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体验
专利管家(专利管理)
工作空间(专利管理)
风险监控(情报监控)
数据分析(专利分析)
侵权分析(诉讼无效)
联系我们
交流群
官方交流:
QQ群: 891211   
微信请扫码    >>>
现在联系顾问~

具有减振装置、缓冲系统和质量装置的扭转减振器

申请号 CN201580019684.2 申请日 2015-03-20 公开(公告)号 CN106170638B 公开(公告)日 2019-05-07
申请人 ZF腓特烈斯哈芬股份公司; 发明人 M·赫特尔; M·温特施泰因; J·祖道;
摘要 扭转 减振器 (70)设有减振装置,减振装置具有输入部(67)和与从动部(73)处于有效连接中的输出部(72),其中,输出部不仅与缓冲系统(1)而且与 质量 装置(100)相连接。与减振装置(70)的输出部(72)连接的两个部件-即,缓冲系统(1)和质量装置(100)-中的一个与缓冲系统或质量装置中的相应另一部件接合,该另一部件又借助于结合组件(77)与输出部相连接。
权利要求

1.一种扭转减振器,具有:
减振装置(70),该减振装置具有输入部(67)和与从动部(73)处于有效连接中的输出部(72),其中,所述输出部(72)不仅与缓冲系统(1)而且与质量装置(100)相连接,并且与所述减振装置(70)的输出部(72)相连接的两个部件-即,缓冲系统(1)和质量装置(100)-中的一个与缓冲系统(1)或质量装置(100)中的相应另一部件接合,该另一部件又借助于结合组件(77)与所述输出部(72)相连接;
缓冲质量支架(3),该缓冲质量支架具有至少一个缓冲质量支架元件(5a、5b),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组件(77)具有多个轴向多级式铆钉(76),该轴向多级式铆钉除了穿过所述扭转减振器轮毂(71)之外至少还穿过所述至少一个缓冲质量支架元件(5a),所述至少一个缓冲质量支架元件与所述质量装置(100)直接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转减振器,具有:缓冲系统(1),该缓冲系统在缓冲质量支架(3)上具有至少一个缓冲质量(7);和质量装置(100),该质量装置具有至少一个固定部(102),其特征在于,所述质量装置(100)借助于其固定部(102)具有与所述缓冲系统(1)的缓冲质量支架(3)连接的第一连接部(93),而缓冲质量支架(3)借助于所述结合组件(77)具有与所述输出部(72)连接的第二连接部(9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扭转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部(72)与用作从动部(73)的扭转减振器轮毂(71)相连接,该扭转减振器轮毂具有用于所述缓冲系统(1)的缓冲质量支架(3)的径向支撑部(97)。
4.一种扭转减振器,具有:
减振装置(70),该减振装置具有输入部(67)和与从动部(73)处于有效连接中的输出部(72),其中,所述输出部(72)不仅与缓冲系统(1)而且与质量装置(100)相连接,并且与所述减振装置(70)的输出部(72)连接的两个部件-即,缓冲系统(1)和质量装置(100)-在轴向和/或径向错位的情况下彼此借助于共同的结合组件(77)与所述输出部(72)接合;
缓冲质量支架(3),该缓冲质量支架具有至少一个缓冲质量支架元件(5a、5b),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组件(77)具有多个轴向多级式铆钉(76),该轴向多级式铆钉除了穿过所述扭转减振器轮毂(71)之外至少还穿过所述至少一个缓冲质量支架元件(5a),所述至少一个缓冲质量支架元件与所述质量装置(100)直接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扭转减振器,具有:缓冲系统(1),该缓冲系统在缓冲质量支架(3)上具有至少一个缓冲质量(7);和质量装置(100),该质量装置具有至少一个固定部(102),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部(72)与用作从动部(73)的扭转减振器轮毂(71)相连接,该扭转减振器轮毂具有不仅用于所述缓冲系统(1)的缓冲质量支架(3)而且用于所述质量装置(100)的固定部(102)的径向支撑部(97)。
