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体验
专利管家(专利管理)
工作空间(专利管理)
风险监控(情报监控)
数据分析(专利分析)
侵权分析(诉讼无效)
联系我们
交流群
官方交流:
QQ群: 891211   
微信请扫码    >>>
现在联系顾问~

振动衰减装置

申请号 CN201880024310.3 申请日 2018-04-27 公开(公告)号 CN110494673A 公开(公告)日 2019-11-22
申请人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发明人 大井阳一; 坂本贵生; 福冈卓也; 伊藤和广;
摘要 本 发明 提供振动衰减装置。振动衰减装置具有:支承部件,其绕旋转构件的旋转中心旋转;复原 力 产生部件,其与支承部件连结;惯性 质量 体,其经由复原力产生部件与支承部件连结;被引导部,其设置于复原力产生部件或者惯性质量体;以及引导部,其形成于惯性质量体或者复原力产生部件,以在支承部件旋转时,复原力产生部件相对于旋转中心沿径向摆动并且惯性质量体绕旋转中心摆动的方式引导被引导部,并且作用于复原力产生部件的 离心力 的分力从被引导部传递过来,复原力产生部件包含以在支承部件的轴向对置的方式连结并且配置于惯性质量体在该轴向上的两侧的两个质量体。
权利要求

1.一种振动衰减装置,其中,包含:
支承部件,其绕旋转构件的旋转中心与该旋转构件一体旋转,来自发动机扭矩被传递到所述旋转构件;
复原产生部件,其以在与所述支承部件之间授受扭矩的方式与该支承部件连结,并且能够随着所述支承部件的旋转沿所述支承部件的径向摆动;以及
惯性质量体,其经由所述复原力产生部件与所述支承部件连结,并且随着该支承部件的旋转与该复原力产生部件连动地绕所述旋转中心摆动,
其中,
所述振动衰减装置具备:
被引导部,其设置于所述复原力产生部件以及所述惯性质量体中的一方;以及引导部,其形成于所述复原力产生部件以及所述惯性质量体中的另一方,所述引导部以在所述支承部件旋转时,所述复原力产生部件相对于所述旋转中心沿所述径向摆动,且所述惯性质量体绕所述旋转中心摆动的方式引导所述被引导部,并且作用于所述复原力产生部件的离心力的分力从所述被引导部传递过来,
所述复原力产生部件包含以在所述支承部件的轴向对置的方式连结并且配置于所述惯性质量体在所述轴向上的两侧的两个质量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衰减装置,其中,
所述支承部件在所述轴向从所述复原力产生部件偏置地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振动衰减装置,其中,
所述惯性质量体包含在所述轴向对置那样地配置的两个环状部件,
所述支承部件配置于所述两个环状部件的所述轴向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振动衰减装置,其中
所述支承部件包含在所述轴向对置那样地配置的两个支承板,
所述两个支承板配置于所述两个质量体的所述轴向之间,
所述惯性质量体配置于所述两个支承板的所述轴向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振动衰减装置,其中,
所述支承部件包含在所述轴向对置那样地配置的两个支承板,
所述两个质量体以及所述惯性质量体配置于所述两个支承板的所述轴向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振动衰减装置,其中,
所述被引导部被设置于所述复原力产生部件,并且包含通过所述两个质量体支承的轴部和通过所述轴部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辊,
所述引导部形成于所述惯性质量体,并且包含供所述辊滚动的凹曲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振动衰减装置,其中,
所述复原力产生部件具有关于该复原力产生部件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线对称配设的两个所述被引导部、和被设置于所述中心线并在与所述支承部件之间授受扭矩的扭矩传递部,
所述惯性质量体具有形成为与所述复原力产生部件的所述被引导部对应的多个所述引导部。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振动衰减装置,其中,
所述支承部件与至少包含输入构件以及输出构件的多个旋转构件、以及具有在所述输入构件与所述输出构件之间传递扭矩的弹性体的减振装置的任一个旋转构件同轴并且一体地旋转。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振动衰减装置,其中,
所述减振装置的所述输出构件与变速器输入轴直接或间接地连结。

说明书全文

振动衰减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公开的发明涉及一种振动衰减装置,包含:复原产生部件,其能够随着支承部件的旋转而摆动;以及惯性质量体,其经由复原力产生部件与支承部件连结,并且随着该支承部件的旋转而与复原力产生部件连动地摆动。

背景技术

[0002] 公知以往,作为抑制被输入了来自发动机扭矩的旋转体的扭矩变动的扭矩变动抑制装置,包含:质量体,其和旋转体在轴向排列配置,并且相对于该旋转体被配置为相对旋转自如;离心子,其以受到由旋转体以及质量体的旋转产生的离心力的方式在形成于该旋转体的凹部内配置为能够在径向移动;以及凸轮机构,其具有设置于离心子或者旋转体以及质量体中的任一个的凸轮以及设置于旋转体以及质量体中的任一个或者离心子的凸轮从动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扭矩变动抑制装置中,质量体具有以隔着旋转体对置的方式配置的第一惯性环以及第二惯性环,第一以及第二惯性环通过在轴向贯通旋转体的销或者连结两者的外周端彼此的连结部相互连结。另外,在第一以及第二惯性环之间,在周向隔开间隔配设有多个离心子。而且,凸轮机构在受到作用于离心子的离心力而在旋转体与质量体之间产生旋转方向上的相对位移时,将离心力变换为相对位移变小的方向的圆周方向力。通过这样将作用于离心子的离心力利用为用于抑制扭矩变动的力,能够对应于旋转体的转速使抑制扭矩变动的特性变化。
[0003]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53467号公报
[0004] 在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扭矩变动抑制装置中,在该装置的阶数与发动机的激振阶数一致时,能够获得良好的振动衰减性能。然而,在如上述那样在第一以及第二惯性环之间配设有多个离心子时,以通过销、连结部将第一以及第二惯性环相互连结并且各离心子不与连结部干涉的方式适当地确保离心子的设置空间并不容易。另外,此时,担忧离心子的形状、重心位置的设定自由度降低,难以使扭矩变动抑制装置的阶数与发动机的激振阶数一致。因此,在上述现有的扭矩变动抑制装置中,还担忧难以充分确保离心子的重量来更加增大作用于该离心子的离心力,从而无法获得良好的振动衰减效果。

发明内容

[0005] 因此,本公开的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振动衰减装置的振动衰减性能,该振动衰减装置包含随着支承部件的旋转在该支承部件的径向摆动的复原力产生部件以及与该复原力产生部件连动地摆动的惯性质量体。
