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体验
专利管家(专利管理)
工作空间(专利管理)
风险监控(情报监控)
数据分析(专利分析)
侵权分析(诉讼无效)
联系我们
交流群
官方交流:
QQ群: 891211   
微信请扫码    >>>
现在联系顾问~

一种机及冰箱

申请号 CN202310769625.3 申请日 2023-06-27 公开(公告)号 CN117847881A 公开(公告)日 2024-04-09
申请人 青岛冰蛋科技有限公司; 发明人 李兆阳; 请求不公布姓名; 李小杰;
摘要 本 发明 首先提供了一种 制 冰 机 ,所述进 水 模 块 包括接收或存储制冰用水的分水槽和中间进水部件,所述分水槽上设置有多个出水孔,每个出水孔对应设置一个中间进水部件;所述中间进水部件一端与所述出水孔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制冰模块的制冰腔的进水口连通。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了设置如所述制冰机的 冰箱 。本发明提供的制冰机及冰箱,制冰机设置中间进水部件,分水槽出来的制冰用水经中间进水部件进入到制冰腔,避免水流受制冰用冷 风 的影响而偏离正规路径无法进入到制冰腔。
权利要求

1.一种机,包括进,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模块包括接收或存储制冰用水的分水槽和中间进水部件,所述分水槽上设置有多个出水孔,每个出水孔对应设置一个中间进水部件;所述中间进水部件一端与所述出水孔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制冰模块的制冰腔的进水口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制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进水部分包括推冰杆,所述推冰杆设置有水流通道,所述水流通道一端与所述出水孔连通,另一在与所述进水口连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制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冰杆包括进水腔和杆体,所述进水腔的出水端与所述杆体沿轴向设置的排水通孔连通。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制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腔呈漏斗状,所述进水腔与所述杆体的排水通孔连接成Y型水流通道。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制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进水部件包括伸缩进水嘴,所述伸缩进水嘴底部插入到所述制冰腔的进水口内,顶部与所述分水槽的出水孔连通,所述伸缩进水的主体结构可沿所述进水口直线上下运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制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进水嘴的顶部具有向外展开的上侧翼。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制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孔包括出水口和引水通道,所述引水通道包括进水漏斗,所述进水漏斗的底壁的倾斜度和倾斜方向与所述上侧翼相同。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制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进水嘴的主体结构上套装有使其自动复位的进水嘴复位弹簧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制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进水嘴的底部设置有向外展开的下侧冀,所述下侧冀伸入所述制冰腔内并嵌入所述制冰腔内的限位槽中。
10.一种冰箱,其特征在于:设置有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制冰机。

说明书全文

一种机及冰箱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制冷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制冰机及冰箱。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人们生活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尤其是炎热的夏季,人们日常饮食生活中常会用到冰,因此,家用小型制冰机越来越受到欢迎,带有制冰机的冰箱也成畅销产品。
[0003] 现有的制冰机,为使制冰模块顺利脱冰,分水槽与制冰腔之间需留有一定的距离,对于冷制冰机而言,如果在进水的过程中同时向制冰腔提供冷风以降低制冰腔的温度,冷风会带动从分水槽出来的水流偏离正常的水路,可能会无法正常进入到制冰腔内,导致制冰用水减少,而且飞溅出来的水落在制冰腔外,可能会导致制冰机的其他部件受潮而导致安全隐患,也可能使上模和下模冻结在一起,无法正常脱冰。
[0004] 同样的,商用制冰机、设置在冰箱内的制冰机同样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制冰机及冰箱,制冰机设置中间进水部件,分水槽出来的制冰用水经中间进水部件进入到制冰腔,避免水流受制冰用冷风的影响而偏离正规路径无法进入到制冰腔。
[0006] 为实现第一发明目的,本发明首先提供了一种制冰机,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7] 一种制冰机,包括进水模块,所述进水模块包括接收或存储制冰用水的分水槽和中间进水部件,所述分水槽上设置有多个出水孔,每个出水孔对应设置一个中间进水部件;所述中间进水部件一端与所述出水孔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制冰模块的制冰腔的进水口连通。
[0008] 进一步的,所述中间进水部分包括推冰杆,所述推冰杆设置有水流通道,所述水流通道一端与所述出水孔连通,另一在与所述进水口连通。
[0009] 进一步的,所述推冰杆包括进水腔和杆体,所述进水腔的出水端与所述杆体沿轴向设置的排水通孔连通。
[0010] 进一步的,所述进水腔呈漏斗状,所述进水腔与所述杆体的排水通孔连接成Y型水流通道。
[0011] 进一步的,所述中间进水部件包括伸缩进水嘴,所述伸缩进水嘴底部插入到所述制冰腔的进水口内,顶部与所述分水槽的出水孔连通,所述伸缩进水的主体结构可沿所述进水口直线上下运动。
[0012] 进一步的,所述伸缩进水嘴的顶部具有向外展开的上侧翼。
[0013] 进一步的,所述出水孔包括出水口和引水通道,所述引水通道包括进水漏斗,所述进水漏斗的底壁的倾斜度和倾斜方向与所述上侧翼相同。
[0014] 进一步的,所述伸缩进水嘴的主体结构上套装有使其自动复位的进水嘴复位弹簧
[0015] 进一步的,所述伸缩进水嘴的底部设置有向外展开的下侧冀,所述下侧冀伸入所述制冰腔内并嵌入所述制冰腔内的限位槽中。
[0016] 本发明的第二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冰箱,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17] 一种冰箱,设置有如前文所述制冰机。
[0018]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制冰机及冰箱,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9] 通过设置中间进水部件,限定向制冰腔进水水流的路径,确保制冰腔内进水量;
[0020] 避免制冰用水在壳体内漫延而产生安全隐患;
[0021] 中间进水部件同时起到推冰作用,在静模上升过程中,将滞留在静模制冰腔内的冰块推落,避免无法正常脱冰而导致的下次制冰时无法正常进水问题。附图说明
