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体验
专利管家(专利管理)
工作空间(专利管理)
风险监控(情报监控)
数据分析(专利分析)
侵权分析(诉讼无效)
联系我们
交流群
官方交流:
QQ群: 891211   
微信请扫码    >>>
现在联系顾问~

申请号 CN202211206597.6 申请日 2022-09-30 公开(公告)号 CN117847901A 公开(公告)日 2024-04-09
申请人 海信冰箱有限公司; 发明人 杨春; 郭动; 张向平; 付婧;
摘要 本 发明 提出一种 冰 箱 ,其包括限定出具有取放口的储藏室的 箱体 、设于箱体上并靠近第一体 侧壁 的 铰链 、 门 体;箱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体侧壁和第二体侧壁;铰链上设有引导部和导向部,且引导部和导向部均具有圆弧状轨迹线;门体具有门前壁、门侧壁;门体靠近铰链的端部设有与引导部相配合的第一门轴、位于第一门轴远离门前壁一侧且与导向部相配合的第二门轴;门体由关闭状态打开过程中,第一门轴相对引导部向靠近取放口的方向做圆弧运动,第二门轴相对导向部向远离第一体侧壁并靠近取放口的方向做圆弧运动,以使门体向内移动一定距离;本发明冰箱精准控制门体转动,使得门体在打开时不会超出或者过多超出箱体的侧面,并使门体在打开时运动顺畅。
权利要求

1.箱,其特征在于,包括:
箱体,其限定出具有取放口的储藏室;所述箱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体侧壁和第二体侧壁;
铰链,其设于所述箱体上,并靠近所述第一体侧壁;所述铰链上设有引导部和导向部,且所述引导部和导向部均具有圆弧状轨迹线;
体,其具有在所述门体关闭时远离所述箱体的门前壁、靠近所述铰链且与所述门前壁相连接的门侧壁;所述门体靠近所述铰链的端部设有与所述引导部相配合的第一门轴、位于所述第一门轴远离所述门前壁一侧且与所述导向部相配合的第二门轴;
所述门体由关闭状态打开过程中,所述第一门轴相对所述引导部向靠近所述取放口的方向做圆弧运动,所述第二门轴相对所述导向部向远离所述第一体侧壁并靠近所述取放口的方向做圆弧运动,以使所述门体向内移动一定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部的圆弧轨迹线记为引导轨迹线,所述导向部的圆弧轨迹线记为导向轨迹线;
所述引导轨迹线由所述门体关闭时所述门前壁向所述取放口沿圆弧延伸,且所述引导轨迹线的圆心位于其远离所述第一体侧壁的一侧;
所述导向轨迹线由所述第一体侧壁向第二体侧壁沿圆弧延伸,且所述导向轨迹线的圆心位于其远离所述取放口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轨迹线所在圆的圆心记为引导圆心O1,所述导向轨迹线所在圆的圆心记为导向圆心O2;
所述导向圆心O2位于所述引导圆心O1靠近所述第一体侧壁和所述取放口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门体关闭时,所述第一门轴的中心轴位于所述引导轨迹线远离所述取放口的一端;所述第二门轴的中心轴位于所述导向轨迹线靠近所述第一体侧壁的一端;所述第二门轴位于所述第一门轴靠近所述第一体侧壁和取放口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门轴的中心轴位于所述引导轨迹线远离所述取放口的一端;所述第二门轴的中心轴位于所述导向轨迹线靠近所述第一体侧壁的一端;所述门体关闭时,所述第二门轴位于所述第一门轴远离所述第一体侧壁并靠近所述取放口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穿过所述门体的质心且与所述门前壁相平行的平面记为质心平面F;所述第一门轴的中心轴记为引导中心轴P,所述第二门轴的中心轴记为导向中心轴Q;
在所述箱体顶壁的投影内,所述质心平面F为线段PQ的垂直平分线。
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或6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取放口所在平面记为第二参考平面M2,所述第一体侧壁远离所述取放口的一侧设有与所述第二参考平面M2相垂直的第一参考平面M1,所述第一参考平面M1和第二参考平面M2在门体相对所述箱体的打开过程中相对所述箱体保持静止;
所述门体具有与所述门前壁相对设置的门后壁,所述门后壁上设有在所述门体关闭时与所述箱体的前端面相配合的门封条,所述门封条具有靠近所述门侧壁并远离所述门前壁的侧封棱;
所述门体打开至最大度的过程中,所述侧封棱做圆弧运动,且所述侧封棱先向远离所述第一参考平面M1并靠近所述第二参考平面M2的方向移动,再向远离所述第一参考平面M1并远离所述第二参考平面M2的方向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门体打开时,所述侧封棱运动轨迹记为侧封棱轨迹线;所述侧封棱轨迹线所在圆与所述导向轨迹线所在圆为同心圆。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门体具有靠近所述铰链并在所述门体关闭时靠近所述取放口的第二侧棱;
所述门体打开至最大角度的过程中,所述第二侧棱做圆弧运动,且所述第二侧棱先向远离所述第一参考平面M1并靠近所述第二参考平面M2的方向移动,再向远离所述第一参考平面M1并远离所述第二参考平面M2的方向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门体打开时,所述第二侧棱运动轨迹记为第二侧棱轨迹线;
所述第二侧棱轨迹线所在圆的圆心记为第二侧棱圆心O4;所述第二侧棱轨迹线上与取放口距离最小的点记为N3;其中,直线O4N3与第一体侧壁相平行。

说明书全文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冰箱。

背景技术

[0002] 相关技术中,冰箱体的铰链结构大多为单轴形式,通过铰链轴与门体的轴套配合实现门体绕铰链轴旋转,此类铰链结构的门体在开门过程中,门体的部会超出箱体的侧面;由于门体绕其转动的固定轴位置不动,从而使得当冰箱在门体打开的过程中,门体的开闭自由度会大大受限。
[0003] 现在一般是将冰箱放在橱柜内,以实现冰箱嵌入式;对于嵌入式冰箱而言,要求在开门过程中门体的角部不能过多超出箱体的尺寸;以上嵌入式的需求使得冰箱的使用受限。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0005] 为此,本申请旨在提供一种冰箱,该冰箱的铰链结构使得门体在打开时不会超出或者过多超出箱体的侧面。
[0006] 根据本申请的冰箱,其包括:
[0007] 箱体,其限定出具有取放口的储藏室;所述箱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体侧壁和第二体侧壁;
[0008] 铰链,其设于所述箱体上,并靠近所述第一体侧壁;所述铰链上设有引导部和导向部,且所述引导部和导向部均具有圆弧状轨迹线;
[0009] 门体,其具有在所述门体关闭时远离所述箱体的门前壁、靠近所述铰链且与所述门前壁相连接的门侧壁;所述门体靠近所述铰链的端部设有与所述引导部相配合的第一门轴、位于所述第一门轴远离所述门前壁一侧且与所述导向部相配合的第二门轴;
[0010] 所述门体由关闭状态打开过程中,所述第一门轴相对所述引导部向靠近所述取放口的方向做圆弧运动,所述第二门轴相对所述导向部向远离所述第一体侧壁并靠近所述取放口的方向做圆弧运动,以使所述门体向内移动一定距离。
[0011]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引导部的圆弧轨迹线记为引导轨迹线,所述导向部的圆弧轨迹线记为导向轨迹线;
[0012] 所述引导轨迹线由所述门体关闭时所述门前壁向所述取放口沿圆弧延伸,且所述引导轨迹线的圆心位于其远离所述第一体侧壁的一侧;
[0013] 所述导向轨迹线由所述第一体侧壁向第二体侧壁沿圆弧延伸,且所述导向轨迹线的圆心位于其远离所述取放口的一侧。
[0014]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引导轨迹线所在圆的圆心记为引导圆心O1,所述导向轨迹线所在圆的圆心记为导向圆心O2;
[0015] 所述导向圆心O2位于所述引导圆心O1靠近所述第一体侧壁和所述取放口一侧。
[0016]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门体关闭时,所述第一门轴的中心轴位于所述引导轨迹线远离所述取放口的一端;所述第二门轴的中心轴位于所述导向轨迹线靠近所述第一体侧壁的一端;所述第二门轴位于所述第一门轴靠近所述第一体侧壁和取放口的一侧。
[0017]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门轴的中心轴位于所述引导轨迹线远离所述取放口的一端;所述第二门轴的中心轴位于所述导向轨迹线靠近所述第一体侧壁的一端;所述门体关闭时,所述第二门轴位于所述第一门轴远离所述第一体侧壁并靠近所述取放口的一侧。
[0018]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穿过所述门体的质心且与所述门前壁相平行的平面记为质心平面F;所述第一门轴的中心轴记为引导中心轴P,所述第二门轴的中心轴记为导向中心轴Q;
[0019] 在所述箱体顶壁的投影内,所述质心平面F为线段PQ的垂直平分线。
[0020]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取放口所在平面记为第二参考平面M2,所述第一体侧壁远离所述取放口的一侧设有与所述第二参考平面M2相垂直的第一参考平面M1,所述第一参考平面M1和第二参考平面M2在门体相对所述箱体的打开过程中相对所述箱体保持静止;
[0021] 所述门体具有与所述门前壁相对设置的门后壁,所述门后壁上设有在所述门体关闭时与所述箱体的前端面相配合的门封条,所述门封条具有靠近所述门侧壁并远离所述门前壁的侧封棱;
[0022] 所述门体打开至最大角度的过程中,所述侧封棱做圆弧运动,且所述侧封棱先向远离所述第一参考平面M1并靠近所述第二参考平面M2的方向移动,再向远离所述第一参考平面M1并远离所述第二参考平面M2的方向移动。
[0023]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门体打开时,所述侧封棱运动轨迹记为侧封棱轨迹线;所述侧封棱轨迹线所在圆与所述导向轨迹线所在圆为同心圆。
[0024]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门体具有靠近所述铰链并在所述门体关闭时靠近所述取放口的第二侧棱;
[0025] 所述门体打开至最大角度的过程中,所述第二侧棱做圆弧运动,且所述第二侧棱先向远离所述第一参考平面M1并靠近所述第二参考平面M2的方向移动,再向远离所述第一参考平面M1并远离所述第二参考平面M2的方向移动。
[0026]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门体打开时,所述第二侧棱运动轨迹记为第二侧棱轨迹线;
[0027] 所述第二侧棱轨迹线所在圆的圆心记为第二侧棱圆心O4;所述第二侧棱轨迹线上与取放口距离最小的点记为N3;其中,直线O4N3与第一体侧壁相平行。
[0028]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0029] 本发明提出一种冰箱,其包括限定出具有取放口的储藏室的箱体、设于箱体上并靠近第一体侧壁的铰链、门体;箱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体侧壁和第二体侧壁;铰链上设有引导部和导向部,且引导部和导向部均具有圆弧状轨迹线;门体具有门前壁、门侧壁;门体靠近铰链的端部设有与引导部相配合的第一门轴、位于第一门轴远离门前壁一侧且与导向部相配合的第二门轴;门体由关闭状态打开过程中,第一门轴相对引导部向靠近取放口的方向做圆弧运动,第二门轴相对导向部向远离第一体侧壁并靠近取放口的方向做圆弧运动,以使门体向内移动一定距离;本发明冰箱精准控制门体转动,使得门体在打开时不会超出或者过多超出箱体的侧面,并使门体在打开时运动顺畅。附图说明
[0030] 图1是本发明冰箱的立体图;
[0031] 图2是本发明冰箱的俯视图;
[0032] 图3是图2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33] 图4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一中门体处于关闭状态时铰链处的视图;
