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体验
专利管家(专利管理)
工作空间(专利管理)
风险监控(情报监控)
数据分析(专利分析)
侵权分析(诉讼无效)
联系我们
交流群
官方交流:
QQ群: 891211   
微信请扫码    >>>
现在联系顾问~
首页 / 专利分类库 / 蒸汽的发生 / 车辆热循环系统及车辆

车辆热循环系统及车辆

申请号 CN202311766298.2 申请日 2023-12-20 公开(公告)号 CN117734549A 公开(公告)日 2024-03-22
申请人 重庆赛力斯新能源汽车设计院有限公司; 发明人 景华斌; 王恒达; 颜伏伍; 赵健; 刘紫阳;
摘要 本 申请 实施例 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车辆热循环系统及车辆,包括:吸收器以及发生器,均容置有制冷剂溶液; 冷凝器 以及 蒸发 器 ,冷凝器与发生器以及 蒸发器 连通,蒸发器与吸收器连通;饮 水 装置,设置有加热件以及容置件,容置件用于容置水,加热件用于对容置件加热。其中,加热件对容置件加热时,容置件内的水形成水蒸气以通过水蒸气对发生器加热,发生器内的制冷剂溶液蒸发形成制冷剂 蒸汽 进行热循环,蒸发器用于对空气进行冷却以使得冷却后的空气导入到 冰 箱 中实现制冷。因此,能够通过车辆中的饮水装置工作时产生的蒸汽辅助冰箱的制冷,进而实现了饮水装置与冰箱之间的协同工作,也实现了 能量 的充分利用。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热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吸收器以及发生器,所述发生器与所述吸收器连通,所述发生器以及所述吸收器均容置有制冷剂溶液;
冷凝器以及蒸发器,所述冷凝器与所述发生器以及所述蒸发器连通,所述蒸发器与所述吸收器连通;
装置,设置有加热件以及容置件,所述容置件用于容置水,所述加热件用于对所述容置件加热以加热所述容置件内的水;
其中,所述加热件对所述容置件加热时,所述容置件内的水形成水蒸气以通过所述水蒸气对所述发生器加热,以使得所述发生器内的制冷剂溶液蒸发形成制冷剂蒸汽导入到所述冷凝器中进行热循环,所述蒸发器用于对空气进行冷却以使得冷却后的空气导入到箱中实现制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热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饮水装置形成有蒸汽腔,所述容置件设置于所述蒸汽腔的下方,所述发生器设置于所述蒸汽腔的上方,所述容置件内的水被加热形成的水蒸气进入到所述蒸汽腔内并上升对所述发生器的底部进行加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热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热循环系统还设置有加湿管以及控制,所述控制阀设置于所述加湿管上,所述加湿管的一端与所述蒸汽腔连通,所述加湿管的另一端与车辆的乘员仓连通,所述控制阀开启时,所述蒸汽腔内的水蒸气能够导入到所述乘员仓内实现加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热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热循环系统包括冰箱以及制冷管道,所述蒸发器设置于所述冰箱内,所述蒸发器冷却后的空气导入到所述冰箱的储物间室内,所述储物间室通过所述制冷管道与车辆的乘员仓连通,以使得所述储物间室内的冷气能够导入到所述乘员仓内实现制冷。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热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热循环系统包括冰箱以及换热腔,所述蒸发器设置于所述冰箱内,所述蒸发器冷却后的空气导入到所述冰箱的储物间室内,所述换热腔与所述储物间室连通,所述吸收器设置于所述换热腔内,所述储物间室内的冷气对物体冷却后能够进入到所述换热腔内,以使得进入到所述换热腔内的冷气对所述吸收器降温。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热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热循环系统还包括容置腔,所述冷凝器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容置腔与所述换热腔以及所述乘员仓连通,所述换热腔内的空气能够进一步导入到所述容置腔中以对所述冷凝器进行降温。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热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热循环系统包括导管以及三通阀,所述导风管的一端与所述容置腔连通,所述导风管的另一端与所述三通阀的进风口连通,所述三通阀的第一出风口与所述乘员仓连通,所述三通阀的第二出风口与外界连通;