[0006] 本公开的振动衰减装置包含:支承部件,其绕旋转构件的旋转中心与该旋转构件一体旋转,来自发动机的扭矩被传递到旋转构件;复原力产生部件,其以在与上述支承部件之间授受扭矩的方式与该支承部件连结,并且能够随着上述支承部件的旋转沿上述支承部件的径向摆动;以及惯性质量体,其经由上述复原力产生部件与上述支承部件连结,并且随着该支承部件的旋转与该复原力产生部件连动地绕上述旋转中心摆动,其中,上述振动衰减装置具备:被引导部,其设置于上述复原力产生部件以及上述惯性质量体中的一方;以及引导部,其形成于上述复原力产生部件以及上述惯性质量体中的另一方,上述引导部以在上述支承部件旋转时,上述复原力产生部件相对于上述旋转中心沿上述径向摆动,且上述惯性质量体绕上述旋转中心摆动的方式引导上述被引导部,并且作用于上述复原力产生部件的离心力的分力从上述被引导部传递过来,上述复原力产生部件包含以在上述支承部件的轴向对置的方式连结并且配置于上述惯性质量体在上述轴向上的两侧的两个质量体。
[0007] 在本公开的振动衰减装置中,在支承部件与旋转构件一体旋转时,在该复原力产生部件以及惯性质量体中的一方形成的被引导部通过在复原力产生部件以及惯性质量体中的另一方形成的引导部被引导,由此复原力产生部件沿支承部件的径向摆动。另外,在支承部件与旋转构件一体旋转时,作用于复原力产生部件的离心力的分力经由被引导部以及引导部传递至惯性质量体,被引导部通过引导部被引导,由此该惯性质量体与复原力产生部件连动地绕旋转中心摆动。由此,能够经由复原力产生部件对支承部件施加相位和从发动机传递至旋转构件的变动扭矩相反的扭矩(惯性扭矩),良好地衰减旋转构件的振动。另外,在本公开的振动衰减装置中,与支承部件连结的复原力产生部件的运动通过在该复原力产生部件以及惯性质量体形成的被引导部以及引导部来规定(拘束)。由此,能够限制复原力产生部件的自转,抑制由该复原力产生部件的自转引起的振动衰减装置的阶数降低,并且能够抑制离心力(其分力)被衰减,该离心力被作为用于使复原力产生部件相对于支承部件平滑地摆动而使惯性质量体摆动的复原力来使用,作用于该复原力产生部件。并且,复原力产生部件包含以在支承部件的轴向对置的方式连结并且配置于惯性质量体在该轴向上的两侧的两个质量体。由此,由于能够将质量体以及惯性质量体双方配置于振动衰减装置的外周侧,所以能够更加增大作用于复原力产生部件的离心力,并且更加增大惯性质量体的惯性力矩。另外,也能良好地确保复原力产生部件(质量体)的设置空间、重量而增加该复原力产生部件的重量,并且将复原力产生部件的重心设定为更靠径向外侧。并且,能够通过在两个质量体的轴向之间配置惯性质量体,来提高复原力产生部件的形状、重心位置的设定自由度,并且能够容易连结两个质量体且在复原力产生部件以及惯性质量体设置被引导部以及引导部。其结果是,能够更加提高包含随着支承部件的旋转在该支承部件的径向摆动的复原力产生部件的振动衰减装置的振动衰减性能。附图说明
[0008] 图1是包含本公开的振动衰减装置的起步装置的简要结构图。
[0009] 图2是图1所示的起步装置的剖视图。
[0010] 图3是表示本公开的振动衰减装置的放大图。
[0011] 图4是表示本公开的振动衰减装置所包含的复原力产生部件的说明图。
[0012] 图5是表示本公开的振动衰减装置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0013] 图6是表示本公开的振动衰减装置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0014] 图7是表示本公开的振动衰减装置的放大图。
[0015] 图8是表示本公开的振动衰减装置的变形方式的放大图。
[0016] 图9是表示本公开的其他振动衰减装置的放大图。
[0017] 图10是表示本公开的其他振动衰减装置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0018] 图11是表示本公开的其他振动衰减装置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0019] 图12是表示本公开的又一其他振动衰减装置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0020] 图13是表示本公开的又一其他振动衰减装置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0021] 图14是表示本公开的其他振动衰减装置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0022] 图15是表示本公开的其他振动衰减装置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0023] 图16是表示包含本公开的振动衰减装置的减振装置的变形方式的简要结构图。
[0024] 图17是表示包含本公开的振动衰减装置的减振装置的其他变形方式的简要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 接下来,参照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公开的发明的方式。
[0026] 图1是包含本公开的振动衰减装置20的起步装置1的简要结构图。该图所示的起步装置1例如搭载于具备作为驱动装置的发动机(内燃机)EG的车辆,用于将来自发动机EG的动力传递至车辆的驱动轴DS,除振动衰减装置20之外,起步装置1还包含与发动机EG的曲轴连结的作为输入部件的前盖3、固定于前盖3且与该前盖3一体旋转的轮(输入侧流体传动机构)4、能够和泵轮4同轴旋转的涡轮(输出侧流体传动机构)5、固定于自动变速器(AT)、无级变速器(CVT)、双离合变速器(DCT)、混合动力变速器或者作为减速器的变速器(动力传递装置)TM的输入轴IS的作为输出部件的减振毂7、离合器8、减振装置10等。
[0027]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除特别说明外,“轴向”基本表示起步装置1、减振装置10(振动衰减装置20)的中心轴(轴心)的延伸方向。另外,除特别说明外,“径向”基本表示起步装置1、减振装置10、该减振装置10等的旋转构件的径向,即从起步装置1、减振装置10的中心轴向与该中心轴正交的方向(径向)延伸的直线的延伸方向。并且,除特别说明外,“周向”基本表示起步装置1、减振装置10、该减振装置10等的旋转构件的周向,即沿该旋转构件的旋转方向的方向。
[0028] 如图2所示,泵轮4具有:泵壳40,其紧密固定于前盖3;以及多个泵叶片41,它们配设于泵壳40的内表面。如图2所示,涡轮5具有涡轮壳50以及配设于涡轮壳50的内表面的多个涡轮叶片51。涡轮壳50的内周部经由多个铆钉固定于减振毂7。
[0029] 泵轮4和涡轮5彼此相互对置,在两者之间同轴配置有对工作油(工作流体)从涡轮5向泵轮4的流动进行整流的定子6。定子6具有多个定子叶片60,定子6的旋转方向通过单向离合器61被设定为仅为单向。上述泵轮4、涡轮5以及定子6形成使工作油循环的环路(环状流路),作为具有扭矩放大功能的扭矩转换器(流体传动装置)发挥功能。但是,在起步装置1中,也可以省略定子6、单向离合器61,使泵轮4以及涡轮5作为液力耦合器发挥功能。
