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体验
专利管家(专利管理)
工作空间(专利管理)
风险监控(情报监控)
数据分析(专利分析)
侵权分析(诉讼无效)
联系我们
交流群
官方交流:
QQ群: 891211   
微信请扫码    >>>
现在联系顾问~

一种自动调节散热散热器及其工作方法

申请号 CN202210350791.5 申请日 2022-04-02 公开(公告)号 CN114674165A 公开(公告)日 2022-06-28
申请人 重庆金康赛力斯新能源汽车设计院有限公司; 发明人 颜伏伍; 王恒达; 罗萍; 腾朝艳; 景华斌;
摘要 本 发明 公开一种 自动调节 散热 能 力 的 散热器 及其工作方法,当 冷却液 从进 水 口流入第一进入水室时,若冷却液 温度 T高于或等于第一内部‑ 石蜡 融点,第一内部感温包处于打开状态,冷却液经过第一散热部件的第一散热通道、第一流出水室、第二散热通道后流入第二进入水室;若高于或等于第二内部感温包中第二内部‑石蜡的熔点,则第二内部感温包处于打开状态,冷却液同时经过第二散热部件的第一散热通道和第一散热部件的第三散热通道,再流入到第二流出水室;若第二进入水室中冷却液的温度小于第二内部感温包中第二内部‑石蜡的熔点,则第二内部感温包处于关闭状态,冷却液只经过第一散热部件的第三散热通道流入到第二流出水室,再从出水口流出。
权利要求

1.一种自动调节散热散热器,散热器的左侧为进入室,右侧为流出水室,中间设置有至少两个并列的散热部件,相邻散热部件之间连通,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散热部件与进入水室之间设置有内部感温包,所述内部感温包用于根据冷却液温度调节其处于打开状态或关闭状态,从而调节冷却液经过散热通道的数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调节散热能力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散热部件所述散热部件包括第一散热部件(1)和第二散热部件(2),
所述第一散热部件(1)的第一散热通道(11)与第一进入水室(16)的连接处设有第一内部感温包(5),第一散热通道(11)靠近第一进入水室(16)一侧的下部设置有第一隔板(14),第一散热通道(11)的一侧通过第一内部感温包(5)与第一进入水室(16)连通,第一散热通道(11)的另一侧与第一流出水室(17)连通;第二散热通道(12)靠近第一流出水室(17)一侧的下部设置有第二隔板(15),第二散热通道(12)的另一侧与第二进入水室(18)连通,第三散热通道(13)靠近第二进入水室(18)一侧的下部的设置有第二内部感温包(6),第二散热部件(2)中的第一散热管道(21)与第二进入水室(18)的连接处设有第二内部感温包(6),第三散热通道(13)的另一侧与第二散热部件(2)中第二流出水室(26)连通。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调节散热能力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部感温包(5)处于打开状态需要的温度高于第二内部感温包(6)处于打开状态需要的温度。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动调节散热能力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散热部件(2)的第一散热通道(21)包括至少一个散热管,散热管用于对流过的冷却液进行散热。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动调节散热能力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部感温包(5)包括内部‑进水管道(51)、内部‑壳体(52)、第一弹簧(53)、隔离板(54)、筒体(55);
内部‑壳体(52)为双层结构,包括外层和内层,外层和内层之间为中空的腔体;
筒体(55)固定在第一进入水室(16)内壁,内部‑壳体(52)放置在筒体(55)的中心部位,内部‑进水管道(51)穿过筒体(55)的侧壁与内部‑壳体(52)的腔体连通,;