其中,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以及所述第二出风口隔断时,所述导风管能够将所述容置腔内的热风导入到所述乘员仓内,所述第一出风口隔断以及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时,所述导风管能够将所述容置腔内的热风导入到外界。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热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凝器设置于所述发生器的上方,所述蒸发器设置于所述冷凝器的下方,所述容置腔以及所述冷凝器倾斜向下设置,所述制冷剂蒸汽经过所述冷凝器冷凝后基于重作用向下流动并从所述容置腔的底部导入到所述蒸发器中。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热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热循环系统还包括风机,所述风机设置于所述蒸发器的一侧,所述风机用于形成吹向所述蒸发器的气流,所述蒸发器对所述气流进行降温,以使得所述气流导入到所述冰箱的制冷间室内进行制冷。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热循环系统。

说明书全文

车辆热循环系统及车辆

技术领域

[0001]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辆热循环系统及车辆。

背景技术

[0002] 为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车辆中可能设置有车载箱以及饮机,以使得用户通过车载冰箱存储食物等,并通过饮水机接水饮用。
[0003] 目前,车辆上的饮水机与车载冰箱之间并没有建立联系,各自单独工作实现各自的功能,并不能协同工作。发明内容
[0004] 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热循环系统及车辆,实现了饮水置与冰箱之间的协同工作,也实现了能量的充分利用。
[0005]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辆热循环系统,包括:吸收器以及发生器,发生器与吸收器连通,发生器以及吸收器均容置有制冷剂溶液;冷凝器以及蒸发器,冷凝器与发生器以及蒸发器连通,蒸发器与吸收器连通;饮水装置,设置有加热件以及容置件,容置件用于容置水,加热件用于对容置件加热以加热容置件内的水;其中,加热件对容置件加热时,容置件内的水形成水蒸气以通过水蒸气对发生器加热,以使得发生器内的制冷剂溶液蒸发形成制冷剂蒸汽导入到冷凝器中进行热循环,蒸发器用于对空气进行冷却以使得冷却后的空气导入到冰箱中实现制冷。
[0006]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饮水装置形成有蒸汽腔,容置件设置于蒸汽腔的下方,发生器设置于蒸汽腔的上方,容置件内的水被加热形成的水蒸气进入到蒸汽腔内并上升对发生器的底部进行加热。
[0007]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车辆热循环系统还设置有加湿管以及控制控制阀设置于加湿管上,加湿管的一端与蒸汽腔连通,加湿管的另一端与车辆的乘员仓连通,控制阀开启时,蒸汽腔内的水蒸气能够导入到乘员仓内实现加湿。
[0008]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车辆热循环系统包括冰箱以及制冷管道,蒸发器设置于冰箱内,蒸发器冷却后的空气导入到冰箱的储物间室内,储物间室通过制冷管道与车辆的乘员仓连通,以使得储物间室内的冷气能够导入到乘员仓内实现制冷。
[0009]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车辆热循环系统包括冰箱以及换热腔,蒸发器设置于冰箱内,蒸发器冷却后的空气导入到冰箱的储物间室内,换热腔与储物间室连通,吸收器设置于换热腔内,储物间室内的冷气对物体冷却后能够进入到换热腔内,以使得进入到换热腔内的冷气对吸收器降温。