[0022] 附图作为本发明的一部分,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的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但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显然,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在附图中:
[0023] 图1: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冰箱结构示意图;
[0024] 图2: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制冰机整体结构示意图(无壳体);
[0025] 图3: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制冰机整体结构剖视图(无壳体);
[0026] 图4: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制冰机的动模结构示意图;
[0027] 图5: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制冰机的连动装置示意图;
[0028] 图6: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制冰机的连动装置剖视图;
[0029] 图7:本发明的供的一种制冰机的连动装置侧视图;
[0030] 图8: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制冰机的连动装置连接状态示意图;
[0031] 图9: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制冰机的动模和静模合模状态示意图;
[0032] 图10: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制冰机的动模和静模分模状态示意图;
[0033] 图11: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制冰机的脱冰机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合模状态);
[0034] 图12: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制冰机的脱冰机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分模状态);
[0035] 图13: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制冰机的动模结构示意图;
[0036] 图14: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制冰机的脱冰机构随动模同步翻转结构示意图;
[0037] 图15: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制冰机的控制器盒结构示意图;
[0038] 图16: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制冰机的结构示意图‑‑‑带搅水模块一;
[0039] 图17: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制冰机的结构示意图‑‑‑带搅水模块二;
[0040] 图18: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制冰机的结构剖视图‑‑‑搅水模块在原位;
[0041] 图19: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制冰机的结构剖视图‑‑‑搅水模块伸入制冰腔;
[0042] 图20: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制冰机的搅水模块结构示意图;
[0043] 图21: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制冰机的搅水模块结构剖视图一;
[0044] 图22: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制冰机的搅水模块结构剖视图二;
[0045] 图23: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制冰机搅水模块的转动联动结构示意图;
[0046] 图24: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制冰机搅水模块的转动联动结构剖视图;
[0047] 其中,1.制冰模块;2.内胆;3.进水管路;4.风道盖板;5.接冰盒;7.控制器盒7;8.离冰达;9.同步带压片;10.导向轴;11.U形支架;12.分水槽;13.红外传感器;14.下轴承座;15.翻转连接杆;16.动模;17.上模固定件;18.支撑座;19.传动连接轴;20.O型密封圈;21.上模衬套;22.静模;23.上模加热丝;24.脱冰顶柱;25.下模加热丝;26.下模衬套;27.承压座;28.脱冰柱导向杆;29.弹簧;30.辅助同步带轮;31.高精度同步带;32.同步带涨紧轮;
33.主同步带轮;34.同步杆;35.温度传感器;36.开口挡圈;37.挡片;111.推冰杆;112.导向筋;113.固定孔;114.U形支架导向孔;115.U形支架马达导向孔;181.定位轴孔;121.导水口;161.翻转固定孔;162.导向孔;163.脱冰口;171.导水槽;172.导向轴孔;191.同步带轮安装孔;211.水位平衡通道;212.进水孔;261.围挡;281.限位环;301.辅助同步带轮安装孔;311.同步带固定脚;331.主同步带轮安装孔;41.上盖;42.下盖;43.从动转轮;44.搅水叶片;45.搅水连杆;46.开口销;47.滚球轴承;48.主动转轮;49.升降螺母;420.搅动盒导向轴孔;480.马达连接孔;50.马达盖;51.螺丝;52.联动皮带;53.搅水马达;54.转轮螺钉;55.导水件;56.升降马达;57.升降导向杆;58.螺杆轴套;59.升降螺杆;62.伸缩进水嘴;63.进水嘴复位弹簧;66.引水通道;530.马达压片;550.导水孔;701.排气装置;801.翻转电机输出轴;802.升降电机输出轴;81.脱冰顶板;85.下模顶柱弹簧;86.卡簧
[0048]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旨在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的构思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发明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0049]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0050]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0051]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052] 本发明首先提供了一种制冰机,包括壳体、壳体内设置有制冰模块1和分离机构,制冰模块1包括动模16和静模22,分离机构与静模22和动模16分别连接,驱动所述静模22升降而与所述动模16合模制冰或分模,并驱动动模16翻转脱冰。
[0053]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制冰机,如图1至图24所示,包括壳体(图中未标识),制冰模块1、储冰模块等结构设置在壳体围成的空间内,从进水、制冰、储冰全部在壳体围成的相对密闭空间内完成,提高冰块的卫生。进一步的,还包括内胆2,制冰模块1、储冰模块等结构设置在内胆2围成的空间内,壳体与内胆2之间填充有保温层,减少制冰模块1、储冰模块的冷量损失。接冰盒5位于动模16的下方,制成的冰块经动模16翻转后脱落到接冰盒5中存储。
[0054] 为限定各模块在壳体内的位置,壳体内设置有U形支架11,制冰用各模块与U形支架11的不同部位组装连接,将各部件组装在壳体内。
[0055] U形支架11包括左右两侧板和后侧板,进水模块设置在U形支架11的上部,如图2所示,进水模块包括分水槽12,分水槽12为截面呈L型、顶面开放的槽体结构,固定在U形支架11的上方,分水槽12的顶部设置有顶盖,顶盖与分水槽12可拆卸式密封连接,保证分水槽12内的相对密封性,避免分水槽12内制冰用水被污染,同时,顶盖可拆卸,便于对分水槽12进清洗及维护。
