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体验
专利管家(专利管理)
工作空间(专利管理)
风险监控(情报监控)
数据分析(专利分析)
侵权分析(诉讼无效)
联系我们
交流群
官方交流:
QQ群: 891211   
微信请扫码    >>>
现在联系顾问~

动态减振装置

申请号 CN201910972810.6 申请日 2019-10-14 公开(公告)号 CN111059246A 公开(公告)日 2020-04-24
申请人 株式会社; 艾科赛迪; 发明人 松冈佳宏;
摘要 本 申请 公开了一种动态减振装置,能够实现结构简单化以及装置小型化,并且消除产生的撞击声。该装置包括第一旋转部件(3)及第二旋转部件(4)、 质量 部件(5)以及磁 力 减振机构(6)。第一旋转部件(3)和第二旋转部件(4)在轴向上排列配置,不能相对旋转。质量部件(5)配置为能够与第一旋转部件(3)以及第二旋转部件(4)一起旋转且相对于第一旋转部件(3)以及第二旋转部件(4)旋转自如。磁力减振机构 磁性 连结第一旋转部件与质量部件以及第二旋转部件与质量部件,在第一旋转部件与质量部件之间以及第二旋转部件与质量部件之间产生了旋转方向上的相对位移时,该磁力减振机构产生用于减小相对位移的恢复力。
权利要求

1.一种动态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旋转部件及第二旋转部件,在轴向上排列配置,并被连结成不能相对旋转;
第三旋转部件,配置为能够与所述第一旋转部件及第二旋转部件一起旋转且相对于所述第一旋转部件和所述第二旋转部件旋转自如;以及
减振机构,磁性连结所述第一旋转部件与所述第三旋转部件以及所述第二旋转部件与所述第三旋转部件,在所述第一旋转部件与所述第三旋转部件之间以及所述第二旋转部件与所述第三旋转部件之间产生了旋转方向上的相对位移时,该磁力减振机构产生用于减小所述相对位移的恢复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态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磁力减振机构具有:
多个第一磁,设置于所述第一旋转部件;
多个第二磁铁,设置于所述第二旋转部件;以及
多个第三磁铁,设置于所述第三旋转部件,并配置为与所述多个第一磁铁及多个第二磁铁对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态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磁铁与所述第三磁铁以及所述第二磁铁与所述第三磁铁在径向上对置,所述第一旋转部件和所述第二旋转部件能够沿轴向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态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旋转部件和所述第二旋转部件在轴向上向相反方向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态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磁力减振机构的包括所述第一磁铁的部分的有效厚度和所述磁力减振机构的包括所述第二磁铁的部分的有效厚度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动态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旋转部件具有第一保持体,该第一保持体具有环状的第一对置面并保持所述第一磁铁,
所述第二旋转部件具有第二保持体,该第二保持体具有环状的第二对置面并保持所述第二磁铁,
所述第三旋转部件具有一个或已被分割的第三保持体,该第三保持体具有与所述第一对置面以及所述第二对置面对置的第三对置面并保持所述第三磁铁,
所述第一对置面与所述第三对置面以及所述第二对置面与所述第三对置面在径向上隔着规定的间隙而对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动态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对置面、所述第二对置面和所述第三对置面形成为使所述规定的间隙通过所述第一旋转部件和所述第二旋转部件的轴向的移动而能够变化。
8.根据权利要求3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动态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态减振装置还具备移动机构,该移动机构使所述第一旋转部件和所述第二旋转部件在轴向上向相反方向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动态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态减振装置还具备驱动毂,该驱动毂配置于所述第一旋转部件以及所述第二旋转部件的内周部,
