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体验
专利管家(专利管理)
工作空间(专利管理)
风险监控(情报监控)
数据分析(专利分析)
侵权分析(诉讼无效)
联系我们
交流群
官方交流:
QQ群: 891211   
微信请扫码    >>>
现在联系顾问~
首页 / 专利分类库 / 无轨陆用车辆 / 鞍乘型车辆的气囊装置

鞍乘型车辆的气囊装置

申请号 CN201980100748.X 申请日 2019-09-30 公开(公告)号 CN114450216B 公开(公告)日 2024-04-16
申请人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发明人 黑堀诚一; 佐藤崇; 相京裕; 夫马真; 土生优; 村上翔;
摘要 能够与充气机的配置 位置 对应地容易地制造保持件。鞍乘型车辆的气囊装置具有:保持件(41),其设置在前立管的后方;充气机(43);以及气囊,其收纳于保持件(41),通过充气机(43)放出的气体而膨胀并在乘员的前方展开,其中,保持件(41)是将多个部件组装而构成的箱状,充气机(43)相对于前立管(15)向车宽方向外侧偏移地配置,第一部件(51)从车辆前方 覆盖 充气机(43),第二部件(52)设置在前立管的后方,第三部件(53)设置在乘员侧,从后方与第二部件(52)及第一部件(51)配合。
权利要求

1.一种鞍乘型车辆的气囊装置,其具有气囊单元(31),该气囊单元(31)包括:保持件(41),其设置在前立管(15)的后方;充气机(43);以及气囊(42),其收纳在所述保持件(41)中,通过所述充气机(43)放出的气体而膨胀并在乘员的前方展开,
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囊单元(31)在车辆侧面观察时沿着所述前立管(15)的后表面配置,所述保持件(41)是将多个部件组装而构成的箱状,
所述鞍乘型车辆的气囊装置具备外装部件(40),该外装部件(40)从外侧覆盖所述保持件(41)的从上端部到下端部的大致整体,并通过盖部(103)从上方覆盖所述保持件(41)的上表面的开口(48),
所述充气机(43)相对于所述前立管(15)向车宽方向外侧偏移地配置,
第一部件(51)从车辆前方覆盖所述充气机(43),
第二部件(52)设置在所述前立管(15)的后方,
第三部件(53)设置在乘员侧,从后方与所述第二部件(52)和所述第一部件(51)配合,所述保持件(41)为具备上下延伸部(45)和侧方延伸部(46)的L字状,该上下延伸部(45)上下延伸且所述气囊(42)从该上下延伸部(45)的上端部展开,该侧方延伸部(46)从所述上下延伸部(45)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
所述第二部件(52)构成所述上下延伸部(45)的前部,并且从后方与所述前立管(15)重叠,
所述第一部件(51)是后部向后方开放的箱状的部件,所述第一部件(51)结合于所述第二部件(52)的侧部而构成所述侧方延伸部(46)的前部,
所述第一部件(51)向前方延伸到所述前立管(15)的前方且外侧方的位置,所述充气机(43)在所述第一部件(51)内配置于所述前立管(15)的前方且外侧方的位置,
所述外装部件(40)通过罩固件(108、109、110)紧固于保持件(41),所述盖部(103)具备通过展开的所述气囊(42)而断裂的开裂部,
在设置于所述前立管(15)的上方的把手柱(11d)的上端部,设置有支承把手(11e)的把手支架(11f),
在所述盖部(103)的前部,以避开所述把手支架(11f)的后部的方式设置有呈圆弧状地向下方凹陷的盖凹部(103a)。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件(51)相对于所述第二部件(52)及所述第三部件(53)进行固定的固定部位位于所述充气机(43)的周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部件(52)设置有将所述保持件(41)固定于车体的紧固部(7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三部件(53)中,在所述保持件(41)的内侧设置有利用台阶形状(93)将所述气体的流动向车宽方向内侧引导的引导部(94)。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件(51)具有对所述充气机(43)进行支承的充气机支承部,
所述第一部件(51)与所述第二部件(52)结合而形成前侧壳体(55),
所述第三部件(53)与所述前侧壳体(55)结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L字状的所述前侧壳体(55)与L字状的所述第三部件(53)结合。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件(51)与所述第二部件(52)通过焊接而结合,
所述第三部件(53)以能够装卸的方式紧固于所述前侧壳体(55)。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机(43)以该充气机(43)的轴线(43c)指向车辆前后方向的朝向配置,所述第一部件(51)从前方覆盖并支承所述充气机(43),并且与所述第二部件(52)结合,
所述第三部件(53)从后方与所述第一部件(51)及所述第二部件(52)配合。

说明书全文

鞍乘型车辆的气囊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鞍乘型车辆的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以往,已知一种鞍乘型车辆的气囊装置,其具有:保持件,其设置在前立管的后方;充气机;以及气囊,其收纳在保持件中,通过充气机放出的气体而膨胀并在乘员的前方展开(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中,充气机配置在前立管的正后方,位于车宽的中央,保持件为上下笔直地延伸的箱状。
[0003] 现有技术文献
[0004] 专利文献
[0005]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45151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6]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7] 然而,收纳充气机的保持件被认为设定为与充气机的配置位置对应的形状,但若保持件的形状变得复杂,则保持件的制造的难易度增加。
[0008]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能够与充气机的配置位置对应地容易地制造保持件。
[0009]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0] 鞍乘型车辆的气囊装置具有:保持件(41),其设置在前立管(15)的后方;充气机(43);以及气囊(42),其收纳在所述保持件(41)中,通过所述充气机(43)放出的气体而膨胀并在乘员的前方展开,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件(41)是将多个部件组装而构成的箱状,所述充气机(43)相对于所述前立管(15)向车宽方向外侧偏移地配置,第一部件(51)从车辆前方覆盖所述充气机(43),第二部件(52)设置在所述前立管(15)的后方,第三部件(53)设置在乘员侧,从后方与所述第二部件(52)和所述第一部件(51)配合。
[0011] 另外,在上述的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部件(51)相对于所述第二部件(52)及所述第三部件(53)进行固定的固定部位(51b、60、61、62、63、64)位于所述充气机(43)的周边。
[0012] 另外,在上述的结构中,也可以是,在所述第二部件(52)设置有将所述保持件(41)固定于车体(10)的紧固部(73)。
[0013] 此外,在上述的结构中,也可以是,在所述第三部件(53)中,在所述保持件(41)的内侧设置有利用台阶形状(93)将所述气体的流动向车宽方向内侧引导的引导部(94)。
[0014] 另外,在上述的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部件(51)具有对所述充气机(43)进行支承的充气机支承部(78),所述第一部件(51)与所述第二部件(52)结合而形成前侧壳体(55),所述第三部件(53)与所述前侧壳体(55)结合。
