技术方案2记载的发明具有与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相同的结构,同时其特征在于,
[0017] 上述角切刀具有用于形成切断长度较长的斜向切缝的至少一个长切刀、和用于形成较短的斜向切缝的至少两个短切刀,在上述第一切断控制中,将两个短切刀组合而配置,在上述第二切断控制中,将一个短切刀和长切刀组合而配置,
[0018] 该嵌条缝制缝纫机具有:
[0019] 存储单元,其存储由前述短切刀形成的切断长度在上述移动方向上的长度;以及[0020] 第二控制单元,其控制前述布料进给机构及可动切刀机构,以使得在上述第一控制单元选择上述第一切断控制时,使上述直线切缝的端部位置,为从向上述移动方向延伸出的一侧直线线迹的端部位置开始,向非延伸侧偏向存储在存储单元中的长度的位置,在上述第一控制单元选择上述第二切断控制时,使上述直线切缝的端部位置,为从未向上述移动方向延伸的一侧直线线迹的端部位置开始,向非延伸侧偏向存储在存储单元中的长度的位置。
[0021] 另外,在上述技术方案2的记载中,所谓“延伸出的一侧直线线迹”,在两条直线线迹的缝制时的布料进给方向(移动方向)前端部上设置端部位置偏差的情况下,表示向布料进给方向前侧延伸的直线线迹,在两条直线线迹的缝制时的布料进给方向后端部设置端部位置偏差的情况下,表示向与布料进给方向相比为后侧延伸的直线线迹。
[0022] 另外,所谓“非延伸侧”,在两条直线线迹的布料进给方向的前端部上设置端部位置偏差的情况下,表示布料进给方向(移动方向)后方侧,在两条直线线迹的布料进给方向后端部上设置端部位置偏差的情况下,表示布料进给方向的前方侧。
[0023] 发明的效果
[0024] 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在产生端部位置偏差的变更的情况下,在要求作业快速化的情况下选择第一切断控制,在要求较高缝制品质的情况下选择第二切断控制,从而可以与各种要求或作业情况对应而进行适当的嵌条缝制。
[0025] 另外,在上述说明中,所谓“偏差”,表示在嵌条缝制的缝制方向的两端部的各个端部上,从相对地延伸出的一侧直线线迹的端部至未延伸的另一侧直线线迹的端部在布料进给方向上的距离差(CF或CR)(参照图2)。
[0026] 另外,在下述说明中,所谓“左右”,表示平方向中与布料进给方向正交的方向。
[0027] 如图11、12所示,在角切刀机构分别使用长短两种角切刀进行第一切断控制和第二切断控制的情况下,前提是由长切刀形成的切断长度在布料进给方向上的长度XL和由短切刀形成的切断长度在布料进给方向上的长度XS之差,与端部位置偏差CF一致(CF=XL—XS)。即,在第二切断控制中,从延伸出的直线线迹的端部PFR(参照图2),向非延伸侧偏向由长切刀形成的切断长度在布料进给方向上的长度XL的位置,和从未延伸的直线线迹的端部PFL(参照图2),向非延伸侧偏向由短切刀形成的切断长度在布料进给方向上的长度XS的位置,如图12所示一致,如果仅设定直线切缝的端部位置,则在与第二切断控制对应而形成直线切缝的情况下,可以将延伸出的直线线迹的端部和未延伸的直线线迹的端部的任一个作为基准,确定该直线切缝的端部位置。
[0028] 但是,在第一切断控制和第二切断控制的任一个情况下,在以延伸出的直线线迹的端部PFR为基准确定直线切缝的端部位置时,在从第一切断控制切换选择为第二切断控制的情况下(或者相反的情况下),需要将从直线线迹的端部至直线切缝的端部位置的距离,重新从长度XS设定为长度XL(或相反)。
[0029] 在技术方案2记载的发明中,通过在第一切断控制时以延伸出的直线线迹的端部PFR为基准,在第二切断控制时以未延伸的直线线迹的端部PFL为基准,从而可以在任一种情况下,基于由短切刀形成的切断长度在布料进给方向上的长度XS确定直线切缝的端部位置。由此,在切换第一和第二切断控制时,可以减少重新将直线线迹的端部和直线切缝的端部的距离差从长度XS设定为XL(或相反)的作业负担,容易地进行切断控制的切换。附图说明
[0030] 图1是表示嵌条缝制缝纫机的整体的概略结构的斜视图。
[0031] 图2是表示在利用第一切断控制形成倾斜形状的口袋开口部的嵌条缝制中,由中心切刀形成的直线状的切缝、由角切刀形成的切缝和由双针形成的线迹的配置关系的说明图。
[0032] 图3是表示在利用第二切断控制形成倾斜形状的口袋开口部的嵌条缝制中,由中心切刀形成的直线状的切缝、由角切刀形成的切缝和由双针形成的线迹的配置关系的说明图。
[0033] 图4是针上下移动机构的斜视图。
[0034] 图5是表示针上下移动机构及中心切刀机构的可切断状态的斜视图。
[0035] 图6是各角切刀机构的斜视图。
[0036] 图7表示各角切刀的安装状态的放大斜视图。
[0037] 图8(A)是表示进行上下移动的角切刀的选择动作的说明图,图8(B)是表示各角切刀的调整例的说明图,图8(C)是表示升降托架相对于气缸托架的卡合状态的说明图。
[0038] 图9(A)表示各角切刀绕Z轴旋转的角度调节状态的说明图,图9(B)是表示切断长度的调节状态的说明图。
[0039] 图10是表示嵌条缝制缝纫机的包括动作控制单元在内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0040] 图11是表示进行如图2所示的嵌条缝制的情况下决定斜向切缝的切断长度及角度的例子的说明图。
[0041] 图12是表示进行如图3所示的嵌条缝制的情况下决定斜向切缝的切断长度及角度的例子的说明图。
[0042] 图13是表示嵌条缝制的动作控制的整体流程的流程图
[0043] 图14是表示嵌条缝制的动作控制中的设置动作的控制的流程图。
[0044] 图15是表示嵌条缝制的动作控制中的缝制动作(线迹及直线切缝形成动作)的控制的流程图。
[0045] 图16是表示嵌条缝制的缝制所需的数据生成时的处理的流程图。
[0046] 图17是表示嵌条缝制的缝制结束动作(角切缝形成)的控制的流程图。
[0047] 图18(A)、(B)是表示现有技术的问题点的状态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8] (与嵌条缝制缝纫机进行嵌条缝制相关的说明)