[0056] 分水槽12上设置有出水孔,出水孔与静模22和动模16合模后形成的制冰腔顶部的进水口相对,将分水槽12内的制冰用水导入到制冰腔中。
[0057] 如图2、图3及图9所示,分水槽12包括狭长的分水槽体和设置在分水槽体一端的进水槽,出水孔设置在分水槽体的前侧壁上,包括开设在分水槽体前侧壁的出水口,出水口的下边缘位于分水槽体的底壁上,使得分水槽12内的进水可全部进入制冰腔内。
[0058] 分水槽体的前侧壁沿出水口的外周设置导水壁,导水壁的底壁倾斜向下设置,顶端与出水口的下边缘即与分水槽体的底壁连接,尾端向下(制冰腔方向)倾斜,导水壁的顶壁水平设置,导水壁的侧壁形成直角梯形结构,导水壁的出水面积大于出水口的面积。
[0059] 最末端(远离进水槽的一端)一个出水孔侧边缘位于分水槽体的侧壁上,分水槽体的底壁倾斜设置,与进水槽相通一侧的底壁较高,同时,背向出水孔的位置的底壁较高,最低点位于此末端的出水孔处,即最末端的出水孔设置在分水槽体底壁最低位置的角落处。进水末期,分水槽体内残留的制冰用水在重作用下,沿倾斜的底壁流动,进入到制冰腔内,不会在分水槽体内残留。
[0060] 进水槽与分水槽体的进水端连通,进水槽的宽度大于分水槽体的宽度,进水管与进水槽超出分水槽体宽度的空间(后文称为:进水槽前部,图2所示方位)相通,制冰用水进入到进水槽前部后,经进水槽后部再进入到分水槽体内。
[0061] 在本实施例中,设置宽于分水槽体的进水槽,对进水起到稳流作用,高压进水在进水槽前部形成旋转水流,旋转水流转到进水槽后部时,沿离心方向经进水槽后部时流出,水压够大时,旋转水流在水压、离心力的作用下撞击进水槽的后壁,消除制冰用水的压力,并在撞击中消除水中蕴含的气泡,以减少进入到制冰腔内的制冰用水中气泡,提高制得的冰块的透明度。
[0062] 进一步的,分水槽12设置有顶盖,在顶盖上进水管出入的通孔,使制冰用水在相对封闭的环境内,提高卫生性。顶盖至少覆盖住进水槽的顶部,必要时,顶盖至少覆盖住进水槽的整个顶面和进水槽体进水端1/3部分的顶部,避免在进水压力下,制冰用水从分水槽12中溅出,落入到壳体内其他位置,导致电器件受潮损伤、金属件生锈、将可分离的部件在低温下冻结住等问题。
[0063] 进水管通过水与外接水源或壳体内设置的储水盒连通,将制冰用水泵入到进水槽内。
[0064] 分水槽12的每个出水孔分别与静模22和动模16合模后形成制冰腔相通。在本实施例中,分水槽12设置在U形支架11的顶部,位于静模22和动模16的上方,静模22位于动模16的上方。
[0065] 分水槽12内的水经出水孔可直接进入到制冰腔,为避免在进水过程中制冰用水飞溅,在分水槽12与静模22之间设置有中间进水部件,在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中,中间进水部件具有以下两种实施例:
[0066] 实施例一:
[0067] 所述中间进水部件包括推冰杆111,静模22制冰完成后,将上升与动模16分离,为避免冰块粘结在静模22的制冰腔内,在静模22的上方设置有推冰杆111,在静模22上升过程中,推冰杆111从制冰腔顶部的进水口插入到制冰腔内,推动滞留在静模22制冰腔内的冰块,使其跌落回动模16制冰腔内。
[0068] 推冰杆111、制冰腔、分水槽的出水孔的数量、位置一一匹配,相互配套,每根推冰杆111位于制冰腔进水孔212的正上方,各推冰杆111之间相互连接,形成整体结构,实现同步推冰。
[0069] 如图2和图3所示,分水槽12、推冰杆111及静模22顺序设置。为避免推冰杆111影响分水槽向制冰腔内进水,在本实施例中,推冰杆111为中空结构,具有水流通道,水流通道一端与分水槽12的出水孔相通,另一端与制冰腔相通。
[0070] 在本实施例中,制冰腔共有三个,沿一条直线排列,对应的,分水槽12上设置三个出水孔,并设有三个推冰杆111,每个出水孔通过推冰杆111与制冰腔相通,将分水槽12内的制冰用水导入到制冰腔内。
[0071] 如图2和图3所示,推冰杆111包括杆体和进水腔,进水腔的出水端与杆体沿轴向设置的排水通孔连通,进水腔和排水通孔连通,形成水流通道,杆体底部与制冰腔相通,如杆体底部与制冰腔的进水口的顶面相齐,或是杆体底部略高于制冰腔进水口,必要时,也可设置杆体底部插入到制冰腔内一部分,插入部分不影响制冰且不会与冰块冻结在一起。制冰用水从分水槽12中经出水孔分流后再经推冰杆111进入到制冰腔内。
[0072] 如图3所示,进水腔大体呈漏斗状,漏斗的出水端为进水腔的最低端,与杆体的排水通孔连通,排水通孔与制冰腔的进水口连通。进水腔的内部空腔与杆体的排水通孔连接成Y型水流通道,分水槽12经出水孔流出的水流速度过快,水量过多时,进水腔起到暂存、缓流的作用,将排水通孔来不及排入到制冰腔内多余的水暂存在进水腔内。
[0073] 各推冰杆111之间通过连接板连接成一体结构,如图3所示,连接板与进水腔侧壁的顶部连接,使进水腔形成连接板上凹陷结构。为避免制冰用水溅出,在连接板上还设置纵向的侧板,使各侧板与连接板形成顶端开放的盒状结构,进水腔为设置在盒状结构底部的凹陷结构。
[0074] 进一步的,盒状结构的前侧板与进水腔的前壁平滑连接,左侧板、右侧板分别与对应的进水腔的侧壁平滑连接,使推冰杆111与盒状结构形成一体结构,即触冰结构。
[0075] 再进一步的,盒状结构的后侧板与分水槽体的前侧壁平滑连接,左侧板的后侧(朝向分水槽12的方向)向右折弯,与分水槽体的左侧壁连接,右侧板的后侧向左折弯,与分水槽体的右侧壁连接,使分水槽12与触冰结构连接成一体结构。触冰结构与分水槽12可通过粘接等方式组装连接,也可为一体成型的整体结构。
[0076] 触冰结构的上部形成盒状结构,并使盒状结构的侧板与进水腔的各壁平滑连接,使分水槽12的出水孔位于盒状结构内,避免制冷过程中产生的气流带动水流偏移,且能够使飞溅的水能够再流回进水腔内。
[0077] 出水孔底壁的宽度小于进水腔的宽度,底壁的中心线与进水腔的轴向中心线相交,使出水孔引导制冰用水从分水槽12内进入到进水腔中,优选的,水流从出水孔正常流出时,将落在进水腔的中心点处。优选的,出水孔底壁的前端面在触冰结构上的投影位于进水腔侧壁与中心点之间,根据选用的进水泵的功率、进水流速,确定出水孔底壁前端面投影的位置,即确定出水孔底壁的垂直长度。
[0078] 如前文所述,分水槽12的底壁由进水端向下倾斜,各出水孔结构尺寸相同,因此,各出水孔在分水槽12前侧壁上的设置高度不同,即各出水孔在分水槽12前侧壁上的顶部位置的沿分水槽12底壁的倾斜方向依次降低。在本实施例中,进水腔前侧板的顶面在分水槽12前侧壁上的投影,分别对应各出水孔的不同高度。
[0079] 分水槽体的底壁倾斜设置,出水口的底部边缘位于底壁处,因此,出水孔的顶部位置在分水槽体的前壁上随底壁的倾斜方向依次降低。如图3所示方位,盒状结构前侧板顶顶在分水槽体前壁上投影对应三个出水孔不同位置:
[0080] 前侧板在左侧(远离进水槽方向)出水孔处的投影在出水孔从下至上(后同)1/2高度范围内;
[0081] 前侧板在中间出水孔处的投影在出水孔1/3至2/3高度范围内;
[0082] 前侧板在右侧出水孔处的投影在出水孔1/2至3/4高度区间内。
[0083] 优选的,前侧板在左侧(远离进水槽方向)出水孔处的投影在出水孔的1/3高度处,前侧板在中间出水孔处的投影在出水孔的1/2高度处,前侧板在右侧出水孔处的投影在出水孔的2/3高度处。
[0084] 推冰杆111的连接板向两侧延伸,并与U形支架11的相连接,以使触冰结构分水槽12与U形支架11组装固定,且设置在U形支架11的上部。
[0085] 进一步的,U形支架11的后侧壁顶部设置有向前的折弯板,分水槽12通过螺钉或粘接固定在折弯板上,推冰杆111与分水槽12组装固定或一体成型,从而将推冰杆111固定在U形支架11的上部。
[0086] 实施例二
[0087] 所述中间进水部件包括伸缩进水嘴62。如图12和图13所示,静模的上制冰腔顶部设置有进水口,在进水口处设置有伸缩进水嘴62,伸缩进水嘴62的下部插入到制冰腔内,且伸缩进水嘴62的主体结构可沿进水口直线上下运动。伸缩进水嘴62为中空结构,一端与分水槽的出水口连接,另一端伸入到制冰腔中,将分水槽内的制冰用水引入到制冰腔内,防止在进水过程中制冰用水飞溅。
[0088] 静模包括上制冰腔,上制冰腔的腔壳内贴覆有上模衬套21,进水口开设在上制冰腔的顶部,在进水口,上模衬套21的边缘与腔壳的边缘之间留有一定间隙,形成限位槽。伸缩进水嘴62的底部向外展开,展开的下侧翼从进水口伸入到制冰腔内并嵌入到上模衬套21与腔壳的间隙处,即展开的下侧翼嵌入到上模衬套与腔壳的边缘形成的限位槽中,并密封住上模衬套21与腔壳之间的连接面,同时防止伸缩进水口62从进水口处脱出。
[0089] 在实际应用中,可在制冰腔的内壁处设置限位槽,下侧翼插入到制冰腔后嵌入到限位槽中,在进水和/或制冰过程中,下侧翼插入到限位槽中,脱冰时,下侧翼从限位槽中脱出并向下运动,以将滞留在制冰腔内的冰块脱出。