[0030] 锁止离合器8构成为油压式多板离合器,经由减振装置10执行连结前盖3和减振毂7即变速器TM的输入轴IS的锁止和解除该锁止。锁止离合器8包含:锁止活塞80,其通过固定于前盖3的中心片3s被支承为在轴向移动自如;鼓部11d,其作为离合器鼓,与减振装置10的输入机构即驱动部件11一体化;环状的离合器毂82,其以与锁止活塞80对置的方式固定于前盖3的内表面;多个第一摩擦卡合板(在两面具有摩擦材料的摩擦板)83,它们与在鼓部
11d的内周面形成的花键嵌合;以及多个第二摩擦卡合板(隔板)84,它们与在离合器毂82的外周面形成的花键嵌合。
[0031] 锁止离合器8还包含:环状的凸缘部件(油室划分部件)85,其以锁止活塞80为基准位于与前盖3相反一侧即位于比锁止活塞80靠减振装置10侧地安装于前盖3的中心片3s;以及多个复位弹簧86,它们配置于前盖3与锁止活塞80之间。如图所示,锁止活塞80和凸缘部件85划分卡合油室87,从未图示的油压控制装置向该卡合油室87供给工作油(卡合油压)。而且,通过提高向卡合油室87的卡合油压,使锁止活塞80在轴向移动,使得朝向前盖3按压第一以及第二摩擦卡合板83、84,由此能够卡合(完全卡合或者滑动卡合)锁止离合器8。此外,锁止离合器8也可以构成为油压式单板离合器。
[0032]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减振装置10包含含有上述鼓部11d的驱动部件(输入机构)11、中间部件(中间机构)12以及从动部件(输出机构)15作为旋转构件。并且,减振装置10包含在同一圆周上沿周向隔开间隔交互配设的分别为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各四个)的第一弹簧(第一弹性体)SP1以及第二弹簧(第二弹性体)SP2作为扭矩传递机构。作为第一以及第二弹簧SP1、SP2,采用弧形螺旋弹簧、直线形螺旋弹簧,上述弧形螺旋弹簧由金属材料构成,被卷绕成未被施加负载时具有以圆弧状延伸的轴心,上述直线形螺旋弹簧由金属材料构成,以未被施加负载时具有笔直地延伸的轴心的方式被卷绕成螺旋状。另外,作为第一以及第二弹簧SP1、SP2,如图所示,也可以采用所谓双重弹簧。
[0033] 减振装置10的驱动部件11是在外周侧包含上述鼓部11d的环状部件,具有从内周部在周向隔开间隔向径向内侧延伸突出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以90°间隔具有四个)弹簧抵接部11c。中间部件12是环状的板状部件,具有从外周部在周向隔开间隔向径向内侧延伸突出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以90°间隔具有四个)弹簧抵接部12c。中间部件12通过减振毂7被支承为旋转自如,在驱动部件11的径向内侧通过该驱动部件11包围。
[0034] 如图2所示,从动部件15包含:环状的第一从动板16;以及环状的第二从动板17,其经由未图示的多个铆钉与该第一从动板16连结为一体旋转。第一从动板16构成为板状的环状部件,配置为比第二从动板17更接近涡轮5,经由多个铆钉和涡轮5的涡轮壳50一起固定于减振毂7。第二从动板17构成为板状的环状部件,具有比第一从动板16小的内径,该第二从动板17的外周部经由未图示的多个铆钉紧固于第一从动板16。
[0035] 第一从动板16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四个)弹簧收容窗16w,它们分别以圆弧状延伸,并且在周向隔开间隔(等间隔)配设;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四个)弹簧支承部16a,它们分别沿对应的弹簧收容窗16w的内周边延伸,并且在周向隔开间隔(等间隔)排列;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四个)弹簧支承部16b,它们分别沿对应的弹簧收容窗16w的外周边延伸,并且在周向隔开间隔(等间隔)排列,和对应的弹簧支承部16a在第一从动板16的径向对置;以及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四个)弹簧抵接部16c。第一从动板16的多个弹簧抵接部16c在沿周向彼此相邻的弹簧收容窗16w(弹簧支承部16a、16b)之间逐个设置。
[0036] 第二从动板17也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四个)弹簧收容窗17w,它们分别以圆弧状延伸,并且在周向隔开间隔(等间隔)配设;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四个)弹簧支承部17a,它们分别沿对应的弹簧收容窗17w的内周边延伸,并且在周向隔开间隔(等间隔)排列;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四个)弹簧支承部17b,它们分别沿对应的弹簧收容窗17w的外周边延伸,并且在周向隔开间隔(等间隔)排列,和对应的弹簧支承部17a在第二从动板17的径向对置;以及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四个)弹簧抵接部17c。第二从动板17的多个弹簧抵接部17c在沿周向彼此相邻的弹簧收容窗17w(弹簧支承部17a、17b)之间逐个设置。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驱动部件11通过经由第一从动板16由减振毂7支承的第二从动板17的外周面被支承为旋转自如,由此该驱动部件11相对于减振毂7被调心。
[0037] 在减振装置10的安装状态下,第一以及第二弹簧SP1、SP2以沿减振装置10的周向交互排列的方式在驱动部件11的彼此相邻的弹簧抵接部11c之间逐个配置。另外,中间部件12的各弹簧抵接部12c在彼此相邻的弹簧抵接部11c之间配置,在成对(以串联的方式作用)的第一以及第二弹簧SP1、SP2之间和两者的端部抵接。由此,在减振装置10的安装状态下,各第一弹簧SP1的一个端部和驱动部件11的对应的弹簧抵接部11c抵接,各第一弹簧SP1的另一个端部和中间部件12的对应的弹簧抵接部12c抵接。另外,在减振装置10的安装状态下,各第二弹簧SP2的一个端部和中间部件12的对应的弹簧抵接部12c抵接,各第二弹簧SP2的另一个端部和驱动部件11的对应的弹簧抵接部11c抵接。
[0038] 另一方面,根据图2可知,第一从动板16的多个弹簧支承部16a从内周侧支承(引导)分别对应的一组的第一以及第二弹簧SP1、SP2的涡轮5侧的侧部。另外,多个弹簧支承部16b从外周侧支承(引导)分别对应的一组的第一以及第二弹簧SP1、SP2的涡轮5侧的侧部。
并且,如图2所示,第二从动板17的多个弹簧支承部17a从内周侧支承(引导)分别对应的一组的第一以及第二弹簧SP1、SP2的锁止活塞80侧的侧部。另外,多个弹簧支承部17b从外周侧支承(引导)分别对应的一组的第一以及第二弹簧SP1、SP2的锁止活塞80侧的侧部。
[0039] 另外,在减振装置10的安装状态下,和驱动部件11的弹簧抵接部11c相同,从动部件15的各弹簧抵接部16c以及各弹簧抵接部17c在并非成对(并非以串联的方式作用)的第一以及第二弹簧SP1、SP2之间和两者的端部抵接。由此,在减振装置10的安装状态下,各第一弹簧SP1的上述一个端部也和从动部件15的对应的弹簧抵接部16c、17c抵接,各第二弹簧SP2的上述另一个端部也和从动部件15的对应的弹簧抵接部16c、17c抵接。其结果是,从动部件15经由多个第一弹簧SP1、中间部件12以及多个第二弹簧SP2与驱动部件11连结,彼此成对的第一以及第二弹簧SP1、SP2在驱动部件11与从动部件15之间,经由中间部件12的弹簧抵接部12c以串联的方式连结。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起步装置1、减振装置10的轴心和各第一弹簧SP1的轴心的距离、与起步装置1等的轴心和各第二弹簧SP2的轴心的距离相等。
