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体验
专利管家(专利管理)
工作空间(专利管理)
风险监控(情报监控)
数据分析(专利分析)
侵权分析(诉讼无效)
联系我们
交流群
官方交流:
QQ群: 891211   
微信请扫码    >>>
现在联系顾问~
首页 / 专利分类库 / 无轨陆用车辆 / 一种模块化、平台化、高安全仿生滑板底盘结构

一种模化、平台化、高安全仿生滑板底盘结构

申请号 CN202410087730.3 申请日 2024-01-22 公开(公告)号 CN117734827A 公开(公告)日 2024-03-22
申请人 江苏大学;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段利斌; 李玲玲; 马保林; 刘星; 杜展鹏; 徐伟; 刘冶钢; 许立国; 芮世力; 任立芳; 叶德英;
摘要 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模 块 化、平台化、高安全仿生 滑板 底盘结构,包括仿“墨鱼骨骼”逐级吸能前模块、仿“龟甲骨骼” 电池 舱模块和仿“墨鱼骨骼”逐级吸能后模块;仿“墨鱼骨骼”逐级吸能前/后模块由防撞梁、吸能盒、副车架和 纵梁 组成,采用“墨鱼骨骼”逐级吸能机理仿生提高底盘 正面 耐撞性;仿“龟甲骨骼”电池舱模块采用CTC技术,将电芯直接集成于底盘,提升电池包的体积利用率,并在底部设置采用“龟甲骨骼”仿生原理进行传 力 路径设计的仿生 支架 ,提高电池舱模块的侧面耐撞性与 刚度 。本发明可以通过改变底盘前悬长度、后悬长度、 轴距 、整车长度和宽度等平台化参数,实现滑板底盘适应多车型快速 迭代 的需求,实现 汽车 滑板底盘的模块化与平台化。
权利要求

1.一种模化、平台化、高安全仿生滑板底盘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沿车辆前进方向,从前到后依次连接的仿“墨鱼骨骼”逐级吸能前模块(100)、仿“龟甲骨骼”电池舱模块(200)和仿“墨鱼骨骼”逐级吸能后模块(300);
所述仿“墨鱼骨骼”逐级吸能前模块(100)包括前防撞梁(110)、前吸能盒(120)、前副车架(130)和前纵梁(140);前防撞梁(110)、前吸能盒(120)和前纵梁(140)从前到后依次布置,并连接在一起;前副车架(130)连接在前纵梁(140)下方;所述前纵梁(140)包括前纵梁平段(141)和前纵梁弯曲段(142);
所述仿“龟甲骨骼”电池舱模块(200)包括集成式车身地板(210)、大面冷却液冷系统(220)、电芯支撑板(230)、电池包边框(240)、龟甲骨骼仿生支架(250)、底护板(260)和槛梁(270);集成式车身地板(210)装配在电池包边框(240)顶部,电芯支撑板(230)装配在电池包边框(240)中部,形成容纳电芯(280)的密封腔体,大面冷却液冷系统(220)安装于密封腔体中,龟甲骨骼仿生支架(250)焊接于电池包边框(240)下部,底护板(260)连接在电池包边框(240)底部;集成式车身地板(210)、大面冷却液冷系统(220)、电芯支撑板(230)、电池包边框(240)、龟甲骨骼仿生支架(250)和底护板(260)连接为电池包后,整体与最外圈的门槛梁(270)连接;
所述仿“墨鱼骨骼”逐级吸能后模块(300)和仿“墨鱼骨骼”逐级吸能前模块(100)的组成部分相同,但布置方式相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平台化、高安全仿生滑板底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梁(110)采用“锯齿形”仿生截面,“锯齿形”仿生截面类似倒梯形,具有四个锯齿,呈中间高、两端低的形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平台化、高安全仿生滑板底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吸能盒(120)采用高吸能“类竹截面”,外围为正六边形蜂窝结构,中心为圆形或方形或三形多胞设计;所述前纵梁水平段(141)采用高刚度“类竹截面”,截面为四边形、中空外实,外围包含多个方形多胞;所述前纵梁弯曲段(142)采用兼顾双高的“类竹截面”,多胞且非中空,在多胞截面中还设有加强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平台化、高安全仿生滑板底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副车架(130)包括两根横梁(131)、一根弯曲梁(132)、两根斜管(133)、两根第一弯管(134)、两根第二弯管(135)、一根纵梁(136)、四个第一接头(137)、两个第二接头(138)和两个压铸接头(139);