[0090] 伸缩进水口62的顶部同样向外展开,展开的上侧翼可增大伸缩进水嘴62的接水面积。在伸缩进水口62的主体结构与上侧冀的连接处,设置有压型台阶,在台阶底面与上模固定件之间,设置有进水嘴复位弹簧63。
[0091] 在本实施例中,分水槽的分水孔包括出水口,出水口设置在槽体底部,并在出水口处设置引水通道66,引水通道66包括进水漏斗,所述进水漏斗的底部设置有与上侧冀相同倾斜角度和倾斜方向的底壁,进水漏斗插入到伸缩进水嘴中。
[0092] 为进一步防止制冰用水飞溅,进水漏斗的出水口处设置相通的进水管,进水管的外径略小于伸缩进水嘴62主体结构的内径,可插入到伸缩进水嘴62中。
[0093] 静模与动模合模后,引水通道66的进水管的末端位于伸缩进水嘴62的上方,优选的,进水管的末端略高于伸缩进水嘴62的顶面,或进水管的末端插入到伸缩进水嘴62的上侧翼围面的空间内。同样的,伸缩进水嘴62上部设置外展的上侧翼,一方面可扩大接水面积,另一方面可扩大伸缩进水嘴62的接水容量。
[0094] 进水漏斗底部的倾斜角度和倾斜方向与伸缩进水嘴62的上侧翼的倾斜角度、倾斜方向相同,当静模与动模分离时,静模上升,进水管插入到伸缩进水嘴62中,静模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引水通道66的进水漏斗的倾斜底面与伸缩进水嘴62的上侧翼的顶面相抵,随静模的进一步上升,进水通道压迫伸缩进水嘴62,使伸缩进水嘴62的底部向制冰腔方向移动,起到前文所述推冰杆111的作用,将滞留在静模制冰腔中的冰块推离。
[0095] 当合模制冰时,静模向下移动,引水通道66对伸缩进水嘴62的压力减小,在进水嘴复位弹簧63的反向复位力作用下,伸缩进水嘴62向上移动,直至引水通道/进水漏斗脱离伸缩进水嘴62,伸缩进水嘴62底部的下侧翼重新嵌入到上模衬套21与腔壳之间留有的间隙处。
[0096] 在前文所述的两种中间进水部件,均为中空结构,并可起到推冰作用。并根据中间进水部件结构的不同,对分水槽的出水口、上模固定件在进水口处的结构做适应性的改变即可。
[0097] 制冰模块1设置在U形支架11围成的空间内,包括动模16和静模22,如图2、3和图9至12所示,静模22包括上模和上模固定件17,上模上设置有多个上制冰腔,每个上制冰腔设置有进水口,进水口、制冰腔、中间进水部件同轴设置。
[0098] 上制冰腔包括腔壳,腔壳内侧贴覆有上模衬套21,上模衬套21可为胶、软体橡胶等食品级软体材料,在制冰或脱冰过程中可产生一定量的弹性形变。
[0099] 上模衬套21贴覆于腔壳的内壁上,在对应腔壳的进水口处,上模衬套21穿过进水口后向外折弯,折弯部分密封住上模衬套21与腔壳之间的接触面,避免飞溅的水进入到上模衬套21与腔壳之间。
[0100] 进一步的,进水口包括开设在腔壳顶部的进水孔212以及在进水孔212外周设置的集水管,集水管与腔壳一体成型或焊接固定,上模衬套21贴覆于腔壳及集水管的内壁上,如图3、9、10所示,衬于集水管内的上模衬套21的顶部穿出集水管后倾斜向外折弯,即衬于集水管内的上模衬套21的顶部向外折弯展开,折弯部分覆盖住集水管与上模衬套21之间的连接面,且折弯部分为倾斜状态,即向外折弯的上模衬套21的顶面为斜面,使得集水管的顶部向外展开,形成近似Y型的结构,增大接水面积,避免在进水过程中从排水通孔中的制冰用水偏离注水中心线而无法完全进入到制冰腔中。
[0101] 相邻上制冰腔之间通过水平的上连接壁连接,相邻上制冰腔之间间隔一定距离,降低静模22生产工艺难度。
[0102] 外侧的上制冰腔(图3和图10所示方位)的腔壳底部倾斜向上向外折弯,折弯部分与腔壳外壁之间的夹角大于20°,折弯部分向延伸到高于制冰腔内最高水位时,再向外水平折弯。优选的,折弯部分的水平段位于进水口与最高水位之间。
[0103] 对应的上模衬套21的下端部,具有相同的连续折弯:先倾斜向上向外折弯后再向外横向折弯,上模衬套21的折弯后部分同样衬于腔壳的折弯部分处,且腔壳的折弯部分的水平段长度大于上模衬套21的折弯部分的水平段长度。相邻上制冰腔的上连接壁的内侧面同样设置有上模衬套21,即相邻两上制冰腔之间的上模衬套21相互连接成一体结构。
[0104] 上模固定件17上对应各上制冰腔的进水口处设置有通孔,通孔与进水口相通,制冰用水经分水槽12的出水孔、推冰杆111/伸缩出水嘴62(后文简称为推冰杆111)、上模固定件17上的通孔、进水口进入到制冰腔中。
[0105] 进一步的,进水口处设置有集水管,集水管通过盈配合的方式插入到通孔中,使静模22与上模固定件17在通孔处插接固定。上模固定件17为波纹板,如图3所示,上模固定件17的波纹为互规律连接的矩形波峰和波谷,通孔设置在波谷处。
[0106] 上模固定件17的端部为具有竖向外侧壁的波谷,通孔设置在与端部的波谷间隔至少两个波峰后的波谷处,通孔两侧波峰的高度大于其他波峰高度,如高于端部波谷处的外侧壁高度。
[0107] 进一步的,通孔处的波峰的顶面与通孔处的侧壁之间倾斜连接,倾斜角度和倾斜方向与上模衬套21在集水管顶部的折弯部分的倾斜角度和倾斜方向相同,使得该波峰的倾斜顶面与上模衬套21上部的折弯部分光滑连接,形成一个光滑的平面,进一步扩大集水管顶部的接水面积,在重力和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制冰用水进入到制冰腔内。
[0108] 集水管顶部设置有台阶,对应的,上模固定件17该处的波峰的侧壁外侧设置反向台阶,波峰的侧壁与集水管在台阶处搭接连接,并在搭接的台阶处设置O型密封圈20,避免制冰用水沿上模衬套21折弯部分的端部与波峰侧壁之间的间隙渗入到上模固定件17与腔壳围成的空间内,导致空间内布设的上模加热丝23被水浸润而发生意外。
[0109] 集水管的壁厚大于腔壳的壁厚,提高集水管的强度,便于集水管与上模固定件17的通孔过盈配合。
[0110] 在上模固定件17与腔壳围成的空间内,设置有上模加热丝23,上模加热丝23缠绕在腔壳外,对腔壳进行加热,便于脱冰。
[0111] 至少在上模固定件17与腔壳围成的一个空间内,设置有检测腔壳表面温度的温度传感器35,即检测制冰腔内冰块的温度,以判断冰块是否冻实。
[0112] 进一步的,在腔壳的外壁上设置有凸起,凸起与腔壳外壁形成卡槽,温度传感器35卡装在卡槽内,可通过热传导的方式直接检测腔壳的表面温度。
[0113] 上模固定件17端部处的波谷的底面坐于外侧的上制冰腔腔壳折弯部分的水平段的顶面上。相邻制冰腔之间至少设置有一个波谷,波谷可用于存储未能准确经推冰杆111进入到制冰腔内而溅出的制冰用水,或当制冰腔发生溢流时,溢流水也将进入到波谷中暂存。
[0114] 在上模固定件17的前端和/或后端(图2和图3所示方位)至少设置一道与各波谷相连通的集水槽,集水槽通过溢水管与壳体内的废水槽和/或前文所述的储水盒连通,和/或通过溢水管将溢水排出制冰机壳体外。
[0115] 进一步的,当中间进水件采用实施二中的结构时,如图12和图13所示,在上模固定件17的波峰处开设通孔,对应上制冰腔的进水口,上制冰腔的腔壳在进水口处设置有凸起,凸起嵌入到上模固定件17的波峰底面形面的卡槽中。
[0116] 动模16设置在静模22的下端,动模16对应设置有三个下制冰腔,动模16和静模22合模以后,上制冰腔和下制冰腔形成完整的制冰腔,制冰用水注入到制冰腔内制成冰块。在本实施例中,制冰腔为圆球状,制备球状冰块。
[0117] 下制冰腔包括腔壳,腔壳内贴覆有下模衬套26,下模衬套26与上模衬套21材质相同,为可产生一定弹性形变的食品级软性材料,如硅胶、软性橡胶等。
[0118] 相邻下制冰腔之间通过水平的下连接壁连接,相邻下制冰腔之间间隔一定距离,降低上模生产工艺难度。
[0119] 同样的,各下制冰腔内的下模衬套26之间相互连接成整体结构。
[0120] 上连接壁的底面和下连接壁的顶面上对应设置有一道半圆形通道,合模后,形成截面为圆形的水位平衡通道211,相邻制冰腔之间通过水位平衡通道121连通,各制冰腔之间形成连通器,确保各制冰腔内的水量一致,制得大小相同的冰块。
[0121] 下制冰腔的腔壳及下模衬套26具有与上制冰腔的腔壳、上模衬套21相近的折弯,如图3所示,外侧的下模衬套26的端部先向外横向折弯,以避让上模衬套21的弯部的壁厚后再倾斜向上折弯,折弯部分的顶部抵在上模衬套21折弯部分水平段的底面;下制冰腔的腔壳端部先向外横向折弯,以避让下模衬套26的横向折弯后再向上倾斜折弯,同样的腔壳折弯部分的顶部抵在上模衬套21折弯部分水平段的底面,优选的,腔壳折弯部分的顶部同样具有向外的水平折弯部分,即腔壳折弯部分的顶部具有水平段。
[0122] 下模衬套26向外横向折弯部分的折弯底面座于腔壳向外横向折弯的顶面;下模衬套26向外横向折弯部分的折弯顶面宽度与上模衬套21倾斜向上折弯形成的折弯底面的宽度相同,使上模衬套21的折弯底面座于下模衬套26的折弯顶面相抵,上模衬套21折弯部分的倾斜外壁与下模衬套26折弯部分的倾斜内壁相抵,上模衬套21与下模衬套26的主体结构顺滑连接,形成光滑的球形内壁。
[0123] 下制冰腔的腔壳外缠绕有下模加热丝25,脱冰时对腔壳加热,便于脱冰。