[0049] 下面,基于图1至图17说明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嵌条缝制缝纫机1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各图中所示的XYZ轴为基准确定各个方向,Z轴方向与后述的中心切刀的上下移动方向一致,进行缝制作业的平面与Z轴方向垂直,以与该作业平面平行且进行布料进给的方向为X轴方向,以与作业平面平行且与X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为Y轴方向。
[0050] 形成倾斜形状的口袋开口部的嵌条缝制,可以执行图2和图3所示的两种方式。如图所示,将缝制时的布料进给方向F的前进方向作为布料进给方向前侧,将其反方向作为布料进给方向后侧,以沿Y轴方向的一个方向即面向布料进给方向成为左手边的方向为左侧,以沿Y轴方向的另一方向即面向布料进给方向成为右手边的方向为右侧,进行下述说明。
[0051] 嵌条缝制缝纫机10是下述缝纫机:利用由双针41、41形成的两条平行的直线线迹TL、TR,将嵌条布B缝合到主布料M上,同时,沿这些布料的进给方向F形成成为口袋孔的直线状的切缝S,并且在该切缝S的两端部形成由一对斜向切缝构成的大致V字状的角切缝。
[0052] 在形成倾斜形状的口袋开口部的嵌条缝制中,某一条直线线迹(在图2中为右侧的线迹TR)的前后端部,形成为分别比另一条直线线迹的前后端部更靠近前侧。在这里,将从直线线迹TR的后侧端部至直线线迹TL的后侧端部在布料进给方向上的偏移量称为后侧偏差CR,将从直线线迹TR的前侧端部至直线线迹TL的前侧端部在布料进给方向上的偏移量称为前侧偏差CF。
[0053] 并且,在图2所示的嵌条缝制中,从直线切缝S的前侧端部至右侧直线线迹TR的前侧端部,形成斜向切缝VFR,从比直线切缝S的前侧端部偏向后方与偏差CF相等的距离的位置,至左侧直线线迹TL的前侧端部,形成斜向切缝VFL。并且,从比直线切缝S的后侧端部偏向前方与偏差CR相等的距离的位置,至右侧直线线迹TR的后侧端部,形成斜向切缝VRR,从直线切缝S的后侧端部至左侧直线线迹TL的后侧端部,形成斜向切缝VRL。
[0054] 另外,在图3所示的嵌条缝制中,从直线切缝S的前侧端部至右侧的直线线迹TR的前侧端部形成斜向切缝VFR,从直线切缝S的前侧端部至左侧直线线迹TL的前侧端部形成斜向切缝VFL。并且,从直线切缝S的后侧端部至右侧直线线迹TR的后侧端部形成斜向切缝VRR,从直线切缝S的后侧端部至左侧直线线迹TL的后侧端部形成斜向线迹VRL。另外,构成角切缝的斜向切缝VFR、VFL,设定为VFR在布料进给方向上的长度长偏差CF,构成角切缝的斜向切缝VRR、VRL,设定为VRL在布料进给方向上的长度长偏差CR。
[0055] 本发明的嵌条缝制缝纫机10,在进行形成倾斜形状的口袋开口部的嵌条缝制时,可以选择性地执行上述图2所示的方式和图3所示的方式这两种。
[0056] 另外,该嵌条缝制缝纫机10当然也可以执行下述嵌条缝制:在前端部与后端部均不设置偏差而进行缝制,即两条直线线迹形成前后无偏差的长方形开口。
[0057] (嵌条缝制缝纫机的整体结构)
[0058] 嵌条缝制缝纫机10具有:缝纫机工作台11,其成为缝制的作业台;缝纫机架12,其配置在缝纫机工作台11上;作为布料进给机构的大压脚进给机构20,其进行由主布料M及嵌条布B构成的布料的进给;保持体30,其在主布料M的上侧从上方按压嵌条布B;作为线迹形成机构的针上下移动机构40,其位于保持体30的布料进给方向F上的前端部附近,在切缝S的两侧进行落针;作为可动切刀机构的中心切刀机构50,其使作为可动切刀的中心切刀51在各缝针41的布料进给方向F上的前侧升降,在由重叠地载置的主布料M及嵌条布B构成的被缝制物上形成切缝S;角切刀机构100A、100B,其分别与直线状的切缝S(下面也称为直线切缝S)的两端对应而设置,分别形成大致V字状的切缝;以及动作控制单元80,其进行上述各部分的控制。
[0059] 下面,详细说明各部分。
[0060] (缝纫机工作台及缝纫机架)
[0061] 缝纫机工作台11的上表面与X—Y平面平行,在水平状态下使用。该缝纫机工作台11的上表面形成沿布料进给方向F即X轴方向较长的长方形。在该缝纫机工作台11上配置大压脚进给机构20和保持体30,在缝纫机工作台11的下侧配置角切刀机构100A、100B。
[0062] 另外,在缝纫机工作台11上的两根缝针41、41的下方位置设置针板13。在该针板13上设置与双针41、41分别对应的针孔,在各针孔的下侧分别设置未图示的水平釜。即,分别插入各缝针41、41中的缝线,分别在针板13的下侧被对应的各水平釜捕捉,与从水平釜中抽出的下线缠绕,从而进行缝制。
[0063] 并且,在针板13的两个针孔的大致中间且在布料进给方向F的前侧,形成中心切刀51插入的狭缝,在该狭缝的内侧,配置利用与中心切刀51的协同动作而将布料切断的未图示的固定切刀。
[0064] 缝纫机架12由基座部12a、纵向机体部12b和臂部12c构成,该基座部12a配置于缝纫机工作台11的长度方向中间位置的旁边,该纵向机体部12b从基座部直立设置,该臂部12c从纵向机体部12b的上端部沿Y轴方向延伸设置,在臂部12c内收容针上下移动机构40和中心切刀机构50的主要结构。另外,从臂部12c的前端侧下端部下垂支撑双针41、41和中心切刀51。
[0065] (针上下移动机构)
[0066] 在图4中,针上下移动机构40具有:两根缝针41、41,其构成双针;两根针棒42,其分别在下端部保持各缝针41;支撑框49,其可上下移动地支撑各针棒42;针棒抱持部44,其同时保持两根针棒42;作为缝纫机电动机的缝纫机主轴电动机45,其成为缝针上下移动的驱动源;缝纫机主轴46,其由缝纫机主轴电动机45(图10)进行旋转驱动;旋转锤47,其固定连结在缝纫机主轴46的一端部上,进行旋转运动;以及曲柄连杆48,其一端部与从旋转锤47的旋转中心偏心的位置连结,另一端部与针棒抱持部44连结。
[0067] 另外,缝纫机主轴46也沿Y轴方向可旋转地支撑在臂部12c的内部,由缝纫机主轴电动机45施加全周旋转的旋转驱动。如果缝纫机主轴46旋转,则旋转锤47也相同地进行旋转,曲柄连杆48的一端部以缝纫机主轴46为中心进行圆周运动,利用另一端部,将一端部侧的圆周运动的仅Z轴方向的移动分量传递至针棒抱持部44,使各针棒42进行往复上下移动。