两根横梁(131)通过两根斜管(133)焊接为一体,弯曲梁(132)通过两根第一弯管(134)、一根纵梁(136)与较近的横梁(131)焊接为一体,第二弯管(135)一端与弯曲梁(132)焊接,另一端开有通孔A(1351);其中,纵梁(136)位于两根第一弯管(134)之间;
四个第一接头(137)一端分别与两根横梁(131)的端部焊接,另一端开有通孔B(1371),用于与前纵梁(140)螺栓连接;
两个第二接头(138)一端与弯曲梁(132)的端部焊接,另一端开设通孔C(1381),用于与前纵梁(140)螺栓连接;
所述压铸接头(139)一端开设通孔D(1391),与通孔A(1351)相配合,进行螺栓连接,另一端与前纵梁(140)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平台化、高安全仿生滑板底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成式车身地板(210)包括上盖(211)和底面冷却液冷系统(212),上盖(211)位于底面冷却液冷系统(212)上方;
所述底面冷却液冷系统(212)包括下液冷板(2121)、上液冷板(2122)、第一进水管(2126)、第二进水管(2128)和出水管(2127),下液冷板(2121)和上液冷板(2122)连接;下液冷板(2121)一端设有第一进水口(2123)、第二进水口(2124)和出水口(2125),分别用于安装第一进水管(2126)、第二进水管(2128)和出水管(2127);上液冷板(2122)上开设有流道(2129)。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平台化、高安全仿生滑板底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大面冷却液冷系统(220)包括入水口(221)、分流管道(222)、偶数个冷却管道(223)、中间管道(224)、集流管道(225)和出水口(226),偶数个冷却管道(223)分为两组,一组冷却管道(223)一端连通分流管道(222),另一组冷却管道(223)一端连通集流管道(225),两组冷却管道(223)另一端均与中间管道(224)连通,分流管道(222)上设有入水口(221),集流管道(225)上设有出水口(226);每个冷却管道(223)两侧对称倒置排列多个电芯(28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平台化、高安全仿生滑板底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边框(240)由四条外轮廓形状为“L”形边框和一条外轮廓形状为“日”字形横梁拼接而成,“日”字形横梁位于电池包边框(240)一端;“L”形边框设有第一连接平台(2411)和第二连接平台(2413),第一连接平台(2411)与集成式车身地板(210)进行连接,第二连接平台(2413)与门槛梁(270)进行连接;所述边框的底面与底护板(260)进行连接;第一连接平台(2411)和第二连接平台(2413)内侧的接触面沿Y轴向内倾斜。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模块化、平台化、高安全仿生滑板底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槛梁(270)由四条外轮廓形状为倒“L”形梁首尾焊接而成,倒“L”形梁采用高刚度“类竹截面”,倒“L”形梁具有第一连接面(2711)、第二连接面(2712)和第三连接面(2714),第一连接面(2711)和第二连接面(2712)沿Y轴向外倾斜;第三连接面(2714)与电池包边框(240)连接;
第一连接面(2711)和第二连接面(2712)分别与第一连接平台(2411)内侧的接触面、第二连接平台(2413)内侧的接触面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平台化、高安全仿生滑板底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龟甲骨骼仿生支架(250)由一根主支架(251)和五对副支架(252)组成,五对副支架(252)沿主支架(251)均匀分布;每对副支架(252)包括对称分布在主支架(251)两侧的两对分支架,所述分支架包括第一分支架(253)和第二分支架(254),第一分支架(253)和第二分支架(254)结构相同,且一端接触同时焊接在电池包边框(240)上,另一端分离,并分别焊接在主支架(251)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平台化、高安全仿生滑板底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仿“墨鱼骨骼”逐级吸能前模块(100)、仿“龟甲骨骼”电池舱模块(200)和仿“墨鱼骨骼”逐级吸能后模块(300)通过铸接头(400)进行连接;