[0015] 另外,在上述的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保持件(41)为具备上下延伸部(45)和侧方延伸部(46)的L字状,该上下延伸部(45)上下延伸且所述气囊(42)从该上下延伸部(45)的上端部展开,该侧方延伸部(46)从所述上下延伸部(45)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L字状的所述前侧壳体(55)与L字状的所述第三部件(53)结合。
[0016] 另外,在上述的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部件(51)与所述第二部件(52)通过焊接而结合,所述第三部件(53)以能够装卸的方式紧固于所述前侧壳体(55)。
[0017] 另外,在上述的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充气机(43)以该充气机(43)的轴线(43c)指向车辆前后方向的朝向配置,所述第一部件(51)从前方覆盖并支承所述充气机(43),并且与所述第二部件(52)结合,所述第三部件(53)从后方与所述第一部件(51)及所述第二部件(52)配合。
[0018] 另外,在上述的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充气机(43)支承于所述第一部件(51),所述第一部件(51)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所述前立管(15)设置在前方且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
[0019] 发明效果
[0020] 鞍乘型车辆的气囊装置具有:保持件,其设置在前立管的后方;充气机;以及气囊,其收纳在保持件中,通过充气机放出的气体而膨胀并在乘员的前方展开,保持件是将多个部件组装而构成的箱状,充气机相对于前立管向车宽方向外侧偏移地配置,第一部件从车辆前方覆盖充气机,第二部件设置在前立管的后方,第三部件设置在乘员侧,从后方与第二部件和第一部件配合。
[0021] 根据该结构,在充气机相对于前立管向车宽方向外侧偏移地配置的情况下,保持件通过将从车辆前方覆盖充气机的第一部件、设置在前立管的后方的第二部件、以及设置在乘员侧且从后方与第二部件及第一部件配合的第三部件组装而构成。因此,能够减小第一部件、第二部件以及第三部件的制造用的各模具,能够容易地制造保持件。特别是,通过单独地形成相对于前立管向车宽方向外侧偏移地配置并且从车辆前后方向覆盖充气机的第一部件,能够容易地形成形状容易变得复杂的第一部件。
[0022] 另外,在上述的结构中,也可以是,第一部件相对于第二部件及第三部件进行固定的固定部位位于充气机的周边。
[0023] 根据该结构,第一部件相对于第二部件及第三部件进行固定的固定部位集中在充气机的周边,因此能够容易地固定第一部件的固定部位,并且能够通过固定部位有效地承受充气机的气体喷射的压
[0024] 另外,在上述的结构中,也可以是,在第二部件设置有将保持件固定于车体的紧固部。
[0025] 根据该结构,由于在设置于前立管的后方的第二部件设置紧固部,所以能够以简单的构造将保持件固定于车体。
[0026] 并且,在上述的结构中,也可以是,在第三部件中,在保持件的内侧设置有引导部,该引导部利用台阶形状将气体的流动向车宽方向内侧引导。
[0027]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引导部使向车宽方向外侧偏移的充气机的气体向车宽方向内侧流动,能够使气囊高效地展开。
[0028] 另外,在上述的结构中,也可以是,第一部件具有对充气机进行支承的充气机支承部,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结合而形成前侧壳体,第三部件与前侧壳体结合。
[0029] 根据该结构,具有充气机支承部的第一部件被单独地构成,因此能够容易地形成容易成为复杂形状的第一部件。另外,由于第三部件结合于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结合而成的前侧壳体,因此能够容易地将保持件形成为箱型。
[0030] 另外,在上述的结构中,也可以是,保持件为具备上下延伸部和侧方延伸部的L字状,上下延伸部上下延伸且气囊从上下延伸部的上端部展开,侧方延伸部从上下延伸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L字状的前侧壳体与L字状的第三部件结合。
[0031] 根据该结构,通过使L字状的前侧壳体与L字状的第三部件结合,能够容易地制造L字状的保持件。
[0032] 另外,在上述的结构中,也可以是,第一部件与所述第二部件通过焊接而结合,第三部件以能够装卸的方式紧固于前侧壳体。
[0033] 根据该结构,通过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的焊接,能够使前侧壳体的强度良好。另外,由于第三部件能够相对于前侧壳体装卸,因此有助于气囊装置的组装性的提高。
[0034] 另外,在上述的结构中,也可以是,充气机以充气机的轴线指向车辆前后方向的朝向配置,第一部件从前方覆盖并支承充气机,并且与第二部件结合,第三部件从后方与第一部件及第二部件配合。
[0035]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从前方覆盖充气机的第一部件,良好地支承以轴线指向车辆前后方向的朝向配置的充气机。另外,通过使第三部件从后方与第一部件及第二部件配合,能够容易地将保持件形成为箱状。
[0036] 另外,在上述的结构中,也可以是,充气机支承于第一部件,第一部件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前立管设置于前方且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
[0037]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对充气机进行支承的第一部件相对于前立管紧凑地配置在前方且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另外,由于相对于配置在前立管的后方的第二部件设置在前方的第一部件相对于第二部件单独地形成,所以即使在保持件成为复杂的形状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制造保持件。附图说明
[0038]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
[0039] 图2是车体框架的右侧视图。
[0040] 图3是从乘员侧的上方观察机动二轮车的前部的图。
[0041] 图4是从后方侧观察安装于车体框架的气囊单元的图。
[0042] 图5是安装于车体框架的气囊单元的右侧视图。
[0043] 图6是从右后方侧观察车体框架的前端部的立体图。
[0044] 图7是气囊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0045] 图8是示出从图4的状态卸下后述的外装部件的状态的图。
[0046] 图9是从前方侧观察保持件的立体图。
[0047] 图10是从后方侧观察前侧壳体的立体图。
[0048] 图11是图4的XI‑XI剖视图。
[0049] 图12是从后方侧观察第三部件的立体图。
[0050] 图13是安装于车体框架的保持件的左侧视图。
[0051] 图14是安装于车体框架的保持件的右侧视图。
[0052] 图15是从前方观察安装于车体框架的保持件的主视图。
[0053] 图16是从后方侧观察外装部件的图。
[0054] 图17是从前方侧观察外装部件的图。
[0055] 图18是图17的XVIII‑XVIII剖视图。
[0056] 图19是图4的XIX‑XIX剖视图。
[0057] 图20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从后方侧观察安装于车体框架的保持件的图。
[0058] 图21是从后方侧观察覆盖保持件的外装部件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9]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说明中,前后左右及上下这样的方向的记载若没有特别记载,则与相对于车体的方向相同。另外,各图所示的标号FR表示车体前方,标号UP表示车体上方,标号LH表示车体左方。
[0060] [第一实施方式]
[0061]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的左侧视图。
[0062] 机动二轮车1是具备车体框架10(车体)、将前轮2支承为能够转向的转向系统11、支承于车体框架10的后部的动力单元12、后轮3、以及供乘员以跨骑的方式就座的座椅13的踏板型的鞍乘型车辆。
[0063] 另外,机动二轮车1具备覆盖车体框架10等车体的车体罩14。
[0064] 图2是车体框架10的右侧视图。