[0034] 图5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一中门体打开至 时铰链处的视图;
[0035] 图6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一中门体打开至 时铰链处的视图;
[0036] 图7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一中门体打开至 时铰链处的视图;
[0037] 图8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一中门体打开至 时铰链处的视图;
[0038] 图9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一中门体打开至 时铰链处的视图;
[0039] 图10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一中门体打开过程中第一侧棱、第二侧棱及侧封棱的运动情况示意图;
[0040] 图11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一中门体打开至 时第一门轴相对引导部、第二门轴相对导向部的位置示意图;
[0041] 图12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一中门体打开至 时第一门轴相对引导部、第二门轴相对导向部的位置示意图;
[0042] 图13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一中门体打开至 时第一门轴相对引导部、第二门轴相对导向部的位置示意图;
[0043] 图14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一中门体打开至 时第一门轴相对引导部、第二门轴相对导向部的位置示意图;
[0044] 图15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一中门体打开至 时第一门轴相对引导部、第二门轴相对导向部的位置示意图;
[0045] 图16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一中门体由G3打开至Gmax过程中第一门轴相对引导部、第二门轴相对导向部的运动情况示意图;
[0046] 图17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一中门体打开至不同角度时第一门轴相对引导部、第二门轴相对导向部的位置示意图;
[0047] 图18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一中轴心线段PQ的轴心中点I的运动轨迹示意图;
[0048] 图19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一中门体打开至G1时的位置与门体由关闭状态以其关闭时轴心中点I为旋转轴旋转至G1时的位置对比图;
[0049] 图20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一中门体打开至G2时的位置与门体由打开至G1状态以其打开至G1时轴心中点I为旋转轴旋转至G2时的位置对比图;
[0050] 图21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一中门体打开至G3时的位置与门体由打开至G2状态以其打开至G2时轴心中点I为旋转轴旋转至G3时的位置对比图;
[0051] 图22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一中门体打开至G4时的位置与门体由打开至G3状态以其打开至G3时轴心中点I为旋转轴旋转至G4时的位置对比图;
[0052] 图23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一中门体打开至Gmax时的位置与门体由打开至G3状态以其打开至G4时轴心中点I为旋转轴旋转至Gmax时的位置对比图;
[0053] 图24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二中门体打开过程中第一门轴相对引导部运动时的第一门轴相对引导部、第二门轴相对导向部的位置示意图;
[0054] 图25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二中门体打开最大打开角度为90°时门体关闭时第一门轴相对引导部运动时的第一门轴相对引导部、第二门轴相对导向部的位置示意图;
[0055] 图26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三中门体打开过程中第一门轴相对引导部运动时的第一门轴相对引导部、第二门轴相对导向部的位置示意图;
[0056] 图27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四中门体打开过程中第一门轴相对引导部运动时的第一门轴相对引导部、第二门轴相对导向部的位置示意图;
[0057] 图28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五中门体打开过程中第一门轴相对引导部运动时的第一门轴相对引导部、第二门轴相对导向部的位置示意图;
[0058] 图29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六中门体打开过程中第一门轴相对引导部运动时的第一门轴相对引导部、第二门轴相对导向部的位置示意图;
[0059] 图30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七中滚子沿凸型曲线的运动情况示意图;
[0060] 图31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八中门体端部与铰链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61] 图32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八中门体端部与铰链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0062] 图33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九中与门体下端部相配合的铰链与轨迹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0063] 图34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九中与门体下端部相配合的铰链与轨迹块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64] 图35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九中与门体下端部相配合的铰链与轨迹块的另一视角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65] 图36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九中门体下端与定块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66] 图37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九中锁定块的结构示意图;
[0067] 图38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九中门体下端与锁定块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0068] 图39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九中门体关闭时铰链与锁定块的配合示意图;
[0069] 图40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九中门体关闭时铰链与锁定块的另一视角的配合示意图;
[0070] 图41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九中门体打开至GB0时锁定块与铰链相分离时的示意图;
[0071] 图42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九中门体打开至GB1时铰链与锁定块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0072] 图43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十中门体打开时翻转梁与箱体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0073] 图44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十中门体关闭至GS时,门体、导向块及导向部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0074] 图45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十中门体关闭至GF时,门体、导向块及导向部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0075] 图46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十中GB1>GS时的锁钩与止挡部、导向块与导向部的状态说明图;
[0076] 图47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十中GB1<GF时的锁钩与止挡部、导向块与导向部的状态说明图;
[0077] 图48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十中GB1=GF时的锁钩与止挡部、导向块与导向部的状态说明图。
[0078] 以上各图中:箱体10;橱柜100;门体30;门前壁31;门侧壁32;门后壁33;第一侧棱W;第二侧棱N;前面板34;铰链板40;连接部401;延伸部402;止挡部403;勾挂间隙404;安装孔405;过渡部20;门封条2;第一门轴41;第二门轴42;引导中心轴P;导向中心轴Q;引导圆心O1;导向圆心O2;第一侧棱圆心O3;第二侧棱圆心O4;侧封棱圆心O5;引导部50;引导轨迹线S;起始引导点P0;第一引导点P1;第二引导点P2;第三引导点P3;第四引导点P4;第五引导点P5;
导向部60;导向轨迹线K;起始导向点Q0;第一导向点Q1;第二导向点Q2;第三导向点Q3;第四导向点Q4;第五导向点Q5;轨迹块7;板体70;锁定块6;勾挂部61;根接部62;插接板63;门端盖
8;容纳槽80;收容部81;第一凸起82;第二凸起83;间隙槽84;翻转梁9;导向块13;轨迹槽14。

具体实施方式

[0079] 下面,通过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具体描述。然而应当理解,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结构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结合到其他实施方式中。
[0080]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0081] 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0082]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083]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在附图中,定义冰箱使用时面向用户的一侧为前侧,与之相反的一侧为后侧。
[0084] 实施例一
[0085] 参照图1,冰箱包括具有储藏室的箱体10、连接到箱体10以打开和关闭储藏室的门体30,以及向储藏室供应冷空气的制冷装置。箱体10包括限定形成储藏室的内胆、连接到内胆的外侧以形成冰箱的外观的外壳、设置于在内胆与外壳之间以使储藏室绝热的隔热层