所述铸铝接头(400)由第一面(401)、第二面(402)、第三面(403)、第四面(404)和第五面(405)组成,且第二面(402)和第五面(405)之间设有加强筋;所述第一面(401)、第二面(402)、第三面(403)、第四面(404)围成一个长方形空腔,包裹前纵梁(140),所述第一面(401)、第四面(404)和第五面(405)连接于门槛梁(270)上。

说明书全文

一种模化、平台化、高安全仿生滑板底盘结构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模块化、平台化、高安全仿生滑板底盘结构。

背景技术

[0002] 新能源汽车是我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滑板底盘是提升新能源汽车国际竞争的重要途径。滑板底盘集成化程度高,有利于轻量化,但对整车安全带来严峻挑战。因此,底盘轻量化与高安全矛盾突出,成为制约我国新能源汽车迭代升级的关键瓶颈问题。
[0003] 随着动力电池技术的发展,对电池包能量密度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提高电池包的体积利用率。实现电池系统与电动汽车底盘高度集成,是提高电池包箱体体积利用率的有效手段之一。但目前现有技术中,多数设计还具有独立的车身地板与电池包上盖,这会导致结构冗余,不利于汽车的轻量化与电池包体积利用率的提升。

发明内容

[0004]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模块化、平台化、高安全仿生滑板底盘结构,实现底盘模块化与平台化开发,能够满足多车型快速迭代演化需求,并提升了电池的能量密度,使电池系统与电动汽车底盘高度集成。
[0005]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上述技术目的的。
[0006] 一种模块化、平台化、高安全仿生滑板底盘结构,包括:沿车辆前进方向,从前到后依次连接的仿“墨鱼骨骼”逐级吸能前模块、仿“龟甲骨骼”电池舱模块和仿“墨鱼骨骼”逐级吸能后模块;
[0007] 所述仿“墨鱼骨骼”逐级吸能前模块包括前防撞梁、前吸能盒、前副车架和前纵梁;前防撞梁、前吸能盒和前纵梁从前到后依次布置,并连接在一起;前副车架连接在前纵梁下方;所述前纵梁包括前纵梁平段和前纵梁弯曲段;
[0008] 所述仿“龟甲骨骼”电池舱模块包括集成式车身地板、大面冷却液冷系统、电芯支撑板、电池包边框、龟甲骨骼仿生支架、底护板和槛梁;集成式车身地板装配在电池包边框顶部,电芯支撑板装配在电池包边框中部,形成容纳电芯的密封腔体,大面冷却液冷系统安装于密封腔体中,龟甲骨骼仿生支架焊接于电池包边框下部,底护板连接在电池包边框底部;集成式车身地板、大面冷却液冷系统、电芯支撑板、电池包边框、龟甲骨骼仿生支架和底护板连接为电池包后,整体与最外圈的门槛梁连接;
[0009] 所述仿“墨鱼骨骼”逐级吸能后模块和仿“墨鱼骨骼”逐级吸能前模块的组成部分相同,但布置方式相反。
[0010]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防撞梁采用“锯齿形”仿生截面,“锯齿形”仿生截面类似倒梯形,具有四个锯齿,呈中间高、两端低的形态。
[0011]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前吸能盒采用高吸能“类竹截面”,外围为正六边形蜂窝结构,中心为圆形或方形或三形多胞设计;所述前纵梁水平段采用高刚度“类竹截面”,截面为四边形、中空外实,外围包含多个方形多胞;所述前纵梁弯曲段采用兼顾双高的“类竹截面”,多胞且非中空,在多胞截面中还设有加强筋。
[0012]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前副车架包括两根横梁、一根弯曲梁、两根斜管、两根第一弯管、两根第二弯管、一根纵梁、四个第一接头、两个第二接头和两个压铸接头;
[0013] 两根横梁通过两根斜管焊接为一体,弯曲梁通过两根第一弯管、一根纵梁与较近的横梁焊接为一体,第二弯管一端与弯曲梁焊接,另一端开有通孔A;其中,纵梁位于两根第一弯管之间;
[0014] 四个第一接头一端分别与两根横梁的端部焊接,另一端开有通孔B,用于与前纵梁螺栓连接;
[0015] 两个第二接头一端与弯曲梁的端部焊接,另一端开设通孔C,用于与前纵梁螺栓连接;
[0016] 所述压铸接头一端开设通孔D,与通孔A相配合,进行螺栓连接,另一端与前纵梁连接。
[0017]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集成式车身地板包括上盖和底面冷却液冷系统,上盖位于底面冷却液冷系统上方;
[0018] 所述底面冷却液冷系统包括下液冷板、上液冷板、第一进水管、第二进水管和出水管,下液冷板和上液冷板连接;下液冷板一端设有第一进水口、第二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用于安装第一进水管、第二进水管和出水管;上液冷板上开设有流道。