[0068] 并且,在针棒抱持部44中内置可以切换各针棒42、42的保持和松开的插销机构(省略图示),在支撑框49的上端部内置可以切换各针棒42的保持和松开的未图示的保持机构。另外,插销机构和保持机构可以通过从外部进行规定的操作而切换针棒42的保持和解除,在支撑框49内同时设置对各机构进行切换操作的针切换螺线管43(参照图10)。
[0069] 利用该针切换螺线管43可以切换下述状态:两根针棒42、42由插销机构保持的状态;一根针棒42由插销机构保持,另一根针棒42由保持机构保持的状态;以及一根针棒42由保持机构保持,另一根针棒42由插销机构保持的状态,在任一种状态下,均为由针棒抱持部44保持的针棒上下移动,由插销机构保持的针棒在上死点附近停止。
[0070] 在进行倾斜形状的嵌条缝制时,通过以规定定时切换上述三种保持状态,可以形成为,使左右的直线线迹TL、TR的前后端部,在布料进给方向上产生偏差。
[0071] 另外,各针棒42、42分别可沿Y轴方向进行位置调节地保持缝针41、41。由此,可以调节上述直线线迹TL、TR在Y轴方向上的间隔。另外,该调节通常以直线线迹TL、TR分别相对于直线切缝S等距离的方式进行。
[0072] (中心切刀机构)
[0073] 在图5中,中心切刀机构50具有:中心切刀51,其通过上下移动形成直线状的切缝S;未图示的固定切刀,其固定在针棒13的下方,同时与中心切刀51滑动接触,从而切断布料B、M;切刀棒52,其下端部具有中心切刀51,同时沿Z轴方向可滑动地在臂部12c内被支撑;切刀电动机57,其是使中心切刀51进行上下移动的步进电动机;多个连杆体59,其经由相对于切刀电动机57的输出轴57b而偏心地安装的偏心凸轮58,向切刀棒52传递上下移动驱动力;作为致动器的气缸65,其成为中心切刀51的可切断状态(下部位置)和切断限制状态(上部位置)的切换动作的驱动源;以及止动器68,其使气缸65凸出时的柱塞在规定位置处停止。
[0074] 上述中心切刀机构50,可以在气缸65处于后退位置(图5的状态)时,成为将切刀电动机57的旋转驱动力变换为上下往复动作并向中心切刀51传递的可切断状态,在气缸65处于前进位置(省略图示)时,切换为不将切刀电动机57的旋转驱动力向中心切刀51传递的切断限制状态。
[0075] 如果在气缸65后退的状态下上述切刀电动机57进行旋转驱动,则利用安装在朝向Y轴方向的输出轴57b上的偏心凸轮58,经由多个连杆体59使切刀棒52及中心切刀51上下移动,进行切断动作。
[0076] 另一方面,在气缸65处于前进状态时,多个连杆体59配置为不使切刀电动机57的驱动力传递至切刀棒52,并且中心切刀51维持退避在针棒13的上方的状态。
[0077] 因此,利用气缸65的驱动,可以切换中心切刀51的可切断状态和切断限制状态。
[0078] (保持体)
[0079] 保持体30具有:底板部31,其为长条状平板;立板部32,其沿底板部31的长度方向垂直地直立设置在该底板部的上表面上;引导部件33,其在立板部32的布料进给方向的前侧端部,避让中心切刀51而引导嵌条布B;以及纵向引导部(省略图示),其进行引导,以使得嵌条布B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分别沿立板部32的两面进给。
[0080] 上述保持体30由具有气缸的未图示的支撑机构支撑,在不使用时,如图1所示,远离双针41、41的针下位置而退避。并且,在使用时,由气缸驱动而设置在针板位置上。
[0081] 底板部31形成为长方形,在使用时,以其长度方向与X轴方向平行且其底面正对缝纫机工作台11的上表面而载置的方式被支撑。另外,在底板部31的布料进给方向的前端部,形成用于使两根缝针41、41分别进行落针的大致U字状的切槽(省略图示)。
[0082] 立板部32,除了引导部件33附近的部分之外其整体为平板状,在底板部31的上表面,以使长度方向与底板部31一致的状态,垂直地直立设置在该底板部31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的中间位置上。即,保持体30由底板部31和立板部32一体地形成,从其长度方向观察为倒T字状。
[0083] 另外,如果嵌条布B在针板13上重叠设置在主布料M的上侧,则从上方载置保持体30,使嵌条布B的宽度方向(图2中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部折返,从底板部31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向上立起,并且,将嵌条布B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由后述的大压脚21、21保持,以分别沿立板部32的两侧的侧面。即,成为使嵌条布B从立板部32的一个侧面经由底板部31延伸至另一个侧面32的状态。由此,在以将嵌条布B卷绕在保持体30上的方式设置的状态下,一边使嵌条布B及主布料M进给,一边在立板部32的两侧利用双针41、41进行缝制,同时利用中心切刀51的上下移动,形成直线状的切缝S。
[0084] 另外,在保持体30的布料进给方向F的正前侧,以不会被中心切刀51切开的方式设置引导部件33。所述引导部件33形成为,朝向该方向F分支为双叉,俯视形状大致V字状。并且,利用该形状,在布料进给时,将嵌条布B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分别向远离立板部32的方向引导,引导至避让中心切刀51的方向。
[0085] (大压脚进给机构)
[0086] 大压脚进给机构20具有:大压脚21、21,其位于设置在保持体30上的嵌条布B的宽度方向两侧,从上方按压主布料M;支撑体22,其支撑上述大压脚21、21;未图示的气缸,其经由支撑体22使大压脚21、21上下移动;未图示的折入板,其内置在各大压脚21、21内,通过彼此向内侧进出,将嵌条布B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分别向保持体30的底板部31的上侧折入;以及作为进给驱动单元的压脚电动机23(图10),其使由大压脚21、21按压的嵌条布B及主布料M经由支撑体22向布料进给方向F移动。
[0087] 各大压脚21、21分别为长方形的平板,分别以使长度方向沿X轴方向的状态被支撑体22支撑。另外,各大压脚21、21以其平板面与X—Y平面平行的方式被支撑。并且,可以通过气缸的驱动而在上下两个位置间切换,在位于上位置时,远离缝纫机工作台11的上表面,在位于下位置时,处于缝纫机工作台11的上表面高度。另外,两个大压脚21、21,以至少可以使保持体30的立板部32通过两者之间的方式,以在Y轴方向上分离的状态被支撑。