6.根据权利要求3或5所述的扭转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径向支撑部(97)在所述扭转减振器轮毂(71)上具有第一齿部(95),并且所述至少一个缓冲质量支架元件(5a)具有与所述第一齿部(95)处于有效连接中的第二齿部(96),并且两个齿部(95、96)为了形成所述结合组件(77)而借助于压紧部(134)在沿轴向预定的位置中彼此保持在一起。
7.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扭转减振器,在其中所述减振装置(70)具有唯一的减振单元或多个减振单元(68、69),其中,对于后者提及的情况,驱动侧的减振单元(68)分别通过中间传递部(74)与相应从动侧的减振单元(69)处于有效连接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减振装置(70)的唯一的减振单元中或在所述减振装置(70)的至少一个减振单元(68、69)中选择蓄能器(98)的预定的组合、根据预定的载荷设计蓄能器(98)或构造具有预定的线圈走向的蓄能器(98)。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扭转减振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减振装置(70)的至少一个减振单元(68、69)中设置有多个蓄能器(98a、98b)以产生多级的特征线,蓄能器的刚度或在作用方向上的延伸距离彼此不同。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扭转减振器,其特征在于,在作用方向上实施成具有不同的延伸距离的蓄能器(98a、98b)彼此同心地布置,其中,在延伸方向上具有更大的延伸距离的蓄能器(98a)包围在延伸方向上具有更小的延伸距离的蓄能器(98b)。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扭转减振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减振装置(70)的减振单元(68、69)中的至少一个中设置有蓄能器(98),该蓄能器的能提供的扭矩针对部分载荷来设计。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扭转减振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减振装置(70)的至少一个减振单元(68、69)中设置有蓄能器(98),该蓄能器在延伸方向上具有至少一个区段,在该至少一个区段中,线圈(99)彼此的间距不同于设置在所述蓄能器(98)的其他区段中的线圈(99)的间距。
12.根据权利要求2或5所述扭转减振器,其用于液耦联组件(56),该液力耦联组件具有至少由轮(61)和涡轮(62)形成的液力回路(60)以及离合器装置(64),该离合器装置用于在预定的运行状态中绕开液力回路(60),其特征在于,所述质量装置(100)由涡轮(62)形成,所述质量装置(100)的固定部(102)由所述涡轮(62)的涡轮底座(92)形成。

说明书全文

具有减振装置、缓冲系统和质量装置的扭转减振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扭转减振器,其具有减振装置,减振装置具有输入部和与从动部处于有效连接中的输出部,其中,输出部不仅与缓冲系统而且与质量装置相连接。

背景技术