[0010]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车辆热循环系统还包括容置腔,冷凝器设置于容置腔内,容置腔与换热腔以及乘员仓连通,换热腔内的空气能够进一步导入到容置腔中以对冷凝器进行降温。
[0011]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车辆热循环系统包括导管以及三通阀,导风管的一端与容置腔连通,导风管的另一端与三通阀的进风口连通,三通阀的第一出风口与乘员仓连通,三通阀的第二出风口与外界连通;其中,第一出风口连通以及第二出风口隔断时,导风管能够将容置腔内的热风导入到乘员仓内,第一出风口隔断以及第二出风口连通时,导风管能够将容置腔内的热风导入到外界。
[0012]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冷凝器设置于发生器的上方,蒸发器设置于冷凝器的下方,容置腔以及冷凝器倾斜向下设置,制冷剂蒸汽经过冷凝器冷凝后基于重作用向下流动并从容置腔的底部导入到蒸发器中。
[0013]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车辆热循环系统还包括风机,风机设置于蒸发器的一侧,风机用于形成吹向蒸发器的气流,蒸发器对气流进行降温,以使得气流导入到冰箱的制冷间室内进行制冷。
[0014]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车辆,车辆包括如上述任一项的车辆热循环系统。
[0015] 本申请至少具备的有益技术效果:基于本申请提供的车辆热循环系统及车辆,包括:吸收器以及发生器,发生器与吸收器连通,发生器以及吸收器均容置有制冷剂溶液;冷凝器以及蒸发器,冷凝器与发生器以及蒸发器连通,蒸发器与吸收器连通;饮水装置,设置有加热件以及容置件,容置件用于容置水,加热件用于对容置件加热以加热容置件内的水;其中,加热件对容置件加热时,容置件内的水形成水蒸气以通过水蒸气对发生器加热,以使得发生器内的制冷剂溶液蒸发形成制冷剂蒸汽导入到冷凝器中进行热循环,蒸发器用于对空气进行冷却以使得冷却后的空气导入到冰箱中实现制冷。因此,能够通过车辆中的饮水装置工作时产生的蒸汽辅助冰箱的制冷,进而实现了饮水装置与冰箱之间的协同工作,也实现了能量的充分利用。
[0016] 上述说明仅是本申请实施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申请实施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说明
[0017] 附图仅用于示出实施方式,而并不认为是对本申请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0018]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车辆热循环系统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9] 图2是本身请提供的车辆热循环系统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0] 图3是本申请提供的车辆热循环系统的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1] 图4是本申请提供的车辆热循环系统的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2] 图5是本申请提供的车辆热循环系统的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3] 图6是本申请提供的车辆热循环系统的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4] 附图标记说明:车辆热循环系统10、吸收器11、发生器12、第一管道131、第二管道132、第三管道133、膨胀阀134、冷凝器14、蒸发器15、加热件16、容置件17、固定卡扣18、控制模19、电池21、蒸汽腔22、加湿管23、空气引射口231、控制阀24、冰箱25、制冷管道26、制冷控制阀261、换热腔27、容置腔28、导风管29、三通阀31、进风口311、第一出风口312、第二出风口313、风机32。

具体实施方式

[0025]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申请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0026] 若本申请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27]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辆热循环系统10,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车辆热循环系统10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8] 结合图1,车辆热循环系统10包括吸收器11以及发生器12,发生器12与吸收器11连通,发生器12以及吸收器11均容置有制冷剂溶液。其中,发生器12与吸收器11之间通过第一管道131实现连通,进而使得发生器12中的制冷剂溶液与吸收器11中的制冷剂溶液连通。