[0124] 上模衬套21和下模衬套26的连接处经连续折弯,形成围在制冰腔外的围水挡圈,围水挡圈的顶面高度处于上制冰腔腔壳进水口与制冰腔内最高水位之间的位置,使得动模16和静模22合模密封失效情况下,制冰腔内的水不会沿上模衬套21和下模衬套26的连接处溢出。
[0125] 优选的,上模衬套21折弯部分的水平段的底面高度处于上制冰腔腔壳进水口与制冰腔内最高水位之间。
[0126] 分离机构与动模16和静模22分别连接,分离机构的一个输出轴与静模22连接,驱动静模22直线升降,实现动模16和静模22的合模和分模,在上升过程中,推冰杆111/伸缩出水嘴62从上至下插入到上制冰腔中,将冰块推离静模22至制冰腔内;分离机构的另一个输出轴与动模16连接,在静模22上升后,驱动动模16翻转,将滞留在下制冰腔内的冰块翻转脱出。
[0127] 在本实施例中,分离机构包括提升机构和翻转机构,提升机构与静模22连接,带动静模22直线升降,实现静模22与动模16的合模或分模;翻转机构与动模16连接,驱动动模16翻转脱冰。
[0128] 提升机构包括升降电机和连动装置,升降电机的输出轴与连动装置连接,连动装置与静模22连接,升降电机通过连动装置带动静模22直线升降,使静模22与动模16分离。
[0129] 连动装置采用同步带传动结构,U形支架11的两侧各设一套同步带传动结构的连动装置,如图5至图8所示,U形支架11的侧板外设置有安装框,连动装置设置在安装框及U形支架11的侧板围成的空间内。
[0130] 连动装置安装在一个相对封闭空间内,避免制冰、进水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溢水滴落到连动装置处,并在制冰过程中冻结,无法正常带动静模22动作。
[0131] 安装框限定的空间内,U形支架11侧板下部固定有圆柱,主同步带轮33的一侧设置有轴心孔,圆柱插入到轴心孔内,使主同步带轮33与U形支架11的侧板固定连接,并可绕圆柱旋转。通过圆柱将主同步带轮33与U形支架11的侧板固定,可确保主同步带轮33在U形支架11侧板上准确定位安装。
[0132] 主同步带轮33顶部(远离U形支架11的一端)设有凸出于主同步带轮33主体面的圆柱,圆柱上设有长圆安装孔331,升降电机的输出轴插入到长圆安装孔中,通过设置长圆安装孔,避免升降电机与主同步带轮33之间发生空转,无法实现联动。
[0133] 主同步带轮33的上方的U形支架11上安装有辅助同步带轮30,同样的,辅助同步带轮30安装定位结构与主同步带轮33相同,区别在于,辅助同步带轮30无需与升降电机的输出轴固定,无需在圆柱的顶部设置长圆安装孔。如图5所示,主同步带轮33和辅助同步带轮30沿U形支架11侧板纵向间隔设置并通过高精度同步带31连接。
[0134] 在安装框纵向设置的一侧侧壁的内侧,设置有与该侧壁平行设置的导向筋112,辅助同步带轮30偏向、靠近导向筋112方向,高精度同步带31安装后,高精度同步带31部分位于导向筋112与该侧壁之间的空间内,并与导向筋112及侧壁平行。高精度同步带31限定在导向筋112与安装框侧壁之间,减小传动震动,使其升降更平稳,并可限定高精度同步带31从主同步带轮33和辅助同步带轮30上脱落。
[0135] 导向筋112纵向设置,两端朝向对侧安装框侧壁折弯,为同步带进入导向筋112与安装框侧壁之间的空间提供较大的出入口。
[0136] 在安装框限定的空间内,U形支架11侧板的中上部位置,还设置有同步带涨紧轮32,同步带涨紧轮32设置在远离导向筋112一侧的侧壁处。同步带涨紧轮32在高精度同步带
31安装后再安装,一方面便于高精度同步带31安装,另一方面可调节高精度同步带31的松紧程度,使传动没有位移偏差,提高传动精度。同步带涨紧轮32设置在辅助同步带轮30偏向的另一侧,且高精度同步带31设置在同步带涨紧轮32进向主同步带轮33一侧,以合理利用安装框内的有限空间。
[0137] 安装框的开口端通过同步带压片9密封。在安装框内顺序安装好主动步带轮、辅助同步带轮30、高精度同步带31及同步带涨紧轮32后,将同步带压片9通过螺钉固定与安装框和/或U形支架11固定,将安装框的开放端封闭起来,将主动步带轮、辅助同步带轮30、高精度同步带31及同步带涨紧轮32限定在安装框、U形支架11侧板、同步带压片9围成的空间内。
[0138] 如图5所示,在安装框围成的空间内,U形支架11上设置有多个螺钉柱,优选的,在安装框上同时设置有螺钉柱,在同步带压片9上设置有螺钉孔,根据需要将同步带压片9与安装框和/或U形支架11螺钉固定。
[0139] 如前文所述,安装框为多块首尾顺序相连的多块侧板,一端与U形支架11固定,另一端固定同步带压片9,使安装框、U形支架11及同步带压片9围成一个相对密封的空间。
[0140] 在实际应用中,可不设同步带压片9,安装框可为一面开口的盒状结构,开口方向朝向U形支架11,在U形支架11上安装好主同步带轮33、辅助同步带轮30等结构后,再将盒状结构与U形支架11固定组装,连动装置安装在盒状结构与U形支架11之围成的封闭空间内,盒底(背向开口端的一侧为底)起到同步带压片9的作用;
[0141] 或安装框为多块首尾顺序相连的连框结构,开口方向分别朝向U形支架11的侧板和壳体,安装框与U形支架11固定,壳体将U形支架11的另一开口端密封,通过壳体将安装框压装在U形支架11上,连动装置安装在壳体、U形支架11及安装框围成的封闭空间内,进一步的,控制器盒7设置在安装框与壳体之间,控制器盒7起到同步带压片9的作用。
[0142] 如图6所示,同步带压片9与同步带轮对应处设有圆通孔,保证主同步带轮33、辅助同步带轮30和同步带涨紧轮32的凸起圆柱伸出,起到定位支撑作用的同时把同步带传送部件径向位移限制住使其不脱出。且同步带压片9安装完毕后与主同步带轮33、辅助同步带轮30和同步带涨紧轮32之间留有一定间隙,保证旋转流畅不卡顿。
[0143] U形支架11的两侧板处分别安装有一套如前文所述的同步带传动结构,为降低产品成本,连动装置包括主动同步带传动结构和从动同步带传动结构,主动同步带结构的主同步带轮33与升降电机连接,而从动同步带传动结构通过同步杆34与主动同步传动结构连接,实现同步传动。
[0144] 如图5和图8所示,辅助同步带轮30的轴心处设有辅助同步带轮30安装孔301,辅助同步带轮30安装孔301的截面为三分之二左右的半圆形状,或辅助同步带轮30安装孔301为D型孔,同步杆34为不锈杆,两端设有一段截面为三分之二左右圆形或D型的限位杆,或通体是截面为三分之二左右圆形或D型杆体。
[0145] 同步杆34的一端插入到一侧辅助同步带轮30安装孔301内,因都是三分之二圆或D型孔从而限制了同步杆34做轴向运动,同步杆34与辅助同步带轮30紧密配合,防止出现传动位移,导致传动不同步,出现两侧传动误差。
[0146] 同步杆34的另一端与设置在U形支架11另一侧的辅助同步带轮30连接,具体安装固定结构与方法与上述相同。当一侧的主同步带轮33与升降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时,升降电机驱动该主同步带轮33动作,该主同步带轮33通过高精度同步带31带动同侧辅助同步带轮30转动,进一步通过同步杆34将转动传动到另一侧的辅助同步带轮30转动,另一侧的辅助同步带轮30转动通过高精度同步带31的传动带动同侧的主同步带轮33的旋转,实现两侧高精度同步带31的同步升降。
[0147] 通过在U形支架11的两侧均设置同步带传动结构,两侧的同步带传动结构通过同步杆34连接,实现两侧的同步带传动结构同步动作,从而带动静模22稳定升降。
[0148] 上模固定件17通过螺钉固定在高精度同步带31上的同步带固定脚311上,同步带固定脚311是与高精度同步带31一体成型,结构可靠牢固,从而通过高精度同步带31带动上模固定件17直线升降。
[0149] 如图2和图7所示,上模固定件17的两侧各设有一个导向轴孔172,U形支架11的两侧板的顶部具有横向向内垂直折弯的折弯板,折弯板上设置有固定孔113,动模16的顶面上对应设置有定位轴孔181,导向轴顺序穿过设在U形支架11上的固定孔113、上模固定件17上的导向轴孔172,并最终插入到定位轴孔181内。
[0150] 壳体内设置有支撑座18,U形支架11的两侧板及连动装置的安装框座于支撑座18顶面上,定位轴孔181设置在支撑座18的顶面上。
[0151] 挡片37通过螺钉固定在U形支架顶部的折弯板上,封挡住固定孔113的顶面,从而将导向轴10限制在动模16和U形支架11的折弯板之间不能脱出。在实际应用中,也可在固定孔113处设置有插入到固定孔113内的密封盖,从而封堵住固定孔113的顶部,或折弯板上的固定孔113非通孔,顶部封闭,导向轴与上模固定件17上的导向轴孔172、定位轴孔181插接后,再从下至上插入到折弯板的固定孔113中。
[0152] 上模固定件17的两侧对应设置导向轴孔172,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导向柱的数量确定导向轴孔172、固定孔113的数量。当设置两个导向轴孔172,即在上模固定件17的两侧分别设置两根导向轴时,使上模固定件17带动上模沿着导向轴10直线升降运动而不倾斜。