[0019]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大面冷却液冷系统包括入水口、分流管道、偶数个冷却管道、中间管道、集流管道和出水口,偶数个冷却管道分为两组,一组冷却管道一端连通分流管道,另一组冷却管道一端连通集流管道,两组冷却管道另一端均与中间管道连通,分流管道上设有入水口,集流管道上设有出水口;每个冷却管道两侧对称倒置排列多个电芯。
[0020]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电池包边框由四条外轮廓形状为“L”形边框和一条外轮廓形状为“日”字形横梁拼接而成,“日”字形横梁位于电池包边框一端;“L”形边框设有第一连接平台和第二连接平台,第一连接平台与集成式车身地板进行连接,第二连接平台与门槛梁进行连接;所述边框的底面与底护板进行连接;第一连接平台和第二连接平台内侧的接触面沿Y轴向内倾斜。
[0021]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门槛梁由四条外轮廓形状为倒“L”形梁首尾焊接而成,倒“L”形梁采用高刚度“类竹截面”,倒“L”形梁具有第一连接面、第二连接面和第三连接面,第一连接面和第二连接面沿Y轴向外倾斜;第三连接面与电池包边框连接;
[0022] 第一连接面和第二连接面分别与第一连接平台内侧的接触面、第二连接平台内侧的接触面配合。
[0023]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龟甲骨骼仿生支架由一根主支架和五对副支架组成,五对副支架沿主支架均匀分布;每对副支架包括对称分布在主支架两侧的两对分支架,所述分支架包括第一分支架和第二分支架,第一分支架和第二分支架结构相同,且一端接触同时焊接在电池包边框上,另一端分离,并分别焊接在主支架上。
[0024]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仿“墨鱼骨骼”逐级吸能前模块、仿“龟甲骨骼”电池舱模块和仿“墨鱼骨骼”逐级吸能后模块通过铸接头进行连接;
[0025] 所述铸铝接头由第一面、第二面、第三面、第四面和第五面组成,且第二面和第五面之间设有加强筋;所述第一面、第二面、第三面、第四面围成一个长方形空腔,包裹前纵梁,所述第一面、第四面和第五面连接于门槛梁上。
[0026]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0027] (1)本发明将汽车滑板底盘分为仿“墨鱼骨骼”逐级吸能前模块、仿“龟甲骨骼”电池舱模块和仿“墨鱼骨骼”逐级吸能后模块,,模块中的梁和管件使用铝型材或辊压件,根据不同使用场景或车型更改梁和管件的尺寸与截面,从而匹配不同车型。通过改变底盘前悬长度、后悬长度、轴距、整车长度和宽度等平台化参数,实现滑板底盘适应多车型快速迭代的需求,实现汽车滑板底盘的模块化与平台化。
[0028] (2)本发明中仿“墨鱼骨骼”逐级吸能前/后模块包括防撞梁、吸能盒、副车架和纵梁,根据“墨鱼骨骼”逐级吸能机理进行仿生,实现防撞梁和副车架的逐级吸能,能有效提高底盘正面和后面耐撞性。
[0029] (3)本发明中仿“龟甲骨骼”电池舱模块利用“龟甲骨骼”仿生原理设计了龟甲骨骼仿生支架,布置于底护板之上,能有效提高电池舱模块的侧面耐撞性与刚度,提高电池舱抗挤压侵入能力,保障电池安全。并且CTC(Cell to Chassis)电池包中取消了横纵梁的设计,安装电芯后容易产生变形,通过在电池包中安装龟甲骨骼仿生支架,能为液冷板提供支撑,有效的减小液冷板受力后产生的形变。
[0030] (4)本发明在型材断面方面,参考竹截面中空、外实、多胞的结构形状,分析其轻质高刚度高吸能的机理。通过“多胞”截面设计,提高型材轴向冲击吸能,获得高吸能“类竹截面”;通过“中空外实”截面设计,提高型材弯曲刚度,获得高刚度“类竹截面”;综合高刚度与高吸能,获得兼顾双高的“类竹截面”;将“类竹断面”分模块应用于底盘车架中,以提高底盘结构的比吸能和刚度。
[0031] (5)本发明中上盖、液冷系统高效集成为车身地板,在减少材料和重量的同时,可显著提升集成效率,增加电池包的体积利用率和能量密度,降低成本、提升装配效率。
[0032] (6)本发明中前模块、后模块和门槛梁通过铸铝接头进行连接,并使用热熔自攻丝技术(FDS),提高连接可靠性。
[0033] (7)本发明具有双液冷系统,底面冷却液冷系统与电池包上盖集成为车身地板,大面冷却液冷系统位于电池包舱体中,双液冷系统的布置大大提高了电池包的冷却能力,能快速的给电芯降温,降低热失控的险,提高系统的安全性能。
[0034] (8)本发明中大面冷却液冷系统在电池包中不仅能起到冷却的作用,同时还能作为支撑结构起到加强支撑的作用,进一步提升电池包箱体的稳定性附图说明
[0035] 图1为本发明所述模块化、平台化、高安全仿生滑板底盘结构示意图;