[0086] 箱体10限定出多个储藏室。本实施例中,多个储藏室包括位于冷藏室及位于冷藏室下方的冷冻室;需要说明的是,冰箱的多个储藏室的设置不局限于以上示例说明。
[0087] 储藏室的前端形成有取放口,以放置食物至储藏室内或由储藏室内取出食物;箱体10上设置可旋转的门体30以打开或关闭储藏室的取放口。具体的,门体30通过位于上部的铰链和位于下部的铰链可旋转地连接于箱体10上。
[0088] 箱体1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体侧壁和第二体侧壁(即箱体10的左侧壁和右侧壁);铰链设置于箱体10上并靠近第一体侧壁;门体30具有在门体30关闭时远离箱体10的门前壁
31、与门前壁31相对设置的门后壁33、靠近铰链且与门前壁31相连接的门侧壁32;例如铰链位于箱体10的右侧时,门体30的右侧面为门侧壁32;铰链位于箱体10的左侧时,门体30关闭时其左侧壁为门侧壁32。
[0089] 门体30的门前壁31和门侧壁32相交形成第一侧棱W,门侧壁32与门后壁33相交形成第二侧壁N。门体30关闭时,第一侧棱W位于第二侧棱N远离箱体10的一侧。需要说明的是,门前壁31与门侧壁32均为平面时,两平面相交线为理论上的第一侧棱W(同理,理论上的第二侧棱N为门侧壁32与门后壁33两平面相交线);实际生产加工设置时,门前壁31与门侧壁32相交处为圆角过渡的设置,由此在门前壁31与门侧壁32相交处形成的是一个曲面。本申请中为了方便描述,以理论上的第一侧棱W及理论上的第二侧棱N来进行描述。另外,穿过门体30的质心且与门前壁31相平行的平面记为质心平面F;门体30打开过程中,质心平面F随着门体30运动。本实施例中,以门体30几何中心作为质心来确定的质心平面F来进行描述。
[0090] 门体30的后壁上设有门封条2;门体30关闭时,门封条2与环绕取放口的箱体的前端面相贴合,以有效密封门体30与箱体10的连接处,从而确保门体30密封取放口,避免冷气外溢。可设置的,门封条2呈环状;门封条2包括靠近门侧壁32的侧封条,门封条2(侧封条)靠近门侧壁32并远离门前壁31的棱记为侧封棱F。
[0091] 参照图2至图3,门体30靠近铰链的端部设有第一门轴41、位于第一门轴41远离门前壁31一侧的第二门轴42;铰链上具有引导部50和导向部60;第一门轴41适配于引导部50,第二门轴42适配于导向部60,在门体30旋转打开或者关闭的过程中,第一门轴41相对引导部50运动,第二门轴42相对导向部60运动。本实施例中,第一门轴41在引导部50的引导作用下相对铰链做圆弧运动,第二门轴42在导向部60的导向作用下相对铰链做圆弧运动。
[0092] 铰链包括与箱体10固定连接的铰链板40,铰链板40包括:连接到箱体10上的连接部401、从连接部401向前延伸并呈水平板状的延伸部402。连接部401可以通过诸如螺钉、销和螺栓固件紧固到箱体10的顶壁上。具体的,对于门体30上端的铰链来说,连接部401连接在箱体10顶壁上。对于门体30下端的铰链来说,连接部401连接在箱体10的前端面。其中,引导部50和导向部60形成于延伸部402上。
[0093] 第一门轴41和第二门轴42连接在门体30靠近铰链的端部上以形成引导门体30移动的限定轴。具体的,设于门体30端部的第一门轴41和第二门轴42沿竖直方向延伸,以适配设置于铰链上的引导部50或导向部60。
[0094] 本实施例中,以位于门体30上下两端的铰链板40上均设有引导部50和导向部60,门体30上下两端均设有第一门轴41和第二门轴42为例进行描述。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设置不受同时设置于门体30上下两端设置的限制,其根据需要设置以连接门体30与箱体10。
[0095] 本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2,将箱体10上靠近铰链板40的侧面所在的平面(第一体侧壁)定义为基准平面M0,冰箱收容于橱柜100中,基准平面M0靠近橱柜100的一侧为外侧,与之相对的靠近储藏室的一侧为内侧。门体30关闭时,门前壁31与橱柜100的前端面相平齐(“平齐”包括两平面距离小于2mm的任一情况)。将冰箱放置在橱柜100中使用时,为了防止用户地面不平及橱柜100变形等因素,橱柜100在尺寸设置时,橱柜100与冰箱的侧面(第一体侧壁,即基准平面M0)的距离α,可设置的,α∈[3,5],单位:mm。为了保证冰箱的门体30正常打开,门体30在旋转的过程中其第一侧棱W不能超出箱体10侧面(基准平面M0)太多,以避免第一侧棱W与橱柜100碰撞而导致门体30无法正常打开。
[0096] 为满足以上需求,门体30在旋转的过程中需要能向内侧移动,从而使得第一侧棱W不会超出箱体10侧面(基准平面M0)太多。以铰链板40设在门体30右侧为例,内侧为左侧,即门体30需要能向左侧移动;以铰链板40设置在门体30左侧为例,则内侧为右侧,即门体30需要能向右侧移动。在本实施例中,箱体10的右侧壁为第一体侧壁,为基准平面M0来进行描述。
[0097]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引导部50引导第一门轴41的中心轴相对运动的轨迹线记为引导轨迹线S,导向部60引导第二门轴42的中心轴相对运动的轨迹线记为导向轨迹线K;其中,引导轨迹线S与导向轨迹线K均为等半径圆弧。
[0098] 本实施例中,引导部50设置为引导槽,导向部60设置为导向部,且引导槽与导向部均为一条等半径的圆弧槽,即引导槽的中心轨迹线为引导轨迹线S,导向部的中心轨迹线为导向轨迹线K;引导轨迹线S与导向轨迹线K均为一条等半径圆弧,以使与引导槽相适配的第一门轴41相对引导槽做圆弧运动,使与导向槽相适合的第二门轴42相对导向槽做圆弧运动,有效增加门体30旋转打开的流畅性。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形成于铰链上的引导槽与导向槽的槽口均朝下,其能够防止灰尘落入槽内,有效确保引导槽与导向槽的清洁度,避免因槽内藏灰而影响位于槽内并与之相配合的限位轴的运动,从而有效确保门体30打开的长期流畅性。即本实施例中,引导部50与导向60均具有遮挡门轴以避免灰尘积累而导致其与对应门轴相对运动不流畅。
[0099]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涉及到的等半径圆弧包括标准的数学定义上的标准圆弧,亦包括因为加工误差或部件微变形或微磨损等原因而与标准数学定义上的标准圆弧有所偏差、但仍具有圆弧特性的圆弧。
[0100] 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在箱体10顶壁所在平面的投影内,以基准平面M0为Y轴,位于铰链板40的前侧且与基准平面M0相垂直的直线记为X轴(本实施例中,以门体30关闭时,经过第一侧棱W并与取放口相平行的平面为X轴,即以门体30关闭时的门前壁31所在平面为X轴);X轴与Y轴相垂直,并相交于原点O;以门体30关闭时经过第一侧棱W并与取放口相平行的平面指向箱体10的方向为Y轴的正向,第一体侧壁指向第二体侧壁的方向为X轴的正向,形成二维坐标系XOY。
[0101] 在坐标系XOY中,引导轨迹线S所在圆的标准方程为(x‑a1)2+(y‑b1)2=r12;引导轨迹线S所在圆的圆心记为引导圆心O1;
[0102] 导向轨迹线K所在圆的标准方程为(x‑a2)2+(y‑b2)2=r22;引导轨迹线S所在圆心的圆心记为导向圆心O2;
[0103]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r1<r2,即引导轨迹线S所在圆的半径小于导向轨迹线K所在圆的半径,以在第一门轴41相对引导部50做圆弧运动的同时,使第二门轴42相对导向部60具有流畅且平缓的运动趋势(导向轨迹线K的曲率小),提高门体30打开的流畅性和稳定性
[0104]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a1>a2,b1<b2,r1<r2;即导向圆心O2位于引导圆心O1靠近第一体侧壁和取放口一侧。
[0105] 在本实施例中,引导轨迹线S沿门体30关闭时由门前壁31指向门后壁32的方向延伸;导向轨迹线K沿由第一体侧壁指向第二体侧壁的方向延伸;可设置的,导向轨迹线K位于引导轨迹线S靠近取放口的一侧。
[0106] 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引导圆心O1位于引导轨迹线S远离第一体侧壁的一侧;即引导轨迹线S为向第一体侧壁凸出的圆弧。导向圆心O2位于导向轨迹线K远离取放口的一侧;即导向轨迹线K为向取放口凸出的圆弧。
[0107]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引导轨迹线S上具有依次靠近取放口的起始引导点P0、第一引导点P1、第二引导点P2、第三引导点P3、第四引导点P4、第五引导点P5;即,起始引导点P0、第一引导点P1、第二引导点P2、第三引导点P3、第四引导点P4、第五引导点P5均在圆O1上。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沿由门体30关闭时门前壁31指向取放口的方向(沿Y轴正向),引导轨迹线S与第一体侧壁的距离先减小后增大;其中,第三引导点P3与第一体侧壁的距离最小。引导轨迹线S由起始引导点P0先向靠近第一体侧壁和取放口的方向沿圆弧经过第一引导点P1、第二引导点P2延伸至第三引导点P3,然后向远离第一体侧壁并靠近取放口的方向沿圆弧经过第四引导点P4延伸至第五引导点P5。
[0108] 导向轨迹线K上具有依次远离第一体侧壁的起始导向点Q0、第一导向点Q1、第二导向点Q2、第三导向点Q3、第四导向点Q4、第五导向点Q5;即,起始导向点Q0、第一导向点Q1、第二导向点Q2、第三导向点Q3、第四导向点Q4、第五导向点Q5均在圆O2上。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沿由第一体侧壁指向第二体侧壁的方向(沿X轴正向),导向轨迹线K与取放口的距离先减小后增大;其中,第二导向点Q2与取放口的距离最小。导向轨迹线K由起始导向点Q0先向远离第一体侧壁并靠近取放口的方向沿圆弧经过第一导向点Q1延伸至第二导向点Q2,然后向远离第一体侧壁和取放口的方向沿圆弧经过第三导向点Q3、第四导向点Q4延伸至第五导向点Q5。
[0109] 如图3所示,其中,起始引导点P0与取放口的距离记为D0,第五引导点P5与取放口之间的距离记为D1;起始导向点Q0与取放口的距离记为Z0,第五导向点Q5与取放口之间的距离记为Z1。其中,Z0<D1≤Z1<D0。以上设置有效确保在本实施例中引导轨迹线S与导向轨迹线K均为圆弧的设置下,门体30所能打开的最大角度不小于90°,方便取放物品。
[0110]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门轴42位于第一门轴41靠近门后壁33的一侧,引导部50位于导向部60远离取放口的一侧;第一门轴41相对引导部50做圆弧运动,第二门轴42相对导向部60做圆弧运动,以使得门体30能够在旋转的同时向内侧(靠近第二体侧壁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从而对门体30单纯旋转所带来的第一侧棱W的向外位移进行补偿,以限定第一侧棱W超出基准平面M0的距离,有效避免门体30打开时与橱柜100相互干涉。
[0111]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箱体10顶壁的投影中,门体30关闭时,第一门轴41的中心轴与第二门轴42的中心轴所在直线与第一体侧壁相平行。即门体30关闭时,第一门轴41的中心轴与第二门轴42的中心轴所在直线与Y轴相平行。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门体30关闭时,门前壁31与取放口所在平面相平行,门侧壁32与门前壁31相垂直,且门侧壁32与第一体侧壁相平行或相平齐;即在箱体10顶壁的投影中,门体30关闭时的门侧壁32与Y轴重合或平行;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平行”包括标准数学定义上的平行,亦包括因为加工误差或部件微变形或微磨损夹角小于3°的两面关系。在以上结构设置下,门体30打开过程中,第一门轴41相对引导部50向靠近门后壁33的方向运动,第二门轴42相对导向部60向远离第一体侧壁的方向运动,以使门体向内移动一定距离。
[0112] 由于引导部50和第一门轴41之间,以及导向部60和第二门轴42之间是相对运动关系,若门体30在打开的过程中,以引导部50和导向部60为静止参照物,则相当于第一门轴41在引导部50的限制下运动动,第二门轴42在导向部60的限制下运动。本申请为了描述方便,采用引导部50和导向部60为静止参照物,而第一门轴41和第二门轴42相对参照物移动的方式进行说明。