内部‑壳体(52)的内层设置有第一内部‑腔室(521)和第二内部‑腔室(522),第一内部‑腔室(521)和第二内部‑腔室(522)之间设置有隔板,第一内部‑腔室(521)中放置有第一内部‑石蜡,第二内部‑腔室(522)中放置有第一内部‑配重,第一内部‑配重块与第一弹簧(53)的一端连接,第一弹簧(53)的另一端安装在隔离板(54)上,隔离板(54)通过第一固定杆(541)铰接在筒体(55)的上端,第一固定杆(541)上设置有复位弹簧(542)。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调节散热能力的散热器,散热器的外部设置有百叶窗,百叶窗包括多个叶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侧边的后端通过第一固定杆铰接点(31)固定在第二固定杆(3)上,叶片侧边的前端通过第一传动拉杆铰接点(41)固定在传动拉杆(4)上,叶片的侧边还通过支撑弹簧(20)与第二固定杆(3)连接;叶片靠近传动拉杆(4)一侧的安装有外部感温包(9)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自动调节散热能力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外部感温包(9)包括外部‑壳体(91),外部‑壳体(91)包括内层和外层,内层和外层之间为中空的腔体,外部‑进水管道(92)将外部‑壳体(91)的腔体与第一进入水室(16)连通;
外部‑壳体(91)内层设置有第一外部‑腔室(911)和第二外部‑腔室(912)第一外部‑腔室(911)和第二外部‑腔室(912)之间设置有隔板,第一外部‑腔室(911)中放置有第一外部‑石蜡,第二外部‑腔室(912)中放置有第一外部‑配重块,第一外部‑配重块通过固定柱(93)与叶片的角连接。
8.一种如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自动调节散热能力的散热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当冷却液没有进入散热器时,第一内部感温包(5)中隔离板(54)处于水平关闭状态;
当冷却液从进水口流入第一进入水室(16)时,首先流入到第一内部感温包(5),若冷却液温度T高于或等于第一内部‑石蜡融点T内1,第一内部感温包(5)处于打开状态,冷却液经过第一散热部件(1)的第一散热通道(11)、第一流出水室(17)、第二散热通道(12)后流入第二进入水室(18);
若第二进入水室(18)中冷却液的温度高于或等于第二内部感温包(6)中第二内部‑石蜡的熔点T内2,则第二内部感温包(6)处于打开状态,冷却液同时经过第二散热部件(2)的第一散热通道(21)和第一散热部件(1)的第三散热通道(13),再流入到第二流出水室(26);若第二进入水室(18)中冷却液的温度小于第二内部感温包(6)中第二内部‑石蜡的熔点T内2,则第二内部感温包(6)处于关闭状态,冷却液只经过第一散热部件(1)的第三散热通道(13)流入到第二流出水室(26),再从出水口流出。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自动调节散热能力的散热器的工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部‑石蜡融点T内1大于第二内部‑石蜡的熔点T内2。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自动调节散热能力的散热器的工作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当冷却液进入第一外部感温包,若冷却液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一外部‑石蜡的熔点T外1,第一外部‑配重块拉动百叶窗翻转角度A;当冷却液经过散热后再进入第二外部感温包,若冷却液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二外部‑石蜡的熔点T外2,第二外部‑重块融化拉动百叶窗继续翻转角度B。

说明书全文

一种自动调节散热散热器及其工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散热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自动调节散热能力的散热器及其工作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汽车散热器是动力系统正常工作的必要零部件,保证发动机电动机压缩机等部件能工作在正常的温度范围内,但随着环境温度和动力系统散热功率的变化,现有散热器的散热能力不能随时调整,使得系统散热器设计之初就按照最大散热负荷来确定,造成了材料和布置空间上的浪费,降低散热效率。

