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体验
专利管家(专利管理)
工作空间(专利管理)
风险监控(情报监控)
数据分析(专利分析)
侵权分析(诉讼无效)
联系我们
交流群
官方交流:
QQ群: 891211   
微信请扫码    >>>
现在联系顾问~
热词
    • 6. 发明授权
    • 用于机动车辆的转向柱
    • CN109562778B
    • 2021-08-06
    • CN201780048391.6
    • 2017-08-03
    • 蒂森克虏伯普利斯坦股份公司蒂森克虏伯股份公司
    • 约翰尼斯·加纳尔马丁·弗莱舍尔阿德里安·盖格尔奇普里安·帕尔蒂尼萨努
    • B62D1/19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转向柱(1),该转向柱(1)包括:内套管(31),转向轴(30)在该内套管中安装成能够绕转向轴的纵向轴线(L)旋转;外壳单元(33),内套管(31)被保持在外壳单元中并且外壳单元能够直接地或间接地连接至机动车辆的车身;夹持装置(4),该夹持装置在固定位置中将外壳单元(33)相对于内套管(31)紧固并且在释放位置中允许对内套管(31)相对于外壳单元(33)至少沿纵向方向进行调节,其中,夹持装置(4)具有至少一个锁定元件(46),其沿纵向方向被支承在外壳单元(33)上,并且所述至少一个锁定元件(46)在固定位置中以沿纵向方向不可移位的方式连接至与内套管(31)连接的接合部(47),并且至少一个锁定元件(46)在释放位置中从接合部(47)释放并允许内套管(31)相对于外壳单元(33)沿纵向方向的相对运动。内套管(31)和外壳单元(33)通过具有至少两个能量吸收元件(54、56)的能量吸收装置(5)和联接装置(6)而联接,能量吸收元件(54、56)中的至少一个能量吸收元件能够经由联接装置(6)联接在内套管(31)与外壳单元(33)之间或在内套管(31)与外壳单元(33)之间断开联接,其中,在联接状态下并在夹持装置(4)的固定位置中,能量吸收元件在内套管(31)与外壳单元(33)沿纵向方向发生相对移位的情况下能够塑性变形。接合部(47)包括能够与第一能量吸收元件(56)操作性接合的第一驱动元件(476)。为了确保在灵活可变的安装空间中的高度的功能可靠性,根据本发明提出的是,接合部(47)包括至少一个连接部(48),其包括能够与第二能量吸收元件(54)操作性接合的第二驱动元件(486),其中,接合部(47)和连接部(48)经由联接装置(6)以可释放的方式沿纵向方向彼此连接。
    • 7. 发明公开
    • 用于机动车辆的转向柱
    • CN109562778A
    • 2019-04-02
    • CN201780048391.6
    • 2017-08-03
    • 蒂森克虏伯普利斯坦股份公司蒂森克虏伯股份公司
    • 约翰尼斯·加纳尔马丁·弗莱舍尔阿德里安·盖格尔奇普里安·帕尔蒂尼萨努
    • B62D1/19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转向柱(1),该转向柱(1)包括:内套管(31),转向轴(30)在该内套管中安装成能够绕转向轴的纵向轴线(L)旋转;外壳单元(33),内套管(31)被保持在外壳单元中并且外壳单元能够直接地或间接地连接至机动车辆的车身;夹持装置(4),该夹持装置在固定位置中将外壳单元(33)相对于内套管(31)紧固并且在释放位置中允许对内套管(31)相对于外壳单元(33)至少沿纵向方向进行调节,其中,夹持装置(4)具有至少一个锁定元件(46),其沿纵向方向被支承在外壳单元(33)上,并且所述至少一个锁定元件(46)在固定位置中以沿纵向方向不可移位的方式连接至与内套管(31)连接的接合部(47),并且至少一个锁定元件(46)在释放位置中从接合部(47)释放并允许内套管(31)相对于外壳单元(33)沿纵向方向的相对运动。内套管(31)和外壳单元(33)通过具有至少两个能量吸收元件(54、56)的能量吸收装置(5)和联接装置(6)而联接,能量吸收元件(54、56)中的至少一个能量吸收元件能够经由联接装置(6)联接在内套管(31)与外壳单元(33)之间或在内套管(31)与外壳单元(33)之间断开联接,其中,在联接状态下并在夹持装置(4)的固定位置中,能量吸收元件在内套管(31)与外壳单元(33)沿纵向方向发生相对移位的情况下能够塑性变形。接合部(47)包括能够与第一能量吸收元件(56)操作性接合的第一驱动元件(476)。为了确保在灵活可变的安装空间中的高度的功能可靠性,根据本发明提出的是,接合部(47)包括至少一个连接部(48),其包括能够与第二能量吸收元件(54)操作性接合的第二驱动元件(486),其中,接合部(47)和连接部(48)经由联接装置(6)以可释放的方式沿纵向方向彼此连接。
    • 9. 发明公开
    • 用于机动车辆的转向柱
    • CN107531268A
    • 2018-01-02
    • CN201680015263.7
    • 2016-03-10
    • 蒂森克虏伯普利斯坦股份公司蒂森克虏伯股份公司
    • 托马斯·阿博尔托马斯·盖泽尔贝格尔约翰尼斯·加纳尔马丁·弗莱舍尔
    • B62D1/19B62D1/184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转向柱(1),该转向柱(1)包括:转向轴(30),该转向轴(30)安装在内套管(31)中以能够绕内套管(31)的纵向轴线(L)旋转;外壳单元(33),内套管(31)被保持在外壳单元(33)中,并且外壳单元(33)能够直接地或间接地连接至机动车辆的车身;夹持装置(4),该夹持装置(4)在固定位置中将外壳单元(33)相对于内套管(31)固定,并且夹持装置在释放位置中允许对内套管(31)进行相对于外壳单元(33)的至少在纵向方向上的调节,其中,夹持装置(4)具有至少一个锁定部(46),至少一个锁定部(46)在纵向方向上被支承在外壳单元(33)上,并且夹持装置(4)在固定位置中以不可沿纵向方向移位的方式被连接至与内套管(31)连接的接合部(34);并且夹持装置(4)在释放位置中从接合部(34)释放并且允许内套管(31)相对于外壳单元(33)在纵向方向上的相对运动,其中,内套管(31)和外壳单元(33)借助于能量吸收装置(5)被联接,该能量吸收装置(5)具有至少两个能量吸收元件(54、56),至少两个能量吸收元件中的第一能量吸收元件(54)或第二能量吸收元件(56)能够被联接在内套管(31)与接合部(34)之间,该能量吸收元件在联接状态下以及在夹持装置(4)处于固定位置时、在内套管(31)与外壳单元(33)的相对移位的情况下塑性地变形。为了占据较小的结构空间并且为了允许更容易且更便宜的制造,本发明提出了:至少第一能量吸收元件和第二能量吸收元件(54、56)在相对于纵向轴线的径向方向上设置在内套管(31)的同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