[0113] 本实施例中,第一门轴41的中心轴记为引导中心轴P,第二门轴42的中心轴为导向中心轴Q;在箱体10顶壁所在平面的投影内,线段PQ记为轴心线段PQ;轴心线段PQ的中心记为轴心中点I。如图4‑图18所示,第一门轴41沿引导部50运动等同于引导中心轴P沿引导轨迹线S运动,第二门轴42沿导向部60运动等同于导向中心轴Q沿导向轨迹线K运动,以使得门体30能够在旋转的同时向内侧(靠近第二体侧壁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从而对门体30单纯旋转所带来的第一侧棱W的向外位移进行补偿,有效避免门体30打开时与橱柜100相互干涉。门体30相对箱体10的运动,等同于在箱体10顶壁所在的平面内(或与箱体10顶壁相平行的平面内(二维坐标系XOY))两者的相对运动;即门体30相对箱体10的运动为二维平面内的相对运动。由于第一门轴41和第二门轴42固定于门体30上,在箱体10顶壁所在平面内,轴心线段PQ相对于铰链的运动等同于门体30相对于铰链的运动,亦等同于门体30相对于箱体10的运动。
[0114] 以下说明中,为方便阐述,选择在箱体10顶壁所在平面内,轴心线段PQ相对设于铰链的运动表示门体30相对于箱体10的运动。
[0115]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在箱体10顶壁所在平面内,门体30在打开的过程中,围绕变动的点在转动,该变动的点为轴心线段PQ的中心;即本实施例中,在箱体10顶壁所在平面内,门体30绕变动的轴心中点I转动。
[0116]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在门体30处于关闭状态时,第一门轴41的中心轴(引导中心轴P)位于引导轨迹线S的起始引导点P0,第二门轴42的中心轴(导向中心轴Q)位于导向轨迹线K的起始导向点Q0。即门体30处于关闭状态时,第一门轴41位于引导部50远离取放口的一端,第二门轴42位于导向部60靠近第一体侧壁的一端;第一门轴41位于第二门轴42远离取放口的一侧。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箱体10顶壁的投影中,门体30关闭时,P0Q0与第一体侧壁相平行。
[0117] 本实施例中,在上述引导部50与第一门轴41、导向部60与第二门轴42的限定下,以冰箱打开的最大角度Gmax>90°为例进行说明。门体30由关闭状态打开至最大角度Gmax过程中,门体30旋转打开至特定角度时,第一门轴41相对引导部50的相对位置、第二门轴42相对导向部60的相对位置具体如下:
[0118] 以下说明中,表示门体30的打开角度,门体30关闭状态时打开角度 门体30相对箱体10打开以敞开取放口时的打开角度 为正数;
[0119] 如图4所示, 时,门体30处于关闭状态;引导中心轴P位于引导轨迹线S的起始引导点P0,导向中心轴Q位于导向轨迹线K的起始导向点Q0,轴心中点I相对铰链位于起始中点I0。
[0120] 如图5所示, 时,门体30由关闭状态向G2旋转打开的过程;以上打开过程中,第一门轴41沿引导轨迹线S向靠近第一体侧壁和取放口的方向做圆弧运动,第二门轴
42沿导向轨迹线K向远离第一体侧壁并靠近取放口的方向做圆弧运动。
[0121] 以上,门体30打开角度 时,该打开角度区间运动趋势保持一致;其区别仅在于:打开角度不同,第一门轴41相对于引导轨迹线S的位置不同,第二门轴42相对导向轨迹线K的位置不同。如此,打开角度 内时,选择其中一个打开角度可以代表
门体30打开至对应区间时的第一门轴41与引导部50、第二门轴42与导向部60的相对位置;
具体的,如图5和图11所示,以 代表该打开角度区间内的位置,以与门体30
打开至其它状态时进行对比。
[0122] 如图5和图11所示, 时,门体30旋转打开至G1;引导中心轴P位于引导轨迹线S的第一引导点P1,第一引导点P1位于起始引导点P0靠近第一体侧壁和取放口的一侧;导向中心轴Q位于导向轨迹线K的第一导向点Q1,第一导向点Q1位于起始导向点Q0远离第一体侧壁并靠近取放口的一侧;轴心中点I随着轴心线段PQ移动至第一中点I1,第一中点I1位于起始中点I0远离第一体侧壁的一侧;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中点I1同时位于起始中点I0靠近取放口的一侧。以上,门体30由关闭状态向G2打开的过程中,第一门轴41全程沿引导轨迹线S向靠近第一体侧壁和取放口的方向做圆弧运动,第二门轴42沿导向轨迹线K向远离第一体侧壁并靠近取放口的方向做圆弧运动。可设置的,G1∈[5°,9°]中的任一值。
[0123] 如图6及图12所示, 时,门体30旋转打开至G2;在门体30整个打开过程中,在门体30打开至G2时,导向中心轴Q与取放口的距离最小。在 时,引导中心轴P位于引导轨迹线S的第二引导点P2,第二引导点P2位于第一引导点P1靠近第一体侧壁和取放口的一侧;导向中心轴Q位于导向轨迹线K的第二导向点Q2,第二导向点Q2位于第一导向点Q1远离第一体侧壁并靠近取放口的一侧。其中,第二导向点Q2为导向轨迹线K与取放口距离最小的点;即,此时导向中心轴Q所在位置为门体30打开过程中最靠近取放口的位置;轴心中点I随着轴心线段PQ移动至第二中点I2,第二中点I2位于第一中点I1远离第一体侧壁的一侧;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中点I2同时位于第一中点I1靠近取放口的一侧。以上,门体30由G1打开至G2的过程中,第一门轴41全程沿引导轨迹线S向靠近第一体侧壁和取放口方向做圆弧运动,第二门轴42沿导向轨迹线K向远离第一体侧壁并靠近取放口的方向做圆弧运动。可设置的,G2∈[23°,27°]中的任一值;本实施例中,G2=25°时,导向中心轴Q与取放口的距离最小。
[0124] 如图7及图13所示, 时,门体30旋转打开至G3;在门体30整个打开过程中,在门体30打开至G3时,引导中心轴P与第一体侧壁的距离最小。引导中心轴P位于引导轨迹线S的第三引导点P3,第三引导点P3位于第二引导点P2靠近第一体侧壁和取放口的一侧;其中,第三引导点P3为引导轨迹线S与第一体侧壁距离最小的点;即,此时引导中心轴P所在位置为门体30打开过程中最靠近第一体侧壁的位置。导向中心轴Q位于导向轨迹线K的第三导向点Q3,第三导向点Q3位于第二导向点Q2远离第一体侧壁和取放口的一侧;轴心中点I随着轴心线段PQ移动至第三中点I3,第三中点I3位于第二中点I2远离第一体侧壁的一侧;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中点I3同时位于第二中点I2靠近取放口的一侧。
[0125] 以上,门体30由G2打开至G3的过程中,第一门轴41全程沿引导轨迹线S向靠近第一体侧壁和取放口的方向做圆弧运动,第二门轴42沿导向轨迹线K向远离第一体侧壁和取放口的方向做圆弧运动。可设置的,G3∈[41°,45°]中的任一值;本实施例中,G3=43°。
[0126] 如图8及图14所示, 时,门体30旋转打开至G4;引导中心轴P位于引导轨迹线S的第四引导点P4,第四引导点P4位于第三引导点P3远离第一体侧壁并靠近取放口的一侧;导向中心轴Q位于导向轨迹线K的第四导向点Q4,第四导向点Q4位于第三导向点Q3远离第一体侧壁和取放口的一侧;轴心中点I随着轴心线段PQ移动至第四中点I4,第四中点I4位于第三中点I3远离第一体侧壁的一侧;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四中点I4同时位于第三中点I3远离取放口的一侧。以上,门体30由G3打开至G4的过程中,第一门轴41全程沿引导轨迹线S向远离第一体侧壁和取放口的方向做圆弧运动,第二门轴42沿导向轨迹线K向远离第一体侧壁和取放口的方向做圆弧运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P0P4所在直线与第一体侧壁相平行,即P0、P4、Q0共线,并与第一体侧壁相平行。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P4Q4与取放口所在平面相平行,即P4Q4与第一体侧壁相垂直,G4=90°。
[0127]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8和图12所示,门体30关闭时,引导中心轴P位于引导轨迹线S的起始定位点P0;起始定位点P0与基准平面M0的距离为L1。门前壁31与取放口所在平面平行;
[0128] 门体30打开至G4=90°时,门前壁31与第一体侧壁平行;引导中心轴P位于引导轨迹线S的第四定位点P4;第四定位点P4与门前壁31的距离为L2。
[0129] 可设置的,L1<L2时,门体30打开至90°时,门前壁31突出于箱体10的第一体侧壁的外侧。作为另一种可实施的方式0≤L2‑L1≤3mm,以遮挡箱体10上因发泡而导致的鼓包,有效遮瑕,提高冰箱的美观度。
[0130]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例中,“平行”具体定义为两平面夹角属于0°~3°中的任一值。即,两平面夹角属于0°~3°中的任一值的两平面关系定义为平行。“平齐”具体具体定义为两平面之间的最大距离小于2mm的任一值。“垂直”具体定义为两平面夹角属于89°~91°中的任一值。该定义适用于整个申请。
[0131] 如图9及图15所示, 时,门体30旋转打开至Gmax;引导中心轴P位于引导轨迹线S的第五引导点P5,第五引导点P5位于第三引导点P3远离第一体侧壁并靠近取放口的一侧;导向中心轴Q位于导向轨迹线K的第五导向点Q5,第五导向点Q5位于第四导向点Q4远离第一体侧壁和取放口的一侧;轴心中点I随着轴心线段PQ移动至第五中点I5,第五中点I5位于第四中点I4远离第一体侧壁的一侧;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五中点I5同时位于第四中点I4远离取放口的一侧。以上,门体30由G4打开至Gmax的过程中,第一门轴41全程沿引导轨迹线S向远离第一体侧壁和取放口的方向做圆弧运动,第二门轴42沿导向轨迹线K向远离第一体侧壁和取放口的方向做圆弧运动。可设置的,Gmax∈[100°,125°]中的任一值。
[0132] 本实施例中,门体30打开到最大度角Gmax时,第一门轴41位于引导部50远离门前壁31的末端;第二门轴42位于第一门轴41远离第一体侧壁的一侧,并位于导向部60远离第一体侧壁的末端。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门体30打开的最大角度Gmax不小于100°,以方便取物。
[0133] 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门体30打开至最大角度Gmax时,在箱体10顶壁所在平面的投影中,轴心线段PQ与第一体侧壁相垂直。
[0134] 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门体30打开至最大角度Gmax时,在箱体10顶壁所在平面的投影中,导向中心轴Q位于引导中心轴P远离第一体侧壁和取放口的一侧。
[0135] 作为另一种可设置的方式,所述门体打开至最大角度Gmax时,在箱体10顶壁所在平面的投影中,导向中心轴Q与引导中心轴P所在直线与取放口所在平面相平行。
[0136] 本实施例中,0°<G1<G2<G3<G4<Gmax;以上G1、G2、G3、G4、Gmax依次记为第一角度、第二角度、第三角度、第四角度、最大角度。
[0137] 以上实施例中,在门体30打开至最大角度Gmax的过程中,第一门轴41相对引导部50始终移动,并单向向靠近取放口的方向做圆弧运动;第二门轴42相对导向部60始终移动,并单向向远离第一体侧壁的方向做圆弧运动;即门体30打开的整个过程中,第一门轴41与第二门轴42均保持单向移动,而不发生换向,使门体30打开过程中的第一门轴41与第二门轴42受方向始终保持一致,开关门的手感好,提高用户体验;另外,使引导部50和导向部60的寿命好。再者,门体30打开的整个过程中,第一门轴41与第二门轴42全程保持单向圆弧运动,使门体30整个开启过程中,没有停止与再移动的加速度,使门体30的移动流畅性更好。
[0138] 结合以上门体30打开至特定角度时两个限位轴(第一门轴41和第二门轴42)相对限位部(引导部50和导向部60)的位置可知,第一门轴41相对引导部50的配合关系存在以下情况:门体30由关闭状态打开至G3的过程中,第一门轴41沿引导部50向靠近第一体侧壁和取放口的方向移动;门体30由G3打开至Gmax的过程中,第一门轴41沿引导部50向远离第一体侧壁并靠近取放口的方向移动。以下,从第一门轴41相对引导部50,第二门轴42相对导向部60的配合关系角度对该两个阶段的相对移动情况进行说明:
[0139] (1)第一阶段,结合图4‑图7,图11‑图13,如图17‑图18所示,门体30由关闭状态旋转打开至G3的过程。
[0140] 在该第一阶段,门体30由0°经过G1、G2打开至G3。在该过程中,引导中心轴P由起始引导点P0沿引导轨迹线S向靠近第一体侧壁和取放口的方向做圆弧运动;导向中心轴Q由起始导向点Q0沿导向轨迹线K先向远离第一体侧壁并靠近取放口的方向做圆弧运动,再向远离第一体侧壁并远离取放口的方向做圆弧运动。
[0141] 具体的,引导中心轴P由起始引导点P0沿引导轨迹线S依次经过第一引导点P1、第二引导点P2移动至第三引导点P3;导向中心轴Q由起始导向点Q0沿导向轨迹线K依次经过第一导向点Q1、第二导向点Q2移动至第三导向点Q3。
[0142] 以上第一阶段的打开过程中,以铰链(引导部50和导向部60)为参照物,门体30由0°打开至G3的过程中,轴心中点I随着轴心线段PQ移动的运动趋势为I0→I1→I2→I3,即门体
30打开过程中,相对于铰链,轴心中点I向内移动;而在该打开过程中,轴心线段PQ由P0Q0处顺时针旋转并向内依次移动至P1Q1、P2Q2、P3Q3处;即轴心线段PQ的运动趋势为P0Q0→P1Q1→P2Q2→P3Q3。
[0143] 由于引导部50和导向部60设置于固定于箱体10上的铰链上,轴心线段PQ代表门体30的移动;则得出:以箱体10为参照物,门体30由关闭状态打开至G3的整个过程中,门体30相对于箱体10保持顺时针旋转并向内移动。即本实施例的设置,实现了门体30打开的同时并向内移动一定距离,对门体30单纯旋转所带来的第一侧棱W的向外位移进行补偿,有效避免门体30与橱柜100干涉。
[0144] 在以上第一阶段的打开过程中,根据第二门轴42相对导向部60运动轨迹的变化趋势,将第一阶段分为两个打开分段;具体的,第一阶段包括第一分段、第二分段。具体各分段运动情况如下:
[0145] 第一分段,门体30由关闭状态打开至G2;在该过程中,导向中心轴Q由起始导向点Q0沿导向轨迹线K向远离第一体侧壁并靠近取放口的方向做圆弧运动。
[0146] 第二分段,门体30由G2打开至G3;在该过程中,导向中心轴Q由第二引导点Q2沿引导向迹线K向远离第一体侧壁和取放口的方向移动。
[0147] 结合第一分段和第二分段,得出:在门体30整个打开过程中,门体30打开至G2时导向中心轴Q与取放口的距离最小。
[0148] (2)第二阶段,结合图7‑图9,如图13‑图18所示,门体30由G3旋转打开至Gmax的过程。
[0149] 门体30由G3打开至Gmax。在该过程中,引导中心轴P由第三引导点P3沿引导轨迹线S向远离第一体侧壁并靠近取放口的方向做圆弧运动;导向中心轴Q由第三导向点Q3沿导向轨迹线K向远离第一体侧壁和取放口的方向做圆弧运动。
[0150] 具体的,引导中心轴P由第三引导点P3沿引导轨迹线S依次经过第四引导点P4移动至第五引导点P5;导向中心轴Q由第三导向点Q3沿导向轨迹线K依次经过第四导向点Q4移动至第五导向点Q5。
[0151] 以上第二阶段的打开过程中,以铰链(引导部50和导向部60)为参照物,门体30由G3打开至Gmax的过程中,轴心中点I随着轴心线段PQ移动的运动趋势为I3→I4→I5,即门体30打开过程中,相对于铰链,轴心中点I向内移动;而在该打开过程中,轴心线段PQ由P3Q3处顺时针旋转并向内依次移动至P4Q4、P5Q5处;即轴心线段PQ的运动趋势为P3Q3→P4Q4→P5Q5。
[0152] 由于引导部50和导向部60设置于固定于箱体10上的铰链上,轴心线段PQ代表门体30的移动;则得出:以箱体10为参照物,门体30由G3打开至Gmax的整个过程中,门体30相对于箱体10保持顺时针旋转并向内移动。即本实施例的设置,实现了门体30打开的同时并向内移动一定距离,对门体30单纯旋转所带来的第一侧棱W的向外位移进行补偿,有效避免门体
30与橱柜100干涉。
[0153] 综上,门体30由关闭状态打开至Gmax的整个过程中,门体30绕一全程向内运动的动态变化的点(轴心中点I的运动趋势I0→I1→I2→I3→I4→I5)旋转从而使门体30向内移动;另外,以箱体10为静止参照物,门体30始终具有向内移动的趋势,以对门体30单纯旋转所带来的第一侧棱W的向外位移进行补偿,有效避免门体30打开时与橱柜100相互干涉。
[0154] 参见图17及图18中轴心中点I的运动趋势图;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门体30打开过程中,轴心中点I先向远离第一体侧壁并靠近取放口的方向运动,再向远离第一体侧壁和取放口的方向运动。即门体30打开时具有先向内向后运动,再向内向前运动的趋势。
[0155] 门体30打开至G`时,轴心中点I距离取放口的距离最小;其中G`∈[G3,G4],此时的轴心中点I在轴心中点轨迹线上的I3至I4段上。门体30由关闭状态打开至G`的过程中,轴心中点I向内并向靠近取放口的方向运动;门体30由G`打开至Gmax的过程中,轴心中点I向内并向远离取放口的方向运动,以增加门体30与箱体10之间的距离,从而减少门体30由关闭状态打开至G`的过程中向内移动而导致的橱柜100对门体30打开最大角度Gmax的限制,有效增大门体30的最大打开角度Gmax,方便用户取物。
[0156] 门体30安装于橱柜100内时,门体30由90°向最大角度Gmax继续打开的过程中,假定门体30仅以固定的第一门轴41的中心轴为旋转轴作单纯的旋转运动,受橱柜100的限制作用,门体30所能打开的最大角度记为G`max。
[0157] 本实施例中,由于门体30打开至90°时,门侧壁32与取放口所在平面平行(近似平行,两平面夹角小于3°),门前壁31与基准平面M0平行(近似平行,两平面夹角小于3°)。门体30由90°向最大角度Gmax继续打开的过程中,轴心中点I向远离第一体侧壁和取放口的方向运动(I4→I5),即门体30具有向内向前运动的趋势,即门体30向远离橱柜100和箱体10的方向运动;当冰箱安装于橱柜100内时,由于橱柜100的限制,门体30可以打开的最大角度记为Gmax,本实施例中的设置使门体30由90°向最大角度Gmax的过程中向内向前运动,以减少橱柜
100对门体30的限制作用,以使门体30所能打开的最大角度Gmax更大;即有Gmax>G`max。
[0158] 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门体30打开过程中,第一门轴41向靠近取放口的方向移动的位移为正数,第一门轴41向远离取放口移动的位移为负数。
[0159] 门体30由关闭状态打开至G1的过程中,门体30每旋转打开单位角度相对箱体10靠近取放口的位移(沿Y轴方向所产生的位移)记为ξ1;其中,ξ1>0;
[0160] 门体30由G1打开至G2的过程中,门体30每旋转打开单位角度相对箱体10靠近取放口的位移(沿Y轴方向所产生的位移)记为ξ2;其中,ξ2>0;其中,ξ2<ξ1。
[0161]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铰链远离第一体侧壁的一端设有第一配合部,门体30的下端设有第二配合部,第二配合部用于与第一配合部相配合以实现门体30与箱体10的锁定与解锁。具体的,第一配合部为设置于铰链远离第一体侧壁一侧的止挡部,第二配合部为设置于门体30上的勾挂部。
[0162] 门体30由关闭状态打开至G1的过程中,第一配合部与第二配合部逐渐相分离;在此过程中,门体30向内移动的同时向靠近取放口的一侧快速移动,以减少第一配合部对第二配合部的作用,减小第二配合部的变形量,减小第一配合部与第二配合部分离的阻力,从而加快第一配合部与第二配合部的分离。
[0163] 在门体30由G1打开至G2的过程中,门体30每旋转打开单位角度相对箱体10靠近取放口的位移减小(ξ2<ξ1);有效避免该过程中由于门侧壁33向靠近取放口的一侧旋转而导致的门侧壁33与箱体10之间产生干涉,确保门体30旋转打开的有效性。
[0164]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4‑图9所示,对门体30旋转由关闭状态打开至最大角度Gmax过程中,质心平面F全程位于第一门轴41和第二门轴42之间。即,门体30在打开的全部行程(0°~Gmax)中,质心平面F始终位于第一门轴41与第二门轴42之间,门体30受力更好,门体30打开更稳定。
[0165] 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在箱体10的顶壁的投影内,质心平面F为轴心线段PQ的垂直平分线。门体30由关闭状态打开过程中,随着打开角度的增加,门体30的力矩增加,门体30的稳定性变差,容易产生晃动;本实施例中,门体30由关闭状态打开至Gmax(不小于90°)的全过程中,质心平面F位于第一门轴41和第二门轴42之间(甚至穿过轴心线段PQ的中心),有效增强门体30打开全过程的稳定性。
[0166]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3,本实施例中,门前壁31与门侧壁32所成夹角的角平分面记为角平分面H,门前壁31所在平面与门侧壁32所在平面所成二面角为第一夹角σ=90°;在门体30相对箱体10的打开过程中,角平分面H是随着门体30相对于箱体10运动的。
[0167] 可设置的,第一门轴41的中心轴位于角平分面H上。即,角平分面H穿过引导中心轴P。即在箱体10顶壁的投影中,引导中心轴P位于角平分面H上;以上设置能够将门体30旋转打开过程中第一侧棱W超出基准平面M0的最大距离,有效避免门体30与橱柜100发生干涉;另外,引导中心轴P位于角平分面H上,便于在第一门体41与第二门轴42在门体30上成型后进行检测是否符合加工精度要求,从而实现高精度的配合,以满足精细化控制门体30完成旋转并向内移动的复杂运动。
[0168]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引导中心轴P移动至引导轨迹线S的中点时,导向中心轴Q移动至导向轨迹线K的中点。以上引导轨迹线S与导向轨迹线K的设置,使门体30打开过程中,第一门轴41和第二门轴42运动更均衡,进一步的提高门体30打开的流畅性。
[0169] 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引导轨迹线S的中点为其与第一体侧壁距离最小的点,即引导轨迹线S的中点为第三定位点P3;导向轨迹线K的中点为第三导向点Q3;即P3为P1⌒P4的中点,Q3为Q1⌒Q4的中点。即,引导轨迹线S以第四引导点P4为末端终点,导向轨迹线K以第四导向点Q4为末端终点。
[0170] 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在以上引导中心轴P移动至引导轨迹线S的中点时,导向中心轴Q移动至导向轨迹线K的中点的设置下,门体30打开的最大角度Gmax∈[90°,125°]其中任一值;以上设置有效确保门体30打开的最大角度,方便用户取放物品。
[0171] 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结合图4‑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中还进一步定义有第一参考平面M1和第二参考平面M2。其中,参见图10所示,第一参考平面M1为与基准平面M0相平行并与取放口所在的平面垂直的平面,第一参考平面M1位于基准平面M0的外侧,且两平面之间的距离为α,即,第一参考平面M1为橱柜100靠近箱体10的内壁所在平面;第二参考平面M2为储藏室的取放口所在平面。第一参考平面M1和第二参考平面M2在门体30相对箱体10的打开过程中,并不会随之移动,是相对于箱体10保持静止的参考平面。
[0172] 门体30打开过程中,第一侧棱W随着门体30的打开而运动,其运动轨迹记为第一侧棱轨迹线T;本实施例中,在箱体10顶壁的投影中,第一侧棱轨迹线T为一条圆弧;即门体30打开过程中,第一侧棱W做圆弧运动。本实施例中,第一侧棱轨迹线T所在圆的圆心记为第一侧棱圆心O3;其中,在箱体10顶壁的投影中,第一侧棱圆心O3与引导轨迹线S所在圆的引导圆心O1所在直线记为O1O3;其中,直线O1O3与基准平面M0相垂直。即在门体30关闭时,门前壁31与取放口相平行、门前壁31且与门侧壁32和第一体侧壁相垂直的设置下,直线O1O3与门体30关闭时的门前壁31相平行。
[0173]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箱体10顶壁的投影中,第一侧棱圆心O3在引导圆心O1靠近第一体侧壁的一侧。
[0174] 门体30打开过程中,随着门体30打开角度的增大,第一侧棱W先向靠近第一参考平面M1和第二参考平面M2的方向做圆弧运动,再向靠近第一参考平面M1并远离第二参考平面M2的方向做圆弧运动。
[0175] 本实施例中,在箱体10顶壁的投影中,门体30打开角度为0°、G1、G2、G3、G4、Gmax时,第一侧棱W所在位置依次记为W0、W1、W2、W3、W4、W5;其中,W0、W1、W2、W3、W4、W5均在圆O3上。
