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体验
专利管家(专利管理)
工作空间(专利管理)
风险监控(情报监控)
数据分析(专利分析)
侵权分析(诉讼无效)
联系我们
交流群
官方交流:
QQ群: 891211   
微信请扫码    >>>
现在联系顾问~

旋转装置

申请号 CN202010098962.0 申请日 2020-02-18 公开(公告)号 CN111609089A 公开(公告)日 2020-09-01
申请人 株式会社; 艾科赛迪; 发明人 北田贤司; 富田雄亮;
摘要 一种使特性稳定了的旋转装置。转矩变动抑制装置(10)具备 轮毂 凸缘(2)、离心子(4)以及第一及第二施 力 部件(6a、6b)。轮毂凸缘(2)配置为能够旋转。轮毂凸缘(2)具有第一以及第二引导面(21a、21b)。离心子(4)安装在轮毂凸缘(2)上。离心子(4)受到基于轮毂凸缘(2)的旋转的 离心力 并能够沿着第一以及第二引导面(21a、21b)在径向上移动。第一施力部件(6a)对离心子(4)施力。第二施力部件(6b)在与第一施力部件(6a)的施力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对离心子(4)施力。第一以及第二施力部件(6a、6b)使离心子(4)朝向引导面(21a、21b)旋转。
权利要求

1.一种旋转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旋转体,具有引导面并配置为能够旋转;
离心子,安装在所述第一旋转体上,受到基于所述第一旋转体的旋转的离心并能够沿着所述引导面在径向上移动;
第一施力部件,对所述离心子施力;以及
第二施力部件,在与所述第一施力部件的施力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对所述离心子施力,所述第一施力部件以及第二施力部件使所述离心子朝向所述引导面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第二旋转体,能够与所述第一旋转体一起旋转,且配置为能够与所述第一旋转体相对地旋转;以及
凸轮机构,当受到作用于所述离心子的离心力,并在所述第一旋转体与所述第二旋转体之间产生圆周方向上的相对位移时,将所述离心力转换为使所述相对位移变小方向上的圆周方向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转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离心子具有与所述引导面抵接的引导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转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旋转体具有构成所述引导面的引导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离心子具有:
离心子主体;
第一腕部,从所述离心子主体延伸;以及
第二腕部,从所述离心子主体向与所述第一腕部相反的方向延伸,
所述第一施力部件对所述第一腕部施力,
所述第二施力部件对所述第二腕部施力。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施力部件朝向径向外侧对所述离心子施力,
所述第二施力部件朝向径向内侧对所述离心子施力。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旋转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切断机构,在所述离心子超过规定距离向径向内侧移动时,切断所述第二施力部件向所述离心子的施加力。

说明书全文

旋转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旋转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已知有在绕着旋转轴旋转的旋转体上安装离心子的旋转装置。该旋转装置通过离心子受到基于旋转体的旋转的离心,来发挥功能。作为这样的旋转装置的一例,存在转矩变动抑制装置。