[0065] 参照图1及图2,车体框架10具备:前立管15,其设置于车体框架10的前端部;下行框架16,其从前立管15的后表面向后下方延伸;左右一对下框架17,其从下行框架16的下端部向后方延伸;以及左右一对座椅框架18,其从下框架17的后端部向后上方延伸。
[0066] 前立管15及下行框架16与前轮2同样地位于车宽的中央。
[0067] 动力单元12是单元摆动式发动机,该单元摆动式发动机一体地具备作为后轮3的驱动源的发动机和将后轮3支承为摆动自如的摆臂。动力单元12借助设置于动力单元12的前部的连杆机构(未图示)摆动自如地支承于车体框架10。
[0068] 在座椅框架18的后部与动力单元12的后端部之间架设有后悬架20。
[0069] 在座椅13的下方配置有由座椅框架18支承的收纳箱(未图示)。座椅13借助于上述收纳箱支承于座椅框架18。
[0070] 供就座于座椅13的乘员放置脚的板状的脚踏板21在座椅13的前下方设置有左右一对,从上方覆盖下框架17。
[0071] 转向系统11具备:一对前叉11a,其分别配置于前轮2的左右;桥接部件11b,其在车宽方向上连结左右的前叉11a的上端部;转向轴11c,其从桥接部件11b的中央向上方延伸并转动自如地支承于前立管15;把手柱11d,其固定于转向轴11c的上端部;以及转向用的把手11e,其固定于把手柱11d的上端。
[0072] 前立管15的轴线15a在车辆侧面观察时相对于铅垂方向后倾。转向轴11c的转动的轴线与轴线15a一致。把手柱11d以沿着轴线15a的方式从前立管15侧向后上方倾斜地延伸。
[0073] 前轮2被左右连结前叉11a的下端部的车轴2a支承。
[0074] 从上方覆盖前轮2的前挡泥板22固定于前叉11a。
[0075] 图3是从乘员侧的上方观察机动二轮车1的前部的图。
[0076] 参照图1以及图3,车体罩14具备:从前方侧覆盖转向系统11以及前立管15的前罩23;从后方侧覆盖转向系统11以及前立管15的内罩24;在脚踏板21的下方从外侧方覆盖下框架17的下罩25;以及在座椅13的下方从外侧方覆盖座椅框架18的侧罩26。
[0077] 在车辆侧面观察时,在内罩24与座椅13的前端部之间划分出在车辆侧面观察时向下方凹陷的跨骑空间27。乘员在上下机动二轮车1时,能够经由跨骑空间27跨骑机动二轮车1。
[0078] 参照图1及图3,机动二轮车1具备保护乘员免受冲击的气囊装置30。
[0079] 气囊装置30具备:气囊单元31;加速传感器(未图示),其检测对机动二轮车1的冲击;以及气囊控制装置(未图示),其基于该加速度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来控制气囊单元31的动作。
[0080] 气囊单元31配置于内罩24的后表面侧,位于就座于座椅13的乘员的前方。另外,气囊单元31在前立管15的后方设置于把手11e的下方,位于跨骑空间27的前部。
[0081] 气囊单元31的后部从设置于内罩24的中央部的切口部露出到作为车体罩14的外侧的跨骑空间27。
[0082] 图4是从后方侧观察安装于车体框架10的气囊单元31的图。图5是安装于车体框架10的气囊单元31的右侧视图。图6是从右后方侧观察车体框架10的前端部的立体图。
[0083] 参照图4~图6,气囊单元31配置在前立管15及把手柱11d的后方,在车辆侧面观察时沿着前立管15的后表面后倾配置。
[0084] 气囊单元31固定于在车体框架10的前端部设置的撑条32。
[0085] 参照图2、图5以及图6,撑条32具备设置于前立管15的上部的第一撑条33和设置于下行框架16的上部的第二撑条34。
[0086] 第一撑条33设置在比前立管15与下行框架16的上端连接的连接部16a靠上方的位置。
[0087] 第一撑条33具备从前立管15的上部的左右的外侧面向后方延伸的一对第一安装部33a、和将左右的第一安装部33a的后端在车宽方向上连接的板状的连接部33b。在左右的第一安装部33a设置有多个沿车宽方向贯通第一安装部33a的固定孔部33c。
[0088] 第二撑条34配置在第一撑条33的下方。
[0089] 第二撑条34具备固定于下行框架16的左右的外侧面的一对第二安装部34a、和在下行框架16的后方沿车宽方向连接左右的第二安装部34a的连接部34b。在左右的第二安装部34a设置有沿车宽方向贯通第二安装部34a的固定孔部34c。
[0090] 图7是气囊单元31的分解立体图。图8是表示从图4的状态取下后述的外装部件40的状态的图。
[0091] 参照图4、图7以及图8,气囊单元31具备:箱状的保持件41,其设置于就座于座椅13(图1)的乘员的前方;气囊42,其收纳于保持件41;充气机43,其向气囊42内放出气体;固定部件44,其将充气机43以及气囊42固定于保持件41;以及外装部件40,其从外侧覆盖保持件41。
[0092] 参照图7以及图8,保持件41在从乘员侧(车辆后方侧)观察的情况下,是形成为倒L字状的箱状部件。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L字是指在从前方或后方观察保持件41的情况下为L字状。保持件41在从后方观察的情况下为倒L字,但可以说形成为L字状。
[0093] 保持件41借助于撑条32(图2)固定于车体框架10的前端部,且位于前立管15及下行框架16的后方。
[0094] 保持件41具备上下延伸的上下延伸部45和从上下延伸部45的下部侧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侧方延伸部46。
[0095] 上下延伸部45是沿着前立管15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箱状部,在车辆侧面观察时后倾。上下延伸部45位于车宽的中央,从后方与把手柱11d、前立管15及下行框架16的上端部重叠。
[0096] 侧方延伸部46是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箱状部。侧方延伸部46从上下延伸部45的侧部通过前立管15的外侧方,向车宽方向外侧且前方侧延伸。
[0097] 保持件41通过侧方延伸部46从上下延伸部45延伸而形成为L字状。在保持件41的内部形成有由上下延伸部45的内部空间及侧方延伸部46的内部空间形成的L字状的气囊通路47。
[0098] 在上下延伸部45的上表面形成有使气囊通路47向上方露出的开口48。气囊42从开口48向上方展开。
[0099] 充气机43配置在侧方延伸部46内,相对于位于车宽的中央的前立管15向车宽方向外侧偏移地配置。
[0100] 保持件41通过组装多个部件而构成为箱状。
[0101] 具体地说,保持件41通过组装以下部件而构成:第一部件51(充气机收纳部),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从前方覆盖充气机43;第二部件52,其设置在前立管15的后方;以及第三部件53,其设置在乘员侧,并且从后方与第二部件52和第一部件51配合。
[0102] 第一部件51和第二部件52例如通过焊接结合而一体化。通过结合第一部件51和第二部件52而形成前侧壳体55,该前侧壳体55构成保持件41的前侧的大致一半。
[0103] 第三部件53是构成保持件41的后侧的大致一半的后侧壳体。
[0104] 通过使第三部件53从后方与前侧壳体55结合,从而形成保持件41。
[0105] 图9是从前方侧观察保持件41的立体图。
[0106] 参照图7~图9,保持件41具备作为通过紧固将前侧壳体55和第三部件53固定的固定部的第一固定部56、第二固定部57、第三固定部58、第四固定部59、第五固定部60、第六固定部61、第七固定部62、第八固定部63以及第九固定部64。
[0107] 第一固定部56以及第二固定部57设置于上下延伸部45的左右侧面中与侧方延伸部46相反的一侧的侧面45a。第一固定部56以及第二固定部57上下排列地设置于侧面45a。
[0108] 第三固定部58设置于上下延伸部45的下表面45b。
[0109] 第四固定部59设置于上下延伸部45的左右侧面中的侧方延伸部46侧的侧面45c。
[0110] 第五固定部60以及第六固定部61在侧方延伸部46的上表面46a左右排列地配置。
[0111] 第七固定部62以及第八固定部63在侧方延伸部46的下表面46b左右排列地配置。
[0112] 第九固定部64横跨侧方延伸部46的外侧面46c及第一部件51的前表面51a而设置。
[0113] 图10是从后方侧观察前侧壳体55的立体图。
[0114] 参照图7~图10,第二部件52具备:构成上下延伸部45的前表面的大致矩形的前壁部65;从前壁部65的左右侧缘中与侧方延伸部46相反的一侧的侧缘向后方延伸的一侧侧壁66;从前壁部65的左右侧缘中的侧方延伸部46侧的侧缘向后方延伸的另一侧侧壁67;以及从前壁部65的下缘向后方延伸的下壁部68。前壁部65是上下较长的长方形状的板。另一侧侧壁67形成在前壁部65的上部。
[0115] 另外,第二部件52具备从前壁部65的左右侧缘中的侧方延伸部46侧且另一侧侧壁67的下方的侧缘向车宽方向外侧且车辆前方侧延伸的延伸壁部69。延伸壁部69与前壁部65的下部连续。