[0176] 其中,起始引导点P0与第四引导点P4所在直线记为第一直线P0P4;第一直线P0P4与第一体侧壁相平行;即第一直线P0P4与取放口相垂直;W0W4所在直线记为第二直线W0W4;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第一直线P0P4与第二直线W0W4相平行。
[0177] 其中,第一侧棱轨迹线T所在圆的半径记为r3,其中,r3>r1;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r3:r1∈[2,2.5]。以上实施例中第一侧棱W运动轨迹流畅,有效避免在门体30打开过程中与橱柜100的碰撞,实现冰箱的嵌入式设计。
[0178] 门体30打开过程中,第二侧棱N随着门体30的打开而运动,其运动轨迹记为第二侧棱轨迹线E;本实施例中,在箱体10顶壁的投影中,第二侧棱轨迹线E为一条圆弧;即门体30打开过程中,第二侧棱N做圆弧运动。本实施例中,第二侧棱轨迹线E所在圆的圆心记为第二侧棱圆心O4;其中,在箱体10顶壁的投影中,第二侧棱圆心O4位于导向圆心O2靠近第一参考平面M1并远离第二参考平面M2一侧。
[0179] 门体30打开过程中,随着门体30打开角度的增大,第二侧棱N先向远离第一参考平面M1和靠近第二参考平面M2的方向做圆弧运动,再向远离第一参考平面M1和第二参考平面M2的方向做圆弧运动。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门体30打开至G3时,第二侧棱N与第二参考平面M2的距离最小。即N3为第二侧棱轨迹线E与取放口所在平面距离最小的点;
[0180] 本实施例中,在箱体10顶壁的投影中,门体30打开角度为0°、G1、G2、G3、G4、Gmax时,第二侧棱N所在位置依次记为N0、N1、N2、N3、N4、N5;其中,N0、N1、N2、N3、N4、N5均在圆O4上。
[0181] 其中,N3与第二侧棱圆心O4所在直线记为第三直线O4N3;第三直线O4N3与第一体侧壁相平行;即第二直线O4N3与取放口相垂直。
[0182] 其中,第二侧棱轨迹线E所在圆的半径记为r4,其中,r3>r4;以上第第二侧棱N运动轨迹流畅,有效避免在门体30打开过程中初期挤压门封条2。
[0183] 门体30打开过程中,侧封棱F随着门体30的打开而运动,其运动轨迹记为侧封棱轨迹线J;本实施例中,在箱体10顶壁的投影中,侧封棱轨迹线J为一条圆弧;即门体30打开过程中,侧封棱轨迹线J做圆弧运动。本实施例中,侧封棱轨迹线J所在圆的圆心记为侧封棱圆心O5;其中,在箱体10顶壁的投影中,侧封棱圆心O5位于导向圆心O2重合。需要说明的是,“重合”包括标准数学定义上的两点完全相等,亦包括两点距离小于0.2mm的两点关系。即本实施例中,圆O5与O2为同心圆。即,本实施例中,导向轨迹线K所在圆与侧封棱轨迹线J所在圆为同心圆。其中,侧封棱轨迹线J所在圆的半径记为r5,其中,r5>r2。
[0184] 门体30打开过程中,随着门体30打开角度的增大,侧封棱F先向远离第一参考平面M1和靠近第二参考平面M2的方向做圆弧运动,再向远离第一参考平面M1和第二参考平面M2的方向做圆弧运动。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门体30打开至G``时,侧封棱F与第二参考平面M2的距离最小。其中,G″∈(G1,G2),以避免挤压门封条2。
[0185] 本实施例中,在箱体10顶壁的投影中,门体30打开角度为0°、G1、G2、G3、G4、Gmax时,第一侧棱W所在位置依次记为F0、F1、F2、F3、F4、F5;其中,F0、F1、F2、F3、F4、F5均在圆O5上。
[0186] 结合图19‑图23所示,其中假定门体30绕前一状态的旋转中心I旋转至相邻的后一状态;则在该运动趋势下,门体30打开时,第一侧棱W相对于铰链的位置依次位于W`处;第二侧棱N相对于铰链的位置依次位于N`;侧封棱F相对于铰链的位置依次位于F`。例如:图19中,虚线所表示的门体30所在位置为门体30绕I0旋转至G1时达到的位置;实线表示的门体30所在的位置为以本申请设置方式旋转打开至G1时达到的位置;图20中,虚线所表示的门体30所在位置为门体30以本申请旋转方式打开至G1后,再以门体30在G1时的轴心中点I1(前一状态的旋转中心I)为中心旋转至G2时达到的位置;实线表示的门体30所在的位置为以本申请设置方式旋转打开至G2时达到的位置;同理由21‑图23进行对比。
[0187] 本申请的设置与门体30绕其前一状态的旋转中心I旋转的方式进行对比,可知:
[0188] 门体30由关闭状态打开至G3的过程中,本申请中,第一侧棱所在位置W均位于W`远离第一体侧壁并靠近取放口的一侧;第二侧棱所在位置N均位于N`远离第一体侧壁并靠近取放口的一侧;侧封棱所在位置F均位于F`远离第一体侧壁并靠近取放口的一侧。即,门体30由关闭状态打开至G3的过程中,门体30具有向内并向后运动的趋势。
[0189] 门体30由G3打开至Gmax的过程中,本申请中,第一侧棱所在位置W均位于W`远离第一体侧壁和取放口的一侧;第二侧棱所在位置N均位于N`远离第一体侧壁和取放口的一侧;侧封棱所在位置F均位于F`远离第一体侧壁和取放口的一侧。即,门体30由G3打开至Gmax的过程中,门体30具有向内并向前运动的趋势。
[0190] 实施例二
[0191]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原理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引导部50及导向部60的具体位置有所不同。具体的,如图24所示,本实施例中,G3=45°,G4=90°,P0、P4、Q0在同一直线上,且直线P0P4与第一体侧壁相平行。另外,P4、Q4在同一直线上,且直线P4Q4与第取放口所在平面相平行;以上设置使第一门轴40相对引导部50运动的行程分布更为均匀,使门体30打开的整个过程中兼具稳定性、统一性和流畅性。
[0192]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以本实施例二中门体30打开最大角度Gmax=G4=90°为例进行说明,如图25所示,第一门轴41和第二门轴42设置于门体30上,引导槽与导向槽设置于铰链上;门体30是绕着一动态的点在转动,在门体30打开过程中,该点相对于门体位置是固定的,为第一门轴41和第二门轴42连线的中心点(轴心中点I)。
[0193] 在门体30关闭时,门侧壁32与箱体的第一体侧壁平齐,此时引导中心轴P距箱体第一体侧壁距离为a;本实施例中,以保证在旋转90°时门前壁31与箱体第一体侧壁保持平齐为前提,故引导中心轴P距门前壁31距离也为a,即在门体30关闭时,在XOY坐标系中,引导中心轴P的坐标为(a,a)。
[0194] 引导槽两端点连线(PP`)与引导轨迹线S上点的最大距离为b,引导轨迹线S与第一体侧壁距离最小点为F(F与引导轨迹线S距离最大且为b)。门体30旋转打开过程中,在引导中心轴P恰好运动到F点且旋转角度为45°时,门体30的第一侧棱W距箱体10的第一体侧壁的距离达到最大,距离为
[0195] 若门体30旋转角度没有达到45°或超过45°时引导中心轴P运动到了F点,则门体30的第一侧棱W距箱体10的第一体侧壁的距离小于
[0196] 综上,如果需要对门体30打开过程中第一侧棱距箱体最大距离有限制,可通过控制a和b的大小进行限定,亦可通过控制门体30打开时引导中心轴P运动至F点时门体30打开的角度来进行限定。需要说明的是,以上设置控制门体30打开时超出第一体侧壁的距离的方法不局限于本实施例中的打开角度的设定。
[0197] 实施例三
[0198]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原理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引导部50及导向部60的具体位置有所不同。具体的,如图26所示,本实施例中,P0、P5、Q0在同一直线上,且直线P0P5与第一体侧壁相平行。即引导轨迹线S的两端点连线与第一体侧壁相平行。本实施例中,门体30打开的最大角度Gmax=122°。以上设置,使门体30能够打开的最大角度有效增大,方便用户取放物品;另一方面,P0、P5、Q0在同一直线上方便产品加工后对加工精度进行有效检测,确保本申请设置结构的高精度,从而实现对门体30的精准控制。
[0199] 实施例四
[0200]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原理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引导部50及导向部60的具体位置有所不同。具体的,如图27所示,本实施例中,引导轨迹线S位于导向轨迹线K靠近门前壁的一侧,起始导向点Q0位于起始引导点P0靠近第一体侧壁和取放口的一侧。以上设置,更充分地利用了铰链的横向尺寸(X轴方向上引导轨迹线S与导向轨迹线K部分相重合),使门体30能够打开的最大角度有效增大,方便用户取放物品。
[0201] 实施例五
[020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原理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引导部50及导向部60的具体位置有所不同。具体的,如图28所示,本实施例中,引导轨迹线S位于导向轨迹线K靠近第一体侧壁的一侧,起始导向点Q0位于起始引导点P0远离第一体侧壁并靠近取放口的一侧。以上设置更充分地利用了铰链的纵向尺寸(Y轴方向上引导轨迹线S与导向轨迹线K部分相重合),使门体30能够打开的最大角度有效增大,方便用户取放物品。
[0203] 门体30打开过程中,导向中心轴P沿导向轨迹线K先向远离第一体侧壁的方向运动,再向靠近第一体侧壁的方向运动。具体的,门体30打开过程中,导向中心轴P沿导向轨迹线K先向远离第一体侧壁并靠近取放口的方向运动,再向远离第一体侧壁并远离取放口的方向运动,然后向靠近第一体侧壁并远离取放口的方向运动。
[0204] 而门体30打开过程中的运动趋势同实施例一中先向靠近第一体侧壁和取放口的方向运动,再向远离第一体侧壁并靠近取放口的方向运动。
[0205] 第一门轴41与第二门轴42在特定角度运动至的位置分析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0206] 实施例六
[0207]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原理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引导部50及导向部60的具体位置有所不同。具体的,如图29所示,本实施例中,引导轨迹线S位于导向轨迹线K靠近取放口的一侧,起始导向点Q0位于起始引导点P0远离第一体侧壁和取放口的一侧;引导圆心O1位于引导轨迹线S远离取放口的一侧,导向圆心O2位于引导轨迹线K靠近取放口的一侧。以上设置,更充分地利用了铰链横向尺寸(X轴方向上引导轨迹线S与导向轨迹线K重合部分多),使门体30能够打开的最大角度有效增大,方便用户取放物品。
[0208] 另外,本实施例中,门体30打开过程中,轴心中点I的运动趋势为I0→I1→I2→I3→I4→I5,即得轴心中点I全程向内并向前运动,其一方面避免门体30打开时与橱柜发生干涉,另一方面能够减小橱柜100对门体30的打开最大角度的限制,有效增大门体30打开的最大角度,方便用户取放物品。
[0209] 本实施例中,门体30由关闭打开至最大角度过程中,第一侧棱W、第二侧棱N、侧封棱F均做圆弧运动。
[0210] 实施例七
[0211] 本申请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六中,引导部50与导向部60设置均为规则圆弧槽。参见图3‑图29,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引导轨迹线S为一条圆弧,导向轨迹线K亦为一条圆弧。对应的,引导部50和导向部60的曲线槽壁亦呈一条圆弧状。
[0212] 以上设置,使第一门轴41相对引导部50光滑流畅运动,第二门轴42相对导向部60光滑流畅运动,从而确保门体30打开更为顺畅。本实施例设置门轴相对圆弧状的引导部或导向部运动的流畅性非常好,有效增加门体30打开的流畅性并延长铰链轴使用寿命。另外,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门体30打开过程中,第二门轴42相对导向部60全程运动连续不间断。
[0213] 本实施例中第一门轴41相对引导部50、第二门轴42相对导向部60的运动实际均为滚子相对凸轮的运动。对于滚子从动件的凸轮机构,滚子半径的大小常常影响到凸轮实际轮廓曲线的形状,因此必须合理选择滚子的半径。