[0029] 车辆热循环系统10包括冷凝器14以及蒸发器15,冷凝器14与发生器12以及蒸发器15连通,蒸发器15与吸收器11连通。此时,冷凝器14、蒸发器15、吸收器11以及发生器12构成一个连通的循环系统,以使得制冷剂溶液以不同的形态在该循环系统中循环,进而实现热交换效果以实现冷凝器14的制热作用以及蒸发器15的制冷作用。
[0030] 其中,对于吸收器11、发生器12、蒸发器15以及冷凝器14的具体设置以及功能,可以参见现有技术中的吸收式制冷系统中相关器件的设置。基于上述设置方式,现详细介绍一下吸收器11、发生器12、蒸发器15以及冷凝器14构成的循环系统的一些工作流程:
[0031] 首先,制冷剂溶液可以是水溶液、溴化锂溶液,在对发生器12加热时,发生器12中的制冷剂溶液中的低沸点物质会被蒸发成为制冷剂蒸汽,该制冷剂蒸汽会被导入到冷凝器14中并在冷凝器14中实现热交换,此时冷凝器14会放热,制冷剂蒸汽可能会变为液态形成冷凝液进而导入到蒸发器15中(在一些应用场景中可以仍为制冷剂蒸汽)。此时,冷凝液在蒸发器15中发生热交换,蒸发器15会吸热,此时冷凝液重新成为制冷剂蒸汽并被导入到吸收器11中,吸收器11会吸收该制冷剂蒸汽。由于吸收器11与发生器12连通,此时发生器12中的溶液的浓度恢复,进而实现制冷剂溶液的循环以及换热过程。
[0032] 继续结合图1,车辆热循环系统10包括饮水装置,饮水装置设置有加热件16以及容置件17,容置件17用于容置水,加热件16用于对容置件17加热以加热容置件17内的水。
[0033] 具体地,加热件16可以是加热膜、加热丝等加热结构,均可以在通电的情况下发热实现对容置件17的加热。其中,容置件17可以是呈杯状设置,以便于取放。对于容置件17的设置位置,容置件17可以承载于加热件16的顶部,如图1所示,以通过加热件16的发热实现对容置件17内的水的加热。当然,加热件16的设置位置并不限于上述设置方式,例如加热件16可以围设在容置件17的周侧进而实现加热。
[0034] 更具体地,加热件16的顶部可以设置有一个腔体,该腔体的侧部可以设置有开口,容置件17可活动地设置在该腔体中实现被加热。在用户需要饮用热水时,可以将容置件17从该腔体侧部的开口取出以饮用。在一些应用场景中,为了使得容置件17能够稳定地设置在该腔体中并实现对其密封,容置件17设置在该腔体中时,容置件17顶部的开口与该腔体的顶壁相抵,进而实现对容置件17的密封。
[0035] 图2是本身请提供的车辆热循环系统10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36] 结合图2,在一些应用场景中,车辆热循环系统10中设置有固定卡扣18,固定卡扣18设置在腔体的侧部的开口处,在容置件17设置在腔体中时,可以通过固定卡扣18实现对容置件17的抵压,进而使得容置件17稳固地设置在腔体中。
[0037] 继续结合图2,对于饮水装置的更具体的设置方式,饮水装置还可以包括控制模块19以及电池21,控制模块19与电池21可以设置在加热件16的底部,但设置位置并不限于此。
控制模块19用于实现对加热件16工作的控制,电池21用于实现对加热件16的供电。
[0038] 结合上述内容,加热件16对容置件17加热时,容置件17内的水形成水蒸气,水蒸气会从容置件17溢出进而通过水蒸气对吸收器11加热,以使得吸收器11内的制冷剂溶液蒸发形成制冷剂蒸汽导入到冷凝器14中进行热循环。此时,在热循环的过程中,蒸发器15与冷凝器14工作与外界实现热交换,蒸发器15此时温度较低表现为吸收外界的热量。此时,蒸发器15可以用于对空气进行冷却以使得冷却后的空气导入到冰箱25中实现制冷。此时,冰箱25可以风冷冰箱或具备风冷功能的冰箱25,进而通过蒸发器15冷却后的空气实现对冰箱25的制冷。
[0039] 综上,基于本申请提供的车辆热循环系统10,饮水装置工作过程中,可以通过对水加热形成的水蒸气实现对发生器12的加热,进而实现吸收器11、发生器12、冷凝器14与蒸发器15之间的热循环,进而通过蒸发器15实现对冰箱25制冷的辅助。因此,实现了饮水装置与冰箱25之间的协同工作,并且充分地利用了饮水装置加热过程中水蒸气的能量。为了使得蒸发器15持续地实现对冰箱25的制冷,可以控制饮水装置持续地工作,进而持续地提供蒸汽。在饮水装置持续工作时,水蒸气对发生器12进行热交换后冷凝形成冷凝水,此时可以对冷凝水进行收集进入到容置件17中,以避免容置件17中的水损耗过多。并且,饮水装置可以是以较小的功率进行工作,以避免能耗过大以及水蒸气的损耗过多。