[0040]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减振装置10包含:第一限位器,其限制中间部件12和从动部件15的相对旋转以及第二弹簧SP2的挠曲;以及第二限位器,其限制驱动部件11和从动部件15的相对旋转。第一限位器构成为,在从发动机EG向驱动部件11传递的扭矩到达比与减振装置10的最大扭转对应的扭矩T2(第二阈值)小的预先确定的扭矩(第一阈值)T1的阶段,限制中间部件12和从动部件15的相对旋转。另外,第二限位器构成为,在向驱动部件11传递的扭矩到达与最大扭转角对应的扭矩T2的阶段,限制驱动部件11和从动部件15的相对旋转。
由此,减振装置10具有两个阶段(两阶)的衰减特性。此外,第一限位器也可以构成为,限制驱动部件11和中间部件12的相对旋转以及第一弹簧SP1的挠曲。另外,也可以在减振装置10设置有限制驱动部件11和中间部件12的相对旋转以及第一弹簧SP1的挠曲的限位器、以及限制中间部件12和从动部件15的相对旋转以及第二弹簧SP2的挠曲的限位器。
[0041] 振动衰减装置20与减振装置10的从动部件15连结,配置于由工作油充满的流体传动室9的内部。如图2~图6所示,振动衰减装置20包含:作为支承部件的第一从动板16;作为复原力产生部件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三个)锤体22,它们以在与第一从动板16之间授受扭矩的方式与该第一从动板16连结;以及一体的环状的惯性质量体23,其与各锤体22连结。
[0042] 如图3所示,第一从动板16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六个)突出部162,它们形成为从第一从动板16的外周面161向径向外侧突出,并且每两个成为一对地在周向隔开间隔排列。彼此成对的两个突出部162的内表面163分别沿第一从动板16的径向延伸,并且在第一从动板16的周向隔开间隔对置,分别作为在与锤体22之间授受扭矩的扭矩传递面发挥功能。
[0043] 如图3~图6所示,各锤体22具有:两个板部件(质量体)220,它们具有彼此相同的形状;一根第一连结轴221;以及两根第二连结轴222。如图3所示,各板部件220由金属板形成为,具有左右对称且圆弧状的平面形状,两个板部件220经由一根第一连结轴221以及两根第二连结轴222以在第一从动板16的轴向对置的方式相互连结。如图4所示,各板部件220具有由圆柱面CSo形成的外周面以及凹曲面状的内周面。另外,各板部件220的内周面包含:突出部220a,其在该板部件220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即第一连结轴221的附近,向从外周面离开的方向突出;以及两个突出部220b,它们分别在板部件220的一个端部或者另一个端部,向从外周面离开的方向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出部220a、220b均具有圆柱面状的表面,如图4所示,突出部220a、220b的表面与圆柱面CSi接触
[0044] 第一连结轴221形成为实心(或者中空)的圆棒状,如图3所示那样以其轴心通过锤体22(板部件220)在宽度方向(第一从动板16等的周向)上的中心线CL(在锤体22的安装状态下通过第一从动板16的旋转中心RC的直线,参照图4)上的锤体22的重心G的方式固定(连结)于两个板部件220。第一连结轴221具有比第一从动板16的彼此成对的两个突出部162(内表面163)彼此的间隔以及内表面163的径向长度短的外径,并且以在一对突出部162之间与两者的内表面163中的任一方抵接的方式配置为滑动自如。由此,各锤体22被连结为相对于作为支承部件的第一从动板16在径向移动自如,和第一从动板16成为滑动对偶。并且,第一连结轴221通过能够和一对突出部162的内表面163中的任一方抵接,作为在与第一从动板16之间授受扭矩的扭矩传递部发挥功能。此外,第一连结轴221可以是经由多个滚子、球(滚动体)将圆筒状的外圈支承为旋转自如的轴,也可以是未经由滚动体将外圈支承为旋转自如的轴。
[0045] 另外,各锤体22的两根第二连结轴222形成为实心(或者中空)的圆棒状,如图3所示那样以关于通过上述重心G的锤体22(板部件220)的中心线CL位于对称的位置的方式固定于两个板部件220的一个端部或者另一个端部。即,固定于两个板部件220的两个第二连结轴222的轴心关于锤体22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线CL位于对称位置。并且,如图3以及图6所示,第二连结轴222经由多个滚子(滚动体)223将圆筒状的外圈(辊)224支承为旋转自如,上述第二连结轴222、多个滚子223以及外圈224构成锤体22的被引导部225。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由于在各板部件220的两端部形成有突出部220b,所以外圈224的外周未向板部件220的周边部的外侧超出。此外,可以取代多个滚子223在第二连结轴222与外圈224之间配设多个球,也可以省略滚子、球。
[0046] 惯性质量体23包含由金属板形成的两个环状部件230,该惯性质量体23(两个环状部件230)的重量被规定为充分重于一个锤体22的重量。如图3以及图6所示,各环状部件230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六个)引导部235,它们配设为每两个成为一对在周向隔开间隔排列。各引导部235是以弓形延伸的开口部,分别引导对应的锤体22的被引导部225。在本实施方式中,成对的两个引导部235形成为相对于环状部件230关于沿绕中心将该环状部件230三等分的径向延伸的直线(根据锤体22的个数相应地将环状部件230等分的直线)对称。
[0047] 如图3所示,各引导部235包含:凹曲面状的引导面236,其成为构成锤体22的被引导部225的外圈224的滚动面;凸曲面状的支承面237,其在比该引导面236靠环状部件230的内周侧(环状部件230的中心侧)与引导面236对置;以及两个限位面238,它们在引导面236以及支承面237的两侧与两者连续。引导面236形成为,随着第一从动板16的旋转,外圈224在该引导面236上滚动,由此锤体22的重心G相对于该第一从动板16的旋转中心RC沿径向摆动(接近离开),并且一边恒定地保持锤体22的重心G与被确定为相对于惯性质量体23的相对位置不变的虚拟轴25的轴间距离L1,一边绕该虚拟轴25摆动。虚拟轴25是通过如下点与环状部件230正交的直线,该点位于沿绕中心将环状部件230三等分的径向延伸的直线(根据锤体22的个数相应地将环状部件230等分的直线)上,从该环状部件230的中心(旋转中心RC)离开了预先确定的轴间距离L2。另外,支承面237是凹曲面,形成为隔开被确定为比外圈224的外径大若干的间隔与引导面236对置,限位面238例如是以圆弧状延伸的凹曲面。