[0116] 而且,第二部件52具备从延伸壁部69的上缘向车宽方向外侧且后方延伸的延伸部上壁70a、和从延伸壁部69的下缘向车宽方向外侧且后方延伸的延伸部下壁70b。延伸部上壁70a与另一侧侧壁67的下端连续,延伸部下壁70b与下壁部68的侧部连续。
[0117] 在第二部件52的下端部形成有使第二部件52向后方凹陷的凹部71。凹部71是前壁部65的下端部和下壁部68的前部朝向保持件41的内侧凹陷的部分。凹部71设置在前壁部65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
[0118] 在延伸壁部69的内表面设置有向保持件41的内侧突出一级的肋状的台阶部72。台阶部72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比在上下方向上长,在保持件41内左右延伸。
[0119] 台阶部72上下排列地配置有多个。台阶部72以将延伸壁部69的一部分从保持件41的外侧向内侧压出的方式形成。
[0120] 参照图9,在第二部件52的前壁部65的前表面设置有将保持件41紧固于车体框架10的撑条32的紧固部73。
[0121] 详细而言,紧固部73具备紧固于前立管15的第一撑条33的第一紧固部件74和紧固于下行框架16的第二撑条34的第二紧固部件75。
[0122] 在第二部件52的前壁部65的前表面粘贴有大致矩形的板状的加强部件76。加强部件76从前壁部65的下部延伸至上端部。
[0123] 第一紧固部件74固定于加强部件76的前表面。
[0124] 第一紧固部件74具备在车宽方向(左右方向)上对置的一对固定板部74a和在车宽方向上连接固定板部74a的后缘的连接板部74b。
[0125] 第一紧固部件74的连接板部74b固定于加强部件76的前表面。各固定板部74a相对于加强部件76向前方突出。在各固定板部74a设置有沿车宽方向贯通固定板部74a的固定孔部74c。
[0126] 在加强部件76的上端,沿车宽方向排列设置有多个向前方突出的钩状的卡合部76a。
[0127] 第二紧固部件75在第一紧固部件74的下方固定于前壁部65的前表面的下端部。
[0128] 第二紧固部件75具备:在前壁部65的前表面从凹部71的左右侧方的位置向前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前方延伸部75a;从前方延伸部75a向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下方延伸部75b;从下方延伸部75b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后方延伸部75c;以及将左右的后方延伸部75c的后端左右连接的连接部75d。
[0129] 左右的后方延伸部75c及连接部75d位于第二部件52的下壁部68的下方,且位于凹部71的下方。
[0130] 在左右的后方延伸部75c分别设置有沿车宽方向贯通后方延伸部75c的固定孔部75e。左右的后方延伸部75c相对于凹部71位于车宽方向的外侧。
[0131] 在连接部75d设置有沿前后方向贯通连接部75d的固定孔部75f(图10)。
[0132] 第二部件52具备从一侧侧壁66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第一固定片56a及第二固定片57a。
[0133] 另外,第二部件52具备向下壁部68的下方延伸的第三固定片58a。第三固定片58a是第二紧固部件75的连接部75d,与第二紧固部件75一体地形成。
[0134] 而且,第二部件52具备从另一侧侧壁67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第四固定片59a。
[0135] 参照图7至图10,第一部件51是后部向后方开放的箱状的部件。
[0136] 第一部件51具有:大致矩形的壁部78,其从前方覆盖充气机43;上壁部79,其从壁部78的上缘向后方延伸;下壁部80,其从壁部78的下缘向后方延伸;外侧侧壁部81,其从壁部78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缘向后方延伸;以及内侧侧壁部82,其从壁部78的车宽方向内侧的侧缘向后方延伸。
[0137] 第一部件51是在箱形状的内部收纳充气机43的充气机收纳部。
[0138] 第一部件51的壁部78是对充气机43进行支承的充气机支承部。
[0139] 图11是图4的XI‑XI剖视图。在图11中,未图示气囊42。
[0140] 如图7及图11所示,充气机43具有:筒状的充气机主体43a,其喷出气体;以及凸缘部43b,其从充气机主体43a的外周沿径向延伸。
[0141] 第一部件51的壁部78具有:收纳部78a,其是壁部78的中央部向前方侧鼓出而成的;承受面部78b,其设置在收纳部78a的周围,承受充气机43的凸缘部43b;以及多个固定孔部78c,它们设置在承受面部78b上。
[0142] 充气机43的凸缘部43b夹在承受面部78b与框状的固定部件44之间。充气机43通过贯插于固定部件44、凸缘部43b及承受面部78b的固定孔部78c的多个固定件83而紧固于壁部78的内表面。
[0143] 从凸缘部43b向前方突出的充气机主体43a的前部收纳于收纳部78a内。
[0144] 充气机43以筒状的充气机主体43a的轴线43c在车辆侧面观察时指向车辆前后方向的朝向配置于壁部78的内表面。固定凸缘部43b的壁部78在车辆侧面观察时相对于铅垂方向稍微后倾。因此,轴线43c在车辆侧面观察时以前高后低的方式向后方延伸。在此,在车辆侧面观察时的轴线43c的倾斜相对于平小于45°。另外,充气机43在从上方观察的俯视观察时,以随着朝向车辆后方侧而轴线43c接近车宽的中央的朝向配置。
[0145] 充气机43在凸缘部43b的后方从在充气机主体43a的外周设置的多个气体喷出口43d(图7)喷出气体。框状的固定部件44从周围包围气体喷出口43d。从气体喷出口43d喷出的气体被固定部件44的内表面引导而向后方流动。
[0146] 在第一部件51的下壁部80设置有供配线49(图13)通过的配线通孔79a,该配线49将充气机43与上述气囊控制装置连接。
[0147] 参照图7至图11,第一部件51具备从上壁部79向上方延伸的第五固定片60a以及第六固定片61a。
[0148] 另外,第一部件51具备从下壁部80向下方延伸的第七固定片62a以及第八固定片63a。
[0149] 而且,第一部件51具备从壁部78的前表面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第九固定片64a。第九固定片64a的末端部64a1向后方弯曲,末端部64a1位于外侧侧壁部81的外侧方。
[0150] 参照图9及图10,第一部件51通过焊接固定部51b(固定部位)而焊接于第二部件52,该焊接固定部51b是上壁部79、下壁部80及内侧侧壁部82从外侧与第二部件52重叠的部分。
[0151] 详细而言,在焊接固定部51b中,上壁部79从上方与第二部件52的延伸部上壁70a重叠,下壁部80从下方与第二部件52的延伸部下壁70b重叠,内侧侧壁部82从车宽方向内侧与第二部件52的延伸壁部69重叠。
[0152] 图12是从后方侧观察第三部件53的立体图。
[0153] 参照图7~图9以及图12,第三部件53具备:大致矩形的后壁部85,其构成上下延伸部45的后表面;侧部后壁部86,其构成侧方延伸部46的后表面;以及延伸部侧壁87,其从侧部后壁部86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缘部向前方且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后壁部85是上下较长的长方形状的板。侧部后壁部86从后壁部85的下部侧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
[0154] 另外,第三部件53具备:一侧侧壁88,其从后壁部85的左右侧缘中与侧方延伸部46相反的一侧的侧缘向前方延伸;以及另一侧侧壁89,其从后壁部85的左右侧缘中的侧方延伸部46侧的侧缘向前方延伸。另一侧侧壁89形成于后壁部85的上部。
[0155] 而且,第三部件53具备:下壁部90,其从后壁部85的下缘、侧部后壁部86的下缘以及延伸部侧壁87的下缘向前方延伸;以及延伸部上壁91,其从侧部后壁部86的上缘以及延伸部侧壁87的上缘向前方延伸。延伸部上壁91与另一侧侧壁89的下端连续。
[0156] 参照图11及图12,第三部件53的侧部后壁部86与充气机主体43a的后表面43e对置。充气机主体43a的轴线43c与保持件41的侧部后壁部86交叉。
[0157] 在侧部后壁部86的内表面设置有向保持件41的内侧突出一级的台阶形状93。台阶形状93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比在上下方向上长的肋状,并在保持件41内左右延伸。
[0158] 台阶形状93上下排列地配置有多个。上下排列配置的多个台阶形状93构成将充气机43喷出的气体的流动沿车宽方向引导的引导部94。