[0003] 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转矩变动抑制装置通过离心子受到离心力来抑制转矩变动。详细地说,该转矩变动抑制装置具备:惯性环、离心子以及凸轮机构。惯性环相对于传递转矩的轮毂凸缘相对旋转自如,离心子通过轮毂凸缘以及惯性环的旋转而受到离心力。凸轮机构具有:形成在离心子的表面的凸轮和与该凸轮接触凸轮从动件
[0004] 在由于转矩变动而在轮毂凸缘与惯性环之间产生圆周方向的偏移的情况下,凸轮机构受到作用在离心子的离心力并运转。并且,凸轮机构将该离心力转换为使轮毂凸缘与惯性环之间的偏移变小方向上的圆周方向力。通过该圆周方向力来抑制转矩变动。
[0005] 现有技术文献
[0006] 专利文献
[0007]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53467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8]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09] 在专利文献1的转矩变动抑制装置中,在轮毂凸缘的外周部形成有向径向外侧打开的凹部。该凹部收容离心子,并且离心子在凹部内能够在径向上移动。划定凹部的内壁面中的朝向圆周方向的内壁面作为在离心子在径向上移动时的引导面发挥功能。在该引导面与离心子之间产生缝隙。
[0010] 由于在该离心子与引导面之间存在缝隙,所以在装置的运转中,离心子倾斜或向圆周方向移动。该离心子的倾斜、移动根据离心子受到的圆周方向的力的方向改变。若离心子倾斜或向圆周方向移动,则会导致形成在离心子的表面的凸轮轮廓变得与预定的设计上的形状不同。因此,在转矩变动抑制装置中,变为无法稳定地获得设计上的特性。
[0011] 这样,若在离心子与引导面之间存在缝隙,则存在无法稳定地获得旋转装置的特性这一问题。因此,本发明的技术问题在于,使旋转装置的特性稳定。
[0012]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方案
[0013] 本发明的某一侧面所涉及的旋转装置具备:第一旋转体、离心子、第一施力部件以及第二施力部件。第一旋转体具有引导面。第一旋转体配置为能够旋转。离心子安装在第一旋转体。离心子受到基于第一旋转体的旋转的离心力并能够沿着引导面在径向上移动。第一施力部件对离心子施力。第二施力部件在与第一施力部件的施力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对离心子施力。第一以及第二施力部件使离心子朝向引导面旋转。
[0014] 根据该结构,离心子通过第一以及第二施力部件,朝向引导面旋转。因此,即使在旋转装置的运转中,也维持离心子与引导面抵接的状态,并且在离心子与引导面之间不会形成缝隙。即,在运转中,离心子能够维持相同的姿势。其结果,能够使旋转装置的特性稳定。另外,第一施力部件的施力方向和第二施力部件的施力方向为互相相反的方向。因此,通过第一以及第二施力部件作用于离心子的施加力被抵消,并且能够抑制第一以及第二施力部件的施加力对离心子的影响。
[0015] 优选的是,旋转装置还具备第二旋转体和凸轮机构。第二旋转体能够与第一旋转体一起旋转,且配置为能够与第一旋转体相对地旋转。凸轮机构受到作用于离心子的离心力。并且,凸轮机构在第一旋转体与第二旋转体之间产生圆周方向上的相对位移时,将离心力转换为使相对位移变小方向上的圆周方向力。
[0016] 在该结构中,若向第一或第二旋转体输入转矩,则第一以及第二旋转体旋转。在输入到第一或第二旋转体的转矩没有变动时,不存在第一旋转体与第二旋转体之间的圆周方向上的相对位移。另一方面,在输入的转矩存在变动时,由于第二旋转体相对于第一旋转体配置为能够相对旋转,所以根据转矩变动的程度,在第一旋转体与第二旋转体之间产生圆周方向上的相对位移(以下,有时将该位移表现为“旋转相位差”)。
[0017] 这里,若第一以及第二旋转体旋转,则离心子受到离心力。并且,在第一旋转体与第二旋转体之间产生圆周方向上的相对位移时,凸轮机构将作用于离心子的离心力转换为圆周方向力。该圆周方向力以使第一旋转体与第二旋转体之间的相对位移变小的方式发挥作用。通过这样的凸轮机构的运转,来抑制转矩变动。
[0018] 在这里,由于将作用于离心子的离心力作为用于抑制转矩变动的力来利用,所以抑制转矩变动的特性根据第一旋转体的转速而改变。另外,例如能够根据凸轮的形状等适当地设定抑制转矩变动的特性,能够在更广的转速范围内抑制转矩变动的峰值。