发明内容

[0003] 针对现有技术中散热器能量损耗较多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自动调节散热能力的散热器及其工作方法,通过在散热器内部设置内部感温包和外部感温包,根据冷却液的温度调节工作状态,从而调节冷却液经过散热通道的数量,降低散热过程中能量损耗,提高工作效率。
[0004]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0005] 一种自动调节散热能力的散热器,散热器的左侧为进入室,右侧为流出水室,中间设置有至少两个并列的散热部件,相邻散热部件之间连通,每个所述散热部件与进入水室之间设置有内部感温包,所述内部感温包用于根据冷却液的温度调节其处于打开状态或关闭状态,从而调节冷却液经过散热通道的数量。
[0006] 优选地,散热部件所述散热部件包括第一散热部件1和第二散热部件2,
[0007] 所述第一散热部件1的第一散热通道11与第一进入水室16的连接处设有第一内部感温包5,第一散热通道11靠近第一进入水室16一侧的下部设置有第一隔板14,第一散热通道11的一侧通过第一内部感温包5与第一进入水室16连通,第一散热通道11的另一侧与第一流出水室17连通;第二散热通道12靠近第一流出水室17一侧的下部设置有第二隔板15,第二散热通道12的另一侧与第二进入水室18连通,第三散热通道13靠近第二进入水室18一侧的下部的设置有第二内部感温包6,第二散热部件2中的第一散热管道21与第二进入水室
18的连接处设有第二内部感温包6,第三散热通道13的另一侧与第二散热部件2中第二流出水室26连通。
[0008] 优选地,所述第一内部感温包5处于打开状态需要的温度高于第二内部感温包6处于打开状态需要的温度。
[0009] 优选地,所述第二散热部件2的第一散热通道21包括至少一个散热管,散热管用于对流过的冷却液进行散热。
[0010] 优选地,所述第一内部感温包5包括内部‑进水管道51、内部‑壳体52、第一弹簧53、隔离板54、筒体55;内部‑壳体52为双层结构,包括外层和内层,外层和内层之间为中空的腔体;
[0011] 筒体55固定在第一进入水室16内壁,内部‑壳体52放置在筒体55的中心部位,内部‑进水管道51穿过筒体55的侧壁与内部‑壳体52的腔体连通,;
[0012] 内部‑壳体52的内层设置有第一内部‑腔室521和第二内部‑腔室522,第一内部‑腔室521和第二内部‑腔室522之间设置有隔板,第一内部‑腔室521中放置有第一内部‑石蜡,第二内部‑腔室522中放置有第一内部‑配重,第一内部‑配重块与第一弹簧53的一端连接,第一弹簧53的另一端安装在隔离板54上,隔离板54通过第一固定杆541铰接在筒体55的上端,第一固定杆541上设置有复位弹簧542。
[0013] 优选地,散热器的外部设置有百叶窗,百叶窗包括多个叶片,所述叶片侧边的后端通过第一固定杆铰接点31固定在第二固定杆3上,叶片侧边的前端通过第一传动拉杆铰接点41固定在传动拉杆4上,叶片的侧边还通过支撑弹簧20与第二固定杆3连接;叶片靠近传动拉杆4一侧的安装有外部感温包9连接。
[0014] 优选地,外部感温包9包括外部‑壳体91,外部‑壳体91包括内层和外层,内层和外层之间为中空的腔体,外部‑进水管道92将外部‑壳体91的腔体与第一进入水室16连通;
[0015] 外部‑壳体91内层设置有第一外部‑腔室911和第二外部‑腔室912第一外部‑腔室911和第二外部‑腔室912之间设置有隔板,第一外部‑腔室911中放置有第一外部‑石蜡,第二外部‑腔室912中放置有第一外部‑配重块,第一外部‑配重块通过固定柱93与叶片的角连接。
[0016]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自动调节散热能力的散热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7] 当冷却液没有进入散热器时,第一内部感温包5中隔离板54处于水平关闭状态;
[0018] 当冷却液从进水口流入第一进入水室16时,首先流入到第一内部感温包5,若冷却液温度T高于或等于第一内部‑石蜡融点T内1,第一内部感温包5处于打开状态,冷却液经过第一散热部件1的第一散热通道11、第一流出水室17、第二散热通道12后流入第二进入水室18;