[0088] 支撑体22以在缝纫机工作台11上沿X轴方向可移动的方式被支撑,其配置为,使得所支撑的两个大压脚21、21通过双针41、41的上下移动路径的外侧。另外,支撑体22经由未图示的滚珠丝杠机构,由压脚电动机23驱动。
[0089] (角切刀机构)
[0090] 图6~图8说明角切刀101~104。另外,在图6中,图示了各角切刀机构100A、100B将四个角切刀101~104中的两个拆下的状态。
[0091] 角切刀机构100A、100B均位于缝纫机工作台11的下方,且在由大压脚进给机构20形成的大压脚21、21的通过路径上,配置为比中心切刀51更靠近布料进给方向前侧,通过由一对角切刀从下方刺穿由大压脚机构20送来的嵌条布B及主布料M,从而在直线状的切缝S的两端的位置上形成大致V字状的切缝。
[0092] 各角切刀机构100A、100B沿布料进给方向F并列设置,角切刀机构100A配置在角切刀机构100B的后方。即,一个角切刀机构100A可以在直线切缝S的后方端部侧形成一对斜向切缝,另一个角切刀机构100B可以在直线切缝S的前方端部侧形成一对斜向切缝。并且,仅角切刀机构100B利用单元移动电动机90(参照图10),可沿布料进给方向F移动定位地相对于缝纫机工作台11安装。下面,在分别说明两个角切刀机构的情况下,有时将角切刀机构100A称为“固定侧”,将角切刀机构100B称为“移动侧”。另外,也可以是角切刀机构100A、100B这两者均在布料进给方向上移动。
[0093] 另外,角切刀机构100A和角切刀机构100B,由于采用互相以Y—Z平面为基准而形成镜面对称的大致相同的构造,所以仅对角切刀机构100B进行详细说明,对成为镜面对称构造的角切刀机构100A的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说明。
[0094] 角切刀机构100B具有:四个角切刀101、102、103、104;单元主体105,其由配置于工作台11的下表面侧的圆棒状的一对导向轴14支撑;换位部106,其为状的构造体,在形成于单元主体105的后方侧表面的凹部105a内,可沿Y轴方向移动地被支撑,同时保持各角切刀101~104;作为角切刀选择机构的换位部移动机构120,其沿Y轴方向对换位部106进行移动定位;以及上下移动机构130,其利用与换位部移动机构120的协同动作,选择角切刀而使其上下移动。
[0095] 单元主体105为框状,以在Y轴方向的一端部插入一对导向轴14的状态被支撑。另外,在成为单元主体105的后侧的一个侧面上形成凹部105a,在该凹部105a的内侧配置换位部106。并且,角切刀机构100A的单元主体105被固定支撑,而角切刀机构100B的单元主体105,经由未图示的皮带进给机构或滚珠丝杠机构,通过单元移动电动机90的驱动而可以在X轴方向的任意位置上定位。另外,也可以使用线性电动机作为单元移动电动机
90。
[0096] 在换位部106上,固定安装从其Y轴方向的一个侧面上沿Y轴方向延伸出的上下两根支撑杆,通过将这些支撑杆插入设置于单元主体105侧的插入孔中,从而实现换位部106相对于单元主体105沿Y轴方向可移动地被支撑的状态。
[0097] 在换位部106的上表面,设置四个角切刀安装台107、108、109、110,各安装台107~110分别保持角切刀101~104。这些安装台107~110,通过松开未图示的紧固螺栓,可以进行各角切刀101~104的围绕Z轴的角度调节(参照图9(A)),并且可通过手工操作调节刀尖朝向的倾斜角度(参照图9(B))。各角切刀101~104通过围绕Z轴的角度调节,决定斜向切缝相对于直线切缝S形成的倾斜角度,通过调节刀尖朝向的倾斜角度,决定斜向切缝的切断长度。
[0098] 在这里,基于图8(B)说明从上方观察的各角切刀101~104的调整例。右侧的两个角切刀101、102,用于形成相对于直线切缝S形成于右侧的斜向切缝,均朝向前方且向靠右的方向倾斜,但角切刀102以使斜向切缝的切断长度变长的方式倾斜。另外,调整为由各角切刀101、102形成的斜向切缝在Y轴方向上的宽度h1和h2相等。
[0099] 左侧的两个角切刀103、104用于形成相对于直线切缝S形成于左侧的斜向切缝,其均朝向前方且向靠左的方向倾斜,但角切刀104以使斜向切缝的切断长度变长的方式倾斜。另外,与各角切刀101、102的情况相同地,调整为由各角切刀103、104形成的斜向切缝在Y轴方向上的宽度h1和h2相等。即,角切刀101、103相当于“短切刀”,角切刀102、104相当于“长切刀”。
[0100] 另外,各安装台107~110,在其下侧具有沿Z轴方向的滑动轴(省略图示),利用该轴的滑动,可上下移动地被换位部106支撑。并且,在该各滑动轴的下端部,形成向前方凸出的卡合突起即升降托架107a~110a。这些升降托架107a~110a,比换位部106的前表面更向前方凸出,后述的上下移动机构130经由这些升降托架107a~110a,使各角切刀101~104上下移动。
[0101] 换位部移动机构120具有:作为定位电动机的换位部电动机121,其固定安装在单元主体105的上部;螺纹轴122,其由换位部电动机121旋转驱动;以及移动体123,其经由滚珠丝杠与该螺纹轴122连接。
[0102] 螺纹轴122以沿Y轴方向的状态,可旋转地支撑在单元主体105的上表面上,其一端部经由联轴器与换位部电动机121的输出轴连结。
[0103] 移动体123由换位部106从Y轴方向一端部延伸出的臂部106b保持。由此,如果螺纹轴122利用换位部电动机121被旋转驱动,则移动体123由于滚珠丝杠机构的作用而在螺纹轴122的长度方向(Y轴方向)上承受移动力,进行换位部106的Y轴方向移动。
[0104] 由所述换位部移动机构120进行的换位部106的Y轴方向移动,在后述的从各角切刀101~104中选择由上下移动机构130进行上下移动的一对角切刀时使用,同时在对由选择出的角切刀形成的斜向切缝的形成位置在Y轴方向上的位置进行调节时使用。
[0105] 上下移动机构130具有:第1气缸131,其使角切刀上升,从而在直线切缝S的右侧形成斜向切缝;第2气缸132,其使角切刀上升,从而在直线切缝S的左侧形成斜向切缝;作为卡合部件的气缸托架133、134,其设置在各气缸131、132的输出轴上,可选择地与前述升降托架107a~110a卡合。