[0040] 结合图1以及图2,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饮水装置形成有蒸汽腔22,容置件17设置于蒸汽腔22的下方,发生器12设置于蒸汽腔22的上方,容置件17内的水被加热形成的水蒸气上升对发生器12的底部进行加热。基于此种设置方式,经过发生器12的底壁冷凝后的水蒸气形成冷凝水,冷凝水滴落到蒸汽腔22中,并最终掉落到容置件17中,进而实现对水蒸气的回收,避免水蒸气流失过多。
[0041] 结合上述内容,蒸汽腔22的底壁可以为能够通过水蒸气的结构,进而使得容置件17中的水蒸气能够容蒸汽腔22的底壁导入到蒸汽腔22内,并在蒸汽腔22内上升,进而上升到蒸汽腔22的顶部实现对发生器12的加热。结合上述内容,容置件17的顶部可以直接与蒸汽腔22的底壁靠近容置件17的一侧相抵,此时容置件17中产生的水蒸气能够直接导入到蒸汽腔22中。其中,蒸汽腔22的顶壁可以是发生器12的底壁,此时蒸汽腔22中的蒸汽直接上升到顶部位置处直接对发生器12的底壁的加热。当然,也可以是发生器12的底壁设置在蒸汽腔22的顶壁,此时蒸汽腔22的顶壁为能够使得水蒸气通过的结构。
[0042] 图3是本申请提供的车辆热循环系统10的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43] 结合图3,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车辆热循环系统10还设置有加湿管23以及控制阀24,控制阀24设置于加湿管23上,加湿管23的一端与蒸汽腔22连通,加湿管23的另一端与车辆的乘员仓连通,控制阀24开启时,蒸汽腔22内的水蒸气能够导入到乘员仓内实现加湿。
[0044] 应理解,在饮水装置工作时,产生的水蒸气会导入到蒸汽腔22内,若控制阀24开启,蒸汽腔22内的水蒸气就能够直接通过加湿管23导出,进而导入到乘员仓内。其中,控制阀24处于不同的开度时,加湿管23会将不同量的蒸汽导入到乘员仓中,以实现不同程度的加湿。因此,控制阀24除了控制加湿管23的通断外,在加湿管23处于连通的情况下,还能够控制加湿管23的流量大小。
[0045] 在一些具体的应用场景中,加湿管23可以是拉法尔管,其设置有空气引射口231,空气引射口231将外界空气导入到拉法尔管中并实现空气与水蒸气之间的混合。混合后的流体经过拉法尔管后,温度以及压力均会降低,进而变成低温、低压的空气导入到乘员仓内,实现对乘员仓内的湿度调节。
[0046] 继续结合图1,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车辆热循环系统10包括冰箱25以及制冷管道26,蒸发器15设置于冰箱25内,蒸发器15冷却后的空气导入到冰箱25的储物间室内,储物间室通过制冷管道26与车辆的乘员仓连通,以使得储物间室内的冷气能够导入到乘员仓内实现制冷。
[0047] 具体地,冰箱25为车载冰箱25,设置在车辆的乘员仓内,以供用户实现对食物等的存储。此时,冰箱25为风冷冰箱,或至少具有风冷功能的冰箱25,进而能够通过冷气实现对冰箱25储物间室的制冷。冰箱25的储物间室可以包括冰箱25的冷藏室以及冷冻室,本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储物间室可以展示为冷藏室。蒸发器15设置在冰箱25中时,冰箱25可以仅仅具有这一个蒸发器15,也可以还具备其他的蒸发器以通过其他的制冷系统实现冰箱25的制冷。
[0048] 在蒸发器15工作时形成的冷气导入到储物间室后与储物间室内的物品进行接触使得温度升高,温度升高后的冷气会通过专的通过导向蒸发器15进而实现进一步的冷却,进而再次进入到储物间室内进而实现制冷,由此实现制冷循环的过程。此时,通过制冷管道26的设置,能够将储物间室内的冷气导入到车辆的乘员仓内,以实现对乘员仓的制冷、降温。
[0049] 在一些具体应用场景中,制冷管道26上可以设置有制冷控制阀261,制冷控制阀261能够控制制冷管道26的通断,进而控制储物间室内的冷气能否进入到乘员仓内。在车辆的乘员仓需要制冷时,可以将制冷控制阀261打开进而使得储物间室内的冷气能够导入到乘员仓中,实现为乘员仓的制冷、降温。应理解,制冷控制阀261除了能够控制制冷管道26的通断外,还可以控制制冷管道26在连通情况下的流量大小,进而控制进入到储物间室内的冷气的流量。
[0050] 图4是本申请提供的车辆热循环系统10的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51] 结合图4,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基于上述设置冰箱25的实施例,车辆热循环系统10包括换热腔27,换热腔27与储物间室连通,吸收器11设置于换热腔27内。储物间室内的冷气对物体冷却后能够进入到换热腔27内,以使得进入到换热腔27内的冷气对吸收器11降温。