[0036] 图2为本发明所述仿“墨鱼骨骼”逐级吸能前模块结构示意图;
[0037] 图3(a)为本发明所述副车架结构俯视图;
[0038] 图3(b)为本发明所述副车架结构仰视图;
[0039] 图4(a)为本发明所述前吸能盒高吸能“类竹截面”示意图;
[0040] 图4(b)为本发明所述前纵梁水平段高刚度“类竹截面”示意图;
[0041] 图4(c)为本发明所述前纵梁弯曲段兼顾双高“类竹截面”示意图;
[0042] 图5为本发明所述防撞梁“锯齿形”仿生截面示意图;
[0043] 图6为本发明所述仿“龟甲骨骼”电池舱模块结构爆炸图;
[0044] 图7为本发明所述龟甲骨骼仿生支架结构示意图;
[0045] 图8为本发明所述集成式车身地板结构示意图;
[0046] 图9为本发明所述底面冷却液冷系统结构示意图;
[0047] 图10为本发明所述大面冷却液冷系统装配图;
[0048] 图11为本发明所述大面冷却液冷系统结构示意图;
[0049] 图12为本发明所述电芯支撑板结构示意图;
[0050] 图13为本发明所述电芯支撑板与大面冷却液冷系统装配示意图;
[0051] 图14(a)为本发明所述外轮廓形状为“L”形电池包边框截面图;
[0052] 图14(b)为本发明所述外轮廓形状为“L”形电池包边框轴测图;
[0053] 图15(a)为本发明所述外轮廓形状为“日”字形横梁轴测图;
[0054] 图15(b)为本发明所述外轮廓形状为“日”字形横梁截面图;
[0055] 图16为本发明所述底护板结构示意图;
[0056] 图17为本发明所述电池包边框、集成式车身地板与底护板装配示意图;
[0057] 图18(a)为本发明所述外轮廓形状为倒“L”形门槛梁截面图;
[0058] 图18(b)为本发明所述外轮廓形状为倒“L”形门槛梁轴测图;
[0059] 图18(c)为本发明所述外轮廓形状为倒“L”形门槛梁仰视图;
[0060] 图19为本发明所述电池舱模块与门槛梁装配总成剖视图的局部放大图;
[0061] 图20为本发明所述门槛梁预埋螺母结构示意图;
[0062] 图21(a)为本发明所述铸铝接头结构示意图;
[0063] 图21(b)为本发明所述铸铝接头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0064] 图22(a)为本发明所述铸铝接头、电池舱模块、前模块装配示意图;
[0065] 图22(b)为本发明所述铸铝接头、电池舱模块、前模块另一角度装配示意图;
[0066] 其中:100‑仿“墨鱼骨骼”逐级吸能前模块、200‑仿“龟甲骨骼”电池舱模块、300‑仿“墨鱼骨骼”逐级吸能后模块、400‑铸铝接头、110‑前防撞梁、120‑前吸能盒、130‑前副车架、140‑前纵梁、141‑前纵梁水平段、142‑前纵梁弯曲段、131‑横梁、132‑弯曲梁、133‑斜管、
134‑第一弯管、135‑第二弯管、136‑纵梁、137‑第一接头、138‑第二接头、139‑压铸接头、
1351‑通孔A、1371‑通孔B、1381‑通孔C、1391‑通孔D、301‑后地板、210‑集成式车身地板、
220‑大面冷却液冷系统、230‑电芯支撑板、240‑电池包边框、250‑龟甲骨骼仿生支架、260‑底护板、270‑门槛梁、251‑主支架、252‑副支架、253‑第一分支架、254‑第二分支架、211‑上盖、212‑底面冷却液冷系统、2111‑加强筋A、2112‑电器仓、2113‑通孔E、2121‑下液冷板、
2122‑上液冷板、2126‑第一进水管、2128‑第二进水管、2127‑出水管、2123‑第一进水口、
2124‑第二进水口、2125‑出水口、2131‑法兰边A、2129‑流道、2130‑法兰边B、221‑入水口、
222‑分流管道、223‑冷却管道、224‑中间管道、225‑集流管道、226‑出水口、280‑电芯、227‑堵塞头、231‑凸起、232‑台阶、233‑凹槽、234‑支撑平面、2411‑第一连接平台、2413‑第二连接平台、2417‑通孔F、2418‑通孔G、2415‑边框底面、2419‑通孔H、2412‑第一接触面、2414‑第二接触面、2416‑加强筋B、2431‑多边形边框、2432‑横梁接头,2433‑通孔I、2434‑通孔J、
261‑加强筋C、262‑法兰边C、263‑通孔K、501‑密封垫A、502‑螺栓A、503‑热熔自攻丝A、2711‑第一连接面、2712‑第二连接面、2714‑第三连接面、2715‑通孔L、2713‑开口特征、273‑金属片、274‑定位凸起、504‑密封垫B、505‑螺栓B、5051‑螺母、401‑第一面、402‑第二面、403‑第三面、404‑第四面、405‑第五面、406‑加强筋D、506‑热熔自攻丝B。

具体实施方式

[0067]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此。