[0153] 动模16包括翻转支撑架,翻转支撑架上设置有容纳下制冰腔的容置空间,下制冰腔从翻转支撑架上的插孔处下沉,将下制冰腔与翻转支撑架嵌装组装连接,使下制冰腔和脱冰机构设置在翻转支撑架围成的空间内。
[0154] 翻转连接杆15的截面为三分之二圆,或为D型结构,与翻转支撑架组装固定,可有效防止翻转连接杆15与翻转支撑架之间发生空转。翻转连接杆15与翻转机构连接,通过驱动翻轩连接杆,带动翻转支撑架、下制冰腔及脱冰机构即动模16同步翻转,将滞留在下制冰腔内的冰块脱出。
[0155] 具体的,翻转支撑架上的两端对应设置有两个翻转连接杆15的位置处,设置有翻转固定孔161,翻转固定孔161同样为D型孔或是截面为三分之二圆,通过相互配合的三分之二圆或是D型结构,限定了翻转连接杆15与翻转支撑架之间的轴向运动,可使翻转连接杆15转动时,翻转支撑架可同步翻转。
[0156] 在本实施例中,翻转支撑架的两端各设有一个翻转固定孔161,并两端对应设有一个翻转连接杆15,也可将两侧的翻转固定孔161设置为贯穿翻转支撑架的通孔,翻转连接杆15穿过此通孔,且端部伸出通孔外。
[0157] 支撑座18上固定有下轴承座,翻转连接杆15与下轴承座套接组装,翻转连接杆15穿出下轴承座的端部设置有限位槽,开口挡圈36卡在翻转连接杆15的限位槽上,两侧的支撑座18上各设有一个轴承座,从而使下轴承座和翻转支撑架的两端被固定在支撑座18上,并可保持轴向运动。
[0158] 如图4所示,翻转连接杆15的一端与传动连接轴19插接固定,同样的,传动连接轴19与翻转连接杆15通过三分之二圆或D型结构相配合,从而限定翻转连接杆15与传动连接轴19之间的轴向运动。翻转连接杆15的另一端与翻转电机的输出轴连接,由翻转电机带动翻转连接杆15、传动连接轴19旋转,从而通过与传动连接轴19相组装固定的翻转支撑架带动下制冰腔翻转,将已被顶出的冰块翻转脱出。
[0159] 如图14所示,脱冰机构与下轴承座和/或支撑座18连接,脱冰导向杆28穿过下轴承座和/或支撑座18上设置的通孔后与上制冰腔腔壳折弯部分的水平段抵压,当翻转电机带动翻转支撑架带动下制冰腔翻转时,同步带动脱冰机构一同翻转。
[0160] 在U形支架11的一侧,在同步带压片9的外侧,通过螺钉安装有如图15所示和控制器盒7,控制器盒7内安装有离冰马达8,在本实施例中,离冰马达8包括升降电机和翻转电机,翻转电机的翻转电机输出轴801与翻转连接杆15连接,带动动模16翻转,升降电机的升降电机输出轴802插入到主同步带轮33上的主同步带轮安装孔331内与主同步带轮33连接,带动静模22直线升降。
[0161] 传动连接轴19的一端设置同步带轮安装孔191,翻转电机输出轴801插入到传动连接轴19上的同步带轮安装孔191内,翻转电机输出轴801旋转带动传动连接轴19旋转,同步带动与传动连接轴19配合的翻转连接杆15旋转,从而带动动模16的旋转,实现脱冰。
[0162] 升降电机输出轴802插入到同侧的主同步带轮33上的主同步带轮33安装孔331内,升降电机输出轴802旋转带动主同步带轮33旋转,主同步带轮33旋转带动高精度同步带31的转动,通过同步杆34的传导,另一侧的高精度同步带31同时转动,实现上模固定件17两侧同时升降,保证升降平稳。
[0163] 如图2、3及12所示,离冰马达8设置在控制器盒7以保护离冰马达8避免被溢出的制冰用水浸润而导致故障。控制器盒7和U形支架11的底部安装有一对红外传感器13,一对红外传感器13在同一轴线上,用来检测接冰盒5中的冰块是否装满,可控制制冰模块1的制冰节奏。
[0164] 为避免冰块与下制冰腔冻结在一起,无法实现翻转脱冰,在本实施例中,还设有在翻转转前将冰块推离下制冰腔的脱冰机构,脱冰机构和对应的下制冰腔的配套结构包括如下三个实施例:
[0165] 实施例一
[0166] 如图3和图10所示,在下制冰腔的腔壳底部,设置有脱冰口163,下模衬套26对应脱冰口163处外壁上设置有两个凸角,两凸角间隔设置,且两凸角插入到脱冰口163中,凸角的外壁与脱冰口163内壁相抵。
[0167] 凸角与下模衬套26一体成型,优选的,在两凸角之间位置处的下模衬套26的壁厚增加,但内模衬套内壁仍为光滑的、规则的半圆形。增厚的下模衬套26底部向外(向脱冰口163方向)凸出,并设有两个凸角,以增加下模衬套26此处的强度,避免在制冰时,在水或冰的重力作用下,使下模衬套26内壁向从脱冰口163方向产生形变,导致制得冰块变形,不能制得正圆的球形冰。
[0168] 下制冰腔的下方设置脱冰机构,如图9和图10所示,脱冰机构包括脱冰顶板81和脱冰顶柱24,脱冰顶柱24设置在脱冰顶板81上,顶部正对下制冰腔。
[0169] 优选的,脱冰顶柱24的顶部为弧形面,对应的,两凸角间隔的位置处的下模衬套26的外壁设有相应的向上凸起的弧形面。在制冰状态下,脱冰顶柱24的顶部抵于两凸角之间的间隔位置处,使脱冰顶柱24的弧形面与两凸角之间的弧形面相匹配。
[0170] 两凸角之间的宽度与脱冰顶柱24的外径相等,脱冰顶柱24插入到两凸角之间,进一步加大下模衬套26在通孔处的强度,避免在制冰过程中下模衬套26变形,且顶部设置成弧形面,避免在制冰水或冰的重力下,冰块的底面上形成脱冰顶柱24的顶面压痕。
[0171] 如图9和图10所示,下制冰腔腔壳的横向折弯部分的外部还设有横向延长部,横向延长部的底部设置有承压座27,承压座27为框架结构,顶部与横向延长部的底面固定。
[0172] 脱冰顶板81两端各设置一个顶部开放的插槽,横向延长部、承压座27的底板上对应插槽的开口方向设置有通孔。脱冰导向杆28的底部从上至下穿过通孔后,插入到插槽中。插槽的高度可有效防止脱冰导向杆28从插槽中脱出。
[0173] 脱冰导向杆28位于承压座27内的杆体上套装有限位环281,限位环281与承压座27底板之间套装有弹簧29。脱冰导向杆28的顶部抵于上制冰腔腔壳折弯部分水平段的底面上。优选的,如图9和图10所示,下制冰腔腔壳折弯部分顶部的水平段上设置有通孔,脱冰导向杆28的顶部穿过该通孔后与上制冰腔腔壳折弯部分的水平段底面相抵。
[0174] 合模时,静模22的上制冰腔腔壳折弯部分的水平段抵压住脱冰导向杆28,此时,限位环281压迫弹簧29,使弹簧29处于压缩状态,脱冰导向杆28插入到插槽内,优选的,脱冰导向杆28的底部与插槽的槽底相抵,脱冰导向杆28通过脱冰顶板81与脱冰顶柱24连接成一体结构。
[0175] 进一步的,动模16上设置有导向孔162,脱冰导向杆28底部穿过导向孔162、承压座后插入到插槽中。
[0176] 制冰结束后,静模22上升与动模16分离,上制冰腔的腔壳对脱冰导向杆28的压制力消失,弹簧29反向复位,推动限位环281向上移动,从而带动脱冰导向杆28整体上移,脱冰顶柱24同步向上移动。弹簧29的反向作用力大于冰块的重力,脱冰顶柱24从两凸角之间的位置向上对冰块产生推动力量,克服冰块的重力后,如图10所示,下模衬套26向制冰腔内部发生形变,从而将滞留在下制冰腔内的冰块推离下模衬套26,与下模衬套26脱离,便于后续的翻转脱冰。
[0177] 设置承压座27,限位环281设置在承压座27内,从而限定脱冰顶柱24上升的距离,避免脱冰顶柱24上升高度过高,将冰块直接顶出下制冰腔,无法正常翻转脱出,而卡在壳体内的某一部位,影响下一次制冰,同时也限定脱冰导向杆28的上升过程,避免底部脱离插槽。
[0178] 在合模状态下,上模衬套21折弯部分的水平段抵压在下制冰腔腔壳折弯部分水平段的顶面上,密封住上模衬套21、下模衬套26与下制冰腔腔壳之间的配合间隙;且端部侧面抵在脱冰导向杆28的侧壁上,起到O型密封圈20的作用,起到密封作用。
[0179] 实施例二
[0180] 如图11和图12所示,本发明提供的脱冰机构及相应的下制冰腔的配套结构的另一实施例,脱冰机构中的承压座27、限位环281等结构及与动模16、静模22的连接结构相同,区别在于:
[0181] 下制冰腔的腔壳底部,设置有弧形凹槽,即腔壳底部下沉使内壁处形成向下凹陷的弧形凹槽,弧形凹槽的中心点处设置脱冰口163。
[0182] 脱冰顶柱24的底部与脱冰顶板81固定,顶部通过插入到下制冰腔内,并在脱冰顶柱24的顶部设置有顶托,顶托形状与弧形凹槽相同,制冰时,顶托嵌入到弧形凹槽内,顶托顶面与腔壳内壁的主体结构平滑连接,形成完整的半球形内壁。
[0183] 下模衬套26贴覆在腔壳内壁上,由顶托封堵住脱冰口163,防止下模衬套26从脱冰口163处下沉影响冰块的圆度。
[0184] 同样的,在制冰模式下,即动模16和静模22合模时,如图11所示,在上制冰腔腔壳折弯部分水平段的压迫下,承压座27内限位环281压迫弹簧29,顶托嵌入到弧形凹槽内;制冰结束后,如图12所示,静模22对脱冰导向杆28的压力消失,承压座27内的弹簧29在反向复位力的作用下,带动脱冰顶板81、脱冰顶柱24上升,顶托推动下模衬套26产生形变,使冰块脱离下模衬套26,等待翻转脱冰。
[0185] 进一步的,在脱冰顶柱24与下制冰腔的腔壳之间,在脱冰顶柱24上还套有下模顶柱弹簧86,在推离冰块脱离下模衬套26时,下模顶柱弹簧85被压缩,再次合模时,在静模22的压迫下,配合下模顶柱弹簧85的反向复位力,使静模22和动模16顺利合模。