[0048] 如图6所示,惯性质量体23的两个环状部件230以相互对应的引导部235在该环状部件230的轴向对置的方式,和该第一从动板16同轴地在第一从动板16在轴向上的两侧各配置有一个,经由未图示的连结部件相互连结。并且,各环状部件230的内周面分别通过多个突起16p(参照图3以及图5)被支承,上述多个突起16p分别以在轴向突出的方式设置于第一从动板16。由此,各环状部件230(惯性质量体23)通过第一从动板16被支承为能够绕旋转中心RC旋转,和该第一从动板16成为回转对偶。
[0049] 另外,锤体22的两个板部件220配置为经由第一从动板16的对应的一对突出部162以及两个环状部件230在轴向对置,并且通过第一以及第二连结轴221、222相互连结。如图3以及图5所示,在惯性质量体23的各环状部件230形成有以圆弧状延伸的开口部239,锤体22的第一连结轴221插通于该开口部239。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口部239的内表面形成为不与第一连结轴221接触。并且,如图6所示,连结两个板部件220的各第二连结轴222贯通两个环状部件230的对应的引导部235,各外圈224配置于两个环状部件230的对应的引导部235内。
[0050] 如上述所述,在振动衰减装置20中,锤体22和第一从动板16构成滑动对偶,第一从动板16和惯性质量体23构成回转对偶。并且,通过各锤体22的外圈224在对应的引导部235的引导面236能够滚动,各锤体22和惯性质量体23构成滑动对偶。由此,第一从动板16、多个锤体22以及具有引导部235的惯性质量体23构成滑曲柄机构(两个滑块曲柄链)。而且,振动衰减装置20的平衡状态成为各锤体22的重心G位于通过对应的虚拟轴25和旋转中心RC的直线上的状态(参照图3)。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支承部件的第一从动板16在轴向从各锤体22以及惯性质量体23偏置地配置。
[0051] 接着,说明包含振动衰减装置20的起步装置1的动作。在起步装置1中,在锁止通过锁止离合器8已被解除时,根据图1可知,来自作为原动机的发动机EG的扭矩(动力)经由前盖3、泵轮4、涡轮5、减振毂7这一路径向变速器TM的输入轴IS传递。另外,在通过锁止离合器8执行了锁止时,根据图1可知,来自发动机EG的扭矩(动力)经由前盖3、锁止离合器8、驱动部件11、第一弹簧SP1、中间部件12、第二弹簧SP2、从动部件15、减振毂7这一路径向变速器TM的输入轴IS传递。
[0052] 在通过锁止离合器8执行了锁止时,若随着发动机EG的旋转,通过锁止离合器8与前盖3连结的驱动部件11旋转,则至传递至驱动部件11的扭矩达到扭矩T1为止,在驱动部件11与从动部件15之间,第一以及第二弹簧SP1、SP2经由中间部件12串联地作用。由此,向前盖3传递的来自发动机EG的扭矩向变速器TM的输入轴IS传递,并且来自该发动机EG的扭矩的变动通过减振装置10的第一以及第二弹簧SP1、SP2被衰减(吸收)。另外,若传递至驱动部件11的扭矩成为扭矩T1以上,则至该扭矩达到扭矩T2为止,来自发动机EG的扭矩的变动通过减振装置10的第一弹簧SP1被衰减(吸收)。
[0053] 并且,在起步装置1中,若随着锁止的执行通过锁止离合器8与前盖3连结的减振装置10和前盖3一起旋转,则减振装置10的第一从动板16(从动部件15)也绕起步装置1的轴心和前盖3在相同方向旋转。若第一从动板16旋转,则各锤体22的第一连结轴221对应于第一从动板16的旋转方向,与对应的一对突出部162的内表面163中的任一方抵接。另外,通过锤体22的第二连结轴222被支承的外圈224通过朝向该锤体22的离心力的作用,被按压于惯性质量体23的对应的引导部235的引导面236,受到由惯性质量体23的惯性力矩(旋转难度)带来的力,在该引导面236上朝向引导部235的一方的端部滚动。
[0054] 由此,如图7所示,若第一从动板16朝向绕旋转中心RC的一个方向(例如图中逆时针方向)旋转,则各锤体22(重心G)通过两个(一对)被引导部225(外圈224以及第二连结轴222)以及两个(一对)引导部235被引导,一边被限制自转一边沿第一从动板16的径向与旋转中心RC接近。并且,被引导部225通过引导部235被引导,由此各锤体22的重心G绕上述虚拟轴25一边恒定地保持上述轴间距离L1一边旋转,伴随于此,惯性质量体23绕旋转中心RC向第一从动板16的相反方向旋转。
[0055] 另外,作用于各锤体22的重心G的离心力的分力经由被引导部225(外圈224)以及引导部235的引导面236传递至惯性质量体23,成为使惯性质量体23要返回至平衡状态下的位置的复原力。该复原力在对应于从发动机EG传递至第一从动板16(从动部件15)的振动的振幅(振动等级)而确定的锤体22的摆动范围的端部处,克服了使惯性质量体23想要向此前的旋转方向旋转的力(惯性力矩)。由此,各锤体22通过一对被引导部225以及一对引导部235被引导,一边被限制自转一边沿第一从动板16的径向以从旋转中心RC离开的方式向此前的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动。并且,惯性质量体23通过来自各锤体22的复原力即上述离心力的分力的作用,一边与各锤体22连动一边绕旋转中心RC朝向平衡状态下的位置向与此前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
[0056] 在第一从动板16向上述一个方向进行了旋转的状态下惯性质量体23到达平衡状态下的位置后,该惯性质量体23因惯性力矩(停止难度)想要向相同方向进一步旋转。另外,锤体22的外圈224受到由惯性质量体23的惯性力矩(停止难度)带来的力,在该引导面236上朝向引导部235的另一方的端部滚动。由此,各锤体22(重心G)通过一对被引导部225以及一对引导部235被引导,一边被限制自转一边沿第一从动板16的径向再次与旋转中心RC接近。并且,被引导部225通过引导部235被引导,由此各锤体22的重心G绕上述虚拟轴25一边恒定地保持上述轴间距离L1一边旋转,伴随于此,惯性质量体23绕旋转中心RC相对于第一从动板16向相同方向相对旋转。
[0057] 此时,作用于各锤体22的重心G的离心力的分力也经由被引导部225以及引导部235的引导面236作为上述复原力被传递至惯性质量体23,在上述摆动范围的端部处,克服了使惯性质量体23想要向此前的旋转方向旋转的力(惯性力矩)。由此,各锤体22通过一对被引导部225以及一对引导部235被引导,一边被限制自转一边沿第一从动板16的径向以从旋转中心RC离开的方式移动。另外,惯性质量体23通过来自各锤体22的复原力即上述离心力的分力的作用,一边与各锤体22连动一边绕旋转中心RC朝向平衡状态下的位置旋转。
[0058] 这样,在第一从动板16(从动部件15)向一个方向旋转时,振动衰减装置20的作为复原力产生部件的各锤体22在摆动范围内沿第一从动板16的径向相对于旋转中心RC摆动(往复运动),其中,上述摆动范围以对应于从发动机EG传递至从动部件15的振动的振幅(振动等级)而确定的平衡状态下的位置为中心。另外,作用于各锤体22的离心力的分力经由被引导部225以及引导部235作为复原力被传递至惯性质量体23,该惯性质量体23在摆动范围内绕旋转中心RC向第一从动板16的相反方向摆动(往复旋转运动),其中,上述摆动范围以对应于各锤体22的摆动范围而确定的平衡状态下的位置为中心。