[0068] 如图1所示,本发明一种模块化、平台化、高安全仿生滑板底盘结构,包括仿“墨鱼骨骼”逐级吸能前模块100、仿“龟甲骨骼”电池舱模块200、仿“墨鱼骨骼”逐级吸能后模块300、和铸铝接头400,沿车辆前进方向,仿“墨鱼骨骼”逐级吸能前模块100、仿“龟甲骨骼”电池舱模块200和仿“墨鱼骨骼”逐级吸能后模块300依次布置,并通过铸铝接头400连接。
[0069] 图2是仿“墨鱼骨骼”逐级吸能前模块100的结构示意图,由前防撞梁110、前吸能盒120、前副车架130和前纵梁140四部分组成,所述前纵梁140包括前纵梁水平段141和前纵梁弯曲段142;前防撞梁110、前吸能盒120和前纵梁140从前到后依次布置,前防撞梁110与前吸能盒120通过焊接连接在一起,前吸能盒120与前纵梁140可以通过焊接、螺栓或胶铆等方式连接,前副车架130位于前纵梁140下方,通过螺栓与其连接为一体。
[0070] 图3(a)、(b)分别为前副车架130的俯视图和仰视图,前副车架130包括两根横梁131、一根弯曲梁132、两根斜管133、两根第一弯管134、两根第二弯管135、一根纵梁136、四个第一接头137、两个第二接头138和两个压铸接头139;其中,两根横梁131通过两根斜管
133焊接为一体,弯曲梁132通过两根第一弯管134和一根纵梁136与较近的横梁131焊接为一体,第二弯管135一端与弯曲梁132焊接,另一端开有通孔A1351;所述四个第一接头137一端分别与两根横梁131的端部焊接为一体,另一端开有通孔B1371,用于与前纵梁140螺栓连接,使横梁131能绕连接点转动;所述第二接头138一端与弯曲梁132的端部焊接,另一端开设通孔C1381,用于与前纵梁140螺栓连接;所述压铸接头139一端开设通孔D1391,与通孔A1351相配合,实现螺栓连接,另一端通过热熔自攻丝FDS与前纵梁140连接;前防撞梁110、前吸能盒120、前副车架130中横梁131、斜管133、前纵梁水平段141共同构成吸能区,充分吸收正面碰撞能量;前副车架130中其余部分与前纵梁弯曲段142共同构成高刚度区,保护电机安全。
[0071] 如图4(a)所示,为前吸能盒120的高吸能“类竹截面”,是“多胞”截面设计,即外围为正六边形蜂窝结构,中心为圆形多胞设计(图中仅示意了圆形多胞的一种分布方式:圆形多胞为两层,内层是一个圆形多胞,外层是6个均匀分布的圆形多胞,圆形多胞也可以设计三层或四层,且内层不变,外层依次向外扩展),中心特征也可以是方形、三角形等,吸能盒材料为铝合金或低,其个数可以根据需求选用2个或4个,提高型材轴向冲击吸能;如图4(b)所示,为前纵梁水平段141的高刚度“类竹截面”,截面为四边形、中空外实,外围包含多个方形多胞,方形多胞可以是一层或两层,提高型材弯曲刚度;如图4(c)所示,为前纵梁弯曲段142兼顾双高的“类竹截面”,兼顾双高的“类竹截面”综合高刚度与高吸能,多胞且非中空,在多胞截面中还具有加强筋,截面的多胞数量及加强筋可以根据需求适当调整,以提高底盘结构的比吸能和刚度。
[0072] 如图5所示,为防撞梁110的“锯齿形”仿生截面,“锯齿形”仿生截面类似倒梯形,具有四个锯齿,呈中间高两端低的形态,能实现逐级吸能;防撞梁110采用7系铝合金
[0073] 根据“墨鱼骨骼”逐级吸能的机理对仿“墨鱼骨骼”逐级吸能前模块100进行仿生设计,当汽车发生正碰时,首先前防撞梁110通过其强度和刚性吸收、分散碰撞能量,而后碰撞力传递给前吸能盒120,前吸能盒120为高吸能多胞“类竹截面”,通过轴向压溃吸收和释放碰撞能量,随后碰撞力会进一步传递给前副车架130,前副车架130的两根横梁131能绕螺栓连接点转动,并通过压溃吸收碰撞能量,前副车架130中弯曲梁132与前纵梁140刚性连接,不会发生旋转,从而保护电机安全,降低车辆碰撞事故造成的伤害。
[0074] 仿“墨鱼骨骼”逐级吸能后模块300同样使用“墨鱼骨骼”逐级吸能机理进行仿生设计,并应用高比吸能“类竹截面”,仿“墨鱼骨骼”逐级吸能后模块300的组成与仿“墨鱼骨骼”逐级吸能前模块100相同,由后防撞梁、后吸能盒、后副车架和后纵梁四部分组成,后防撞梁、后吸能盒和后纵梁从后到前依次布置,后副车架位于后纵梁下方;此外,仿“墨鱼骨骼”逐级吸能后模块300还包括顶部的后地板301,后地板301安装在后纵梁上。
[0075] 图6为仿“龟甲骨骼”电池舱模块200结构示意图,主要由集成式车身地板210、大面冷却液冷系统220、电芯支撑板230、电池包边框240、龟甲骨骼仿生支架250、底护板260和门槛梁270七部分组成;集成式车身地板210装配在电池包边框240顶部,电芯支撑板230装配在电池包边框240中部,形成容纳电芯的密封腔体;大面冷却液冷系统220安装于密封腔体中,用以冷却电池包;龟甲骨骼仿生支架250通过焊接连接于电池包边框240下部,用于提升对电芯的支撑并提高电池舱模块的侧面耐撞性与刚度;底护板260位于电池包边框240底部,且边缘设有法兰边C262,用于与电池包边框240连接;集成式车身地板210、大面冷却液冷系统220、电芯支撑板230、电池包边框240、龟甲骨骼仿生支架250和底护板260连接为电池包后,整体与最外圈的门槛梁270通过螺栓连接为完整的仿“龟甲骨骼”电池舱模块200。