[0106] 各气缸131、132以其动作方向与Z轴方向平行的方式,安装在单元主体105上。
[0107] 各气缸托架133、134,是仅使圆柱的轴向中间部分小径化而形成的鼓状部件,在使其中心线朝向Z轴方向的状态下,安装在各气缸131、132的输出轴上。并且,将各气缸131、132及各气缸托架133、134配置于单元主体105上,以使得在换位部106沿Y轴方向进行移动时,各升降托架107a~110a的前端部通过各气缸托架133、134的被小径化的部位之间。
[0108] 即,如果换位部106沿Y轴方向进行移动,则由于各升降托架107a~110a按该排列顺序通过各气缸托架133、134的小径部之间,所以通过控制换位部移动机构120的换位部电动机121以使得成为动作对象的角切刀的升降托架停止在气缸托架133及134的小径部之间,从而使规定的升降托架与气缸托架卡合,可以利用第1或第2气缸131、132的驱动,使规定的角切刀进行升降动作。
[0109] 另外,在单元主体105的下表面具有光学式的换位部传感器111(参照图10),其检测换位部106处于下述三个位置:(1)角切刀101的升降托架107a位于与气缸托架133卡合的位置,同时角切刀103的升降托架109a位于与气缸托架134卡合的位置的情况;(2)角切刀102的升降托架108a位于与气缸托架133卡合的位置的情况;以及(3)角切刀104的升降托架110a位于与气缸托架134卡合的位置的情况,利用所述传感器检测而进行换位部106的定位控制。并且,将上述(1)~(3)的状态称为各角切刀101~104位于动作位置的状态。
[0110] 另外,由于各气缸托架133、134与各升降托架107a~110a重合的范围,如图8(C)所示,在Y轴方向上具有一定宽度,所以即使各升降托架107a~110a相对于各气缸133、134在Y轴方向移动一定量,也可以维持卡合状态。而且,可以在可维持该卡合状态的范围内,使各角切刀101~104在Y轴方向上移动,进行切断位置的位置调节。
[0111] (嵌条缝制缝纫机的控制系统)
[0112] 在图10中,说明嵌条缝制缝纫机10的包含动作控制单元80在内的控制系统。
[0113] 动作控制单元80经由未图示的输入输出电路连接:显示输入单元85,其用于显示规定的文字或图像信息,同时用于进行各种设定的输入;以及启动开关87,其输入缝制的开始。另外,动作控制单元80经由输入电路88a,连接检测缝纫机主轴电动机45的转速的编码器88,从而可以检测从规定的原点开始的旋转角度及旋转速度。
[0114] 另外,动作控制单元80分别经由驱动器45a、23a、57a、90a、70a,连接成为其控制对象的缝纫机主轴电动机45、压脚电动机23、切刀电动机57、单元移动电动机90、以及切换切刀电动机的动作状态与驱动状态的气缸65的电磁70。
[0115] 另外,动作控制单元80经由驱动器,连接分别驱动使保持体30进行上下移动的气缸及使大压脚21、21进行升降的气缸的电磁阀(省略图示)。另外,相同地,经由驱动器121a、135a、136a、输入电路111a,连接换位部电动机121、进行角切刀升降的第1及第2气缸131、132的电磁阀135、136、和上述换位部传感器111。
[0116] 另外,动作控制单元80经由驱动器89a、43a,连接用于驱动进行缝线切断的切刀的未图示的切刀驱动气缸驱动用电磁阀89、和前述针切换螺线管43。
[0117] 此外,角切刀机构设置两个,但在图10中,关于角切刀机构的结构,仅图示角切刀机构100B这一个的内部结构,对另一个角切刀机构100A,省略其内部结构而图示。
[0118] 动作控制单元80具有:CPU81,其进行各种处理及控制;ROM82,其写入对嵌条缝制缝纫机10的各种设定进行输入处理的设定输入程序82a、执行嵌条缝制中的缝纫机动作控制的第一切断控制程序82b和第二切断控制程序82c、以及中心切缝形成控制程序82d;作为工作区域的RAM83,其在CPU81的处理中存储各种数据;以及EEPROM71,其记录缝制数据及各种设定数据。
[0119] (设定输入程序)
[0120] 在执行嵌条缝制时,预先通过显示输入单元85设定输入:布料进给方向F上的左右直线线迹TL、TR的前端部位置PFL、PFR和后端部位置PRL、PRR(参照图2)、与两条直线线迹TL、TR的端部相对应的由中心切缝51形成的直线切缝S在X轴方向上的端部位置XS、是由后述的第一切断控制还是第二切断控制进行角切缝的形成的选择设定、每一针中由大压脚21、21产生的布料B、M的进给量设定,这些数据存储在EEPROM71中。
[0121] 嵌条缝制缝纫机10具有标记灯(未图示),其在成为缝制对象的主布料M及嵌条布B的设置作业时,照射工作台的规定位置,通过将主布料M及嵌条布B的缝制开始位置或结束位置与所述的标记灯的照射位置一致地设置,可以对这些布料从预定位置开始缝制。
[0122] 在上述的嵌条缝制缝纫机10中,以成为缝制对象的主布料M及嵌条布B设置在正确的规定位置为前提,进行布料进给的动作控制。即,只要将主布料M及嵌条布B设置在规定位置,就可以知道当以某种程度进行大压脚21、21的移动时,预先设定的“布料进给方向F上的左右直线线迹TL、TR的前端部位置PFL、PFR和后端部位置PRL、PRR”是否位于各缝针41、41的正下方位置,由此,对由大压脚21、21送来的主布料M和嵌条布B,进行计算各直线线迹TL、TR的缝制开始和缝制结束的定时的控制。
[0123] 因此,CPU81如果按照设定输入程序82a,从显示输入单元85输入布料进给方向F上的左右直线线迹TL、TR的前端部位置PFL、PFR和后端部位置PRL、PRR,则进行将其值存储在EEPROM71中的处理。
[0124] 另外,CPU81按照设定输入程序82a,根据布料进给方向F上的左右直线线迹TL、TR的前端部位置PFL、PFR和后端部位置PRL、PRR,将PFL减PFR而计算出前侧端部位置偏差CF,将PRL减PRR而计算出后端部位置偏差CR,存储在EEPROM71中。
[0125] 另外,CPU81如果按照设定输入程序82a,从显示输入单元85输入确定直线切缝S的前侧端部位置FE及后侧端部位置RE(参照图1、图2)的信息,则将其值存储在EEPROM71中。图11是表示在进行图2所示的嵌条缝制的情况下决定直线切缝S的前侧端部位置FE的例子的说明图。