[0059] 由此,能够从摆动的惯性质量体23经由各引导部235、被引导部225、各锤体22、第一连结轴221以及突出部162将相位和从发动机EG传递至驱动部件11的变动扭矩(振动)相反的扭矩(惯性扭矩)施加于第一从动板16。其结果是,通过以具有与从发动机EG传递至第一从动板16的振动的阶数(激振阶数:在发动机EG是三缸发动机时,具有1.5阶,在发动机EG是四缸发动机时,具有2阶)对应的阶数的方式确定振动衰减装置20的参数,无论发动机EG(第一从动板16)的转速如何,均能通过振动衰减装置20良好地衰减从发动机EG传递至从动部件15(第一从动板16)的振动。
[0060] 而且,在振动衰减装置20中,各锤体22具有在宽度方向(第一从动板16等的周向)隔开间隔配设的两个(一对)被引导部225,各锤体22的运动通过两个被引导部225以及与两者对应的惯性质量体23的两个(一对)引导部235来规定(拘束)。由此,能够通过一对被引导部225以及一对引导部235限制各锤体22的自转,来抑制因为该锤体22自转引起等价质量增加导致的振动衰减装置20的阶数降低,并且能够抑制作用于使锤体22相对于第一从动板16平滑地摆动而使惯性质量体23摆动的复原力来使用的该锤体22的离心力(其分力)被衰减的情况。并且,通过抑制由锤体22的自转引起的阶数降低,能够充分确保惯性质量体23的重量,良好地获得振动衰减效果。而且,通过一对被引导部225以及一对引导部235规定(拘束)各锤体22的运动,能够减少在各锤体22与第一从动板16之间授受扭矩时在第一连结轴221与第一从动板16的突出部162之间产生的摩擦力
[0061] 并且,在振动衰减装置20中,各锤体22包含两个板部件220,它们连结为在第一从动板16的轴向对置,惯性质量体23配置于这两个板部件220的该轴向之间。由此,由于能够将惯性质量体23以及板部件220双方配置于振动衰减装置20的外周侧,所以能够更加增大作用于各锤体22的离心力,并且能够更加增大惯性质量体23的惯性力矩。另外,还能良好地确保锤体22(板部件220)的设置空间和重量,增加该锤体22的重量,并且将各锤体22的重心G设定为更靠径向外侧。并且,通过将惯性质量体23配置于两个板部件220的该轴向之间,能够提高锤体22的形状、重心位置的设定自由度,并且能够容易连结两个板部件220且在各锤体22以及惯性质量体23设置被引导部225以及引导部235。其结果是,能够更加提高包含随着第一从动板16的旋转在该第一从动板16的径向摆动的锤体22的振动衰减装置20的振动衰减性能。
[0062] 另外,在各锤体22中,两个被引导部225配设为关于板部件220在宽度方向(周向)上的中心线CL对称,作为扭矩传递部的第一连结轴221设置于该中心线CL上。由此,能够通过一对引导部235以及一对被引导部225一边限制自转一边使锤体22更平滑地摆动,并且能够减少在第一连结轴221与突出部162之间产生的摩擦力,良好地抑制作用于该锤体22的离心力被衰减的情况。但是,在各锤体22与第一从动板16连结为经由第一连结轴221以及一对突出部162授受扭矩时,能够通过第一连结轴221以及突出部162和一组的被引导部225以及引导部235限制各锤体22的自转。因此,被引导部225以及引导部235也可以相对于一个锤体22分别各设置有一个。另外,被引导部225以及引导部235也可以相对于一个锤体22分别设置有三个以上。
[0063] 并且,在振动衰减装置20中,作为支承部件的第一从动板16在轴向从各锤体22以及惯性质量体23偏置地配置。由此,由于能够消除各锤体22、惯性质量体23与第一从动板16在径向上的干涉,所以能够更加良好地确保各锤体22以及惯性质量体23的设置空间,更加增大作用于各锤体22的离心力,并且更加增大惯性质量体23的惯性力矩。
[0064] 另外,在振动衰减装置20中,惯性质量体23包含在第一从动板16的轴向对置那样地配置的两个环状部件230,第一从动板16配置于两个环状部件230的轴向之间。由此,能够更进一步增大惯性质量体23的惯性力矩,更进一步提高振动衰减装置20的振动衰减性能。
[0065] 并且,如图4所示,在锤体22位于摆动范围在径向上的最内侧(参照图4中的实线)时,与在各锤体22的板部件220的内周面形成的突出部220a、220b接触的曲面即圆柱面CSi的曲率中心与旋转中心RC一致。由此,能够良好地抑制摆动的各锤体22与在该锤体22的径向内侧配置的部件的干涉,并且能够使锤体22的内周面靠向旋转中心RC良好地确保该锤体22的重量。但是,各锤体22的板部件220的内周面也可以形成为凹圆柱面状,此时,也可以为在锤体22位于摆动范围在径向上的最内侧时板部件220的内周面的曲率中心与旋转中心RC一致。另外,如图4所示,在锤体22位于摆动范围在径向上的最外侧(参照图4中的虚线)时,各锤体22的板部件220的外周面即圆柱面CSo的曲率中心与旋转中心RC一致。由此,能够充分确保各锤体22的摆动范围。
[0066] 另外,在振动衰减装置20中,被引导部225设置于锤体22,引导部235形成于惯性质量体23。由此,能够抑制使锤体22的重心G从旋转中心RC更加远离从而作用于该锤体22的离心力即作用于惯性质量体23的复原力降低的情况,从而能够良好地确保振动衰减性能。但是,在振动衰减装置20中,引导部235也可以设置于锤体22,被引导部225也可以形成于惯性质量体23。
[0067] 并且,各被引导部225包含通过锤体22即两个板部件220支承的第二连结轴222、以及通过该第二连结轴222被支承为旋转自如的外圈224,各引导部235包含供外圈224滚动的凹曲面状的引导面236。由此,能够使锤体22更进一步平滑地摆动,极其良好地抑制作用于该锤体22的离心力被衰减。
[0068] 另外,在振动衰减装置20中,第一从动板16具有一对内表面163作为在与锤体22之间授受扭矩的扭矩传递面,该对内表面163形成为分别沿径向延伸并且在第一从动板16的周向隔开间隔对置。另外,各锤体22具有第一连结轴221作为在与第一从动板16之间授受扭矩的扭矩传递部,该第一连结轴221以与第一从动板16的一对内表面163中的任一方抵接的方式配置于该对内表面163(突出部162)之间。由此,能够将第一从动板16和锤体22连结为相互传递扭矩,并且能够减少在两者的连结部即内表面163与第一连结轴221之间产生的摩擦力。
[0069] 但是,如图8所示,也可以为在锤体22B,两根第一连结轴(第一扭矩传递部)221a、221b在该锤体22B(板部件220)的宽度方向(周向)隔开间隔配设,也可以为沿径向延伸且配置于两根第一连结轴221a、221b之间的突出部(第二扭矩传递部)162B形成于作为支承部件的第一从动板16B。在图8的例子中,突出部162B具有比第一连结轴221a、221b的间隔短若干的宽度,以与锤体22B的第一连结轴221a、221b中的任一方抵接的方式在该第一连结轴
221a、221b之间配置为能够滑动。即便采用该结构,也能将第一从动板16和锤体22连结为相互传递扭矩,并且能够减少在两者的连结部即突出部162B与第一连结轴221a或者221b之间产生的摩擦力。
[0070] 图9是表示本公开的其他振动衰减装置20X的放大图,图10以及图11是振动衰减装置20X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此外,针对振动衰减装置20X的构成要素中的和上述振动衰减装置20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说明。
[0071] 在图9~图11所示的振动衰减装置20X中,作为惯性质量体23X,使用了单一的环状部件。另外,惯性质量体23X的引导部235X是仅具有凹曲面状的引导面236的切口部,相当于从振动衰减装置20的引导部235中省略了支承面237以及限位面238的部分。并且,在惯性质量体23X的内周面,凹部239X被形成为位于彼此成对的两个引导部235X的周向之间。而且,惯性质量体23X以包围第一从动板16的方式配置于锤体22X的两个板部件220X的轴向之间,该惯性质量体23X的内周面(除引导部235X以及凹部239X以外的部分)通过第一从动板16的外周面161被支承为能够旋转。另外,第一从动板16的各突出部162、各锤体22X的第一连结轴221配置于惯性质量体23X的凹部239X的径向内侧。