[0019] 若第二进入水室18中冷却液的温度高于或等于第二内部感温包6中第二内部‑石蜡的熔点T内2,则第二内部感温包6处于打开状态,冷却液同时经过第二散热部件2的第一散热通道21和第一散热部件1的第三散热通道13,再流入到第二流出水室26;若第二进入水室
18中冷却液的温度小于第二内部感温包6中第二内部‑石蜡的熔点T内2,则第二内部感温包6处于关闭状态,冷却液只经过第一散热部件1的第三散热通道13流入到第二流出水室26,再从出水口流出。
[0020] 优选地,所述第一内部‑石蜡融点T内1大于第二内部‑石蜡的熔点T内2。
[0021] 优选地,还包括:
[0022] 当冷却液进入第一外部感温包,若冷却液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一外部‑石蜡的熔点T外1,第一外部‑配重块拉动百叶窗翻转角度A;当冷却液经过散热后再进入第二外部感温包,若冷却液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二外部‑石蜡的熔点T外2,第二外部‑重块融化拉动百叶窗继续翻转角度B。
[0023]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4] 1、本散热器中的内部感温包集成的功能,通过感知冷却液的温度,根据温度的高低调节冷却液经过散热通道的数量,在保证散热效率的同时,降低散热通道的使用数量,降低了能量损耗;
[0025] 2、本散热器的外部感温包通过感知冷却液的温度,根据温度的高低调节百叶窗的打开角度,决定不同的进量,从而不同程度上减小风阻,提高散热效率,同时没有复杂的控制逻辑,减小失效的可能性。附图说明:
[0026] 图1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7] 图2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内部感温包结构示意图。
[0028] 图3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外部感温包在散热器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0029] 图4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外部感温包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0]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本发明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以下的实施例,凡基于本发明内容所实现的技术均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0031]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0032] 本发明提供一种自动调节散热能力的散热器,包括多个并列的结构相同的散热部件,每个散热部件中包括n个并列的散热通道,每个散热通道的一端与进入水室联通,每个散热通道的另一端与流出水室联通。
[0033] 本实施例中,散热器的左侧为进入水室,右侧为流出水室,中间为上下放置的第一散热部件1和第二散热部件2(散热部件的数量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设置,但每个散热部件的结构相同,这样便于安装)。第一散热部件1和第二散热部件2的结构相同,因此以第一散热部件1为例进行说明。
[0034] 第一散热部件1包括多个并列的散热通道(第一散热通道11、第二散热通道12、第三散热通道13),相邻散热通道之间有散热翅片。
[0035] 第一散热通道11的左侧上端与第一进入水室16之间设置有第一内部感温包5,第一散热通道11的左侧下端与第一进入水室1连接处设置有第一隔板14(第一隔板14的作用
是使冷却液从进入水室流入到第一散热通道11,而不会直接流入到第二散热通道12),第一散热通道11的右侧与第一流出水室17连通;第二散热通道12的右侧下端与第一流出水室17连接处设置有第二隔板15(第二隔板15的作用是使冷却液从流出水室流入到第二散热通道
12,而不会直接流入到第三散热通道13),第二散热通道12的左侧与第二进入水室18连通,第三散热通道13的左侧下端与第二进入水室18连接处设置有第二内部感温包6,第三散热通道13的右侧与第二流出水室连通。