所述移动机构设置于所述驱动毂的外周部和所述第一旋转部件及所述第二旋转部件的内周部,通过液压来使所述第一旋转部件以及所述第二旋转部件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动态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毂具有环状的毂主体,
所述移动机构具有:
第一气缸,形成于所述毂主体的外周部,沿轴向延伸并且在轴向的第一侧开口;
第二气缸,与所述第一气缸在轴向上对置地形成,沿轴向延伸并且在轴向的第二侧开口,该第二气缸与所述第一气缸连通;
油路,向所述第一气缸或所述第二气缸供给工作油;
第一活塞,设置于所述第一旋转部件,且插入于所述第一气缸;以及
第二活塞,设置于所述第二旋转部件,且插入于所述第二气缸。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动态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机构还具有施力部件,该施力部件对所述第一活塞和所述第二活塞向所述第一旋转部件和所述第二旋转部件的移动方向施力。
12.根据权利要求9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动态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旋转部件具有经由轴承而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所述驱动毂的圆板状的支承部件,
所述支承部件在所述第一旋转部件与所述第二旋转部件的轴向之间沿径向延伸。
13.根据权利要求2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动态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由于所述多个第一磁铁以及所述多个第二磁铁与所述多个第三磁铁的吸引力而引起所述第一旋转部件以及所述第二旋转部件与所述第三旋转部件之间产生了旋转方向上的相对位移时,所述磁力减振机构产生用于减小所述相对位移的恢复力。

说明书全文

动态减振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动态减振装置,尤其涉及抑制旋转体的扭矩波动的动态减振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例如,在汽车发动机变速器之间,设置有包括减振装置的离合器装置和变矩器。另外,为了减少油耗,在液力变矩器上设置有用于以不小于规定的转速来机械式地传递扭矩的定装置。
[0003] 锁定装置一般具有离合器部和包括多个扭簧减振器。在这样的锁定装置中,通过具有多个扭簧的减振器,抑制扭矩波动。
[0004] 另外,在专利文献1的锁定装置中,通过设置包括惯性部件的动态减振装置,抑制了扭矩波动。在专利文献1的动态减振装置中,设置有用于在旋转方向上弹性连结输出板和惯性部件的螺旋弹簧
[0005]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93671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6] 如专利文献1所示,在现有的动态减振装置中,通常通过螺旋弹簧来连结输出板和惯性部件。
[0007] 但是,在使用螺旋弹簧时,为了防止工作时螺旋弹簧的紧密接触,需要设置止动机构。因此,存在装置的结构变复杂且装置大型化的问题。
[0008] 另外,由于动态减振装置的共振,止动机构频繁地工作,存在工作时产生撞击声的问题。
[0009]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在动态减振装置中,能够实现结构简单化以及装置小型化,并且消除产生的撞击声。
[0010] (1)本发明所涉及的动态减振装置包括第一旋转部件及第二旋转部件、第三旋转部件以及磁力减振机构。第一旋转部件和第二旋转部件在轴向上排列配置,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连结。第三旋转部件配置为能够与第一旋转部件以及第二旋转部件一起旋转且相对于第一旋转部件以及第二旋转部件旋转自如。磁力减振机构磁性连结第一旋转部件与第三旋转部件以及第二旋转部件与第三旋转部件,在第一旋转部件与第三旋转部件之间以及第二旋转部件与第三旋转部件之间产生了旋转方向上的相对位移时,该磁力减振机构产生用于减小所述相对位移的恢复力。
[0011] 在该装置中,第一旋转部件与第三旋转部件以及第二旋转部件与第三旋转部件磁性连结。即,第一旋转部件与第三旋转部件以及第二旋转部件与第三旋转部件通过磁性在旋转方向上连结。因此,例如当扭矩输入到第一旋转部件和第二旋转部件时,第一旋转部件与第三旋转部件以及第二旋转部件与第三旋转部件旋转。
[0012] 并且,在输入到第一旋转部件和第二旋转部件的扭矩没有波动时,在第一旋转部件与第三旋转部件之间以及第二旋转部件与第三旋转部件之间的旋转方向上没有相对位移。另一方面,在输入的扭矩具有波动时,由于第三旋转部件被配置为相对于第一旋转部件和第二旋转部件旋转自如,因此根据扭矩波动的程度,两者之间会产生旋转方向上的相对位移(以下,有时将该位移表述为“旋转相位差”)。