[0126] 如上述所示,由于进行各角切刀101~104的围绕Z轴的角度调节(参照图9(A))、和利用手动操作调节刀尖朝向的倾斜角度(参照图9(B)),所以动作控制单元80为了决定与直线线迹TL、TR的端部位置相对应的直线切缝S在布料进给方向(X轴方向)上的端部位置,需要调整各角切刀101~104的围绕Z轴的角度调节和刀尖朝向的倾斜角度,同时利用设定输入程序82a输入确定直线切缝S的前侧端部位置FE(也记述为前端部位置FE)或后端部位置RE(也记述为后端部位置RE)的信息。
[0127] 例如,存在以第一切断控制进行嵌条缝制的情况,即,针对图2所示的隔着直线切缝S的左右两侧的斜向切缝(VFL和VFR),利用均为短切刀的两片切刀101和103,在使彼此的切断长度(CLS)相等的同时使各斜向切缝的一端部与分别对应的直线线迹的端部一致,在此配置下形成斜向切缝,在此情况下,操作者实际上在形成直线线迹TL、TR的同时,对于各角切刀101、103,相等地调整围绕Z轴的角度调节和刀尖朝向的倾斜角度(θ1),在形成期望的角切缝时,将斜向切缝VFR在布料进给方向上的长度XS,作为确定直线切缝S的前侧端部位置FE的信息输入。然后,动作控制单元80按照设定输入程序82a,在EEPROM71内存储该布料进给方向上的长度XS。虽然图示省略,但对于直线切缝的后端部RE,也相同地将斜向切缝VRL的布料进给方向上的长度,作为确定后端端部位置RE的信息输入。在此情况下,EEPROM71作为存储单元起作用,其存储由为短切刀的角切刀101或角切刀103形成的斜向切缝的切断长度在布料进给方向上的长度XS。
[0128] 并且,该布料进给方向上的长度XS例如在下述情况下使用,即,在进行如图11所示的以第一切断控制进行嵌条缝制的情况下,CPU81通过执行中心切缝形成控制程序82d,将位置FE确定作为直线切缝S的前侧端部位置,该位置FE,是从两条直线线迹TL、TR内相对地延伸出的一侧直线线迹TR的端部PFR开始,向直线线迹TR的非延伸侧,偏向长度XS(由短切刀形成的切断长度在布料进给方向上的长度)后的位置。
[0129] 另外,该布料进给方向上的长度XS例如在下述情况下使用,即,在进行如图12所示的以第二切断控制进行嵌条缝制的情况下,CPU81通过执行中心切缝形成控制程序82d,确定位置FE作为直线切缝S的前侧端部位置,该位置FE,是从两条直线线迹TL、TR内未相对地延伸出的一侧直线线迹TL的端部开始,向直线线迹TL的非延伸侧,偏向长度XS(由短切刀形成的切断长度在布料进给方向上的长度)后的位置。
[0130] 在此情况下,如图11和图12所示,在使直线切缝S的前侧端部位置FE,以两条直线线迹TL、TR内相对地延伸出的线迹的端部位置PFR为基准而唯一地确定的情况下,由于在第一切断控制和第二切断控制中分别成为XS及XL这两个不同的值,同时XL随着长切刀的倾斜角度θ2而变化,所以操作员在确定直线切缝S的端部位置FE时,需要非常繁杂的输入操作。
[0131] 但是,通过CPU81执行上述中心切缝形成控制程序82d,以可以仅基于短切刀的切断长度在布料进给方向上的长度XS,决定直线切缝S的前侧端部位置FE的方式,与被选择的切断控制程序对应而自动地变更基准位置,确定直线切缝S的前侧端部位置FE,所以操作员仅输入由短切刀形成的切断长度在布料进给方向上的长度XS,就可以设定直线切缝S的前侧端部位置FE,在切换第一和第二切断控制时或重新调整长切刀的倾斜角度θ2时,可以减少必须进一步输入确定直线切缝S的前侧端部位置FE的信息(XL)等的作业负荷。
[0132] 另外,图11及图12是在确定直线切缝S的前侧端部位置FE的情况下的说明图,但对于直线切缝S的后端部位置RE,也可以相同地,仅通过输入与由对应的短切刀形成的切断长度在布料进给方向上的长度而确定。
[0133] 另外,“由第一切断控制进行还是第二切断控制进行的选择设定”,是用于在形成角切缝时选择执行第一切断控制程序82b和第二切断控制程序82c中的哪一个的设定,由操作员通过显示输入单元85的操作进行。
[0134] “每一针中的由大压脚21、21的布料B、M的进给量设定”是所谓的布料进给速度。即,通过控制大压脚进给机构20,使与缝针的上下移动速度同步而在每一针中以规定进给量移动,从而可以以恒定间距进行缝制。另外,在其他的直线切缝S或角切缝的形成控制中,由于以每一针中使大压脚21以规定进给量移动为前提决定动作定时,所以必须预先设定每一针中的移动量。并且,在嵌条缝制的动作控制时,参照存储在EEPROM71内的每一针中的移动量,根据从动作开始的经过时间,判定布料M、B位于哪个位置(布料进给方向上的位置),执行各种动作控制。
[0135] “角切缝形成时的角切刀机构100B相对于角切刀机构100A的移动量”,是在直线线迹TL、TR的前后端部上形成角切缝时的角切刀机构100A和角切刀机构100B之间的分离距离。即,在将布料M、B运送至各角切刀机构100A、100B的配置上时,驱动单元移动电动机90,使角切刀机构100A和角切刀机构100B成为与直线线迹TL、TR的长度对应而分离的状态,由此,在直线线迹TL、TR的前后端部上可以同时形成角切缝。例如,可以设定为与直线切缝S的长度一致的值。
[0136] (嵌条缝制的角切缝形成控制:第一切断控制)
[0137] 嵌条缝制的角切缝形成控制,由存储在上述ROM82中的第一切断控制程序82b和第二切断控制程序82c进行。即,通过执行上述程序82b、82c,CPU81作为第一控制单元起作用。
[0138] 第一切断控制程序82b是使CPU81进行第一切断控制的程序,该第一切断控制为了使大压脚进给机构20的按压电动机23和角切刀机构100A、100B形成图2所示的角切缝,对于隔着直线切缝S的左右两侧的斜向切缝VFL、VFR(或VRL、VRR),在彼此的切断长度相等的同时使各斜向切缝VFL、VFR(或VRL、VRR)的一端部与对应的直线线迹TL、TR的端部一致,在此配置下形成角切缝。
[0139] 另一方面,第二切断控制程序82c是由CPU81进行第二切断控制的程序,该第二切断控制为了使大压脚进给机构20的按压电动机23和角切刀机构100A、100B形成图3所示的角切缝,对于隔着直线切缝S的左右两侧的斜向切缝VFL、VFR(或VRL、VRR),在使相互的切断长度不同的同时,使各斜向切缝VFL、VFR(或VRL、VRR)的两端部与分别对应的直线线迹TL、TR的端部和直线切缝S的端部一致,在此配置下形成角切缝。