[0002] 这种扭转减振器可从文献DE 10 2011 076 790 A1的图3中得悉。扭转减振器设置成用于液耦联组件,其具有由轮、涡轮和导轮形成的液力回路。扭转减振器的输入部通过离合器装置(其用于在预定的运行状态下绕过液力回路)与驱动器(例如内燃机)处于有效连接中,而扭转减振器的输出部与从动部(其例如实现为扭转减振器轮毂)处于有效连接中。因此,扭转减振器的输出部不仅与扭转减振器轮毂而且与缓冲系统和涡轮连接,其中,涡轮用作分配给扭转减振器的输出部的质量装置。
[0003] 在具有减振装置(其输出部不仅与缓冲系统相连接,而且与质量装置相连接)的扭转减振器中,即使在全负荷的情况下在非常小的转速时(例如在转速为1000转/分钟时)存在非常小的转动不均匀性的优点。然而,在更高的转速的情况下,例如在1500转/分钟和1800转/分钟之间的转速范围内,该优点被抵消,转动不均匀性明显上升。转动不均匀性的上升伴随着在减振装置的输出部处的明显下降的偏转,即使在减振装置的输入部存在扭转振动。减振装置(其输出部此时至少近似停留在振动波节(Schwingungsknoten)中)的特性由基于传动布置方案的效果决定。特别不利的是,减振装置的输出部停留在振动波节中,因为由此缺乏振动激励,其对于与减振装置的输出部连接的缓冲系统的缓冲质量的功能是急需的。这尤其是针对之前提到的转动不均匀性的明显提升。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如此构造具有减振装置的扭转减振器,即,在确定的转速范围内至少限制转动不均匀性的上升,其中,减振装置的输出部不仅与缓冲系统而且与质量装置相连接。
[0005] 该目的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扭转减振器实现。
[0006] 此类扭转减振器构造成具有减振装置,其具有输入部和与从动部处于有效连接中的输出部,其中,输出部不仅与缓冲系统而且与质量装置相连接。
[0007]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在扭转减振器中,与减振装置的输出部连接的两个部件-即,缓冲系统或质量装置-中的一个与缓冲系统或质量装置中的相应另一部件接合,该另一部件又借助于结合组件与输出部相连接。通过分开两个结合部位可尤其在轴向方向上实现在输出部的区域中的紧凑的结构方式。在此,优选地,质量装置借助于固定部通过连接部(例如铆接部)与缓冲系统的缓冲质量支架接合,而缓冲质量支架借助于结合组件(其同样可构造为铆接部)、与输出部具有连接。
[0008] 根据一种备选的实施方式,在扭转减振器中,与减振装置的输出部连接的两个部件-即,缓冲系统和质量装置-在轴向错位的情况下借助于共同的结合组件与输出部接合。在此,结合组件具有多个轴向多级式铆钉,其除了穿过扭转减振器轮毂之外至少还穿过缓冲质量支架。如果应节省连接部位,该备选的实施方式是优选的。
[0009] 在上述的两种实施方式中,从动部优选地构造为扭转减振器轮毂,其具有用于缓冲系统的缓冲质量支架的径向支撑部,必要时也具有用于质量装置的固定部的径向支撑部。
[0010] 备选于通过铆接部构造的结合组件,还可选择这样的结合组件,在其中,在扭转减振器轮毂处的径向支撑部具有第一齿部,并且缓冲质量支架具有与第一齿部处于有效连接中的第二齿部。为了实现沿轴向固定两个齿部,其借助于压紧部彼此保持在沿轴向预定的位置中。
[0011] 如果扭转减振器的减振装置具有多个减振单元,其中相应驱动侧的减振单元通过中间传递部与相应从动侧的减振单元处于有效连接中,可在减振装置的至少一个减振单元中选择预定的蓄能器组合、根据预定的载荷设计蓄能器或构造具有预定的线圈走向的蓄能器。为了选择预定的蓄能器组合,例如可考虑存在至少一个蓄能器组,在其中各蓄能器为了实现多级的特征线或者构造成具有不同的刚度并且在周向方向上错位地布置,或者各蓄能器彼此同轴地布置并且在延伸方向上具有不同的伸展长度。为了根据预定的载荷设计蓄能器可规定,至少一个减振单元的蓄能器针对部分载荷来设计以减小刚度。然而,对于这种情况,需要至少一个减振单元维持有针对全负荷设计的蓄能器,以避免在所有的减振单元中在蓄能器的预定的变形之后与旋转角止挡发生作用,并且缓冲系统由此直接通过在扭转减振器的输入部上存在的激励加载。最后,可通过以下方式来构造具有预定的线圈走向的蓄能器,即,例如在蓄能器中至少一个第一区域设置有更大间距的线圈,并且至少一个第二区域设置有更小间距的线圈。蓄能器的刚度在第一区域中小于第二区域。