[0013] 这里,在没有扭矩波动时,即在第一旋转部件与第三旋转部件之间以及第二旋转部件与第三旋转部件之间没有旋转相位差时,连结第一旋转部件与第三旋转部件以及第二旋转部件与第三旋转部件的磁力减振机构的磁力线处于稳定的状态。另一方面,在第一旋转部件与第三旋转部件之间以及第二旋转部件与第三旋转部件之间产生旋转相位差时,磁力减振机构的磁力线会变形,变为不稳定状态。由于已变为不稳定状态的磁力线要恢复为稳定状态,因此恢复力作用于第一旋转部件和第三旋转部件以及第二旋转部件和第三旋转部件上,使两者之间的旋转相位差变为“0”。即与在使弹簧等弹性部件进行了弹性变形时弹性部件要恢复到原来形状的弹性力作用相同的恢复力起作用。通过该恢复力(弹性力)来抑制扭矩波动。
[0014] 这里,由于第一旋转部件与第三旋转部件以及第二旋转部件与第三旋转部件是磁性连结,因此能够废除现有装置中的螺旋弹簧以及止动机构,实现结构简单化、装置小型化。另外,由于能够废除止动机构,因此能够消除在现有装置中止动机构工作时产生的撞击声。
[0015] 在此,为了增大基于磁力的恢复力,需要使例如构成磁力减振机构的磁等结构大型化。但是,在本发明中,由于将第一旋转部件和第二旋转部件在轴向上对置配置、即将一个旋转部件分割而构成,因此能够不使磁力减振机构的结构大型化而增大基于磁力的恢复力。
[0016] (2)优选地,磁力减振机构具有:设置于第一旋转部件的多个第一磁铁、设置于第二旋转部件的多个第二磁铁以及设置于第三旋转部件的多个第三磁铁。多个第三磁铁配置为与多个第一磁铁以及多个第二磁铁对置。
[0017] 在此,通过多个第一磁铁以及多个第二磁铁和与它们对置的多个第三磁铁,将第一旋转部件与第三旋转部件以及第二旋转部件与第三旋转部件磁性连结。当由于扭矩波动而在第一旋转部件与第三旋转部件之间以及第二旋转部件与第三旋转部件之间产生旋转相位差时,第一磁铁与第三磁铁之间以及第二磁铁与第三磁铁之间的磁力线从稳定状态变为不稳定状态。然后,由于磁力线要恢复为稳定状态,因此恢复力(使两者的旋转相位差变为“0”的那样力)作用于第一旋转部件、第二旋转部件以及第三旋转部件,抑制扭矩波动。
[0018] (3)优选地,第一磁铁与第三磁铁以及第二磁铁与第三磁铁在径向上对置。而且,第一旋转部件和第二旋转部件能够沿轴向移动。
[0019] 这里,在本发明中,能够使第一旋转部件以及第二旋转部件分别相对于第三旋转部件沿轴向移动,因此,能够改变磁力减振机构的有效厚度。通过改变有效厚度,能够改变恢复力。
[0020] 需要说明的是,“磁力减振机构的有效厚度”意味着从与旋转轴正交的方向观察时第一磁铁与第三磁铁以及第二磁铁与第三磁铁在轴向上重叠的部分的轴向长度。
[0021] (4)优选地,第一旋转部件和第二旋转部件在轴向上向相反方向移动。
[0022] 当使第一旋转部件和第二旋转部件沿轴向移动时,由于磁力而在各旋转部件产生轴向载荷。该轴向载荷作用于支承各旋转部件的部分,产生不期望的迟滞扭矩。
[0023] 但是,在此,由于两个已被分割的旋转部件向相反方向移动,因此相互的轴向载荷被抵消。因此,能够消除由轴向载荷引起的迟滞扭矩的产生。
[0024] (5)优选地,磁力减振机构的包括第一磁铁的部分的有效厚度和磁力减振机构的包括第二磁铁的部分的有效厚度相同。
[0025] 在此,通过使各旋转部件在轴向上向相反方向移动相同的量,能够消除迟滞扭矩。因此,用于消除迟滞扭矩的旋转部件的移动控制变容易。
[0026] (6)优选地,第一旋转部件具有第一保持体,该第一保持体具有环状的第一对置面并保持第一磁铁。并且,第二旋转部件具有第二保持体,该第二保持体具有环状的第二对置面并保持第二磁铁。并且,第三旋转部件具有一个或已被分割的第三保持体,该第三保持体具有与第一对置面以及第二对置面对置的第三对置面并保持第三磁铁。而且,第一对置面与第三对置面以及第二对置面与第三对置面在径向上隔着规定的间隙对置。
[0027] 在此,各磁铁由各个旋转部件的保持体保持。而且,第一保持体与第三保持体以及第二保持体与第三保持体各自的对置面在径向上对置。因此,能够抑制装置的轴向空间。
[0028] (7)优选地,第一对置面、第二对置面和第三对置面形成为使对置面间的规定的间隙通过第一旋转部件和第二旋转部件的轴向的移动而能够变化。
[0029] 如上所述,通过改变磁力减振机构的有效厚度,能够使恢复力变化。另外,通过改变对置的磁铁的间隙,也能够使恢复力变化。
[0030] 在此,由于第一旋转部件和第二旋转部件的轴向的移动而会引起第一对置面与第三对置面以及第二对置面与第三对置面之间的间隙发生变化。因此,能够以第一旋转部件和第二旋转部件的较小的轴向移动量来使恢复力较大地变化,能够缩短装置的轴向空间。
[0031] (8)优选地,还具备移动机构,该移动机构使第一旋转部件和第二旋转部件在轴向上向相反方向移动。
[0032] (9)优选还具备驱动毂,该驱动毂配置于第一旋转部件以及第二旋转部件的内周部。而且,移动机构设置于驱动毂的外周部和第一旋转部件及第二旋转部件的内周部,通过液压来使第一旋转部件以及第二旋转部件移动。
[0033] 在此,能够在不使装置大型化的情况下设置移动机构。
[0034] (10)优选地,驱动毂具有环状的毂主体。另外,移动机构具有第一气缸、第二气缸、油路、第一活塞第二活塞。第一气缸形成于毂主体的外周部,沿轴向延伸并且在轴向的第一侧开口。第二气缸与第一气缸在轴向上对置地形成,沿轴向延伸并且在轴向的第二侧开口,与第一气缸连通。油路向第一气缸或第二气缸供给工作油。第一活塞设置于第一旋转部件,且插入于第一气缸。第二活塞设置于第二旋转部件,且插入于第二气缸。