[0019] 优选的是,离心子具有与引导面抵接的引导部件。
[0020] 优选的是,第一旋转体具有构成引导面的引导部件。
[0021] 优选的是,离心子具有:离心子主体、第一腕部以及第二腕部。第一腕部从离心子主体延伸。第二腕部从离心子主体向与第一腕部相反的方向延伸。第一施力部件对第一腕部施力。第二施力部件对第二腕部施力。
[0022] 优选的是,第一施力部件朝向径向外侧对离心子施力。并且,第二施力部件朝向径向内侧对离心子施力。
[0023] 优选的是,旋转装置还具备切断机构。切断机构在离心子超过规定距离向径向内侧移动时,切断第二施力部件向离心子的施加力。根据该结构,在离心子超过规定距离向径向内侧移动的情况下,切断第二施力部件向离心子的施加力。因此,作用于离心子的径向外侧方向的负荷相对地变大,并且能够防止第一旋转体和第二旋转体过度扭转。
[0024] 发明的效果
[0025] 根据本发明,能够使旋转装置的特性稳定。附图说明
[0026] 图1是液力变矩器的示意图。
[0027] 图2是转矩变动抑制装置的放大图。
[0028] 图3是从图2的箭头A观察的图。
[0029] 图4是输入有转矩变动的状态下的转矩变动抑制装置的放大图。
[0030] 图5是示出转速与转矩变动的关系的图表。
[0031] 图6是变形例所涉及的转矩变动抑制装置的放大图。
[0032] 图7是示出变形例所涉及的转矩变动抑制装置的动作的放大图。
[0033] 图8是示出变形例所涉及的转矩变动抑制装置的动作的放大图。
[0034] 图9是变形例所涉及的转矩变动抑制装置的放大图。
[0035] 符号说明
[0036] 2:轮毂凸缘;21a:第一引导面;21b:第二引导面;3:惯性环;4:离心子;41:离心子主体;42a:第一腕部;42b:第二腕部;43a:第一引导辊;43b:第二引导辊;5:凸轮机构;6a:第一施力部件;6b:第二施力部件;7:切断机构;10:转矩变动抑制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37]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发明所涉及的旋转装置的实施方式即转矩变动抑制装置进行说明。图1是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矩变动抑制装置装配在液力变矩器的定装置的情况下的示意图。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轴向是指转矩变动抑制装置的旋转轴O延伸的方向。另外,圆周方向是指将旋转轴O作为中心的圆的圆周方向,径向是指将旋转轴O作为中心的圆的径向。此外,所谓圆周方向没有必要与以旋转轴O为中心的圆的圆周方向完全一致,例如,在图2中,为包含以离心子为基准的左右方向的概念。另外,所谓径向没有必要与以旋转轴O为中心的圆的直径方向完全一致,例如,在图2中,为也包含以离心子为基准的上下方向的概念。
[0038] [整体结构]
[0039] 如图1所示,液力变矩器100具有:前盖11、液力变矩器主体12、锁定装置13以及输出轮毂14。转矩从发动机输入到前盖11。液力变矩器主体12具有:与前盖11连结的叶轮121、涡轮122以及定子(图中没示出)。涡轮122与输出轮毂14连结。变速器输入轴(图中没示出)与输出轮毂14花键嵌合。
[0040] [锁定装置13]
[0041] 锁定装置13具有:离合器部、通过油压运转的活塞等,并且可以获取锁定开启状态和锁定关闭状态。在锁定开启状态下,输入到前盖11的转矩不经由液力变矩器主体12,而经由锁定装置13传递到输出轮毂14。另一方面,在锁定关闭状态下,输入到前盖11的转矩经由液力变矩器主体12传递到输出轮毂14。
[0042] 锁定装置13具有:输入侧旋转体131、阻尼器132以及转矩变动抑制装置10。
[0043] 输入侧旋转体131包括在轴向上移动自如的活塞,并且在前盖11侧的侧面固定有摩擦部件133。通过该摩擦部件133按压前盖11,从而从前盖11向输入侧旋转体131传递转矩。
[0044] 阻尼器132配置在输入侧旋转体131与后述的轮毂凸缘2之间。阻尼器132具有多个扭转弹簧,并且在圆周方向上弹性地连结输入侧旋转体131和轮毂凸缘2。通过该阻尼器132,从输入侧旋转体131向轮毂凸缘2传递转矩,并且吸收、衰减转矩变动。
[0045] [转矩变动抑制装置10]