[0012] 根据本发明的扭转减振器尤其适合于使用在液力耦联组件中。优选地,此类耦联组件具有至少通过泵轮和涡轮形成的液力回路以及离合器装置,离合器装置用于在预定的运行状态中绕过液力回路。而扭转减振器的质量装置通过涡轮形成,质量装置的固定部以涡轮的涡轮底座的形式存在以使质量装置与扭转减振器轮毂结合。
[0013] 根据本发明的扭转减振器,具有:减振装置,该减振装置具有输入部和与从动部处于有效连接中的输出部,其中,所述输出部不仅与缓冲系统而且与质量装置相连接,并且与所述减振装置的输出部相连接的两个部件-即,缓冲系统和质量装置-中的一个与缓冲系统或质量装置中的相应另一部件接合,该另一部件又借助于结合组件与所述输出部相连接;缓冲质量支架,该缓冲质量支架具有至少一个缓冲质量支架元件,其中,所述结合组件具有多个轴向多级式铆钉,该轴向多级式铆钉除了穿过所述扭转减振器轮毂之外至少还穿过所述至少一个缓冲质量支架元件,所述至少一个缓冲质量支架元件与所述质量装置直接连接。
[0014] 根据另一替代实施方式,根据本发明的扭转减振器,具有:减振装置,该减振装置具有输入部和与从动部处于有效连接中的输出部,其中,所述输出部不仅与缓冲系统而且与质量装置相连接,并且与所述减振装置的输出部连接的两个部件-即,缓冲系统和质量装置-在轴向和/或径向错位的情况下彼此借助于共同的结合组件与所述输出部接合;缓冲质量支架,该缓冲质量支架具有至少一个缓冲质量支架元件,其中,所述结合组件具有多个轴向多级式铆钉,该轴向多级式铆钉除了穿过所述扭转减振器轮毂之外至少还穿过所述至少一个缓冲质量支架元件,所述至少一个缓冲质量支架元件与所述质量装置直接连接。附图说明
[0015] 借助下文的说明直观地叙述本发明。其中:
[0016] 图1示出了耦联组件中的扭转减振器的截面图示,该扭转减振器具有减振装置,减振装置的输入部与离合器装置相连接,并且减振装置的输出部与缓冲系统和质量装置相连接,更确切地说相应借助于铆接进行连接;
[0017] 图2示出了在运行状态中的从图1的观察方向II–II来看的缓冲系统的视图;
[0018] 图3如图2那样示出了缓冲系统的视图,但缓冲系统处于静止状态中;
[0019] 图4如图1那样示出了扭转减振器的截面图示,但质量装置通过缓冲系统与输出部结合;
[0020] 图5示出了减振装置的蓄能器,根据图5a,蓄能器具有不同的线圈间距,而根据图5b,蓄能器具有不同的延伸长度;
[0021] 图6如图1那样示出了扭转减振器的截面图示,但输出部与缓冲系统和质量装置借助于齿部相连接。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图1示出了耦联组件56,具有:壳体54,在此耦联组件构造为液力变矩器90;和液力回路60,其具有泵轮61、涡轮62和导轮63。还设置有离合器装置64,其构造成具有离合器活塞65以及摩擦片式离合器66,其中,摩擦片式离合器66的径向外部的摩擦片元件84与壳体54的外壁86以齿部接合,并且摩擦片式离合器66的径向内部的摩擦片元件85与摩擦片元件支架87以齿部接合,摩擦片元件支架与减振装置的输入部67接合。根据可沿轴向移位地布置在活塞支架82上的离合器活塞65的操控,离合器装置64可在接合位置和分离位置之间运动。减振装置的输入部67通过第一减振单元68与中间传递部74连接,该中间传递部具有两个中间传递元件74a和74b,它们布置成彼此有轴向间距且借助于间隔元件81来保持固定的轴向间距。通过第二减振单元69使中间传递部74与输出部72相连接,该输出部与用作从动部73的扭转减振器轮毂71共同作用。减振装置与缓冲系统1和质量装置100(在此由涡轮62形成)一起用作扭转减振器30。