[0035] 在此,当经由油路而向第一气缸或第二气缸供给工作油时,两气缸一直连通,因此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工作。由此,第一旋转部件和第二旋转部件分别沿轴向移动。
[0036] (11)优选地,移动机构还具有施力部件。施力部件对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向第一旋转部件和第二旋转部件的移动方向施力。
[0037] 在此,第一旋转部件和第二旋转部件被施力部件向移动方向施力。因此,能够以较低的液压使第一旋转部件和第二旋转部件工作。
[0038] (12)优选地,第三旋转部件具有经由轴承而旋转自如地支承于驱动毂的圆板状的支承部件。而且,支承部件在第一旋转部件与第二旋转部件的轴向之间沿径向延伸。
[0039] 这里,在已被分割的两个旋转部件的轴向之间的间隙配置有构成第三旋转部件的支承部件。因此,能够缩短轴向空间。另外,能够支承第三旋转部件的轴向的中间部,能够稳定地支承第三旋转部件。
[0040] (13)优选地,在由于多个第一磁铁以及多个第二磁铁与多个第三磁铁的吸引力而引起第一旋转部件以及第二旋转部件与第三旋转部件之间产生了旋转方向上的相对位移时,磁力减振机构产生用于减小该相对位移的恢复力。
[0041] 在如上那样的本发明中,在动态减振装置中,能够实现结构的简单化以及装置的小型化。另外,能够消除现有装置中的止动机构工作时产生的撞击声。并且,在本发明中,由于将一个旋转部件分割而构成,因此能够不使磁力减振机构的结构大型化而增大基于磁力的恢复力。附图说明
[0042]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动态减振装置的截面结构图。
[0043] 图2是图1的装置的旋转部件、质量部件以及磁力减振机构的局部主视图。
[0044] 图3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
[0045] 图4是图1的与图3不同的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0046] 图5是磁力减振机构在扭转度0°的磁场图。
[0047] 图6是磁力减振机构在扭转角度10°的磁场图。
[0048] 图7是图1的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1、2的扭转特性线图。
[0049] 图8是放大示出旋转部件和质量部件的对置面的图。
[0050] 图9是放大示出旋转部件和质量部件的对置面的变形例的图。
[0051]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动态减振装置的应用例的图。
[0052] 图11是磁铁配置的变形例1的相当于图2的图。
[0053] 图12是磁铁配置的变形例2的相当于图2的图。
[0054] 图13是磁铁配置的变形例3的相当于图2的图。
[0055] 附图标记说明
[0056] 1...动态减振装置;2...驱动毂;3...第一旋转部件;4...第二旋转部件;5...质量部件(第三旋转体);6...磁力减振机构;7...移动机构;14...驱动销;16...轴承;21...毂主体;33...第一保持体;34...第一磁铁;43...第二保持体;44...第二磁铁;51...第三支撑板;52...第三保持体;53...第四保持体;54...第三磁铁;55...第四磁铁;71...第一气缸;72...第二气缸;74...第一活塞;75...第二活塞;76...螺旋弹簧(施力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57] [整体结构]
[0058]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动态减振装置1的剖视图。在图1中,O-O是旋转轴线。该动态减振装置1包括:驱动毂2、第一旋转部件3及第二旋转部件4、质量部件5(第三旋转部件的一个示例)、磁力减振机构6以及移动机构7。
[0059] [驱动毂2]
[0060] 驱动毂2例如与液力变矩器的锁定装置连结,供扭矩输入。驱动毂2具有环状的毂主体21、形成于毂主体21的外周部的气缸部22以及环状的支承部23。在毂主体21的内周面的一端部形成有卡合部21a。支承部23形成于气缸部22的外周面,在比气缸部22的轴向长度短的范围内向外周侧突出。
[0061] [第一旋转部件3和第二旋转部件4]
[0062] 第一旋转部件3和第二旋转部件4(以下,有时将这些已被分割的两个旋转部件只记载为“旋转部件3、4”)通过驱动销14而与驱动毂2连结。更详细而言,第一旋转部件3和第二旋转部件4通过驱动销14而以轴向自如移动且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与驱动毂2连结。第一旋转部件3和第二旋转部件4构成为轴向对称,结构是一样的,因此以下仅对第一旋转部件3进行说明。
[0063] 第一旋转部件3具有凸缘31、一对第一支承板32a、32b、第一保持体33以及多个第一磁铁34。
[0064] 凸缘31形成为圆板状,在轴向上移动自如地支承于驱动毂2。一对第一支承板32a、32b形成为大致圆板状,内周部通过铆钉35固定于凸缘的外周部。一对第一支承板32a、32b由等非磁性体形成。一对第一支承板32a、32b的外周部以在轴向上相互分离的方式被进行了折弯加工。