[0214] 其中,ρ:理论廓线半径;ρ′:实际廓线半径;ρmin:理论轮廓曲线外凸部分的最小曲率半径(即最尖锐部分的曲率半径);rT:滚子半径;η:理论轮廓线,η′实际轮廓线。
[0215] 如图30中a)所示,当凸轮理论轮廓曲线为内凹曲线时,ρ′=ρ+rT,故rT的大小不受ρ的限制,此时无论滚子半径大小,凸轮工作轮廓总是光滑曲线。
[0216] 当凸轮理论轮廓曲线为外凸曲线时,则ρ=ρ′‑rT:
[0217] (1)如图30中b)所示,当ρmin>rT,ρ′>0,这时实际轮廓曲线为一平滑曲线;
[0218] (2)如图30中c)所示,当ρmin=rT时,ρ′=0,在凸轮实际轮廓曲线上产生尖点,这种尖点极易磨损,容易改变凸轮的运动规律,不能使用;
[0219] (3)如图30中d)所示,当ρmin<rT时,ρ′<0,则实际轮廓曲线发生交叉现象,交叉点以上部分的实际轮廓曲线加工时将被切去,从而导致这一部分运动规律不能实现。
[0220] 因此,为了使凸轮轮廓在任意位置既不变尖也不相交,滚子半径rT必须小于理论轮廓曲线外凸部分的最小曲率半径ρmin,一般选取rT≤0.8ρmin。若此要求无法满足则加大凸轮基圆半径,重新设计凸轮轮廓曲线。
[0221] 据此,本实施例中,引导轨迹线S对应于引导部50的凸轮理论轮廓曲线,导向轨迹线K对应于导向部60的凸轮理论轮廓曲线;本实施例中,凸轮理论轮廓曲线为外凸曲线(外凸圆弧,引导部向靠近第一体侧壁的方向凸出,导向部向靠近取放口的方向凸出);引导部50远离第一体侧壁的圆弧槽壁为其实际轮廓曲线,导向部60的远离取放口的圆弧槽壁为其实际轮廓曲线;第一门轴41与第二门轴42的半径亦满足rT的大小满足(1)的设置(ρmin>rT),即门轴半径小于对应轨迹线的最小曲率半径(圆弧半径),以确保引导部50远离第一体侧壁的圆弧侧壁为平滑圆弧,导向部60的远离取放口的槽壁为平滑圆弧,一方面使第一门轴41和第二门轴42运动更为流畅,另一方面减少引导部50和导向部60的磨损。即引导部50和导向部60本质上设置为凸轮,有效避免了凹型结构所导致的容易磨损的缺陷。综上,本实施例中,引导轨迹线S和导向轨迹线K均设置为外凸形的凸轮曲线(外凸形的圆弧)。
[0222] 实施例八
[0223] 如图31‑图32所示,本实施例中,门体30靠近铰链的端部形成有向远离铰链方向凹陷的收容部81。门体30包括形成有门前壁31的前面板34;其中,收容部81位于前面板34靠近门后壁的一侧。第一门轴41和第二门轴42位于收容部81的底壁上。
[0224] 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在箱体10顶壁所在平面的投影中,收容部81的底壁呈直角梯形状;该直角梯形的上底与门前壁31相平行,下底与门后壁相平齐;且上底位于下底靠近门前壁31的一侧,直角梯形的直角腰与门侧壁32相平齐,上底小于下底。
[0225] 铰链板40的延伸部402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边、第二边、第一过渡边、第三边、第二过渡边及第四边;其中第一边与第四边相平行,且第四边位于第一边靠近第一体侧壁的一侧;第三边与取放口所在平面相平行,即第三边与门体30关闭时门前壁31相平行;第二边与收容部81的底部的斜边保持一致;第一过渡边将第二边与第三边光滑过渡连接;第二过渡边将第三边与第四边光滑过渡连接。
[0226] 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门体关闭时,延伸部402的第三边与收容部81的底壁的上底之间的距离为2mm~5mm其中任一值。
[0227] 以上设置使门体30旋转打开过程中,铰链板40的延伸部402与收容部81不干涉,在确保门体30流畅打开,不与收容部81的壁面发生干涉;且收容部81位于前面板34靠近门后壁33的一侧,有效确保了门前壁31的规则性、完整性及美观度。
[0228] 本实施例九与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七中任一实施方式相互适用。
[0229] 实施例九
[0230] 如图33‑图35所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铰链板40的延伸部402固定有轨迹块,轨迹块上形成有引导部50和导向部60。
[0231] 具体参照图33‑图35,本实施例中以设置于与门体30下端相对应的铰链板40上的轨迹块为例进行说明。具体的,轨迹块包括板体,板体上向同一侧凹陷形成有圆弧状的引导槽和导向部。
[0232] 延伸部402上形成有安装孔405;引导槽与导向部安装于安装孔405内,且引导槽与导向部的槽壁均与安装孔405的孔壁相配合;轨迹块的板体与延伸部402相配合。其中,轨迹块与安装孔405过盈配合
[0233] 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引导槽的周向槽壁与导向部的周向槽壁通过过渡部20连接为一体;安装孔405为一连续的通孔,其与所引导槽的周向槽壁、过渡部20外壁及导向部的周向槽壁相连接形成的轨迹块的外周壁相配合。以设置的安装孔405为一个通孔,且通过过渡连接,方便加工。
[0234] 以上轨迹块为塑料材质,其具有自润滑性,且耐磨;确保门体30打开时第一门轴41相对引导槽、第二门轴42相对导向部流畅运动。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轨迹块可使用POM材质,POM具有耐摩擦性强的特性,可以提高使用寿命。
[0235] 如图36‑图41所示,本实施例中对第一配合部与第二配合部的设置进行说明;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第二配合部设置于位于门体30下端的锁定块6上。如图36‑图41所示,以设置于门体30下端的锁定块6为例进行说明;具体的,锁定块6上的第二配合部设置为锁定结构,具体地,第二配合部包括锁钩。锁钩向远离门侧壁32的一侧延伸并向靠近门后壁33和门侧壁32的一侧弯折形成,锁钩的开口朝向门侧壁32,且锁钩的自由端位于其靠近门后壁33的一侧。
[0236] 具体的,位于门体30的下端的门端盖8上设有位于第一门轴41和第二门轴42远离门侧壁32一侧的容纳槽80,锁定块6插入在容纳槽80内,然后通过螺钉等与门体30紧固连接。
[0237] 具体的,锁钩包括根接部62和勾挂部61。根接部62与形成于门端盖8靠近铰链一侧并与位于第一门轴41和第二门轴42远离门侧壁32一侧的容纳槽80连接,勾挂部61与根接部62连接并向靠近门后壁33和门侧壁32的一侧弯折。螺钉穿设根接部62与门体30连接,以加强根接部62处与门体30的连接强度,以使得锁钩在脱离止挡部403时仅勾挂部61发生形变。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锁定块6安装于门端盖8靠近铰链的一侧,即锁定块6固定安装于门体30外侧。
[0238] 设于铰链板40的远离第一体侧壁一侧的第一配合部设为止挡部403,止挡部403与铰链的连接部401共同限定出勾挂间隙404;即勾挂间隙404位于止挡部403靠近箱体的一侧。当门体30处于关闭状态时,锁钩的自由端收容于勾挂间隙404内,止挡部403位于锁钩内,门体30上的锁钩勾住铰链板40上的止挡部403,从而锁紧门体30,避免门体30关闭不严而影响冰箱的冷藏冷冻效果;当打开门体30时锁钩受力发生形变而克服止挡部403的阻挡,从而脱离止挡部403。
[0239] 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勾挂部61和止挡部403的自由端均呈圆弧状,这样有利于勾挂部61沿圆弧更为顺畅地勾住止挡部403或者脱离止挡部403。
[0240] 如图40‑图42,门体30由打开状态关闭时,随着门体30的旋转关闭,勾挂部61的自由端逐渐靠近止挡部403,待勾挂部61与止挡部403相抵接时,门体10继续关闭,在止挡部403的作用下,勾挂部61变形,止挡部403进入勾挂部61内,勾挂部61的自由端进入勾挂间隙
404内;锁钩与铰链板40锁定,实现门体30与箱体10的锁定。
[0241] 如图40‑图42,门体30由关闭状态打开时,其过程与门体关闭的过程相反,在此不再赘述。以上门体30由打开状态关闭至设定角度(本实施例中设置为7°)时,勾挂部61释放弹性能,门体30在勾挂部61与止挡部403的作用下自动闭关。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在门体30由关闭状态打开至设定的解锁角度(本实施例中设置为5°至8°)时,勾挂部61与止挡部403相分离。在具有实施例一轨迹特征的设置下设置,在门体30打开初期,以旋转运动为主,便于锁钩与止挡部403快速分离,方便门体30的快速打开。
[0242] 在一些实施例中,门体30上可设有第一凸起82和第二凸起83,第一凸起82和第二凸起83共同限定出有间隙槽84;第一凸起82大致位于第二凸起83靠近门前壁31和门侧壁32的一侧。根接部62处形成有插接板63,插接板63插接在间隙槽84内,这样,通过第一凸起82和第二凸起83的限位可以避免根接部62在沿由门前壁31至门后壁33的方向发生形变。
[0243] 具体的,插接板63设置为弧形板;第二凸起83为弧形板,第一凸起82靠近第二凸起83的边沿与第二凸起83的形状相一致,第一凸起82与第二凸起83共同限定出弧形的间隙槽
84;弧形板状的插接板63与弧形的间隙槽84相配合。以上弧形的设置,增大了间隙槽84对根接部62的限定面积,增加锁定块6与门体30的连接强度,并有效限定根接部62的形变。
[0244] 另外,锁定块6可使用POM材质,POM具有耐摩擦性强的特性,可以提高使用寿命。
[0245]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九与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八中任一实施方式相互适用。
[0246] 实施例十
[0247] 如图41‑图48,本实施例中,如图43所示,冰箱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门体30,两个相对设置的门体30共同配合以打开或关闭取放口。其中,两个门体30关闭时,其中一个门体30靠近另一个门体30一侧的内衬面上设有翻转梁9。冰箱的储藏室的顶壁上设有轨迹槽14,翻转梁9可与轨迹槽14滑动配合以实现翻转梁9相对门体30不同角度的切换。在两个门体30关闭时,翻转梁9封闭两个门体30及箱体10之间的空隙,以有效防止冷气外溢。
[0248] 具体的,翻转梁9包括门转梁后盖,门转梁后盖通过第一门铰链、第二门铰链连接于门体30上,且门转梁后盖与两个门铰链之间分别采用扭簧弹性连接;其中,第一门铰链位于第二门铰链的上方。其中,在门转梁后盖的顶部固设有导向块13,导向块13作为翻转梁9的转动部件与轨迹槽14相配合以实现翻转梁9相对门体30不同角度的切换。
[0249] 门铰链和门转梁后盖上均有穿扭簧力臂的通孔,利用扭簧将上下门铰链与门转梁后盖连接。具体连接为,第一门铰链与门转梁后盖通过第一扭簧连接,第二门铰链与门转梁后盖通过第二扭簧连接。翻转梁9绕门铰链作旋转运动时,第一扭簧和第二扭簧储存弹性能或释放弹性能,以使门转梁后盖稳定转动并及时复位。
[0250] 在门体30打开的状态下,翻转梁9由于扭簧扭力(第一扭簧和第二扭簧)的作用,紧紧贴附于门铰链固定于门体30内衬的一侧。
[0251] 在本发明设置铰链上设置第一门轴41、第二门轴42,门体30端部设置与第一门轴41配合的引导部50、与第二门轴配合的导向部60;门体30关闭过程中,两个铰链轴在对应的引导部或导向部内运动,门体30相对铰链在横向上向外运动一定距离;使得促使门体30上翻转梁9翻转的作用力会随着门体30一边关闭一边向外移动而被抵消一部分,导致旋转梁顶部的导向块13进入箱体上的轨迹槽14后不能有效完成翻转而被卡住,从而造成具有旋转梁的门体30不能关闭到位,导致冰箱低温储物失效。
[0252] 如图44‑图45所示,门体30由打开状态关闭时,先对门体30施加关门力FW,在外力(关门力FW)作用下,门体30逐渐闭合,门体30关闭达到GS时,翻转梁9最顶端的导向块13与轨迹槽14相接触;门体30关闭达到一定角度GS后,翻转梁9最顶端的导向块13进入轨迹槽14内,继续关门过程中,由于导向块13受轨迹槽14槽壁的压力作用开始翻转,扭簧在径向上压缩,当翻转梁9翻转过G`F,达到扭簧临界值。之后扭簧开始伸展,与轨迹槽14槽壁的压力共同作用,使翻转梁9快速翻转到位,直至门体30关闭,此时扭簧扭力被释放,重新达到松弛状态。门体30关闭后,翻转梁9与门体30上设置的封条接触,有效防止冷气由两对开门式的对缝之间外溢。以上,对应于翻转梁9翻转至G`F,门体30关闭角度达到GF;其中,GS>GF。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G`F=45°,即当翻转梁9翻转过45°时,达到扭簧临界值。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GS设置为6°~12°其中任一值,GF设置为3°~5°其中任一值;门体30关闭达到GF后,翻转梁9自动翻转。以上在翻转梁9翻转达到G`F后的阶段,扭簧伸展释放扭力,该阶段中扭簧所释放的扭力记为翻转力FN,翻转梁9在翻转力FN作用下翻转到位。