[0140] 上述第一及第二切断控制程序82b、82c,通过由操作员利用作为选择单元的显示输入单元85选择设定执行哪一个,从而CPU81按照选择执行。下面,分别详细说明第一及第二切断控制。
[0141] 在角切缝的形成中,在前侧端部的角切缝的形成中使用角切刀机构100B,在后端部侧的角切缝形成中使用角切刀机构100A。在这里,以形成前端部侧的角切缝为例进行说明。
[0142] 在第一切断控制中,使用角切刀机构100B的角切刀101及103。即,CPU81在利用大压脚进给机构20使布料M、B的直线线迹TR的前端部PFR到达角切刀机构100B后,首先通过使角切刀101上升而形成斜向切缝VFR,然后,在利用大压脚进给机构20进给端部位置偏差CF量后,使角切刀103上升而形成斜向切缝VFL。
[0143] 另外,角切刀机构100B利用单元移动电动机90,预先配置在相对于角切刀机构100A以规定距离分离的位置上,各角切刀机构100A、100B同时执行切断。
[0144] 在第二切断控制中,使用角切刀机构100B的角切刀102及103(假如端部位置偏差设定为斜向切缝VFR比VFL更靠后方,则使用角切刀101及104)。即,CPU81在利用大压脚进给机构20使布料M、B的直线线迹TR的前端部PFR到达角切刀机构100B后,通过使角切刀102及103上升而形成斜向切缝VFR、VFL。即,斜向切缝VFR和VFL,由于直线切缝S侧的X轴方向上的端部位置一致,所以在此期间不伴随进给动作而形成。
[0145] 另外,角切刀机构100B利用单元移动电动机90,预先处于相对于角切刀机构100A以规定距离分离的位置上,各角切刀机构100A、100B同时执行切断,这一点与第一切断控制相同。
[0146] (嵌条缝制的中心切缝形成控制)
[0147] 嵌条缝制的中心切缝形成控制,利用存储在ROM82中的中心切缝形成控制程序82d进行。即,CPU81通过执行中心切缝形成控制程序82d而作为第二控制单元起作用。
[0148] 即,CPU81通过执行中心切缝形成控制程序82d,在角切缝形成控制中判定选择第一切断控制和第二切断控制中的哪一个之后,执行下述控制,即,在选择第一切断控制时,以延伸出的直线线迹的端部为基准确定直线切缝的端部位置,在选择第二切断控制时,以未延伸出的直线线迹的端部为基准确定直线切缝的端部位置。
[0149] 在这里,所谓“延伸出”,对于前端部侧表示相对地向前方延伸的一侧直线线迹(在图2、3中为直线线迹TR),对于后端部侧表示相对地向后方延伸的一侧直线线迹(在图2、3中为直线线迹TL)。在这里,以前端部侧为例进行说明。
[0150] 如图11、图12所示,在角切刀机构100B分别使用长短两种角切刀而进行第一切断控制和第二切断控制的情况下,前提为由角切刀102(长切刀)形成的切断长度在布料进给方向上的长度XL和由角切刀103(短切刀)形成的切断长度在布料进给方向上的长度XS之差,与端部位置偏差CF一致(CF=XL—XS)。即,在第二切断控制中,从延伸出的直线线迹的端部PFR(参照图2)开始,向非延伸侧偏向由角切刀102形成的切断长度在布料进给方向上的长度XL的位置,和从未延伸的直线线迹的端部PFL(参照图2)开始,向非延伸侧偏向由角切刀103形成的切断长度在布料进给方向上的长度XS的位置,均与图12所示的前端部位置FE一致,在与第二切断控制对应而形成直线切缝的情况下,其前端部位置FE可以以延伸出的直线线迹的端部和未延伸出的直线线迹的端部中的任一个作为基准进行确定。
[0151] 假如在第一切断控制和第二切断控制的任一个情况下,均以延伸出的直线线迹的端部PFR为基准确定直线线迹的端部位置,则在从第一切断控制选择切换至第二切断控制的情况(或者与其相反的情况)下,需要将从直线线迹的端部至直线切缝的端部位置的距离从长度XS重新设定为长度XL(或相反)。
[0152] 但是,通过执行中心切缝形成控制程序82d,CPU81通过在第一切断控制时以延伸出的直线线迹TR的端部PFR为基准,在第二切断控制时以未延伸出的直线线迹TL的端部PFL为基准,从而在任一种情况下,均可以基于由角切刀103形成的切断长度在布料进给方向上的长度XS,确定直线切缝的端部位置。由此,在切换第一和第二切断控制时,可以减少重新将直线线迹TR的端部PFR和直线线迹TL的端部PFL之间的距离差从长度XS设定为长度XL(或相反)的作业负荷。并且,操作员需要与端部位置偏差CF(或RF)的设定值对应,调整角切刀102(或角切刀104)围绕Z轴的角度调节和刀尖朝向的倾斜角度(θ2),但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不需要输入与变更的倾斜角度(θ2)对应的长度XL即可,进一步减少作业负荷。
[0153] (嵌条缝制的动作控制)
[0154] 利用图13~图17的流程图说明嵌条缝制的动作控制。上述流程图进行的处理,是CPU81通过执行各种程序82a~82d而进行的处理。
[0155] 首先,利用图13说明缝制动作的整体流程。
[0156] 如果开始缝制,则首先进行主布料M和嵌条布B的设置动作处理(步骤S20),然后进行直线线迹TL、TR及直线切缝S的形成动作控制(步骤S50),最后进行角切缝的形成动作控制作为缝制结束动作处理(步骤S70),完成一系列的嵌条缝制。该步骤S20~70的处理重复执行,由此进行多个主布料M及嵌条布B的嵌条缝制。
[0157] 下面,利用图14说明缝制动作中的设置动作的处理。
[0158] 首先,压脚电动机23进行驱动而使大压脚21从原点位置移动至规定的缝制开始位置(步骤S21)。
[0159] 然后,在工作台11的上表面上照射标志灯W,与该照射位置所示的基准位置对齐而设置主布料M,如果在大压脚21上设置嵌条布B,则大压脚21下降,将主布料M由大压脚21保持(步骤S22)。然后,在大压脚21和21之间使保持体30下降(步骤S23)。然后,在此时刻,角切刀机构100B移动至规定的原点位置并待机(步骤S24)。
[0160] 在各大压脚21内安装有用于将嵌条布B的两侧部折返至保持体30的上表面侧的折入板,其通过气缸驱动而向内侧移动,将嵌条布B以卷绕在保持体30上的方式进行保持(步骤S25)。
[0161] 然后,在嵌条布B的上表面上缝合口袋盖布的情况下,设置口袋盖布,然后使布料按压机构动作而按压口袋盖布(步骤S26)。
[0162] 由此,完成设置动作。另外,口袋盖布的缝制并不是必须的,也可以不执行。