[0065] 第一保持体33收纳于一对第一支承板32a、32b的外周部。即,第一保持体33配置成被一对第一支承板32a、32b的外周部在轴向上夹着。第一保持体33通过在轴向上层叠由铁等软磁体形成的环状的板而构成。而且,设置有沿轴向贯通一对第一支承板32a、32b和第一保持体33的铆钉36,通过该铆钉36,第一保持体33固定于一对第一支承板32a、32b。
[0066] 另外,在第一保持体33中,如图2所示,在铆钉36的外周部形成有多个收纳部33a和隔磁部33b。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中,仅示出了第一保持体33和质量部件侧的保持体(后述)以及收纳于它们的磁铁,以取下其它的部件的状态进行示出。
[0067] 收纳部33a在主视图中是矩形状的开口,在径向上具有规定的厚度。另外,收纳部33a沿轴向贯通。而且,多个收纳部33a在圆周上排列配置。隔磁部33b形成于收纳部33a的圆周方向的两端部。需要说明的是,收纳部33a和隔磁部33b是连续形成的在一个轴向上贯通的开口。即,在此,隔磁部33b是空隙。需要说明的是,作为隔磁部33b,也可以安装树脂等非磁性体。
[0068] 如上所述,第一旋转部件3和第二旋转部件4为同样的结构。即,与第一旋转部件3同样地,第二旋转部件4具有凸缘41、一对第二支承板42a、42b、第二保持体43以及多个第二磁铁44。另外,在第二保持体43形成有多个收纳部43a及隔磁部43b。
[0069]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有时将第一保持体33和第二保持体43合起来记载为“内周侧保持体33、43”。
[0070] [质量部件5]
[0071] 质量部件5经由轴承16而以自如旋转且不能沿轴向移动的方式支承于驱动毂2的支承部。驱动毂2相对于旋转部件3、4自如旋转且在轴向上自如移动,因此,其结果是,质量部件5相对于旋转部件3、4旋转自如且在轴向上相对自如移动。质量部件5具有:形状完全相同的一对第三支承板51、第三保持体52和第四保持体53(是已分割的第三保持体的一个示例,以下,有时将这些保持体记载为“外周侧保持体52、53”)以及多个第三磁铁54和第四磁铁55(第三磁铁的一个示例)。
[0072] 一对第三支承板51如上所述为相同的形状,且配置为轴向对称。各第三支承板51具有圆板状的主体51a、内周侧筒状部51b、止动部51c以及外周侧筒状部51d。
[0073] 主体51a配置在第一旋转部件3与第二旋转部件4的轴向之间。主体51a向第一旋转部件3以及第二旋转部件4的更外周侧延伸,在内周部和径向中间部通过铆钉56、57相互固定。
[0074] 内周侧筒状部51b从主体51a的内周端以相互分离的方式沿轴向延伸。在该内周侧筒状部51b与驱动毂2的支承部23的外周面之间配置有轴承16。止动部51c通过将内周侧筒状部51b的前端部向内周侧折弯而形成。止动部51c以在轴向上夹着支承部23的方式形成。
[0075] 通过以上的内周侧筒状部51b及止动部51c,质量部件5被支承为相对于驱动毂2旋转自如且不能轴向移动。
[0076] 外周侧筒状部51d从主体51a的外周端以相互分离的方式沿轴向延伸。在该外周侧筒状部51d的内周侧配置有第三保持体52和第四保持体53。
[0077] 第三保持体52及第四保持体53与第一保持体33及第二保持体43同样地在轴向上层叠由铁等软磁体构成的环状的板而构成。第三保持体52及第四保持体53配置成与外周侧筒状部51d的内周面抵接。而且,第三保持体52及第四保持体53通过贯通这些保持体52、53和一对第三支承板51的铆钉58而固定于一对第三支承板51。
[0078] 另外,第三保持体52与第一保持体33相对地配置于第一保持体33的外周侧,第四保持体53与第二保持体43相对地配置于第二保持体43的外周侧。而且,在第一保持体33的外周面(第一对置面的一个示例)与第三保持体52的内周面(第三对置面的一个示例)之间形成有规定的第一间隙。同样地,在第二保持体43的外周面(第二对置面的一个示例)与第四保持体53的内周面(第三对置面的一个示例)之间形成有与第一间隙相同的第二间隙。关于各间隙,将在后面叙述。
[0079] 需要说明的是,在各第三支承板51的主体51a与各保持体52、53之间分别配置有间隔件59。另外,在第三保持体52及第四保持体53的轴向外侧的面上分别配置有环状的盖板60。这些间隔件59以及盖板60由铝等非磁性体形成,通过铆钉58而与各保持体52、53一起固定于一对第三支承板51。
[0080] 另外,在第三保持体52以及第四保持体53中,如图2所示,在铆钉58的内周部形成有多个收纳部52a、53a以及隔磁部52b、53b。
[0081] 收纳部52a、53a在主视图中是矩形状的开口,在径向上具有规定的厚度。另外,收纳部52a、53a沿轴向贯通。而且,多个收纳部52a、53a在圆周上排列配置,与对应的保持体33、43的收纳部33a、43a在径向上对置。隔磁部52b、53b形成于收纳部52a、53a的圆周方向的两端部。隔磁部52b、53b是沿轴向贯通而形成的开口。即,在此,隔磁部52b、53b是空隙。需要说明的是,作为隔磁部52b、53b,也可以安装树脂等非磁性体。隔磁部52b、53b与收纳部52a、
53a连续地形成,并形成为随着与接触于收纳部52a、53a的部分分离而向径向内侧倾斜。