[0253]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翻转梁9翻转过程中,关门力FW持续至门体30关闭至GF后,即在门体30旋转关闭至扭簧临界点后,撤去关门力FW,翻转梁9即可自动完成翻转。
[0254] 综上可知,在门体30由GS关闭至GF的过程中,扭簧压缩,在关门力FW及轨迹槽14槽壁的压力的共同作用下,勾挂部61发生弹性变形;而在门体30关闭至GF后的关闭阶段,翻转梁9在扭簧所产生的翻转力FN和轨迹槽14槽壁的压力共同作用下完成翻转。
[0255] 结合实施例九中的锁定块的设置,结合图41‑图42所示,门体30由打开状态关闭时,先对门体30施加关门力FW,在关门力FW作用下,门体30逐渐闭合;随着门体30的旋转关闭,勾挂部61的自由端逐渐靠近止挡部403;如图41,当门体30关闭至GB0时,勾挂部61与止挡部403相抵接;然后在关门力FW作用下,门体10继续关闭,止挡部403与勾挂部61相互作用,勾挂部61发生弹性变形,在关门力FW、止挡部403作用力的共同作用,动勾挂部82逐渐进入勾挂间隙404(即,止挡部403进入勾挂部61内);如图42,当门体30关闭至GB1时,勾挂部61的弹性变形量达到门体30关闭过程中的最大变形量。当门体30关闭达到GB1后,勾挂部82前期变形所储存的弹性能释放,与止挡部403作用力共同作用,勾挂部82向松弛状态恢复,并带动勾挂部82进一步地进入勾挂间隙404内,使门体30快速自动关闭到位,直至门体30关闭,锁钩与铰链板40锁定,实现门体30与箱体10的锁定;以上,GB0>GB1。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GB0设置为15°~20°其中任一值,GB1设置为3°~8°其中任一值;门体30关闭达到GB1后,门体30自动关闭。以上在门体30关闭达到GB1后的阶段,勾挂部82释放弹性能,该阶段中勾挂部82所释放的作用力记为锁定力FS,锁定力FS促使门体30关闭到位。
[0256]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门体30关闭过程中,关门力FW持续至门体30关闭至GB1后,即在门体30旋转关闭至勾挂部82弹性变形量最大后,撤去关门力FW,门体30即可自动完成翻转。而在门体30在关闭至GB1后撤去关门力FW,门体30具有惯性力FG,以使门体30保持原有关闭的运动趋势。
[0257] 综上可知,门体30由GB0关闭至GB1的过程中,在关门力FW及止挡部403的共同作用下,勾挂部61发生弹性变形;当门体30关闭至GB1时,勾挂部61发生弹性变形量达到门体30关闭过程中的最大变形量;在门体30由GB1至关闭状态的过程中,勾挂部82的弹性力释放,在锁定力FS、勾挂部82弹性力与止挡部403的作用力、惯性力FG的共同作用下,门体30快速关闭。
[0258] 以上对门体30上单独设置旋转梁或单独设置勾挂部82的关门过程进行了说明;以上对门体30上同时设置旋转梁和勾挂部82的关门设置进行说明。
[0259] 如图46所示,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GB1>GS,即门体30关闭至GB1时,勾挂部61弹性变形量达到最大值时(弹性能最大时),翻转梁9最顶端的导向块13与轨迹槽14尚未接触;
[0260] 本实施例中,关门力FW由开始关闭持续至GB1;即门体30关闭至GB1后,撤去关门力FW,用户不需要施加外力即可完成门体30自动关闭到位。
[0261] 在门体30由GB1继续关闭至GS时,翻转梁9最顶端的导向块13与轨迹槽14接触;
[0262] 在门体30由GS继续关闭至GF的过程中,门体30在锁定力FS、勾挂部82弹性力与止挡部403的作用力、惯性力FG的共同作用下关闭,翻转梁9在锁定力FS、惯性力FG、轨迹槽14槽壁的压力共同作用下,开始翻转,扭簧在径向上压缩;
[0263] 在门体30由GF继续关闭的过程中,门体30在锁定力FS、勾挂部82弹性力与止挡部403的作用力、惯性力FG的共同作用下继续关闭,翻转梁9在锁定力FS、翻转力FN、惯性力FG、轨迹槽14槽壁的压力共同作用下,使翻转梁9快速翻转到位。
[0264] 以上本实施例中设置,GB1>GS,门体30关闭至GB1时,勾挂部61弹性变形量达到最大值时,翻转梁9最顶端的导向块13与轨迹槽14尚未接触,能够利用锁钩结构所产生的锁定力FS以及门体30的惯性力FG促进翻转梁9的翻转,减少门体30关闭过程中、由于门体30旋转并向外运动而抵消促使翻转梁9翻转的作用力而导致的翻转梁9不能有效翻转到位的情况发生。
[0265] 以上,门体30关闭过程中,止挡部与锁钩结构在门体30关闭达到GB1后,随着门体30关闭角度的减小,锁定力FS不断衰减。
[0266] 作为另一种可设置的方式,GB1=GS,门体30关闭至GB1(GS)时,勾挂部61弹性变形量达到最大值时,翻转梁9最顶端的导向块13开始与轨迹槽14接触;其亦能充分利用锁钩结构所产生的锁定力FS以及门体30的惯性力FG促进翻转梁9的翻转,减少门体30关闭过程中、由于门体30旋转并向外运动而抵消促使翻转梁9翻转的作用力而导致的翻转梁9不能有效翻转到位的情况发生。此时,第二接触引导点与第一接触引导点重合。
[0267] 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GB1∈[GS,GS+3°],以在设置时,避免锁定力FS衰减过多,而导致门体30关闭达到GB1后翻转梁9不能有效翻转到位。
[0268] 本实施例中,在实施例一的轨迹设置下;门体30关闭至GB1时,第一门轴41相对引导部50位于第一接触定位点,第二门轴42相对导向部60位于第一接触导向点;
[0269] 门体30关闭至GS时,第一门轴41相对引导部50位于第二接触定位点,第二门轴42相对导向部60位于第二接触导向点;
[0270] 门体30关闭至GF时,第一门轴41相对引导部50位于第三接触定位点,第二门轴42相对导向部60位于第三接触导向点;
[0271] 其中,第一接触定位点、第二接触定位点、第三接触定位点均位于引导轨迹线S上,且第一定位点P1、第一接触定位点、第二接触定位点、第三接触定位点依次靠近门前壁31并远离门侧壁32。第一接触导向点、第二接触导向点、第三接触导向点均位于导向轨迹线K上,且第一导向点Q1、第一接触导向点、第二接触导向点、第三接触导向点、依次靠近门侧壁32和门前壁31。
[0272] 如图47所示,作为另一种可实施的方式,GF>GB1,即门体30关闭至GF时,翻转梁9翻转至扭簧临界值时,勾挂部61弹性变形量还未达到最大变形量。
[0273] 本实施例中,关门力FW由开始关闭持续至GB1;即门体30关闭至GB1后,撤去关门力FW,用户不需要施加外力即可完成门体30自动关闭到位。
[0274] 在门体30由GF继续关闭至GB1的过程中,门体30在关门力FW、勾挂部82弹性力与止挡部403的作用力的共同作用下继续关闭,翻转梁9在关门力FW、翻转力FN、轨迹槽14槽壁的压力共同作用下翻转;门体30关闭至GB1时,勾挂部61弹性变形量达到最大变形量。
[0275] 在门体30由GB1继续关闭的过程中,门体30在锁定力FS、勾挂部82弹性力与止挡部403的作用力的共同作用下继续关闭到位;翻转梁9在锁定力FS、翻转力FN、轨迹槽14槽壁的压力共同作用下快速翻转到位。
[0276] 以上,门体30关闭过程中,止挡部与锁钩结构在门体30关闭达到GF后,由于门体30在关闭过程中向外移动而导致翻转力FN不断衰减。
[0277] 门体30关闭过程中,止挡部与锁钩结构在门体30关闭达到GB1后,随着门体30关闭角度的减小,锁定力FS不断衰减。
[0278] 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GB1∈(GF,GF‑1°],以在设置时,避免翻转力FN、锁定力FS衰减过多,从而有效利用翻转力FN、锁定力FS的相互促进作用,以使门体30快速关闭到位,翻转梁9快速翻转到位。
[0279] 本实施例中,在实施例一的轨迹设置下;
[0280] 门体30关闭至GB1时,第一门轴41相对引导部50位于第一接触定位点,第二门轴42相对导向部60位于第一接触导向点;
[0281] 门体30关闭至GF时,第一门轴41相对引导部50位于第三接触定位点,第二门轴42相对导向部60位于第三接触导向点;
[0282] 其中,第一接触定位点、第三接触定位点均位于引导轨迹线S的直线轨迹段上,且第一定位点P1、第三接触定位点、第一接触定位点依次靠近门前壁31并远离门侧壁32。第一接触导向点、第三接触导向点均位于导向轨迹线K上,且第一导向点Q1、第三接触导向点、第一接触导向点依次靠近门侧壁32和门前壁31。
[0283] 本实施例中,可设置,GS=GB0,即翻转梁9最顶端的导向块13与轨迹槽14相接触时,勾挂部61与止挡部403相抵接。以在关门力FW的作用下,使翻转梁9的扭簧与勾挂部同步开始变形积蓄弹性能,而后再相继释放弹性能;有效提高了同步运动性,减少了门体30打开过程中,用户施加关闭力FW阶段数,提高用户的体验感。
[0284] 如图48所示,作为另一种可实施的方式,GB1=GF,即门体30关闭至GB1时,勾挂部61弹性变形量达到最大变形量时,翻转梁9翻转至扭簧临界值。
[0285] 本实施例中,关门力FW由开始关闭持续至GB1(GF)时;即门体30关闭至GB1后,撤去关门力FW,用户不需要施加外力即可完成门体30自动关闭到位。
[0286] 在门体30由GB0关闭至GB1;门体30在关门力FW、勾挂部82弹性力与止挡部403的作用力的共同作用下继续关闭,翻转梁9在关门力FW、轨迹槽14槽壁的压力共同作用下翻转,扭簧被压缩存储弹性势能;门体30关闭至GB1(GF)时,勾挂部61弹性变形量达到最大变形量,翻转梁9翻转至扭簧临界值;
[0287] 门体30由GB1(GF)继续关闭的过程中,门体30在锁定力FS、勾挂部82弹性力与止挡部403的作用下继续关闭到位;翻转梁9在锁定力FS、翻转力FN、轨迹槽14槽壁的压力共同作用快速翻转到位。
[0288] 以上本实施例中设置GB1=GF,即门体30关闭至GB1(GF)时,勾挂部61弹性变形量达到最大变形量时,翻转梁9翻转至扭簧临界值,能够充分利用翻转力FN、锁定力FS的相互促进作用,以使门体30快速关闭到位,翻转梁9快速翻转到位,减少门体30关闭过程中、由于门体30旋转并向外运动而抵消促使翻转梁9翻转的作用力而导致的翻转梁9不能有效翻转到位的情况发生。
[0289] 以上,门体30关闭过程中,止挡部与锁钩结构在门体30关闭达到GB1(GF)后,由于门体30在关闭过程中向外移动而导致翻转力FN不断衰减;另外,随着门体30关闭角度的减小,锁定力FS不断衰减。
[0290] 本实施例中,GB1=GF,在翻转力FN、锁定力FS均为最大时同步相互促进,充分扩大了锁定力FS促进翻转梁9的翻转的角度范围。
[0291] 本实施例中,在实施例一的轨迹设置下;门体30关闭至GB1(GF)时,第一门轴41相对引导部50位于第一接触定位点,第二门轴42相对导向部60位于第一接触导向点;
[0292] 其中,第一接触定位点位于引导轨迹线S的直线轨迹段上,且第一定位点P1、第一接触定位点依次靠近门前壁31并远离门侧壁32。第一接触导向点位于导向轨迹线K上,且第一导向点Q1、第一接触导向点依次靠近门侧壁32和门前壁31。
[0293] 本实施例中,可设置,GS=GB0,即翻转梁9最顶端的导向块13与轨迹槽14相接触时,勾挂部61与止挡部403相抵接。以在关门力FW的作用下,使翻转梁9的扭簧与勾挂部同步开始变形积蓄弹性能,而后再相继释放弹性能;有效提高了同步运动性,减少了门体30打开过程中,用户施加关闭力FW阶段数,提高用户的体验感。
[0294]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0295] 为了方便解释,已经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进行了上述说明。但是,上述示例性的讨论不是意图穷尽或者将实施方式限定到上述公开的具体形式。根据上述的教导,可以得到多种修改和变形。上述实施方式的选择和描述是为了更好的解释原理及实际的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使用所述实施方式以及适于具体使用考虑的各种不同的变形的实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