[0076] 如图7所示,利用“龟甲骨骼”传力路径仿生原理设计了龟甲骨骼仿生支架250,龟甲骨骼仿生支架250主要由一根主支架251和五对副支架252组成,每对副支架252包含两对分支架,分支架又分别包含第一分支架253和第二分支架254;第一分支架253和第二分支架254结构相同,且一端接触同时焊接在电池包边框240上,另一端分离,并焊接在主支架251上;两对分支架在主支架251的两侧成对称分布,五对副支架252沿主支架251均匀分布,彼此之间通过搅拌摩擦焊连接为一体,龟甲骨骼仿生支架250布置在底护板260上侧,并通过焊接固定于电池包边框240上;第一分支架253和第二分支架254的角度、截面和副支架252的个数可以根据不同应用场景或车型进行改变;龟甲骨骼仿生支架250能有效提高电池舱模块的侧面耐撞性与刚度,提高电池舱抗挤压侵入能力,保障电池安全;且由于本发明中CTC电池包减少了横纵梁的布置,安装电芯后容易产生变形,通过安装龟甲骨骼仿生骨架,能为液冷板提供支撑,有效的减小液冷板受力后产生的形变。
[0077] 如图8所示,集成式车身地板210主要包括上盖211和底面冷却液冷系统212,上盖211位于上方,底面冷却液冷系统212位于下方;上盖211沿电池高度上设有若干加强筋A2111,有助于提升结构性能;上盖211后部设有电器仓2112,用于容纳电器件;上盖211边缘部位有若干通孔E2113,用于实现集成式车身地板210与电池包边框240螺栓连接,螺栓连接时,需要在中间增加密封垫以提高密封等级,防止电池包进水导致短路;或先于电池包边框
240上涂密封胶,再使用热熔自攻丝FDS工艺进行异种材料连接,保证其密封性能。
[0078] 如图9所示,底面冷却液冷系统212包括下液冷板2121、上液冷板2122、第一进水管2126、第二进水管2128和出水管2127;下液冷板2121由铝合金材料加工而成,一端设有第一进水口2123、第二进水口2124和出水口2125,分别用于安装第一进水管2126、第二进水管
2128和出水管2127;下液冷板2121的边缘设有法兰边A2131;上液冷板2122上开设有流道
2129(流道的布置方式是蛇形),用于冷却液流动,带走电芯产生的多余热量;上液冷板2122由金属材料或复合材料加工而成,边缘处设有法兰边B2130,法兰边A2128和法兰边B2130相互配合,用于下液冷板2121和上液冷板2122的连接,并且可以用于将底面冷却液冷系统212和上盖211焊接或设置螺栓连接;在上盖211与底面冷却液冷系统212之间填充有隔热结构胶,一方面可以使两者连接更加可靠,另一方面可以减少上盖211与底面冷却液冷系统212之间的热量传递的作用;通过将上盖与液冷系统高效集成为车身地板,在减少材料和重量的同时,可显著提升集成效率,增加电池包的体积利用率和能量密度,降低成本、提升装配效率。
[0079] 如图10所示,大面冷却液冷系统220位于集成式车身地板210、电芯支撑板230与电池包边框240装配后形成的密封腔体内,在电芯支撑板230上方与其配合安装;如图11所示,大面冷却液冷系统220由入水口221、分流管道222、偶数个冷却管道223、中间管道224、集流管道225和出水口226六部分组成,每个冷却管道223两侧对称倒置排列多个电芯280,使每个电芯280的一个侧面接触冷却管道223;偶数个冷却管道223分为两组,一组冷却管道223一端连通分流管道222,另一组冷却管道223一端连通集流管道225,两组冷却管道223另一端均与中间管道224连通,分流管道222上设有入水口221,集流管道225上设有出水口226;冷却液从入水口221进入,经分流管道222分配给一半的冷却管道223,在中间管道224处汇合,再流向另一半冷却管道223,最后在集流管道225处汇合,经出水口226流出,从而带走电芯280产生的多余热量;分流管道222、中间管道224和集流管道225两端均有堵塞头227,进行密封;大面冷却液冷系统220不仅可以实现冷却功能,同时还能作为支撑结构起到加强支撑的作用,增强与下箱体之间的结合强度,提升电池包箱体的稳定性;通过大面冷却液冷系统220和底面冷却液冷系统212双液冷系统的配合,增强了电池包的散热性能,能有效将电芯温度控制在最佳工作范围内,减少了热失控的风险;此外,将大面冷却液冷系统220转移至电芯280内部,能减少发生碰撞时产生的漏液风险。
[0080] 如图12、13所示,电芯支撑板230上设有两根凸起231和四根台阶232,凸起231用于给大面冷却液冷系统220进行定位,凸起231上设置有凹槽233,能与分流管道222、中间管道224和集流管道225的边界相配合,使其完全嵌入;台阶232将容纳电芯的密封腔体分为四个子空间,每个子空间安装一组电芯280,台阶232上还设置有支撑平面234,用于支撑大面冷却液冷系统220;电芯280倒置,极位于下端,由电芯支撑板230支撑。电芯280的组数根据其大小可以选择其它数量,此时凸起231和台阶232的个数相应进行改变。