[0046] 图2是转矩变动抑制装置10的主视图。此外,图2拆卸示出了一方(跟前侧)的惯性环。图3是从A方向观察图2的图。在图2中,示出了转矩变动抑制装置10的一部分,但是作为整体,在圆周方向的多个部位(例如四处)等度间隔设置了图2所示的部分。以下,对其中的一处进行说明。
[0047] 如图2以及图3所示,转矩变动抑制装置10具有:轮毂凸缘2(第一旋转体的一例)、一对惯性环3(第二旋转体的一例)、离心子4、凸轮机构5、第一施力部件6a以及第二施力部件6b。
[0048] <轮毂凸缘2>
[0049] 轮毂凸缘2配置为能够旋转。轮毂凸缘2与输入侧旋转体131以在轴向相对的方式配置。轮毂凸缘2能够与输入侧旋转体131相对旋转。轮毂凸缘2与输出轮毂14连结。即,轮毂凸缘2与输出轮毂14以一体的方式旋转。
[0050] 轮毂凸缘2形成为环状。轮毂凸缘2的内周部与输出轮毂14连结。轮毂凸缘2具有第一以及第二引导面21a、21b。第一以及第二引导面21a、21b为朝向圆周方向的平面。具体而言,第一以及第二引导面21a、21b朝向图2的左右方向。第一以及第二引导面21a、21b在径向上延伸。具体而言,第一以及第二引导面21a、21b在图2的上下方向上延伸。优选的是,第一引导面21a和第二引导面21b实质上平行地延伸。
[0051] 轮毂凸缘2在外周部,形成有向径向外侧开口的凹部22。凹部22以朝径向外方打开的方式形成,并具有规定的深度。划定该凹部22的内壁面中的朝向圆周方向的一对内壁面为第一引导面21a以及第二引导面21b。
[0052] 另外,轮毂凸缘2具有第一以及第二设置面23a、23b。第一设置面23a朝向径向外侧,第二设置面23b朝向径向内侧。
[0053] <惯性环3>
[0054] 惯性环3为环状的板。详细地说,惯性环3形成为连续的圆环状。惯性环3作为转矩变动抑制装置10的质量体发挥功能。一对惯性环3配置为夹着轮毂凸缘2。一对惯性环3在轴向上,在轮毂凸缘2的两侧空出规定的缝隙而配置。即,轮毂凸缘2与一对惯性环3在轴向上排列配置。惯性环3具有与轮毂凸缘2的旋转轴相同的旋转轴。惯性环3能够与轮毂凸缘2一起旋转,且能够相对于轮毂凸缘2相对旋转。
[0055] 在惯性环3上形成有在轴向上贯通的孔31。并且,一对惯性环3通过贯通这些孔31的铆钉32而被固定。因此,一对惯性环3不能互相在轴向、径向以及圆周方向上移动。
[0056] <离心子4>
[0057] 离心子4具有:离心子主体41、第一腕部42a以及第二腕部42b。第一以及第二腕部42a、42b从离心子主体41向圆周方向延伸。第一腕部42a与第二腕部42b在互相相反方向上延伸。
[0058] 另外,离心子4具有第一以及第二受压面45a、45b。第一受压面45a受到来自第一施力部件6a的施加力,第二受压面45b受到来自第二施力部件6b的施加力。第一受压面45a朝向径向内侧,第二受压面45b朝向径向外侧。第一受压面45a形成在第一腕部42a,第二受压面45b形成在第二腕部42b。在未设置第一施力部件6a的状态下,第一受压面45a与第一设置面23a相对。另外,在未设置第二施力部件6b的状态下,第二受压面45b与第二设置面23b相对。
[0059] 离心子4安装于轮毂凸缘2。详细地说,离心子4配置在轮毂凸缘2的凹部22内。离心子4配置为:在凹部22内能够在径向上移动。离心子4受到基于轮毂凸缘2的旋转的离心力并能够在径向上移动。
[0060] 离心子4能够沿着第一以及第二引导面21a、21b在径向上移动。详细地说,离心子4能够经由第一以及第二引导辊43a、43b,沿着第一以及第二引导面21a、21b在径向上移动。
[0061] 离心子4具有第一以及第二引导辊43a、43b(支承部件的一例)。第一以及第二引导辊43a、43b能够旋转地安装在离心子主体41上。第一引导辊43a抵接于第一引导面21a。第二引导辊43b抵接于第二引导面21b。通过离心子4在径向上移动,第一引导辊43a在第一引导面21a上滚动,第二引导辊43b在第二引导面21b上滚动。由此,离心子4能够在径向上顺畅地移动。
[0062] 离心子4具有凸轮面44。凸轮面44在正面观察(沿着轴向观察状态)下,形成为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圆弧状。此外,凸轮面44为离心子4的外周面。如后所述,该离心子4的凸轮面44作为凸轮机构5的凸轮发挥功能。
[0063] <施力部件>
[0064] 第一以及第二施力部件6a、6b对离心子4施力。详细地说,第一施力部件6a对离心子4的第一腕部42a施力。另外,第二施力部件6b对离心子4的第二腕部42b施力。