[0036] 本实施例中,第二进入水室18可理解为第二散热部件的进入水室,对第二内部感温包6起作用。
[0037] 第二散热部件2包括多个并列的散热通道(第一散热通道21、第二散热通道22、第三散热通道23),每个散热通道之间填充有散热材料。
[0038] 第一散热通道21的左侧上端与进入水室(即第三散热通道13的左侧下端)之间设置有第二内部感温包6,第一散热通道21的左侧下端与进入水室连接处设置有第一隔板24(第一隔板24的作用是使冷却液从进入水室流入到第一散热通道21,而不会直接流入到第二散热通道22),第一散热通道21的右侧与流出水室连通;第二散热通道22的右侧下端与流出水室连接处设置有第二隔板25(第二隔板25的作用是使冷却液从流出水室流入到第二散热通道22,而不会直接流入到第三散热通道23),第二散热通道22的左侧与进入水室连通,第三散热通道23的左侧与进入水室连通,第三散热通道23的右侧与流出水室的出水口连
通。
[0039] 第一内部感温包5起到阀门的作用,将第一散热部件1和进水口隔离,当第一内部感温包5处于关闭状态时,冷却液不进入第一散热部件1,而是从其他通道循环;当第一内部感温包5处于打开状态后,冷却液才进入第一散热部件。第二内部感温包6同样起到阀门的作用,将第一散热部件和第二散热部件2中第一散热通道21隔离,当第二内部感温包6处于关闭状态时,冷却液不进入第二散热部件2中第一散热通道21;当第二内部感温包6处于打开状态时,冷却液才进入第二散热部件2中第一散热通道21。散热器的这种结构可以依据冷却液的温度高低,以决定部分散热通道(第二散热部件2中第一散热通道21)的工作状态,可以使得一部分的散热通道再冷却液温度较低时不工作,从而减少损耗。
[0040] 本实施例中,第一内部感温包5处于打开状态需要的温度要高于第二内部感温包6处于打开状态需要的温度。例如,第一内部感温包5处于打开状态,冷却液经过第一散热部件1中的第一散热通道11、第二散热通道12后降温,再流回与第三散热通道13连通的进入水室,若此时冷却液的温度小于二内部感温包6处于打开状态需要的温度,则冷却液不流入到第二散热部件2中第一散热通道21,冷却液从第一散热部件1中第三散热通道13流出到流出水室,再经过第二散热部件2中第二散热通道22、第三散热通道23后从出水口流出;若此时冷却液的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二内部感温包6处于打开状态需要的温度,冷却液从第一散热部件1中第三散热通道13和第二散热部件2中第二散热通道21流出到流出水室,再经过第二散热部件2中第二散热通道22、第三散热通道23后从出水口流出;
[0041] 即散热器中只有散热通道11、12、13、22、23处于工作状态,21处于不工作状态,这样就可以减少1/6左右的损耗。
[0042] 进一步的,散热通道11、12、13、22、23包括一个散热管,第二散热部件2中第一散热通道21至少包括一个散热管,这样可根据散热通道21中散热管的数量调节减小散热器的损耗。例如当散热通道21为一个散热管时,损耗减少(6‑5)/6=1/6;当散热通道21为三个散热管时,损耗减少为(8‑5)/8=3/8;当当散热通道21为五个散热管时,损耗减少为(10‑5)/10=1/2。
[0043] 如图2所示为第一内部感温包5的结构示意图,包括内部‑进水管道51、内部‑壳体52、第一弹簧53、隔离板54、筒体55。内部‑壳体52为双层结构(外层和内层),外层和内层之间为中空夹层。
[0044] 筒体55焊接固定在进入水室侧壁,内部‑壳体52放置在筒体55的中心部位,且内部‑壳体52的中空夹层一侧与内部‑进水管道51连通,内部‑进水管道51穿过筒体55的侧边并焊接固定。
[0045] 优选地,内部感温包中内部‑壳体52的中空夹层另一侧还设置有通孔,可方便中空夹层中的水流出,这样提高石蜡的融化和凝固速度。
[0046] 内部‑壳体52的内层设置有第一内部‑腔室521和第二内部‑腔室522,第一内部‑腔室521和第二内部‑腔室522之间设置有隔板,第一内部‑腔室521中放置有第一内部‑石蜡L内1,第二内部‑腔室522中放置有第一内部‑配重块W内1,当第一内部‑石蜡L内1为固体状态时,对第一内部‑配重块W内1起到支撑作用,第一内部‑配重块W内1的上部和第一弹簧53的一端连接,第一弹簧53的另一端安装在隔离板54上,隔离板54通过第一固定杆541固定在筒体55的上端(筒体55的下端为镂空,如丝网,铁丝网上可放置内部‑壳体52),且第一固定杆541上设置有复位弹簧542。当第一内部‑石蜡L内1为固体状态时,复位弹簧542使得隔离板54处于水平状态,起到将进水口和第一散热部件1隔离的作用。