[0159] 台阶形状93以将侧部后壁部86的一部分从保持件41的外侧向内侧压出的方式形成。
[0160] 第三部件53具备从一侧侧壁88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第一固定片56b及第二固定片57b。
[0161] 另外,第三部件53具备从下壁部90中的后壁部85的下方的部分向下方延伸的第三固定片58b。
[0162] 另外,第三部件53具备从另一侧侧壁89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第四固定片59b。
[0163] 而且,第三部件53具备从延伸部上壁91向上方延伸的第五固定片60b及第六固定片61b。
[0164] 另外,第三部件53具备从下壁部90中的侧部后壁部86的下方的部分向下方延伸的第七固定片62b以及第八固定片63b。
[0165] 而且,第三部件53具备从延伸部侧壁87向前方延伸的第九固定片64b。
[0166] 参照图8至图10以及图12,第一固定片56a以及第一固定片56b构成第一固定部56。第一固定片56a和第一固定片56b通过从后方贯插于第一固定部56的固件56c而被紧固。
[0167] 在第一固定片56b中,在紧固件56c的上方设置有固定外装部件40的第一罩固定孔部56d。
[0168] 第二固定片57a和第二固定片57b构成第二固定部57。第二固定片57a和第二固定片57b通过从后方贯插于第二固定部57的紧固件57c而被紧固。
[0169] 在第二固定片57b中,在紧固件57c的上方设置有固定外装部件40的第二罩固定孔部57d。
[0170] 第三固定片58a和第三固定片58b构成第三固定部58。第三固定片58a和第三固定片58b通过从后方贯插于第三固定部58的紧固件58c而被紧固。
[0171] 第四固定片59a和第四固定片59b构成第四固定部59。第四固定片59a和第四固定片59b通过从后方贯插于第四固定部59的紧固件59c而被紧固。
[0172] 在第四固定片59b中,在紧固件59c的上方设置有固定外装部件40的第三罩固定孔部59d。
[0173] 第五固定片60a和第五固定片60b构成第五固定部60。第五固定片60a和第五固定片60b通过从后方贯插于第五固定部60的紧固件60c而被紧固。
[0174] 第六固定片61a和第六固定片61b构成第六固定部61。第六固定片61a和第六固定片61b通过从后方贯插于第六固定部61的紧固件61c而被紧固。
[0175] 第七固定片62a和第七固定片62b构成第七固定部62。第七固定片62a和第七固定片62b通过从后方贯插于第七固定部62的紧固件62c而被紧固。
[0176] 第八固定片63a和第八固定片63b构成第八固定部63。第八固定片63a和第八固定片63b通过从后方贯插于第七固定部62的紧固件63c而被紧固。
[0177] 第九固定片64a和第九固定片64b构成第九固定部64。第九固定片64a和第九固定片64b通过从外侧方贯插于第九固定部64的紧固件64c而被紧固。
[0178] 参照图7、图10以及图12,由第一部件51和第二部件52构成的前侧壳体55在从后方侧观察时外形为L字状。
[0179] 另外,第三部件53在从后方侧观察时外形为L字状。
[0180] 保持件41通过将L字状的第三部件53以从后方配合的方式组装于L字状的前侧壳体55,并利用第一~第九固定部56~64紧固,从而形成为L字状。
[0181] 参照图8、图9、图10以及图12,在第一~第九固定部56~64被紧固的状态下,一侧侧壁88从外侧与一侧侧壁66重叠,另一侧侧壁89从外侧与另一侧侧壁67重叠,下壁部90从外侧与下壁部68、延伸部下壁70b以及下壁部80重叠,延伸部上壁91从外侧与延伸部上壁70a以及上壁部79重叠,延伸部侧壁87从外侧与外侧侧壁部81重叠。
[0182] 第一部件51、第二部件52以及第三部件53是分别单独制造的部件。第一部件51、第二部件52以及第三部件53例如分别使用专用的模具,通过对板材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形状的大部分。这样,由于将L字状的保持件41分为第一部件51、第二部件52及第三部件53而形成,所以能够使保持件41的制造用的模具小型化,保持件41的制造容易。
[0183] 在保持件41中,支承充气机43的部分的形状容易变得复杂,但是在保持件41中,与第二部件52和第三部件53分开地制造具有作为充气机支承部的壁部78的第一部件51,因此,保持件41的制造容易。
[0184] 保持件41通过将第一~第九固定部56~64紧固以及解除紧固,能够分离成前侧壳体55和第三部件53。因此,有助于气囊装置30的组装性的提高。
[0185] 如图8所示,气囊42在保持件41内以折叠的状态收纳于L字状的气囊通路47内,并从侧方延伸部46到上下延伸部45地进行设置。
[0186] 气囊42通过将气体的流动中的气囊42的上游端夹持在图11所示的固定部件44与凸缘部43b之间而与充气机43连接。
[0187] 第一部件51相对于第三部件53进行固定的固定部位是第五固定部60、第六固定部61、第七固定部62、第八固定部63以及第九固定部64。
[0188] 另外,第一部件51相对于第二部件52进行固定的固定部位是焊接固定部51b(图9、图10)。
[0189] 第五~第九固定部60~64及焊接固定部51b配置在充气机43的周边,以从外周包围充气机43的方式设置。
[0190] 图13是安装于车体框架10的保持件41的左侧视图。图14是安装于车体框架10的保持件41的右侧视图。图15是从前方观察安装于车体框架10的保持件41的主视图。
[0191] 参照图6、图9以及图13~图15,保持件41通过设置于第二部件52的前壁部65的前表面的第一紧固部件74以及第二紧固部件75而紧固于车体框架10的撑条32。
[0192] 第一紧固部件74紧固于前立管15的第一撑条33。
[0193] 详细而言,第一紧固部件74以左右的固定板部74a从车宽方向外侧与第一撑条33的左右的第一安装部33a重叠的方式设置,并通过从车宽方向外侧贯插于固定孔部74c及固定孔部33c的固定件96而紧固于第一撑条33。
[0194] 第二紧固部件75紧固于下行框架16的第二撑条34。
[0195] 详细而言,第二紧固部件75以左右的后方延伸部75c从车宽方向外侧与第二撑条34的左右的第二安装部34a重叠的方式设置,并通过从车宽方向外侧贯插于固定孔部75e及固定孔部34c的左右一对固定件97而紧固于第二撑条34。
[0196] 这样,由于将第一紧固部件74紧固于前立管15的第一撑条33,将第二紧固部件75紧固于下行框架16的第二撑条34,所以能够将保持件41靠近前立管15及下行框架16地配置在前方侧,能够将保持件41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紧凑地配置。另外,通过相互上下分离的第一紧固部件74及第二紧固部件75,能够将保持件41牢固地固定于车体框架10。
[0197] 第二撑条34的左右的第二安装部34a设置于下行框架16的外侧面,第二紧固部件75的左右的后方延伸部75c以及固定件97从车宽方向外侧与下行框架16的外侧面重叠。后方延伸部75c是从车宽方向外侧与下行框架16的外侧面重叠的重叠部。因此,例如与在下行框架16的后方紧固固定件97的结构相比,能够将第二紧固部件75在车辆前方侧的位置紧固于第二撑条34,保持件41也能够靠近车辆前方侧配置。
[0198] 第二撑条34一体地具备用于将第三部件53紧固于第二部件52的第三固定片58a。因此,能够利用第二撑条34以简单的构造将第三部件53紧固于第二部件52。
[0199] 下行框架16的上端部的后部位于保持件41的下端部的凹部71(图9)内。因此,能够将保持件41的下端部与下行框架16接近地配置,能够紧凑地配置保持件41。
[0200] 另外,保持件41的下端部借助于位于凹部71的左右外侧的左右的后方延伸部75c紧固于第二撑条34。由此,能够将凹部71的附近的部分牢固地固定于第二撑条34,即使在将凹部71配置于下行框架16的附近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凹部71与下行框架16之间的间隙。
[0201] 在车辆侧面观察时,第一紧固部件74在向后上方配置的把手柱11d的下方沿着前立管15的后表面倾斜地配置。因此,能够将第一紧固部件74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配置于前立管15的附近。
[0202] 参照图8及图13~图15,保持件41的上下延伸部45位于前立管15的正后方,位于车宽方向的中央。保持件41的侧方延伸部46从上下延伸部45向车宽方向外侧且前方延伸。构成侧方延伸部46的前端部的第一部件51相对于前立管15位于车宽方向外侧,并且如图14所示,在车辆侧面观察时,位于比前立管15靠前方的位置。
[0203] 收纳于第一部件51的充气机43也相对于前立管15位于车宽方向外侧,并且在车辆侧面观察时,位于比前立管15靠前方的位置。