[0065] 第一施力部件6a配置在第一设置面23a与第一受压面45a之间。另外,第二施力部件6b配置在第二设置面23b与第二受压面45b之间。第一以及第二施力部件6a、6b例如为螺旋弹簧。第一以及第二施力部件6a、6b在压缩的状态下被设置。
[0066] 在转矩变动抑制装置10停止时,第一施力部件6a的施加力也可以比第二施力部件6b的施加力大。即,相对于离心子4的第一施力部件6a的预紧力比相对于离心子4的第二施力部件6b的预紧力大。具体而言,优选第一施力部件6a的预紧力比第二施力部件6b的预紧力大相当于离心子4的自重的量。此外,在分别设置多个第一以及第二施力部件6a、6b的情况下,优选多个第一施力部件6a每一个的预紧力的合计值比多个第二施力部件6b每一个的预紧力的合计值大相当于离心子4的自重的量。第一施力部件6a的预紧力和第二施力部件
6b的预紧力也可以彼此相同。
[0067] 第一施力部件6a的施力方向与第二施力部件6b的施力方向互相相反。详细地说,在径向上,第一施力部件6a和第二施力部件6b在互相相反方向上对离心子4施力。第一施力部件6a朝向径向的外侧对离心子4施力,第二施力部件6b朝向径向的内侧对离心子4施力。因此,作用于离心子4的第一以及第二施力部件6a、6b的施加力在径向上互相抵消。
[0068] 第一以及第二施力部件6a、6b以使对离心子4付与旋转力矩的方式对离心子4施力。即,第一施力部件6a的施加力的作用线与第二施力部件6b的施加力的作用线互相不一致。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以及第二施力部件6a、6b以使得离心子4向图2的逆时针方向自转的方式对离心子4施力。
[0069] 这样,通过第一以及第二施力部件6a、6b向离心子4付与旋转力矩,从而离心子4进行自转。即,第一以及第二施力部件6a、6b使离心子4朝向第一以及第二引导面21a、21b旋转。其结果,离心子4无缝隙地抵接于轮毂凸缘2的第一以及第二引导面21a、21b。详细地说,离心子4的第一引导辊43a无缝隙地抵接于第一引导面21a。另外,离心子4的第二引导辊43b无缝隙地抵接于第二引导面21b。
[0070] <凸轮机构5>
[0071] 凸轮机构5受到作用于离心子4的离心力,并被构成为当在轮毂凸缘2与惯性环3之间产生圆周方向上的相对位移时,将离心力转换为使相对位移变小的方向的圆周方向力。
[0072] 凸轮机构5由凸轮从动件51和离心子4的凸轮面44构成。此外,离心子4的凸轮面44作为凸轮机构5的凸轮发挥功能。凸轮从动件51安装在铆钉32的主体部分。即,凸轮从动件51被铆钉32支承。此外,凸轮从动件51优选装配为能够相对于铆钉32旋转,但是也可以装配为不能旋转。凸轮面44是与凸轮从动件51抵接的面,在轴向观察下为圆弧状。在轮毂凸缘2和惯性环3在规定的角度范围内相对旋转时,凸轮从动件51沿着该凸轮面44移动。
[0073] 通过凸轮从动件51与凸轮面44的接触,从而当在轮毂凸缘2与惯性环3之间产生旋转相位差时,在离心子4产生的离心力转换为使旋转相位差变小那样的圆周方向的力。
[0074] <止动件机构>
[0075] 转矩变动抑制装置10还具备止动件机构8。止动件机构8限制轮毂凸缘2和惯性环3的相对旋转角度范围。止动件机构8具有止动销81以及长孔82。
[0076] 止动销81固定在惯性环3上。止动销81互相连结一对惯性环3。长孔82在圆周方向上延伸。长孔82形成在轮毂凸缘2上。长孔82配置在相邻的凹部22间。止动销81沿轴向贯通在长孔82内。此外,止动销81也可以固定于轮毂凸缘2,而长孔82形成在惯性环3上。
[0077] [转矩变动抑制装置的运转]
[0078] 使用图2以及图4对转矩变动抑制装置10的运转进行说明。
[0079] 在锁定开启时,传递到前盖11的转矩经由输入侧旋转体131以及阻尼器132向轮毂凸缘2传递。
[0080] 在转矩传递时没有转矩变动的情况下,在图2所示的状态下,轮毂凸缘2以及惯性环3旋转。在该状态下,凸轮机构5的凸轮从动件51抵接于凸轮面44的最靠近径向内侧的位置(圆周方向的中央位置)。另外,在该状态下,轮毂凸缘2与惯性环3的旋转相位差为“0”。
[0081] 如上所述,将轮毂凸缘2与惯性环3之间的圆周方向的相对位移量称为“旋转相位差”,这些在图2以及图4中,示出离心子4以及凸轮面44的圆周方向的中央位置与凸轮从动件51的中心位置的偏移。