[0186] 即在本实施例中,脱冰顶柱24上套装的下模顶柱弹簧85和脱冰导向杆28上的弹簧29的状态相反,在合模状态下,脱冰导向杆28上的弹簧29被压缩,开模后,脱冰顶柱24上的下模顶柱弹簧85被压缩。
[0187] 进一步的,为防止脱冰顶柱24从下模顶柱弹簧85内脱出,在脱冰顶柱24的下部设置有卡簧86,将下模顶柱弹簧85限定在止簧86与动模26的腔壳之间。
[0188] 实施例三
[0189] 具体连动、推冰方式如实施例一所述,区别在于:
[0190]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在下制冰腔的腔壳底部设置有脱冰口163,下模衬套26对应脱冰口163的位置硬度、强度增加,避免在制冰过程中沿脱冰口163下垂。脱冰顶柱24的直径略小于脱冰口163直径,且脱冰顶柱24的顶部具有向下的凹槽,凹槽弧度与下模衬套
26在此处的弧度相同。
[0191] 在制冰过程中,脱冰顶柱24插入到脱冰口163内抵住下模衬套26的底部,使下模衬套26底部嵌入到脱冰顶柱24的凹槽中;脱冰时,静模22与动模16分离过程中,在承压座27内弹簧29的作用下,脱冰顶柱24推动下模衬套26发生形变,使冰块与下模衬套26分离。
[0192] 在本发明中,脱冰机构具有如上述所述三种实施例,并根据不同的脱冰结构,脱冰口163、脱冰顶柱24、外模衬套的结构不同。在实际应用中,脱冰结构可为任意结构,可实现翻转脱冰前推动冰块脱离下模衬套26且在制冰过程中可保持冰块的形状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并根据脱冰结构对下制冰腔的腔壳、外模衬套做出适应性改动即可。
[0193] 制冰模块1通过螺钉固定在壳体的一侧,包括蒸发器、冷凝器压缩机,在本实施例中,还设置有风机和风道,将蒸发器产生的冷量吹向合模后的制冰腔。当制冰结束,制冰模块1停止工作;冰块脱出掉到下方的接冰盒5中,等待下次制冰;红外传感器13感应到接冰盒5冰块已满时,停止制冰,当冰块被取走时或红外传感器13感应冰还没有满,则继续制冰。
[0194] 当制冰机设置在冰箱内时,不设置制冰模块1,壳体上设置有与冰箱制冷系统相通的风道,将冰箱蒸发器产生的冷量引送到制冰模块1处,为制冰模块1提供制冰冷量。
[0195] 工作原理:当接到制冰信号时,离冰马达8先初始化,首先升降电机输出轴802旋转,带动上模固定件17上升到最顶部,然后翻转电机输出轴801旋转带动下模16部分旋转,将下模衬套26中冰块排空,然后翻转电机输出轴801旋转带动下模16部分逆向旋转使其复位,升降电机输出轴802逆向旋转,带动上模固定件17部分上下降最底部。定量的水从进水管路3流入到分水槽12中,分水槽12中的水通过分水槽12上的导水口121流入到离冰杆111孔中,通过离冰杆111的孔流到下方的导水槽171内,水通过导水槽171流入到进水口212中,最终流到上模衬套21和下模衬套26形成的模具内。
[0196] 当固定在上模22上的温度传感器35检测到设定温度时,则代表制冰结束,此时离冰马达8上的升降电机输出轴802旋转,带动上模固定件17上升。在上模固定件17部分上升的同时,脱冰顶柱24在弹簧29的复位力作用下也上升,将下模衬套26顶起变形,使冰块脱离下模衬套26。上模固定件17部分上升到最顶部后,离冰马达上的翻转电机输出轴801旋转带动动模16部分旋转,使在下模衬套26中的冰块掉落到在制冰模块1下方的接冰盒5中。预定时间后升降电机输出轴801旋转带动动模16逆向旋转使其复位,升降电机输出轴802逆向旋转,带动上模固定件17上下降最底部,进入下一个制冰周期,直到红外传感器13检测到接冰盒5中的冰块满了后,制冰结束。
[0197] 在制冰过程中,向制冰腔内注入制冰用水后,由于水内含有大量的空气,制得的冰块呈“白”色,外观效果不理想,为制得透明冰或是提高冰块的透明度,在本实施例中,还设置有排气装置701。
[0198] 在本发明中,排气装置701可伸入到制冰腔内,带动制冰腔内的水旋转,在转动过程中,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将气体排出。
[0199]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6至图24所示,排气装置701驱动电机和搅水部件,搅水部件伸入到制冰腔内,带动制冰水旋转,以排出水内气体。
[0200] 搅水部件包括搅水叶片44和搅水连杆45,搅水连杆45顶端与搅水马达53的输出轴连接,搅水叶片44通过铆接螺纹、一体成型等方式固定在搅水连杆45的末端,与搅水连杆45的末端连接,在搅水马达53的驱动下,伸入到制冰腔内的搅水叶片44旋转,将制冰腔内的制冰用水中的空气排出。
[0201] 如图16和图17所示,搅水马达53设置在U形支架11的上部。进一步的,在U形支架11的上部设置有搅拌盒,如图20至图24所示,搅拌盒包括通过螺钉固定的上盖41和下盖42,上盖41的顶面设置有凸起主体表面的马达盖50,搅水马达53设置在上盖41与马达盖50围成的空间内,在上盖41上设置有限定搅水马达53位置的限位凸起,便于搅水马达53的安装定位以及在转动过程中防止搅水马达53移位。
[0202] 搅水马达53的输出轴穿过上盖41、下盖42后,与搅动连杆的顶部连接。输出轴的底部设置有插孔,搅动连杆插入插孔中,插孔内壁上设置有螺纹,使搅动连杆与输出轴螺纹连接;或搅动连杆与插孔过盈配合连接;或如图20、23、24所示,在插孔壁和搅动连杆的插入部分上设置相通的销孔46,搅动连杆插入到插孔内后,连接销插入到销孔46中,将搅动连杆与输出轴固定在一起。
[0203] 每根搅动连杆分别与一个搅水马达53的输出轴固定,为降低成本及整个制冰机的体积、重量,在本实施例中,仅设置一个搅水马达53,并通过连动结构由搅水马达53带动三根搅水连杆连同步动作。
[0204] 如图20至图24所示,在上盖41的顶面上设置一个马达盖50,搅水马达53设置在马达盖50与上盖41围成的空间内。在搅拌盒内设置有连动结构,如图23所示,连动结构包括主动轮和两个从动轮,搅水马达53与主动转轮48连接,并带动主动转轮48转动。在本实施例中,主动转轮48的中心孔内壁设置内齿牙,搅水马达53的电机轴下部设置有外齿牙,使电机轴与主动轮的马达连接孔480相互啮合连接。
[0205] 如图23和图24所示,两从动转轮43分别设置主动转轮48的两侧,从动转轮43分别通过联动皮带52与主动转轮48连接。
[0206] 在从动转轮43和主动转轮48的外端面,各设有两道水平设置的U型槽,两U型槽并与主动轮/从动轮的顶面平行。两根联动皮带52分别套在左侧从动转轮43和主动转轮48的上面的U型槽,右侧从动转轮43和主动转轮48的下面的U型槽。
[0207] 或主动转轮48的外端面设置两道平行设置的U型槽,而两从动转轮43的外端面仅设有一道U型槽,且两个从动转轮43的U型槽位置不同,分别对应主动转轮48的两道U型槽,使联动皮带52将两从动转轮43分别与主动转轮48连接。
[0208] 如图20至图23所示,主动转轮48、从动转轮43及联动皮带52设置在搅拌盒内,主动转轮48、从动转轮43的输出轴穿下出盖后,如前文所述与搅动连杆连接。
[0209] 为使主动转轮48和从动转轮43顺利转动以带动搅动连杆动作,在本实施例中,还设置有滚球轴承47,如图21所示,滚球轴承47通过卡扣固定在从动转轮43和主动转轮48上。为了防止滚球轴承47脱出,使转动失效,在滚球轴承47的卡扣后面,组装有转轮螺钉54,受转轮螺钉54的限制,不会再有往外侧的形变量,滚球轴承47不会脱出,保证了结构的可靠性。
[0210] 从动转轮43和主动转轮48与搅水叶片44的组件安装好后,其组件通过卡扣固定在上盖41上,卡扣另一端卡在滚球轴承47的内侧,保证滚球轴承47流畅的转动。为进一步防止滚球轴承47脱出,使转动失效,在卡扣的后面,安装有限定卡扣位置的螺丝51,进一步避免再有往外侧的形变量,滚球轴承47不会脱出,整个转轮组件就固定在了搅拌盒上盖41上,保证了结构的可靠性。
[0211] 为避免搅动叶片一直处于制冰腔内与冰块冻结在一起,还设置有带动排气装置701升降的升降电机,升降电机通过升降螺母49与搅拌盒组装连接。
[0212] 如图17和图21所示,在搅拌盒的上盖41与下盖42之间设置有升降螺母49,上盖41的顶面上设置有通孔。升降螺母49的顶部插在通孔中,底部穿过下盖42。
[0213] 如图16至图19所示,U形支架11顶板的中心位置处设有U形支架马达导向孔115,升降螺杆59穿过U形支架马达导向孔115后与升降螺母49螺纹连接。升降螺杆59的底部装有螺杆轴套58,螺杆轴套58固定在支撑座18上。
[0214] 升降马达56固定在U形支架11的顶板上,升降马达56轴上同样有非圆形压片,压片伸入到升降螺杆59顶部的孔内,使升降马达56带动升降螺杆59旋转,升降螺杆59为丝杆,通过螺纹的作用,带动整个排气装置701的直线升降。为了防止排气装置701升降不平衡,如图17所示,在升降螺杆59的两侧各设有一根升降导向杆57,升降导向杆57的上部穿过U形支架