[0082] [磁力减振机构6]
[0083] 磁力减振机构6是如下的机构:将旋转部件3、4与质量部件5磁性连结,并且在旋转部件3、4与质量部件5之间产生了旋转方向上的相对位移时产生用于减小该相对位移的恢复力。需要说明的是,“磁性连结”意味着如上所述通过磁性来将旋转部件3、4和质量部件5在旋转方向上连结。
[0084] 磁力减振机构6由设置于第一旋转部件3的多个第一磁铁34和设置于第二旋转部件4的多个第二磁铁44(以下,有时将这些磁铁记载为“内周侧磁铁34、44”)、以及设置于质量部件5的多个第三磁铁54和第四磁铁55(以下,有时将这些磁铁记载为“外周侧磁铁54、55”)构成。
[0085] 多个内周侧磁铁34配置于第一旋转部件3的收纳部33a,多个内周侧磁铁44配置于第二旋转部件4的收纳部43a。另外,多个外周侧磁铁54、55分别配置于质量部件5的收纳部52a、53a。因此,内周侧磁铁34、44和外周侧磁铁54、55配置为在径向上对置。另外,内周侧磁铁34、44和外周侧磁铁54、55的轴向的长度相同。
[0086] 内周侧磁铁34、44以及外周侧磁铁54、55是由钕烧结磁铁等形成的永久磁铁。如图2所示,内周侧磁铁34、44和外周侧磁铁54、55配置成N极与S极相对以便在相互之间产生吸引力。另外,多个内周侧磁铁34、44以及外周侧磁铁54、55分别配置成磁极的朝向在圆周方向上交替地排列。
[0087] [移动机构7]
[0088] 移动机构7设置于驱动毂2的气缸部22和第一旋转部件3及第二旋转部件4的内周部。移动机构7通过液压来使第一旋转部件3和第二旋转部件4在轴向上向相反方向移动。如图3及图4放大所示,移动机构7具有第一气缸71及第二气缸72、油路73、第一活塞74及第二活塞75、以及多个螺旋弹簧76(施力部件的一个示例)。需要说明的是,图4局部地示出了与图3所示的部位不同的圆周方向的位置
[0089] 第一气缸71是形成于气缸部22的环状的槽,沿轴向延伸并且在轴向的第一侧(图1中为左侧)开口。第二气缸72是形成于气缸部22的环状的槽,与第一气缸71在轴向上相对地形成。第二气缸72沿轴向延伸并且在轴向的第二侧(图1中为右侧)开口。另外,第二气缸72的轴向的第一侧与第一气缸71连通。
[0090] 油路73在径向上贯通地形成于驱动毂2的毂主体21。更详细而言,油路73形成为从毂主体21的内周面朝向第一气缸71的内部而将毂主体21的内周面和第一气缸71的内部连通。工作油经由该油路73供给至第一气缸71,再从第一气缸71供给至第二气缸72。
[0091] 第一活塞74是在第一旋转部件3的内周部沿轴向延伸而形成的环状的突起。第一活塞74移动自如地插入到第一气缸71。第二活塞75是在第二旋转部件4的内周部沿轴向延伸而形成的环状的突起。第二活塞75移动自如地插入到第二气缸72。另外,在各活塞74、75的内周面及外周面设置有密封部件。
[0092] 在第一活塞74和第二活塞75上分别形成有多个销用孔74a、75a和弹簧用孔74b、75b。这些销用孔74a、75a以及弹簧用孔74b、75b从各活塞74、75的前端部以规定的深度沿轴向延伸而形成。即是有底的孔。另外,在驱动毂2的气缸部22形成有将第一气缸71与第二气缸72连通的、分别为多个的销用孔22a和弹簧用孔22b。
[0093] 驱动销14设置为贯通气缸部22的销用孔22a。而且,驱动销14的一端插入到第一活塞74的销用孔74a,另一端插入到第二活塞75的销用孔75a。通过该驱动销14,第一活塞74和第二活塞75、即第一旋转部件3和第二旋转部件4被连结成在轴向上自如移动且不能相对旋转。
[0094] 螺旋弹簧76设置为贯通气缸部22的弹簧用孔22b。而且,螺旋弹簧76的一端插入到第一活塞74的弹簧用孔74b,另一端插入到第二活塞75的弹簧用孔75b。螺旋弹簧76安装为在如图4所示第一旋转部件3和第二旋转部件4未沿轴向移动的状态下被压缩。即,第一旋转部件3和第二旋转部件4由于螺旋弹簧76而受到在轴向上相互分离的方向的预压。
[0095] [磁力减振机构6的工作]
[0096] 在该实施方式中,扭矩从未图示的发动机等驱动源输入到驱动毂2。
[0097] 图5和图6是磁场图,示出了内周侧磁铁34、44之间以及外周侧磁铁54、55之间的磁力线。需要说明的是,在图5和图6中,在沿圆周方向相邻的内周侧磁铁34、44之间以及外周侧磁铁54、55之间画有在放射方向上延伸的直线,但该直线只是为了易于理解在内周侧保持体33、43和外周侧保持体52、53的旋转相位差和磁力线的情况而为方便起见写入的,并不是磁力线。另外,也并非将各保持体在圆周方向上进行了分割。
[0098] 在扭矩传递时没有扭矩波动的情况下,在如图5所示的状态下,旋转部件3、4以及质量部件5旋转。即,通过设置于各保持体33、43、52、53的内周侧磁铁34、44以及外周侧磁铁54、55的吸引力而将旋转部件3、4和质量部件5进行了磁性连结,因此旋转部件3、4和质量部件5以在旋转方向上没有相对位移的状态(即旋转相位差为“0”的状态)旋转。
[0099] 在这样的状态下、即在内周侧磁铁34、44的N极与外周侧磁铁54、55的S极在旋转方向上没有错开而是对置的状态下,由内周侧磁铁34、44以及外周侧磁铁54、55产生的磁力线是最稳定的状态。在图7的扭转特性线图中,扭转角度相当于作为0°的原点。