[0072] 该振动衰减装置20X也能获得和上述振动衰减装置20相同的作用效果。另外,各锤体22X的板部件220X的内周面可以形成为,在锤体22位于摆动范围在径向上的最内侧(参照图4中的实线)时,曲率中心与旋转中心RC一致。由此,能够良好地抑制摆动的各锤体22X与配置于该锤体22X的径向内侧的部件的干涉,并且能够良好地确保锤体22的重量。并且,各锤体22X的板部件220X的外周面可以形成为,在锤体22位于摆动范围在径向上的最内侧时,曲率中心与旋转中心RC一致。由此,能够充分确保各锤体22X的摆动范围。
[0073] 图12以及图13是本公开的又一其他振动衰减装置20Y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此外,针对振动衰减装置20Y的构成要素中的和上述振动衰减装置20等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说明。
[0074] 图12以及图13所示的振动衰减装置20Y包含:多个锤体22Y,它们分别包含两个板部件220Y;作为单一的环状部件的惯性质量体23Y,其具有和上述环状部件230形成为相同的多个引导部235;以及支承部件18,其具有在轴向对置那样地配置的两个支承板180,并且与减振装置中的任一个旋转构件同轴且一体地旋转。各支承板180具有多个突出部182,它们从各支承板180的外周面181向径向外侧突出,并且每两个成为一对地以在周向隔开间隔排列的方式形成。另外,各锤体22Y的第一连结轴221在各支承板180的对应的两个突出部182之间以与两者的内表面183中的任一方抵接的方式配置为能够滑动。而且,如图所示,支承部件18的两个支承板180配置于各锤体22Y的两个板部件220Y的轴向之间,惯性质量体
23Y配置于支承部件18的两个支承板180的轴向之间。该振动衰减装置20Y也能获得和上述振动衰减装置20相同的作用效果。
[0075] 图14以及图15是本公开的其他振动衰减装置20Z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此外,针对振动衰减装置20Z的构成要素中的和上述振动衰减装置20等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说明。
[0076] 图14以及图15所示的振动衰减装置20Z也包含:多个锤体22Z,它们分别包含两个板部件220Z;作为单一的环状部件的惯性质量体23Z,其具有和上述环状部件230形成为相同的多个引导部235;以及支承部件18,其具有在轴向对置那样地配置的两个支承板180,并且与减振装置中的任一个旋转构件同轴且一体地旋转。而且,如图所示,各锤体22Z的两个板部件220Z配置于支承部件18的两个支承板180的轴向之间,惯性质量体23Z配置于各锤体22Z的两个板部件220Z的轴向之间。另外,各锤体22Z的第一连结轴221的两端部分别从板部件220Z向外侧突出,第一连结轴221的突出部分在支承板180的对应的两个突出部182之间以与两者的内表面183中的任一方抵接的方式配置为能够滑动。该振动衰减装置20Z也能获得和上述振动衰减装置20相同的作用效果。
[0077] 此外,在上述振动衰减装置20、20X、20Y以及20Z中,虽然各锤体22等的重心G绕上述虚拟轴25一边恒定地保持轴间距离L1一边摆动,但不限定于此。即,振动衰减装置20-20Z也可以构成为,锤体22等的除重心以外的部分绕虚拟轴25一边恒定地保持轴间距离一边摆动。另外,在振动衰减装置20-20Z中,引导被引导部225的引导部235等也可以形成为,锤体22在沿第一从动板16的径向相对于旋转中心RC摆动时描绘圆弧状的轨迹。
[0078] 并且,振动衰减装置20-20Z可以设计为,其阶数(通过振动衰减装置20-20Z被最好衰减的振动的阶数,以下称为“有效阶数qeff”)比发动机EG的激振阶数qtag与考虑了流体传动室9内的油的影响得到的偏置值Δq之和大。根据本发明人的实验·解析判明,虽然该偏置值Δq因起步装置1(流体传动装置)的扭矩比、扭矩容量、流体传动室9的容积等而变动,但成为0.05×qtag<Δq≤0.20×qtag的范围的值。并且,振动衰减装置20、20X可以设计为,传递至从动部件15(第一从动板16)的输入扭矩的振动的振幅趋于减小时的有效阶数qeff的收敛值即基准阶数qref比激振阶数qtag大。此时,振动衰减装置20、20X也可以构成为满足1.00×qtag<qref≤1.03×qtag,更加优选满足1.01×qtag≤qref≤1.02×qtag。另外,振动衰减装置20、20X也可以构成为,随着从发动机EG传递至从动部件15(第一从动板16)的输入扭矩的振动的振幅增大,有效阶数qeff增大。此时,输入扭矩的振动的振幅成为最大时的有效阶数qeff与发动机EG的激振阶数qtag之差可以比激振阶数的50%小,也可以比激振阶数的20%小。并且,上述轴间距离L1、L2也可以满足L1/(L1+L2)≥α+β·n。其中,“n”是发动机EG的缸数,“α”以及“β”是预先确定的常量。
[0079] 另外,振动衰减装置20-20Z可以与上述减振装置10的中间部件12连结,也可以与驱动部件(输入机构)11连结(参照图1中的双点划线)。另外,振动衰减装置20-20Z也可以应用于图16所示的减振装置10B。图16的减振装置10B相当于从上述减振装置10中省略了中间部件12,包含驱动部件(输入机构)11以及从动部件15(输出机构)作为旋转构件,并且包含配置于驱动部件11与从动部件15之间的弹簧SP作为扭矩传递机构。此时,振动衰减装置20-20Z可以如图示那样与减振装置10B的从动部件15连结,也可以如图中双点划线所示那样与驱动部件11连结。
[0080] 并且,振动衰减装置20-20Z也可以应用于图17所示的减振装置10C。图17的减振装置10C包含驱动部件(输入机构)11、第一中间部件(第一中间机构)121、第二中间部件(第二中间机构)122以及从动部件(输出机构)15作为旋转构件,并且包含配置于驱动部件11与第一中间部件121之间的第一弹簧SP1、配置于第二中间部件122与从动部件15之间的第二弹簧SP2以及配置于第一中间部件121与第二中间部件122之间的第三弹簧SP3作为扭矩传递机构。此时,振动衰减装置20、20X可以如图示那样与减振装置10C的从动部件15连结,也可以如图中双点划线所示那样与第一中间部件121、第二中间部件122或者驱动部件11连结。无论如何,通过将振动衰减装置20-20Z与减振装置10、10B、10C的旋转构件连结,能够通过减振装置10~10C和振动衰减装置20-20Z双方极好地衰减振动。
[0081] 如以上说明那样,本公开的振动衰减装置包含:支承部件(16、16B、18),其绕旋转构件(11、12、121、122、15)的旋转中心(RC)与该旋转构件(11、12、121、122、15)一体旋转,来自发动机(EG)的扭矩被传递到旋转构件(11、12、121、122、15);复原力产生部件(22、22B、22X、22Y、22Z),其以在与上述支承部件(16、16B、18)之间授受扭矩的方式与该支承部件(16、16B、18)连结,并且能够随着上述支承部件(16、16B、18)的旋转沿上述支承部件(16、