[0052] 具体地,换热腔27仅仅通过一开口与储物间室连通,而并不会与其他结构进行连通,进而保证换热腔27的密封性。此时,换热腔27的设置位置可以是在与物品接触后升温的空气导出的管道处,进而使得储物间室内对物体冷却后的空气导入到换热腔27中,而不是将蒸发器15刚导出的没有与物体结构的空气导入到换热腔27中,以保证冰箱25的冷藏效果。
[0053] 应理解,在吸收器11吸收制冷剂蒸汽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热量进而使得吸收器11的温度上升。此时,储物间室内导出的冷气虽然温度有所上升,但是低于吸收器11表面的温度,在冷气与吸收器11表面接触时,吸收器11的温度回传导到冷气中使得冷气的温度升高,吸收器11的温度降低进而实现对吸收器11的降温。
[0054] 继续结合图4,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车辆热循环系统10还包括容置腔28,冷凝器14设置于容置腔28内,容置腔28与换热腔27以及乘员仓连通,换热腔27内的空气能够进一步导入到容置腔28中以对冷凝器14进行降温。
[0055] 具体地,容置腔28与换热腔27之间相邻设置,二者之间可以通过一间隔壁隔开来,该间隔壁可以供空气通过,进而使得换热腔27内的空气能够直接进入到容置腔28中,进而使得容置腔28中进入的冷气直接与冷凝器14的外壁接触,进而实现对冷凝器14的降温。
[0056] 应理解,发生器12中形成的制冷剂蒸汽会通过管道进入到冷凝器14中,进而通过冷凝器14实现降温。此时,从换热腔27进入到容置腔28中的空气直接与容纳有制冷剂蒸汽的管道的外壁结构,进而实现与制冷剂蒸汽之间的热交换,进而实现对冷凝器14的整体的降温。
[0057] 图5是本申请提供的车辆热循环系统10的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58] 结合图5,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车辆热循环系统10包括导风管29以及三通阀31,导风管29的一端与容置腔28连通,导风管29的另一端与三通阀31的进风口311连通,三通阀31的第一出风口312与乘员仓连通,三通阀31的第二出风口313与外界连通。应理解,三通阀
31具有三个开口,分别为进风口311、第一出风口312以及第二出风口313,进风口311供空气进入,第一出风口312与第二出风口313供空气流出,三通阀31可以控制第一出风口312与第二出风口313的开闭,进而控制空气从第一出风口312或第二出风口313流出。
[0059] 结合上述内容,第一出风口312连通以及第二出风口313隔断时,导风管29能够将容置腔28内的热风导入到乘员仓内,进而实现对乘员仓的制暖。并且,为了保证对乘员仓内良好地提供暖气,在第一出风口312连通以及第二出风口313隔断时,可以将制冷控制阀261关闭,一方面避免冷气进入到乘员仓内影响制暖,另一方面避免冷气过多地流失而导致供暖暖气不足。第一出风口312隔断以及第二出风口313连通时,导风管29能够将容置腔28内的热风导入到外界,进而将无用的暖风导出。
[0060] 继续结合图5,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冷凝器14设置于发生器12的上方,蒸发器15设置于冷凝器14的下方,蒸发器15与发生器12之间通过第二管道132实现连通,进而使得发生器12中的制冷剂蒸汽能够从第二管道132导入到冷凝器14中。
[0061] 具体地,容置腔28以及冷凝器14倾斜向下设置,此时,制冷剂蒸汽可以直接导入到冷凝器14较为靠上的位置。应理解,基于制冷剂蒸汽自身的重力作用,制冷剂蒸汽经过冷凝器14冷凝后在重力作用向下流动,并最终从容置腔28的底部导入到蒸发器15中。
[0062] 其中,容置腔28的底部与蒸发器15之间可以通过第三管道133连通,第三管道133上面可以设置有膨胀阀134,进而使得经过膨胀阀134的流体的压力以及温度降低后导入到蒸发器15中。
[0063] 继续结合图5,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车辆热循环系统10还包括风机32,风机32设置于蒸发器15的一侧。结合上述内容,风机32可以设置在冰箱25内,进而与蒸发器15配套使用。其中,风机32用于形成吹向蒸发器15的气流,蒸发器15对气流进行降温,以使得气流导入到冰箱25的制冷间室内进行制冷。
[0064] 结合对水蒸气进行回收的实施例,经过发生器12的底壁(即蒸汽腔22的顶壁)冷凝后的水蒸气形成冷凝水,冷凝水滴落到蒸汽腔22中,并最终掉落到容置件17中,进而实现对水蒸气的回收。此时,第一管道131可以与发生器12的侧壁连接,进而使得第一管道131与发生器12的内腔连通。