[0204] 在气囊单元31中,保持件41的侧方延伸部46相对于前立管15配置在外侧方且前方,因此能够利用前立管15的外侧方及前方的空间来配置充气机43及气囊42。因此,能够减小保持件41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尺寸,能够减小保持件41向乘员侧的突出。
[0205] 另外,保持件41的第一紧固部件74及第二紧固部件75相对于充气机43向车宽方向内侧偏移。因此,能够利用相对于充气机43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空间,紧凑地配置第一紧固部件74及第二紧固部件75。
[0206] 图16是从后方侧(乘员侧)观察外装部件40的图。图17是从前方侧观察外装部件40的图。图18是图17的XVIII‑XVIII剖视图。图19是图4的XIX‑XIX剖视图。在图19中,未图示气囊42。
[0207] 参照图4、图5、图8、图11以及图16~图19,外装部件40以覆盖除了保持件41的下表面以外的保持件41的大致整个表面的方式形成。
[0208] 外装部件40一体地具备:罩100,其从周围覆盖保持件41;和盖部103(盖),其从上方覆盖保持件41的上表面的开口48。
[0209] 罩100设置在盖部103的下方。
[0210] 罩100一体地具备从周围覆盖上下延伸部45的上下延伸部罩部101和覆盖侧方延伸部46的侧方延伸部罩部102。
[0211] 在罩100的下表面形成有将罩100的内侧的空间向下方敞开的下侧开口部104。下侧开口部104设置于外装部件40的整个下表面。外装部件40经由下侧开口部104从上方覆盖保持件41,从而被安装于保持件41。
[0212] 详细而言,上下延伸部罩部101具备:后表面部101a,其从后方覆盖上下延伸部45;前表面部101b,其从前方覆盖上下延伸部45;一侧侧面部101c,其覆盖上下延伸部45中的与侧方延伸部46相反的一侧的侧面;以及另一侧侧面部101d,其覆盖上下延伸部45中的侧方延伸部46侧的侧面。
[0213] 后表面部101a覆盖第三部件53的后壁部85。前表面部101b覆盖第二部件52的前壁部65。一侧侧面部101c覆盖侧面45a。另一侧侧面部101d覆盖侧面45c。
[0214] 侧方延伸部罩部102具备:侧部后表面部102a,其从后方覆盖侧方延伸部46;侧部前表面部102b,其从前方覆盖侧方延伸部46;侧部上表面部102c,其从上方覆盖侧方延伸部46;外侧面部102d,其从车宽方向外侧覆盖侧方延伸部46;以及内侧面部102e,其从车宽方向内侧覆盖侧方延伸部46。
[0215] 侧部后表面部102a覆盖第三部件53的侧部后壁部86。侧部前表面部102b覆盖第一部件51的壁部78。侧部上表面部102c覆盖侧方延伸部46的上表面46a。外侧面部102d覆盖外侧面46c。内侧面部102e覆盖第一部件51的内侧侧壁部82。
[0216] 在上下延伸部罩部101的一侧侧面部101c设置有使一侧侧面部101c的一部分向车宽方向外侧鼓出而成的固定部收纳部105。
[0217] 在固定部收纳部105内收纳有第一固定部56以及第二固定部57。
[0218] 在固定部收纳部105的前表面的上部设置有贯通该前表面的第一安装孔105a。
[0219] 在固定部收纳部105的前表面,在第一安装孔105a的下方设置有贯通固定部收纳部105的前表面的第二安装孔105b。
[0220] 在侧方延伸部罩部102的侧部上表面部102c设置有使侧部上表面部102c的一部分向上方鼓出而成的固定部收纳部106。
[0221] 在固定部收纳部106内收纳有第四固定部59、第五固定部60以及第六固定部61。
[0222] 在固定部收纳部106的前表面设置有贯通该前表面的第三安装孔106a。
[0223] 参照图4、图8、图9以及图16,外装部件40通过贯插于第一安装孔105a并紧固于第一罩固定孔部56d的罩紧固件108、贯插于第二安装孔105b并紧固于第二罩固定孔部57d的罩紧固件109、以及贯插于第三安装孔106a并紧固于第三罩固定孔部59d的罩紧固件110,紧固于保持件41。
[0224] 在此,参照图8,设置有第一罩固定孔部56d的第一固定片56b是供将第三部件53与前侧壳体55紧固的紧固件56c贯插的固定片。
[0225] 另外,设置有第二罩固定孔部57d的第二固定片57b是供将第三部件53与前侧壳体55紧固的紧固件57c贯插的固定片。
[0226] 并且,设置有第三罩固定孔部59d的第四固定片59b是供将第三部件53与前侧壳体55紧固的紧固件59c贯插的固定片。
[0227] 因此,利用用于紧固第三部件53和前侧壳体55的固定片,能够以简单的构造将外装部件40固定于保持件41。
[0228] 参照图17及图18,在上下延伸部罩部101的前表面部101b的上部,沿车宽方向排列地设有多个供保持件41的卡合部76a(图9)卡合的卡合孔111。外装部件40也通过卡合部76a固定于保持件41。
[0229] 在上下延伸部罩部101的前表面部101b,在卡合孔111的下方,设有避开从保持件41向前方突出的第一紧固部件74及第二紧固部件75的切口部112。
[0230] 参照图3,在把手柱11d的上端部设置有支承把手11e的把手支架11f。把手支架11f在从上方俯视时为圆板状,把手11e固定于把手支架11f的上表面。
[0231] 气囊单元31被配置为外装部件40的盖部103排列在把手支架11f的后方。
[0232] 外装部件40的盖部103、后表面部101a、侧部后表面部102a、固定部收纳部105以及固定部收纳部106露出到跨骑空间27。
[0233] 参照图3以及图16至图19,在盖部103的前部,以避开把手支架11f的后部的方式设置有向下方凹陷的盖凹部103a。盖凹部103a的后缘与把手支架11f的后部的形状一致地形成为圆弧状。
[0234] 把手支架11f的后部配置于盖凹部103a。因此,能够使盖部103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接近把手支架11f而配置。
[0235] 参照图16至图18,外装部件40具备作为通过展开的气囊42而断裂的开裂部的撕裂线115和铰接部116。
[0236] 撕裂线115和铰接部116是板厚相对于撕裂线115及铰接部116的周围部分的外装部件40的板厚形成得较小的槽状的脆弱部。
[0237] 撕裂线115形成为板厚比铰接部116小,比铰接部116优先开裂。铰接部116有时也开裂,但外装部件40以铰接部116为起点而变形
[0238] 撕裂线115具备盖侧撕裂线115a,该盖侧撕裂线115a设置于盖部103的前缘103b、盖部103的左右的两侧缘103c、以及盖部103的后缘103d中的除了盖凹部103a的部分以外的部分。
[0239] 另外,撕裂线115具备:左右一对后侧撕裂线115b,其从盖侧撕裂线115a中的前缘103b的左右端部的部分沿着后表面部101a的左右侧缘向下方延伸;以及左右一对前侧撕裂线115c,其从盖侧撕裂线115a中的后缘103d的左右端部的部分沿着前表面部101b的左右侧缘向下方延伸。
[0240] 后侧撕裂线115b从盖部103延伸至上下延伸部罩部101的下部,后侧撕裂线115b的下端位于比侧部上表面部102c靠下方的位置。
[0241] 前侧撕裂线115c从盖部103延伸至上下延伸部罩部101的上部,前侧撕裂线115c的下端位于比侧部上表面部102c靠上方的位置。
[0242] 铰接部116在盖部103的上表面在前缘103b与盖凹部103a之间沿车宽方向呈直线状延伸。
[0243] 外装部件40覆盖保持件41的从上端部到下端部的范围,从外侧覆盖除了保持件41的下表面以及切口部112以外的保持件41的大致整体。在此,保持件41的上端部是开口48,保持件41的下端部是后壁部85及侧部后壁部86的下缘。
[0244] 因此,能够通过外装部件40从上方以及周围整体地覆盖保持件41,能够提高保持件41的防水性。
[0245] 外装部件40一体地具备覆盖开口48的盖部103和从周围覆盖保持件41的罩100,因此防水性高。例如,在将盖部103和罩100设置为不同部件的情况下,水容易从盖部103与罩100之间的间隙进入。
[0246] 另外,外装部件40的侧方延伸部罩部102从上方、侧方及前方覆盖收纳充气机43的第一部件51。因此,即使在使充气机43相对于覆盖开口48的盖部103向车宽方向外侧偏移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充气机43的防水性。
[0247] 参照图4、图8、图11及图16,通过上述气囊控制装置的控制,充气机43以沿着轴线43c的方式朝向车辆后方对气囊42内喷出气体。
[0248] 从充气机43向气囊42内放出的气体由侧方延伸部46及上下延伸部45引导前进路径,在气囊通路47内呈L字状流动。
[0249] 此时,从充气机43喷出的气体的一部分经由气囊42而与侧方延伸部46的引导部94接触,并以沿着引导部94的方式向车宽方向内侧流动。
[0250] 气体在从侧方延伸部46流动到上下延伸部45时,从左右方向的流动变为上方向的流动,在上下延伸部45内向上方流动。