[0100] 另一方面,在扭矩传递时存在扭矩波动的情况下,则如图6所示,在旋转部件3、4与质量部件5之间会产生旋转相位差θ(在该示例中为10°)。在这种状态下,由内周侧磁铁34、44以及外周侧磁铁54、55产生的磁力线变形,变为不稳定状态。已变为不稳定状态的磁力线为了要恢复为如图5所示的稳定状态,产生恢复力。即产生一种要使旋转部件3、4与质量部件5之间的旋转相位差变为“0”的恢复力。该恢复力相当于使用了扭簧的众所周知的减振机构中的弹性力。
[0101] 如上所述,当由于扭矩波动而在旋转部件3、4与质量部件5之间产生旋转相位差时,由于内周侧磁铁34、44以及外周侧磁铁54、55,旋转部件3、4受到使旋转部件3、4与质量部件5的旋转相位差减小的方向的恢复力。通过这个力,抑制扭矩波动。
[0102] 如上所述的抑制扭矩波动的力根据旋转部件3、4与质量部件5之间的旋转相位差而变化,能够获得如图7所示的扭转特性C0。
[0103] [移动机构7的工作]
[0104] 当将工作油经由油路73而导入到各气缸71、72时,对应的活塞74、75工作,第一旋转部件3向轴向的第一侧移动相同的量,第二旋转部件4向轴向的第二侧移动相同的量。即,第一旋转部件3和第二旋转部件4在轴向上向相反方向移动相同的量。
[0105] 这样,当各旋转部件3、4沿轴向移动时,能够减小磁力减振机构6的有效厚度(如上所述,在从与轴正交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内周侧磁铁34、44与外周侧磁铁54、55在轴向上重叠的部分的轴向长度)。通过减小有效厚度,能够减小旋转部件3、4与质量部件5之间的磁性连结力、即弹性力(恢复力)。因此,能够降低动态减振装置的扭转刚度。具体而言,能够进一步减缓图7所示的特性的倾斜。
[0106] [内周侧保持体33、43与外周侧保持体52、53之间的间隙]
[0107] 如上所述,内周侧保持体33、43的外周面与外周侧保持体52、53的内周面隔着规定的间隙而对置。在此,如图8放大所示,各对置面形成为阶梯状。更详细而言,内周侧保持体33、43的外周面具有轴向外侧的大径部33c、43c和轴向内侧的小径部33d、43d。而且,外周侧保持体52、53的内周面在与内周侧保持体33、43的大径部33c、43c对置的部分具有大径部
52c、53c,在与内周侧保持体33、43的小径部33d、43d对置的部分具有小径部52d、53d。
[0108] 在这样的结构中,如图8的(a)所示,在内周侧保持体33、43和外周侧保持体52、53位于在轴向上相同的位置的情况下,两者的径向的间隙在轴向上均为恒定的间隙g。
[0109] 在此,如图8的(b)所示,当通过移动机构7而使第一旋转部件3和第二旋转部件4沿轴向的相反方向移动时,由于对置面形成为阶梯状,因此在轴向L的范围内间隙成为比间隙g大的间隙G,其它相对部分的间隙为g。另外,磁力减振机构6的有效厚度也变小。这样,通过使第一旋转部件3和第二旋转部件4沿轴向移动,从而对置面之间的间隙(气隙)以及有效厚度发生变化,能够较大地改变恢复力。
[0110] 在此,当旋转部件3、4沿轴向移动时,轴向载荷作用于旋转部件3、4以及质量部件5。该轴向载荷作用于支承各部件的轴承等部分而会产生不期望的迟滞扭矩。
[0111] 但是,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旋转部件3和第二旋转部件4向相反方向移动相同的距离。因此,由于这些旋转部件3、4的移动而产生的轴向载荷被相互抵消。因此,能够消除由于旋转部件3、4的移动以及旋转而产生的迟滞扭矩。
[0112] 另外,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能够由构成大径部的层叠板和构成小径部的层叠板这两种尺寸的层叠板构成内周侧保持体33、43和外周侧保持体52、53各个。
[0113]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9的(a)、9的(b)所示,即使使内周侧保持体33、43的外周面33e、43e和外周侧保持体52、53的内周面52e、53e形成为锥形状,也能够得到同样的作用。在该例中,内周侧保持体33、43的外周面33e、43e形成为直径从轴向外侧往内侧逐渐变小。另外,外周侧保持体52、53的内周面52e、53e同样地形成为直径从轴向外侧往内侧而变小。
[0114] 在这样的结构中,如图9的(a)所示,在内周侧保持体33、43和外周侧保持体52、53位于轴向上相同的位置的情况下,两者的径向的间隙为间隙g。然后,如图9的(b)所示,当通过移动机构7来使第一旋转部件3和第二旋转部件4沿轴向移动时,间隙g扩大而成为间隙G。并且,有效厚度也会变小。这样,通过使第一旋转部件3和第二旋转部件4沿轴向移动,气隙和有效厚度发生变化,能够较大地改变恢复力。
[0115] [应用例]
[0116] 图10示出将以上实施方式的动态减振装置1应用于液力变矩器80的示例。该液力变矩器80具有前盖81、液力变矩器主体82、锁定装置83和输出毂84。
[0117] 扭矩从发动机输入到前盖81。液力变矩器主体82具有与前盖81连结的轮85、涡轮86以及定子87。涡轮86与输出毂84连结,在输出毂84的内周部,能够通过花键而与变速器的输入轴(未图示)卡合。
[0118] 锁定装置83能够取得锁定开启状态和锁定关闭状态。在锁定开启状态下,输入至前盖81的扭矩不经由液力变矩器主体82而经由锁定装置83传递至输出毂84。另一方面,在锁定关闭状态下,输入至前盖81的扭矩经由液力变矩器主体82传递至输出毂84。锁定装置83具有减振部90和活塞91。