[0047] 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杆541将隔离板分成两部分,第一弹簧53可任意安装在任一部分的中轴上,这样当第一弹簧53拉动隔离板54运动时,拉力更平均,隔离板54更容易翻转。
[0048] 本实施例中,第一内部感温包5的工作原理为:
[0049] 当没有冷却液进入时,隔离板54处于水平的状态,起到隔离进水口和第一散热部件1的作用;当冷却液从进水口进入时,首先从内部‑进水口511流入到中空夹层,从而与第一内部‑腔室521里面的第一内部‑石蜡L内1进行热交换;若冷却液温度T高于或等于第一内部‑石蜡L内1融点T内1,第一内部‑石蜡L内1融化后,第一内部‑石蜡L内1体积减小,对第一内部‑配重块W内1的支撑力减小,第一内部‑配重块W内1在重力的作用下,拉动第一弹簧53向下运动,从而拉动隔离板54从水平发生旋转,即隔离板54处于打开状态,冷却液进入第一散热部件1的第一散热通道11,进行散热;若冷却液温度小于第一内部‑石蜡L内1的融点T内1,第一内部‑石蜡L内1不融化,隔离板54仍处于水平状态,表明冷却液的温度较低,不需要散热,可从其它通道循环。
[0050] 本实施例中,当温度降低后,第一内部感温包5中的第一内部‑石蜡L内1凝固,从而对第一内部‑配重块W内1产生向上的推力,隔离板54在复位弹簧542的作用下关闭。
[0051] 本实施例中,第二散热部件的结构和第一散热部件的结构相同,但第二散热部件中的第二内部感温包6中第二内部‑石蜡L内2的熔点T内2小于第一内部感温包5中第一内部‑石蜡L内1的熔点T内1。
[0052] 当冷却液经过第一散热部件1的散热通道11、12后流入到与第二内部感温包6接触的进入水室。若经过散热后的冷却液的温度仍然大于或等于第二内部感温包6中第二内部‑石蜡L内2的熔点T内2,则第二内部感温包6的隔板打开,冷却液流入到第二散热部件2的散热通道21,同时经过第一散热部件1的散热通道13散热后流入到流出水室,再经过第二散热部件2的散热通道22、23后从出水口流出;若经过散热后的冷却液的温度小于第二内部感温包6中第二内部‑石蜡L内2的熔点T内2,则第二内部感温包6的隔板仍处于水平状态,即冷却液不流入第二散热部件2的散热通道21,只经过第一散热部件1的散热通道13、第二散热部件2的散热通道22、23散热,之后从散热器出水口流出。
[0053] 当然,本实施例中,还可根据实际情况往下设置其他散热部件和内部感温包,但原理和上述一样,内部感温包中石蜡的熔点按照内部感温包从上到下的安装顺序依次递减,递减幅度为3℃‑6℃,可通过选取不同种类的石蜡实现(石蜡的熔点57~63℃,聚乙烯蜡102‑115℃,EVA蜡93‑100℃,PP蜡100~135℃。还有一些特制的工业蜡,熔点可以达到150℃)因此不加以赘述。
[0054] 现有技术,冷却液往往都是直接通过多个散热通道进行同时散热(即最大负荷),但当冷却液温度较低时,不需要多个散热通道同时打开,这样会造成能量的过多损耗。本发明的结构的优点就是可根据冷却液的温度打开不同的内部感温包,从而调整冷却液流动散热通道的数量,在保证散热效率的同时还降能量损耗和布置空间。
[0055] 散热器中一般在散热通道的外部设置有百叶窗,因此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外部感温包感应温度,从而控制百叶窗的开启角度,改变吹过散热通道的风量,加快冷却液的散热速度。
[0056] 如图3所示,百叶窗包括多个叶片(包括第一叶片7和第二叶片8),叶片的后端通过固定杆铰接点固定在第二固定杆3上,作为转动支撑;叶片的前端通过传动拉杆铰接点固定在传动拉杆4上,这样当一个叶片进行翻转时,其他叶片也跟着进行翻转,这一部分结构类似与空调的风扇,属于现有技术。
[0057] 本实施例中,每个叶片上的结构相同,因此以第一叶片7的结构进行说明。
[0058] 第一叶片7侧边的后端通过第一固定杆铰接点31固定在第二固定杆3上,第一叶片7侧边的前端通过第一传动拉杆铰接点41固定在传动拉杆4上,第一叶片7的侧边通过支撑弹簧20与第二固定杆3连接(第一叶片7的另一侧边结构相同),支撑弹簧20起到复位作用,使第一叶片7的初始状态为关闭状态(此时支撑弹簧20处于正常状态)。第一外部感温包9与第一叶片7前端的角固定连接,第二外部感温包10与第二叶片8前端的角固定连接。
[0059] 本实施例中,第一外部感温包9的侧边焊接固定在第二固定杆3上,以起到支撑作用。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外部感温包的数量,不限于在每个叶片按照一个外部感温包,可以在每个散热部件中设置一个外部感温包。