[0065] 基于上述内容并结合图1、图2,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蒸汽腔22内设置有阶梯结构221,阶梯结构221具有竖直壁2211与水平壁2212,竖直壁2211与水平壁2212连接。并且,水平壁2212与蒸汽腔22远离第一管道131侧的部分顶壁间隔设置,进而使得水平壁2212与蒸汽腔22的该部分顶壁之间形成间隔空间。
[0066] 应理解,由于吸收器11中的制冷剂溶液中的制冷剂的浓度较高,在吸收器11中的制冷剂溶液进入到发生器12后,会使得发生器12中靠近第一管道131一侧的制冷剂溶液的制冷剂浓度较高,并高于远离第一管道131一侧的制冷剂溶液的制冷剂浓度。此时,基于上述阶梯结构221的设置,水蒸气会首先与蒸汽腔22的顶壁靠近第一管道的部分接触,实现换热,而后流到水平壁2212的上方与蒸汽腔22的顶壁进一步换热。在此种方式下,由于水蒸气会首先与靠近第一管道131的蒸汽腔22的顶壁接触进行换热,因此水蒸气会与靠近第一管道131的蒸汽腔22的顶壁上方的制冷剂溶液进行更好的换热,使得靠近第一管道131的蒸汽腔22的顶壁上方的制冷剂溶液中的制冷剂较多地蒸发。对应地,由于此时与远离第一管道131的蒸汽腔22的顶壁接触的水蒸气的温度较低,因此,远离第一管道131的蒸汽腔22的顶壁上方的制冷剂溶液中的制冷剂较少地蒸发。因此,通过此种方式,基于发生器12中的浓度分布实现了对制冷剂良好的蒸发效果,并实现了发生器12在水平方向上浓度的较为均匀地分布。
[0067] 并且,基于阶梯结构221的设置,使得冷凝形成的水掉落到水平壁2212上,进而在水平壁2212上流动并进一步顺着竖直壁2211流动,以最终流到容置件17中。此时,由于水滴与水蒸气之间的接触面接较少,进而减少了水滴被进一步蒸发的量,保证了水蒸气对蒸汽腔22顶壁的良好加热效果。
[0068]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车辆,车辆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车辆热循环系统10,对于车辆热循环系统10的具体介绍,可以参见上述实施例中的内容,不再赘述。
[0069] 图6是本申请提供的车辆热循环系统10的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70] 结合图6,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车辆热循环系统10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结构以及功能。在此实施例下的车辆热循环系统10在饮水装置工作时,可以使得用户饮用热水,用户随时可以将容置件17取下以饮用热水。在饮水装置工作过程中由于会产生水蒸气给发生器12加热,此时蒸发器15工作时能够实现对冰箱25的制冷。由于制冷管道26的设置,此时可以通过制冷管道26件冰箱25的储物间室内的冷气导入到乘员仓内,进而实现对乘员仓的制冷。由于换热腔27以及容置腔28的设置,可以通过储物间室内的冷气实现对吸收器11以及冷凝器14的降温。由于导风管29以及三通阀31的设置,可以将容置腔28内的热风导入到乘员仓内实现对乘员仓的供暖。由于加湿管23的设置,在乘员仓内的湿度较低时,可以通过加湿管23将蒸汽腔22中的蒸汽经过降温降压后导入到乘员仓内,进而实现对乘员仓的加湿。
[0071] 综上,基于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的车辆热循环系统10及车辆,车辆及车辆热循环系统10包括:吸收器11以及发生器12,发生器12与吸收器11连通,发生器12以及吸收器11均容置有制冷剂溶液;冷凝器14以及蒸发器15,冷凝器14与发生器12以及蒸发器15连通,蒸发器15与吸收器11连通;饮水装置,设置有加热件16以及容置件17,容置件17用于容置水,加热件16用于对容置件17加热以加热容置件17内的水;其中,加热件16对容置件17加热时,容置件17内的水形成水蒸气以通过水蒸气对吸收器11加热,以使得吸收器11内的制冷剂溶液蒸发形成制冷剂蒸汽导入到冷凝器14中进行热循环,蒸发器15用于对空气进行冷却以使得冷却后的空气导入到冰箱25中实现制冷。
[0072] 因此,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热循环系统10及车辆均能够通过车辆中的饮水装置工作时产生的蒸汽辅助冰箱25的制冷,进而实现了饮水装置与冰箱25之间的协同工作,也实现了能量的充分利用。
[0073]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申请的方案构思下,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