[0081] 参见图7,电池包边框240由四条外轮廓形状为“L”形边框和一条外轮廓形状为“日”字形横梁拼接而成,“日”字形横梁位于电池包边框240一端,用于隔开电芯280与电器元件;四条外轮廓形状为“L”形边框截面形状相同,因此在加工时可以共用一套模具,以降低成本。
[0082] 如图14(a)、(b)所示,外轮廓形状为“L”形边框为多胞结构,可通过辊弯、挤压、铸造和焊接等工艺加工成型;边框上具有两个连接平台,分别为第一连接平台2411和第二连接平台2413,第一连接平台2411上设有若干通孔F2417,通孔F2417与集成式车身地板210边缘部位的通孔E2113相配合,用于二者的连接;第二连接平台2413的上表面与门槛梁270接触,其上有若干通孔G2418,用于与门槛梁270的连接;边框底面2415与底护板260相接触,边框底面2415也设有若干通孔H2419,用于与底护板260的连接;边框的第一接触面2412和第二接触面2414并非垂直,而是沿Y轴向内有一定的倾角,目的是为了装配电池包时容易与门槛梁270配合;边框内部有加强筋B2416,能够提高边框的性能。
[0083] 如图15(a)、(b)所示,“日”字形横梁包括多边形边框2431和横梁接头2432,还设有通孔I2433、通孔J2434,通孔I2433用于容纳大面冷却液冷系统220中入水口221,通孔J2434用于容纳出水口226,横梁接头2432位于多边形边框2431两端,能够优化传力,“日”字形的横梁能够增强仿“龟甲骨骼电池舱模块200的结构性能。
[0084] 如图16所示,底护板260沿高度方向设有若干加强筋C261,以增强其结构性能;边缘设有法兰边C262,法兰边C262上设有若干通孔K263,用于与电池包边框240的连接;底护板260可以是金属材料或复合材料。
[0085] 图17是集成式车身地板210、底护板260与电池包边框240的装配示意图,集成式车身地板210的上盖211搭接在一条“L”形边框的第一连接平台2411上,可以在两者之间设置密封垫A501提升连接密封性,通过螺栓A502进行连接或使用热熔自攻丝工艺连接;底护板260的法兰边C262与“L”形边框的边框底面2415相配合,可以通过焊接或热熔自攻丝A503连接。
[0086] 门槛梁270由四条外轮廓形状为倒“L”形梁首尾焊接而成;四条外轮廓形状为倒“L”形梁应用高刚度“类竹截面”,倒“L”形高刚度“类竹截面”如图18(a)所示,以提高门槛梁270的刚度,防止碰撞时电池包发生侵入破坏;如图18(b)、(c)所示,倒“L”形梁具有第一连接面2711和第二连接面2712,第一连接面2711和第二连接面2712并非垂直,而是沿Y轴向外有一定的倾角,分别与电池包边框240的第一接触面2412和第二接触面2414相配合,方面安装;倒“L”形梁还具有第三连接面2714,第三连接面2714上设有若干通孔L2715,为了与电池包边框240螺栓连接;倒“L”形梁内还设有开口特征2713,为了预埋螺母,方便实现螺栓连接。
[0087] 图19为仿“龟甲骨骼”电池舱模块200与门槛梁270的装配示意图,电池包边框240的第二连接平台2413与门槛梁270的第三连接面2714搭接,电池包边框240的第一接触面2412和第二接触面2414分别与门槛梁270的第一连接面2711和第二连接面2712相互配合,使电池包与门槛梁更易于安装,同时在电池包边框240的第二连接平台2413与门槛梁270的第三连接面2714之间设有密封垫B504,以增加密封性能,提升密封等级,在门槛梁270的空腔内预埋螺母,再通过螺栓B505将两者可靠连接;如图20所示,预先加工一个金属片273,其上对应螺栓安装位置设有若干对定位凸起274,将螺母5051放入定位凸起274之间可以限制其前后运动,随后将金属片273送入门槛梁270的多胞结构内,多胞结构内开口特征2713限制螺母5051的左右运动,从而达到预埋螺母的目的,实现仿“龟甲骨骼”电池舱模块200与门槛梁270的连接。
[0088] 如图1所示,在电池包边框四个角处安装有铸铝接头400,图21(a)、(b)为铸铝接头的结构示意图,包含第一面401、第二面402、第三面403、第四面404和第五面405,并在第二面402和第五面405之间设置有加强筋D406,用于提高铸铝接头的连接性能;如图22(a)、(b)所示,第一面401、第二面402、第三面403和第四面404围成一个长方形空腔,包裹住前纵梁140,第一面401、第四面404和第五面405搭接于门槛梁270上,后使用热熔自攻丝B506将仿“墨鱼骨骼”逐级吸能前模块100、仿“龟甲骨骼”电池舱模块200和仿“墨鱼骨骼”逐级吸能后模块300三者连接为一体,铸铝接头400可以提高连接可靠性,实现整个模块化、平台化、高安全仿生滑板底盘的安装。
[0089] 所述实施例为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背离本发明的实质内容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做出的任何显而易见的改进、替换或变型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