[0119] 减振部90具有输入部件93、驱动板94以及多个扭簧95。
[0120] 输入部件93固定于前盖81。驱动板94形成为圆板状,在外周部具有卡合部94a,该驱动板94的内周端固定于驱动毂2的外周面。扭簧95在旋转方向上弹性地连结输入部件93和驱动板94。活塞91在外周部具有摩擦部件96。摩擦部件96能够按压于涡轮86的外周面。另外,在活塞91的内周部固定有卡合部件97。卡合部件97以沿轴向自如移动且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卡合于驱动毂2的卡合部21a中。
[0121] 这里,在锁定开启状态下,来自前盖81的扭矩从减振部90经由动态减振装置1的驱动毂2而传递到卡合部件97和活塞91。然后,从活塞91经由涡轮86和输出毂84而传递至变速器侧的部件。
[0122] 在以上的工作中,通过上述那样的磁力减振机构6的工作来抑制驱动毂2、即第一旋转部件3和第二旋转部件4的扭矩波动。
[0123] [其它实施方式]
[0124] 本发明并非限定于以上那样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进行各种变形或修正。
[0125] (a)在图2的示例中,虽然配置为了一个外周侧磁铁与一个内周侧磁铁对置,但也可以将一个磁铁进行分割。
[0126] 例如,在图11所示的变形例1中,配置为两个外周侧磁铁54a、54b(55a、55b)与一个内周侧磁铁34(44)对置。另外,在图12所示的变形例2中,配置为一个外周侧磁铁54(55)与两个内周侧磁铁34a、34b(44a、44b)对置。
[0127] 在这样的图11和图12的示例中,在如图5所示那样的稳定状态、即旋转部件3、4与质量部件5之间没有旋转相位差的状态下,会产生磁力线的初始变形。由于该初始变形,产生预恢复力(在稳定状态下产生的恢复力)。因此,能够提高扭转刚度。例如,如图7所示,在0~4°的低扭转角度区域中,能够使特性C0如特性C1那样提高相对于扭转角度的扭矩。需要说明的是,在变形例1、2的扭转特性中,在扭转角度0°上扭矩为“0”,这是由于如下的缘故:已分割的磁铁的初始变形(预恢复力)分别产生于相反的方向上,因此它们被抵消了。
[0128] 在图7中示出了在图2的示例、图11的示例、图12的示例各个中的扭转特性。特性C0是图2的示例的特性,特性C1是图11的变形例1的特性,特性C2是图12的变形例2的特性。
[0129] 并且,如图13所示,也可以将内周侧磁铁34(44)和外周侧磁铁54(55)这两者分割,并配置成各个对置。即,在该图13的示例中,配置为两个S极的内周侧磁铁34a、34b(44a、44b)和两个N极的外周侧磁铁54a、54b(55a、55b)对置。另外,在旋转部件3、4以及质量部件5中,如两个S极的磁铁→两个N极的磁铁→两个S极的磁铁…那样,两个同极磁铁的组配置为在圆周方向上交替地排列。
[0130] (b)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由第三保持体52和第四保持体53构成质量部件5的保持体,但也可以由一个保持体构成。同样地,虽然由第三磁铁54和第四磁铁55构成质量部件侧的磁铁,但也可以由一种磁铁构成这些质量部件侧的磁铁。
[0131] (c)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将被输入扭矩的旋转部件分割为第一旋转部件3和第二旋转部件4,但也可以将质量部件5分割为第一质量部件和第二质量部件,并能够使这些质量部件在轴向上移动。
[0132] (d)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将被输入扭矩的一侧的旋转部件3、4的磁铁34、44配置在内周侧、将质量部件5侧的磁铁54、55配置在外周侧,但也可以将它们的配置颠倒。
[0133] (e)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通过移动机构7来使已分割的两个旋转部件3、4沿轴向移动,但移动机构不是必需的结构。
[0134] (f)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通过移动机构7来使两个旋转部件3、4在轴向上向相反方向移动相同的量,但移动机构的结构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使两个旋转部件分别独立地沿任意的方向移动。
[0135] (g)在图11~图13的变形例中,虽然将一个或者两个磁铁分割为两个,但要分割的磁铁的个数等不限定于图11~图13所示的示例。例如,也可以将一个磁铁分割为两个(或者三个)、将对置的另一个磁铁分割为三个(或者两个)。
[0136] (h)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使内周侧保持体与外周侧保持体的对置面的形状形成为阶梯状或锥形状,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所述形状也可以是两对置面之间的间隙不随着旋转部件的移动而变化的平坦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