[0023] 如在图1中还示出的那样,缓冲系统1具有缓冲质量支架3,其带有布置成彼此有轴向间距的两个缓冲质量支架元件5a和5b,在缓冲质量支架元件之间容纳有缓冲质量7。沿轴向在两个缓冲质量支架元件5a和5b之间设置有间隔件11,其如下文还将详细阐述的那样分别用于容纳环形构件32(图2、3)。相比于缓冲质量支架元件5b,缓冲质量支架元件5a具有沿径向向内延伸的径向延长部78,以便借助于构造为铆接部的结合组件77与扭转减振器30的输出部72并且因此与形成从动部73的扭转减振器轮毂71结合。质量装置100也具有沿径向向内延伸的、由涡轮底座92形成的固定部102,固定部借助于结合组件77与扭转减振器30的输出部72并且因此与形成从动部73的扭转减振器轮毂71结合。为了可使缓冲系统1的径向延长部78以及质量装置100的固定部102与输出部72以及扭转减振器轮毂71相连接,结合组件77具有轴向多级式铆钉76,该铆钉不仅使上述所有构件彼此形成轴向连接,而且还形成中间铆接部83,从而例如当提到的两个构件(即,输出部72和扭转减振器轮毂71)已经完成建立连接时,此时缓冲系统1的径向延长部78和质量装置100的固定部102才可与输出部72以及扭转减振器轮毂71相连接。由此实现延时的制造,这在生产过程中是有利的。
[0024] 缓冲系统1通过径向延长部78并且质量装置100通过固定部102支撑在设置在扭转减振器轮毂71的径向外侧的径向支撑部97上。
[0025] 图4示出了与此不同的扭转减振器30,在其中,质量装置100虽然同样具有沿径向向内延伸的、由涡轮底座92形成的固定部102,然而质量装置100没有直接与扭转减振器30的输出部72并且因此与从动部73结合,而是仅仅间接地通过缓冲质量支架元件5a的沿径向向内延伸的径向延长部78与之结合。为此,在质量装置100的固定部102和缓冲质量支架元件5a的径向延长部78之间存在通过铆接形成的第一连接部93,并且在缓冲质量支架元件5a的径向延长部78和扭转减振器30的输出部72之间存在借助于结合组件77形成的第二连接部94。相比于根据图1的解决方案,根据图4的解决方案由于连接部93、94的径向和/或轴向的错位而建造得沿轴向明显更紧凑,然而,在根据图1的解决方案中,构造仅仅呈结合组件77的形式的唯一的连接部就足够了。
[0026] 备选于缓冲质量支架元件5a的径向延长部78以及必要时质量装置100的固定部102借助于铆接与扭转减振器30的输出部72结合,同样还可考虑的是,结合部如在图6中示出的那样借助于齿部95、96形成,其中,在径向支撑部97中,作为外齿部的齿部95形成在扭转减振器轮毂71的径向外侧,并且作为内齿部的齿部96形成在缓冲质量支架元件5a的径向延长部78处以及必要时还形成在质量装置100的固定部102处。借助于压紧部134使两个齿部95、96沿轴向彼此固定。
[0027] 关于减振单元68和69的设计适用的是:或者使两个减振单元68和69针对全负荷来设计,从而避免减振单元在由驱动器(例如内燃机)提供的转矩范围内碰到旋转角止挡上,或当减振单元68、69中的一个应针对部分载荷来设计时,使得在任何情况下另一减振单元68、69针对全负荷来设计。因为在针对部分载荷设计减振单元68、69中的一个时,允许该减振单元在由驱动器提供的转矩范围内到达分配的旋转角止挡,从而一旦发生这种情况,相应设置在减振单元68、69的从动侧的构件被相应设置在减振单元的驱动侧的构件带动从而相同运动。因此,在减振单元68的情况下,中间传递部74与输入部67一起运动,而在减振单元69的情况下,输出部72与中间传递部74一起运动。但由于相应另一减振单元68或69针对全负荷来设计,此时仍还存在用于缓冲质量支架3的缓冲质量7的衰减。
[0028] 如果为了抑制确定的扭转振动而需要小的刚度的减振单元,此时针对部分载荷设计减振单元68或69中的一个例如可是有利的。
[0029] 然而,备选地,还可考虑用于构造减振单元68和/或减振单元69的蓄能器的其他的解决方案。因此,图5a示出了蓄能器98的这样的实施方案,在该蓄能器中,在延伸方向上并且在蓄能器卸载时来看,各线圈99在不同的延伸区域a至c中设置成彼此具有不同的间距104。由此可利用仅仅一个蓄能器产生多级的特征线。在图5b中示出的彼此同轴地布置的蓄能器98a和98b的实施方案通过以下方式用于相同的目的(具体而言,产生多级的特征线),即,蓄能器98a包围蓄能器98b。在此,两个蓄能器98a、98b在延伸方向上的长度不一样长,从而只有当更长的蓄能器98a已经压缩了蓄能器98a在卸载的状态中超出蓄能器98b的值时,更短的蓄能器98b此时才变形。
[0030] 对于缓冲系统1,要阐述的是以下方面:
[0031] 为了有利于更好地示出容纳在缓冲质量支架3上的缓冲质量7,在图2和图3中分别移除了在观察方向上沿轴向布置在缓冲质量7之前的缓冲质量支架元件5a,并且仅仅描绘了在观察方向上沿轴向布置在缓冲质量7之后的缓冲质量支架元件5b。缓冲质量7分别具有成对构造的导轨22以用于容纳分别构造为滚动体的耦联元件20,其中,导轨22如此设计,即,其使得能够实现缓冲质量7相对于耦联元件20的径向的相对运动。缓冲质量7具有在径向内部邻接于其周向侧42的止挡侧43。
[0032] 在缓冲质量支架元件5a和5b上同样分别成对地设置有导轨13,其具有弯曲的走向。根据在图2或图3中的图示,导轨13分别具有:输出区域14,在其中相应的导轨13具有相对于中轴线15的最大的径向间距;和联接区域17,其彼此沿周向相反延伸地与输出区域14的两侧联接。设置在缓冲质量7上的导轨22也具有弯曲的走向,分别具有:输出区域24,在其中相应的导轨22具有相对于中轴线15的最小的径向间距;和联接区域25,其彼此沿周向相反地延伸地与输出区域24的两侧联接。导轨22分别设置在相应的缓冲质量的缓冲质量中心35两侧。缓冲质量中心35位于缓冲质量7的正中的延伸半径36中,其在行驶运动中布置成相对于中轴线15具有间距R1。在图2中示出了在行驶运动时的缓冲质量7的状态,并且如果缓冲系统1以离心力超过重力的转速运行,此时存在该状态。
[0033] 容纳在导轨13和22中的耦联元件20分别在相应的导轨22的两侧接合到设置在此的导轨13中。在根据图2的图示中,缓冲质量7由于离心力沿径向向外而去,从而耦联元件20分别定位在相应的导轨22的输出区域24中,即,定位在相对于中轴线15具有最小的径向间距的区域中。耦联元件20在此分别支撑在缓冲质量支架元件5a和5b的输出区域14中,即,支撑在相对于中轴线15具有最大的径向间距的区域中。
[0034] 缓冲质量7分别在其径向内部的端部分别具有几何成形部28,其在沿周向中间的部分中具有第一接触区域26,而在沿周向外部的部分中具有第二接触区域27。第一接触区域26具有区域中部37,其将第一接触区域26分成成形部半部23。几何成形部28以下文还将说明的方式与沿径向设置在缓冲质量7内部的止挡31共同作用,止挡整合在环形构件32上。
[0035] 环形构件32在周向方向上在每两个缓冲质量7之间具有各一个固定部34,其相应包围间隔件11,从而固定部34分别用作止挡容纳部38。因此,环形构件32不可相对转动地容纳在缓冲质量支架3上。在周向方向上延伸的环形体33在每两个止挡容纳部38之间分别通过止挡轮廓40产生作用。止挡容纳部38和止挡轮廓40共同形成在环形构件32处的止挡31。
[0036] 如果缓冲系统1以离心力超过重力的转速运行,缓冲质量7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沿径向向外而去,从而耦联元件20可分别定位在缓冲质量7的相应的导轨22的输出区域24中。虽然扭转振动可迫使缓冲质量7在周向方向上偏转,由此耦联元件20从导轨13、22的输出区域14、24偏转到其联接区域17、25中,然而在扭转振动消退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始终发生耦联元件20复位到输出位置中。
[0037] 而如果离心力下降到低于重力,例如在机动车蠕行运行时或在驱动器(例如内燃机)停下时,此时缓冲质量7沿径向向内下落,以便占据在图3中示出的相对彼此并且相对于缓冲质量支架3的相对位置中。在这种运行状态中,沿径向位于中轴线15之上的两个缓冲质量7沿径向向内下落,直至其止挡侧43以第一接触区域26的与运动方向有关的成形部半部23贴靠在环形构件32的环形体33处的止挡31的分配的止挡轮廓40。如果导轨13、22允许缓冲质量7沿径向向下的进一步运动,只有当相应的缓冲质量7的与运动方向有关的第二周向区域27贴靠固定部34并且因此贴靠环形构件32的止挡容纳部38时,此时才结束运动。沿径向位于中轴线15之下的两个缓冲质量7同样沿径向向内下落,直至其止挡侧43以成形在该处的、与运动方向相关的第一接触区域26贴靠在环形构件32的环形体33处的止挡31的分配的止挡轮廓40,并且直至相应的缓冲质量7的与运动方向有关的第二接触区域27贴靠相应的固定部34并且因此贴靠环形构件32的止挡容纳部38。以这种方式防止沿径向位于中轴线
15之下的两个缓冲质量7以其周向侧42彼此贴靠。