[0251] 当气囊42通过在上下延伸部45内向上方流动的气体而向上方膨胀时,外装部件40以撕裂线115及铰接部116的部分为起点开裂,盖部103打开而开口48露出。而且,气囊42通过向上方流动的气体而从开口48如图1那样向上方展开。
[0252] 另外,保持件41借助于第二紧固部件75在保持件41的下方侧的位置紧固于下行框架16。由此,保持件41的下部相对于车体框架10侧的支承刚性变高,在气囊42因气体而膨胀时,保持件41的上部的开口48侧的部分因气囊42的膨胀而以第二紧固部件75的部分为支点向乘员侧稍微移动,并且以扩大开口48的方式变形。因此,能够使气囊42向上方良好地展开。
[0253] 进而,保持件41通过第一紧固部件74及第二紧固部件75在多个部位支承于车体框架10。因此,即使保持件41是在车宽方向上尺寸大的L字状,也能够良好地支承保持件41。
[0254]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应用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机动二轮车1的气囊装置30具备:保持件41,其设置于乘员用的座椅13的前方;充气机43;气囊42,其收纳于保持件
41,通过充气机43放出的气体而膨胀,从保持件41的上表面的开口48向上方展开;以及盖部
103,其封闭开口48,在盖部103的下方设置有从外侧覆盖保持件41的罩100。
[0255] 根据该结构,通过在盖部103的下方从外侧覆盖保持件41的罩100,能够抑制水向保持件41的侵入,能够以简单的构造提高防水性。
[0256] 另外,保持件41具备作为收纳充气机43的充气机收纳部的第一部件51,罩100覆盖第一部件51。
[0257] 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罩100提高作为充气机收纳部的第一部件51的防水性,能够抑制水附着于充气机43。
[0258] 另外,盖部103与罩100一体地形成。
[0259] 根据该结构,由于盖部103和罩100是一体的,因此能够提高防水性,并且能够削减部件数量。
[0260] 进而,罩100具备作为通过展开的气囊42而断裂的开裂部的撕裂线115。
[0261] 根据该结构,罩100通过撕裂线115而开裂,因此即使在通过罩100提高了防水性的情况下,也能够将气囊42良好地展开。
[0262] 另外,盖部103具备作为通过展开的气囊42而断裂的开裂部的、撕裂线115的盖侧撕裂线115a以及铰接部116。
[0263] 根据该结构,盖部103通过盖侧撕裂线115a及铰接部116而开裂,因此即使在通过罩100提高了防水性的情况下,也能够良好地展开气囊42。
[0264] 另外,罩100覆盖保持件41的从上端部到下端部的范围。
[0265] 根据该结构,罩100覆盖保持件41的从上端部到下端部的范围,因此防水性高。
[0266] 另外,在罩100的下表面设置有向下方开口的下侧开口部104,能够将保持件41从下侧开口部104收纳到罩100内。
[0267] 根据该结构,能够经由下侧开口部104将罩100容易地组装于保持件41。
[0268] 另外,罩100紧固于保持件41。
[0269] 根据该结构,能够以简单的构造将罩100固定于保持件41。
[0270] 另外,保持件41具备上下延伸的上下延伸部45和从上下延伸部45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侧方延伸部46而形成为L字状,开口48设置于上下延伸部45的上表面,罩100覆盖设置于侧方延伸部46的作为充气机收纳部的第一部件51。
[0271] 根据该结构,在上下延伸部45的上表面设置有开口48的L字状的保持件41中,能够通过罩100提高设置于侧方延伸部46的作为充气机收纳部的第一部件51的防水性。
[0272] 另外,根据应用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机动二轮车1的气囊装置30具有:保持件41,其设置在前立管15的后方;充气机43;以及气囊42,其收纳在保持件41中,通过充气机43放出的气体而膨胀并在乘员的前方展开,保持件41是将多个部件组装而构成的箱状,充气机43相对于前立管15向车宽方向外侧偏移地配置,第一部件51从车辆前方覆盖充气机
43,第二部件52设置在前立管15的后方,第三部件53设置在乘员侧,从后方与第二部件52及第一部件51配合。
[0273] 根据该结构,在充气机43相对于前立管15向车宽方向外侧偏移配置的情况下,保持件41通过将从车辆前方覆盖充气机43的第一部件51、设置在前立管15的后方的第二部件52、以及设置在乘员侧并从后方与第二部件52及第一部件51配合的第三部件53组装而构成。因此,能够减小第一部件51、第二部件52以及第三部件53的制造用的各模具,能够容易地制造保持件41。特别是,通过单独地形成相对于前立管15向车宽方向外侧偏移地配置并且从车辆前后方向覆盖充气机43的第一部件51,能够容易地形成形状容易变得复杂的第一部件51。
[0274] 另外,作为第一部件51相对于第二部件52及第三部件53进行固定的固定部位的焊接固定部51b及第五固定部60、第六固定部61、第七固定部62、第八固定部63及第九固定部64位于充气机43的周边。
[0275] 根据该结构,第一部件51相对于第二部件52及第三部件53进行固定的固定部位集中在充气机43的周边,因此能够容易地固定第一部件51的固定部位,并且能够通过上述固定部位有效地承受充气机43的气体喷射的压力。
[0276] 另外,在第二部件52设置有将保持件41固定于车体框架10的紧固部73。
[0277] 根据该结构,由于在设置于前立管15的后方的第二部件52设置有紧固部73,所以能够以简单的构造将保持件41固定于车体框架10。
[0278] 而且,在第三部件53中,在保持件41的内侧设置有通过台阶形状93将气体的流动向车宽方向内侧引导的引导部94。
[0279]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引导部94使向车宽方向外侧偏移的充气机43的气体向车宽方向内侧流动,能够使气囊42高效地展开。
[0280] 另外,第一部件51具有作为对充气机43进行支承的充气机支承部的壁部78,将第一部件51和第二部件52结合而形成前侧壳体55,在前侧壳体55上结合第三部件53。
[0281] 根据该结构,具有作为充气机支承部的壁部78的第一部件51被单独地构成,因此能够容易地形成容易成为复杂形状的第一部件51。另外,由于第三部件53与结合第一部件51和第二部件52而成的前侧壳体55结合,所以能够容易地将保持件41形成为箱型。
[0282] 另外,保持件41是具备上下延伸部45和侧方延伸部46的L字状,该上下延伸部45上下延伸且气囊从该上下延伸部45的上端部展开,该侧方延伸部46从上下延伸部45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L字状的前侧壳体55与L字状的第三部件53结合。
[0283] 根据该结构,通过使L字状的前侧壳体55与L字状的第三部件53结合,能够容易地制造L字状的保持件41。
[0284] 另外,第一部件51与所述第二部件52通过焊接而结合,第三部件53以能够装卸的方式紧固于前侧壳体55。
[0285] 根据该结构,通过第一部件51与第二部件52的焊接,能够使前侧壳体55的强度良好。另外,由于第三部件53能够相对于前侧壳体55装卸,因此有助于气囊装置30的组装性的提高。
[0286] 另外,充气机43以充气机43的轴线43c指向车辆前后方向的朝向配置,第一部件51从前方覆盖并支承充气机43,并且与第二部件52结合,第三部件53从后方与第一部件51及第二部件52配合。
[0287]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从前方覆盖充气机43的第一部件51良好地支承以轴线43c指向车辆前后方向的朝向配置的充气机43。另外,通过使第三部件53从后方与第一部件51及第二部件52配合,能够容易地将保持件41形成为箱状。
[0288] 另外,充气机43支承于第一部件51,第一部件51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前立管15设置在前方且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
[0289]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支承充气机43的第一部件51相对于前立管15紧凑地配置在前方且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另外,由于相对于配置在前立管15的后方的第二部件52设置在前方的第一部件51相对于第二部件52单独地形成,所以即使在保持件41成为复杂的形状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制造保持件41。