16B、18)的径向摆动;以及惯性质量体(23、23X、23Y、23Z),其经由上述复原力产生部件(22、
22B、22X、22Y、22Z)与上述支承部件(16、16B、18)连结,并且随着该支承部件(16、16B、18)的旋转与该复原力产生部件(22、22B、22X、22Y、22Z)连动地绕上述旋转中心(RC)摆动,其中,上述振动衰减装置(20、20X、20Y、20Z)具备:被引导部(225),其设置于上述复原力产生部件(22、22B、22X、22Y、22Z)以及上述惯性质量体(23、23X、23Y、23Z)中的一方;以及引导部(235、235X),其形成于上述复原力产生部件(22、22B、22X、22Y、22Z)以及上述惯性质量体(23、23X、23Y、23Z)中的另一方,上述引导部(235、235X)以在上述支承部件(16、16B、18)旋转时,上述复原力产生部件(22、22B、22X、22Y、22Z)相对于上述旋转中心(RC)沿上述径向摆动,且上述惯性质量体(23、23X、23Y、23Z)绕上述旋转中心(RC)摆动的方式引导上述被引导部(225),并且作用于上述复原力产生部件(22、22B、22X、22Y、22Z)的离心力的分力从上述被引导部(225)传递过来,上述复原力产生部件(22、22B、22X、22Y、22Z)包含以在上述支承部件(16、16B、18)的轴向对置的方式连结并且配置于上述惯性质量体(23、23X、23Y、23Z)在上述轴向上的两侧的两个质量体(220、220X、220Y、220Z)。
[0082] 在本公开的振动衰减装置中,在支承部件和旋转构件一体旋转时,在该复原力产生部件以及惯性质量体中的一方形成的被引导部通过在复原力产生部件以及惯性质量体中的另一方形成的引导部被引导,由此复原力产生部件沿支承部件的径向摆动。另外,在支承部件和旋转构件一体旋转时,作用于复原力产生部件的离心力的分力经由被引导部以及引导部传递至惯性质量体,被引导部通过引导部被引导,由此该惯性质量体与复原力产生部件连动地绕旋转中心摆动。由此,能够经由复原力产生部件对支承部件施加相位和从发动机传递至旋转构件的变动扭矩相反的扭矩(惯性扭矩),良好地衰减旋转构件的振动。另外,在本公开的振动衰减装置中,与支承部件连结的复原力产生部件的运动通过在该复原力产生部件以及惯性质量体形成的被引导部以及引导部来规定(拘束)。由此,能够限制复原力产生部件的自转,抑制由该复原力产生部件的自转引起的振动衰减装置的阶数降低,并且能够抑制离心力(其分力)被衰减,该离心力被作为用于使复原力产生部件相对于支承部件平滑地摆动而使惯性质量体摆动的复原力来使用,作用于该复原力产生部件。并且,复原力产生部件包含以在支承部件的轴向对置的方式连结且配置于惯性质量体在该轴向上的两侧的两个质量体。由此,由于能够将质量体以及惯性质量体双方配置于振动衰减装置的外周侧,所以能够更加增大作用于复原力产生部件的离心力,并且更加增大惯性质量体的惯性力矩。另外,也能良好地确保复原力产生部件(质量体)的设置空间和重量,增加该复原力产生部件的重量,并且能够将复原力产生部件的重心设定为更靠径向外侧。并且,通过将惯性质量体配置于两个质量体的轴向之间,能够提高复原力产生部件的形状和重心位置的设定自由度,并且能够容易连结两个质量体且在复原力产生部件以及惯性质量体设置被引导部以及引导部。其结果是,能够更加提高包含随着支承部件的旋转在该支承部件的径向摆动的复原力产生部件的振动衰减装置的振动衰减性能。
[0083] 另外,上述支承部件(16、16B、18)也可以在上述轴向从上述复原力产生部件(22、22B、22X、22Y、22Z)偏置地配置。由此,由于能够消除复原力产生部件、惯性质量体与支承部件在径向上的干涉,所以能够更加良好地确保复原力产生部件以及惯性质量体的设置空间,更加增大作用于复原力产生部件的离心力,并且更加增大惯性质量体的惯性力矩。
[0084] 并且,上述惯性质量体(23)也可以包含在上述轴向对置那样地配置的两个环状部件(230),上述支承部件(16、16B)也可以配置于上述两个环状部件(230)的上述轴向之间。由此,能够更进一步增大惯性质量体的惯性力矩,更进一步提高振动衰减装置的振动衰减性能。
[0085] 另外,上述支承部件(18)也可以包含在上述轴向对置那样地配置的两个支承板(180),上述两个支承板(180)也可以配置于上述两个质量体(220Y)的上述轴向之间,上述惯性质量体(23Y)也可以配置于上述两个支承板(180)的上述轴向之间。
[0086] 并且,上述支承部件(18)也可以包含在上述轴向对置那样地配置的两个支承板(180),上述两个质量体(220Z)以及上述惯性质量体(23Z)也可以配置于上述两个支承板(180)的上述轴向之间。
[0087] 另外,上述被引导部(225)也可以被设置于上述复原力产生部件(22、22B、22X、22Y、22Z),并且包含通过上述两个质量体(220、220X、220Y、220Z)支承的轴部(222);以及通过上述轴部(222)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辊(224),上述引导部(235、235X)也可以形成于上述惯性质量体(23、23X、23Y、23Z),并且包含供上述辊(224)滚动的凹曲面(236)。由此,能够使复原力产生部件更加平滑地摆动,极好地抑制作用于该复原力产生部件的离心力被衰减。
[0088] 并且,上述复原力产生部件(22、22B、22X、22Y、22Z)也可以具有关于该复原力产生部件(22、22B、22X、22Y、22Z)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线(CL)对称配设的两个上述被引导部(225)、和被设置于上述中心线(CL)上并在与上述支承部件(16、16B、18)之间授受扭矩的扭矩传递部(221),上述惯性质量体(23、23X、23Y、23Z)也可以具有形成为与上述复原力产生部件(22、22B、22X、22Y、22Z)的上述两个上述被引导部(225)对应的多个上述引导部(235、235X)。由此,能够通过引导部以及被引导部一边限制自转一边使复原力产生部件更加平滑地摆动,并且能够更进一步减少在复原力产生部件与支承部件之间授受扭矩时在扭矩传递部产生的摩擦力,良好地抑制作用于该复原力产生部件的离心力被衰减。
[0089] 另外,上述支承部件(16、16B、18)也可以与至少包含输入机构(11)以及输出机构(15)的多个旋转构件(11、12、121、122、15)、以及具有在上述输入机构(11)与上述输出机构(15)之间传递扭矩的弹性体(SP、SP1、SP2、SP3)的减振装置(10、10B、10C)的任一个旋转构件同轴并且一体地旋转。通过这样将上述振动衰减装置与减振装置的旋转构件连结,能够通过该减振装置和上述振动衰减装置双方极其良好地衰减振动。
[0090] 并且,上述减振装置(10、10B、10C)的上述输出机构(15)也可以与变速器(TM)的输入轴(IS)在作用上(直接地或者间接地)连结。
[0091] 而且,本公开的发明不受上述实施方式任何限定,毋庸置疑,在本公开的外延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并且,用于实施上述发明的方式只是在发明概要一栏中记载的发明的一个具体方式,不对发明概要一栏记载的发明的要素进行限定。
[0092]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0093] 本公开的发明能够利用于衰减旋转构件的振动的振动衰减装置的制造领域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