[0082] 这里,若在转矩的传递时存在转矩变动,则如图4所示,在轮毂凸缘2与惯性环3之间产生旋转相位差θ。图4示出了在+R侧产生旋转相位差+θ(例如5度)的情况。
[0083] 如图4所示,在轮毂凸缘2与惯性环3之间产生旋转相位差+θ的情况下,凸轮机构5的凸轮从动件51沿着凸轮面44相对地向图4中的右侧移动。此时,由于在离心子4作用有离心力,所以形成在离心子4的凸轮面44从凸轮从动件51受到的反作用力变为图4的P0的方向以及大小。通过该反作用力P0,产生圆周方向的第一分力P1以及使离心子4朝向径向内侧移动的方向上的第二分力P2。
[0084] 并且,第一分力P1变为经由凸轮机构5以及离心子4使轮毂凸缘2向图4中的右方向移动的力。即,变为使轮毂凸缘2和惯性环3的旋转相位差变小的方向上的力作用于轮毂凸缘2。另外,通过第二分力P2,离心子4克服离心力而向内周侧移动。
[0085] 此外,在反方向上产生旋转相位差的情况下,凸轮从动件51沿着凸轮面44相对地向图4的左侧移动,但是运转原理相同。
[0086] 如上所述,若通过转矩变动而在轮毂凸缘2与惯性环3之间产生旋转相位差,则通过作用于离心子4的离心力以及凸轮机构5的作用,轮毂凸缘2受到使两者的旋转相位差变小的方向上的力(第一分力P1)。通过该力来抑制转矩变动。
[0087] 抑制以上的转矩变动的力根据离心力即轮毂凸缘2的转速变化,并且也根据旋转相位差以及凸轮面44的形状变化。因此,通过适当设定凸轮面44的形状,能够使转矩变动抑制装置10的特性成为与发动机规格等对应的最适的特性。
[0088] 例如,可以将凸轮面44的形状设为第一分力P1在相同的离心力作用的状态下根据旋转相位差线性变化那样的形状。另外,可以将凸轮面44的形状设为第一分力P1根据旋转相位差非线性变化的形状。
[0089] 在以上那样的凸轮机构5的运转中,通过第一以及第二施力部件6a、6b以使得离心子4的第一以及第二引导辊43a、43b无缝隙地抵接于第一以及第二引导面21a、21b的方式对离心子4付与旋转力矩。因此,在转矩变动抑制装置10运转时,离心子4在原样保持一定的姿势的状态下在径向上移动。因此,能够使转矩变动抑制装置10的特性(特别是扭转特性)依照设计,并且能够使转矩变动抑制装置10的特性稳定。
[0090] 另外,第一施力部件6a朝向径向外侧对离心子4施力。因此,例如在转矩变动抑制装置10的低旋转时等能够防止离心子4由于自重向径向内侧移动,其结果,能够防止离心子4与轮毂凸缘2碰撞而产生敲击声音。另外,离心子4被第一施力部件6a向径向外侧施力,并且被第二施力部件6b向径向内侧施力。这样,第一施力部件6a的施加力与第二施力部件6b的施加力在互相相反方向上对离心子施力,因此作用于离心子4的施加力互相抵消。因此,能够抑制作用于离心子4的离心力以外的力(施加力),并抑制转矩变动抑制装置10的性能的恶化。
[0091] [特性的例]
[0092] 图5是示出转矩变动抑制装置10的特性的一例的图。横轴为转速,纵轴为转矩变动(旋转速度变动)。特性Q1示出了未设置用于抑制转矩变动的装置的情况,特性Q2示出了设置了不具有凸轮机构的以往的动态阻尼器装置的情况,特性Q3示出了设置了本实施方式的转矩变动抑制装置10的情况。
[0093] 从该图5可以看出,在设置了不具有凸轮机构的动态阻尼器装置的装置(特性Q2)中,能够仅在特定的转速范围内抑制转矩变动。另一方面,在具有凸轮机构5的本实施方式(特性Q3)中,能够在全部的转速范围内抑制转矩变动。
[0094] [变形例]
[0095] 本发明并非限制于以上那样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或修正。
[0096] <变形例1>
[0097] 如图6所示,转矩变动抑制装置10也可以进一步具备切断机构7。切断机构7被构成为:在离心子4超过规定距离向径向内侧移动时,切断第二施力部件6b向离心子4的施加力。
[0098] 详细地说,切断机构7具有形成在轮毂凸缘2的抵接面24。抵接面24在第二施力部件6b的施力方向上,配置在第二施力部件6b的延长线上。抵接面24在未设置第二施力部件6b的状态下,与第二设置面23b相对。抵接面24实质上平行于第二设置面23b延伸。另外,抵接面24实质上平行于第二受压面45b延伸。
[0099] 在未向转矩变动抑制装置10输入转矩变动的状态下,即,不存在轮毂凸缘2和惯性环3的旋转相位差的状态下,抵接面24配置在比第二受压面45b靠近径向内侧。因此,抵接面24不与第二施力部件6b抵接,而第二受压面45b与第二施力部件6b抵接。此外,在转矩变动抑制装置10的通常运转时,抵接面24配置在比第二受压面45b靠近径向内侧。