[0060] 如图4所示,第一外部感温包9包括外部‑壳体91(包括内层和外层,内层和外层之间为中空夹层),外部‑壳体91焊接固定在第二固定杆3上(即安装在进入水室外面),外部‑壳体91的侧壁安装有外部‑进水管道92且外部‑进水管道92安装在进水水室内部(例如第一外部感温包9的外部‑进水管道92安装在第一进入水室16,第二外部感温包10的外部‑进水管道安装在第二进入水室18),外部‑壳体91内部设置有第一外部‑腔室911和第二外部‑腔室912(第一外部‑腔室911和第二外部‑腔室912之间设置有隔板),第一外部‑腔室911中放置有第一外部‑石蜡L外1,第二外部‑腔室912中放置有第一外部‑配重块W外1,第一外部‑配重块W外1配重块的下部和第一外部‑石蜡L外1接触(当第一外部‑石蜡L外1为固体状态时,对第一外部‑配重块W外1起到支撑作用),第一外部‑配重块W外1的上部通过固定柱93与第一叶片7前端的角固定连接。
[0061] 优选地,外部感温包中外部‑壳体91的中空夹层没有设置通孔,即当冷却液进入后不流出,这样可以提高石蜡的融化速度,加快百叶窗的打开速度,提高散热效率;同时减慢石蜡的凝固速度,降低百叶窗的关闭速度,保证进风量使得散热效率提高。
[0062] 本实施例中,第一外部感温包9的工作原理为:
[0063] 当冷却液进入第一外部感温包9的中空夹层时,如果夹层内的冷却液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一外部‑石蜡L外1的熔点T外1,第一外部‑石蜡L外1融化,对第一外部‑配重块W外1的支持力减小,第一外部‑配重块W外1在重力作用下往下运动(支撑弹簧20处于压缩状态或拉伸状态),从而拉动第一叶片7发生翻转,由于传动拉杆4的存在,进而整个百叶窗处于打开状态;
如果夹层内的冷却液温度小于第一外部‑石蜡L外1的熔点T外1,,则第一外部‑石蜡L外1不融化,百叶窗处于关闭状态。
[0064] 本实施例中,当温度降低后,第一外部感温包9中的第一外部‑石蜡L外1凝固(例如降低到石蜡的凝固点),从而对第一外部‑配重块W外1重新产生向上的推力,第一叶片7在支撑弹簧20的拉力或弹力下逐渐关闭,直至支撑弹簧20恢复到正常状态。
[0065] 本实施例中,为调整百叶窗的打开角度,可以通过在多个百叶窗上设置对应的外部感温包。例如第一外部感温包9与第一叶片7固定连接,且将第一外部感温包9安装在散热通道11;第二外部感温包10与第二叶片8固定连接,且将第二外部感温包10安装在散热通道21。
[0066] 本实施例中,外部感温包同时根据环境温度和冷却液温度调整百叶窗的翻转角度。
[0067] 当冷却液进入第一外部感温包9,若冷却液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一外部‑石蜡L外1的熔点minT外1,第一外部‑石蜡L外1开始融化,百叶窗翻转角度A;因为石蜡的熔点是一个范围(minT外1和manxT外1),因此第一外部感温包9中空夹层中冷却液同时与第一外部‑石蜡L外1和外界环境进行热交换,即使冷却液温度开始大于manxT外1,但随着热交换的进行,冷却液的温度是逐渐下降的,即第一外部‑石蜡L外1有可能不会全部融化,这样百叶窗翻转角度就为A1,A1<A。这样设置的好处是根据环境温度和冷却液温度自动调整百叶窗翻转角度,从而调整进风量,减小风阻。
[0068] 当冷却液经过散热后再进入散热通道4中第二外部感温包10,若冷却液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二外部‑石蜡L外2的熔点T外2,第二外部‑石蜡L外2融化,百叶窗继续翻转角度B,A+B=C,C表示百叶窗可翻转最大角度。
[0069] 本实施例中,第一外部‑配重块W外1和第二外部‑配重块W外2的重量总和等于百叶窗打开角度C后支撑弹簧20的弹力,且第一外部‑配重块W外1第一次下降不会直接到底部,而是悬空,这样当第二外部‑配重块W外2下降时,第一外部‑配重块W外1还能继续下降,下降距离可根据百叶窗翻转角度进行设置,从而设定外部感温包中第一外部‑腔室911的高度。这样可以保证百叶窗能打开翻转最大角度。
[0070] 本实施例中,第二外部‑石蜡L外2的熔点T外2小于第一外部‑石蜡L外1的熔点T外1,按照外部感温包从上到下的安装顺序,石蜡的熔点递减,递减幅度为3℃‑6℃。
[0071]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