[0290] 并且,根据应用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机动二轮车1具有:车体框架10,其具有支承转向系统11的前立管15和从前立管15向下方延伸的下行框架16;保持件41,其设置在前立管15的后方;充气机43;以及气囊42,其收纳于保持件41,通过充气机43放出的气体而膨胀并在乘员的前方展开,在保持件41上设置有将保持件41紧固于车体框架10的紧固部73,紧固部73具有作为多个紧固部件的第一紧固部件74和第二紧固部件75。
[0291] 根据该结构,保持件41借助于第一紧固部件74及第二紧固部件75而紧固于车体框架10,因此能够使第一紧固部件74及第二紧固部件75分别变得紧凑而使保持件41靠近车辆前方侧,能够提高乘员的乘坐性。
[0292] 另外,多个紧固部件具备紧固于前立管15的第一紧固部件74和在第一紧固部件74的下方紧固于车体框架10的第二紧固部件75。
[0293] 根据该结构,由于第一紧固部件74紧固于前立管15,第二紧固部件75在第一紧固部件74的下方紧固于车体框架10,所以能够使保持件41靠近车辆前方侧,能够提高乘员的乘坐性。另外,由于第一紧固部件74和第二紧固部件75上下分离,所以能够提高保持件41的支承刚性。
[0294] 另外,第二紧固部件75紧固于下行框架16。
[0295] 根据该结构,保持件41借助于第一紧固部件74及第二紧固部件75而紧固于前立管15及下行框架16,因此能够使保持件41靠近车辆前方侧,能够提高乘客的乘坐性。
[0296] 另外,第一紧固部件74设置于充气机43的侧方。
[0297]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充气机43的侧方的空间来配置第一紧固部件74,因此能够提高乘员的乘坐性。
[0298] 另外,充气机43相对于前立管15向车宽方向外侧偏移地配置,第一紧固部件74相对于充气机43配置于车宽方向内侧。
[0299]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充气机43配置在前立管15的车宽方向外侧而确保前立管15的周边的空间,能够将第一紧固部件74配置在接近前立管15的位置而提高乘员的乘坐性。
[0300] 此外,转向系统11具备相对于前立管15向上方延伸并支承把手11e的把手柱11d,第一紧固部件74在车辆侧面观察时在把手柱11d的下方紧固于前立管15。
[0301] 根据该结构,由于第一紧固部件74在把手柱11d的下方紧固于前立管15,因此能够将第一紧固部件74靠近车辆前方侧配置,能够提高乘员的乘坐性。
[0302] 另外,第二紧固部件75具备作为从车宽方向外侧与下行框架16重叠的重叠部的后方延伸部75c,后方延伸部75c紧固于下行框架16。
[0303]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第二紧固部件75靠近前方地配置至第二紧固部件75从车宽方向外侧与下行框架16重叠的位置,因此能够提高乘客的乘坐性。
[0304] 另外,下行框架16从前立管15向后下方延伸,在保持件41的下部设置有向后方凹陷的凹部71,下行框架16的一部分位于凹部71。
[0305] 根据该结构,由于下行框架16的一部分位于保持件41的下部的凹部71,因此能够将保持件41靠近下行框架16侧配置,能够提高乘员的乘坐性。
[0306] 另外,第二紧固部件75在左右具备多个紧固于下行框架16的作为固定部的后方延伸部75c,凹部71设置于左右的后方延伸部75c之间。
[0307] 根据该结构,第二紧固部件75通过凹部71的左右的后方延伸部75c而固定保持件41,因此能够牢固地固定保持件41。因此,即使在将凹部71配置于下行框架16的附近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凹部71与下行框架16之间的间隙,能够使保持件41接近下行框架16配置。
[0308] 而且,第一紧固部件74及第二紧固部件75从车宽方向与设置于车体框架10的撑条32重叠,并通过沿车宽方向贯插的固定件96及固定件97紧固于撑条32。
[0309]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第一紧固部件74及第二紧固部件75相对于车体框架10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紧凑地紧固,能够提高乘员的乘坐性。
[0310] 另外,充气机43相对于前立管15在前方且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收纳于保持件41。
[0311] 根据该结构,充气机43相对于前立管15在前方且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收纳于保持件41,因此能够极力减小保持件41向后方的突出,能够提高乘员的乘坐性。
[0312] 另外,上述第一实施方式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
[0313]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对罩100覆盖保持件41的从上端部到下端部的范围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罩100也可以覆盖从保持件41的上端部至少到保持件41的上下的中间部的范围。根据该结构,能够在抑制罩100的大小的同时,有效地防御来自上方的水。
[0314]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外装部件40通过罩紧固件108~110紧固于保持件41的情况,但不限于此,例如,外装部件40也可以借助于紧固件56c、57c、59c与第三部件53一起紧固。
[0315]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鞍乘型车辆,以机动二轮车1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本发明能够应用于具备2个前轮或后轮的3轮车辆以及具备4轮以上的鞍乘型车辆。
[0316] [第二实施方式]
[0317] 以下,参照图20以及图21,对应用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构成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0318] 本第二实施方式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将前侧壳体55和第三部件53通过紧固而固定的固定部、以及外装部件240的形状。
[0319] 图20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从后方侧观察安装于车体框架10的保持件241的图。
[0320] 保持件241不具备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五固定部60、第六固定部61、第七固定部62及第八固定部63。保持件241的其他构造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保持件41相同。
[0321] 图21是从后方侧观察覆盖保持件241的外装部件240的图。
[0322] 外装部件240具备使侧部上表面部102c的一部分向上方鼓出的固定部收纳部206。
[0323] 固定部收纳部206覆盖第四固定部59。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由于未设置第五固定部60、第六固定部61,因此固定部收纳部206的形状比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固定部收纳部106小。
[0324] 标号说明
[0325] 1:机动二轮车(鞍乘型车辆);
[0326] 10:车体框架(车体);
[0327] 13:座椅;
[0328] 15:前立管;
[0329] 30:气囊装置;
[0330] 41:保持件;
[0331] 42:气囊;
[0332] 43:充气机;
[0333] 43c:轴线;
[0334] 45:上下延伸部;
[0335] 46:侧方延伸部;
[0336] 51:第一部件;
[0337] 51b:焊接固定部(固定部位);
[0338] 52:第二部件;
[0339] 53:第三部件;
[0340] 55:前侧壳体;
[0341] 60:第五固定部(固定部位);
[0342] 61:第六固定部(固定部位);
[0343] 62:第七固定部(固定部位);
[0344] 63:第八固定部(固定部位);
[0345] 64:第九固定部(固定部位);
[0346] 73:紧固部;
[0347] 78:壁部(充气机支承部);
[0348] 93:台阶形状;
[0349] 94:引导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