[0100] 若向转矩变动抑制装置10输入转矩变动,并且轮毂凸缘2和惯性环3相对地旋转,则凸轮从动件51将离心子4向径向内侧推压,并且离心子4向径向内侧移动。
[0101] 如图7所示,若由于急加速或急减速等轮毂凸缘2和惯性环3过度扭转时,凸轮从动件51将离心子4向径向内侧推压并且离心子4超过规定距离向径向内侧移动。若离心子4超过规定距离向径向内侧移动,则第二受压面45b配置在比抵接面24靠近径向内侧。若成为该配置,则抵接面24位于第二受压面45b的径向外侧并与第二施力部件6b抵接,第二受压面45b不与第二施力部件6b抵接。因此,第二受压面45b不从第二施力部件6b受到施加力。即,切断了第二施力部件6b向离心子4的施加力。
[0102] 这样,若第二施力部件6b向离心子4的施加力被切断机构7切断,则作用于离心子4的径向内侧方向上的负荷变小。即,作用于离心子4的径向外侧方向上的负荷(离心力以及第一施力部件6a的施加力)相对地变大。其结果,能够抑制离心子4向径向内侧的移动,并且防止轮毂凸缘2和惯性环3过度扭转。因此,能够防止止动件机构8中的敲击声音的产生。
[0103] 此外,切断机构7也可以不具有抵接面24。例如,如图8所示,也可以构成为:调整第二施力部件6b的自由长度,并在离心子4超过规定距离向径向内侧移动时,第二施力部件6b远离离心子4的第二受压面45b。这样,通过第二施力部件6b远离第二受压面45b,能够切断第二施力部件6b向离心子4的施加力。
[0104] <变形例2>
[0105]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离心子4具有引导辊43a、43b,但离心子4也可以不具有第一以及第二引导辊43a、43b。这种情况下,例如,如图9所示,优选轮毂凸缘2具有第一以及第二引导辊25a、25b。此外,该第一以及第二引导辊25a、25b的外周面构成第一以及第二引导面21a、21b。
[0106] <变形例3>
[0107]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引导部件的一例例示了第一以及第二引导辊43a、43b,但引导部件不限制于此。例如,引导部件也可以是树脂片材等那样,减少离心子4和第一以及第二引导面21a、21b之间的摩擦的其他的部件。
[0108] <变形例4>
[0109]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轮毂凸缘2上设置了离心子4,但也可以将离心子4设置在惯性环3上。这种情况下,惯性环3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旋转体,并且轮毂凸缘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旋转体。
[0110] <变形例5>
[011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凹部22的内壁面构成了第一以及第二引导面21a、21b,但引导面只要能够引导离心子4的径向的移动,不限制于该结构。
[0112] <变形例6>
[0113]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一以及第二施力部件例示了螺旋弹簧,但第一以及第二施力部件不限制于螺旋弹簧。例如,第一以及第二施力部件也可以是板簧或其他的弹性部件。
[0114] <变形例7>
[0115]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轮毂凸缘2作为第一旋转体的一例,但第一旋转体不限制于此。例如,在将转矩变动抑制装置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安装在液力变矩器时,可以将液力变矩器100的前盖11或输入侧旋转体131等设为第一旋转体。
[0116] <变形例8>
[0117]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转矩变动抑制装置10安装在液力变矩器100上,但也可以将转矩变动抑制装置10安装在离合器装置等其他的动力传递装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