[0163] 下面,利用图15说明缝制动作中的缝制动作的控制。
[0164] 首先,在缝制动作的控制中,执行缝制数据的生成处理(步骤S51)。
[0165] 即,如图16所示,在生成缝制所需的数据时,设定或输入每一针中的大压脚21的移动量、直线线迹TL、TR的前端部位置PFL、PFR和后端部位置PRL、PRR的位置、短切刀即角切刀101、103的切断长度的布料进给长度XS,并将它们存储在EEPR0M71中(步骤S11),然后,如果设定角切刀机构100B相对于角切刀机构100A的移动量,则同样存储在EEPROM71中(步骤S12)。
[0166] 然后,在输入角切缝的设定为执行第一切断控制和第二切断控制中的哪一个的选择设定后,将选择结果存储在EEPROM71中,同时判定是哪一个选择(步骤S13)。
[0167] 并且,在选择第一切断控制时,以延伸出的一侧直线线迹TR的前端部PFR或直线线迹TL的后端部PRL为基准,设定直线切缝S的前端部或后端部位置(步骤S14)。
[0168] 另外,在选择第二切断控制时,以未延伸出的一侧直线线迹TL的前端部PFL或直线线迹TR的后端部PRR为基准,设定直线切缝S的前端部或后端部位置(步骤S15)。
[0169] 并且,直线切缝S的前端部位置和后端部位置存储在EEPROM71中。
[0170] 然后,大压脚21开始移动,将布料M、B中的成为直线线迹TR的前端部的位置输送至缝针41的下方(步骤S52)。在该时刻,缝纫机主轴电动机88开始驱动,开始形成线迹(步骤S53)。首先以右针先形成直线线迹TR,然后在布料M、B输送端部位置偏差CF后,切换为双针,直线线迹TL也开始形成。
[0171] 另外,从缝纫机主轴电动机45开始驱动开始执行针数的计数,判定是否达到缝制完成的针数(步骤S54)。如果针数达到完成数,则使缝制结束。
[0172] 另外,在没有达到完成数时,按照每一针中的大压脚21、21的设定进给量驱动压脚电动机45(步骤S55)。
[0173] 然后,根据压脚电动机45的累计旋转量,判定是否到达线迹端部的由端部位置基准确定的中心切刀的下降位置(直线切缝S的前端部)(步骤S56),在到达的情况下,使中心切刀51下降并使其上下移动,由此开始形成直线切缝S(步骤S57)。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56中判定中心切刀越过下降位置,已经开始了直线切缝S的形成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58的处理。
[0174] 接下来,根据压脚电动机45的累计旋转量,判定是否到达线迹端部的由端部位置基准确定的中心切刀的上升位置(直线切缝S的后端部)(步骤S58),在到达的情况下,使中心切刀51上升且使上下移动停止,结束直线切缝S的形成(步骤S59)。然后,处理返回步骤S54,进行是否到达各直线线迹T1、TR的后端部位置的判定。并且,在到达的情况下,直线线迹TL、TR及直线切缝S的形成动作结束。另一方面,在步骤S58中判定没有到达的情况下,使处理返回步骤S54,在步骤S55中继续驱动压脚电动机45。
[0175] 下面,利用图17说明缝制动作中的缝制结束动作的控制。
[0176] 随着直线线迹T1、TR及直线切缝S的形成动作结束,按照预先设定的移动量,执行角切刀机构100B向规定位置的移动(步骤S71)。
[0177] 然后,判定角切缝的形成,是由第一切断控制进行还是由第二切断控制进行的选择设定(步骤S72)。
[0178] 并且,在设定是第一切断控制的情况下,执行步骤S73~75的处理。即,在各角切刀机构100A、100B中,对于直线线迹TR侧,使作为短切刀的角切刀上刺(步骤S73),然后,在由压脚电动机23进行端部位置偏差CF、CR量的移动后(步骤S74),对于直线线迹TL侧,使作为短切刀的角切刀上刺,角切缝的形成完成(步骤S75)。
[0179] 另外,在设定是第二切断控制的情况下,执行步骤S76~789的处理。即,在各角切刀机构100A、100B中,对于直线切缝S的前后各端部,使作为短切刀的角切刀上刺(步骤S76),为了切换角切刀而进行换位部的移动(步骤S77),对于直线切缝S的前后各端部,使作为长切刀的角切刀上刺,角切缝的形成完成(步骤S78)。
[0180] (实施方式的效果)
[0181] 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嵌条缝制缝纫机10,在两条直线线迹TL、TR的某个端部上设置端部位置偏差CF、CR的情况下,可以选择执行第一切断控制和第二切断控制,该第一切断控制将切断长度彼此相等的左右斜向切缝,以分别与各直线线迹的端部一致的配置形成斜向切缝,该第二切断控制将与端部位置偏差对应而切断长度彼此不同的左右斜向切缝,以分别与各直线线迹的端部和直线切缝的端部一致的配置形成各斜向切缝。
[0182] 因此,在嵌条缝制中,在必须进行端部位置偏差的变更的情况下,通过在要求作业快速化的情况下,选择第一切断控制,在要求较高的缝制品质的情况下,选择第二切断控制,可以与各种要求或作业状况对应而进行适当的嵌条缝制。
[0183] (其他)
[0184] 另外,在第二切断控制中,使切断长度不同的控制,也可以使用短切刀和长切刀的切换,利用同一切刀的移动动作而使切断长度可变等方法。
[0185]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设置将各个角切刀101~104围绕Z轴进行旋转调整的电动机或围绕水平轴进行旋转调整的电动机,按照基于设定输入程序82a求出的斜向切缝的切断长度或倾斜角度,自动地调节各个角切刀101~104的切断长度或倾斜角度。
[0186]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各个角切刀101~104的倾斜角度每次进行调整,直接输入短切刀101(或103)的切断长度的布料进给方向上的长度,但也可以固定安装这些短切刀,将其倾斜角度(θ1)存储在EEPROM71中,通过输入两根缝针的间隔NW(参照图11及图12),CPU81将由短切刀形成的切断长度在布料进给方向上的长度XS作为XS=NW/2tanθ1进行计算,将汇总出的长度XS存储在EEPROM71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