[0038] 因为扭转减振器30构造有减振装置,其输出部72不仅与缓冲系统1而且与质量装置100相连接,所以在确定的转速(例如,在1500转/分钟和1800转/分钟之间的转速范围内)的情况下,在减振装置的输出部72处存在明显下降的偏转角的问题,即使在减振装置的输入部67存在扭转振动。因为减振装置的输出部72由此至少近似停留在振动波节中,所以对于缓冲系统1的缓冲质量7的功能急需的振动激励非常小。因此不可排除这种情况:存在于在缓冲质量支架元件5a、5b和缓冲质量7之间的摩擦作用足以防止缓冲质量7相对于缓冲质量支架元件5a、5b并且因此相对于缓冲质量支架3偏转。为了减小该问题,规定,为缓冲质量支架元件5a、5b和因此缓冲质量支架3以及至少一个缓冲质量7分配有接触装置105,该接触装置使得防止至少一个缓冲质量相对于缓冲质量支架的偏转的阻碍得以降低。
[0039] 接触装置105(参见图1或4)为了完成其任务而设置在两个部件-即,缓冲质量支架元件5a、5b和缓冲质量7-中的一个上,并且影响相应另一部件。在特别简单的设计方案中,接触装置105通过表面处理实现,其优选通过涂覆部件中的一个的构件5a、5b或7或通过将膜施加在两个部件中的一个的构件5a、5b或7上引起,并用于减小在部件之间的滑动摩擦系数静摩擦系数以及因此减小在此引起的摩擦。涂层在此没有限制成减小摩擦系数的塑料(例如PTFE(聚四氟乙烯)或粘合涂层),而是还可使用其他成分,例如石墨烧结金属或钼。
[0040] 附图标记列表
[0041] 1   缓冲系统
[0042] 3   缓冲质量支架
[0043] 5   缓冲质量支架元件
[0044] 7   缓冲质量
[0045] 8   缓冲质量单元
[0046] 11  间隔件
[0047] 13  导轨
[0048] 14  输出区域
[0049] 15  中轴线
[0050] 17  联接区域
[0051] 20  耦联元件
[0052] 22  导轨
[0053] 24  输出区域
[0054] 25  联接区域
[0055] 26  接触区域
[0056] 27  接触区域
[0057] 28  几何成形部
[0058] 30  扭转减振器
[0059] 31  止挡
[0060] 32  环形构件
[0061] 33  环形体
[0062] 34  固定部
[0063] 35  缓冲质量中心
[0064] 36  中间的延伸半径
[0065] 37  区域中部
[0066] 38  止挡容纳部
[0067] 40  止挡轮廓
[0068] 42  周向侧
[0069] 43  止挡侧
[0070] 54  壳体
[0071] 56  耦联组件
[0072] 60  液力回路
[0073] 61  泵轮
[0074] 62  涡轮
[0075] 63  导轮
[0076] 64  离合器装置
[0077] 65  离合器活塞
[0078] 66  摩擦片式离合器
[0079] 67  输入部
[0080] 68  驱动侧的第一减振单元
[0081] 69  从动侧的第二减振单元
[0082] 71  扭转减振器轮毂
[0083] 72  输出部
[0084] 73  从动部
[0085] 74  中间传递部
[0086] 76  轴向多级式铆钉
[0087] 77  结合组件
[0088] 78  径向延长部
[0089] 81  间隔元件
[0090] 82  活塞支架
[0091] 83  中间铆接部
[0092] 84  径向外部的摩擦片元件
[0093] 85  径向内部的摩擦片元件
[0094] 86  壳体的外壁
[0095] 87  径向内部的摩擦片元件支架
[0096] 89  罩盖
[0097] 90  液力变矩器
[0098] 92  涡轮底座
[0099] 93  第一连接部
[0100] 94  第二连接部
[0101] 95  第一齿部
[0102] 96  第二齿部
[0103] 97  径向支撑部
[0104] 98  蓄能器
[0105] 99  线圈
[0106] 100 质量装置
[0107] 102 固定部
[0108] 105 接触装置
[0109] 109 接触区域
[0110] 111 轮廓
[0111] 134 压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