11顶板上的U形支架导向孔114,下部穿过搅拌盒下盖42上的搅抖盒导向轴孔420,并最终底部插在了支撑座18上。
[0215] 如前文所述,搅水马达53与主动转轮48啮合连接,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搅水马达53固定在上盖41的顶面上,搅水马达53的电机轴与主动转轮48的马边连接孔插接连接,并在搅水马达53上固定有马达压片530,马达压片530插入到主动转轮48的马达连接孔480内,马达压片530为非圆形状,以限定搅水马达53空转,以使搅水马达53能顺利带动主动转轮48转动。搅水马达53设置在马达盖50与上盖41围成的封闭空间内,实现对搅水马达53的防水保护。
[0216] 当设置有排气装置701时,无法设置推冰杆111,进水模块内的进水无法通过推冰杆111导入到制冰腔内,因此,当设有如前文所述的排气装置701时,如图16所示,在上模固定件17上设置有导水件55,如前文所述,上模固定件17上对应各制冰腔的进水口处设置有通孔,上制冰腔的集水管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插入到通孔壁,使静模22与上模固定件17在通孔处插接固定。导水件55设置在上模固定件17的顶部。
[0217] 当制冰结束,静模上升过程到一定高度后,搅水叶片再次进入到上制冰腔内,对滞留在上制冰腔内的冰块施力推离上制冰腔,防止冰块粘结在上制冰腔中,推气装置起到推冰杆的作用。
[0218] 进一步的,上模固定件17的顶部,三个通孔所在位置为一道狭长的矩形水平面,水平面的四个侧部连接倾斜设置的侧壁,使上模固定件17的顶部形成四周高中间低的槽状结构,三个通孔设置在槽底。在槽状结构的外周,还设置有围壁,围壁及槽状结构构成前文所述的导水件55。在任一围壁上,设置有导水孔550,导水管与导水孔550连通,将外接水源或储水盒中的制冰用水导入到导水件55中,并经三个通孔进入到制冰腔内。
[0219] 进一步的,也可在U形支架11的顶部设置分水槽12,当设置有排气装置701时,分水槽12上仅设置有个出水孔,出水孔通过导水管与导水件55连通,将分水槽12内的水经导水件55导入到制冰腔内。外接水源或内部储水盒内的水经分水槽12中转后再经导水件55进入到制冰腔内,从而降低水压,避免在进水过程中在制冰水中融入过多空气,从而进一步提高冰块的透明度,也降低搅水马达53的工作时间,降低整机能耗。
[0220] 当收到制冰信号时,制冰机内部或外接水源通过导水管向导水件55内进水,进水过程中或进水结束后,升降马达56开始逆时针旋转旋转,带动升降螺杆59转动,从而带动排气装置701下降到指定位置,升降马达56停止旋转,搅水马达53开始旋转,搅水马达53带动主动转轮48旋转,在联动皮带52的作用下,从动转轮43同时开始同步旋转,并带动与其连接的搅水叶片44转动,开始搅拌制冰腔内部的水,将水内部的气泡搅拌出去,使制出的冰变为透明。预定时间后,搅拌结束,升降马达56开始顺时针反向旋转,带动排气装置701上升,防止搅动叶片被冰冻结在里面。在排气过程中,通过设定排气装置701的动作时间、旋转速率来控制排气质量
[0221] 进一步的,在排气过程中,水中的气泡沿旋转方向及叶片的倾斜方向从水中排出,且在排气过程中,升降马达56按预定设置,定进提升。具体的:
[0222] 随制冰时间的持续,制冰腔内从下至上,从外向内开始结冰,在最低预定位置旋转预定时间后,升降机构带动旋转机构定时和/或匀速上升,当搅动叶片到达最高预定位置并旋转预定时间后,旋转电机停止动作,搅动叶片停止旋转排气,升降马达56带动搅动叶片从进水孔212处离开,等待下一次的排气作业。
[0223] 优选的,当注水结束后,升降马达56带动叶片下降到距离制冰腔底部1/5位置时,或最低预定位置,升降马达56停止工作;旋转电机开始工作带动搅动叶片开始顺时针旋转,旋转电机工作经过预定时间,如10分钟后,升降马达56再次动作,带动排气装置701开始匀速上升,上升预定距离后,停止上升,如搅动叶片上升到距离制冰腔底部2/5位置后升降马达56停止动作,在上升过程中,旋转电机可停止动作,也可在上升过程中仍保持旋转状态,不间断排气,提高排气效率;到达预定位置后,升降马达56停止工作,旋转电机继续带动搅动叶片旋转,继续排气,再次经过预定时间,如10分钟后,升降马达56动作,排气装置701再次匀速上升到预定位置,如距离制冰腔底部3/5后升降马达56停止工作,旋转电机继续工作;再次经过10分钟后升降马达56再次开始工作排气装置701再一次开始上升,再次上升预定位置后,如距离制冰腔底部4/5后升降马达56停止工作,旋转电机继续工作至预定时间,随着制冰时间的持续,当叶片上升到距离制冰腔底部4/5距离时,制冰腔内大部分制冰用水已结成冰块,仅顶部少量还未结冰,或已形成冰晶,此时,旋转电机持续工作至预定时间,如制冰结束前15分钟时间,旋转电机停止工作,升降马达56带动旋转叶片从进水孔212处离开,使制冰腔顶部的少量水或冰晶在不受外力干扰下,冻结成冰块。
[0224] 控制器控制升降马达56的动作,使排气装置701上升脱离制冰腔后到达最高预定位置,停止动作。在本实施例中,当搅动叶片到达预定位置后,升降马达56停止动作,使搅动叶片在稳定位置处进行旋转排气,且在匀速上升过程中,旋转电机停止动作,使和升降和旋转分步进行,避免升降的同时旋转排气而振动较大,导致噪音增大,或过大的振动,使结构精细的连接部件松动,影响排气效果;在减少连接件,或确定连接件不会因振动而松动的情况下,升降和旋转可同步进行,也可使叶片到达最低限定位置后,在此位置旋转排气预定时间,如10分钟后,升降马达56带动搅动叶片匀速、缓慢上升,中间不作停留,直至到达最高预定后,再停留预定时间以进行最后的旋转排气后,离开制冰腔。
[0225] 中间停留的次数、每次上升的距离、在最高限定位置停留的时间可根据制冰腔的尺寸、制冷模块的制冷能力来确定,可实现旋转排气,但不影响水冻结成冰块或将已形成的冰晶打散或叶片被冻结在制冰腔内即可,前文所述的间隔10分钟、每次上升制冰腔直径的1/5,均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示例,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制冰机的具体情况进行设定。
[0226] 本发明是以三个球形冰块为实例说明,其也可为多个冰块或者多排冰块等,也可以是其他形状的冰块,此都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0227] 本发明提供的制冰机,还可设置在冰箱内,冰箱包括蒸发器,提供冰箱制冷用冷量,此时,制冰机不设置制冰模块1,通过风道将冰箱蒸发器产生的制冷量引导到制冰腔处,实现制冰。
[0228] 壳体与风道连通的一侧为风道盖板4,风道盖板上设置有风口,风口朝向制冰腔,蒸发器产生的冷量经风道、风口进入到制冰机内,吹到制冰腔上,实现风冷制冰。
[0229] 制冰机可设置在冷藏室或冷冻室内,当制冰机设置在冷藏室时,接冰盒5可设置在冷冻室内,接冰盒5通过冰通道与制冰机连通,如前文所述翻转脱冰后的冰块通过冰通道落入到接冰盒5内。接冰盒5也可与制冰机同时设置在冷藏室内,风道同时向制冰腔供冷的同时向接冰盒5提供冷量,防止冰块融化。
[0230] 进一步的,也可通过其他可将蒸发器产生的冷量传递交给制冰腔的制冷通道与制冰腔连接,包括但不限于前文所述的风道,也可将冰箱蒸发器的一段蒸发管延长,引处到制冰机处,与导热块接触,导热块与制冰腔接触,将蒸发管的冷量通过热导的方式传递给制冰腔,实现制冰。
[0231]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制冰机及冰箱,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232] 通过设置中间进水部件,限定向制冰腔进水水流的路径,确保制冰腔内进水量;
[0233] 避免制冰用水在壳体内漫延而产生安全隐患;
[0234] 中间进水部件同时起到推冰作用,在静模上升过程中,将滞留在静模制冰腔内的冰块推落,避免无法正常脱冰而导致的下次制冰时无法正常进水问题。
[0235]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利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提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上述实施例中的实施方案也可以进一步组合或者替换,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方案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